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媒介融合作为当前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发展的视角,解读媒介融合的演进过程及其内涵,展望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创新。
     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有关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了笔者对媒介融合理解,认为传播技术发展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重要推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技术体系与媒介形态发展呈现对应关系。而媒介融合正是数字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变革。论文简要回顾了前数字传播技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限制以及数字传播技术出现后的新媒介发展情况,指出数字传播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介群现象是媒介形态融合的基础,并按照机械模拟传播技术时期、当前数字传播技术时期和后数字传播技术时期将媒介发展划分为媒介协作、媒介融合、媒介形态统一三个演进阶段。随后,论文将媒介细分为内容生产、渠道和终端三个环节,着重分析了传播技术视角下媒介融合带来的内容载体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分析了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受关系变革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并探讨了三种目前带有融合特质的新媒体。最后论文从历史维度总结了传播技术发展及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逻辑,提出了技术发展和媒介演进的“双循环”关系。
Media convergence, a trend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has been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academia. The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nnota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to speculate its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from a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It first reviews the concep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posits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the foremost dynamic that drives media metamorphosis. There are cl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mainstream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media forms of different times. Media convergence, accordingly, marks a new change in media form brought about by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n,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and limitations of pre-digital tech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ass media, and the link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new media. The new media group phenomenon, supported by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media convergence. The overall media evolution proces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1) media coordination in the mechanical and analog age, (2) media convergence in the current digital age, and (3) media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post-digital age. Next, the author analyzes convergence at diverse levels including content, channel, and device. How such convergence al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and how it changes communication models also are discussed, with an example of three new convergent media.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edia evolution, and proposes a "dual circulation" model.
引文
1Joseph R. Dominick.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on:Media in the Digital Age.7th Editi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P80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
    2 搜狐IT:《中国手机用户总数4.8亿户普及率达每百人35部》,http://it.sohu.com/20070518/n250104661.shtml, 2007-6-18
    3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P52
    1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P52
    2 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P3
    1 整理自《百度百科》,“科学”词条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2008年3月
    1 程予诚著,《新媒介科技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P5
    2 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P1
    3 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P1
    1 陈燕主编,《超越时空——媒介科技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
    2 王庆跃主编,《新技术革命的中枢——信息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P1
    1 程天宇:《新媒体定义竞合是发展方向》,http://blog.donews.com/tycoo/archive/2006/11/08/1074201.aspx,2007年2月
    1 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t/t/66496.shtml,2006年11月15日
    2 程洁: 《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知网http://ckrd4139.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2006年10月8日,P9
    3 陈卫星:《新媒体的传播学反思》,2000年4月8日在广州《羊城晚报》所举办的财富沙龙第9期上所作的演讲文字稿,演讲记录以《新媒体的三个理论问题》被收录在《财富沙龙》,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4 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千龙网,http://medianet.qianlong.com/7692/2007/01/04/2681@3600215.htm,2007年3月
    1 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asil Blackwell Ltd.,1996. p469
    2 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合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2-4
    3 崔保国: 《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 媒介的大裂变》, 中国江苏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xzzj/nodel487/userobjectlail2640.html,2006年11月15日
    1 Vin Crosbie:What is'New Media'? http://rebuildingmedia.corante.com/archives/2006/04/27/what_is new media.php,2007年5月
    2 《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和应用 》, 中国媒介群http://cafe.365ren.com/_c/chinamedia/topic/manage_topic.do?actMethod=topicList&topicId=403261#,2007年2月
    1 高钢 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p52
    2 陈燕主编,《超越时空——媒介科技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234
    3 同上,P273
    4 同上,P272
    1 [美]托马斯·鲍德温等著,《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P109
    2 蔡帼芬主编,《加拿大媒介与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21
    3 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41
    1 王晴川:跨媒体传播:传媒领域的“大同世界”:《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
    3 闵大洪著。《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83-184
    4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P52-55
    1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 HongKong, June 5,2001
    2 [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37-38
    3 Philip Elmer-Dewitt.(1993).Take a Trip into the Future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Time.13/4/1993.52-53
    4 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19
    1 张树栋等主编,《中国印刷通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
    1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P31
    1 童海华:09 年中国手机报用户有望达到八千万,中国经济导报http://labs.chinamobile.com/community/my_blog/59447/18269,2009年4月
    1 李瞻,《世界新闻史》,三民书局,1985年版
    2 王永亮编著,《传媒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p133-134
    1 谭淑惠,《试论广播在战争中的作用》,中广网,2007年9月5日
    1 佚名,《广播:寻找与战争零距离的感觉》,http://www.sina.com.cn,2003年03月29日
    2 陈湘菂,《论战争中广播员的个人魅力》,http://www.chinamil. com. cn/sitel/jsjz/2008-04/14/content_1203801. htm
    1 谭淑惠,《试论广播在战争中的作用》,中广网,2007年9月5日
    1 苑子熙,《电视原理及其发明者》,新闻学会通讯,1984(6)
    1 佚名,《中国电视业现状及变数》,http://lw.china-b.com/jyys/20090312/822108_1.html,2009.3.12
    1 屠巍, 《总经理发表对目前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认识的讲话》,http://www.anmaco.com/ShowArticle.asp?TopicID=666
    2 中国电视网:《数字电视技术与原有的模拟电视技术相比有那些优点?》,http://www.cctvfinance.com/CCTVZhengQuanPinDao/GuanZhongFuWu/200703/100915.html,2008年8月
    1 杜长征,杨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概念研究》,《经济师》,2002年第3期,P43-44.
    2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 魏心镇、王辑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 段利忠、刘思峰:《技术扩散场技术扩散状态模型的理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P251-256.
    1 屠忠俊主编,《新闻事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P11
    2 杨坚争、汪芳、李大鹏编著,《网络广告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16
    1 陈燕主编,《超越时空——媒介科技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P231
    2 屠忠俊,吴廷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96
    1 郝黎:《传播理论发展的人性思考》,《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6期
    2 吕艳:《从木子美事件看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传媒观察》,2004年第2期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18
    1 百度百科,“沉默的螺旋”,http://baike.baidu.com/view/18306.htm,2008年7月
    1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P49
    1 哈罗德·英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P56
    2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曹静生等译,《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P169
    3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P49
    1 [美]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1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P50
    1 杨超伟:《什么是分布式空间资料库?》,数字地球网站,http://www.digitalearth.net.cn/,2005年10月
    1 屠忠俊 吴廷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21
    1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P52
    1 彭兰:《p2p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未来》,《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版,P6
    1 百度百科,“RSS订阅”,http://baike.baidu.com/view/736401.htm
    1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P32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P61
    1 吴廷俊著,传播科技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p152
    1 金元浦: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中国文化报2003年1月1日第2版
    2 赵子忠著:《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5
    1 蔡雯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第09期,p34
    1 吴加录:《DRM时代落幕》,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1月14日,第三版
    1 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P80
    1 通信百科:是一个面向专业人士的开放共享的通信百科全书。http://baike.c114.net/
    1 向勇:《泛在网络时代的商机无限》,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0111/11295745464.shtml,2009年1月
    1 《中国电信推网络电视业务iTV》,数动连线http://www.580k.com/favorite/79866.html2008年9月
    1 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P152
    1 陈绚:《论媒介融合的功能》,国际新闻界,2006年12月,P75
    1 郑智斌:《媒介发展与受众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自方汉奇主编,《世界新闻传播100年》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2005年版,P7
    2 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广告研究》,2006年第2期
    1 郑智斌:《媒介发展与受众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自方汉奇主编,《世界新闻传播100年》
    1 梁勇,张文红: 《用排列的方式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006年6月,P42
    1 同上,P43
    2 郑治:《新媒介的新形态》,http://mediaedge.blogbus.com/logs/4748267.html,2007年3月
    1 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161
    1 屠忠俊,吴廷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P226
    2 屠忠俊主编:《王络传播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P43
    1 原永涛:《“氩原了模型”——网络传播模式的模型化建构》,http://hi.baidu.com/phooto/blog/item/a08699ef7b109feecflb3e0a.html,2007年8月
    1 谢新洲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4页
    1 贾立鼎,蒋力,施唯佳,张明杰:《以终端创新带动IPTv发展》,《电信科学》,2008年03期
    1 肖盼章:《媒介形态视角下的网络电视研究》,《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1 http://www.116.com.cn,王诚著《通信文化浪潮》,,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1][美]罗杰·菲德勒:《媒体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美]阿尔文·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4][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5][美]托马斯·鲍德温等著:《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著:《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法]吕特·舍普著,刘莉译:《技术帝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8][美]保罗·利文森,熊澄宇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9][美]罗兰·德·沃尔克著,彭兰等译:《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保罗·利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合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屠忠俊吴廷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屠忠俊主编:《网络传播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杜俊飞主编:《2008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杜俊飞主编:《2009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喻国明著,《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7]闵大洪著:《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慧斌,王建颖编著:《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技术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9]陈燕主编:《超越时空——媒介科技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蔡帼芬主编:《加拿大媒介与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程予诚著:《新媒介科技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4]钟英,余红编著:《传播科技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王庆跃主编:《新技术革命的中枢——信息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28]傅玉辉著:《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9]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0]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程予诚著:《传播帝国:新媒介帝国主义》,台北:亚太图书,1998年版
    [32]陈卫星:《新媒体的传播学反思》,2000年4月8日在广州《羊城晚报》所举办的财富沙龙第9期上所作的演讲文字稿,演讲记录以《新媒体的三个理论问题》被收录在《财富沙龙》,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3]梁杰:“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前景”,《新闻爱好者》,2005年10月
    [34]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桂海论丛》,2004年第3期
    [35]李健飞:“一场源自Web2.0的传播盛宴”,《网络传播》,2006年7月
    [36]蓝步华:“把关网络传播”,《东南传播》2005年第11期
    [37]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卷首语
    [38]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今传媒》,2006.11
    [39]陈绚:“论媒体融合的功能”,《国际新闻界》,2006.12
    [40]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
    [41]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42]王晴川:“跨媒体传播:传媒领域的‘大同世界’”,《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
    [43]熊洁芬:“传播媒介的过去与未来之我见”,《台声·新视角》,2005年12月
    [44]梁勇,张文红:“用排列的方式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006年6月
    [45]连水兴:“媒介融合:新的挑战及后果”,《东南传播》,2007(03)
    [46]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09)
    [47]冯志新:“传统媒体与第五媒体亲密接触”,《青年时讯》,2005年12月21日
    [48]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新闻传播》,2007(02)
    [49]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06)
    [50]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03)
    [51]郑虹:“探讨媒介融合之路”,《东南传播》,2007,(03)
    [52]王岚岚,淡凤:“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05)
    [53]李彬,曹书乐:“2006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01)
    [54]蔡骐:“融合·整合·联合——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生存法则”,《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6)
    [55]喻国明:“解析媒介集中购买趋势现实基础与兴利除弊之道”,《新闻与写作》,2006,(10)
    [56]董铭:“用“华尔街日报体”创新电视新闻报道”,《青年记者》,2007,(14)
    [57]徐晓敏:“融合新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新转型”,《新闻窗》,2007,(03)
    [58]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新闻传播》,2007,(02)
    [59]陈秀云:“论当代大众传媒与纯文学的生存空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60]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07)
    [6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2006,(05)
    [62]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11)
    [63]王传寿,常松,康福生,王慧:“网络时代的安徽传媒发展研究”,《江淮论坛》,2006,(04)
    [64]戴元初:“中国传媒产业规制的解构与重构”,《青年记者》,2006,(02)
    [65]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01)
    [66]张兆利:“论媒介融合的突破口——以广播、手机、网络为例”,《中国传媒科技》,2008,(12)
    [67]辜晓进:“国内‘媒介融合’现状”,《中国记者》,2009,(02)
    [68]汤书昆,韦琳:“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理论月刊》,2009,(12)
    [69]潘攀:“新媒介催生新广告”,《中华新闻报》,2004,(2004/04/26)
    [70]李皓:“新媒介的兴起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山西科技报》,2005,(2005/03/31)
    [71]胡钰,王敬红:“简评《新媒介与网络广告》”,《光明日报》2002,(2002-04-11)
    [72]梅琼林:“新媒介催生新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2006/03/09)
    [73]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02)
    [74]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07)
    [75]梁岩:“从技术、管制与受众角度看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新闻与写作》,2009,(11)
    [76]黄金,肖芃:“解析媒介融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传媒观察》,2010,(02)
    [77]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01)
    [78]任峰:“网络——人类生存的新平台”,《金融时报》,2001,(2001-09-30)
    [79]饶宇锋:“贴吧显现媒体价值”,《财经时报》,2007,(2007/05/21)
    [80]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闻传播》,2008,(02)
    [81]徐沁:“国际媒介融合发展的瓶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7)
    [82]温新红:“批评流行:新媒介带动媒介批评”,《科学时报》,2005,(2005/08/29)
    [83]黄兆强:“台交会:两岸经贸交流新媒介”,《海峡导报》,2002,(2002-04-16)
    [84]莫与:“无时不在和无远弗届”,《中国图书商报》,2002,(2002-07-04)
    [85]周斌:“网络媒介改变新闻业”,《中国邮政报》,2005,(2005/10/15)
    [86]杨海军:“媒介融合:缘起与终极目标”,《传媒》,2009,(04)
    [87]王章华,马海霞:“走出网络传播的神话——直面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88]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2002
    [89]梁媛,吴高福:“试论我国新闻报道社会调控机制的建构”,《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2003
    [9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
    [91]陈力丹:200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大盘点,http://hi.baidu.com/phooto/blog/item/14d4f2f26d8eac12b 17ec55c.html,2007年3月
    [92]郑治:新媒介的新形态,http://mediaedge.blogbus.com/logs/4748267.html,2007年3月
    [93]黄宏:被误读的“第五媒体”——简析网络时代的手机媒体传播特点,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 cddc.net/shownews. asp?newsid=5941,2007年3月
    [94]我国手机报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http://www.ydsww.com/shownew.asp?id=64,2007年3月
    [95]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千龙网,http://medianet.qianlong.com/7692/2007/01/04/2681@3600215.htm,2007年3月
    [96]闵大洪:新视频时代来临,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1/29/008139001.shtml,2007年3月
    [97]董广安:网络媒体·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http://04xwycb.bokee.com/1350137.html,2007年3月
    [98]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分”与“合”》,彭兰博客,http://blog.sina.com.cn/plan,2006年9月
    [99]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彭兰博客http://blog.sina.com.cn/plan,2006年9月
    [100]宋昭勋:《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面临的挑战》,传媒领袖网,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610/20061020134952_2665.html2007年8月
    [101]搜狐IT:《中国手机用户总数4.8亿户普及率达每百人35部》,http://it.sohu.com/20070518/n250104661.shtml,2007-6-18
    [102]程天宇:《新媒体定义竞合是发展方向》,http://blog.donews.com/tycoo/archive/2006/11/08/1074201.aspx,2007年2月
    [103]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t/t/66496.shtml,2006年11月15日
    [104]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http://ckrd139.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2006年10月8日
    [105]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媒介的大裂变》,中国江苏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xzzj/node1487/userobjectlai12640.ht ml.2006年11月15日
    [106]《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和应用》,中国媒介群,http://cafe.365ren.com/_c/chinamedia/topic/manage_topic.do?actMethod=topicLi st&topicId=403261#,2007年2月
    [107]Dailey,L.,Demo,L.,& Spillman,M(2003).The convergence continuum:A model for study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media newsroo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Kansas City,MO.www
    [108]Bagdikian, B.H. The Media Monopoly, Beacon Press,1990
    [109]Philip Elmer-Dewitt.(1993).Take a Trip into the Future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Time.13/4/1993.52-53
    [110]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 HongKong, June 5, 2001
    [111]Vin Crosbie:《What is "New Media"?》, http://rebuildingmedia.corante.com/archives/2006/04/27/what_is_new_media.php,2007年8月
    [112]Gordon, R. 《Convergence Defined》, http://www.ojr.org/ojr/business/1068686368.php,2007年8月
    [113]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asil Blackwell Ltd.,1996
    [114]Innis, Harold,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0
    [115]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Bock Company,1964
    [116]Joseph R. Dominick.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on:Media in the Digital Age. 7th Editi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