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迁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同治年间发生的陕甘回民起义是近代西北社会及回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影响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而且引发回民居住地域的巨大变迁。
     清期后期,国家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愈益激化。而此时的陕甘地区社会经济问题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汉、回摩擦不断。同治元年,太平军到达长安,使回、汉矛盾进一步激化,回民起义在关中地区首先爆发,并扩展到甘肃。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回民起义以失败告终。战后,清政府对陕甘回民进行了重新安置,使其居住地域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陕甘地区除西宁、河州等地回民得以留居当地外,大部分被左宗棠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隆德、会宁、安定、秦安、清水、固原等地。同时,白彦虎一支远达中亚。起义过程中,还有部分回民四散逃离,流落到陕南、四川、内蒙古等地。这次回民迁徙,系由原来条件优越的河谷、平原地带迁往贫穷、荒芜的山陵地区,地域区分显著,而居住地则更为集中。各地回民(尤以陕西回民为主)被迫迁出原居地,使当地人口减少,经济发展缓慢,随之引发外地移民的进入和一些文化新现象的出现。而对迁入地来说,回民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并带来行政建置的变更。更为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今天西北民族的分布格局。
     总之,同治年间发生的这次回民迁徙活动,其发生过程和变迁是复杂而显著的,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The Hui people's revolt in 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 in Tongzhi years, Q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i people and modern society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not only affected the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but also caused great changes to the Hui people's living are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uthlessness of politics and corrupt officials of the country made the contradictions in different class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whil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Shaanxi and Gansu areas also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addition,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frequently, making the continuous frictions between the Hui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Taiping army's arrival in Chang'an in the first year of Tongzhi years made the contradictions further intensified. The Hui people's revolt broke out in GuanZhong area at first, and then expanded to Gansu. But the revolt lost ultimately unde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fter the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relocated the Hui people in 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 making their living areas change greatly. Most of the Hui people were compulsorily relocated in Pingliang, Jingning, Longde, Hui'ning, An'ding, Qin'an, Qingshui and Guyuan, etc. in Gansu province by Zuo Zongtang, except the Hui people in Xi'ning and Hezhou. At the same time, a team led by Bai Yanhu migrated to the Central Asia, while part of the Hui people escaped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 Sichuan and inner Mongolia, etc. in the revolt. At this time, the Hui people migrated to poor and barren mountain areas from the wealthy and superior river valley and plains they used to live, thus making the region distinction more remarkable and the housing more intensive. The Hui people's emigr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especially in Shaanxi) under compulsion made the population of their original living areas l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lower, and then led to the entrance of migrants from other places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To the immigrating areas, the entrance of the Hui peopl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to some degree, and brough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More importantly, it establishes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t the present day.
     In all, the processes and changes of the Hui people's migration in Tongzhi years are complex and significant, while its impact to northwestern China is far-reaching.
引文
[1][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4页。
    [2][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页。
    [3][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86页。
    [4]《清实录》第42册《文宗实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页。
    [5]慕寿祺辑著:《甘宁青史略》卷20,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6]宋伯鲁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9,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页。
    [1]《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0《差徭》,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5页。
    [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页。
    [3]《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5,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9页。
    [4]杨毓秀:《平回志》卷1,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09页。
    [5]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3《田赋》,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402、403页。
    [6]《朔方道志》卷26《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753页。
    [7]转引自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1]苏润余主编:《中国人口·甘肃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2]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3]侯春燕:《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2期,第50页。
    [4]郑传斌:《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文史哲》2003年第6期:侯春燕:《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2期:杨永福:《再论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社会历史背景》,《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吴晓军:《生态与社会失衡:近代甘肃回民起义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1]《平回方略》卷133,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4页。
    [2]《平回方略》卷142,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4页。
    [3]《平回方略》卷110,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5页。
    [1]《资治通鉴》卷232,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492--7493页。
    [1]转引自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人口的变动》,《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72页。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3]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四),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20页。
    [4]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60页。
    [5]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59页。
    [6]张瀚:《松窗梦语·西游记》,转引自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页。
    [7]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8]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9]《平回方略》卷4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页。
    [1]转引自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人口的变动》,《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72页。
    [2]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1,《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19页。
    [3]《平回方略》卷4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5页。
    [4]《平回方略》卷4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页。
    [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6]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7]杨炎修纂:《临潼县续志》卷上《刘文煜传》,光绪六年刊本,第31页。
    [8]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
    [1]程维雍修,白遇道纂:《高陵县续志》卷2《户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18页。
    [2]吴廷锡:《重修咸阳县志·纪事》卷8,转引自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4页。
    [4]《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4《纪事八》,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0页。
    [5]《平回方略》卷5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4页。
    [6]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
    [7]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4页。
    [1]马士年:《伊斯兰教在陕西的传播发展与演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
    [2]《平回方略》卷56,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8、20页。
    [3]转引自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4]《平回方略》卷93,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9页。
    [5]《平回方略》卷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6页。
    [6]《平回方略》卷7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4页。
    [1]杨毓秀:《平回志》卷5,《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60页。
    [2]《平回方略》卷8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4页。
    [3]参见各地方志所记。
    [4]《平引方略》卷19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3页。
    [5]杨毓秀:《平回志》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11页。
    [6]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卷8《回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82页。
    [1]《平回方略》卷186,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7页。
    [2]《平回方略》卷17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页。
    [3]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8,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年版,第38页。
    [4]《平回方略》卷10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7页。
    [5]《平回方略》卷1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6页。
    [6]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卷8《回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84页。
    [7]《平回方略》卷15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1-12页。
    [1]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2]丁万录:《陕西回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考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4月。
    [3]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75页注释2。
    [4]胡振华:《中国回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转引自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第72页。
    [5]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71页。
    [6]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70页。
    [7]《平回方略》卷1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4-15页。
    [8]龙盛运:《湘军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9]《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1页。
    [10]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4页。
    [1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3页。
    [1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1页。
    [1]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2]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3]马光启:《陕西回教概况》,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4]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5、381、405页
    [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5页
    [6]薛平栓:《陕西历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7]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8,《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61页。
    [1]《平回方略》卷2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3页。
    [2]杨毓秀:《平回志》卷5,《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59、175页
    [3]苏润余主编:《中国人口·甘肃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58页。
    [4]如赵文林等认为同治年间陕西人口下降420多万,以此推论,回民100万仅占其中四分之一左右,汉民则占到下降人口的多数。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3页。
    [5]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另据任念文:《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人口因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2页。
    [1]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2]转引自林干:《清代回民起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3]马塞北主编:《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上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4]《平回方略》卷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4页。
    [5]李启讷:《忧愤疾书》,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1]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47页。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
    [3]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4]杨毓秀:《平回志》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07页。
    [5]《平回方略》卷10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4页。
    [6]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1页。
    [7]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49-250页。
    [8]李启讷:《忧愤疾书》,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4页。
    [9]《平回方略》卷52,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1页。
    [1]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2]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4]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4页。
    [1]马塞北主编:《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上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2]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19页。
    [3]《左文襄公奏稿》卷36,光绪十六年刊本,第38页。
    [4]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59页。
    [1]慕寿祺辑著:《甘宁青史略》卷20,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年版,第38页。
    [2]《平回方略》卷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4页。
    [3]《平回方略》卷4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3页。
    [4]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卷8《回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79页。
    [5]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卷8《回变》,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84页。
    [1]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2]杨凌霄:《陇西被兵记》,转引自韩敏:《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3]李启讷:《忧愤疾书》,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1]《清实录》第45册《穆宗实录》(一)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4页。
    [2]杨毓秀:《平回志》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07页。
    [3]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1]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39、341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42页。
    [3]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54页。
    [4]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90页。
    [5]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93页。
    [6]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95页。
    [7]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401页。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1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6,《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460页。
    [1]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2,《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84页。
    [1]杨志娟:《清同治年间陕甘人口骤减原因探析》,《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93页。
    [2]以上内容参考《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1《户口》西安府部分。
    [3]参见苏润余主编:《中国人口·甘肃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4]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卷2《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77页。
    [5]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卷4《户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293页。
    [1]《左文襄公奏稿》卷38,光绪十六年刊本,第53页。
    [2]《秦难见闻记》,转引自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3]《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3《纪事七》,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1页。
    [4]《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4《纪事八》,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页。
    [5]《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3《纪事七》,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48页。
    [6]张兆栋:《守岐纪事》,《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74页。
    [7]《平回方略》卷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7页。
    [8]《平回方略》卷46,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0页。
    [9]《平回方略》卷4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6页。
    [10]《平回方略》卷62,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7页。
    [1]《平回方略》卷4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3页。
    [2]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68、68、69、71页。
    [3]《平回方略》卷53,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1页。
    [4]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89页。
    [5]《征西纪略》卷2,《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33页。
    [6]杨毓秀:《平回志》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8页。
    [7]杨毓秀:《平回志》卷4,《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9页。
    [8]杨毓秀:《平回志》卷2,《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88页。
    [9]杨毓秀:《平回志》卷2,《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98页。
    [1]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92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2,《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85页。
    [3]《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5《纪事九》,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0页。
    [4]《左文襄公奏稿》卷43,光绪十六年刊本,第3页。
    [5]《平回方略》卷9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页。
    [6]杨毓秀:《平回志》卷5,《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66页。
    [7]杨毓秀:《平回志》卷2,《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97页。
    [8]《左文襄公书牍》卷12,光绪十八年铅印本,第45页。
    [9]《左文襄公书牍》卷21,光绪十八年铅印本,第21页。
    [10]《左文襄公奏稿》卷43,光绪十六年铅印本,第3、7页。
    [1]张承志:《心灵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89页。
    [3]《平回方略》卷75,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0页。
    [4]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208页。
    [5]杨毓秀:《平回志》卷5,《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65页。
    [6]《平回方略》卷4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4页。
    [7]《平回方略》卷4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3页。
    [8]《平回方略》卷88,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20页。
    [9]《平回方略》卷13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2页。
    [1]《平回方略》卷198,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7页。
    [2]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210页。
    [3]王学伊等纂修:《固原州志》卷7《艺文志·奏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774页。
    [4]杨承基等重修:《崇信县志》卷4《志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388页。
    [5]《左宗棠奏稿》卷37,光绪十六年刊本,第57页。
    [6]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215页。
    [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9页。
    [2]杨毓秀:《平回志》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60页。
    [1]《多忠勇公勤劳录》卷4,《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93页。
    [2]《多忠勇公勤劳录》卷4,《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99页。
    [3]张道芷等修,曹骥观等纂:《续修礼泉县志稿》卷11《兵事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722页。
    [1]杨承基等重修:《崇信县志》卷4《志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370页。
    [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5《纪事九》,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0页。
    [1]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0页。
    [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9页。
    [3]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0页。
    [4]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0页。
    [5]《左文襄公奏稿》卷37,光绪十六年刊本,第52页。
    [6]《左文襄公奏稿》卷37,光绪十六年刊本,第61页。
    [1]《左文襄公奏稿》卷38,光绪十六年刊本,第24页。
    [2]《左文襄公奏稿》卷38,光绪十六年刊本,第25页。
    [3]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9,《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96页。
    [4]《左文襄公奏稿》卷39,光绪十六年刊本,第53页。
    [5]《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22页。
    [6]《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27页。
    [7]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1,《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0页。
    [1]《左文襄公奏稿》卷43,光绪十六年刊本,第22页。
    [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0页。
    [3]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2,《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67页。
    [4]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2,《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85页。
    [5]《左文襄公奏稿》卷44,光绪十六年刊本,第31页。
    [6]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54页。
    [7]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54页。
    [8]杨毓秀:《平回志》,卷3,《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25页。
    [9]《平回方略》卷198,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3页。
    [1]《左文襄公奏稿》卷40,光绪十六年刊本,第16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8,《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46页。
    [3]《左文襄公奏稿》卷40,光绪十六年刊本,第43页。
    [4]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1,《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7页。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11页。
    [2]马光启:《陕西回教概况》,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6页。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16页。
    [2]《左文襄公奏稿》卷38页,光绪十六年刊本,第63--64页。
    [3]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258页。
    [1]以上内容参考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王国杰:《东干民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18页。
    [2]《苏联回族报》1979年7月11日,转引自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3]海杰:《新疆昌吉地区回族概述》,《回族研究》1993年第2。
    [1]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2、459页。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3]《平回方略》卷2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6页:又卷25,第21页。
    [4]《平回方略》卷194,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2页。
    [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0页。
    [6]杨洪安:《镇安“平安乜贴”原来》,《陕西穆斯林》2008年第3期,第44--45页。
    [7]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8]丁明俊:《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5、210页。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11页。
    [2]王学伊等纂修,《固原州志》卷1《气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35页。
    [3]杨金庚等纂修:《海城县志》卷1《气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25页。
    [1]郑震谷等修,幸邦隆总纂《华亭县志》卷1《地理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68、99-100页。
    [2]朱超总纂:《清水县志》卷4《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53页。
    [3]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3《武备》,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491页。
    [4]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1,《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40页。
    [1]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8、168、392、391、252、172、195页。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1、435、435、454页。
    [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6、435、435、426页。
    [4]杨毓秀:《平回志》卷5,《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75页。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04页。
    [2]张承志:《心灵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1]《续修陕西通志稿》卷9《堡寨·西安府》,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页。
    [2]河鸣皋:《述冶峪焚杀之惨》,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3页。
    [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4]《续修陕西通志稿》卷9《堡寨》,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页。
    [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资料初稿》(上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理部三处翻印,1979年,第62页。
    [6]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55页。
    [7]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5,《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45页。
    [1]张兆栋:《守岐纪事》,《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80页。
    [2]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74页。
    [3]《平回方略》卷33,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6页。
    [4]《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0《差徭》,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5页。
    [5]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6]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7,《回民起义》(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55页。
    [7]杨毓秀:《平回志》卷2,《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106页。
    [8]《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1《户口》,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1页。
    [9]《平回方略》卷29,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7页。
    [10]《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5《纪事九》,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28页。
    [1]《平回方略》卷57,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9页。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3]《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4《纪事八》,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40页。
    [4]刘蓉:《养晦堂文集》卷10,转引自韩敏:《请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5]《平回方略》卷58,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第12页。
    [6]《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8《田赋三·屯垦》,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6页。
    [7]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8页。
    [1]《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5《纪事九》,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28页。
    [2]饶应祺修、马先登纂:《同州府续志》卷11《列传》(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545、606页。
    [3]翁圣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16《忠节传》,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第745、758页。
    [4]曾毓瑜:《征西纪略》卷1,《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25页。
    [1]杨毓秀:《平回志》卷2,《回民起义》(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第87页。
    [2]《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01《文征》(一),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7页。
    [1]马长寿:《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2]焦云龙修,贺瑞麟纂:《三原县新志》卷3《田赋》,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09页。
    [3]《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田赋五·差徭》,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5页。
    [1]程维雍修,白遇道纂:《高陵县续志》卷1《建置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86页。
    [2]张元际纂:《兴平县乡土志》卷3《户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63页。
    [3]翁圣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4《地理考》(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276页。
    [4]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1]佚名:《鄂县乡土志·宗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52-53页。
    [2]《清末教案》第538页,转引自张晓虹:《同治回民起义与陕西天主教的传播》,《复旦学报》2002年第6期,第91页。
    [3]张元际纂:《兴平县乡土志》卷3《宗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74页。
    [4]佚名:《鄠县乡土志·宗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53页。
    [5]张晓虹:《同治回民起义与陕西天主教的传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92页。
    [6]叶祖灏:《宁夏纪要》,第34页。
    [7]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4页。
    [8]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4页。
    [9]参见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研究》第二章《经济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叶祖灏:《宁夏纪要》,南京:正论出版社,民国三十六年,第2页。
    [2]王学伊等纂修:《固原州志》卷8《艺文志·奏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844--851页。
    [3]马啸:《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54页。
    [4]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203--204页。
    [5]叶祖灏:《宁夏纪要》,南京:正论出版社,民国三十六年,第34页。
    [6]《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78《纪事十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31页。
    [1]叶祖灏:《宁夏纪要》,南京:正论出版社,民国三十六年,第34页。
    [2]王学伊等纂修:《固原州志》卷2《户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74-175页。
    [3]杨金庚等纂修:《海城县志》卷3《贡赋志·种类》,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64页。
    [4]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隆德县志》卷1《民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09页。
    [5]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6]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7](吉尔吉斯斯坦)拉希德·尤苏波夫著,丁宏译:《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居民的人口与分布》,《中亚信息》2001年8月,第21页。
    [8]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1]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1]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慕寿祺辑著.甘宁青史略[M].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年版
    [3]宋伯鲁纂.续修陕西通志稿[M].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4]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三、四)[G].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5]奕诉.平回方略[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
    [6]司马迁.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7]马塞北主编.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G].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9]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M].光绪十六年刊本
    [10]罗正钧.左宗棠年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
    [11]左宗棠.左文襄公书牍[M].光绪十八年刊本
    [12]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13]叶祖灏.宁夏纪要[M].南京:正论出版社,民国三十六年
    [14]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5]冯福祥等修,王之臣纂.朔方道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6]杨炎修.临潼县续志[M].光绪六年刊本
    [17]程维雍修,白遇道纂.高陵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8]龚景瀚编,李本源纂修.循化厅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9]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0]王学伊等纂修.固原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1]杨承基等重修.崇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2]张道芷等修,曹骥观等纂.续修礼泉县志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3]饶应祺修,马先登纂.同州府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4]翁圣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M].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5]焦云龙修,贺瑞麟纂.三原县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6]张元际纂.兴平县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7]佚名.鄂县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8]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隆德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9]高蔚霞修,苟廷诚纂.通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0]郑震谷等修,邦隆总纂.华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1]焦国理总纂,贾秉机总编.重修镇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2]陈日新撰.平远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3]朱恩昭著.豫旺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4]杨芳燦,郭楷等纂修.灵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5]刘懋官修,周斯億纂.泾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6]佚名.岐山县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7]佚名.华州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8]赵晋源纂修.郃州新志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9]严书麟修,焦联甲等纂.新续渭南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0]郑德枢修,赵奇龄等纂.永寿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1]赵本荫修,程仲昭纂.韩城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1970年影印本
    [42]孔繁扑修,高维岩纂.绥德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3]沈锡荣修,王锡章等纂.长武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4]周铭旂等纂修.乾州志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5]陕西省临潼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潼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6]杨金庚等纂修:海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7]朱超总纂.清水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苏润余主编.中国人口·甘肃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3]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韩敏.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
    [8]龙盛运.湘军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薛平栓.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美)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2]林干.清代回民起义[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
    [1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15]张承志.心灵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6]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资料初稿[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理部三处翻印,1979年铅印本
    [17]丁明俊.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21]杨东梁.左宗棠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冯增烈主编.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23]孙志亮,马林安,陈国庆.陕西近代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邱树森.中国回教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冯福宽.陕西回族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6]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李氏家族墓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29]萧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王伏平,王永亮.西北地区回民史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1]侯春燕.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J].中国地方志,2005/02
    [2]郑传斌.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J].文史哲,2003/06
    [3]杨永福.再论晚清云南、甘肃回民起义的社会历史背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4]吴晓军.生态与社会失衡:近代甘肃回民起义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05
    [5]路伟东.清代陕西回族人口的变动[J].回族研究,2003/04
    [6]丁万录.陕西回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7]任念文.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爆发的人口因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8]马士年.伊斯兰教在陕西的传播发展与演变[A].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A].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杨志娟.清同治年间陕甘人口骤减原因探析[J].民族研究,2003/02
    [11]海杰.新疆昌吉地区回族概述[J].回族研究,1993/02
    [12]杨洪安.镇安“平安乜贴”原来[J].陕西穆斯林,2008/03
    [13]张晓虹.同治回民起义与陕西天主教的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14](吉尔吉斯斯坦)拉希德·尤苏波夫著,丁宏译.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居民的人口与分布[N].中亚信息,2001/08
    [15]马啸.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7
    [16]杨东梁.试评左宗棠对陕甘回军的镇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02
    [17]吴万善.论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族的变迁[J].西北史地,1990/3
    [18]马志荣.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族起义方略及善后措施述评[J].回族研究,1991/04
    [19]丁明俊.回族迁居泾源120周年纪[J].宁夏社会科学,1994/04
    [20]马宗保.试论回族社会的“坊”[J].宁夏社会科学,1994/06
    [21]霍维洮.清代西北回民反清斗争中的抚局[J].回族研究,1998/01
    [22]王伏平.八十年代以来的西北地区回族研究[J].回族研究,1999/02
    [23]陆文学.同治回民起义后的宁夏人口损耗[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9/02
    [24]石志新.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25]马宗保.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J].宁夏社会科学,2000/03
    [26]李忱.平凉回族历史及伊斯兰教[J].回族研究,2000/03
    [27]杨大庆,丁明俊.20年来回族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回族研究,2001/04
    [28]丁万录.20世纪回族研究成果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04
    [29]杨永福,张克非.国内五十年来的回民起义研究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1/05
    [30]杨永福,王劲.咸同之际滇、陇回汉民族关系与回民起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1]马婷.回族历史上的五次移民潮及其对回族族群的影响[J].回族研究,2004/2
    [32]陆文学.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J].固原师专学报,2005/03
    [33]余振贵.清代中国穆斯林人口[J].中国穆斯林,2006/01
    [34]曹盟.19世纪吉尔吉斯北部多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及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