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父权制仿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到处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妇女身体是男性和男权社会对女性实施暴力和压迫的场域,也是父权模式实施精神奴役、维护性别制度的工具。妇女身体作为符号受到了父权象征秩序的重新编排,通过语言程序生产和组织出来,转化为男性欲望的消费对象,即由身体的隐喻修辞和推迟身体在场的延异形式来播撒男权主义的种子,到身体图像被置于男性的目光关注之下,通过肉体器官和性的因素被无限突出和放大,以再生产出父权制所需要的文化观念来。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身体符号呈现出由内在的心象向外在的物象发展蔓延的趋势,从而以一种物化的消费事实掩盖了男性权力渴求占有和支配女性肉体的观念事实。身体符号从观念意义上的能指符号,发展到日常实用美学上的商品形象,然后进一步发展为无根无源、完全按照虚拟逻辑来运作的类像,正表明了视觉转型为一种观念的传播和再生产所提供的可能发展空间。从文学文本中对欲望叙事的突出到将欲望纳入启蒙一途,再到图像文本中将妇女身体商品化、直观化和类像化,正显示出了父权制与视觉消费主义逐渐合流的历史演进轨迹。特别是进入消费社会以来,父权制通过编码的方式,把“性”符码的欲望解读模式重构为感性审美的消费模式,把文化观念的生产和消费重释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诱导和商业文化力量的驱动,源源不断地创设身体景观,为消费大众的欲望需求提供“性”的消费对象,并把这种消费时尚内化为消费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究其实质,不过是父权制文化文本在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一次重演。论文主要以传统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读图时代的影视作品两类文本为例,试图阐明在从文字文本走向图像文本的过程中,一种源于不平等的性别压迫观念所造成的内伤,在视觉转型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是如何得到缝合的,又是怎样在消费大众那里确立其合法性的,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态度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
     论文在结构上主要包括“序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序言”总领全文,对于妇女身体的概态予以澄清,指出了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妇女身体所可能引发的危机;正文又分为“妇女身体与消费社会”、“‘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传统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读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以小说《苔莉》和电影《色·戒》为例”五章;最后,“结语:生成中的妇女身体”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妇女身体的的未来走向予以瞻望。“妇女身体与消费社会”一章,从谱系学、存在主义等角度探讨了妇女身体的起源和边界,考察了妇女身体在消费社会中的编码情况;“‘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一章,力图阐明全球化背景下妇女身体生成与流变的动态,强调了妇女身体的出场不过是符号的表演机制在发挥作用;“传统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读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考察了传统时代和改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揭示了“性”符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消费群体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等情况,进而指出,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会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是由于“性”符码所栖身的文本与彼时的主流文化的关系影响造成的,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父权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境遇。最后一章借助现代小说《苔莉》和当代电影《色·戒》等文本,细致地描述了两类文本的不同生产机制,阐述了在从阅读文本走向图像文本的转型中,身体符号是如何脱离文本叙事的限制,开始按照自身的运作逻辑运作并逐渐形成身体奇观的。在具体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在张资平的小说《苔莉》等作品中,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受到了强有力的抵制,原因在于它与当时的启蒙理性相背离,而在电影《色·戒》中,随着视觉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妇女身体的景观已经论为消费大众日常消费对象,作家、媒介制作人、消费者在欲望消费的前提下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这三种力量的汇合是父权制观念滋生膨胀的现实土壤,也是父权制从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前提。
     “性”符码文化观念的消费和再生产,并不是主动生成的,而是在欲望机器的参与和推动下形成的,目的是在父权制文化模式的控制和主宰下,借助于媒介的转型和视说觉消费主义的力量,引导和刺激消费大众的肉体欲望并在观念上实现对妇女身体的占有和支配。因此,论文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一种“生成性妇身体”的概念。“生成性妇女身体”既不同于父权制模式下的妇女身体,也不同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妇女身体,而是在一致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一致的妇妇女身体,是一种回归到原初经验状态的、不曾进行本质界定的妇女身体,因为“生成性妇女身体”永远在生成之中。
In the long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the patriarchal system, like a ubiquitous ghost, could be sensed everywhere. In the literary texts and the cultural texts, the women's body becomes the field where men an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ommit violence and oppression to women, and the tool that the patriarchal modes used to enslave women spiritually and maintain the gender system. The female body, as a sign, is rearranged by the patriarchal symbolic order, produced and organized by the language program and turned into the target of male consumption, that is to say, being put under the males'gaze, the subjectivity without images becomes the process of infinite protrusion and enlargement of physical organs and the factors of sex and re-produces the values needed by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During this transformation, male's control over the female bod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dominant to recessive, from the protrusion of desire narration in literary texts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desire in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visualization and simulacrum of female body, demonstrating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the patriarchal tactics of controlling. Especially in modem society, by virtue of encoding, patriarchal society interprets sex code as the re-constructed consumption model of aesthetics of sensibility, and re-interprets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s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oreover, with the help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ducement of the mass media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commercial culture, it meticulously fabricates a sex fable with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i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able as the values and life styles of the consumers. Its essence is the replay of patriarchal cultural texts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ism. This thesis, setting the literary works in tradition era and the film and TV works in image era as examples,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of patriarchy in these two textual cod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ombination with the commodity consumerism and reveals the unequal gender concepts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sex code and analyses the role and attitud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proces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emale body, sex and media's turn" makes a summary of female body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female body, pointing out the possible crisis poses by female body after linguistic turn. In the body part, five chapters, entitled respectively "female body and consumer society", "from symbol to code--modern transition of sex cod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ex code in tradition er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ex code in image era", "textual analysis in different eras---aking certain kind of sex code in novel Taili and the movie of'Lust, Caution'for example", are elaborate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emale body predicted. In the chapter " female body and consumer society",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boundary of women's body from angles of genealogy and existentialism, makes a probe on the encoding situation of women's body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chapter entitled "from symbol to code---modern transition of sex code", tiie definitions of symbol and code are distinguish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body from symbol to code in different texts is traced.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ex code in reading era and image era, shows the traits of sex code from explicitness to implicitness and the changes of consumers'cultural concept. The writ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containing sex code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result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female body as sex cod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veals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patriarchal system. Based on specific texts, the last chapter illustrates how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s inserted in the texts to de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y of women's body and how it is combined with consumerism to spread and reproduce the patriarchal ideology. After analyzing Taili and other works written by Zhang Ziping, readers can find out that the limited resistance of female body as sex code is caused by its deviation from the theme of enlightenment. However, in the movie "Lust, Caution" with a rise of visual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aesthetics principle, the spectacle of female body is being turned off to consumption object, writers, movie makers and consumers can reach a temporary agreement on the premise of desire consumption. This combination becomes the actual earth where the patriarchy concept grows, and historical premise on which patriarchy concept is becoming ideology.
     The re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sense of sex code arc not generated automatically but complet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ion of patriarchy desire machine. It aims at, under the dominance of patriarchal cultural model, stimulating the consumers'desire and realizing the possession and dominance of female body in concept with the help of media transition and visual consumerism. Therefore, in conclusion, the concept of "generative female body" is proposed, which is not the female body under patriarchy model or the one under feminism, but the one which seeks differences from similarities and seeks similarities from differences.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experience without essential definition, "generative female body" is always generating.
引文
①(希)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出版社,1984年版,第48-50·页。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9页。
    ④(德)M.Heidegger:《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8页。
    ①(法)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作为妇女的阅读》,参见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页。
    ③(法)拉康:《研究班讲演(之二)》,参见杜声锋编:《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有限公司(香港),1988年版,第149页。
    ①(德)尼采:《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与谎言》,转引自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
    ②同上。
    ③关于这一点可参考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莫言创作的《丰乳肥臀》和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作品来理解。
    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页。
    ①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②同上。
    ③财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3页。
    ③(法)莫里斯·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9页。
    ①(法)梅洛—庞蒂:《作为表达和说话的身体》,参见朱立元、李钧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页。
    ②(德)Heidegger《尼采·上卷》,第108-109页。
    ③郑震:《身体图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④(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页。
    ⑤参见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①(法)鲍德里亚:《身体,或符号的巨大坟墓》,陈永国译,参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8页。
    ③(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参见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④王彬:《身体、符号与媒介》,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⑤谢有顺:《文学身体学》,参见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①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②同上,第159页。
    ③德勒兹:《沉淀,或历史的形成:可见物与可陈述物(知识)》,参见杜小真编:《福柯集》,第567页。
    ①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交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6页。
    ②徐坤:《双调夜行船》,载《小说界》,1998年第4期。
    ①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第14页。
    ②(美)朱迪丝·巴特勒:《身体至关重要》,参见汀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219页。
    ③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93页。
    ④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⑤南帆:《躯体的牢笼》,载汀民安编:《身体文化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①(美)朱迪丝·巴特勒:《身体至关重要》,参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191页。
    ②同上,第217页。
    ③同上,第227页。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②朱崇科:《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③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④徐肖楠、施军:《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⑤参见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主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9页。
    ⑥同上,第130页。
    ①参见陈染:《声声断断》,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②林白等:《致命的飞翔》,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①(美)杰姆逊:《快感:一个政治问题》,胡亚敏译,参见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②(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③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47页。
    ①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58页。
    ②(英)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参见(美)佩吉麦克拉肯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0页,
    ③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载《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
    ①禹权恒:《“身体写作”的症候式分析》,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②(法)让·鲍德里亚:《身体,或符号的巨大坟墓》,陈永国译,参见汀民安、陈水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35页。
    ③同上。
    ④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2页。
    ①(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②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③吴加才:《身体消费的现代性悖论》,载《前沿》,2011年第6期。
    ④参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331页。
    ①参见汪民安、陈水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332页。
    ①朱大可、张闳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②露丝·伊利格瑞:《此性非同一性》,参见(美)佩吉麦克拉肯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第342-344页。
    ③何林军:《身体的当代消费景观》,载《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1期。
    ①参见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同上。
    ③参见(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翟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④同上。
    ⑤(法)罗兰·巴尔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⑥(荷)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⑦同上,第52页。
    ①让·鲍德里亚:《身体,或符号的巨大坟墓》,陈永国译,参见江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第58页。
    ②同上,第54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②(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节选),范静哗译,参见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7页。
    ③财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参见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④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New York:Penguin),1972. p.8
    ①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179页。
    ②参见赵卫东:《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罗敷形象》,载《文学教育》,2008年第1期。
    ③从这些形象服从于审美表现理性的角度来看,它们又可以被称之为审美意象。参见童庆炳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99-204页。
    ④户晓辉:《解读文化中的性快感》,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①由于消费时代以图像消费为主导,所以我们称其为读图时代,而把以语言文字(主要是指印刷品形式存在的文学文本)为主导媒介的时代我们称其为传统时代。在这里,传统时代与读图时代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于文本的阐释,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区分,在此角度上,消费时代的文学文本也可以放在传统时代里加以阐释。
    ②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3页。
    ③舒也:《论视觉文化转向》,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④焦雨虹:《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当代都市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⑤ Nicholas Mir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Routoldge,1999,pp.3.4.
    ⑤(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页。
    ①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252页。
    ②鲁抠元:《澌谓“新的美学原则”崛起》,《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③左伟清:《当代流行文化中身体体现的阐释与批判》,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①参见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②参见杨大春:《身体的神秘:法国现象学的一个维度》,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①参见(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马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②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80页。
    ①(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美学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24页。
    ②同上。
    ③(美)哈灵顿:《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周计武译,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8月,第247页。
    ④(美)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6-337页。
    ⑤(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引论》,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①参见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屈雅君:《执著与背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参见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7页。
    ④(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⑤同上,第62页。
    ①参见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92页。
    ①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②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③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London:Penguin,1973), p.135.
    ④(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参见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第899页。
    ①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Cambridge:Polity,1991, p.21, p.1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22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47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第393页。
    ③(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④何明生:《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参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页。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46页。
    ②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F.Glaser, U of Michigan P.1994, P6.
    ②刘小枫:《刺猬的温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①包亚明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②操演与表演都源于同一语词perform,只不过是翻译上的细微差别,操演带有技术上的运作特征和重复性,因而更准确、更合适,我们在『阐释这—理论的时候采用《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颇覆》的译者宋素凤的意见,在下文中采用操演概念。
    ③ 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l-pl2.
    ④参见何成洲:《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载《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⑤(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2页。
    ④ Grosz, Elizabeth. Volatil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 p9-p24.
    ①参见(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7-119页。
    ②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增补版),第209页。
    ①(美)P.W.布里奇曼:《现代物理学的逻辑》,转引自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2页。
    ②(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①张翰:《松窗梦语·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②参见李明军:《禁忌与放纵》,齐鲁书社,2005年版。
    ②吴光正;《明清艳情小说绪论》,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235页。
    ①吴存存:《性别问题与明清性史的研究》,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124页。
    ②(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转引自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663页。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对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0页。
    ②张岱:《螂嬛文集》,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卷5)。
    ③女同性恋现象在《汉书》中被称为“对食”,参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对食》,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②Irigaray,Luce.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p9.
    ①参见(美)乔治·桑塔耶拿:《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1页。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参见杨克编《2000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46-547页。
    ②(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参见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992年版,第194页。
    ③董之林:《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参见张清华编:《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④张志中:《身体写作:漂浮的能指》,载《当代文坛》,2005年第1期。
    ⑤(英)特里·伊格尔顿:《身体工作》,参见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1999年版,第199页。
    ①(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0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页。
    ③参见屈雅君《执着与背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第241-242页。
    ①叶舒宪:《高唐神女和维纳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页。
    ②同上。
    ③(宋)程颐、程颢:《-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
    ①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91页。
    ①吴存存:《性别问题与明清性史的研究》,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119页。
    ②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③(法)露丝·伊利格瑞:《此性不是同一性》,参见佩吉·麦克拉肯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第344页。
    ④(英)西美尔:《卖弄风情的心理学》,转引自陶东风:《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载《求实学刊》,2004年第6期。
    ①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以下两首诗均出自第47页。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①林白:《回廊之椅》,载《钟山》,1993年第4期。
    ①林白:《守望空心岁月·副部》,载《花城》,1995年第4期。
    ②(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参见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92-203页。
    ③荒林:《林白小说:女性欲望的叙事》,载《小说评论》,1997年第4期。
    ④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第521页。
    ⑤(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部“先验感性论”第1-2节,特别参见第62、52、58页。
    ②参见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64-65页。
    ③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第44页。
    ①马新国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
    ②李明军:《禁忌与放纵》,第251页。
    ①(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转引自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663页。
    ②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序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③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①屈雅材:《执着与背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第13页。
    ②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第23页。
    ③Butler, Judith.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ssion Limits of "Sex. " New York:Rout ledge,1993, p218.
    ③刘剑梅:《革命与情爱》,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80页。
    ①(口)中岛碧:《丁玲论》,参见刘柏青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四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 94页。
    ①苏滨:《艺术形象的社会构造》,参见陶东风编:《文化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①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②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43-50页。
    ①(德)沃尔夫冈·书尔施:《重构美学》,第113-114页。
    ①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②Jacques Lacan, Alan Sheridan, Ecrits:A Selection, New York:Norton.1977, p61.
    ③(美)朱迪斯,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张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①财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第103页
    ②参见(法)福柯:《性欲史》第1卷《引论》,赫尔利(R.Hur·ley)英译本,精选书屋,纽约,1980年版,第2部分第2章。
    ①吴光正:《明清艳情小说绪论》,参见叶舒宪:《性别诗学》,第228页。
    ②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参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47页。
    ③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132页。
    ②陶东风:《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载《求实学刊》,2004年第6期。
    ①陶东风:《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载《求实学刊》,2004年第6期。
    ②吴存存:《性别问题与明清性史的研究》,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120页.
    ③同上,第124页。
    ①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1页。
    ①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②陈晓明:《真“解放”—回给你们看看》,参见多维编:《废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第31页。
    ①(美)约愉·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③王光明、荒林:《西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载《文艺争鸣》,1997年第5期。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
    ②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1页。
    ③同上,第10页。
    ④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第77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24页。
    ②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参见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③(美)马尔库塞:《论解放》法兰克福1969年版,第2章。
    ①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New York:Penguin,1972), p.32.
    ②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7页。
    ③(英)王尔德:《谎言的衰朽》,赵醴、徐京安编:《唯美主义》,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0页。
    ①(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3页。
    ②同上,第14页。
    ①参见(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第96-101页。
    ①(美)克雷克:《时装的面貌》.舒允中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③同上,第79页。
    ①就身体符号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文学作品中的观念意象,关于这一点可参见论文第3章第3节。
    ②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③(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37页。
    ①参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320页。
    ②(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54页。
    ③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in wook-Dong Kim, ed., Postmodernism, seoul:Hanshin,1991.
    ① Douglas Kellner, Jean Baudrillard, Standford,1989, p68.
    ②Mark Poster, eds, 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p.167-168.
    ①财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第247页。
    ①(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第135页。
    ②(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8页。
    ③(德)尼采:《苏鲁支语录》,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28页。
    ③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参见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第129页,
    ①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邓小芒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3-44页
    ③(法)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引自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667页。
    ①(德)阿多诺:《美学理论》,转引自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化学名著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57页。
    ②(德)本雅明:《机制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7页。
    ③(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① Baudrillard.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lated by Lain Hamilton Grant, SAGE Publications,1993, p2.
    ②(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第156页,第159页。
    ③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第111-112页。
    ④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9页。
    ①(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70页。
    ②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5页。
    ①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7页。
    ②See S. Best & D.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Macmillan,1991, p.118.
    ③参见陆扬:《大众文化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修订版),第129页。
    ①参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667-668页。
    ②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5页。
    ③同上,第61页。
    ①参见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377页。
    ①蒋继华:《论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图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郭景萍:《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③(德)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参见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第899页
    ④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in work-Dong Kim,ed.,Postmodernism,seoul: Hanshin,1991,p.444.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221页
    ②(德)尼采:《权力意志》,第37-38页。
    ③工德胜:《世俗幸福的释义》,参见王德胜编《视像与快感》,第97页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224页。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第198页。
    ②参见(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0-106页。
    ③屠友祥:《罗兰·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载《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参见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94页。
    ②马新国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③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编:《视像与快感》,第55页。
    ①(美)杰姆逊:《快感:一个政治问题》,胡亚敏译,参见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第150页。
    ②(美)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
    ③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47页。
    ④周宪:《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载《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
    ⑤(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郭洙若、冯乃超:《大众文艺》第1卷第1期,1928年9月。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译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
    ③(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第29页。
    ④(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转引自罗刚、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金元蒲:《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
    ③陈灵强:《多维视野中大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6页。
    ④同上。
    ①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131页。
    ②同上,第293页。
    ③黄筱婷、游美惠:《寻求/训囚:健身俱乐部参与者健康与休闲的消费实践》,台湾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2003年。
    ④(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147页。
    ①南帆:《身体的叙事》,参见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第229页。
    ②(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45页。
    ③同上,第149页。
    ①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
    ②财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第258页。
    ③陶东风:《晶常生活的审美化:一个讨论》,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④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大众文化批评导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⑤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第12页。
    ⑥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载《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
    ①阎真:《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了—<沧浪之水>的写作随感》,载《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
    ①同上。
    ③(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①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①张资平:《冲积期化石·飞絮·苔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页
    ②同上,第356页。
    ③同上,第359页。
    ④同上,第368页。
    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王运熙编:《中国文论选(中)》,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8页。
    ①鲁迅:《张资平氏的“小说学”》,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第230页。
    ①(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6页。
    ②周夏奏:《从现代戏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与身体规训的演变》,载《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①张爱玲:《色,戒》,参见张爱玲:《怨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②潘振斌:《(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美)朱迪丝·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第184页。
    ①张资平:《冲积期化石·飞絮·苔莉》,第370页。
    ②同上,第383页。
    ③巫小黎:《女性愿望与男性权威的建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④(美)朱迪丝·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身份的颇覆》,第185页。
    ①彭小妍:《“性博士”张兢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161页。
    ②颜敏:《在金钱和政治的漩涡中—张资平评传》,百花洲文兰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①张爱玲:《色,戒》,参见张爱玲:《怨女》,第261页。
    ②(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参见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第212页。
    ①财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260页。
    ②参见马新国编:《西方文论史》,第471页。
    ③当然,身体景观的静态展示也存在一个历时的问题,所渭的共时向历时转化,所谓的动态向静态的历时转换,都是指一种相对的、平均的发展趋势,并不具有绝对化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可参考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5页。
    ④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260页。
    ①王德胜:《传媒权力与意识形态》,参见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45页。
    ①王德胜:《传媒权力与意识形态》,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45页。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39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128-129页。
    ①(英)约翰·伯格:《观看的方法》,转引自陶东风编:《文化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②(美)詹姆逊:《快感:一个政治问题》,胡亚敏译,参见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第150页。
    ①高儒:《百川书志》,转引自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220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③吴光正:《明清艳情小说绪论》,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221-223页。
    ①孙绍先:《“性英雄”的冒险—(肉蒲团)论》,参见叶舒宪编:《性别诗学》,第262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24页。
    ③参见(美)马尔库塞:《论解放》,法兰克福1969年版,第2章。
    ④(美)马尔库塞:《单面人,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选》,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0页。
    ①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②同上,第130页。
    ③王德胜:《“仪式化”:大众传媒制度化时代的文学写作》,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53页。
    ④王德胜:《视像与快感》,参见王德胜:《视像与快感》,第5页。
    ①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第252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第27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4页。
    ③同上,第109页。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页。
    ⑤(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页。
    ①(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页。
    ②(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转引自齐泽克编:《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61页,第164页。
    ③(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④赵勇:《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①参见陆扬:《大众文化理论》,第101页。
    ②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Stanford,1990, p.101.
    ③ T. Adorno, Minima Moral ia, London,1974, p.131
    ④(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第186页。
    ⑤(英)斯图亚特·霍尔:《解构“大众”笔记》,转引自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①Barthes,La Plaisir Du, Texte, Editions Du Seuil,1982,p23.
    ②Barthes,La Plaisir Du,Texte, Editions Du Seuil,1982,p27.
    ①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②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第225页。
    ③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不具有绝对化的意义。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女性作品中,我们似乎就看到过生成性身体的影子,比如在白薇、石评梅的作品中,在此意义上这些作品更具女性主义的前卫性。
    ②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第229-230页。
    ③参见张柠编:《2006文化中国》,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C].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7].波德莱尔.1846年的美学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陈灵强.多维视野中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染.声声断断[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2].程颐、程颢.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
    [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4].杜声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
    [15].杜小真.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6].多维.(废都)滋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8].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林书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0].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3].郭箴.中国妇女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2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6].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8].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0].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焦雨虹.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当代都市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2].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逢振译,1998.
    [33].金元蒲.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4].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5].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马瑞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6].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部[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8].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邓小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9].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0].克雷克.时装的面貌[M].舒允中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1].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79.
    [4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陶慕宁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3].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44].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5].李明军.禁忌与放纵[M].济南:齐鲁书社,2005.
    [46].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魏常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7].林白.一个人的战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48].林白等.致命的飞翔[C].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49].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50].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1].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2].刘柏青.日本学者中国研究译丛·第2辑[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3].刘剑梅.革命与情爱[M].郭冰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4].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5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6].刘小枫.刺猬的温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7].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修订版)。
    [58].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1].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2].罗兰·巴尔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3].M. Heidegger:尼采·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4].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5].马尔库塞.单面人,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选[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6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7].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8].马尔库塞.论解放[M].法兰克福1969年版,第2章.
    [6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7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7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6].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7].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
    [79].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0].梅洛—庞蒂.眼与心[M].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1].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3].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84].尼采.苏鲁支语录[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5].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6].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7].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8].乔治·桑塔耶拿:美感[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9].屈雅君.执着与背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90].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9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4.
    [92].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马瑞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9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对食》,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95].陶东风.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6].陶东风.文化研究·第5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7].陶东风.文化研究·第7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8].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9].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0].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0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2].王德胜.视像与快感[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03].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4].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5].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6].汪民安.尼采与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7].王运熙.中国文论选(中)[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08].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9].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10].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1].颜敏.在金钱和政治的漩涡中—张资平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12].叶舒宪.高唐神女和维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3].叶舒宪.性别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6].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7].张爱玲.怨女[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18].张岱:《嫏嬛文集》,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卷5)。
    [119].张翰:《松窗梦语》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0].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2年.
    [12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3].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24].张柠.2006文化中国[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25].张资平.冲积期化石·飞絮·苔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26].赵醴、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7].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化学名著精义[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128].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9].郑震.身体图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30].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131].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3].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4].朱崇科.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35].朱大可、张闳.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6].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37].朱迪斯·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M].张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增补版)。
    [139].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 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Cambridge:polity,1991.
    [2].Austin,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3]. Barthes, La Plaisir Du, Texte, Editions Du Seuil,1982,p23.
    [4]. Baudrillard.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lated by Lain Hamilton Grant, SAGE Publications,1993.
    [5]. Best & D.Kellner,postmodern Theory, London:Macmi Han,1991.
    [6]. Douglas KelIner, jean Baudrillard, Standford,1989, p68. Michigan p,1994
    [7].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8]. Foucault, 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 ed. C. Gordon. Brighton:Harvest,1980, pp.219-220.
    [9].Grosz, Elizabeth. Volatil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
    [10]. Irigaray, Luce.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Trans.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11].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in wook-Dong Kim,'ed., Postmodernism, seoul:Hanshin,1991.
    [12].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 F. Glaser, U of Michigan p,1994.
    [13].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
    [14]. Jacques Lacan, Alan Sheridan, Ecrits:A Selection, New York:Norton,1977.
    [15].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New York:Penguin,1972.
    [16]. Nicholas Mir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eldge,1999.
    [17]. T. Adorno, Minima Moralia, London,1974.
    [18].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Stanford,1990.
    [1].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J].上海文学,1988,(3).
    [2].林白.回廊之椅[J].钟山,1993,(4).
    [3].林白.守望空心岁月[J].花城,1995,(4).
    [4].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2).
    [5].荒林.林白小说:女性欲望的叙事[J]小说评论,1997,(4).
    [6].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7].徐坤.双调夜行船[J].小说界,1998,(4).
    [8].巫小黎.女性愿望与男性权威的建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2).
    [9].周宪.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J].福建论坛,2001,(3).
    [10].阎真.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沧浪之水>的写作随感[J].博览群书,2002,(7).
    [1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个讨论[J].文艺争鸣,2003,(6).
    [12].郭景萍.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
    [13].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崛起[J].文艺争鸣,2004,(3).
    [14].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J].文艺争鸣,2004,(5).
    [15].陶东风.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J].求实学刊,2004,(6).
    [16].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
    [17].屠友祥.罗兰·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5,(4).
    [18].张志中.身体写作:漂浮的能指[J].当代文坛,2005,(1).
    [19].徐肖楠、施军.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
    [20].赵卫东.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罗敷形象[J].文学教育,2008,(1).
    [21].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当代文坛,2009,(2).
    [22].舒也.论视觉文化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9,(5).
    [23].潘振斌.<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4].何成洲.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0,(3).
    [25].哈灵顿.现代性与现代主义[J].周计武译,江西社会科学,2010,(8).
    [26].杨大春.身体的神秘:法国现象学的一个维度[』].学术月刊,2010,(10).
    [27].左伟清.当代流行文化中身体体现的阐释与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2).
    [28].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1,(4).
    [29].赵勇.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文艺研究,2010,(9).
    [30].何林军.身体的当代消费景观[J].理论与创作,2011,(1).
    [31].王彬.身体、符号与媒介[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2].禹权恒.“身体写作”的症候式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3].吴加才.身体消费的现代性悖论[J].前沿,2011,(6).
    [34].周夏奏.从现代戏到样板戏:<智收威虎山>与身体规训的演变[J].文艺研究,2011,(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