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日常生活自人类的诞生即相伴而生,与每一个体的生存息息相关。它无声地滋养和孕育着个体生存和人类社会,既是每个人日常活动的背景世界,又是每个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礼尚往来等具体活动的世界,也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表现出内在的传统、习惯、知识、经验、价值、意义等文化的世界。在此意义上,日常生活研究重在揭示一定时期人们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状况,并透过这一状态进而揭示对人们的日常活动起着干预和操纵作用的思想观念因素。
     以黑格尔哲学为巅峰的近代理性形而上学解体之后,哲学开始了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日常生活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更是以系统的日常生活批判开创了哲学的新生点。追溯哲学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渊源,马克思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存论哲学路径的开启,尤其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拜物教思想对资本主义人之生存现状的思考和揭示,无疑是向人的日常生活敞开了大门。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追问人生存异化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本质,从人之生存的本源根基处开启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日常生活回归的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当下批判和未来建构的双重维度,引领着现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走向,一个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为走向的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之生存异化的批判路径,一个是以着眼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走向的当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路径。两者都源于马克思、恩格斯面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意识形态旨归。
     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强调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强调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绝对统治和指导地位,以此驱除萦绕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把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渗透入日常生活,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观念意识形态的下移和认同。然而,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么以权威话语霸权吞没人们的自由、理想和生活话语权,要么以自由多元的人道主义冲垮权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让“民主化”、“多元化”、“人道化”的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占领统治地位。意识形态在权威与自由之间的紧张和对立所造成后果,对于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和批判精神的基本内核,结合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形式,从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出发,考察了物化意识、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干预,将意识形态批判的触角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从微观处批判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异化。继而,以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秉承社会批判精神,从虚假消费、景观控制、符号标引等方面揭示了当代社会迷乱的幻象对人内心的嵌入,指认了在多重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下人们生活的无根和异己状态。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虽然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展开的,但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化、大众化、认同化,将意识形态作用发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为广大人们群众接受和认可的主流思想,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和着力点,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性话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统治和干预,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到来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化、消费主义等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中心主义等思想泛滥,在利益纠错的日常生活领域,表现为功利追求、生活腐化等去意识形态化现象,这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地关注。
     分析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发展形态和批判精神、紧扣马克思对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的基本精神、吸取苏联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探索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建构路径和机制,将理论关切转化为对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关怀,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认同化,是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
Daily life coexists with the birth of human lif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It silently nourishes and nurtures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human society. It is both the background world of everyone's daily life, and the survival and significance world of everyone's survival. Daily life world is not only the world of basic necessary activities that it is about food and sex, weddings and funerals, illness and death, courtesy intercourse and others, but also the culture world of people living activities shown in the inner traditions, customs, knowledge, experience, value and meaning. In this sense, research focuses of everyday life significantly reveals the conditions of daily life that it is under a given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 certain period, and through this state more revealed the ideas factors of intervention and manipulation play the role of people's daily activities.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modern rational metaphysics as the peak of Hegel's philosophy, philosophy started a turning of the world of life, and the daily life became one of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Western Marxists Lefebvre even created a new point of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ystem critical of daily life. Ascend to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rigin of the turnaround of daily life, that Marx's existence theory of philosophical path, especially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fetishism that thinks and opens out human existence of capitalism, Opened the doors of person's daily life without doubt. Marx and Engels questioned the root of alien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from history materialism, criticized the false essence of ideology as superstructure, opened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critique and the regression of daily life from the origin of human existence.
     Marx and Engels' ideological theory exists the dual dimensions of present criticism and the future building. It leads two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modern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 one is the critical path of alien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based on Western Marxism, contemporary neo-Marxist, and post-Marxist, the other i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tic ideological theory focused on communist society of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oth are derived from Marx and Engels'purport for the ideology of Daily Life.
     The ideological propaganda and indoctrination in Soviet Union stressed the party principle, regarding Marxism as science ideology of proletarian, emphasizing its absolute governing and guiding position for sociali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aily lives, getting rid of the exploiting classes'ideology which hovers all areas of daily life, penetrating marxism that represents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mankind into the daily life as a scientific ideology, arming people's minds, achieving downward movement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ideaistic ideolog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during the Soviet Union or used authoritative hegemony to engulf people's freedom, ideal, and the right to speak, or used uncontrolled and pluralistic humanitarianism to burst the instructional position of authoritative ideology so that the western ideology of "democratization", "diversity" and "humanity"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tensional aftereffect of ideology between the authority and the freedom has important war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a.
     Western Marxism Critical Theory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basic core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nd the spirit of critical, combined with new contemporary form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saw about the materialization, technical rationality, mass culture and so on to influence and intervene people's lives from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capitalistic everyday life, extended ideology critique to people's daily lives, criticized alien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of the current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micro Department. Then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Marxism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Marxist, post-Marxism,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Marxism, from the false consumer, landscape control, symbols and other aspects to reveal the bewildering illus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embed people's heart, identified rootless and alien status of people's live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ultiple false ideology.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new China was spread from the superstructure level, promoting the Marxist ideology to science, popularity, recognition, making ideology play the role of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form a mainstream ideology by people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all these have been an important task and focus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hina. The ideology of Daily lif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However, the class struggle of the polity ruled and intervened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gave us a profound lesson and inspiration. After the reform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iving a better life to people, but also bringing the material desires, consumerism and other social phenomena, so that money worship, hedonism, and interest center-ism are deluging in daily life, in the areas of daily life that is centralizing all kinds of interests, we must have attracted strong attention to utilitarian and villainous life beyond the ideology.
     Analysis theoretical basis,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ritical spirits of daily life ideology, closely linked to the basic spirit of Marx's critiqu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of daily life, learned the lessons of the daily life ideology of the Soviet Union,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critical methodology of Western Marxist daily life ideology, transformed the theory concerns into the realistic care of the daily life of commonalty, advancing popularity and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ll these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purport to study on the ideology of daily life.
引文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45
    ①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前言1-2
    ②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③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转引自尹树广.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243.
    ①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M]. London:Verso Press,1991:97(参见吴宁的中文翻译)
    ②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39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总序3-4
    ④张贞.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①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M], London:Verso Press, 1991:6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②李鸿.现实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J].哲学原理,200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①R·海姆.黑格尔和他的时代[M].转引自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4
    ②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74-275
    ③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2
    ①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9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①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Ⅱ)[M].北京:三联书店,1965:2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8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90
    ①唐正东.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J].哲学研究2010(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90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93
    ④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17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269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②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m World[M].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1994:59-6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7
    ③本节作者已以“意识形态的生活之根”为题发表于《前沿》2010年第21期
    ④大卫·麦克利兰.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817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0
    ①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314
    ①[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35
    ②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4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7
    ④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30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25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①许征帆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60
    ②许征帆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63
    ③许征帆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6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6
    ①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5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8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①胡潇.幻象背后的生活真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幻象思维的还原论解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5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26-32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列宁全集(第27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17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12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285
    ③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
    ④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
    ①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②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9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26
    ④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20
    ①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6卷:269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22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368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77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三版):763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0
    ④人民群众和苏维埃文化的建设[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69:34-36
    ①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24-126
    ①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8卷:83
    ②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37
    ①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0
    ②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
    ①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53
    ②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6
    ①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47
    ②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48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49-150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2卷:127
    ①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88-189
    ②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90
    ①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94-195
    ②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理与真相——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32
    ①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8
    ①钱善行.当代苏联小说的嬗变——主要倾向、流派及其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51
    ①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3
    ②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37
    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言论[M].中文版,(第11辑):247
    ①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38
    ①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99
    ①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9(01):44
    ①麦德韦杰夫等.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论文选译[M].北京:外文出版局,1980:28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8-8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0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9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7
    ①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469
    ③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3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3-154
    ②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7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7
    ①[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
    ②[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③[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
    ①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下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578
    ②[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1
    ③[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13
    ①[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②[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③[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②[德]霍克海默尔、阿道尔诺著.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①[德]霍克海默尔、阿道尔诺著.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①[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导言)[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②[德]霍克海默尔、阿道尔诺著.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
    ③[德]霍克海默尔、阿道尔诺著.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
    ①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J].求实学刊,2007(5):12
    ②李进书.现代性之批判: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J].北方论丛,2009(4):134
    ①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43
    ②[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4
    ③福柯.规训与惩罚[M].上海:三联书店,1999:243
    ④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J]求实学刊,2007(5):13
    ①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1994:100
    ②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①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J].理论探讨,2005(2):37
    ②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J].理论探讨,2005(2):37
    ③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1994:94(参考刘怀玉教授的中文译文)
    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
    ①转引自王昭凤.景观社会——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J],聊城大学学报,2008(1):3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
    ①张一兵.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J].学海,2005 (5):68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③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11
    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
    ②龚小凡.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J].中州学刊,2010(1):238
    ①[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2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1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5
    ①龚小凡.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J].中州学刊,2010(1):241
    ①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79
    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
    ③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J].江汉论坛,2008(9)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6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4
    ④[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125
    ⑤[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
    ⑥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5-120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4
    ①赵有田,王明明.论建国初期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②赵有田,王明明.论建国初期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①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18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3
    ①李海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及其效应[J].求实,2008(06)
    ②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03):78
    ①李海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及其效应[J]. 求实,2008(06)
    ①李新曦.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巡礼与思考[J].实事求是,1998 (06)
    ①祝宝钟.新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党建研究,2008 (09)
    ②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146
    ①苏哲.论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建设的引导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6 (03)
    ②司马云杰.文化悖论[J].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544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①文化生活低俗化背后的国民心态[N],济南日报,2010-09-3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②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3)
    ①[南]密洛凡·德热拉斯著:陈逸译.新阶级一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94
    ②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5
    ②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3):78
    ①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38
    ②李强.当前中国礼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03):6
    ③邓聿文.改革开放:从物质进步到利益分享[N].北京周报,2008(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②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20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①吴宗友.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之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8(5):43
    ②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134
    ①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4:272
    ②宋学勤.心理史学的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J].河北学刊,2008(7):95
    ①萧延中.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6)
    ②宋学勤.心理史学的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J].河北学刊,2008(7)
    ①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134
    ②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9(5):3
    ①[日]君塚大学等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②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9(5):6
    ①徐胜.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心态的嬗变及其启示[J].实事求是,2009(1):28
    ②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80
    ①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J].理论探讨,2005(2)
    ②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m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1994:165
    ①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①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82
    ①[美]加耳布雷思.J.K著,徐世平译.丰裕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2
    ②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
    ①政府管理信息度回落, 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489271.html,2010-12-15
    ②2010 年职场人幸福感报告 : 职位与幸福感成反 比[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10-12/17/c_12892483.htm,2010-12-17
    ①“弱势心态”在许多群体中蔓延,为何大家都在“喊弱”“哭穷”[N].西安晚报,2010-12-5
    ②盖洛普:中国人幸福感“偏低”[N].参考消息,2011-4-23.
    ③中国人最担忧社会差距问题[N].参考消息,2010-12-16
    ①陈壁生.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DB/OL]. http://www.xtmm.cn/2009/0928/OMMDAwMDAxMzkOMQ_9.html.
    ②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2006(10)
    ①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J].天涯,2006(5)
    ①深圳市长: 深圳社会普遍心态浮躁, 人没有归属感[DB/OL].http://news.sohu.com/20101224/n278494826.shtml.
    ②[法]鲁尔·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M].张新木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0
    ①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4-14
    ②[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8-150
    ①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0-8-3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33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8
    ①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0:476
    ①中情局“中国十诫”[J].《环球》2001(9)
    ①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6
    ②圣诞豪宴凸显“暴发户心态”[N].参考消息,2010-12-26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136
    ②外报称中国社会“信任缺失”严重[N].参考消息,2010-12-31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①贾松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N].社会科学研究,2005(5)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F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3
    ②贾松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5:72
    ①黄传新,叶政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N].光明日报,2010-8-24
    ②黄传新,叶政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N].光明日报,2010-8-24
    ①张华.增强中国意识形态感召力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8
    ②张华.增强中国意识形态感召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①中宣部理论局编.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68
    ②中国GDP新战略:让人民幸福[N].参考消息,2011-3-2:14版
    ①赵文荟.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崛起[J].南京社会科学,2009(8):63
    ①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0
    ②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9
    ①(匈)A·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88-289
    ①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83
    ①[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M].郁建兴等译.L海:学林出版社.2002:149
    ②于文秀等著.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
    ③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9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
    ②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8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8-354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14
    ②吴学琴.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6
    ①孟登迎.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DB/OL].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1/27560.html,2001-11-20
    ②胡大平.媒体革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危机[J].文艺研究,2006(6):4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们出版社,1956:57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12、42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3、6、12、27、28、42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2、斯大林.十月变革和民族问题[M].北京: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4
    13、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4、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M].上、下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8、[匈]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0、[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1、[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2、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3、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1、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8
    24、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7、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8、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0、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李小娟.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4、[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5、[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6、吴学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7、吴学琴.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8、朱士群、李远行、任瞪.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9、吴家华.理解恩格斯[M].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0、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菲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菲伏尔日常生活哲学的文本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2、陈学明.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8
    43、[匈]A·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4、[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5、[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6、[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7、[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8、[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0、[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3、颜岩.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当代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4、[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6、[南]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7、[南]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8、汤文曙、金开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9、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0、[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Ⅱ)[M].北京:三联书店,1965
    61、尹树广.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2、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3、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88-189
    6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6、[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7、[德]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M].曹卫东选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68、[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9、[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70、[美]大卫·麦克利兰.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7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2、[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3、[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
    74、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5、许征帆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76、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7、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8、人民群众和苏维埃文化的建设[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69
    79、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范益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80、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1、[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理与真相——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2、钱善行.当代苏联小说的嬗变——主要倾向、流派及其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83、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84、[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85、[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言论[M].中文版,
    8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87、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8、郑永廷,叶启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9、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9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2、[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5、[南]密洛凡·德热拉斯.新阶级—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M].陈逸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9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7、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8、[苏]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4
    99、[日]君塚大学等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0、[美]加耳布雷思.J.K著,徐世平译.丰裕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01、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2、[法]鲁尔·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M].张新木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3、[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0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05、[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6、中宣部理论局编.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10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8、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9、于文秀等著.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0、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2、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3、[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1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5、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6、[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上午印书馆,2008
    117、[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8、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9、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20、黄立葬.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1、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22、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3、赵常林.理性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4、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5、陈立新.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26、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下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27、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8、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29、孙士聪.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0、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2、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M]. London: Verso Press,1991
    2、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1994
    3、Starr, John Bryan. Ideology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ectic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M]. New York:Harper & Row, 1973
    4、Junhao Ho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ociety, and Media Since the Reform[M].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98
    5、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Theoretical Interventions and Cultural Critique[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
    1、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刍议[J].哲学研究,1989(4)
    2、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J].求实学刊,1996(5)
    3、衣俊卿.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1991(3)
    4、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6(1)
    5、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1)
    6、衣俊卿.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黑龙江省“邻居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党建2008(10)
    7、衣俊卿.论20世纪的文化状况[J].求是学刊,2007(6)
    8、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求是,2010(13)
    9、张一兵.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J].学海,2005(5)
    10、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J].江汉论坛,2008(9)
    11、张一兵.何以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史[J].学术学刊,2005(10)
    12、张一兵.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J].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13、张一兵.从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J].天津社会科学,2009(4)
    14、张一兵.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现代哲学,2009(4)
    15、张一兵.诱惑:一个揭开后现代玄秘画皮的通道——晚期鲍德里亚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9(5)
    16、张一兵.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17、张一兵.“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批判的一般理论框架[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18、张一兵.青年鲍德里亚与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J].东南学术,2007(1)
    19、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0、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21、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22、侯惠勤.论资产阶级实行思想统治和价值渗透的方式[J].红旗文稿,2009(8)
    23、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3)
    24、吴学琴.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25、吴学琴.隐性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反思[J].教学 与研究,2010(10)
    26、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27、吴学琴.挑战单向度的“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的文本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
    28、吴学琴.析“意识形态直接就是社会存在”——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29、朱士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总体与物化之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0、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1、任暟.“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32、任暟.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学说管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4)
    33、吴家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4、吴家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转化”上下功夫[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5、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J].求实学刊,2007(5):12
    36、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J].理论探讨,2005(2)
    37、刘怀玉.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38、李鸿.现实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J].哲学原理,2002(6)
    39、唐正东.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J].哲学研究2010(7)
    40、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9(01)
    41、李进书.现代性之批判: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J].北方论丛,2009(4)
    42、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
    43、吴宁.新中国60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J].理论视野,2009(9)
    44、吴宁.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维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5、吴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现代性——列斐伏尔的人道主义美学二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
    46、陆扬.何以批判日常生活[J].学术月刊,2008(9)
    47、龚小凡.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J].中州学刊,2010(1)
    48、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德国传统及其流变——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
    49、张秀琴.意识形态的实践导向及其研究方法——伊斯塔法·梅萨罗斯对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50、张秀琴.《资本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文本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51、张秀琴.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论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
    52、张秀琴.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制度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3、汤姆·洛克莫尔.再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学术对谈[J].哲学动态2009(11)
    54、赵有田,王明明.论建国初期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5、李海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及其效应[J].求实,2008(06)
    56、李新曦.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巡礼与思考[J].实事求是,1998(06)
    57、祝宝钟.新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党建研究,2008(09)
    58、苏哲.论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建设的引导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6(03)
    59、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60、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03)
    61、吴宗友.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之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8(5)
    62、宋学勤.心理史学的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J].河北学刊,2008(7)
    63、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64、萧延中.试论关于晚年毛泽东的整体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6)
    65、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9(5)
    66、徐胜.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心态的嬗变及其启示[J].实事求是,2009(1)
    67、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2006(10)
    68、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J].天涯,2006(5)
    69、中情局“中国十诫”[J].环球,2001(9)
    70、贾松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71、张华.增强中国意识形态感召力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2、赵文荟.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崛起[J].南京社会科学,2009(8)
    73、聂立清.景观社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74、张保权.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5)
    75、赵勇.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76、汪方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综述[J].电影新作,2008(3)
    77、和磊.意识形态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78、游建荣.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解读社会演进中的消费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9、汤拥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意识形态问题[J].山花,2005(6)
    80、徐刚.美学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批判——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J].理论学刊,2006(2)
    81、郭媛媛.家居媒体上的生活演绎——韩剧生活意识形态的日常叙事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2)
    82、张贞.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产阶层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表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
    83、张贞.当代市民阶层的“现实主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
    84、张贞.从“日常生活”哲学角度谈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及其和谐构建[J].理论月刊,2008(2)
    85、张贞.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3)
    86、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
    87、仰海峰.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逻辑转变[J].学术月刊,2009(8)
    88、仰海峰.晚年卢卡奇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新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89、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转变[J].理论视野,2009(11)
    90、陈立新.现实生活过程:人的源始扎根处[J].哲学研究,2004(1)
    91、张传开、单传友.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救赎[J].哲学研究,2009(4)
    92、赵保红.日常生活:和谐社会的本体论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
    93、贾松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N].社会科学研究,2005(5)
    94、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
    95、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96、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97、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98、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
    99、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
    100、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
    101、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2、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