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民族杂居区民族边界与民族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民族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包括对问卷调查、个案深度访谈等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对地方志、史书、族谱、家谱等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对人口普查数据和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主要探讨桑植各民族的民族边界与民族关系现状。本研究各个部分涉及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第一,多民族杂居区的居住形式决定了各民族生活上的交融性。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交错居住,各民族间交往频繁,共同的地域使各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促进了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使各民族间共同的因素增多。同时,民族的独特性也显现出来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区民族关系的互融性。目前,桑植各民族在居住形式、服饰、语言等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已经不分彼此了,且民族间没有出现结构性差异,各民族对其它民族成员普遍持开放态度,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频繁,因此,多民族杂居区的居民生活体现出一定的交融性特征。
     第二,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的族群边界趋于模糊化。服饰、语言、风俗习惯等作为区分族群差异的“文化标识”,是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据,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通过频繁的族际接触和文化互动,已形成一种便捷实用的“族际共同语”,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边界已不存在;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体现出多个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由于长期的互融互通,风俗习惯早已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逐步趋同了,曾经界限分明的单一民族的风俗习惯早已融合、重组,嬗变为一套新的习俗体系,成了境内多数居民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随着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趋同化,桑植的族际通婚率高达41.6%,呈现出常态化和规模化趋势;较高比例族际通婚家庭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桑植各民族居民亲属网络中“民族成分”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桑植各民族之间,其“文化标识”的差异已不那么明显,族群边界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
     第三,国家的民族政策客观上强化了民族意识,重构了族群边界。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导致原生性民族认同减弱的同时,民族识别与民族政策又在一定程度地强化了“工具性”民族认同。一方面,国家以社会政治方式构建了“民族”,强化人们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民族优惠政策”等现实利益又驱动着少数民族积极认同“民族身份”。“民族认同”,不再仅仅是关于历史、祖先、文化和民族特点的荣耀感和自尊心,而更多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机会意识。这样的族群意识通过政策机制进入了人们的观念世界中,在增强人们对本族群认同的同时,逐渐重构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族群边界。
     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论述了研究对象及研究主题的选择,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架。
     第二部分介绍桑植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模式、民族和人口分布状况等,并着重阐述了桑植各民族的来源及基本现状。
     第三部分分析桑植各民族在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文化生活、社会结构、社会交往、族际通婚和亲属网络等方面的族群边界与民族关系现状。其中第三章分析了桑植各族人口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以及各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情况。阐述了各民族族际交往和民族的结构性差异现状,认为桑植目前已基本形成平等、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桑植各民族在语言使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和趋势。第五章以问卷数据为基础,综合比对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数据,重点分析了桑植各民族相互通婚及亲属网络逐渐扩大的状况,分析了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第六章从桑植实施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入手,分析其对民族认同、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民族认同的建构不仅以民族原生性的文化特点为基础,同时也受到民族识别政策及民族成员的工具理性所影响。
     最后一章是本研究的讨论与结语部分,概括了主要的结论,提出桑植各民族的民族边界消融过程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南方大多数多民族杂居区民族关系演变的过程,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文化标识”将不断淡化,“民族边界”亦将不断模糊化,少数民族人口的交融与共生是多民族杂居区的必然发展趋势。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thnic Sociolog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the study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local chronicles, history books, genealogy, and the research of census data and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it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boundarie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Sangzhi peoples. The study involves the following main points:
     First, the living pattern of multi-national area determines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multi-national area, Many nationalities are mixed together, there are frequent contacts between them, common areas tha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the common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s unique emerged and has a strong inclusive, on the basis of this formation form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ulti-ethnic relations. At present, Sangzhi nationalities in many aspects of living forms, dress, language and daily life are cemented together, and no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ities, all ethnic groups generally open to other nations, the intergroup contact between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frequently, therefore, multi-ethnic area residents reflec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
     Second, the ethnic boundary of multi-national area tends to blur. Dress, language, customs and habits as the "cultural identity" to distinguish the ethnic differenc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People in multi-ethnic region through the frequent inter-ethnic contact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has formed a kind of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 the language boundary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have not existence, there is a mutual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religious beliefs, and different ethnic religions have much in commo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blend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ethnic, the long mutual penetration resulted in a gradual convergence of the customs and habits, the once clear national customs have had fusion, recombination, evolution,turn into a new customs system, has become the common customs complied with the domestic most residents. With th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s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language and cultural aspects, Sangzhi intermarriage rate as high as41.6%, showing a normalization and scale tre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ntermarriage family resulted in more and more multinational families, the "ethnic composition"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in Sangzhi residents family.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today,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 not so obviou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ethnic boundary presents the defuzzification trend.
     Third, the national policy obj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reconstruct the ethnic boundary. The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exchanges lead to primary national identity is abate, ethnic recognition and national policy in some extent strengthened the institu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On one hand, the state construct "ethnic group" in the social political way, strengthen the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actical benefits such as "the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drive the minority positively identity their "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is no longer just a sense of pride and self-esteem about history, ancestors, cul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e of a reality in the sense of opportunity. This ethnic consciousness that through policy mechanism into the idea world of people, enhance the peoples'ethnic identity and gradually reconstruct the ethnic boundary which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topic, reviews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and explai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angzhi, including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ic conditions, economic model, ethnic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focuses on the source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Sangzhi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third part analysis of the bounda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Sangzhi from living pattern, language, cultur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intercourse, intermarriage, family and kinship network etc..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Sangzhi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each national living pattern.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intergroup contact and nation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point out that Sangzhi now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a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harmony, ethnic relations and mutual assistanc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Sangzhi nationalities in the language, religion,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to analysis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fus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The fif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as well as the marriage registration data on civil affairs departments, focus on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intermarriage family,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intermarriage. The sixth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preferential minority policies implemented in Sangzhi, and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relations, point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not only b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nature as the foundat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recognition policy and national member'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last chapter is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part of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main conclusions, proposed the ablation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boundary in Sangzhi to some extent represents the most multi-ethnic region of ethnic relations evolution process in South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cultural identity" will continue to weaken,"national boundary" also will continue to blur, the blending and symbiosi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national areas.
引文
① 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89-97页。
    ② Max Weber.The Ethnic Group,In: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Theories of Society,Vol,l.The Free Press, 1961,pp.306.
    ② 弗雷德里克·巴斯著:《族群与边界》(序言),高崇、周大鸣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① Nathan Glazer, Daniel P. Moynihan.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Havard Univercity Press,1975.
    ② 穆哈默德·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民族译丛》,1992年第5期。
    ③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④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⑤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⑥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⑦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⑧ 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② 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③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4页。.
    ① 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Park Robert E. and 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1924,pp.735.
    ② Park Robert E.Our Racial Frontie.on the Pacific.Race and Culture.Glencoe:The Free Press,1950,pp.150.
    ① 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71.
    ② 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pp.80.
    ③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④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①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4-25页。
    ①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序1),文化学社,1934年。
    ②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文化学社,1934年,第19页。
    ③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⑤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② 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① 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28页。
    ② 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 MA: Little Brown.1969.
    ① 巴斯(Fredrik Barth)[挪威]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第16—27页。
    ② 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① 这里的总体人数即2008年末全县的人口总数,资料源自桑植县统计局。
    ①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271页。
    ① 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桑植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桑植年鉴》(2007-2008),2011年,第32页。
    ② 谷忠诚:《桑植县名初探》.《桑植文史资料》,1991年第2期。
    ① 桑植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桑植县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39-50页。
    ① 方国瑜:《略论白族的形成》,《云南白族的起源与形成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② 江应粱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③ 马曜:《白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 林超民:《汉文化与白族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
    ① 谷忠诚:《桑植七个白族乡建立前后》,《难忘的历程—庆祝建国50周年老同志回忆录》,张家界市史志办公室、张家界市中共党史联络组,1999年。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0—403页。
    ② 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8页。
    ②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7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6页。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03-304页。
    ① 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桑植年鉴》(2007-2008)。
    ① Horowitz,Donald L.Ethnic Group in Conflict,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p.669.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3页。
    ①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① 马戎:《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② 吴万源:《关于桑植县白族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4期。
    ① 马戎:《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袁方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6-137页。
    ①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① 梁茂春:《南宁市区的汉壮居住格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①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②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③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9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2页。
    ① 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①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99页。
    ① 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① 游俊:《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① 篾丝,即竹片劈成的细丝。
    ① “祝米酒”:最初指土家人生儿育女摆酒宴庆贺,但现在已为桑植各民族群众所接受,普遍有整“祝米酒”的习俗。
    ② 礼行,即“礼物”在桑植境内的俗称。
    ① Roosens,EugeenE.Creating Ethnicity:The Process of Ethnogenesis.New Burey Park:Sage Publication,1989,pp.2.
    ②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74页。
    ① 李安辉:《都市伊斯兰教的现状、特点与社会功能》,许宪隆主编:《都市族群与族群关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① 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许宪隆主编:《都市族群与族群关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②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翟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2页。
    ②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6页。
    ③ 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Simpson,GE.and Yinger,J.M.1985.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Fifth). 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pp.296.
    ① Gong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80.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2页。
    ② Glick,P.C.,ADemographic Picture of Black Families.In.Harriete Pipes McAdoo,ed.Black Familie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1,pp.119.
    ① 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6页。
    ①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1990年5月10日)。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7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② 马戎:《跨越族群边界》(序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②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35年。
    [2]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5]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关凯:《族群政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7]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由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目专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0]江应粱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11]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12]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大瑶山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1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6]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18]马曜:《白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20]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祁庆富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祁庆富等:《南诏史话》,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24]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
    [2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6]徐杰舜:《互动中的磨合与认同:广西民族团结模式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7]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年。
    [29]周星:《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0][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3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33][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群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6][意]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
    [37][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8][美]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9]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0]Horowitz,Donald L.Ethnic Group in Conflict,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41]Katherine Palmer Kaup.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Colorada.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2000
    [42]Nathan Glazer,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Havard Univercity Press,1975.
    [43]Park Robert E. and 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1924.
    [44]Roosens,EugeenE.Creating Ethnicity.The Process of Ethnogenesis.New Burey Park:Sage Publication,1989.
    [45]Simpson,G.E.and Yinger,J.M. 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Fifth).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85.
    [1]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陈烨:《Ethnic group(族群)、Nation(民族)与中国的民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3]陈志明:《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4]成均、石绍河、谷历生:《桑植白族婚俗探秘》,《民族论坛》,2002年第5期。
    [5]戴楚洲:《张家界市白族风情谈略》,《怀化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6]段伟菊:《大树底下同乘凉一<祖荫下>重访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范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和族群性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9]方国瑜:《略论白族的形成》,《云南白族的起源与形成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10]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2][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著:《族群与边界》(序言),高崇、周大鸣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3]谷臣章、谷忠诚:《湘西大庸白族概况》,《白族学研究》,1993年第3期。
    [14]谷俊德:《十月十五日,麦地坪赶庙会》,《民族论坛》,2003年第6期。
    [15]谷俊德:《白族乡民宴》,《民族论坛》,2002年,第1期。
    [16]谷历生:《桑植白族文化特点》,《民族论坛》,2003年第9期。
    [17]谷忠诚:《桑植县名初探》,《桑植文史资料》,1991年第2期。
    [18]谷忠诚、康胜广:《桑植县城的演变》,《桑植文史资料》,1991年第2期。
    [19]谷忠诚:《桑植少数民族族源》,《桑植文史资料》,1991年第2期。
    [20]谷忠诚:《桑植县白族源流初探》,《桑植文史资料》,1991年第2期。
    [21]谷忠诚等:《白族游神》,《桑植文史资料》,1992年第3期。
    [22]谷忠诚:《桑植“民家人”的白族成份落实始末》,《难忘的历程—庆祝建国50周年老同志回忆录[],张家界市史志办公室、张家界市中共党史联络组1999年编。
    [23]函芳:《贺龙与白族》,《中国民族》,2005年第1期。
    [24]郝时远:《“族群”与“民族”的国际对话》,《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日第七版。
    [25]兰林友:《论族群认同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6]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7]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28]李亦园:《族群关系脉络的反思—序王明坷<羌在汉藏之间>》,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9]李安辉:《都市伊斯兰教的现状、特点与社会功能》,许宪隆主编:《都市族群与族群关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30]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一—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1]梁茂春:《南宁市区的汉壮居住格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2]林超民:《汉文化与白族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
    [33]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34]马暇:《南诏大理史研究的新途径》,《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35]马戎:《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36]马戎:《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袁方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8]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39]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0]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41]马戎:《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42]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43]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4]马戎:《跨越族群边界》(序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5]穆哈默德·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民族译丛》,1992年第5期。
    [46]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47]尼科·基尔斯特拉著,高崇译:《关于族群性的三种概念》,《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
    [48]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49]石绍河:《从苍山洱海走来的桑植白族》,《民族论坛》,1998年第6期。
    [50]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51]宋德剑:《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陶陛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2]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53]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4]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瓤传说为考察对象》,《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5]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6]王明达、段寿桃:《桑植白族“三元教”简评》,《白族学研究》,1991年第1期。
    [57]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58]吴万源:《关于桑植县白族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4期。
    [59]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0]向智星:《简论湘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61]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62]游俊:《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63]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4]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许宪隆主编:《都市族群与族群关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65]张海洋:《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通》,马启成、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6]赵卫东:《大理邓川坝子“白回”族群成因探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7]钟以轩主编:《桑植民歌》,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68]钟玉如:《论湘西沉陵钟姓的族属源流》,《白族学研究》,1993年第3期。
    [69]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0]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 MA:Little Brown.1969.
    [71]Glick,P.C.A Demographic Picture of Black Families.In:Harriete Pipes McAdoo,ed Black Familie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1,pp.119.
    [72]Max Weber.The Ethnic Group,In: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Theories of Society, Vol,1.The Free Press,1961,pp.306.
    [73]Park Robert E.Our Racial Frontie:on the Pacific.Race and Culture.Glencoe:The Free Press,1950,pp.150.
    [1]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关凯:《满族“消失”了吗?——乌拉街满族镇社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唐胡浩:《社会变迁中的民族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6]萧亮中:《多元车轴,诸族共舞》,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7]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博士学文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乾隆桑植县志。
    [2]同治11年本桑植县志。
    [3]同治12年本桑植县志。
    [4]同治12年本沉陵县志。
    [5]民国20年本沉陵县志。
    [6]同治8年续修慈利县志。
    [7]万历慈利县志。
    [8]桑植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桑植县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9]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桑植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桑植年鉴》(2007-2008),2011年。
    [10]熊氏族谱。
    [11]武陵谷姓白族志。
    [12]桑植白族王氏族源简史。
    [13]桑植贺氏家谱。
    [14]拓坪乡王氏族谱。
    [15]马耀.白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6]谷忠诚.桑植白族简史.桑植县民族侨务局、张家界民族旅行社编辑出版。
    [17]段玉明:大理国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18]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 规定(1990年5月10日)。
    [19]湖南省统计局编.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析与研究(第19期)。
    [20]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上、下),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21]桑植县政府网:《关于申报桑植土家族白族自治县的工作情况汇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