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流人是指因反抗封建统治或触犯封建刑律而被统治者以专政或实边之名强制迁徙至边远之地服劳役,从而成为该地客籍居民之人。在清代东北地区,以流人为主体,产生了一种内涵丰富、既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流人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极为特殊的客籍居民,清代东北流人为促进东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推动东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使东北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流人文化烙印。
     流人在戍所的创作,由于种种原因存留下来的并不多,其中较为后人关注的是他们描摹景致、抒发胸臆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实际上流人作品中还有很重要的部分——方志,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相关研究存在重诗文、轻方志的情况。通过梳理东北地区方志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地方志发展或多或少落后于中原地区,内部则存在由南到北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其中尤以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最为迟缓。这一时期,在官修志书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流人撰著的方志文献成为官修志书的最好补充,并且创造了清代东北方志发展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方式济《龙沙纪略》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方志文献;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等。可以说,研究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相关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将研究范围确定为十二位流人或随戍探亲者撰著的方志文献。按照著述者抵达戍所的时间进行排列,分别是方拱乾《绝域纪略》(又称《宁古塔志》)、吴兆骞《天东小纪》、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祁班孙《东行风俗记》(又称《盛京风俗记》)、杨宾《柳边纪略》、杨锡履《口外山川纪略》、方登峄《卜魁杂志》、方式济《龙沙纪略》、方观承《卜魁风土纪》、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程煐《珂雪集》以及英和《卜魁纪略》。这十二部方志文献中存留到今天的只有七部,《天东小纪》、《东行风俗记》、《口外山川纪略》、《卜魁杂志》、《珂雪集》等五部已经亡佚。其中只有《天东小纪》和《东行风俗记》因被其他文献转载而保存有部分文字,其他三部目前踪迹皆无。
     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分五个部分安排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和意义、研究的史料依据和研究现状,以及撰写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概述。重点探讨了清代东北流人的特点以及对东北地区的积极贡献。
     第三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编纂。重点对十二部方志文献的撰著者和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考证,又对整个方志文献从种类、资料、体例、版本及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内容。从地形地貌与山川、驻防统辖与城镇、经济贸易与贡赋、社会生活与流人、民俗理解与宗教、文化教育与民族等方面,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分类归纳和整理分析。
     第五部分为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补考。将序跋辑录、佚文辑佚等附录于此,同时对几部特殊方志文献及流人参与官修志书编纂情况进行论述。
     在学习借鉴前人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在搜集资料和论据考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其一,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撰著者及文献本身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详细考证了存留于世的方志文献在成书时间、流传情况、现存版本、内容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二,从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存留于世的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为其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检索之便。
     其三,对方志文献的衍生问题继续探究,从序跋辑录、佚文辑佚、流人参与官修志书情况等方面,对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进行相关补充研究。
The exiled person is those people who are exiled by the rulers to remote areas forserving at hard labor because that they resist the feudal rule or are in violation of criminallaw. And then they become the Hakka resident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the local person. Inthe northeast of Qing Dynasty, a distinctive culture has been formed; it was called theculture of exiled person which ha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countless contacts with theculture of central plain area. As very special Hakka residents in the northeast, the exiledperson in Qing Dynast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culture exchange with thecentral plain area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s culture andeducation, meanwhile, they also left deep print of their own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The works of art of the exiled person in garrison institute are not a lot because of manyreasons. But such kinds of literature as poem and prose are attracted attention by latergeneration, because these works can imitate or describe the landscapes and express minddirectl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very important literatur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has notbeen deserving enough attention and exploring. Some related studies just valued poeticprose but paid less attention to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Through sorting out the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at the local chroniclesliterature more or less lags behind the central plain area and has disparate developmentform south part to north part, especially retard in Heilungkiang area.
     In Qing Dynasty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e exiled person made thebest supplement to official records and created some number one of the developing history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Such as, Longsha Of written by Fang Shiji is the first localchronicles literature in Heilungkiang area; Landscape essay of Ninggu Tower written byZhang Jinyan is the first essay on landscape and toponymy. Hence to study documents of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e exiled person in Qing Dynasty have thehistor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paper definite the twelve local chroniclesliterature written by exiled person or their relatives as the range of study. However, only seven of them persist till now. The other five works have been lost. But some parts of twoworks are kept by other documents.
     In order to show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t is mainly about this paper’s meanings and missionsalso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opic, in addition, the methods andthinking of writing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and people 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Dynasty. Focused on the overview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peculiarity and contributions of people 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the outline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 exiled to the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last twelv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s, inquireinto every writer and their works meticulously, furthermore, discuss the variety, data,edition and layout in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Additionally,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n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rom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northeastern exiled personin Qing Dynast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research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 exiled to the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and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local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 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topography, garrison, dominion, economy, trade, contribution, society, exiled person, folkcustom, religion, education and ethnics.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mplementary study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To compile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that retained in the world and the two scattered anddisappeared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 some of the specific localchronicles literature and the books made by people 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leaning and utilizing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madeactive efforts to dig information and arguments, meanwhile attempted to make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ocument, the paper tried to sort information of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and their writers. And detailed the investigation of remain local version and content change.
     Seco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l arrangement and research to sort, analyzeand summarize the recorded contents of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and provideconvenience to other scholars to make related further study.
     Third, the paper continued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into the derivative issue of localchronicles literatur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lost articlesand the exiled person’s involvement in the official records in order to providecomplementary study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of people exiled to the northeast inQing Dynasty.
引文
①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①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卷4,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③[清]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卷8,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页。
    ④[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5页。
    ①[清]费密:《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9页。
    ①李兴盛:《清代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页。
    ②李兴盛:《清代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页。
    ③[日]川久保悌郎:《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的流刑政策与边境(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④[日]吉田金一:《清初开发黑龙江流域考略》,《黑河学刊》1995年第1期。
    ⑤[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⑥[英]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年。
    ⑦[俄]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77年。
    ①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任维琨:《边塞诗人吴汉槎评传》,北平:《新晨报》副刊,1930年3月19—24日。
    ③孟森:《心史丛刊一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5月合刊本。
    ①傅郎云:《抗俄爱国诗人吴兆骞》,《光明日报》1981年6月15日。
    ②傅郎云:《吴兆骞的一生》,《牡丹江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③杨旸、傅郎云:《论爱国流人寒儒吴兆骞》,《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④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黑龙江史志》1986年第3期。
    ⑤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传略》,《东北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1期。
    ⑥李兴盛:《一代奇才千秋恨》,《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4期。
    ⑦李兴盛:《吴季子“荷戈绝域”》,《牡丹江日报》1984年11月29日。
    ⑧张杰、李兴盛:《荷戈绝域的吴季子——吴兆骞》,《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2期。
    ⑨谷风、泰湘:《吴兆骞——清初著名抗俄爱国诗人》,《北方论丛》1982年第4期。
    ⑩陈曼平、张克:《我国清代反侵略爱国文学的开创者吴兆骞》,《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1陈曼平、张克:《论吴兆骞的流徙及创作》,《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12陈曼平、张克:《吴兆骞论稿》,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6年。
    13吴绍伯:《清初中朝文化系统交流的先行者——吴兆骞》,《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14徐培泽:《清代爱国诗人吴兆骞》,《文史杂志》1987年第5期。
    15高亢:《爱国诗人吴兆骞》,《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16范垂正:《吴兆骞来去宁古塔始末》,《牡丹江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7范垂正:《吴兆骞年谱》,《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
    ①李兴盛:“诗人吴兆骞系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李兴盛:《清初三次遣戍黑龙江地区的桐城方氏一家》,《求是学刊》1981年第1期。
    ③李兴盛:《〈南山集〉文字狱案及桐城方氏向东北的遣戍》,《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
    ④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北方论丛》1992年第2期。
    ⑤麻守中:《清初桐城方氏两次遣戍东北考》,《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
    ⑥谢正光:《读方文〈畲山集〉——清初桐城方氏行实小议》,《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4年第3期。
    ⑦谭彦翘:《方登峄流放卜魁时祖孙三世行年考实》,《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
    ⑧丛佩远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⑨王树民:《南山集案透视》,《江淮论坛》1986年第3期。
    ⑩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嘉亮:《方式济与〈龙沙纪略〉》,《黑龙江史志》1983年第1、2合刊。
    12闻衡:《方式济及〈龙沙纪略〉——读方苞〈弟屋源墓志铭〉》,《黑龙江史志》1990年第2期。
    13张泰湘、吴文衔:《方式济与〈龙沙纪略〉》,《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14王新弟:《英年早逝的方式济》,《岁月》2008年第4期。
    15许谦:《方观承与世界最早的棉作学图谱〈棉花图〉》,《历史大观园》1993年第1期。
    ①李兴盛:《塞外山川姓氏稀,经君题咏倍生辉》,《黑龙江日报》1999年12月14日。
    ②李兴盛:《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求是学刊》1984年第5期。
    ③李兴盛:《再谈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黑河学刊》1986年第4期。
    ④贾敬颜:《张缙彦和他的〈宁古塔山水记〉》,《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5期。
    ⑤罗紫鹏:《“张缙彦降贼”考》,《语文知识》2011年第3期。
    ⑥董玉瑛:《山阴才子祁班孙》,丛佩远《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⑦李兴盛:《万里冰霜绝塞行——杨越、杨宾父子传略》,《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6期。
    ⑧董玉瑛:《杨安城事略》,《史学集刊》1982年第4期。
    ⑨董玉瑛:《一心改变宁古塔面貌的杨安城》,丛佩远《东北历史名人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⑩刘奉文:《杨宾与〈柳边纪略〉》,《黑龙江史志》1987年第6期。
    11张云霞:《杨宾与〈柳边纪略〉》,《兰台世界》2011年第2期。
    12李兴盛:《清代瑷珲流人杨瑄、杨锡履、杨锡恒父子资料辑录》,《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李兴盛:《穷老投荒尽室迁——清初两次遣戍东北地区的杨瑄、杨锡履、杨锡恒父子及其塞外诗》,《中国流人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李兴盛:《程煐及其黑龙江第一部戏剧集〈龙沙剑传奇〉》,《中国流人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贾延平:《程煐与〈龙沙剑传奇〉》,《戏剧文学》2003年第6期。
    16王新第:《程煐与〈龙沙剑传奇〉》,《岁月》2008年第10期。
    ①谭彦翘:《清代三朝名臣——英和》,《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5期。
    ②谭彦翘:《张光藻与〈北戍草〉》,《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③王全兴:《〈北戍草〉史料摘编》,《黑龙江史志》1987年第5期。
    ④张玉兴:《关于陈梦雷第二次被流放的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
    ⑤丛佩远:《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⑥杨珍:《陈梦雷二次被流放及其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6期。
    ⑦张玉兴:《深系世缘的流放诗僧函可》,丛佩远:《东北历史名人传》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⑧薛虹:《函可和冰天诗社》,《史学集刊》1984年第1期。
    ⑨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⑩杨余练:《清代东北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佟冬:《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12刘远图:《〈柳边纪略〉所记威伊克阿林界碑补证》,《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6期。
    13卓昕:《杨宾著〈柳边纪略〉是清代传播辽东人参文化的先驱》,《人参研究》1992年第4期。
    14何宗美:《〈柳边纪略〉的东北文化史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15董灵芝:《〈柳边纪略〉中的东北边疆满族文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8期。
    ①方衍:《〈龙沙纪略〉考述》,《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6期。
    ②王佩环:《〈宁古塔纪略〉史事钩补》,《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③李兴盛:《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宁古塔山水记〉》,《黑龙江史志》1984年第3期。
    ④李兴盛:《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黑龙江日报》2000年3月7日。
    ⑤孙秀仁、张柏:《清初宁古塔将军的设置和抗俄斗争》,《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
    ⑥李兴盛:《清初流人及其对黑龙江地区开发的贡献》,《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5期。
    ⑦张林等《试论清初流人对东北经济文化的历史贡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⑧陈桦:《论清代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特点》,《清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⑨王凯旋:《论清代东北地区的城镇经济》,《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⑩丛佩远:《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
    11徐景学:《浅论清代东北边疆的管理》,《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1期。
    12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①孙占文等:《清初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发概述》,《东北考古与历史》第一辑,1982年。
    ②滕绍箴:《试论齐齐哈尔建城后的文化发展趋向》,《北方文物》1993年第4期。
    ③李自然:《清代长白山封禅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4期。
    ④杨英杰:《满族祭祀风俗源流考略》,《辽宁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
    ⑤都兴智:《满族居住风俗源流述略》,《北方民族》1991年第1期。
    ⑥黄岗:《清东北地区满族居住习俗考略》,《北方民族》2003年第4期。
    ⑦王爱华:《满汉文化融合与档案词源》,《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⑧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⑨陈见微编:《长白丛书》第五集:《东北民俗资料荟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⑩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吴文衔等:《黑龙江古代简史》,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年。
    12黄任远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谢春河、隽成军著:《黑龙江流域发展简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14赵仁成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民族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15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辛培林等编:《黑龙江开发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杨锡春:《东北地名语源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方衍:《黑龙江方志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陈伯霖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20王绵厚、李健才著:《东北古代交通》,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
    21孔经纬编:《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刁书仁:《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8期。
    ②方衍:《读龙江三纪》《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1期。
    ③王桂云:《桐城派方氏与地方志事业》,《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3期。
    ①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狱述评》,《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第72页。
    ②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页。
    ①[日]川久保悌郎:《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朝的流刑政策与边疆(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92页。
    ②[清]江苏娄东无名氏:《研堂见闻杂记》,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第43-44页。
    ③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4页。
    ①[清]张缙彦:《域外集·三孝义传》附钱威评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②[清]王源:《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6年,第573页。
    ③[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风俗》,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211页。
    ④[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0页。
    ⑤梁志忠:《清前期发遣吉林地区的流人》,《史学集刊》1985年第4期,第33页。
    ⑥[清]《清圣祖实录》卷2,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页。
    ⑦[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卷下,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0页。
    ①[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4页。
    ②[日]川久保悌郎:《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朝的流刑政策与边疆(之一)》之《清代流配边疆罪犯事例表》,《吉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92页。
    ③[清]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2页。
    ④[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0页。
    ⑤[日]川久保悌郎:《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朝的流刑政策与边疆(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92页。
    ①[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②[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③[清]杨宾:《杨大瓢先生杂文残稿》,苏州: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40年4月内部刊印版,第2页。
    ④[清]周亮工:《将移塞外先寄龙眠公暨诸同人》,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5页。
    ⑤[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2页。
    ⑥[清]张缙彦:《域外集》,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⑦[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0页。
    ⑧[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3-84页。
    ⑨[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6页。
    ②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6页。
    ③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6页。
    ④[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⑤[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⑥[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⑦[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⑧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7页。
    ⑨董玉瑛:《一心改变宁古塔面貌的杨安城》,丛佩远编《东北历史名人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402页。
    ①[清]吴兆骞:《戊午二月十一日寄顾舍人书》,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6—337。
    ②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7页。
    ③[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页。
    ④[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⑤[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⑥[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⑦[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⑧[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李兴盛点校《宁古塔山水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⑨[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⑩[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2页。
    11[清]吴兆骞:《戊午二月十一日寄顾舍人书》,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6—337页。
    ①米大伟:《东北历史——黑、吉、辽及东蒙通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②[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③[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④[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⑤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9页。
    ⑥[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⑦[清]萨英额:《吉林外记》,李澍田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⑧[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113,参见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②陈美华:《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69页。
    ③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4页。
    ④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北方论丛》1992年第2期,第73页。
    ⑤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9页。
    ①[清]李长祥:《天问阁集》卷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②陈美华:《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68—69页。
    ③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④《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安徽府县志辑》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9页。
    ⑤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93页。
    ⑥[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⑦[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①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
    ②[明]姜南:《蓉塘纪闻》,《黑龙江述略》序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①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②[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校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
    ③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8页。
    ④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
    ⑤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87页。
    ①清国史馆原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之《清史列传》卷70,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741页。
    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3—122页。
    ②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749—1750页。
    ③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整理:《吉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689页。
    ④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6—128页。
    ⑤李澍田:《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⑥韩锡铎、孙文良校:《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页。
    ⑦据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应为《词赋协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页。
    ⑧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⑨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⑩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0页。
    ①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6卷第2期,第118页。
    ②[清]魏源:《圣武记》上册卷1“开创”之“开国龙兴记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11页。
    ③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④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833页。
    ①[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页。
    ②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①[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
    ②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③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①李兴盛:《再谈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黑河学刊》1986年第4期,第68页。
    ②李兴盛:《再谈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黑河学刊》1986年第4期,第68页。
    ③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整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9—102页。
    ④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①贾敬颜:《张缙彦和他的〈宁古塔山水记〉》,《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5期,第137页。
    ①[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13《祁六公子墓碣铭》,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126页。
    ②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126页。
    ③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整理:《吉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688页。
    ④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⑤[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⑥[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
    ⑦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①[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②[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13之《祁六公子墓碣铭》,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8页。
    ④《清史稿》卷501之《祁班孙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⑤[清]吴兆骞:《康熙三年十二月底家书》,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附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6页。
    ⑥[清]吴兆骞:《康熙三年十二月底家书》,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附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6页。
    ⑦[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
    ①[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7页。
    ②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③《龙江三纪》前言误为“长沙顾氏”,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④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李澍田编著:《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页;吉林:吉林省出版局吉出业准字(82)二五〇号批准,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501-502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②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③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4页。
    ④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⑨》《同治苏州府志》卷112“流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
    ⑥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4页。
    ⑦李兴盛:《万里冰霜绝塞行——杨越、杨宾父子传略》,《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6期,第137页。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⑨》《同治苏州府志》卷112“流寓”,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
    ②[清]国史馆原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之《清史列传》卷70,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742页。
    ③[清]叶廷琯:《鸥波渔话》卷3《题大瓢遗像》,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④柯愈春:《〈杨大瓢集〉的堙没与价值》,《文献》2004年第2期,174——193页。
    ⑤柯愈春:《〈杨大瓢集〉的堙没与价值》,《文献》2004年第2期,177页。
    ⑥[清]国史馆原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②之《清史列传》卷70,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742页。
    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4—137页。
    ②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③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整理:《吉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689页。
    ④[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①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7页。
    ②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5—137页。
    ③[清]叶廷琯:《鸥波渔话》卷3《题大瓢遗像》,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④潘耒:《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0页。
    ⑤魏世效:《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3页。
    ⑥费密:《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9页。
    ①[清]杨宾:《杨大瓢日记》,周作人《立春以前》,上海:太平书局,1945年,第81页。
    ②[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
    ③根据杨宾:《柳边纪略》自注整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①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②傅以礼:《柳边纪略》跋,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6页。
    ③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④金毓黻:《全辽备考叙》,《辽海丛书》第七集,沈阳:辽海书社,1934年,第2213页。
    ①据[清]方登峄:《垢砚吟》中《侄庄携〈何陋居集〉、〈苏庵集〉诗读之感慨》诗:“五十年前羁祸日,征车行后我生时”与《何陋居集》编入乙亥年的诗“是年自都门出山海关过沈阳至宁古塔”的题识相印证而确定。
    ②[清]道光修《桐城续修县志》卷13“方登峄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③[清]道光修《桐城续修县志》卷13“方登峄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④[清]道光修《桐城续修县志》卷13“方登峄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⑤[清]道光修《桐城续修县志》卷13“方登峄传”以及《古学汇刊》第一集中佚名所撰《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所载方登峄卒年,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⑥麻守中:《清初桐城方氏两次遣戍东北考》,《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第32页。
    ①李兴盛:《〈南山集〉文字狱案及桐城方氏向东北的遣戍》,《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第94页。
    ②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③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9页。
    ④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182页。
    ⑤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9页。
    ⑥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⑦[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⑧魏毓兰:《龙城旧闻》卷2“附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⑨魏毓兰:《龙城旧闻》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①[清]萧穆:《新刊〈黑龙江外记跋〉》,西清《黑龙江外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8页。
    ②[清]方苞:《弟屋源墓志铭》,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③谭彦翘:《方登峄流戍卜魁时祖孙三世行年考实》,《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第90页。
    ①[清]方苞:《望溪先生集外文》卷7之《弟屋源墓志铭》,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②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185页。
    ③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9页。
    ④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3—145页。
    ⑤何秋涛:《重刊龙沙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0页。
    ①金赤峰:《黑龙江文史资料选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页。
    ①张泰湘、吴文衔:《方式济与〈龙沙纪略〉》,《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第138—139页。
    ②方衍:《〈龙沙纪略〉考述》,《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6期,第139—140页。
    ①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李澍田编著:《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页;吉林:吉林省出版局吉出业准字(82)二五〇号批准,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405-406页。
    ①黄国光:《清代刻书大家张海鹏》,《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4期,第78页。
    ②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③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④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①方观承:《东闾剩稿》序,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②[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3“方恪敏公神道碑”,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6页。
    ③方观承:《东闾剩稿》序,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④[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3“方恪敏公神道碑”,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整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6页。
    ⑤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⑥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①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6—190页。
    ②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451—1457页。
    ③[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7页。
    ④魏毓兰:《龙城旧闻》卷2“附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2—53页。
    ⑤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9页。
    ⑥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
    ⑦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40页。
    ⑧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半,第1833页。
    ①[清]姜兆翀辑:《国朝松江诗钞》卷27,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
    ②金山卫地方志民间编纂委员会:《金山卫春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③[清]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3,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④[清]蒋良骐:《东华录》卷15之“康熙二十九年十月谕”,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⑤[清]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3,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
    ⑥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⑦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⑧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⑨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⑩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①黑龙江爱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爱辉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①金山卫地方志民间编纂委员会:《金山卫春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3页。
    ②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1页。
    ③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1—163页。
    ④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1页。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②[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③[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7,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7页。
    ④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4页。
    ⑤[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⑥[清]《清仁宗实录》卷265,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4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9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
    ②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
    ③李兴盛:《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3—245页。
    ④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40页。
    ⑤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卷76“人物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6—168页。
    ⑥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833页。
    ①[清]储元升:《平望镇志·序》,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自序,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①[清]张尚瑗:《宁古塔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5页。
    ②[清]张尚瑗:《宁古塔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5页。
    ①[清]黄中坚:《柳边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1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卷4,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卷4,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①据[清]杨宾:《柳边纪略》注释整理,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据[清]方式济:《龙沙纪略》引用顺序排列。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④[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页、第28—30页。
    ⑤[清]方式济:《龙沙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
    ①[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页、第22页、第112页、第113页、第115页、第124页。
    ②[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③[清]方拱乾:《绝域纪略》,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9—110页。
    ①[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①[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21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③[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李澍田编《长白丛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④[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⑤[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2页、第85页。
    ⑥[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页。
    ①[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4页、第237页、第245页、第255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①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9—577页。
    ②[清]钱威:《宁古塔山水记》序,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①[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卷8,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9页。
    ①黎见春:《试析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特点》,《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第79页。
    ②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建国初期的中国历史学与现代实证传统》,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1页。
    ③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建国初期的中国历史学与现代实证传统》,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13页。
    ①陈连庆:《长白丛书》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长白丛书》之《吉林纪略》,1994年,第2页。
    ①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吉林:吉林师范学院出版,1982年,第63页。
    ①金毓黻:《东北通史》,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4年,第17页。
    ②李澍田等编:《东北文献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648页。
    ①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吉林: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71页。
    ②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③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吉林: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582页。
    ④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吉林: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66页。
    ①[清]杨宾:《柳边纪略》,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②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①何秋涛:《重刊龙沙纪略序》,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0页。
    ②张泰湘、吴文衔:《方式济与<龙沙纪略>》,《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第135页。
    ③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
    ①[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①何宗美:《〈柳边纪略〉的东北文化史价值——十七世纪中后期满族人的社会生活图景》,《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第162页。
    ②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①[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90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694页。
    ③[宋]叶隆礼撰:《契丹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6页。
    ①王全兴:《洪皓与<松漠纪闻>》,《北方文物》1982年第1期,第74页。
    ②杨宾:《柳边纪略》自序,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③关治平:《找寻毕尔罕站》,《黑龙江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2版《北国风》。
    ④刘远图:《〈柳边纪略〉所记威伊克阿林界碑补证》,《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6期,第135页。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页。
    ①[清]岳西本:《宁古塔地方乡土志》,任国绪主编《宦海伏波大事记》(外五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94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册,志五十二,地理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399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册,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432页。
    ③[清]屠寄撰:《黑龙江舆图说》,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影印本第二册、第三集,沈阳:辽宁省新华书店,1985年,第1030页。
    ①[元]脱脱等撰:《辽史》本纪第十六,《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5页。
    ①魏声和:《鸡林旧闻录》,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①陈洪洲:《五大连池火山喷发史料研究概述》,《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第4期,第33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41页。
    ②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414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56页。
    ①王岸英、黄锡惠:《“宁古塔”地名新考》,《中国地名》2007年第9期,第78页。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1,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84页。
    ②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89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87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426页。
    ①谭彦翘:《卜奎试解》,《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92—93页。
    ②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90页。
    ③谭彦翘:《卜奎试解》,《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94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89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387页。
    ①于庆东:《五国城通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3期,第53—54页。
    ②王文选:《五国城幽探》,郭致超编《五国城与徽钦二帝》,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2001年,第48—49页。
    ③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404—1406页。此书几处将蒙古东三盟之昭乌达误作伊克昭,特此说明。
    ①王革生:《清代东北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2期,第16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643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675页。
    ①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70页。
    ①金毓黻辑:《辽东志》卷1,《辽海丛书》第1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363页。
    ②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904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失韦传》,《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03页。
    ②[唐]李延寿:《北史·契丹传》,《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076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300页。
    ①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1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466—1474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519页。
    ①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485页。
    ①佟永新:《对清代北路驿站首任站官崔枝蕃墓地的调查》,《理论观察》2004年第2期,第120页。
    ①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86页。
    ①[清]叶廷琯:《柳边纪略》跋,柳成栋等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5页。
    ①兴振芳编:《辽海丛书续编》第二册,第1025页文字为“沃园先生省亲穷荒”。
    ①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①[清]英和:《卜魁城赋》,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卷62“艺文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71页。
    ①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山居笔记》,香港: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①于植元:《英和与奎照》,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①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第一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68页、681页。
    ①金毓黻辑:《辽海丛书》第三集,沈阳:辽海书社,1934年铅印本,第764页。
    ①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吉林师范学院,1982年,第211页。
    ②魏声和:《鸡林旧闻录》,李澍田编《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①辛培林:《试论方志的源流及在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3期,第127页。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汉]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唐]魏征,令狐徳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元]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0][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清]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
    [25][清]蒋良骐撰.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8][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台湾:三民书局,1966.
    [3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4]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5]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1.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G].北京:中华书局,1984.
    [38][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9][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0][清]清高宗敕撰,王云五总编纂.清朝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1][清]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42][清]昆冈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3]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44][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4.
    [45][清]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6][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7][清]乾隆官修.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8]中央图书馆筹备处选.影印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9][清]永瑢,纪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G].北京:中华书局,1965.
    [50]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G].济南:齐鲁书社,1996.
    [51]李兴盛,张杰.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G].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84.
    [52]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馆译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G].沈阳:辽沈书社,1984.
    [53]魏国忠,郭素美.黑龙江古代民族史料初编[G].哈尔滨: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1984.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
    [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5]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文字狱档案[G].上海:上海书店,1986.
    [56]李澍田,潘景隆.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57]关嘉禄等编译.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G].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58]方衍.清实录中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史料汇编[G].哈尔滨:黑龙江新闻出版局,1992.
    [59]李澍田主编,张璇如,蒋秀松点校摘编.清实录东北史料全集[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60]佚名.丁酉北闱大狱纪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12.
    [61]何龄修,张捷夫.清代人物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2][清]阿桂等撰.满洲源流考[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63]潘景隆,张璇如.吉林旗务[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64][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0.
    [65]潘景隆,张璇如.吉林贡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66]王普文,潘景隆,李贵忠.吉林军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67]邓实,缪荃孙编.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M].扬州:广陵书社,2006.
    [68]徐曦.东三省纪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69][宋]洪皓.松漠纪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0][金]王寂.辽东行部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1][金]王寂.鸭江行部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2][清]杨宾.柳边纪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3]黄世芳,陈德懿.铁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
    [74][清]萨英额.吉林外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
    [75]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撰.奉天通志[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76][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7][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M].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78][清]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M].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79][清]聂士成.东游纪程[M].合肥:黄山书社,2010.
    [80][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M].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81][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M].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82][清]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83][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M].,(上,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4][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5][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86]魏声和.吉林地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7]魏声和.吉林旧闻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8]魏毓兰.龙城旧闻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89][清]贾弘文修,董国祥纂.铁岭县志[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
    [90][清]方式济.龙沙纪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1][清]方拱乾.绝域纪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92][清]张穆.蒙古游牧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93][清]宋小濂.北徼纪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94][清]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5][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6][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7][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98]郭熙愣.吉林汇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99][清]岳西本.宁古塔地方乡土志[M].宦海伏波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00]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江县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1]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02][清]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103]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4]赵恭寅,曾有翼.沈阳县志[M].沈阳:奉天作新印刷局,1917.
    [105]朱德清.宁安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6]朱炎初.金山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7]刘必寿.闽侯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108][清]方苞.望溪先生集外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09][清]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M].上海:合众图书馆影印出版,1945.
    [110][清]祁班孙.紫芝轩逸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1][清]张光藻.北戍草[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扫描油印出版,1980.
    [112][清]王源.居业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3][清]方拱乾.苏庵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14][清]吴兆骞.秋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5][清]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16][清]杨宾.杨大瓢先生杂文残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4.
    [117][清]杨宾.杨大瓢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8][清]杨宾.晞发堂诗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19][清]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
    [120][清]方孝标.钝斋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1][清]方拱乾.何陋居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22][清]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辑.述本堂诗集[M].济南:齐鲁书社影印出版,2001.
    [123][清]方孝标.钝斋文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7.
    [124][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26][清]英和.恩福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7][清]程煐.龙沙剑传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28][清]王家祯.研堂见闻杂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29]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130]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G].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1]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G].吉林:永衡印书局,1927.
    [132]金毓黻.东北文献零拾[G].中华文史丛书第十二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
    [133]孟森.心史丛刊[G].中华文史丛书第十二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
    [134]卞宗孟.东北史研究纲要[M].沈阳:东北大学,1938.
    [135]金毓黻.东北文献拾零[M].沈阳:东北文献丛书本,1942.
    [136]金毓黻.东北通史[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4.
    [137]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M].上海:开明书店,1948.
    [138]王承礼,李健才.吉林省历史概要[M].长春:吉林省博物馆,1964.
    [139]杨合义.清代东三省开发的先驱者——流人[M].第32卷,1973.
    [140]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41]李澍田.东北史志文献要略[M].吉林:吉林省出版局,1982.
    [142]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43]吴文衔.黑龙江简史[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4.
    [144]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145]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146]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147]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48]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49]吴文衔,张泰湘,魏国忠.黑龙江古代简史[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
    [150]董万仑.东北史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51]张玉兴选注.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沈阳书社,1988.
    [152]张百凌.黑龙江历史编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3]孙进己等著.东北历史地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4]王景义.东北地方简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155]张克.东北古代文史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56]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57]孔经纬主编.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58]田志和,潘景隆.吉林建置沿革概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159]薛虹,李澍田.中国东北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60]吉林省方志办公室.吉林省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161]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G].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162]杨学琛.清代民族关系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63]杨余练.清代东北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64]黑龙江省方志办公室.黑龙江省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65]乌廷玉等编.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66]孙进己.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M].沈阳: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167]刁书仁等编.东疆研究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68]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69]方衍.黑龙江方志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70]陈伯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71]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72]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3]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74]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175]任国绪主编.宦海伏波大事记[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76]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77]黄凤歧.东北地方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艺出版社,1995.
    [178]刁书仁主编.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79]李兴盛,吕观仁主编.渤海国志长编[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80]陈芳芝.东北史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81]李洵,薛虹主编.清代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182]韩道诚.东北历史文化研究[M].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
    [183]杨学琛.清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84]李兴盛等主编.何陋居集[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85]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86]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87]李治亭.关东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88]金恩辉.东北地方志论丛[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89]宁梦辰.东北地方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90]方衍主编.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1]辛培林,张凤鸣,高晓燕主编.黑龙江开发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2]成崇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M]·边疆民族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193]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194]李兴盛等主编.程德全守江奏稿[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5]李兴盛主编.流寓文化中黑龙江山水名胜与轶闻遗事[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96]李兴盛.诗人吴兆骞系列[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97]李兴盛主编.黑龙江历代流寓人士山水胜迹诗选[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98]李兴盛主编.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99]李德山等主编.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00]李兴盛,齐书深,赵桂荣主编.陈浏集[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01]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02]程妮娜.东北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03]张碧波.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04]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05]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6]赵仁成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民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207]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8]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09]韩明安,黄任远,刁绍华等著.黑龙江文学通史[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
    [210]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2004.
    [211]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12]袁闾琨,蒋秀松等著.清代前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13]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14]李兴盛,全保燕主编.秋笳馀韵[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15]刘厚生等主编.黑土地的古代文明[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216]谢春河,隽成军著.黑龙江流域发展简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17]黄任远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18]辛培林,王敬荣主编.黑龙江疆域历史与现状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19]丁海滨,时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
    [220]米大伟.东北历史——黑,吉,辽及东蒙通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21]东北流人文库[G].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2011.
    [222]佟柱臣.我国历史上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和其它[J].文物,1976,,(7).
    [223]孙秀仁,张柏.清初宁古塔将军的设置与抗俄斗争[J].学习与探索,1979,(4).
    [224]张泰湘,吴文衔.方式济与《龙沙纪略》[J].学习与探索,1979,(5).
    [225]邸富生.辽宁方志述略[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1).
    [226]李兴盛.清初流人及其对黑龙江地区开发的贡献[J].学习与探索,1980,(5).
    [227]宋德金.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J].社会科学辑刊,1980,(6).
    [228]郭君.辽宁地方志概述[J].理论与实践,1980,(8).
    [229]李兴盛.清初三次遣戍黑龙江地区的桐城方氏一家[J].求是学刊,1981,(1).
    [230]赵秉忠.清朝前期对东北地区的管辖[J].历史教学,1981,(6).
    [231]李兴盛.万里冰霜绝塞行——杨越、杨宾父子传略[J].学习与探索,1981,(6).
    [232]李兴盛,张杰.荷戈绝域的吴季子——吴兆骞[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2).
    [233]谷风,泰湘.吴兆骞——清初著名抗俄爱国诗人[J].北方论丛,1982,(4).
    [234]杨余练,关克笑.清廷对吉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J].历史研究,1982,(6).
    [235]方衍.《龙沙纪略》考述[J].学习与探索,1982,(6).
    [236]嘉亮.方式济与《龙沙纪略》[J].黑龙江史志,1983,(1、2合刊).
    [237]李兴盛.清代有关渤海国“东京城”的诗文资料辑录[J].学习与探索,1983,(3).
    [238]李兴盛.谢国桢先生及其对东北史的研究[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3).
    [239]夏家骏等.《卜魁》考释[J].历史档案,1983,(4).
    [240]李兴盛.穷老投荒尽室迁——清初两次遣戍东北地区的杨暄、杨锡履、杨锡恒父子及其塞外诗[J].龙江史苑,1984,(1).
    [241]王全兴.龙沙考[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1).
    [242]范垂正.宁古塔史略[J].牡丹江师院学报,1984,(1).
    [243]李兴盛.清代封印制度与黑龙江的上元灯节[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1).
    [244]梁志忠.清初发往黑龙江的遣犯——读清实录札记[J].黑河文物丛刊,1984,(2).
    [245]张玉兴.关于陈梦雷第二次被流放的问题[J].清史研究通讯,1984,(2).
    [246]张泰湘.黑龙江古代建制述略[J].东北史地,1984,(2).
    [247]李兴盛.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J].黑龙江史志,1984,(3).
    [248]李兴盛.一代奇才千秋很——纪念边塞诗人吴兆骞逝世三百周年[J].学习与探索,1984,(4).
    [249]李兴盛.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J].求是学刊,1984,(5).
    [250]李兴盛.张缙彦和他的《宁古塔山水记》[J].学习与探索,1984,(5).
    [251]傅朗云.两篇《宁古塔纪略》序稿[J].黑龙江史志,1985,(1).
    [252]秦佩珩.《黑龙江外记》所反映的清代黑龙江社会经济[J].殷都学刊,1985,(1).
    [253]丛佩远.清代东北驿路交通[J].北方文物,1985,(1).
    [254]王革生.清代东北的渔业[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5,(2).
    [255]张玉兴.清初东北修志述论[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5,(3).
    [256]梁志忠.清代前期发遣吉林地区的流人[J].史学集刊,1985,(4).
    [257]李兴盛.究竟谁是永宁寺碑最早的著录者[J].社会科学辑刊,1985,(5).
    [258]刘远图.《柳边纪略〉所记威伊克阿林界碑补证[J].学习与探索,1985,(6).
    [259]郑川水.明清时期辽宁建制沿革[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1).
    [260]于宗义.历史名城宁古塔[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1986,(1).
    [261]王佩环.《宁古塔纪略》史事钩补[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1).
    [262]陈曼平等.清初名士与吴兆骞的友谊[J].大庆师专学报,1986,(2).
    [263]梁志忠.略论清代的东北文风[J].学术研究丛刊,1986,(2).
    [264]王革生.清代东北货币述略[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3).
    [265]马越山.黑龙江沿岸历史地理丛考[J].黑河学刊,1986,(3).
    [266]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J].黑龙江史志,1986,(3).
    [267]宋伟.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贡貂[J].黑河学刊,1986,(4).
    [268]李兴盛.再谈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J].黑河学刊,1986,(4).
    [269]傅朗云.张缙彦其人其书[J].黑龙江史志,1986,(6).
    [270]方衍.读《龙江三纪》[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1).
    [271]杨旸,傅郎云.论爱国流人寒儒吴兆骞[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272]梁玉多.清代黑龙江宗教与祭祀的特色[J].黑河学刊,1987,(1).
    [273]孙秀仁.达斡尔族内迁与齐齐哈尔、卜魁源流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2).
    [274]王革生.清代东北土地所有制[J].清史研究通讯,1987,(2).
    [275]梁志忠.清代东北满族“国语骑射”的保存与衰微[J].满族研究,1987,(3).
    [276]张克.简评《边塞诗人吴兆骞》[J].牡丹江师院学报,1987,(4).
    [277]田志和.清代东北行政体制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1987,(4).
    [278]那晓波.试论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各族的政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4).
    [279]刘奉文.杨宾与《柳边纪略》[J].黑龙江史志,1987,(6).
    [280]杨英杰.满族祭祀风俗源流考略[J].辽宁师大学报,1988,(1).
    [281]杨余炼.清前期东北特产与对关内的贸易[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8,(1).
    [282]梁志忠.清代东北的参禁与流民[J].牡丹江师院学报,1988,(1).
    [283]李兴盛.南山集文字狱与桐城方氏向东北的遣戍[J].北方文物,1988,(2).
    [284]梁志忠.清初东北的城镇[J].北方文物,1988,(4).
    [285]吴绍伯.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吴兆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89,(1).
    [286]张铁纲.清流放制度初探[J].历史档案,1989,(3).
    [287]于学斌.浅议清代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捕貂业[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288]萧国亮.清代封建国家经营的官营人参贸易[J].清史研究通讯,1990,(1).
    [289]闻衡.方式济与《龙沙纪略》——读方苞《弟屋源墓志铭》[J].黑龙江史志,1990,(2).
    [290]傅贵九.清朝修志与文字狱[J].方志研究,1990,(4).
    [291]都兴智.满族居住风俗源流述略[J].北方民族,1991,(1).
    [292]张杰.清前期东北地区的汉文学校[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1).
    [293]刘若辉.清代黑龙江地区社会形态[J].黑河学刊,1991,(2).
    [294]谭彦翘.齐齐哈尔建城时间与遗址问题新探[J].北方文物,1992,(1).
    [295]何荣伟.简述清双城堡地区的行政制度[J].满族研究,1992,(1).
    [296]魏克威.嘉道时期吉林的封禁与开放[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1).
    [297]张铁钢.评清代的流放制度[J].晋阳学刊,1992,(1).
    [298]叶志如.清代罪妇的发遣形式及其出路[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1).
    [299]刁书仁.清代吉林地区农业形成发展特点[J].中国农史,1992,(1).
    [300]马继华.清代宁古塔新城考[J].北方文物,1992,(2).
    [301]周喜峰.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2,(2).
    [302]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J].北方论丛,1992,(2).
    [303]李兴盛.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J].学术交流,1992,(3).
    [304]卓昕.杨宾《柳边纪略》是清代传播辽东人参文化的先驱[J].人参研究,1992,(4).
    [305]许谦.方观承与世界最早的棉作学图谱《棉花图》[J].历史大观园,1993,(1).
    [306]谭彦翘.方登峄流放卜魁时祖孙三代行年考实[J].北方文物,1993,(1).
    [307]陈桦.论清代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特点[J].清史研究,1993,(4).
    [308]刁书仁.清代吉林、盛京围场开放述论略[J].史学集刊,1993,(4).
    [309]吴吉远.清代递解人犯与流人[J].历史大观园,1993,(6).
    [310]任丽法,裴奇.清代地方志特色谈[J].文史杂志,1994,(1).
    [311]许卫平.清代地方志繁盛原因[J].扬州师院学报,1994,(1).
    [312]王革生.清代东北商埠[J].社科辑刊,1994,(1).
    [313]高翔.清初满汉文化冲突与北方区域文化变迁[J].清史研究,1994,(2).
    [314]刁书仁.清代吉林地区行政体制及其变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4,(3).
    [315]史成忠.从清初东北流人诗看关东地域文化[J].延边大学学报,1995,(3).
    [316]张杰.清代满族语言在东北的形成发展与影响[J].北方文物,1995,(1).
    [317]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1).
    [318]任嘉禾.清初东北流人参军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2).
    [319]陈春齐,陈青.清代宁古塔流人对渤海上京城遗址的调查与著录[J].北方文物,1995,(4).
    [320]谭彦翘.清代三朝名臣——英和[J].黑龙江史志,1995,(4).
    [321]杨寄蓉.清东北人参的采掘与经营[J].辽宁大学学报,1996,(1).
    [322]张淑芝.东珠——清王朝皇权的象征[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1).
    [323]廖晓晴.清代文化史研究之我见[J].社会科学辑刊,1996,(1).
    [324]王景泽.清前期经营东北的政治战略失误[J].延边大学学报,1996,(2).
    [325]王桂云.桐城派方氏与地方志事业[J].黑龙江史志,1996,(3).
    [326]张杰.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贡献[J].满族研究,1996,(3).
    [327]张丽梅,丁数毅.清代东三省盐务述略[J].吉林师院学报,1996,(4).
    [328]常荣,衣保中.清代吉林档案文献及其文化价值[J].长白学刊,1996,(5).
    [329]高荣.清代早期东北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J].吉林大学学报,1996,(6).
    [330]高虹.清代沈阳城发展的历史及其历史作用[J].清史论丛,1996,(12).
    [331]周喜峰.清初嫩江流域的早期开发[J].黑河学刊,1997,(1).
    [332]刘邦厚.黑龙江古代民族和中原文化的关系[J].北方文物,1997,(2).
    [333]王景泽.清前期经营东北的军事战略失误[J].北方文物,1997,(2).
    [334]魏克威.清中叶吉林的封禁与开放[J].松辽学刊,1998,(2).
    [335]罗继组.东北史话[J].北方民族,1997,(2).
    [336]祁美琴.清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3).
    [337]王爱华.满汉文化融合与档案词源[J].清史研究,1997,(3).
    [338]成积春.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J].齐鲁学刊,1997,(4).
    [339]关克笑,麻秀荣.满族崛起时的多元经济[J].满族研究,1998,(1).
    [340]马大正.清代边疆研究刍议[J].清史研究,1998,(2).
    [341]魏克威.清中叶吉林的封禁与开发[J].松辽学刊,1998,(2).
    [342]刁书仁.清初辽东招垦令与辽东地区的农业开发[J].吉林师院学报,1998,(4).
    [343]孙冬虎.清代以来东北地区民族构成及地名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8,(5).
    [344]傅朗云.黑龙江下游土著民族源流考[J].黑河学刊,1998,(5).
    [345]张杰.柳条边、印票与清代东北封禁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1).
    [346]李令福.清代黑龙江流域农垦区的形成与扩大[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
    [347]果洪升.满族的社会文化变革与民族发展[J].满族研究,1999,(4).
    [348]李兴盛.本世纪流人史、流人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5).
    [349]姜涛.清代东北流人诗歌创作精神特质[J].社科战线,1999,(6).
    [350]衣保中,吴北战.论清前期东北垦荒政策的演变[J].长白学刊,1999,(6).
    [351]刘国平.清代东北流人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质——关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9,(6).
    [352]李兴盛.塞外山川姓氏稀,经君题咏倍生辉——纪念黑龙江历史文化名人张缙彦诞生四百周年[N].黑龙江日报,1999-12-14.
    [353]李兴盛.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N].黑龙江日报,2000-3-7.
    [354]李兴盛.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N].黑龙江日报,2000-4-4.
    [355]李兴盛.宁古塔山、宁古塔城、宁古塔将军[N].黑龙江日报,2000-4-11.
    [356]王琦.清代东北三省盐务机构述略[J].辽宁大学学报,2000,(2).
    [357]郭成康.也谈满族文化[J].清史研究,2000,(2).
    [358]李自然.清代长白山封禅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4).
    [359]李兴盛.加强流寓文化研究、开发旅游新资源[J].学习与探索,2000,(4).
    [360]孟颖.清初的东北流人及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J].北华大学学报,2000,(9).
    [361]赵文铎.康熙朝前期东北边防思想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2001,(1).
    [362]臧静敏.浅谈清前期东北的边防建设[J].绥化师专学报,2001,(2).
    [363]徐小惠,卢玉华.试论黑龙江地区驿站及经济发展[J].满语研究,2001,(2).
    [364]李凤飞.贡貂制度与清代东北的治边政策[J].求是学刊,2001,(5).
    [365]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变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366]刁书仁.论清前期东北地区的军政体制[J].北方民族,2002,(1).
    [367]江小角.明清时期桐城文化的特征[N].安徽日报,2002-2-19(B④).
    [368]黄松筠.明清在东北治边政策之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369]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狩猎生产的发展变化[J].北方文物,2002,(2).
    [370]何宗美.《柳边纪略》的东北文化史价值——十七世纪中后期满族人的社会生活图景[J].社会科学战线,2002,(3).
    [371]刘敏.清朝前期流人在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72]李在营.清初文字狱及其对方志的影响[J].云南史志,002,(4).
    [373]黄松筠.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
    [374]刁书仁.论清代对东北各民族的管理体制[J].史学集刊,2002,(4).
    [375]张永江.试论清代的流人社会[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报,2002,(6).
    [376]刁书仁.论乾隆朝清廷对东北的封禁政策[J].吉林大学学报,2002,(6).
    [377]王英利.清初及中期影响东北北部平原人口、民族构成演变的重要因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7).
    [378]王凯旋.清代东北地区的城镇经济[J].社会科学战线,2003,(1).
    [379]王景泽.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东北地区的商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80]张佳生.满族文化研究百年[J].满语研究,2003,(1—2).
    [381]杨忠滨.清初民族文化的矛盾融合及接纳[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
    [382]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83]余梓东.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3,(3).
    [384]黄岗.清东北地区满族居住习俗考略[J].北方民族,2003,(4).
    [385]张林,孔翠薇,杨柏春.试论清初流人对东北经济文化的历史贡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86]谢谦.明末士风与清初科场案[J].读书,2003,(6).
    [387]贾延平.程煐与《龙沙剑传奇》[J].戏剧文学,2003,(6).
    [388]张丹卉.论明清之际东北边疆城镇的衰落[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
    [389]佟永新.对清代北路驿站首任站官崔枝蕃墓地的调查[J].理论观察,2004,(2).
    [390]姜守鹏.清代东北建制的特点[J].东北史地,2004,(3).
    [391]李霞.浅析清代的刑罚制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92]周喜峰.顺治年间黑龙江各民族抗击沙俄侵略斗争述略[J].北方民族,2004,(4).
    [393]陈洪洲.五大连池火山喷发史料研究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4,(4).
    [394]薛洪波,肖钢.浅谈清代柳条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95]栾凡.清前期满族民族意识与满汉文化的交融[J].学习与探索,2005,(1).
    [396]周喜峰.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J].北方文物,2005,(1).
    [397]谭彦翘.卜奎试解[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98]张林.略论清代吉林的参禁[J].满族研究,2005,(2).
    [399]薛洪波.再析清代封禁东北之目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00]苏钦.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
    [401]王文东.清代的文化政策与礼仪伦理建设[J].满语研究,2005,(3).
    [402]陈洁.清代吉林城的形成因素[J].东北史地,2005,(5).
    [403]张友鸾.封建统治下的文字狱[J].炎黄春秋,2005,(6).
    [404]来新夏.清代笔记与《清人笔记随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郭孟秀.满族入关前物质文化特征[J].满语研究,2006,(1).
    [405]范立君.“闯关东”与民间社会风俗的嬗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1).
    [406]吴雪娟.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新谈[J].北方文物,2006,(3).
    [407]黄德烈.论宁古塔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J].学术交流,2006,(4).
    [408]董灵芝.《柳边纪略》中的东北边疆满族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
    [409]程吉思.关于开发宁古塔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设想[J].黑龙江史志,2006,(11).
    [410]王学玲.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东北文士之绝域纪游[J].汉学研究,2006,24(2).
    [411]赵英兰.从满化、汉化、到民族多元一体化——清代东北族际关系之演变[J];东北亚论坛;2007年05期
    [412]刁书仁.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J].中国地方志,2007,(8).
    [413]王岸英,黄锡惠.“宁古塔”地名新考[J].中国地名,2007,(9).
    [414]金悦.清代东北地区的“流人”[J].满族研究,2008,(4).
    [415]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J].辽宁大学学报,2008,(6).
    [416]王新第.程煐与《龙沙剑传奇》[J].岁月,2008,(10).
    [417]唐守军,陈玉荣.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贡献[J].理论观察,2009,(4).
    [418]何宗美“.吴兆骞”现象及其经典意义——兼论清初东北流人文学的历史内涵[J].求是学刊,2009,(5).
    [419]许铭.略论清代黑龙江驿站的机构设置[J].黑河学院学报,2010,(4).
    [420]周永梅,张克.宁古塔的起源与传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5).
    [421]任树民,李秋.清代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吉林地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2010,(5).
    [422]黄云鹤,苑宏光.清代以来东北民间汉族信仰构成及其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9).
    [423]任树民,李秋.清代吉林流人著述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9).
    [424]张云霞.杨宾与〈柳边纪略〉[J].兰台世界,2011,(2).
    [425]罗紫鹏.“张缙彦降贼”考[J].语文知识,2011,(3).
    [426]王丽娜,刘宏德.试论清朝初期流人记述中宁古塔驿路的设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2).
    [427]贾小壮.略论清代东北文化流人的社会生活[J].东北史地,2011,(4).
    [428]柳成栋.宁古塔流人在文化上的特殊贡献[J].黑龙江史志,2011,(4).
    [429]李兴盛.清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流人诗词.[J]北方文学,2011,(5).
    [430]杨珍.陈梦雷二次被流放及其相关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
    [431]郝素娟.试论清代流人与东北社会变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9).
    [432]郝素娟.清代东北流人生存状态探析[J].北方文物,2011,(11).
    [433]关治平.宁古塔的流人文化[J].寻根,2012,(12).
    [434]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3.
    [435]王云红.清代流放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436]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37]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建国初期的中国历史学与现代实证传统[D].[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438]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39]石海英.陈梦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40]朱志美.清代之贡貂赏乌林制度[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41]江红春.清朝东北副都统衙门建置沿革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大学,2007.
    [442]刘春学.清代赫哲族屯田戍边及其社会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43]薛欢雪.方式济《龙沙纪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44]杨宏.宁古塔旧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45]王丹.杨宾《柳边纪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46]吕欧.清朝对三姓地区统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47]赵海波.清代宁古塔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448]孙巍巍.赫哲族传统衣食住行设计艺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449]马丹.赫哲族经济变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50]贾晓川.清代东北流放文人情感世界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1.
    [451]李磊.三姓副都统衙门及其辖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452]杨树霞.清代吉林、宁古塔两城空间关系演变的多维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53][英]拉文斯坦著,陈霞飞译.俄国人在黑龙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
    [454][日]间宫林藏著.东鞑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455][俄]纳达罗夫著.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56][苏]麦利霍夫著.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57][俄]P·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译.黑龙江旅行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58][朝鲜]宣若海著.沈阳日记[M].沈阳:辽沈书社,1984.
    [459][朝鲜]佚名撰.沈馆录[M].沈阳:辽沈书社,1984.
    [460][朝鲜]宣若海著.沈阳日记[M].沈阳:辽沈书社,1984.
    [461][日]川久保悌郎著,郑毅等摘译.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的流刑政策与边境[J].吉林师院学报,1986,(2).
    [462][苏]杰列维杨科著,林树山,姚凤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463][日]周藤吉之著,靳国忠译.黑龙江的旗地政策[J].黑河学刊,1989,(4).
    [464][日]吉田金一著,刘学军译.清初开发黑龙江流域考略[J].黑河学刊,199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