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绿色住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同人类住区的建设割裂开来,加剧了人类住
    区的水危机。开展绿色住区水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类住区新模式
    下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本文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色住区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绿色住区水资源合理开
    发与利用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绿色住区形式和水资
    源地域性差异,提出了不同绿色住区形式和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本文还对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解决绿色住区水资
    源短缺的有效方法,是许多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水道技
    术及污水处理技术适宜条件的分析,认为在城市住区,广泛采用中水系统是建设城市绿
    色住区的有效手段。对于乡村或城乡接合部的绿色住区来说,因地制宜的污水生态处理
    是较好的选择。通过对节约用水的分析,认为节约用水是缓解绿色住区水资源短缺的重
    要环节,并提出了一些绿色住区节约用水的途径与方法。
     文章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乡村绿色住区建设为例,利用动态设计思想,结合乡村绿
    色住区建设,设计出了体现绿色意义的雨水集流供水系统,探讨了黄土高原乡村绿色住
    区节水技术的运用和污水资源化的具体方法。
     笔者认为采用雨水集流供水系统和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是解决干旱地区人类住区水
    问题的很好的方式,在乡村绿色住区的建设中,应当积极推广应用、加强雨水集流系统
    和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大力开展住区节水也是建设绿色住区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s separated exploiting and using of water resource
    from building of human settlement, So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get harder and
    harder. In order to probing how to exploiting and using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in the new mode of human settlement, it's necessary that we are working at over
    development and many-side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ving analyzed the connection of water development and water using, the
    paper presents the goal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green Human Settlement in
    water sustainable developing and using.
    According to dynamic design ideas of green building, the paper gives the ways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bout the different area or forms of
    green Human Settlement.
    Analyzing allover the technical of collection and using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n
    the paper, I think the collection and using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in green human settlement. It'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hat the collection and using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n the other
    area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Making an analysis of suitable technical in different condition of gray water
    system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I think that gray water system should to
    be adopted wide-ranging in municipal green Human Settlement. On the other hand,
    on 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shall be the best way at villages and suburban.
    On base of study of water using habit and saving water technical, the paper
    presents saving water is a key links of alleviating water shortage and gives some
    means and ways to Green Human Settlement.
    For making Green Human Settlement of villages in loessial plateau into an
    example of Green residential, I use dynamic design ideas with building facts of
    Green residential of villages to present a collection and using rainfall and runoff
    system. Moreover I give some new specifically modes about how to save water and
    
    reusing technical of wastewater 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my standpointsBtanW bo W I gh some ~ dsto
    drawing SUch as all and rUnof pe ot sources ~ SyStenL
    In the ed or the pe we the be the dsai or ds ana ~ or
    haxfall and nd is the ho way to wot 8UPPly in pe ha ds,
    eCOW wbe bo and ot ax ed be ch seriQUS in
    the po be setdeme of the dryed pe -- we shm w nd to
    wot s~ in we po bunha bo
引文
1、张忠祥、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金磊著.城市灾害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4、王竹.黄土高原基本聚居单位绿色住区模式研究构想[J].建筑学报,1997,No4
    5、董辅祥、董欣东主编.节约用水原理及方法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6、[美]Public Technolage Ins.V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王长庆等译.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7、Vladimir Novotny等著,俞亚明等译.Karl Inhoff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8、张明星.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联合处理系统[J].给水排水,1997,Vol.23,No.2
    9、顾慰慈编著.渗流场计算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8
    10、郑连篇.历史上的城市与水[J].中国城镇,1998,No.3
    11、宋序彤.城市水资源开发战略的转移[J].中国给水排水,1993,VOL.9,NO.4
    12、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13、马志毅.城市污水回用概述[J].绐水排水,1997,VOL.23,NO.12
    14、周彤.城市污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J].给水排水,1994,No.5
    15、王紫雯编.城市环境与设备导论.渐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16、赵玉龙.我国小城镇污水治理的适宜路径[J].环境科学,1994年第12卷4期
    17、刘小勇、吴普特.雨水资源集蓄利用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00,Vol.5,No.2
    18、王合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J].区域研究与开发,1999,Vol.18,No.1
    19、吴定法,天然降雨条件下坡地水量转化的动力学模式及应用[J].水利学报,1998,No.4
    20、朱强等.甘肃雨水集蓄利用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1994,No.6
    21、周民良.反贫困与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J].科技导报,1998,12(126)41
    22、林性粹.雨水径流集蓄利用系统中次降水模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5,Vol.9,No.1
    23、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农村给水工程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24、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编.发展中国家小型供水系统工程学.1985
    25、李晶原.我国城市“双管”循环生态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VOl.10,No.3
    26、刘平山.山区雨水集流技术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1998,第16卷,第一期
    27、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28、周年生,李彦东.流域环境管理规划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5
    29、哈永毅.搞好水土保持、促进宁南山区脱贫致富[J].中国水利,1999,No.1,总427期
    3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1、王增长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四版
    32、刘文镔主编.绐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33、杨松茂等.洛阳市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域划分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7,Vol.10,No.2
    34、张毅敏,张永春.利用人工湿地治理太湖流域小城镇生活污水可行性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32—234
    35、综合生物塘技术专题研究组.综合生物塘系统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第12卷4期
    36、佟玉衡编.实用废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7、王凯军等.水解池—稳定塘处理工艺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2,Vol.12,No.2
    38、李芳柏等.城市污水处理与农业回用辨析[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37—239
    39、冯利华,刘顺炎.生态公厕及其效益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No.2
    40、刘昌明等.中国水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1、唐(鱼兼)等.国外城市节水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2、钟淳昌、戚盛豪主编.简明给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43、范跃华,刘满.集镇用水量时变化系数的测定[J].给水排水,1993,NO.1
    44、范跃华、刘满.生活用水量调查及数据加工[J].给水排水,1992,NO.2
    45、喜坤.伊川二电厂二期工程水源选择及供水方案设计[J].给水排水,1997,Vol.23,No.10
    46.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与经济评价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47、张培栋、赵松林.半干旱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沼气,1996.16(1)
    48、侯勤.沼气与大棚种养三给合的综合利用模式[J].中国沼气,1994.Vol.13,No.4
    49、姜振秋.沼气利用是发展庭院经济致富之路[J].中国沼气,1994.Vol.12,No.2
    50、刘士有等.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与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4.Vol12,No.4
    51、施永生.引泉池设计[J].给水排水,1999,VOL.25,NO.3
    52、李昭淑.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建设与前景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5,Vol.9,No.3
    53、高旭彪.关于淤地坝拦沙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1992,4
    54、林性粹等.雨水径流集蓄利用系统中次降水模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5,Vol.9,No.1
    55、朱元生生、金光炎著.城市水文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56、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初探——以扬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1998,Vol.22,NO.4
    57、孙明成.当前有关工程规划的一些问题[J].城市规划,1999,Vol.23,NO.2
    58、李红.谈编制城市绐排水规划应把握和解决的三大问题[J].城市规划,1998,Vol.23,NO.2
    59、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年3月
    60、傅涛.中国水工业的产业化发展[J].城市时代,1999,VOL.6,NO.3
    61、田兴远等.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村镇规划的探讨[J].村镇建设,1999,NO.6
    62、王元麒.中小型山间河谷地下水开采模型及取水设计[J].给水排水,1991,VOL.7,NO.6
    63、王阿华.住宅小区给水方式选择[J],给水排水,1990,NO.1
    64、李英水.踏板式小便池冲洗装置[J].给水排水,1986,No.1
    65、张光斗、陈志恺.中国水资源问题解决途径[J].水利学报,1991,No.4
    66、朱树人.中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J].水利学报,1991,No.4
    67、姚榜义.中国环境水利问题[J].水利学报,1991,No.4
    68、任光熙.中国城市用水、节水问题[J].水利学报,1991,No.4
    69、白宪台等.湖区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多目标—聚合模型[J].水利学报,1991,No.6
    70、颜志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一种算法[J].水利学报,1991,No.7
    71、吴(章彡)春等.地面汇流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5,No.7
    72、李铭.水资源规划系统中的灰色系统的方法[J].水利学报,1993,No.3
    73、夏军.水文尺度问题[J].水利学报,1993,No.5
    74、地下水、地表水、废水联合调度在济宁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1991,No.4
    75、张俊军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区域研究与开发,199,Vol.18,No.1
    76、杨迅周等.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构思[J].区域研究与开发,1999,Vol.18,No.1
    77、陈晓键.乡村聚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J].区域研究与开发,1999,Vol.18,No.1
    78、陈汉等.优化作物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J].自然资源,199,No.1
    79、顾定法.我国城市用水探讨[J].自然资源,1996,No.4
    80、沈大军等.水资源利用历史回顾及水资源合理利用[J].自然资源,1995,No.3
    81、顾定法.海南岛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J].自然资源,1995,No.4
    82、苏人琼等.晋陕蒙接壤区水资源保证程度及供水措施[J].自然资源,1995,No.5
    83、陈保平.安徽省池洲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自然资源,1995,No.6
    84、王新元等.节水型的农业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1993,No.4
    85、姚建衢.水资源农业利用的因子系统研究[J].自然资源,1993,No.4
    86、陈建耀.水资源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自然资源,1993,No.5
    87、王玉太.村镇供水技术综合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1997,No.8
    88、沙鲁生等.全国乡镇供水2000年发展水平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1997,No.9
    89、车武.我国缺水城市雨水利用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1999,Vol.15,No.3
    90、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2),18-22
    91、J.Niemczynowia有关污水及水技术的新见解[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3、11,Vol.22,No.9,P444-445
    92、对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环境科学动态,1998,No.2
    93、胡鞍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环境报,1996,Vol.5,No.3
    94、Ken Yeang.DESIGNING WITH NATURR.The Rcological Basis for Architecture.R.Donnelley & Sons Company,1995
    95、周学志.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环境报,1992,Vol.13,No.3
    96、牟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及趋势[J].水文,1994,No.6
    97、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5,Vol.9,No.3
    98、汤茗辉等.阳洼水坠坝聚乙稀微孔波纹管排渗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2,5、6(两期)
    99、P·I·A.Kinnell.一种用于裸露休闲小区上的径流收集器和流水槽[J].中国水土保持,1990,6,吴永麟译自《农业工程研究杂志》(1987)
    100、杨复生等.污水资源化—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战略和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No.2
    101、黄永基、陈明.我国节水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1999,No.1
    102、李文冶.水利要嫁接新技术[J].中国水利,1999,No.2
    103、刘陪哲.《中国21世纪议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杂谈,1996,No.1
    104、梁录瑞.庭院经济在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科技杂谈,1993,No.2
    105、马志毅.城市污水回用概述[J].给水排水,1997,Vol23,No.2
    106、Russel.Culp等.城市污水高级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07、李献文主编.城市污水稳定塘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108、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109、李长孙.区域水资源水质综合评价办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3,Vol.13,No.1
    110、李广贺等编著.水资源利用工程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1、严煦世、范瑾初主编.给水工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12、(日)田村三郎箸,王勤学郑泰根译.地球环境的再生与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
    113、刘文镔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114、王琳等.城市水资源短缺与雨水收集利用[J].给水排水,2001,VOL.27,NO.2
    115、王慧贞等.浅议城市雨水渗透[J].给水排水,2001,VOL.27,NO.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