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0年5月7日,普京就任第三届俄罗斯联邦总统。在普京实施振兴俄罗斯的计划中,国家机关效率低下是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普京着手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包括行政改革和国家公务改革。2001年8月俄罗斯联邦启动了国家公务改革,并于2003年5月颁布《俄罗斯联邦国家公务体系法》,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国家公务体系。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公务体系若以国家公务的内容为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国家文职公务、国家军职公务和国家护法公务三个分支体系。2004年5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法》以及之前颁布的《兵役制与军职公务法》,分别确认了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文职公务制度和军职公务制度。目前,俄罗斯联邦尚未颁布国家护法公务法。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护法公务制度,暂时由众多的联邦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予以调整。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是俄罗斯联邦三种国家公务制度之
     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是指由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确认的,由国家文职公务员在相应文职公务职位上从事保证国家权力行使职务活动的制度的总和。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由国家文职公务职位和国家文职公务员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目前,在俄罗斯联邦的立法权力机关、执行权力机关和司法权力机关,以及行使国家权力的其他国家机关里,都设立有国家文职公务职位。与此相适应,在上述国家文职公务职位上,都有国家文职公务员在从事保证国家权力行使的职务活动。因此,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是三种国家公务制度中涉及领域最广、人数最多的公务制度种类,是国家公务制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法详细规定了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等,形成了完整的法律关系调整链条。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是国家公务改革的成果之一。以改革为背景,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被赋予了多重功能。一是规范权力运行。国家文职公务法通过确认利益冲突防控制度、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规范国家文职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权。国家文职公务法规范权力运行的主要方向,是预防国家文职公务员的贪污贿赂行为。二是提升国家文职公务员的素质。俄罗斯联邦在政府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国家文职公务员的素质下降导致国家机关的威望大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文职公务法用法律文件的形式,确认国家文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改善国家文职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国家文职公务员的素质。三是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国家文职公务法要求国家文职公务与公民社会之间相互配合,要求确立公务信息公开原则。加强沟通,是国家文职公务制度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四是提高管理效率。国家文职公务法确认了国家文职公务员职务活动的保障制度、奖惩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以便对国家文职公务员的职务活动进行评价。
     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的确立,经历了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官阶表”、前苏联时期的“国家干部职位名录”和当代俄罗斯的国家公务体系三个发展阶段。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既继承了沙皇俄国和前苏联时期人事管理模式的若干法律传统,又根据本国的现实国情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官制度。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有较优良的制度设计,但也存在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难以回避的法治困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还将沿着以下方向继续发展。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的内容将不断完善,继续保持推动制度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继续加强国家文职公务制度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协调配合。
     研究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的发展脉络、制度内容和功能,评价俄罗斯联邦国家文职公务制度的得失,可以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构建提出三点启示。一是构建我国的公务员体系,以体系化的思路整合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具体地说,在今后时机成熟时,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使其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总法”。该法应当根据公务员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的全面法制化。二是继续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具体制度。例如,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公务员的职位、职业道德规范等,对公务员实行法制化管理;完善公务员的权利救济机制,进一步保障公务员的权利。三是用宪法规范确认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以便建立我国的公务员法律体系。上述启示,对深化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utin was elected the third President of Russian Federation on May 7,2000.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Putin's plans for revitalization of Russia, the inefficiency of state organs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Putin began to implement reform in various fields of national lif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refor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The refor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was launched in August 2001, and promulgated the Law o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n May 2003. The distinctive syste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has been primarily established since then. Syste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national military official duty and national law-protecting official dut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promulgated in May 2004 and "Law on Military Service and Military Official duty" promulgated before the former one confirm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and military official duty respectively. Presently, "Law on National Law-protecting Official Duty" has yet to be promulgated. The system of national law-protecting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s temporarily regulated by numerous federal laws and norm documents.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s one of three kinds of syste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The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consists of all the rules that observed by civilian officials in corresponding civilian posts while engaging in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guarantee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and confirmed by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Russian Federatio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consists of two basic parts:posts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and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At present, posts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are established in legislative organs, executive organs and judicial organs, as well as other state organs exercising state power of Russian Federation. Correspondingly, there are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engaging in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guarantee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Therefore, the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involves the widest area and has the most officials among three kinds of syste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specifies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legal relationship.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reform of national official duty.On the background of reform,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s given multiple functions. The first is to regulate the exercise of power.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regulate the exercise of executive power through confirming system of controll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s, system of reporting property and system of publication.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gulat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is to prevent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from corruption and bribery. The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Prominent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s that the prestige of the state organs is greatly reduced by the decline of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confirms professional ethics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in order to actively improve work style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The third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not only requires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and civil society, but also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openness of official information.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The fourth is to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Law on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confirms security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ystem of rewards and penalties of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s.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experiences three stages:"the table of official rank" in Tsarist Russia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list of positions" in Soviet Union and contemporary national official duty in Russia. The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not only inherits legal tradition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pattern in Tsarist Russia and Soviet Union, but also benefits from civil service system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design of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is goo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Especial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ystem, the plight of the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which is difficult to evade is exposed.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will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ontents, continue to maintain a positive facto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continue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and civil societ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ivilian official duty of Russian Federation, and evalu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system can make three poi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system. The first is to build China's civil servant system. The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should be integrated through a systematic idea. Specifically, in the future, the Civil Serva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hereby making it the "Total Law" of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nvergence of civil servant system and personnel system, and achieve full legalization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the law should divide civil servants into different types for administration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ir work. 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example, legislation should provide for civil servant posts, professional ethics, legal management, improvement of relief mechanism and deep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civil servants. The third is to confirm basic principles of our civil servant system in constitution so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our civil servants can be established. The revelations above have importan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hina's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and improving China's civil servant system.
引文
①曾庆红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新华月报·记录》2005年第10期。
    ②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①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②熊文钊:《公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③刘俊祥:《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双重性——行政法治与宪政的维度》,http://www.aisixian g.com/data/22420.html.
    ④杨士秋:《治国之举——建设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7页。
    ①杨柏华,明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
    ②宋世明,王红缨:《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对西方经验的拒绝、改造、引进与超越》,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③张正钊,韩大元:《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②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第2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②[法]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③周振想:《法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④朱维究,王成栋:《一般行政法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⑤张光博:《行政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⑥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①马诺辛:《苏维埃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③[俄]B.B.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译,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④刘春萍;《俄罗斯联邦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②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④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⑤例如,“官职等级名录”、“罗名制”和“官册”等。这三种译法分别参见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44页;戴隆斌:《苏联“罗名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载《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3期;黄立葬:《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考虑到该单词原义是名录,在苏联时期主要用来指称国家干部的职位目录。因此,本文将其译为“国家干部职位名录”。
    ①[苏]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王家华,张海滨译,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91页。
    ②[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关贵海,王晓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③《马恩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6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⑤陈之骅:《苏联兴亡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2页。
    ②陈之骅:《苏联兴亡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5页。
    ①[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②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③[美]埃德加·法伊格:《地下经济学》,郑介甫等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
    ⑤何兆源,陈楚祥:《俄语新词语词典》,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编辑部1982年版,第166页。
    ①周尚文:《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5页。
    ②[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关贵海,王晓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③戴隆斌:《苏联“罗名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载《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3期。
    ①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②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58页。
    ③傅肃良:《各国人事制度》,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455页。
    ①仝志敏:《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②[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关贵海,王晓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①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周尚文:《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页。
    ①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6页。
    ②[美]科兹,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①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
    ②侯铁建:《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2001年8月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公务体系改革构想》,将此项改革称为“国家公务体系改革”。之后2003年公布“国家公务改革联邦计划”,2009年公布“国家公务体系改革与发展联邦计划”。虽然“国家公务体系改革”和“国家公务改革”在命名上有所差别,但实际内涵没有区别。考虑到国家公务体系虽然是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但毕竟不是改革的唯一内容,并且,为了表述简洁,本文中将俄罗斯联邦的此项改革统称为“国家公务改革”。只在提到2001年8月的改革构想时,使用“国家公务体系改革”的叫法。
    ①杨心宇,刘铁威:《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探析》,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①[美]巴纳德:《管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②刘海亮:《中国地方法制建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第660页。人民自治是把自治权利看成天赋的,人民固有的。团体自治认为地方自治权利不是天赋和固有的,是国家赋予,是国家的自我限制。地方自治机关分享国家授予的权力,国家可随时收回。
    ①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③张俊杰:《俄罗斯法治国家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刘春萍:《俄罗斯联邦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①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①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
    ①CM.:http://www.minjust.ru/gov_vacancy.
    ②[俄]M.H.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5页。
    ①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457页。
    ①蔡宝刚:《“旋转门”调控与法治化反腐——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载《法学》2010年第1期。
    ②1996年叶利钦成功连任总统,原因之一是叶利钦身为现任总统,具有其他候选人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和舆论宣传工具。1996年7月1日,叶利钦发
    ①[俄]B.B.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①2004年3月17日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全体会议第2号决议,CM.:http://www.legis.ru /misc/doc/3482/.
    ①付子堂:《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功能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②周旺生:《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异》,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②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②CM.:http://www.ksrf.ru/Decision/Pages/default.aspx.
    ②刘向文,王圭宇:《俄罗斯联邦反贪污贿赂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1期。
    ②CM.:ttp://xn--dlabbgf6aiiy.xn--plai/transcripts/5979.
    ③竹立家:《制度理性的转折关口》,http://www.chinanews.com/cj/cj-plgd/news/2010/03-03/2148602.shtml。
    ①中组部研究室,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外国公务员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国外廉政法令法规介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③戴长征:《政治学前沿问题: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④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⑤黄宏伟,束顺民:《官僚制:危机与超越》,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美]B.盖伊.彼得斯:《巩固民主过程中的公务员》,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②项国兰:《亲历俄罗斯:一个访问学者的观察与思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版,第93页。
    ③CM.:http://www.referent.nu/1/104406.
    ④CM.:http://www.legis.ru/misc/doc/7545/.
    ①[新西兰]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建构国家廉政体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俄]M.H.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页。
    ③李志强:《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论“效率”与“民主”的行政学博弈》,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①淳于淼泠在其著作《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中指出,官僚制自主性的实质就是一个行政权力扩张的问题,官僚自主性扩大既是权力的本能使然,也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官僚制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互为存在。由官僚机构造成的权力斗争需要通过宪政从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法治制约权力三条途径加以妥善解决,从而实现宪政民主化。见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7-123页。
    ③张力:《公民、自然人,抑或其他——论俄罗斯民法文化中“公民((?))”概念的价值取向》,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
    ④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②黄立葬:《苏联时期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美]迈克尔·麦克福尔:《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唐贤兴,庄辉,郑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346页。
    ⑤CM.:http://www.gks.ru.
    ②黄登学:《俄罗斯缺乏“公民”的公民社会:从非政府组织向度》,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①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②CM.:http://inform.irkobI.ru/sites/inform/documents/632r.php.
    ①周琪:《论西方国家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载《欧洲》1995年第5期。
    ②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②[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8页。
    ③丰霏:《法律激励的理想形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⑤[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①王继宁:《论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③需要说明的是,对苏联时期干部政策的指责不能过于绝对,尽管从干部政策的理论基础方面,苏联干部政策确实存在着致命缺陷,但其政策内容当中仍然内含着对干部培养和干部队伍组建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从各种管理领域吸纳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到重要岗位上,致命缺陷的存在并不影响干部政策在技术层面实际作用的发挥。这一观点也可参见(俄)《俄罗斯报》2004年11月23日刊登的《没有干部改革能否进行行政改革》一文。 见毛寿龙:《西方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
    ①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杨心宇,[俄]谢尔盖·沙赫赖,[俄]阿利克·哈比布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7页。
    ②关保英:《公务员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③2010年联邦法律修改法同时还对2003年国家公务体系法的内容作出修改,2003年国家公务体系法规定,联邦层面制定联邦文职公务员名录,联邦主体层面制定联邦主体文职公务员名录,两者组合成为俄罗斯联邦文职公务员名录汇编,2010年联邦法律修改法宣布该条款失效。该联邦法律修改法公布于《俄罗斯报》2010年12月31日。该规定意味着,无论俄罗斯联邦还是各联邦主体,从法律层面均不再对文职公务员名录进行统一管理,以后俄联邦或联邦主体管理对象是职位而非人员,逐渐确立一种以职位定人员的公务模式。当然,并不禁止各国家机关可以基于管理的需要形成自己内部的文职公务员花名 册。
    ②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③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112页。
    ①王雷保:《公务员职位分类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4页。
    ①国家科委人才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苏联职员职务与考核有关法规》,能源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127页。
    ①[俄]Ю.E.维诺库罗夫:《检察监督》(第七版),刘向文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①侯建良:《公务员法干部人事管理法制化的里程碑》,http://www.newjobs.com.cn/zh uanti/zhuanti_dy/69014.html.
    ②关保英:《公务员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姬亚平:《质疑<公务员法>中的八大问题》,载《法学》2005年第7期。
    ④倪洪涛:《试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拓展》,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①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刘俊祥:《公共人事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任进:《公务员法的立法背景、原则、制度和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组织人事干部<公务员法>培训班讲稿》,http://www.aisixiang.com/data/46729.html。
    ③徐颂陶:《中国人事管理工作实用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①葛洪义,刘志斌,李燕:《法官、检察官不可纳入“国家公务员”——对<公务员法>起草中一个问题的几点意见》,载《法学》2003年第6期。
    ①刘俊生:《公务员关系:理论上的冲突和实践中的变革》,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①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②季卫东:《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③张荣臣,谢英芬:《分还是不分,这是个问题——30年党政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4期。
    ①张淑芳:《公务员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①郭道晖:《论以法治官》,载刘海年等:《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①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邝少明,林慕华:《我国公务员职务保障权的司法救济》,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③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④邝少明,林慕华:《公务员职务保障权司法救济的域外考察及其启示》,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①段明学:《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精神与原则》,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①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②张定淮,黄国平:《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载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①程连昌:《国家公务员知识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②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①叶必丰:《我国人事行政救济制度探讨》,载《法商研究》1996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6.[苏]马诺辛:《苏维埃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7.[法]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8.[俄]B.B.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译,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9.[俄]米哈伊尔·杰里亚金:《后普京时代——俄罗斯能避免橙绿色革命吗?》,金禹辰,项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俄](?).E.维诺库罗夫:《检察监督》(第七版),刘向文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关贵海,王晓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2.[苏]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王家华译,三联书店1980年版。
    13.[美]迈克尔·麦克福尔:《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唐贤兴,庄辉,郑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埃德加·法伊格:《地下经济学》,郑介甫等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美]科兹,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美]巴纳德:《管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俄]M.H.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徐晓晴译,付子堂审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B.盖伊.彼得斯:《巩固民主过程中的公务员》,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新西兰]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建构国家廉政体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2.[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4.傅肃良:《各国人事制度》,三民书局1982年版。
    25.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刘向文:《俄国政府与政治》,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27.刘春萍:《俄罗斯联邦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刘春萍:《转型期的俄罗斯联邦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9.张正钊,韩大元:《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徐颂陶:《中国人事管理工作实用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3.张光博:《行政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6.侯铁建:《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7.杨心宇,[俄]谢尔盖·沙赫赖,[俄]阿利克·哈比布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三联书店2006年版。
    38.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周振想:《法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40.谷春德,史彤彪:《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2.熊文钊:《公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3.杨士秋:《治国之举——建设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版。
    4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5.朱维究,王成栋:《一般行政法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杨柏华,明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47.国家科委人才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苏联职员职务与考核有关法规——<人事管理法规汇编之一>》,能源出版社1986年版。
    48.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第2版),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
    49.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1.陈之骅:《苏联兴亡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何兆源,陈楚祥:《俄语新词语词典》,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编辑 部1982年版。
    54.周尚文:《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5.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仝志敏:《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57.刘海亮:《中国地方法制建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58.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张俊杰:《俄罗斯法治国家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0.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王雷保:《公务员职位分类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62.海运:《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64.刘俊祥:《公共人事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中组部研究室,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外国公务员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国外廉政法令法规介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
    68.戴长征:《政治学前沿问题: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9.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项国兰:《亲历俄罗斯:一个访问学者的观察与思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71.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2.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3.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杨冬艳:《公共行政正义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田培炎:《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毛寿龙:《西方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关保英:《公务员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9.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80.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张淑芳:《公务员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杨临宏:《中国公务员法:原理与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程连昌:《国家公务员知识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86.郭道晖:《论以法治官》,载刘海年等:《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7.肖桂森:《苏联干部的培训和进修制度》,载中国苏联东欧学会:《苏联东欧问题探讨》(政治经济体制),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8.张定淮,黄国平:《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载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IV》,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9.曾庆红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新华月报·记录》 2005年第10期。
    90.杨心宇,刘铁威:《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探析》,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91.戴隆斌:《苏联“罗名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载《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3期。
    92.王继宁:《论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93.付子堂:《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功能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94.周旺生:《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异》,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95.李志强:《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论“效率”与“民主”的行政学博弈》,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96.张力:《公民、自然人,抑或其他——论俄罗斯民法文化中“公民((?))”概念的价值取向》,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
    97.黄立茀:《苏联时期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8.黄登学:《俄罗斯缺乏“公民”的公民社会:从非政府组织向度》,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99.刘向文,王圭宇:《俄罗斯联邦反贪污贿赂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1期。
    100.周琪:《论西方国家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载《欧洲》1995年第5期。
    101.丰霏:《法律激励的理想形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102.滕刚:《公务员法立法原理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03.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博士论文。
    104.宋世明,王红缨:《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对西方经验的拒绝、改造、引进与超越》,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105.姬亚平:《质疑<公务员法>中的八大问题》,载《法学》2005年第7期。
    106.倪洪涛:《试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拓展》,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107.葛洪义,刘志斌,李燕:《法官、检察官不可纳入“国家公务员”——对<公务员法>起草中一个问题的几点意见》,载《法学》2003年第6期。
    108.张荣臣,谢英芬:《分还是不分,这是个问题——30年党政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4期。
    109.王振海:《公共职位数量规模扩张的化解对策》,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110.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戈尔什科夫:《俄罗斯联邦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概览》,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1.李冲锋:《俄罗斯联邦公务员培训制度及其启示》,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12.邝少明,林慕华:《我国公务员职务保障权的司法救济》,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3.邝少明,林慕华:《公务员职务保障权司法救济的域外考察及其启示》,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114.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115.叶必丰:《我国人事行政救济制度探讨》,载《法商研究》1996年第3期。
    116.刘俊生:《公务员关系:理论上的冲突和实践中的变革》,载《中共福建 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17.黄宏伟,束顺民:《官僚制:危机与超越》,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18.段明学:《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精神与原则》,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19.蔡宝刚:《“旋转门”调控与法治化反腐——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载《法学》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