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政判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发展的普遍做法是吸收借鉴他国的长处,用以清除本国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以此促进法律制度的良性循环。在两大法系融合的趋势下,大陆法系国家越来越重视判例的作用,“判例不是法”这一传统观念在实践中已经被突破,判例制度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判例法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弥补成文法的缺陷,在行政法领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于形成行政法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成文法对行政法律关系的调节又有其局限性,如何解决当前我国行政诉讼所面临的日趋复杂的问题?如何在不根本否定现行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使行政诉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何实现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积极引进西方法治国家的行政判例制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司法解释为基点,从立法定向与司法定向法律理论发展的视角阐述行政判例制度的理论渊源与基础,分析行政判例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在此基础上对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取向进行剖析,论证行政判例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建构这一制度的基本构想。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应在现有案例指导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行政判例制度,建立“混合法”模式的行政判例制度,将行政判例定性为司法解释——案例性司法解释。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text. A brief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original of the article and raises the basic theory question which analyzes the priority of introducting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to administrative law field. The introduction also explains the line of the article and shows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s a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as well as explores how to induct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to judicial practice. Around this goal,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basic idea of the chapter is first to explain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study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 and discuss the mode and means of constructing this system.
     The chapter one is the category analysi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case, distinguish the case, precedent, and judgment. Administrative case is defined on this basis, through comparing with administrative case and administrative customary law, administrative precedent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is chapter further clarifies the administrative case’s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case,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is defined as a binding judgment that courts decide in hearing cases aimed at providing principles for similar cases in the future. Firstly, comparing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customary law, Administrative case is mainly practiced in the field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However, Administrative customary law is suitable for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s well a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procedur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is more strictly than the Administrative customary law. Secondly comparing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precedent, although they are both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case, the field of application and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is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precedent is a repeated and binding common practice that administrative agency deals with matters, and it is practiced in the procedure of the enforce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however, its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is not high. In additional, comparing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pretation,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subjects, the scope and effectiveness.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interpretation is administrative agency who owned the powers of the interpretation. Its authority can only be limi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ure. Comparing with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dministrative interpretation does not have final authority and its reasonability should be reviewed by the court.
     The chapter two is the origin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case system evolution, this char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ase system and its uniqueness in Roman Law Legal System from the original of case system of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and indu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Finall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sion of the two Legal System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law development of Roman Law Legal System. On elaborat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legal systems in horizontal angle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vein and the theme in the vertical angle. The article expound the fun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 the State police time, freedom and rule by law time, social and rule by law,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ule by law time in term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The fun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in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s embodied: first,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has settl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control administrative powers and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e second, administrative case ha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the third, administrative case has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At the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under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two legal systems the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and the Roman Law Legal System format a new pattern, which is“you have me, and I have you”, and the two legal systems confuse with each other in legal forms. The role of judge has gradually enhanced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in which statutes overwhelmed.
     The chapter three is the origin and basis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with the following issues: what is the development vein and theme as the judicial proces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theory? Whom is the subject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Whether the judge has the powers to interpret laws? If so, how does the judge to interpret the law? Around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basi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theory in the view of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int and analyzes the du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First,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point of the concept of law,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the view of the Legislation, that is, the statutes are self-sufficient and perfect,“judicial decisions are not sources of law”. Second,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th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law, this chapter denies the its basic points in the judicial view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on the school of law of Liberalism”living law”,“the measure of interest”,“decision”theory, the school law of Realist“law practice”,“skepticism”,”judge-made law”theory, and the school law of Sociological’s theory of judicial decision. Las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application of law should balance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radical in the view of reconsideration the judici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 the vicissitude of th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ue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principles through Hart's“opening legal structure”and Dworkin's“integrity of the legal theory”as well as MacCormick's“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aw”.
     The chapter four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seven valu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cluding the fairness, equality, efficiency,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balance, guidable, and innovativ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fair,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judicia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justice. Judicial justice combines reasonable determinism, predictability of legal principles and appropriate discretion.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justice of individual case, and it helps to atone the limit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aw principles in realizing universal justice. Not only through justice of individual case under administrative case to realize universal justice, but also administrative case is a formal manifestation of substance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demonstrating fairness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at administrative case litigation is a reference substance that litigants examine decisions in the view of equality settled by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t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tort actions, and helps to guarantee the legal interests of administrative related-party. Moreover,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disk theory”theory, and explains the functions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on balancing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balanc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through operating the balancing mechanism, and promotes the achievement of structural balan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At the meanwhile,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will help controlling executive powers and regulating judicial powers.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may create new legal principles through atoning the blank of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enforce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administrative trial.
     The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ssu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prov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constructing this system from aspects of model choose, nature, creation and applicating th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on uniforming the application of law, atoning the insufficient of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consummating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connec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ial, and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is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is chapter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is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the view of the tradition of case law in our country,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case guidance system, the beneficial try in district court and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 Roman Law Legal System countries. On this basis, further purposes the idea to build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in our nation. Advocates the use of the“hybrid model”, that is, creates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statutes. Administrative case is put the position on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for individual case, giving it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sourc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On the issue of the formulation body of administrative case, advocates that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Higher People’s Courts have the power of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a reporting system once departuring from ca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promotes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tier system, establishes appropriate trai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dministrative case system.
引文
1爱德华·H·列维:《法律推理引论》,庄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2008年2月20日,第5版。
    5陈金钊:《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第61-67页。
    6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7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8[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导论第23页。也可参见其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7页。
    9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10 [德]阿尔图·考夫曼:《后现代法学》,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1 [德]基尔希曼:《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在柏林法学会的演讲》,赵阳译,《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第143页。
    12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13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7页。
    14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5页。
    15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P.195.
    16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P.1059.
    17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1页。
    
    18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
    19林咏仁:《判例之法的效力的比较研究》,《辅仁法学》第15期,第1页。
    20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175页。
    21英美法系适用的判例有Leading case和Ruling cases。Leading case始终被视为主要先例(the chief precedents)或就处理特定问题的原则所作的司法陈述的司法判决。此种具有判例效力的案件总是在有关教科书和以后的案件中被援用,并且各种判例汇编业已出版,主要的有J.W.史密斯的《判例汇编》及F.T.怀特与O.D.图德的《衡平法判例汇编》。这些判例汇编收集了关于特定问题的判例,并通过注释说明判例中所阐述的原则的发展情况及在以后相关案件中的适用情况。Ruling cases被视为指导性案例,系指具有判例效力的案例,其原则可以决定以后的案件。
    22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1页。
    23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P.1059.
    24先例分为有约束力的先例和有说服力的先例。若是符合的先例,可能对后来的法院产生约束力。在审理类似的案件的过程中,后来的法院必须运用先例中所包含的原则来分析案情,从而作出相应的判决。不管后来法官们对这一原则是否同意,或者只认为先例具有说服力,后来的法院在类似的案件中必须考虑先例,给予适当的重视;法院不是必须遵循先例,而是可以遵循先例。若法院这么做的话,那是由于先例有它的优点,以它的推理说服了法院,并非先例具有权威性,因为先例中的附带性意见可能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并不具有约束力。先例是否有约束力或说服力,主要依法院的地位而定,若做出先例的法院与正在思考先例的法院,处在同一法院等级关系中,而不必考虑上诉所在的法院是否是决定先例的法院。先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取决于作出先例的依据以及从案件中抽象出来的以后要使用的原则。这被称为判决依据(ratio decident)。参见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P.889.
    25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26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 A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ompany.1996.P.123,P.268.
    27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28潘维大:《英美法导读讲义》,瑞兴图书公司印民国八十四年,第61页。转引自何慧新:《刑法判例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9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466页。
    30《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80页。
    31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9页。
    33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34 [台]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35持否定说者,认为若承认判例具有规范性拘束力,基本上是否定“宪法”第八十条:“法官须依据法律独立审判”的规定,因为判例并不是法律。又依权力分立原则,司法机关只有依据具体案件从事造法活动的权限,并不具有对一般案件从事立法活动的立法权,故承认判例具有规范性拘束力,将会破坏宪法上权力分立之基本原则。持肯定说者,认为依照“法院组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赋予“最高法院”得就其裁判所持法律见解,编为判例,是有关判例之形成,乃有法律上授权根据;又依“行政法院处理规程”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判例对将来发生之同类事件,有一般之法律上拘束力,亦即具有法源地位;行政法院1973年判例第六一〇号判例亦谓判决如违背判例,即属适用法规显有错误,得为再审之理由;概均肯定判例之法源地位。参见[台]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144页。
    36 [台]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37“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详述:关于确定终局裁判所适用之‘法律或法令’,乃指确定终局裁判所作为裁判依据之法律或法令相当于法律或法令而言。依‘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最高法院各庭审理案件,关于法律上之见解,与本庭或他庭判决先例有异时,应由院长呈由司法院院长召集变更判例会议决定之。’及‘行政法院处理规程’第二十四条规定:‘各庭审理案件关于法律上之见解,与以前判例有异时,应由院长呈由司法院院长召集变更判例会议决定之。’足见‘最高法院’即‘行政法院’判例,在未变更前,有其拘束力,可为各级法院裁判之依据,如有违‘宪’情形,自应有‘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之适用,始足以维护人民之权利。‘法院组织法’在1989年修改后,变更判例已无须由‘司法院’院长召集会议决定,而由‘最高法院’及‘行政法院’自行决议。参见[台]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38 [台]林锡尧:《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3页。
    39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7页。
    40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5页。
    41关于行政判例法作为法源的论述,参见[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
    45页;[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3-64页(毛雷尔注重从法官法的角度论述);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5页。
    42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43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1页。
    44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45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 A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ompany.1996.P.118.
    46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页。
    4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53页。
    48田成有:《质疑与创新——法学边缘处的深思》,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49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50民国二年(1913)年大理院判例上字第三号,亦习为习惯法成立这要件有四:一、有内部要素,即人人有确信以为法之心。二、有外部要素,即于一定期间内,就同一事项反复为同一之行为。三、仅法令所未规定之事项。四、无背于公共之秩序及利益。最高法院判例仅以积极要件为成立要素。参见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51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页。
    52 [台]林锡尧:《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2-23页。
    53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56页。
    54室井力教授对行政习惯法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行政习惯能否成为法源必须以国家的态度为准,他列举了承认说和确信说,所谓承认说指当法律或地方自主法承认行政习惯时,其才可以成为法源;所谓确信说指即使无成文法确认“长期形成的习惯,作为一般法为国民所确信的,它即使无成文法承认,也承认其有法源性。他赞同确信说。参见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55 [法]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56公法人(Public Corporation),主要指在在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以外,享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单独存在的法律人格,并从事某种特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构。公法人主要是英国行政法学中的一个行政主体概念,类似于法国的公务法人和日本的行政法人,属于行政主体的一种。
    57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3-64页。
    58 [台]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行政法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69页。转引自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3页。
    59 [台]林锡尧:《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2页。
    60行政法院1956年判字第八号判例,1968年判字第三二号判例,1972年判字第四三五号判例。参见[台]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142页。
    61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75页。
    62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38页。
    63行政裁例法仅限于进入行政复议状态的行政案件,比其它行政案件所处的状态高一些,而比行政判例所处的状态低一些;行政判例是指进入行政诉讼阶段的行政案件;行政案例仅指没有进入诉讼阶段的行政案件;行政伦理法指存在于民间的行政习惯以及法理学中的习惯法,适合调整内部和外部行政管理关系的行为准则。参见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5-26页。
    64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65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66 [台]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行政法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69页。转引自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3页。
    67 [台]翁岳生:《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68 [台]李惠宗:《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1页。
    69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6页。
    70在美国,行政机关制定法规的权力通常不妨碍其通过裁决方式树立新的规则。但新近的判例表明,行政机关改变长期适用的政策,如果对于真诚信赖该政策的人发生影响时,必须制定法规;行政机关通过裁决建立规则,不能违反原先得到行政机关同意而广泛流行的习惯。参见NLRB v.Majesitic Weaving Co.,335F.2d 854(2d Cir.1966). Foud Motor Co.v.FTC,673 F.2d 1008(9th Cir.1981).转引自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377-378页。
    
    71 [台]李惠宗:《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1页。
    7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714页。
    7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707页。
    74张家洋:《行政法》,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45页。转引自黄竹胜:《行政法解释的理论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75张弘、张刚:《行政解释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76陈骏业:《行政行为适法解释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77叶必丰、周佑勇:《行政规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78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没有关于司法解释的直接规定,而是司法立法(Judicial legislation)一词。司法立法,严格地讲,法官无权制定或修改法律,除非是在有限的范围里,法院可以按照议会的授权制定规则。但是,法院根据“遵循先例”和“先例具有约束力”的原则可以判决,这些判决实际上是重申或修改众所周知的法律原则,此时司法立法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司法判决在实践中具有同议会立法或委任立法同等的意义。其形式有:把旧的规则适用于新的事实,宣布某一规则不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案件,扩充解释某一规则以适用于其他具体情况,以上形式都具有立法或修改法律的效果。但是,法院只有在限定的场合,在已受理的个别案件的范围内,在已经提出的判决要点中,并且该判决不会引起其他问题(比如与其他法律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作出旨在立法的判决。有时,法院也会为了避免司法立法状况的出现而拒绝做出一个具体的判决。参见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14页。
    79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80董茂云:《比较法律文化:法典法与判例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81百户是诺曼人征服前英格兰的一组村镇,通常被称为百户邑。百户法院,又称为百户邑法庭,每月开庭一次,后改为每3个星期开庭一次,有郡长或其代表主持,其有权管辖不超过40先令的债务、合同,以及侵害诉讼。参见[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82国王法院分为四种:普通会议(common council)、财务法庭(court of exchequer)、巡回法庭(in circuit court)、民事法庭(common pleas court)。参见[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83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84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8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86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3页。
    87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13页。
    88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3-94页。
    89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90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91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92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93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94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95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96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的效果有:(1)正式约束力(Formal bindingness)是指一个判决未遵循先例原则被视为非法,并将在上诉审中被上级法院撤销,此种判例除有例外情况,否则在所有审判中必须适用。(2)非正式约束力是指判例不具有正式约束力与判例效果的强制性,但具有有效性(Force)。这种有效性表现为:一个未遵循先例的判决虽然具有合法性,但它会遭到批判或上诉审撤销。实践中对这种有效性的遵守仍然很严格,下级法院除非明确区别开本案与先例的本质不同或事实上的不同,一般不能无视上级法院的判决。(3)不具有正式约束力,也不具有有效性,但具有说服力(Persuasive effect)的判例,是指一个判决没有引用具有说服性的判决虽然是合法的,但如果应用会使判决更为合法和适当;法院引用此类判例主要是基于全国法院判决的统一性,因为本辖区内无类似先例存在,而在其他法院存在此类案件的判决。
    97 [日]后藤武秀:《判例在日本法律近代化中的作用》,《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1期,第75页。
    98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99此时的警察一词系包括所有的行政机关,而非今天的警察局。
    100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101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102 Bagg案的案情是:普利茅斯市的议长Bagg因举止不得体而被免职,而其不得体的行为包括从称市长Thomas Fowens为“干骗人勾当的流氓”,到“野蛮、粗鲁地露出臀部对着Thomas Fowens”,不管Bagg的行为多么令人厌恶,但因为普利茅斯市在解除Bagg职务时没有进行听证,法院随后仍向普利茅斯市发出强制令。
    103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页。
    104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05 [英]同上注,第5页。
    106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107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1页。
    108 Blanco案情如下:布朗戈的女儿被国营制烟厂的运输车撞伤,布朗戈向普通法院起诉,要求国家按照民法上侵权行为的规定负赔偿责任。法院认为该案和国家行使公共权力无关受理了案件。省长认为该案涉及国家作为债务人问题,属于行政审判范围,普通法院无权受理,提起权限诉讼。
    109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110“埃纳”创建于1945年,目的是由国家直接为自己培养职业行政管理人才。根据权威性资料统计,法国国家行政机构80%的高级行政人员都在“埃纳”受过培训。现在,“埃纳”由法国总理领导,对总理负责,其任务是为政府培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为政府即将出台的方针政策提供可行性论证,必要时直接为政府出谋划策,帮助政府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
    111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均、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112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廖坤明、周杰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13卡多案案情:卡多是法国马赛市水源与道路公司的主任工程师,1798年马赛市取消了主任工程师这一职位,卡多提出了损害赔偿诉讼。马赛市政府拒绝受理他的申诉,卡多向普通法院起诉,普通法院认为自己无权受理。卡多的请求又先后遭到国家参事院和内政部长的拒绝,最终案件诉至最高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认为内政部长的拒绝是正确的。这一案件否定了部长法官制,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决定无须经过部长先行裁决而直接起诉到法院,卡多案标志着行政审判制度创建的完成。
    114 Canal案案情: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政府和独立派进行谈判,法国驻阿尔及利亚将军反对谈判,起兵反对政府。政府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反叛的将军,法庭判决Canal等几位将军死刑。被判刑的将军向最高行政法院起诉,主张法庭的组织违法。法院1962年判决撤销组织军事法庭的命令,该法庭的判决无效。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引起政府的极大反感,政府与1963年发布命令对最高行政法院的组织进步部分改革,加强审判人员和行政的关系。
    115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116胡建淼:《世界行政法院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17关于以上领域正当法律程序的具体阐述和分析。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405页。
    118“韦德内斯伯里不合理”经常被用于指示那些特别极端的不恰当的行为,例如恶意(bad faith)作出的行为、或者荒谬的(perverse或absurd)行为,这些都表现出决策者的“举止若狂”。
    119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120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21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122 [英]同上注,第22页。
    123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页。
    124关于以上案件的具体案情和判例具体内容的阐述,参见[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399,445页。
    125“渴望审查”是在Associated Provincial Picture House v. Wednesbury Corporation案中确立的,在司法审查中,对通常不愿意审查的事项,法院愿意更为深入地审查行政决定的是非曲直的简称。法院常常发出愿意审查的信号:普通法上的合法性和法治理念要求,在认定某一行政决定影响到个人人权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宪法规范。参见[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126在此案中,内政大臣作出将一名难民申请人遣返回他原来所在安全国家(即肯尼亚——申请人为乌干达难民)的决定。内政大臣作出该决定时,并未考虑申请人的下列主张:第一,他可能被拒绝进入肯尼亚(这一点得到肯尼亚外交官的确认);第二,一旦被遣送回乌干达,他面临着生命危险。鉴于内政大臣的这些失误,上议院撤销了其决定。
    127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128 [台]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13页。
    129具体审判内容参见[台]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13-315页。
    130关于此三种理论的具体论述,参见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7页。
    131关于1972年囚犯判决的案情和具体内容,参见于安:《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6页。
    132德国“主体公法权利”学说是由G. Jellinek和O. Buehter奠定的。G. Jellinek和O. Buehter分别在1905年的《主体公法权利的制度》和1914年的《主体公法权利和它在德意志行政诉讼中的保护》著作中提出了该学说,后来由O. Buehter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主体公法权利”就是指公民根据公法取得的一种法律力量,可以要求国家从事一种特定的行为,以便获得特定的利益,主体公法权利对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后德国行政法实践所涉及的主体公法权利问题,集中表现在行政给付行为上。
    133所谓的“反射利益”,是指在行政法规中,行政主体虽负有做出某些行为的义务来达成行政目的,但是公民并不因此而拥有请求行政主体具体执行的权利。到底行政主体有无“依法行使”,相对人不一定有权利透过救济途径来强迫行政主体依法行使。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由法规而产生的义务,不当然表示公民拥有相对的权利。公民只不过因为行政义务的履行,获得“反射利益”,对于行政主体不履行义务,对公民造成的损害,不能认为是侵权行为,只能利用法律以外的途径(如政治途径,其他社会途径,例如媒体报道、陈情等方式。)使行政主体自觉地改进,或由上级机关行使监督权予以纠正。
    134该案的基本案情是:道路交通当局规定,在位于斯图加特市的州司法部前20米长的道路上,禁止停车,但该部公务用车除外。根据这一规定和道路交通法,当局树立了相应的交通指示标志。一个公民对此提出确认诉讼,主张停车禁令是不公正的。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交通指示具有具体的特征,是一个属于行政行为的一般命令,而不是法律规范。
    135 Zaim M. Nedjati & J. E. Trice, English and Continental Systems of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p.46.
    
    136胡建淼:《世界行政法院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137同上注,第64页。
    138 [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龚觅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139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3简字1189号判决。参见[台]黄默夫:《基础行政法25讲》(修订版),三民书局中华民国95年版,第129-130页。
    140关于大法官解释的具体内容,参见Dr.Yueh-Sheng Weng, Interpretations: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al Court Report, Volume Six, Taipei: Publish by the Judicial Yuan, 2006, p.166.
    141 Dr.Yueh-Sheng Weng, Interpretations: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al Court Report, Volume Two, Taipei: Publish by the Judicial Yuan, 2006, p.305.p.179.
    142 [台]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18页。
    143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77页。
    144 [台]黄默夫:《基础行政法25讲》(修订版),三民书局95年版,第56-57页。
    145同上注,第57页。
    146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36页。
    147同上注,第47页。
    148同上注,第240页。
    149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150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49页。
    151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52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53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英美司法风格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154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155 [美]盖多·卡拉布雷西:《制定法时代的普通法》,周林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56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157 [美]盖多·卡拉布雷西:《制定法时代的普通法》,周林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158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机关的立法权只能由国会委任,因此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几乎全是委任立法。
    159 1935年国会制订了《联邦登记法》,规定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必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布,才能实施。联邦登记是政府公报的一种,除星期六、星期日及例假日外,每天发行,刊登总统的命令和公告、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160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
    161 Warthen R L. The Non-Emergence of the Anglo-American Law Code. Leg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 1986, 6(1/2): p.145.
    162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16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164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165 P·Hay,An Introduction to U.S.Law.1991,p.8.转引自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166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167 [美]盖多·卡拉布雷西:《制定法时代的普通法》,周林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68潘华仿:《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169同上注,第48页。
    170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171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172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173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74董皞:《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175 [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176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77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178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179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18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18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182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20页。
    183 Eugen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selected from The Great Legal Philosophe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8, p.453.转引自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84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85董皞著:《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86舒国滢等:《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87 Siehe H.–U. Erichsen in Erichsen/Martens, aaO., S. 181,转引自[台]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88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
    189 [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台]苏慧婕译,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8页。
    190在《政治神学》中,施密特将之称为“制度性的思维”,但在《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中谈到德国当前法学处境的时候,特别说明了“制度性的思维”一词的不妥之处,代以“具体的秩序性思维或形塑性思维”。
    191 [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台]苏慧婕译,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页。
    192同上注,第18-19页。
    193张旺山:《史密特的决断论》,《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15卷第2期,第201页。
    194 [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台]苏慧婕译,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9页。
    195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96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97舒国滢等:《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198田成有:《西方社会法学派主要观点简介》,http://www.tcylaw.com/yld/web/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869,2007-05-09。
    19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200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8页。
    201同上注,第71页。
    202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0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204同上注,第149页。
    205田成有:《西方社会法学派主要观点简介》,http://www.tcylaw.com/yld/web/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869,2007-05-09。
    20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07 [美]P.S.阿蒂亚、R.S.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金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08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5-177页。
    209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210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11《法官可以凭经验断案》,《北京法制报》2002年7月26日,第1版。
    21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213 [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214同上注,第206页。
    215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216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217[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218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219同上注,第126页。
    
    220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221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第25页。
    222 Brian Leiter (ed.), Objectivity in Law and Mor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8.
    
    223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224同上注,第137页。
    225同上注,第139-140页。
    226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
    227同上注,第365页。
    228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页。
    229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230同上注,第367页。
    231 [美]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0页。
    232孔祥俊:《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与漏洞填补》,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23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44页。
    234同上注,第244页。
    
    23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227页。
    23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237同上注,第244页。
    238 [台]陈慈阳:《行政法总论》,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10页。
    239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240 [台]翁岳生:《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页。
    241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24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24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7页。
    244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245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页。
    246同上注,第169页。
    24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0-96页。
    248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267页。
    249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98页。
    250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02页。
    
    251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252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253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254同上注,第161页。
    255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华、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256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1页。
    257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258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力、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2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260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261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页。
    262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4页。
    263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转引自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264 [美]P.S.阿蒂亚、R.S.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金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65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266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67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68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269 [台]陈慈阳:《行政法总论》,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95页。
    270胡夏冰:《司法权:性质与构成的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271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27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273国际统合法治国是台湾学者林腾鹞先生提出来的,他根据1970年代末期行政法的演进趋向与前四个时期(封建国家时期、警察国家时期、自由主义法治国时期、社会法治国时期)有重大不同而加列的一个时期。参见[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36页。
    274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49页。
    275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
    276廖晃龙:《新编中国行政法教程》,大连海运工程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277关保英:《行政法教科书之总论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7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1页。
    279 [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代序,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80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282Richard B. Cappalli, At The Point of Decision, The Common Law’s Advantage Over The Civil Law, Templ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pring, 1998/2, P.87.
    283 Octavio Paz: reflections: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Yorker,September17,1979,pp.138,153.转引自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6页。
    284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第87页。
    285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86武树臣:《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5期,第98页。
    287王甲乙:《最高法院判例要旨》(上册,民事)所作的序,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判例编辑委员会编,1997年版,第1页。转引自周道鸾:《中国案例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第3页。
    288周道鸾:《中国案例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第3页。
    289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290本文关于我国判例制度历史发展的阐述所适用的判例,并非西方国家在相对发达的审判组织这一司法背景下适用的判例,而是指包含在各种判决中的,为法官在做出新判决时遵循、比附和参考的规则。像西方国家具有相同性质的判例在我国真正始于清末变法。
    291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92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293武树臣:《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5期,第97-98页。
    294居正:《司法党化问题》,转引自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295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96 [美]P.S.阿蒂亚、R.S.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金敏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97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298龚稼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指导性案件》,2005年4月在北京《中国司法解释与外国判例制度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
    299余凌云:《法院如何发展行政法》,《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94-95页。
    300谢晖:《经验哲学之兴起与中国判例法的命运》,《判例与研究》2000年第4期,第10页。
    301张友渔:《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302江平:《中国司法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303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
    304董皞:《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305周道鸾:《司法改革与司法实务探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306关于我国的司法解释主体,195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规定:凡关于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有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进行解释。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分别就审判工作中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这是两院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直接法律依据。
    309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77页。
    310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311李惠宗:《行政法要义》,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0-91页。
    312同上注,第92页。
    314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9页。
    315胡锦光教授在《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中列举了十大案例。
    
    316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2页。
    317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崔林林.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之间——英美司法风格差异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6]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何慧新.刑法判例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8]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9]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焕光,胡建淼.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1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2]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1、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3]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沈宗灵.比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7]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19]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20]武建敏.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沈宗灵.比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4]胡建淼.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述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25]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6]姜明安.外国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27]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8]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9]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0]董茂云.比较法律文化:法典法与判例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1]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3]黄竹胜.司法权新探[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4]李龙.良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5]汪习根.司法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6]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7]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8]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9]叶必丰,周佑勇.行政规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0]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1]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2]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3]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4]刘兆兴.德国行政法——与中国的比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5]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6]董皞.司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7]舒国滢,王夏昊,梁迎修,等.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8]张树义.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9]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0]张步洪.行政诉讼法律解释与判例评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1]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4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2]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 [台]陈慈阳.行政法总论[M].台北: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
    [54]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5]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6]胡夏冰.司法权:性质与构成的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7]关保英.行政法教科书之总论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8]尹洪阳.法律解释疏论——基于司法实践的视域[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59]孔祥俊.司法理念与裁判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0]潘华仿.英美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1]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2] [台]林锡尧.行政法要义[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63] [台]林腾鹞.行政法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2002.
    [64]胡建淼.世界行政法院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5] [台]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二)[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66] [台]黄默夫.基础行政法25讲(修订版)[M].台北:三民书局2006.
    [67] [台]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一)[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68]于安.德国行政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9]周道鸾.司法改革与司法实务探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1]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德国行政法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美]P.S.阿蒂亚,R.S.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M].金敏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M].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M].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4]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 [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6]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7]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0]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
    [21]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22] [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郑成良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4] [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M].吴微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5]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6] [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M].朱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7] [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M].苏慧婕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7.
    [28] [日]美浓布达吉.公法与私法[M].黄冯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9] [日]盐野宏著.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0]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姚中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1]爱德华?H?列维.法律推理引论[M].庄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2] [美]莫顿?J?霍维茨.美国法的变迁[M].谢鸿飞,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3]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4]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
    [35] [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M].陈朝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6]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7] [英]彼德?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M].杨伟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8] [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M].龚觅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39]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M].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0] [美]盖多?卡拉布雷西.制定法时代的普通法[M].周林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 [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M].吕艳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J].法学研究,2003(1):107-117.
    [2]张姗姗.现代司法理念与中国的判例制度[J].法治论丛,2005(2):48-53.
    [3]董茂云.法典法、判例法与中国的法典化道路[J].比较法研究,1997(4):337-359.
    [4]阮防,邵培樟,李唐.试论建立我国的判例法制度[J].法学评论,2005(4):84-89.
    [5]陈传启.判例法制度价值探讨与建构[J].兰州学刊,2005(1):173-175.
    [6]张千帆.先例与理性——也为中国的司法判例制度辩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4(3):8-12.
    [7]韩德明.风险社会中的司法权能[J].现代法学,2005(5):90-96.
    [8]陈朝阳.司法哲学基石范畴:司法能动性之法哲理追问[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6):3-11.
    [9]王霁霞.行政判例制度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2(4):46-52.
    [10]杨解君.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制度特色[J].法商研究,2002(2):87-94.
    [11]赵娟.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比较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2(1):47-54.
    [12]刘慧英,任东来.能动还是克制:一场尚无结果的美国司法辩论[J].美国研究,2005(4):1422-148.
    [13]栗胜华,张朝红.行政判例存在与发展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2):79-82.
    [14]王世涛.建立我国行政判例法初探[J].行政与法,2002(5):36-37.
    [15]陈晰.我国行政判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8-51.
    [16]姜玉梅,孟虹.印度司法审查制度评述[J].南亚研究季刊,2004(3):68-71.
    [17]罗云飞.论权利的司法生成[J].法学论坛,2004(1):83-87.
    [18]庄毅.论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基础[J].兰州学刊,2006(8):38-40.
    [19]罗正德.论我国行政判例法的创制[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4):40-44.
    [20]杜贵波,李勇,高志刚.论我国行政司法判例制度的建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2):104-106.
    [21]田光伟.行政判例的理论维度[J].理论探索,2004(5):93-94.
    [22]易虹.论判例在行政法渊源中的地位[J].求实,2000(9):33-34.
    [23]张治宇.行政判决?行政判例?行政判例法[J].行政法学研究,2005(4):53-61.
    [24]沈福俊,林茗.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探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3):34-44.
    [25]刘善春,刘德敏.行政判例的理念、功能与制度分析[J].政法论坛,2001(4):66-73.
    [26]董茂云.英美两国判例法之比较[J].政治与法律,1998(1):74-77.
    [27]严存,郭军明.自然法·规则法·活的法[J].法律科学,1997(5):32-37.
    [28]明辉,李霞.霍姆斯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07(1):54-59.
    [29]孙启东,范进学.弗兰克法律现实主义观书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3):95-99.
    [30]吴学斌.司法能动主义:司法实践超越法律形式主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6):37-41.
    [31]胡亚球,陈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J].法商研究,2001(4):55-63.
    [32]毛玮.论行政法的正式渊源[J].行政法学研究,2003(3)81-87.
    [33]刘士国.判例法与法解释[J].法学论坛,2001(2):40-50.
    [34]赵玉环.我国古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J].政法论丛,2005(5):86-88.
    [35]许江,罗勇.论法的不确定性与判例法之引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3):102-106.
    [36] [日]后藤武秀.判例在日本法律近代化中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1997(1):75-79.
    [37]张旺山.史密特的决断论[J].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1992(6):185-219.
    [38]武树臣.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J].学习与探索,1994(5):96-100.
    [39]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3):21-27.
    [40]余凌云.法院如何发展行政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8(1):87-99.
    [41]谢晖.经验哲学之兴衰与中国判例法的命运[J].法律科学,2000(4):29-36.
    [42]李新生,薛刚凌.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2(1):18-22.
    [1] Zaim.M.Nedjati, Judici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A Comparative Study, The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 Vol.14,1985.
    [2] Zaim.M.Nedjati and J.E.Trice, English and Continental Systems of Administrative Law: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8.
    [3] Ernest Gellhorn and Ronald M.Levin,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法律出版社,2001.
    [4] J.Raz,On the Functions of Law:Oxford in Jurisprudence (2nd series, A. W.B.Sirrrpson) Clarendon Press,1973.
    [5] Geoffrey Elton,Law and Government under the Tudors: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90.
    [6]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
    [7] Yueh-Sheng Weng, Interpretations: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al Court Report, Volume Six, Taipei: Publish by the Judicial Yuan,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