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千年未有之变局”精准地涵括了清末政治转型的本质。尤庚子事变之后,业已形成的朝野、满汉、中外、古今的政治思想格局,根本性地打破了满清帝国朝野上下因历史文化积淀而生成的“天朝帝国”的自豪与幻觉,并且决定性地植入了新的体验结构——民族、国家、国民(公民)、社会等一系列彼此连带又相互作用的构成性质素。这一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成为清末政治的主题,其间,文化焦虑乃是清末有关民族国家想象的真实动因。
     清末三股主导的政治力量皆以寻求“救国”良方而争夺话语权:清廷实施新政改革以自救,改良派以推进“开明专制”的君主立宪为鹄的,革命派则加速了以暴力革命为手段建立共和国的进程。
     现代政治所含蕴的政党伦理、国家-社会二分的纠结,以及政治权力与个体权利的牵缠,凡此种种,均以清末新小说之“即时性”与“及时性”而得以充分表达。这一以“政治性”为核心的文学形态,其议论横生与铺张想象的审美意趣,将“救国”的题旨与民族主义的伸张得以最大限度的宣泄。
     如此,之于清末新小说的文学研究,逻辑地以政治-社会理论作为其学理依据。清末之“过渡性”指向着日后中国现代性展开的基因性构成,同时也指涉着本论文论域所规定的文学想象的边际。
     本文以文史互证为方法,以“救国论”为诠释学题域,以“病”与“药”为写作线索,在历史语境与文学文本描述、诸文本的对勘式勾连中,以互文性理论为诠释学依据,试图还原“历史情境”,以厘清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从而对时代与文学的互动性关系作出个人化的理解与评说。本文意欲突破习见的意识形态的囿限,在历史复杂性还原的语境中,展开文学.政治的关系性梳理。
     本文所指涉的“病”,即是个体与政治共同体(国家)两个层面所呈露的危机意识。这种以“国家”为叙事中心的文人政治话语,其政治理念的分型研究因而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旨在以1902-1911年间创作的新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讨论渗透其间事关“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文化心理。
     本文以为,由于新小说对于政治宣传与文化启蒙的自觉,使之超逸出文学史框架,已经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中。清末新小说的写作是与清末知识人民族国家的想象相始终的,如果离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分析,就不能理解新小说在清末地位迅速提升,以及在民初的迅速转向。清末新小说既是民族国家建构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复杂与繁难,其改造现实的政治冲动与对新中国的文学想象,是一体两面的,进步主义的观念乃其思想底色。新小说的横空出世与迅速没落,都说明了“新小说”迄始便负载了文学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在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佐之以相关学科的学理性说明,诸如对上海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公共空间的起源论分析,以期解释小说期刊的繁荣原因,以及具有近.现代性特征的知识人群体的出现。
     本文坚执“意向性客体”的文学文本观,认为清末新小说的“救国”想象,实潜隐着帝国心态。天下观念并未随朝贡体制的冰消而瓦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的现代回声,尤在以黄帝为中心的历史观,以及诸如大同世界的文学想象里得以复苏。
     清末新小说的研究,因其论域的繁复而开启着诸多富于启示性的题域,诸如“启蒙者的悲剧”问题。或因其知识结构的偏狭,或因其文人话语的痼疾,或因其思想视域的逼仄,使他们令人感佩的爱国激情,要么流于文化辩护方案幼稚的陈说,要么昧于常识性的疏漏,甚至虽以“医国圣手”自许而遮蔽了自身专制的一面。
     反映于清末新小说其间的问题意识的累积,为日后中国现代性的进程预设了相当的伏笔,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主题已在彼时尽皆揭示。
The statement "The change in situation that had never occurred in a millennium " accurately generalizes the essence of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Specially after Geng Zi Emergency, the Political pattern that had been formed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populace, Man race and Han race, Chinese and foreigners, ancient and modern Fundamentally destroyed the pride and illusion of "Qing Dynasty Empire"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which had been generated b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diments. The pattern had decisively implanted the formative elements of the new experience structure such as nationality, state, citizenship and society which are linked with each other under mutual influenc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ynasty-state to nation-state had became the theme of politics in late Qing Dynasty during which the culture anxiety was the real agent of nation-state imagin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ree leading political powers in late Qing Dynasty all fought for the political say in the disguise of searching for the effective prescription to "save the nation": The Qing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 reform to help itself;The goal of the reformists was to advance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f enlightened autocratic monarchy"; the revolutionary group acceler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public by means of violent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party ethics , the entangling divis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entwining of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individual rights covered by modem politics were fully expressed by "instantaneity" in the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this literary genre with the politicization as the core the esthetic interest of discussion and imagination had released to the greatest degree the theme of "save the nation" and the spreading of the nationalism .
     So,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takes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ies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transi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was directing towards the gene constit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ty in the future, in the meanwhile, it also referred to the boundary of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takes mutual justif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s a method, "nation-saving theory" as the hermeneutics topic territory and "sickness" and "medicine" as the writing clue. In the historical textuality , literary text description, the various texts to compare in the type involvement, as well as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s the hermeneutics basis we try to return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in order to elaborate on the "nation-saving" imagination in the new novels of late Qing Dynasty, so that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ents can be reach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me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 of the ideology and sort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ical, complicated reduction.
     The "sickness"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crisis consciousness which individuals and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state) demonstrate. The scholar politics discourse which takes "state" as the narrative centre ,so th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its political idea thus appears extremely essential. This paper is meant to take the new novels created from 1902 to 1911 as the analysis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cultural psychology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new novels transcends the frame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joi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its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publicity and cultural enlightenment.
     The new novel writ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was accompanied by the intelligentsia's imagination of nation-state. Without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olitics, we can not understand the rapid promotion of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swift turning-poi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was not only the part of the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omplex and difficulties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Its reality-reforming political impulse and the literature imagination about new China was the two sides of the coin. The progressive idea was its tone. The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rose and fell so rapidly that it indicated that "the new novels" carried the heavy load it could bear.
     Based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evant disciplines, for instance, the origin analysis of Shanghai public space on the sociological level, this paper hope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novel periodical prosperity,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telligentsi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e idea of "the Intentionality Object of Literary Texts" and believes that the "nation-saving" imagination in new novels of Qing Dynasty suggests the hidden mentality of Empire. The idea of Tian Xia hadn't disappeared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tribute-paying system. The modern echo of the political idea "Union",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core had been revived in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One World.
     Research on the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has opened up many evocative issues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of topics, for instance, the issue of " the tragedy of the enlighteners". Owing to the narrownes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 the problems of scholars discourse, near-sightedness in horizons, their moving patriotic passion became naive cliche of cultural defence plan, blind with the neglect of common sense, or even covers the side of dictatorship , boasting he is the best doctor to "save the nation".
     Th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had accumulated and turned out to be a h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ty. The themes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ere revealed at that time.
引文
[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圆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l号,1902年。
    [2][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梁启超:《过渡时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3-7页。
    [4]严复在《原强》中指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见《严复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王一川:《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丛刊》,1997年1、2辑。
    [1]《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
    [2]《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3]《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4]时萌:《晚晴小说》,第134页。
    [5]《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7号,1903年。
    [2]《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东方杂志》第二卷第8期,1905年。
    [3]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10期,1907年。
    [4]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6期,1907年。
    [5]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3期,1903年。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第76至78号、80至81号。
    [7]戴燕:《文学史的权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集·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页。
    [9]原为鲁迅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后经修订,先后与1923、1924年由北京大学新潮社以《中国小说史略》为题分上下册出版,1925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合印一册出版。
    [10]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1页。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2]指其《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
    [3]“当时的人民思想上,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是对己经腐朽的统治阶级普遍的不满与对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憎恨。另一个就是提出‘怎么办?'--怎样救中国?晚清小说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就是为着暴露,为着找寻路而出现的新与旧的矛盾斗争关系。”(阿英:《小说三谈·略谈晚清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4]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中华书局,1996年版。
    [1]康来新:《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2005年版。
    [4]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第2页。
    [5]杨联芬:《晚清与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1、11-12页。
    [6]魏朝勇:《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7]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晴小说新论》,第23页。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晴小说新论》,第293页。
    [3]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一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版,第1页。
    [4]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5]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第10页。
    [6]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见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96页、297页。
    [1]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1895-1911)》,第336页。
    [2]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1页。
    [3]曹淑英:《“新小说”的兴起》,见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24、30页。
    [4]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5页、第6页。
    [1]汪精卫:《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民报》第7号,1906年。
    [2]民意(胡汉民):《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民报》第12号,1907年。
    [3]《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新民丛报》第91号,1906年。
    [4]特别是太平天国后,八旗、绿营军的地位逐渐被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所取代。
    [5][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4页。
    [2]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第200、203页。
    [3][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2]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3]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页。
    [4]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5]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8页。
    [6]姚公鹤:《上海闲话》,第40页。
    [1]姚公鹤:《上海闲话》,第50页。
    [2]又称番菜,即西餐。比如新小说中常提到的“金谷香”、“一品香”等。
    [3]可参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4]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冯自由:《章邹案及苏报案》,见《革命逸史》二集,第73页。
    [2]冯自由:《吴稚晖述上海苏报案纪事》,见《革命逸史》三集,第170页。
    [3]1903年初,天津的英文报纸《新闻报》发表了记者沈荩搜集到有关《中俄密约》的内容,舆论哗然。引起留日学生及国内各阶层的反对,指斥清廷卖国。迫于压力,最终清廷拒签。清政府恼羞成怒,遂将沈荩逮捕入狱,处以死刑。这就是引起各界义愤的“沈荩案”。
    [4]可参《新民丛报》第35号的《南党狱》、《北党狱》两文。
    [5]姚公鹤:《上海闲话》,第8页。
    [1]“发刊告白”,《新民从报》第1号,1902年。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晴小说新论》,第55页。
    [3]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上述引用“办刊宗旨”均可见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
    [2]关于小说艺术方面的探索,则是民初乃至“五四”以后才受到重视。
    [3]佚名:《读新小说法》,见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95、299页。
    [1]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一历史·小说·叙事》,第2页。
    [2]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1895-1911)》,第501页。
    [1]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8页。
    [2]张继煦:《<湖北学生界>叙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41页。
    [1]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见李兴华、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1]陈天华:《狮子吼》,共八回,连载于《民报》第二、三、四、五至七、八、九号,1905年。本文所参: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惜本小说》第9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02页。
    [3]《介绍良医》,见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七。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1页。
    [2]海天独啸子:《女娲石》,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三卷。
    [1]东海觉我(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徐念慈乃是“开明的保守派”。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5页。
    [2]这一经由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辨析乃至于揭示则尚需时日,直到鲁迅《伤逝》的问世(其间子君有言“我是我自己的”)。
    [3]其他的要么是翻译小说,如《十五小豪杰》、《美人手》:要么是剧本,如《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
    [4]《虞初今语·人肉楼》,《新民丛报》第5号,1902年。
    [1]梁启超:《排外平议》,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第69页。
    [2]杞忧子:《苦学生》,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六卷。
    [3]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月月小说》第1、2号,1906年。本文所参: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1]燕市狗屠:《中国进化小史》,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吴趼人:《新石头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在第五章第三节有详述。
    [1]陆士谔:《新中国》,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6页。
    [2]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第23页。
    [1]1895年2月到6月,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2]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第20页。
    [3]《新民说·叙论》,《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4]《新民说·叙论》,《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5]《新民说·释新民之意》,《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1]奋翮生(蔡锷):《军国民篇》,《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2]百里(蒋方震):《军国民之教育》,《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
    [3]奋翮生:《军国民篇》,《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4]悔学子:《未来教育史》,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5]这一思想,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联想起毛泽东当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青年”畅想。这一畅想,进一步佐证了为何民族国家的兴起,总是与军事实力的渴盼相纠结。这一问题的诠释学意味正在于19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论争几乎毫无例外地与身体.革命相联系,其标准语式便是“为……而献身”。
    [1]均可参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龙文出版社,1995年版。
    [2]康有为:《请禁妇女缠足折》,《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上册,第509页。
    [3]《大公报》,1903年4月2日。
    [4]炼石(燕斌):《中国新女界·发刊词》,《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95页。
    [5]此论将在第五章第一节进一步展开论述。
    [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7页。
    [2]有关其时诗文中出现的“陆沉”意象,可参单正平所作的统计,兹不列举,见氏著:《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94页。
    [3]有关其时诗文中“醒狮”意象,可参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第118-120页。
    [4]吴振清等编校:《黄遵宪集》(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5]冯自由:《三十九年前之东亚形势图》,《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6]又被称作臬台、臬司、廉访、西司,是督、抚之下,掌管一省之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的官员。
    [1]张继煦:《〈湖北学生界〉叙论》,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40页。
    [2]1903年,著名的“沈荩案”就是因揭露《中俄密约》于报端而获罪被杖毙。
    [1]参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1901-19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1904年2月8日,为了打破沙俄的独占,重新分割中国东北,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突袭了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3]“同人因俄占东省,关系重大,特设《警闻》,以唤起国民,使共注意于抵制此事之策。”《俄事警闻社广告》,《俄事警闻》第1号,1903年12月15日,见《拒俄运动》,第199页。
    [4]“庚、辛以来,俄人驻兵不撤,残虐无艺,我国人之稍稍有知识者,虑无不深恶痛绝于俄人。吾辈方以为此一动机也,或可因以激国民自立之精神,而进之以文明攘夷之举动,于是有《俄事警闻》之作。自日俄战讯亟,则新闻家之鼓吹排俄者,遂异口而同声矣。”《〈警钟〉发刊之旨趣》,《警钟日报》,1904年2月26日,见《拒俄运动》,第218页。
    [5]《汪君康年演说》,《中外日报》1901年3月17,见《拒俄运动》,第7页。
    [6]陈天华:《敬告湖南人》《苏报》1903年5月24日,见《拒俄运动》,第141-142页。
    [7]上海镜今书局《自由血》所附“爱自由者撰译书”广告,可参欧阳健:《晚晴小说简史》第123页。
    [8]有关“爱国学社”,可参冯自由:《记上海志士与革命运动》,《革命逸史》二集,第71-72页。
    [1]《陈天华之血书》,见《拒俄运动》,第235-236页。
    [2]杨笃生:《新湖南》,见《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文集》,第一卷下册,第612-648页。
    [3]主要描写了尚水剧战,商州起义及其义勇队与洋人之战,山西歼灭满人、后为俄人所歼等。
    [4]关于“自杀”现象,将在第四章第二节展开论述。
    [5]《狮子吼》“楔子”中亦有此情节。
    [1]胡适:《〈老残游记〉序》,见《胡适文存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1-572页。
    [2]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5页。
    [3]颐琐:《黄绣球》,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五。
    [1]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15页。
    [2]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第4页。
    [1]梁启超:《释革》,《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
    [2]未醒人:《说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76页。
    [3]未醒人:《说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76页。
    [4]李书城:《学生之竞争》,见《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文集》,第一卷上册,第452页。
    [1][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张肇桐:《自由结婚》,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六卷。
    [1]参吕浦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吕浦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114页。
    [3]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1页。
    [4]平等阁(狄楚青):《新小说》第7号,1903年。
    [1]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第2页。
    [2]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第22页。
    [3]发表在《绣像小说》第19至54期,1904-1905年。旅生:《痴人说梦记》,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十五卷。
    [1]《论立宪为万事之根本》,《东方杂志》2卷10期。
    [2]《咄咄今日之外交界》,《东方杂志》2卷1期。
    [3]《论自强图存》,《东方杂志》2卷6期:《论日俄战局结后中国之危险》,《东方杂志》2卷7期。
    [4]陈天华:《绝命书》,《民报》第2号,1905年。
    [5]可参第五章第三节与结语第一节。
    [6]吴趼人:《中国现在记》,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四卷。
    [7]碧荷馆主人:《新纪元》,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1]无畏(刘师培):《醒后之中国》,见《刘师培辛亥前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7-71页。
    [2]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3]孙中山:《应上海〈中国晚报〉所作的留声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十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6-237页。
    [1]《法兰西文学说例》,《新民丛报》第33号,1903年。
    [1]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第268页。
    [2]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2-63页。
    [3]请参欧阳健:《“谴责”与“讽刺”的错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第270页。
    [1]茂苑惜秋生:《官场现形记·序言》,见章培恒等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2]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晴政治》,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朱采:《海防议》,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131页。
    [4]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二。
    [1]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晴政治》,第250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83页。
    [3]藩台即布政使,又被称作藩司、方伯、东司,是督、抚之下,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之官员;与专司刑名的臬台并称两司。臬台即按察使,又被称作臬司、廉访、西司。
    [4]即巡抚,又被称作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5]按照父母亡,官员须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三年。
    [1]藩台暂时代理抚院职务为护院,笔者注。
    [2]《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1908年7月5日)》,见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李方惠、郑曦原、胡书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7页。
    [3]就是专管黄河泛滥合拢之事的官员。
    [1]《济济多士》,《新民丛报》第8号,1902年。
    [1]李伯元:《南亭笔记》,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1]见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6页。
    [1]李伯元:《南亭笔记》,第48页。
    [1]《妄言》,见《申报》1894年10月17日。
    [1]《说国民》,见《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文集》,第一卷上册,第76页。
    [2]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晴政治》,第168页。
    [1]张继煦:《〈湖北学生界〉叙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38-439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82页。
    [3]平等阁(狄楚青):《新聊斋·唐生》,《新小说》第7号,1903年。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林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阿英编:《庚干事变文学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本文借用此种说法。
    [4]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1895-1911)》,第400页。
    [5]忧患余生(连梦青):《邻女语》,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八卷。
    [1][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269页。
    [3]山东曹州府属下的巨野县有个德国教堂,因教民与民众发生冲突,教堂袒护教民,引起暴动。1897年11月1日。群众砸了教堂并杀了两位德国传教士。“曹州教案”成为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导火线,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转引自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335页。
    [1]吴趼人:《恨海》,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十一卷。
    [1]《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辛亥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59页。
    [2]语出陈天华《警世钟》,将在后文展开。
    [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士:“无知”的知识分子》,见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第90-91页。
    [3]康广仁:《致易一书》,见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22页。
    [4]可参:《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见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观云:《日俄战争之感》,《新民丛报》,第46、47、48合号。
    [1]梁启超:《排外平议》,见郑振铎主编:《晚清文选》卷下,第69-70页。
    [1]《官场维新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五。
    [1]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第28页。
    [2]欧阳鉅源:《负曝闲谈》,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十七卷。
    [1]冯自由:《章邹案及苏报案》,《革命逸史》二集,第74页。
    [2]冯自由:《鉴湖女侠秋瑾》,《革命逸史》二集,第168页。
    [3]冯自由:《丙午靖州禹之谟之狱》,《革命逸史》二集,第170页。
    [4]新中国之废物:《刺客谈》,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1]欧阳健指出,其开创了“展望体”、“讲演体”、“论辩体”、“游历体”、“现形体”、“近事体”,“它几乎成了各种信息的源头,影响了整整一代小说创作传播进程。”欧阳健:《晚清小说史》,第21-25页。
    [2]转引自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58页。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9页。
    [1]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27页。
    [2]可参第一章第一节有关内容。
    [3]《〈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
    [4]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8页。
    [5]《〈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9页。
    [1]《〈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
    [2]这里应该指的是《竞立社小说月报》。
    [3]报癖:《〈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辞》,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5页。
    [4]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页。
    [1]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3期,1903年。
    [2]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9号,1907年。
    [3]《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4]《〈新小说〉第一号》,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56-57页。
    [5]《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萧公权先生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新小说》第1、2、3号(1902年11月至1903年1月)刊登第一至四回,第7号(1903年8月)续刊第五回,以后即没有下文。
    [2]《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1]《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1]《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2]《中同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3]《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4]《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7-38页。
    [5]《〈新小说〉第一号》、《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等文均有此说,可参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
    [6]《新民丛报》第二十号的出版时间是1902年11月14号,《新小说》第一号的出版时间是1902年11月27号。(据笔者考察,梁启超赴美之前,《新民丛报》每半月一期,出版时间并未拖延。)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2]参第一章第一节之“清末新小说的旨趣”。
    [3]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156页。
    [4]杨联芬:《晚清与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17页。
    [1]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5号,1905年。
    [2]林纾:《〈黑奴吁天录〉跋》,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4页。
    [3]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同上,第349页。
    [4]陈熙绩:《〈歇洛克奇案开场〉叙》,同上,第350页。
    [5]邱炜爰:《茶花女遗事》,同上,第45页。
    [1]发表在《新小说》第1、7号,标“历史小说”,共五回,未完。
    [2]《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3]雨尘子为日本大同学校学生周逵,曾在《清议报》发表过政治小说《经国美谈》的汉译本。(可参欧阳健:《晚晴小说简史》,第29页。)
    [1]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
    [2]岭南羽衣女士(罗普):《东欧女豪杰》,《新小说》第1至5号。本文所参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3]君武:《弥勒约翰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0号,1903年。
    [4]《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2]玉瑟斋主人:《回天绮谈》,始刊于《新小说》第四至六号,共十四回。本文所参: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1]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第137页。
    [2]梁启超:《立宪法议》,《清议报》1901年6月7日。
    [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64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2]思黄(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共和政体》,《民报》第1号,1905年。
    [3]《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4号,1906年。
    [4]精卫:《民族的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113页。
    [5]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2页。
    [1]汪晖:《现代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61页。
    [1]延陵公子:《〈月月小说〉出版祝词》,《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
    [2]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月月小说》第3号,1906年。
    [3]南支那老骥氏:《亲鉴》。本文所参版本: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1]罗辀重:《〈月月小说〉叙》,《月月小说》第3号,1906年。
    [2]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
    [3]《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发表在《绣像小说》第56期,时间是1905年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则是9月。
    [1]吴趼人:《立宪万岁》,《月月小说》第5号,1907年。
    [2]1905年,清廷派载泽、尚其亨、李盛泽、戴鸿慈、端方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五大臣考察回国后,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23-27页。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7页。
    [1]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34-135页。
    [2]新(周桂笙):《革命说与立宪说之评论》,《月月小说》第8号,1907年。
    [3]天僇生(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9号,1907年。
    [1]雷颐:《中国现代的“华夏中心观”与“民族主义”》,《黄河》,1993年第3期。
    [1][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以《新民丛报》为例:赫胥黎、斯宾塞、拿破仑、俾士麦、华盛顿、格兰斯顿、域多利亚、威廉第一、培根、笛卡尔、卢梭、康德、达尔文、约翰弥勒、圣西门、佛礼儿、西乡隆盛、福泽渝吉、福禄特尔、孟德斯鸠、斯宾挪沙、黑智儿、洛克……
    [1]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85页。
    [2]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1903年。
    [3]《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1858年10月23日),《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第10页。
    [1]观云:《日俄战争之感》,《新民丛报》第46、47、48合号,1904年。
    [1]本段引文出自[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李冬君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春水:《国家伦理论》,《新民丛报》第53号,1904年。
    [3]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上册,第33页。
    [4]《中国之改造》,《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上册,第422页。
    [5]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1期,1903年。
    [6]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上册,第33页。
    [7]《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世界之前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上册,第53页。
    [8]《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上册,第460页。
    [1]此论将在第五章第三节展开。
    [2]康有为:《管制议》,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9-550页。
    [3]康有为:《管制议》,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552页。
    [4]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发凡》,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830页。
    [5]《新大陆游记》,《新民丛报临时增刊》,1903年。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8页。
    [1]雷慧儿:《寻求富强:晚清改革派的威权思想》,第2页。
    [2]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本文所参版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5号,1903年。
    [1]吴趼人:《中国现在记》。本文所参版本: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四卷。
    [1]本文所参:李兴华、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第122-127页。
    [1]《侯官严先生年谱》,转引自孙应详:《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2]鲁迅:《两地书·一○》,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3]梁启超对于民族主义和宪政主义的宣传倡导,鼓舞了在日本的一代学生。
    [1]张玉法:《现代中国史》,经世书局,1980年版,第7页。
    [2]杨度:《“游学译编”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49页。
    [3]蒋百里:《〈浙江潮〉发刊词》,《浙江湖》第1期,1903年。
    [4]《<江苏>发刊词》,《江苏》第1期,1903年。
    [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第340页。
    [3]《烈士陈星台小传》,《民报》第2号,1905年。
    [1]陈天华:《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81页。
    [2]效鲁:《中国民族之过去及未来》,《江苏》第3期,1903年。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1页。
    [2]陈天华:《敬告湖南人》,《苏报》1903年5月24日,见《拒俄运动》第141-142页。
    [1]《清季革命保皇两党冲突始末》,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1页。
    [2]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37页。
    [1]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2]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3]1898年,康有为在《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析》中提出“民族之治”,实际上是指西方近代民族主义。
    [4]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2页。
    [1]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1期,1903年。
    [2]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2号,1903年。
    [3]孙文:《<民报>发刊词》,《民报》第1号,1905年。
    [4]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号,1906年。
    [5]《纪十二月二日本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事及演说辞》,《民报》第10号,1906年。
    [1]参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2]指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笔者注。
    [3]《记上海志士与革命运动·张园之国会》,见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69页。
    [4]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5]转引自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6]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1903年5月25日。
    [1]太炎:《演说录》,《民报》第6号,1906年。
    [2]梁启超:《新民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120页。。
    [3]湖南之湖南人(杨笃生):《新湖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31页。
    [4]余一:《民族主义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487页。
    [5]汪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号,1905年。
    [6]杨笃生:《新湖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632页。
    [1]《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湖北学生界》第三期,1903年3月。
    [2]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十一号,1902年。
    [3]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二十八号,1903年。
    [4]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1期,1903年。
    [5]《印度灭亡之原因》,《浙江潮》第1期,1903年。
    [1]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民报》第13号,1907年。
    [2]弃疾(柳亚子):《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14页。
    [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见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168页。
    [2]杨笃生:《新湖南》,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32-633页。
    [3]《卢梭魂》1905年出版,原题“怀仁编次”,真实姓名不可考。本文所参: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十二卷。
    [1]卢梭之于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达到了“审父意识”可能的高度。如,时至民国,巴金之膜拜卢梭,一直是文学史课堂里的佳话美谈。
    [2]中国之新民:《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1、12号,1902年。
    [3]参本文第三章第一节。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2-303页。
    [1]《〈清议报〉叙例》,《清议报》第1册,第1页。
    [1]三篇文章均收入《饮冰室自由书》。
    [2]梁启超:《说希望》,《新民丛报》第31号,1903年。
    [3]《饮冰室自由书·希望与失望》,《新民丛报》第41-42合号,1903年。
    [1]梁启超:《国民之自杀》,《新民丛报》第41、42合号,1903年。
    [2]刘士骥:《吊陈君天听并代演说文》,《新民丛报》,第93号,1907年。
    [3]章太炎:《祭沈禹希文》,《浙江潮》第9期,1903年。
    [4]章太炎《敢死论跋语》(《民报》第11号,1906年。
    [1]《记仇满生》,《浙江潮》第6期,见《拒俄运动》第188页。
    [2]《刺客谈叙》,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3]参:蒋俊:《辛亥革命前有关无政府主义的书刊资料述评》,《中国哲学》第13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辕孙:《露西亚虚无党》,《江苏》第4期,1903年。
    [5]《暗杀主义》,《民报》临时增刊《天讨》,1907年。
    [1]《吴樾遗书·自序》,《民报》临时增刊《天讨》。
    [2]冯自由:《炸清五大臣者吴樾》,《革命逸史》三集,第192页。
    [3]冯自由:《炸清五大臣者吴樾》,《革命逸史》三集,第193页。
    [4]冯自由:《炸清五大臣者吴樾》,《革命逸史》三集,第197页。
    [5]包括《自序》与《暗杀时代》、《暗杀主义》、《复仇主义》、《革命主义》、《揭铁良之罪状》、《杀铁良之原因》、《杀铁良之效果》、《敬告我同志》、《敬告我同胞》、《复妻书》、《与妻书》、《与章太炎书》、《与同志某君书》等十三篇文章组成。
    [6]《徐锡麟传》,《民报》第18号,1907年。
    [1]南营蛮子:《校正刺客谭小说引言》,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2]眉批:开口就说杀卖国奴,是全书的本旨。
    [3]实际上此乃王汉伺机狙击铁良事件。
    [1]冯自由;《华兴会与万福华刺王案》,《革命逸史》二集,第77页。
    [2]《刺客谈叙》,见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3]《万福华传》,《拒俄运动》,第226页。
    [4]冯自由:《华兴会与万福华刺王案》,《革命逸史》二集,第77页。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1-302页。
    [2]梁启超:《答飞生》《新民丛报》第41、42合号,1903年。据此文以及飞生在《浙江潮》第1期发表的《国魂篇》推测,飞生乃是一位具有革命倾向的爱国青年。
    [3]过庭《丑鬼金邦平》,《民报》第1号,1905年。
    [1]夏晓虹:《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325页。
    [3]无生:《轩亭复活记》,《女子世界》,1907年增刊。
    [4]1908年由通智社发行。(参《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5]吴门天笑生(包天笑):《碧血幕》,《小说林》第6期至第9期,1907-1908年。
    [6]静观子:《六月霜》,改良小说社,1911年。本文所参: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十八卷。
    [1]《驳浙吏对于秋瑾之批谕》,《申报》,1907年8月1日。
    [2]《时报》,1907年7月21日。
    [1]《共爱会集议拒俄》,《江苏》第2期,1903年。
    [2]《谨告全国之女子》,见《拒俄运动》,第207-208页。
    [1]参见李银河等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1997年版。
    [1]中国之新民:《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新民丛报》第17、18号,1902年。
    [2]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206页。
    [1]勇立:《论排外不宜有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22页。
    [2]湖南之湖南人(杨笃生):《新湖南》,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24页。
    [3]愈懋堂(严复):《论教育书》,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106页。
    [4]胡汉民:《排外与国际法》,《民报》第4号,1906年。
    [1]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第17页。
    [2]《与同志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93页。
    [3]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第2期,1903年。
    [1]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清议报》,1901年5月28日。
    [2]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1页。
    [3]《论学生公愤事》,《新民丛报》第13号,1902年。
    [1]耀公:《小说发达足以增长人群学问之进步》,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13页。
    [1]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67页。
    [2]云窝:《教育通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55页。
    [3]《教育泛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01页。
    [4]云窝:《教育通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56页。
    [5]《民族主义之教育--此篇据日本高材世雄所论而增益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04页。
    [1]可参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顺天时报》,1905年8月25日;另:《说普及教育》,《申报》1907年3月9日。
    [3]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玉法:《现代中国史》,第6页。
    [5]刘显志:《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84页。
    [1]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69-370页。
    [1]炼石(燕斌):《中国新女界·发刊词》,《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95页。
    [2]张竹君:《女子兴学保险会序》,《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97页。
    [3]刘显志:《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89-890页。
    [4]《女子教育评议》,《大公报》1907年7月6日。
    [5]竹庄:《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22-924页。
    [6]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223-256页。
    [1]明夷(康有为):《管制原理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48-349页。
    [2]张孝若:《张季子九录·文录》,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页。
    [3]陕魔:《兴办西北实业要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94页。
    [4]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05-206页。
    [5]重远:《近世英国商业政策之发展》,《新民丛报》第95号,1906年。
    [6]胜因:《实业救国之悬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511页。
    [7]作者姬文,生平不详。前二十五回发表在《绣像小说》第四十三至第七十二期,明确标明“实业小说”,未完,19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共36回。本文所参版本: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五。
    [1]陕魔:《兴办西北实业要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397页。
    [2]沧江(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659页。
    [1]参《辞源》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69页。
    [1]张肇熊:《各处宜亟兴工厂以救民穷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517页。
    [1]渊生:《经济界译丛》,《新民丛报》第96号,1907年。
    [2]沧江(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第666页。
    [3]民气:《论铁路与西北之关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388页。
    [4]宋嘉珍:《敬告全滇父老缴款赎路意见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10页。
    [1]饮冰:《铁路权之转移》,《新民丛报》第52号,1904年。
    [2]山东旅京学界同人公启:《为津镇铁路敬告山东父老文》,《大公报》1905年10月30日。
    [1]陈彦彬:《论收回利权之宜有根本解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434页。
    [2]曾鲲化:《论官办铁路之恶果--忠告邮部、警醒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6页。
    [1]陈彦彬:《论收回利权之宜有根本解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433-434页。
    [2]陈彦彬:《论收回利权之宜有根本解决》,同上,第437页。
    [3]徐卓呆:《买路钱》,《月月小说》第12号,1908年。
    [1]原刊如此,照录,笔者注。
    [2]击椎生:《苏杭甬铁路与滇川铁路之比较》,《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06页。
    [3]邵羲:《论借外债筑路之利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427页。
    [4]宋嘉珍:《敬告全滇父老缴款赎路意见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10页。
    [5]击椎生:《苏杭甬铁路与滇川铁路之比较》,《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07页。
    [1]击椎生:《苏杭甬铁路与滇川铁路之比较》,同上,第108-109页。
    [2]萧然郁生:《彼何斯人》,《月月小说》第12号,1908年。
    [1]击椎生:《苏杭甬铁路与滇川铁路之比较》,《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108页。
    [2]中国之新民:《外资输入问题》,《新民丛报》第52号,1904年。
    [3]中国之新民:《外资输入问题》,《新民丛报》第56号,1904年。
    [4]中国之新民:《外资输入问题》,《新民丛报》第56号,1904年。
    [5]邵羲:《论借外债筑路之利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427-429页。
    [1]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第9页。
    [2]张灏:《转型时代中国的乌托邦主义的兴起》,见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268页。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有关此一专题研究,可参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7页。
    [4]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6页。
    [1]《新小说》(1902年11月-1906年1月,共24期)
    [2]《绣像小说》(1903年5月-1906年4月,共72期)
    [3]《月月小说》(1906年11月-1909年1月,共24期)
    [4]《小说林》(1907年2月-1908年10月,共12期)
    [5]《新新小说》(1904年9月-1907年5月,仅存10期)
    [6]《新民丛报》(1902年2月2-1907年11月,共96期)
    [7]《民报》(1905年11月-1910年2月,共26期)
    [8]《东方杂志》(1904年-1911年,第1-8卷)
    [9]《竟立社小说月报》(1907,共2期)
    [10]《江苏》(1903-1904,共12期)
    [11]《浙江潮》(1903年,共5期)
    [12]《中外小说林》(1907年-1908年,共28期)
    [1]阿英:《晚晴文学丛钞》,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4]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惜本小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9]黄遵宪:《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
    [11]林乐知:《万国公报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李伯元:《南亭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台北:龙文出版社,1995年版。
    [14]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卢叔度:《我佛山人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18]吕浦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9]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0]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1]舒芜等主编:《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4]薛正兴主编:《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5]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7]魏绍昌编:《孽海花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8]吴组缃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994年版。
    [29]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1901-190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32]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33]张枬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1963、1977年版。
    [3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章培恒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6]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37]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张玉法编:《晚晴革命文学》,台北:新知杂志社,1973年版。
    [39]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0]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42]《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43]《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27辑,1980-1989年版。
    [1]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4]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陈建华:《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4]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戴燕:《文学史的权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葛兆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1]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2]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28]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侯宜杰:《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文集·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胡成:《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3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9]蒋晓丽:《中国近代文学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
    [40]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康来新:《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42]雷慧儿:《寻求富强:晚清改革派的威权思想》,台北:高立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版。
    [43]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版。
    [44]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李欧梵《现代中国作家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46]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李孝悌:《清末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9]李新宇:《大梦谁先觉》,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
    [5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1]李乔:《清代官场百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3]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梁启超:《李鸿章》,何卓恩评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刘福祥编著:《智者的迷惘:晚清士大夫中西文化观演变的缩影》,长春:吉林文史出 版社,1990年版。
    [58]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59]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60]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版。
    [61]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4]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5]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6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7]卢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8]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9]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0]马睿:《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研究(1904-1949)》,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年版。
    [71]马勇:《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欧阳健:《晚清小说简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4]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75]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6]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8]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0]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85]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6]王春霞:《“排满”与民族革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7]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8]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9]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90]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91]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一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版。
    [9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4]魏朝勇:《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9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96]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7]夏晓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8]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0]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1]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晴政治》,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出版社,2007年版。
    [102]谢冕:《1898:百年忧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3]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107]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09]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0]杨联芬:《晚清与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杨联芬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2]杨浩、叶览主编:《旧上海风云人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3]杨天石:《晚清史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4]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5]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6]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7]余世存:《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118]袁伟时:《帝国日落--晚清大变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9]袁健、郑荣编:《晚清小说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20]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1]乐蘅军:《意志与命运--中国古典小说世界观综论》,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版。
    [122]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3]赵乐甡主编:《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4]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125]张正吾主编:《晚清民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版。
    [126]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7]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社,2007年8月。
    [128]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29]张鸣:《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130]张玉法编:《现代中国史》,台北:经世书局,1980年版。
    [131]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2]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4]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5]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徐继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美]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6年版。
    [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美]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沈弘、恽文捷、郝田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结构的革命》,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美]徐中约:《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1600-2000)》,计秋枫、朱庆葆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21][美]史扶邻:《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邱权政,符致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美]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6][美]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7][美]张灏:《张灏自选集》,崔志海、葛夫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9][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0][日]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1][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英译,南京:江苏人明出版社,2006年版。
    [32][日]樽本照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陈薇等译,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3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6][捷]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捷]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8][法]罗·埃斯卡皮:《文学史的历史》,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4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1][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42][俄]M·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陈壁生:《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9期。
    [2]陈平原:《论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收入氏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4]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甘阳、刘小枫:《重新阅读西方》,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e/2242632/。
    [6]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7]耿传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8]耿传明:《“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9]耿传明:《“政治小说”的出现与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10]耿传明:《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变异与文学兴替》,《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11]耿传明:《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2]郭延礼:《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13]关爱和:《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
    [14]候忠义:《略论近代小说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5]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16]姜鹏:《民族主义与民族、民族国家》,《欧洲》,2000年第3期。
    [17]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8]雷颐:《中国现代的“华夏中心观”与“民族主义”》,《黄河》,1999年第3期。
    [19]李欧梵:《知识考源:中国人的现代观》,《天涯》,1996年第3期。
    [20]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新潮》第二卷第5号。
    [21]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2]刘兴民:《“晚清”的含义及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3]刘德隆:《<老残游记>手稿管见》,《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24]欧阳健:《“讽刺”与“谴责”的错位与误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5]任复兴:《晚清士大夫对华夷观念的突破与近代爱国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26]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7]桑兵:《1905-1912年的国内学生群体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28]王飚、关爱和、袁进:《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展望》,《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29]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30]王学钧:《李伯元传记研究的新进展》,《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4期。
    [31]王一川:《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32]汪晖:《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3]魏如晦(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小说月报》,第13期,1941年10月1日。
    [34]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35]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36]杨春时:《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断裂与复合》,《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
    [37]张玉法:《戊戌时期的学会运动》,《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38]张汝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9]张树青、刘光华:《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40]朱英:《论清末民初社会对国家的回应与制衡》,《开放时代》,1999年3、4月号。
    [1]Anderson Marston.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Berkeley.U of California P,1990.
    [2]Chi-ching Hsia,"Yen fu and Liang Ch'i-chao as Advocates of New Fiction",Chines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rom Confucius to Liang Ch'i-ch'ao,ed.adele Austin rickett,Princeton UP,1978.
    [3]Chi-ching Hsia,"Obsession with China: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ratue,"Appendix I.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New Haven:Yale UP,1971.
    [4]Chi-ching Hsia,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Appedix I,New Haven:Yale UP,1971.
    [5]J.Hillis Miller,the Form of Victorian Fiction,London:U of Norte Dame,1968.
    [6]Joseph R.Leveuson,Liang Ch'i-ch '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Ca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7]Michael Lackner,Iwo Amelung,Joachim Kurtz,New term for new ideas:West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Leiden:Brill,2001.
    [8]Michael Lackner,Natascha Vittinghoff,Mapping meaning: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Leiden:Bill,2004.
    [1]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孙应详:《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李方惠、郑曦原、胡书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6][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本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书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