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从近代报刊传媒与社会思潮发展互动的角度,解读清末社会剧烈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报刊传媒和立宪思想,是清末社会出现的新事物。近代国人报刊传媒从开始出现到发展壮大与立宪思想由萌芽、发展,再到汇聚成社会思潮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近代报刊作为清末新的大众传播工具,加速了立宪思想的传播并促其迅速形成社会思潮;由立宪思想带来的政治变革为报刊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且为报刊传媒的传播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者的结合加速了社会变革的步伐,并引起清末社会剧烈变迁。报刊传媒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对社会变迁影响的探讨,对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极具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分析近代报刊传媒产生与立宪思潮发展的社会环境。甲午以后,清政府对思想与报刊的控制主要采取三种手段,即法律控制、行政控制和以舆论制舆论。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清末报刊出现与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这是二者在清末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阐述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一是从纵向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报刊传媒对立宪的传播,分析立宪思潮的内涵、特点、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二是研究不同类型的报刊对立宪思潮形成发展的作用,解析报刊传媒如何以全方位的立体样态推动立宪思潮的发展。
     再次,研究报刊媒介的社会传播效果,考察报刊传媒的传播机制和对受众的影响。力图对报刊及思想传播的基础设施、传播渠道、发行方式、传播范围及受众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报刊及思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媒介传播的立宪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波及民众以及民众思想能否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完全对接。
     最后,分析报刊与立宪思潮互动下引起的社会变迁,本文认为报刊传媒在推动立宪思潮高涨的同时,也推动了清末社会的政治变革,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报刊传媒已动员起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故清末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广大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并没能得以有效的激发。虽然封建帝制被推翻,但离真正步入民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drastic social changes in late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social thoughts.Media and the Constitutionalism were new things emerg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newspapers was accompanied by the growth of constitutionalmonarchy. The two connected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As a new communication tool,modern newspapers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rapidlyevolved into social thoughts. Meanwhile, the political changes caused by theConstitutionalism provided a favor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media, and the Constitutionalism itself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 media. Thecombination of both accelerated social changes, hence led to the dramatictransformation in the society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discussion about effects made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s and social thoughts on social changes is also of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formative society in China today. This paperillustrates these points of view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begin wi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media andconstitutional monarchy developed. The Qing government adopted three methods tocontrol thoughts and the press, which were law control, administration control andpublic opinion control by media. We find that generall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and thoughts was relatively loose in late Qing Dynasty,which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both of newspapers and thoughts developed sofast in this period.
     Second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 andconstitutional monarch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vertical analysis. We research howthe media publicized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dthe content, featur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these periods. The other is horizontal analysis. We study the effects made by differenttypes of news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howing thatmedi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amulti-dimensional way.
     Thirdly, researching the media's effects, we must consider the media mechanismand audience accep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channels, distribution ways, spread scope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condition of thespread of newspapers and thoughts, explor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spreadand understanding to what extent the Constitutionalism through media could involveand affect the public, and whether people's thinking was consistent with thedisseminators' subjective intent.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evolution generated by the press andconstitutional monarchy. We think that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promoted bymedia drove the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society, which objectively led to the end of theauthoritarian regime. Due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elites, the political movementwas dynamic and intense in late Qing Dynasty, but people's democracy awareness didnot take root. After the fall of the Qing empire, There was far a way for China toreally step into a democratic society.
引文
[1]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95年;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
    小野秀雄著:《中外报业史》,正中书局,民国七十三年,第七版;
    谷长岭、俞家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
    关绍箕著:《中国传播思想史》,台北:正中书局,民国89年;
    王凤超编著:《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2]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出版社,2004;
    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洪明:《(新民丛报)创办初期的启蒙作用及历史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尹天五:《爱国救亡的(清议报)》,《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
    张瑛:《(新民丛报)宣传宗旨辨》,《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吴嘉勋:《(清议报)简论》,《浙江学刊》,1882年第3期。
    [1]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郭湛波著:《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大北書局,民國二十二年;
    杨幼炯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民国丛书1:22),商务印书馆,1937年;
    桑咸之、林翘翘编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1]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吴雁南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郭汉民著:《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岳麓出版社,2004年;
    丁守和著:《中国近代思潮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郭汉民著:《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罗福惠著:《长江流域的近代社会思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程远平:《晚清君主立宪思潮的阶段性特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卞修全:《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刘小林:《论清末立宪思潮》,《学术论坛》,1999年第5期;
    卞修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黄顺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岳麓书社,2004年。
    [3]卞修全著:《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立宪思潮》,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第2期。
    [5]陈雷:《清末(大公报)有奖征文的思想史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张敏:《(盛京时报)与清末宪政(1906--1911)》,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何炳然:《清末(政论)(国风报)的立宪宣传-兼谈梁启超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3期。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译本(上),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81页。
    [2]黄旦著:《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85页。
    [1]《论阅报之有益》,《湘报》,1898年3月22日。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1页。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1页。
    [4]《光绪朝东华录》(四),光绪二十四年元月,总第4144页。
    [1]倪延年著:《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史料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1]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3-54页。
    [2]徐世昌:《请饬纂订报律折》,《退耕堂政书》(一),《清末民初史料丛书》(第十五种),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85-186页。
    [1]春杨:《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法学》,2003年第3期,第17页。
    [2]《有御史某某奏请清廷定报律》,《申报》,1903年10月20日。
    [3]《报律将次告成》,《申报》,1905年10月12日。
    [4]《二十世纪之支那》第1号,“时事”,1905年6月3日,第96页。
    [5]《报律未颁布之原因》,《时报》,丙午七月初一日,“政界纪闻”。
    [6]《时报》,丙午九月初一日,“要闻”,《京师近信》:《民政部奏拟定报馆暂行条规折》,《东方杂志》第5卷第1号,“内务”;《时报》,丁未八月十七日,“奏折”。
    [7]载泽:《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581页。
    [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3页。
    [1]《本馆接警部颁发报律九条专电》,《申报》,1906年10月13日。
    [2]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制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第231页。
    [3]《民政部奏拟定报馆暂行条规折》,《东方杂志》第5卷第1号,“内务”。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制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第232页。
    [1]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制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第236页。
    [1]李斯颐:《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1期,第41页。
    [1]李斯颐:《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1期,第42页。
    [1]李斯颐:《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1期,第37页。
    [1]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2]《督办电政候补道杨呈邮传部查核报界请减电费文》,载《北洋官报》1907年12月21日。
    [3]《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载《政治官报》1907年12月26日。
    [4]《邮传部咨民政部农工商部暨各将军督抚等核订报馆寄报减费章程文》,载《南洋官报》1908年9月5日。
    [5]《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大公报》,1909年4月17-22日。
    [1]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1]《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448页。
    [2]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上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8,第8页。
    [1]《报纸与政府》,《时报》,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译闻”。
    [2]《报纸与政府》,《时报》,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译闻”。
    [3]《禁阅新书新报》,《时报》,第80号,甲辰七月二十,“政界纪闻”。
    [4]《讲督仇视新学》,《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16日。
    [5]《杭州来函照录》,《苏报》1903年5月27日。
    [1]《袁督禁阅(大公报)》,《申报》,1905-8-25;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84页。
    [2]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84页。
    [3]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7页。
    [4]秦枬著:《蜀辛》;《巴蜀丛书》(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85页。
    [1]秦枬著:《蜀辛》;《巴蜀丛书》(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85页。
    [2]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5页。
    [3]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6-597页。
    [4]冷:《今年中消灭之报纸》,《时报》,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
    [1]《大公报》,1903年8月4日,“时事要闻”。
    [2]据卞仲璠:《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烈士》,刊《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辑,第336-339页;也见杨丙牛角:《重庆报纸小史》,《新蜀报四千号纪念特刊》。见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9页。
    [3]《赣省官吏仇视报馆之手段》,《时报》,宣统三年五月十七日。
    [1]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7页。
    [2]台湾人陈福(一名任文毅,称为藤堂调梅)来京,入《京话日报》社,常往来官绅家,作政治及改革谈。当路者误认为孙逸仙,遽派巡捕二十余名,包围新闻社,捕之到案。及查知任文毅确在日本国籍,始放免之。由是该报悉力攻击之,故至于是也。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2页。
    [3]《汇报》,光绪三十二年,第78号。
    [1]秦枬著:《蜀辛》;《巴蜀丛书》(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85页。
    [2]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8-259页。
    [3]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72页。
    [1]天池:《论天津(北方报)被封事》,《时报》,宣统二年四月十二日,“社论”。
    [2]冷:《敬告投书本报者》,《时报》,“批评一”,戊申九月初十。
    [3]《肃邸固非徇无理之要求者》,1910年9月20日《申报》。 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实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82-83页。
    [1]冯自由:《广东报纸与辛亥革命运动》,《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607页。
    [2]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3]《整顿报纸刍言》,《申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40页。
    [4]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4页。
    [5]章士钊:《申报与史量才书后》,《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44页。
    [1]笑:《说湖北之官报》,《时报》,戊申年十二月初七,“批评二”。
    [2]冷:《官报与民报》,《时报》,戊申年十一月二十七。
    [1]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民国史料笔记),1928年4月上海大东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7-348页。
    [1]黄河:《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刊》,《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625-626页。
    [2][英]李提摩太:《论报馆》,《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137页。
    [3]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4]刘墨簃:《报纸史之我闻》,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276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5]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50页。
    [6]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58页。
    [1]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2]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3]《中国各报馆始末》,《万国公报》卅二册;转引自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28页。
    [4]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不过谷在本书24页记载:“传教士至1890年在中国所办报刊已达76家,同《万国公报》记载数字相同,但后者数字包括非传教士的西人报刊,是总报数。谷记载的总数为“170种”。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第59页也记载为170种。
    [1]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饮冰室文集》第1册。
    [2]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3]范继忠:《早期(申报)与近代大众阅报风习浅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第33页。
    [4]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39页。
    [1]汪饴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卷四,第152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为1858年。也有记为1861年的。似赖光临为准。
    [3]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52页。
    [4]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9页。
    [5]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63页。
    [6]雷瑨:《(申报)馆之过去与状况》,(《申报》特刊之《最近五十年》)
    [7]汪饴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卷四,第152页。
    [8]戈公振:《中国报学史》,http://www.wenxueboke.cn/book/book2.asp?id=20280791
    [1]胡道静:《戊戌政变五十年祭与中外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64页。
    [2]王洪祥:《中国新闻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10-214页。
    [3]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4]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1-302页。
    [1] 胡道静:《戊戌政变五十年祭与中外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46页。
    [2]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1]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2]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131页。
    [3]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1]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1-164页。
    [2] 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79页。
    [3] 黄天鹏:《新闻学论文集》,光华书局印行,1930年,第111页。
    [1] 张孝若著:《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台湾学生书局,民国63年,《年谱》,第63页。
    [2] 转引自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3] 汪饴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卷六。
    [4]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5]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1901年12月21日,第100期。
    [1] 《时报发刊例》,《时报》,第1号,1904-6-12。
    [2] 王小隐:《新闻事业浅论》,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51-52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3] 郑逸梅:《(时报)的后期主持者黄伯惠》,《瞭望》,1985年,第10期,第41页。上海旧时有三大报刊,为《申报》、《新闻报》、《时报》,都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申报》的读者为政界,《新闻报》的读者为工商界、《时报》的读者为学界。
    [1] 张铁民:《报界十一年之经过谈》,《新闻报三十年纪念》。
    [2]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30页。
    [3]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注: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这一时期的报刊数尚有100余种一说。如《时报》1905年3月13日的《宜创全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一文称:“我全国所有之报纸合计不过百种”;又天津《大公报》在1905年的调查表中虽列出中外文报刊302种,但却指明其中有150种已佚,继续出版的为152种。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页。《时报》和《大公报》的上述统计,显然未及1906年以后的报刊。
    [4] 周兴樑:《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29页。
    [1] 席永杰:《内蒙古最早的小报--〈婴报〉》,《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7月,总第26辑,第223页。
    [2] 《大公报》1905年的统计,正在出版的中文报刊152种中,官、商、外资各为11、98、43种,民族商业性报纸占三分之二。见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4-572页。
    [1] 李善兰:《米利坚即美国志序》,《万国公报》,第322卷,1875年1月30日,第607页。
    [2] 《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会议堂解》,《万国公报》,第340卷,1875年6月12日,第2本,第1065页。
    [3] 《环游地球略述》,《万国公报》,第584卷,1880年4月10日,第12本,第7169页。
    [4] 《环游地球略述》,《万国公报》,第642卷,1881年6月4日,第13本,第8144页。
    [1] 《万国公报》,第15册,1890年4月,第17本,第11112页。
    [1] 《戊戌变法》(四),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1] 《重民下》,[清]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 《重民下》,[清]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3] 薛福成:《出使日记》,卷四。
    [4] 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适可斋记言》,第28-29页。
    [5] 郑观应:《议院》,《盛世危言》卷一。
    [1] 郑观应:《议院》,《盛世危言》卷一。
    [2] 郑观应:《议院》,《盛世危言》卷一。
    [3] 桑成之、林翘翘编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4] 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
    [5] 高海燕:《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 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08页,注释1。
    [7] 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1] 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48页。
    [2] 方汉奇:《王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14页。
    [3]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63页。
    [1]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2-93页。
    [2]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63页。
    [3] 桑咸之、林翘翘编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1]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第21页。
    [2] 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1] 钱塘汪康年撰:《论华民宜速筹自相保护之法》,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第47册,第1a页。
    [2] 刘墨簃:《报纸史之我闻》,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278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3]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许纪霖:《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公共领域》,《光明日报》,2003年1月21日。
    [5]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1] 郭汉民著:《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岳麓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2]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1] 在个别问题的论述上,同时也利用了其它报刊。
    [2] 孟森著:《清代兴亡史》,《清代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3] 严复:《辟韩》,《直报》,1895年3月13日。
    [1] 《书保国曾题名记后》光绪二十三年闰三月二十九日,《国闻报》,《戊戌变法》四,第406页。
    [2] 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48页。
    [3] 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37页。
    [4]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55页。
    [5] 谭嗣同:《仁学》卷上,第51页。
    [6] 新会梁启超撰:《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一,第41册。
    [1] 《时务报》,第39册,
    [2] 《日本报论中国》,《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第36册,“英文报译”,第13a页。
    [3] 日本古城贞吉译:《论中国宜亟变法》,《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一,第32册,“东文报译”,第20a页。
    [4]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4a页
    [5]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1]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5a页
    [2] 新会梁启超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3a页。
    [3] 新会梁启超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3b页。
    [4]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4a页
    [5]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4a页
    [6]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4b页
    [7]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5a页
    ⑧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宣尊君权抑民权》,《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第21册,第1a页。
    [1] 顺德麦孟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第21册,第1b页。
    [2] 顺德麦孟华:《总论·民义第一》,《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第28册,第1a页。
    [3] 顺德麦孟华:《总论·民义第一》,《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第28册,第1a页。
    [4] 梁启超:《古议院考》,《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一。
    [1]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2]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3]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4]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5]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中》,《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6]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第9册,第4a页。
    [1] 湖南赵而霜来稿:《开议院论》,《时务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一,第35册,第2a页。
    [2] 《与严又陵先生书》,《饮冰室文集》,第1卷,第108页。
    [3]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2a页。
    [4]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2a页。
    [1]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2b页。
    [2]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2b页。
    [3]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3a页。
    [4]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3a页。
    [5] 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第17册,“东文报译”,第23b页。
    [1] 钱塘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第13册,第2a页。
    [2] 新会梁启超撰:《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变法通议之二》,《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一,第3册。
    [3]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变法通论三之馀》,《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第36册,第2b页。
    [4]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变法通论三之馀》,《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第36册,第3a页。
    [5] 新会梁启超:《学校余论:变法通论三之馀》,《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第36册,第3b页。
    [1] 王栻:《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3、118页。
    [1] 《汪立元函(五)、(七)》,《汪康年师友书札》(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8页。
    [2] 《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第47册。
    [3] 谭嗣同:《湘报后序》(下),《湘报》第11号,1898年3月18日。
    [4] 《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06页。
    [5]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74页。
    [1]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5),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95a页。
    [2] 狄楚青:《任公先生事略》,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88页。
    [1] [日]村尾进:《万木森森--〈时务报〉时期的梁启超及其周围的情况》,[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2] 《康南海自编年谱》、梁启超《三十自述》,转引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23页。
    [1] [日]村尾进:《万木森森--〈时务报〉时期的梁启超及其周围的情况》,[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2]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17页。
    [3] 钱塘汪康年:《中国自强策上、中、下》,《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第4册。
    [4]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824页。
    [5] 梁启超:《横滨清议报叙例》,《清议报》,第1册。
    [1] 佐藤慎一著:《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72页
    [2] 冯自由:《广东报纸与辛亥革命运动》,《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605页。
    [3] 胡道静:《戊戌政变五十年祭与中外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339页。
    [1] 王照口述,王树根笔录:《德宗遗事》;《陶庐老人随年录·南屋述闻·外一种》(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7年,1930年左右铅印本。第166页。
    [2] 薛化元编著:《中国近代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第69页。
    [1] 吴雁南、苏中立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2] 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3] 来新夏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4]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18页。
    [1] 哀时客稿:《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20页。
    [2] 哀时客稿:《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21页。
    [3] 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清议报》,第77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十一,第4939页。
    [4] 哀时客稿:《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21页。
    [5] 哀时客稿:《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21页。
    [1] 新会梁任译:《各国宪法异同论》,《清议报》,第12册,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一,第739页。
    [2]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89页。
    [3]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89-5090页。
    [4]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89-5090页。
    [1]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3页。
    [2]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4页。
    [3]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4页。
    [4]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6页。
    [5]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6页。
    [1]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廿一,第81册,第5097-5098页。
    [2] 任公:《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32页。
    [3] 无涯生稿:《中国历代革命说略》,《清议报》,第31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一,第1988页。
    [1] 无涯生稿:《中国历代革命说略》,《清议报》,第31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一,第1991页。
    [1] 姚敬恒:《立宪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制》,《世界历史》,1990年第2期,第123页。
    [1] 新会梁任译:《各国宪法异同论》,《清议报》第13册,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第811页。
    [2] 新会梁任译:《各国宪法异同论》,《清议报》第12册,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一,第739页。
    [3]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0页。
    [4]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0页。
    [5] 梁启超:《择其诸篇中之民权篇和君权篇》,《清议报》,第27册,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一,第1736页。
    [6] 梁启超:《择其诸篇中之民权篇和君权篇》,《清议报》,第27册,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一,第1736页。
    [1] 任公:《上粤督李傅相书》,《清议报》,第40册,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初一,第2586页。
    [2] 新会梁任译:《各国宪法异同论》,《清议报》第13册,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1899,第812页。
    [3] 杨幼炯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民国丛书1:22),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第310页。
    [4] 新会梁任译:《各国宪法异同论》,《清议报》第12册,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一,第744页。
    [1] 《康南海在乌喴士口免士咑演说》,《清议报》,第18册,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一,第1128页。
    [1] 《政党说》,《清议报》,第78册,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第4908页。
    [2] 《政党说》,《清议报》,第78册,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第4908页。
    [3] 译东京日日新闻:《明治政党小史》,《清议报》,第98册,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一,第6087页。
    [4] 《论内阁制及政党》,《清议报》,第95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十一,第5924-5925页。
    [1] 《政党说》,《清议报》,第78册,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第4908页。
    [2] 力山逐公(秦力山):《论非立大政党不足以救将亡之中国》,《清议报》,第79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一,第4968页。
    [3] 《政党说》,《清议报》,第78册,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第4909页。
    [1] 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郑大华、邹小站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2] 《与严又陵先生书》,《饮冰室文集》,第1卷,第108页。
    [1]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
    [2] 薛化元编著:《中国近代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第69-70页。
    [3] 《自立会史料集》,第169-170页。
    [4] 冯自由:《檀香山兴中会》,《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1]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北:东华书局印行,民国七十七年,第42页。
    [2] 《张文襄公全集》,第80卷,第16页。
    [3] 《张文襄公全集》,第158卷,第16页。
    [4] 《德宗景皇帝实录》,第458卷,第11页。
    [1] 《张文襄公全集》,第103卷,第14页。
    [2] 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3] 岑春煊著:《乐斋漫笔》(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7年,第27页。
    [4]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3页。
    [1] 王凤超编著:《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1] 上海新闻报,《尊权篇上》,《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第12号,“舆论一斑”,第105页。
    [1] 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合本号,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第19页。
    [2] 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合本号,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第20页。
    [1] 中国之新民:《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第21号,第16页。
    [2] 忧患余生生:《排下疢》,《扪虱谈虎录》,《新民丛报》,“名家谈丛”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一日,第7号,第83-84页。
    [3] 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第20号,“学说”,第22页。
    [1] 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第20号,“学说”,第23页。
    [2] 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第20号,“学说”,第27页。
    [3] 何斡之著:《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生活书店,民国二十七年第三版,第60页。
    [4] 《影印说明》,《新民丛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页。
    [5] 梁启超:《新民说·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4号,1902年3月24日,第1页。
    [1] 梁启超:《新民说·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4号,1902年3月24日,第3页。
    [2]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新民丛报》,第6号,1902年4月22日,第14页。
    [3] 邵阳李振铎譔:《民权之界说》,《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一日,第17号,第6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治》,《新民丛报》,第9号,1902年6月6日,第6页。
    [5] 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新民丛报》,第26号,1903年2月26日,第43页。
    [1] 梁启超:《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5日,第21页
    [2] 邵阳李振铎譔:《民权之界说》,《新民丛报》,1902年9月1日,第17号,第6页。
    [3] 渊生:《论地方自治之定义》,《新民丛报》,第92号,1906年11月30日,第71页。
    [4] 渊生:《论地方自治之定义》,《新民丛报》,第92号,1906年11月30日,第72页
    [5] 《康有为致某君》,1905年4月12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八日),[美]谭精意:《有关保皇会十件手稿》,《近代史资料》(总80号),1992年,第11页。
    [1]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治》,《新民丛报》,第9号,1902年6月6日,第6页。
    [2] 渊生:《论地方自治之定义》,《新民丛报》,第92号,1906年11月30日,第74页。
    [3]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8日,第32页。
    [4] 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18日,第1页。
    [5]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第6号,1902年4月22日,第21页。
    [6]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8日,第29页。
    [7]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一日,第5号,第37页。
    [1] 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一日,第5号,第37页。
    [2] 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第25号,“政治”,第25页。
    [3] 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第25号,“政治”,第25-26页。
    [4] 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第25号,“政治”,第26页。
    [5] 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第25号,“政治”,第26页。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53页。
    [1] 刘兰肖、刘宇新:《广告中彰显的世变--1902年(新民丛报)图书广告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6期,第76页。上图参考本文,略有变动。
    [2] 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合本号,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第19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丛报》,第46、47、48期合订本。
    [1] 张篁溪:《沈祖燕、赵尔巽属心中所述清末湘籍留东学生的革命活动》,《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第125页。
    [1]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第1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19年石印本版,1983年影印,第1页。
    [1] 《中外日报》,光绪三十年五月五日,社论。
    [2] 《大公报》,1903-8-5。
    [3] 英敛之:《论立宪之要素》,《大公报》,1903-11-3。
    [4] 《论中国立宪之要义》,《大公报》,1904-6-20。
    [5] 《立宪平议》,《时报》,光绪三十年八月十八日。
    [1] 《朝廷欲图存必先定国是》,《东方杂志》第1卷,第2期。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页。
    [3] 《日俄战争与其结果》,《时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一日。
    [1] 《俄罗斯致败之由(一)--敬告中国当道》,《时报》,光绪三十年五月四日。
    [2]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50页。
    [1] 吴贯因:《余之办报经历谈》,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46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2]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北:东华书局印行,民国七十七年,第43页。
    [3]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北:东华书局印行,民国七十七年,第43页。
    [1] 《中国将来议院制度之问题》,《时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五日。
    [2] 侯宜杰:《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第91页。
    [1] 《追录李木斋里使条陈变法折·附记》,《时报》,1905年11月28日,该折为李盛铎辛丑五月奏陈。
    [2] 《摘录海盐朱学使福诜壬寅夏进呈劄记(为条陈立宪事)》,《时报》,1908年2月28日。
    [3] 赵炳麟著:《防乱论》,《赵柏严集》,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6-40页。引自伊杰:《清朝官吏中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是谁》,《历史教学》,1989年,第11期,第55页。
    [4] 王开玺:《清统治集团君主立宪论析评》,《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74页。
    [5] 《论朝廷欲图存必先定国是》,《中外日报》,1904年8月7日。
    [6] 吴经熊、黄公觉著:《中国制宪史》,商务印书馆版影印。《民国丛书》(4:27),上海书店,1937年,第10页。
    [1] 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2]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33页。
    [3]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33页。
    [4] 金梁著:《光宣小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1页。
    [5] 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5页。
    [1] 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37页。
    [2] 陈怀猛冲著:《清史要略》,中华书局出版社,1931年,第212页。
    [3] 陈旭麓等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第27页。
    [4] 雷俊:《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第101页。
    [1] 见(汪精卫与胡汉民书,载汪之文选内)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88页。
    [2] 笔者见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者仅5期。
    [3] 《政论章程》,《政论》,第1期。
    [1]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第398页。转引何炳然:《清末(政论)(国风报)的立宪宣传:兼谈梁启超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
    [2] 黄可权:《国会论》,《政论》,第2期。
    [1] 《政论序》,《政论》,第5期。
    [2] 宪民:《政治与人民》,《政论》,第1期。
    [3]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
    [4]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
    [5]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
    [6]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1907年11月15日。
    [7]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1907年11月15日。
    [1] 《国会期成会意见书》,《政论》,第4期,“来稿”。
    [2] 黄可权:《国会论》,《政论》,第2期,1907年11月15日。
    [3] 张嘉森:《国会与政党》,《政论》,第2期,1907年11月15日。
    [4] 日本宪政本党前总理伯爵大隈重信:《政论序》,《政论》,第1期。
    [5] 蒋智由:《政党论》,《政论》,第1期,1907年10月7日。
    [6] 黄可权《国会论》,《政论》,第2期,1907年11月15日。
    [1] 日本宪政本党前总理伯爵大隈重信:《政论序》(《政党组织之要领》),《政论》,第2期。
    [2] 日本宪政本党前总理伯爵大隈重信:《政论序》,《政论》,第1期,第6-7页。
    [3] 黄可权:《国会论》,《政论》,第5期,1908年7月8日。
    [4] 麦孟华:《论中央地方之权限及省议会之必要与其性质》,《政论》,第4期。
    [5] 麦孟华:《论中央地方之权限及省议会之必要与其性质》,《政论》,第4期。
    [6] 《政论序》,《政论》,第1期。
    [1] 《政闻社宣言书》,《政论》,第1期。
    [2] 日本宪政本党前总理伯爵大隈重信:《政论序》,《政论》,第1期,第6页。
    [3] 宪民:《政治上之监督机关》,《政论》,第2期。
    [4] 马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3期,“演讲”。
    [5] 马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3期,“演讲”。
    [6] 《国风报》,第1册,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叙例》,第12-13页。
    [7] 《叙例》,《国风报》,宣统二正月十一日,第1号,第4页。
    [1] 《叙例》,《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第4页。
    [2]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宣统二七月初一日,第18号
    [3] 沧江:《责任内阁之将来》,《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
    [4] 沧江:《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宣统二年三月廿一日,第8号,第28页。
    [5]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国风报》,宣统二年四月初一日,第9号,第69页。
    [6]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国风报》,宣统二年四月初一日,第9号,第70页。
    [7]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国风报》,宣统二年四月初一日,第9号,第72页。
    [1] 沧江:《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第15页。
    [2] 沧江:《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时评’,第6页。
    [3] 沧江:《内阁果对于谁而负责任乎》,《国风报》,宣统三年五月初一,第12号。
    [1]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6页。
    [2]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清议报》,第81册,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廿一,第5097-5098页。
    [3] 饮冰:《新出现之两种杂志》,《新民丛报》,第88号,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第39页。
    [1]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第9号,宣统二年四月初一日,第82-83页。
    [2] 沧江:《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国风报》,第17号,宣统二年六月廿一日,第45页。
    [3] 《论我国人民有立宪国民之程度》,《时报》,戊申年三月九日。
    [1] 沧江:《国会期限问题》,《国风报》,宣统二年二月初一,第3号,第25页。
    [2] 沧江:《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宣统二年六月廿一日,第17号,“时评”,第17页。
    [3]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宣统二年七月一日,第18号,第15页。
    [4] 沧江:《宪政浅说》,《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附录’,第2页。
    [5] 沧江:《宪政浅说》,《国风报》,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第1号,‘附录’,第2页。
    [1]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学志》,《新民丛报》第38、39期合刊。
    [2]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67页。
    [3] 杨度:《中国新报叙》,《中国新报》,1907年1月,第1期。
    [1] 杨度:《中国新报叙》,《中国新报》,1907年1月,第1期。
    [2] 饮冰:《新出现之两种杂志》,《新民丛报》,第88号,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第37-38页。
    [3] 徐佛苏:《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
    [4] 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20页。
    [5] 任公:《饮冰室自由书·破坏主义》,《清议报》,第30册,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第1929页。
    [1] 饮冰:《新出现之两种杂志》,《新民丛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第88号,第40页。
    [2] 沧江:《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国风报》,第2年第7号,宣统三年三月十一,第28页。
    [3] 沧江:《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国风报》,第2年第7号.宣统三年三月十一,第29页。
    [4] 沧江:《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宣统二年(1910)六月廿一日,第17号,“时评”,第16页。
    [5] 《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新民丛报》,第29号,插页广告。
    [6]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13-14页。
    [7]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50页。
    [1] 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一日,第17号,第6页。
    [2] 《时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3] 佐藤慎一著《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03页。
    [4] 《宋教仁日记》,1907年1月10、11日,转见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705-706页。
    [5] 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国民:癸卯元旦所感》,《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第25号,“论说”,第8页。
    [1] 宣:《论政府处置鄂乱当为根本之计划》,《时报》,辛亥八月廿四日。
    [2] 《大公报》,1911-11-26。
    [3] 《大公报》,1911-12-5。
    [1] 《大公报》,1911-12-5。
    [2] 《大公报》,1911-12-6。
    [1]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Ⅰ,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2] 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5页。
    [3]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1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4]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0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5] 黄公度:《致新民师函文书》(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6页。
    [6]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1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7] 黄公度:《致新民师函文书》(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6页。
    [1] 杨幼炯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民国丛书1:22),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第319页。
    [2] 中国之新民:《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新民丛报》,光绪二十八年元月十五日,第2号,第72页。
    [1] 爱国者草议:《立宪法议》,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廿一,第81册,第5089页。
    [1]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17-218页。
    [1]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5页。
    [2]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3] 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63页。
    [4] 胡适著:《四十自述》,安徽出版社,2006年,第53、58页。
    [5]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1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6] 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5页。
    [7] 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3页。
    [1] 《报人生涯三十年》,张友渔著:《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2页。
    [1] 吴其昌:《梁启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2] 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53-54页。
    [1] 杨扬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1] 《朝廷欲图存必先定国是》,《东方杂志》第1卷,第2期。
    [1] 张朋园:《(时报):维新派宣传机关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册上册,民国六十二年五月。第175页。
    [1] 宣:《论假立宪之足以速亡》,《时报》,宣统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1] 笑:《宪政债》,《时报》,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评二”,
    [2] 冷:《今年之回顾》,《时报》,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时评一”。
    [1] 张铁民:《报界十一年之经过谈》,《新闻报三十年纪念》。
    [1] 吴虞:《读(管子)感言以祝(蜀报)》(1910-7):赵清、郑城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2] 罗娟:《孟森与(东方杂志)》,《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74页。
    [3]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5页。
    [4] 《报学杂志》,1948年,第1卷,第2期。
    [5] 杨扬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6] 《试金石》,《大公报》,1909年7月29日,“白话”。
    [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12-313页。
    [2] 徐铸成著:《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页。
    [3] 张朋园:《(时报):维新派宣传机关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册(上),民国六十二年,第155-156页。
    [4] 包天笑:《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新闻界》,《辛亥革命回忆录》四,北京,1963年,第87页。康、梁当面说所费二十五万。不管具体数额是多少,康、梁对《时报》注资是客观事实。
    [5] 《中国时报》,《新民丛报》,光绪三十年六月一日,第50号,第75页,“介绍新刊”。
    [1] 雷瑨:《(申报)过去之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182-183页。
    [2] 雷瑨:《(申报)过去之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183页。
    [3] 《张啬公之谦亭杨柳诗》,郑逸梅著:《梅庵谈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 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资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期,第129页。
    [2] 《端午桥之胆怯》,郑逸梅著:《梅庵谈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81页。
    [1] 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之概观》,《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1页。
    [2] 《光绪朝东华录》,第5563页。
    [3] 《光绪朝东华录》,第5686页。
    [4] 《开办官报章程》,《政治官报》,光绪卅三年九月。
    [1] 《开办官报章程》,《政治官报》,光绪卅三年九月。
    [1] 转引自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2页。
    [1]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0页。
    [2]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1页。
    [3]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81页。
    [1] 江西巡抚《江西办官报奏片》,光绪二十九年。倪延年著:《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四卷)(史料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2] 《时报》,丙午十一月五日。
    [3] 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72页。
    [4] 《时报》,丙午十一月五日。
    [1] 转引自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70页。
    [2] 转引自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70页。
    [1] 《时务报》,第61册,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一日。
    [2] 《京话日报》,380号,“演说”。
    [3] 《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第47册,第1a页。
    [4] 方汉奇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84页。
    [1] 袁世凯:《奏报天津试办地方自治情形折》,见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下册,152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转引自张海鹏、李细珠著:《新政、立宪与革命1901-1912》,《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9页。
    [2] 《时报》,丙午十一月五日。
    [3] 白润生:《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总第46辑,第124页。
    [1] 张友渔著:《报纸何以不完全用白话?》,《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133-134页。
    [2] 《国风报》,第1册,宣统二年(1910)正月十一日,《叙例》,第12页。
    [1] 《过渡时代》,《大公报》,1908-5-22。
    [1] 张友渔著:《报纸何以不完全用白话?》《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2] 《论日本近时政府与政党之冲突》,《浙江潮》,癸卯正月二十日,第1号,第1b页。
    [3] 《论日本近时政府与政党之冲突》,《浙江潮》,癸卯正月二十日,第1号,第1b页。
    [1] 侯宜杰:《新民时代: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9页。
    [2] 侯宜杰:《新民时代: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1页。
    [1] 见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0页。
    [2]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0页。
    [3] 阿英:《晚清小报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6l页;原刊于《文汇报》,1956-11-12。
    [4] 孙家振著:《退醒庐笔记》(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5] 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85页。
    [1] 吴恩和、邢复礼:《贡桑诺尔布》,《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
    [1] 新会梁启超撰:《萃报叙》,《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第33册,第3a页。
    [2] 《灵宝县志》,1935年本。引子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第129页。
    [1] 《1905年邮政事务总论》,见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2]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3]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4]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1]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2]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07页。
    [3]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41页。
    [4] 雷瑨:《(申报)过去之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190页。
    [1]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01页。
    [1]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21-523页。
    [2]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04页。
    [3]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津海关道蔡绍基致津海关税务司辛盛482号文”,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全宗第2509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1] 《现代邮政》第二卷第四期,第40-41页。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67页。
    [2]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1878年第2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27页。
    [1]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96页。
    [2]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46页
    [3]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第36-37页。
    [4]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5] “天津邮政司申玛司签署的天津本埠邮政通信组织办法”,1907-2-18,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53页。
    [1] “第161号邮政通令附件2”,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836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89页。
    [1]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46页。
    [2] 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173页。
    [3]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975卷邮传部所管邮政题名录;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04-312页。
    [4] 1896-12-22“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致津海关代理税务司安格联第1967号文”:《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1878年第2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26页。
    [1]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832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67页。
    [2]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4目192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29页。
    [3]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97页。
    [1] 《大清国邮政专述》1896-9-13,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66-67页。
    [2]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第36页。
    [3] 雷瑨:《(申报)过去之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190页。
    [4] 《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一日,1897,第38册。
    [1]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第37页。
    [2]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06页。
    [3]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4]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全宗第36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9页
    [5]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2页
    [1]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2]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8页。
    [3]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36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4]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46
    [5]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6]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39页。
    [1]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1] 《本志简要告白》,《浙江潮》,癸卯三月二十日,第3号,1983年影印本。
    [1] 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98页。数据为整理而得。
    [1] 张静庐:《上海的报贩生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56页。
    [2]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75页。
    [3]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60页。
    [4] 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247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5]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1]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2]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3]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93页。
    [4] 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
    [5] 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
    [1] 《扬州匡时学会章程》,《国闻报》第363号,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2] 《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光绪二十七年)》;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 第108页。
    [3] 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 第124页。
    [4] 《分年筹备事宜章》,《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第126页。
    [5] 黄炎培:《张仲仁先生传》,张一磨著:《心太平室集》,1947年线装本影印,《民国丛书》(3:82),上海书店,1991年,第2页。
    [6] 《致图书馆函》,张一麘:《心太平室集》,1947年线装本影印,《民国丛书》(3:82),上海书店,1991年,第11页。
    [1] 金梁著:《光宣小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1页。
    [2] 程焕文著:《晚晴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3] 蒋元卿:《辛亥革命前的安徽藏书楼》,《图书馆工作》,1987年第3-4合期,第71页。
    [4] 《皖省藏书楼同人广告本省宦绅公启》,《汇报》光绪二十七年第281号;
    [5] 何熙年:《皖省绅士开办藏书楼上王中丞公呈》,《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第107页。
    [6] 欧阳瑞骅:《武昌日知会纪念碑文(摘录)》,《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0页。
    [7] 蒋元卿:《辛亥革命前的安徽藏书楼》,《图书馆工作》,1987年第3-4合期,第71页。
    [1] 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2] 《论广设图书馆及阅报所为预备立宪之要着》,《时报》,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一日。
    [1]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761页。
    [2] 见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90页。
    [3]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24页。
    [4]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文史资料选辑》,4辑,第119页。
    [5] 《京话日报》,1905年5月8日。
    [6] 徐铸成著:《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4页。
    [7] 徐铸成著:《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5页。
    [1] 《拟设阅报公所》,《时报》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七,第38号,“各省新闻”:汉口。
    [2] 《时务报》,第62册;《时务日报》1898-07-18。
    [3] 李斯颐:《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文史知识》,2002年第7期,第24-25页。
    [4] 《来函》,《京话日报》,第375号。
    [5] 《大公报》,1905-04-27。
    [6] 《大公报》,1903-5-5-。
    [1] 李斯颐:《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文史知识》,2002年第7期,第27页。
    [2] 李斯颐:《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文史知识》,2002年第7期,第27页。
    [3] 《提倡阅报》,《时报》,光绪三十年五月十日,第12号。
    [1] 徐泳平:《革命报人别记》,台湾,1973年,第290页。
    [2] 曹亚伯:《武昌日知会之破案》,《辛亥革命丛刊》(一),第576页。
    [3] 《大公报》,1906-7-12、1906-12-31。
    [4] 《学务处添设阅报所》,《时报》,1906-5-20。
    [5] 孙静庵、胡思敬著:《栖霞阁野乘·国闻备乘》,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1]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七年,第75页。
    [2] 《翻刻被控》,《时报》,甲辰七月二十一,第81号。
    [3] 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4] 汤志钧:《人物结集和近代报刊》,《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71页。
    [5]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1] 《广学会年报》第十次,1897年,《出版史料》,1991年第2期。
    [2]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1-72页。
    [3]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4]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1] 《时报》,戊申年正月十二日,“报告”。
    [1] 《学部之教育统计》,《民立报》,1911-2-28。
    [1] 《河南官报》,光绪三十二年,第61期,转引自王天奖:《河南辛亥革命史事长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9页。
    [2] 孟昭常:《广设公民学堂议》,《东方杂志》十三卷,第二期(教育一),1907年。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3] 徐铸成著:《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1] 张友渔著:《报纸何以不完全用白话?》《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136页。
    [2] G·N·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3] 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启蒙运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第119页。
    [5]《大公报》,1906-3-24。
    [6]《大公报》,1902-11-5、6。
    [1] 《时报》,丙午十一月五日。
    [2] 《外埠订报例》,《时报》,1904-6-12,第1号。
    [3] 河北文安县每斤盐价,1902年为32文,1905年为36文,1907你为40文,1909年为44文。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358页,转引《中国近代经济史》第307页。余耀华著:《中国价格史:先秦-清朝》,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第938页。
    [4] 余耀华著:《中国价格史:先秦-清朝》,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第948页。
    [1] [美]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第118-119页。
    [2] 刘磊:《旧时报纸售价与报人身价》,《传媒》,2002年第2期。第38页。
    [3] 王建辉著:《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4]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317、316页。
    [5]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第244-245页。
    [6] 《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6-201页(内部发行);王建辉著:《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1]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9页。
    [2] 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第49页
    [3]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15
    [4] 吴恒炜:《〈知新报〉缘起》(189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69页。
    [5] 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1] 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1912年。见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2]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页。
    [3] 《字林西报周刊》,见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三),第497页。
    [4]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第330页。
    [5] 1900年,天津共有9个信柜。五月份收寄情况是:第2、4信柜:书各1本。第六信柜,报纸100份;第7信柜,报纸2份,书1本,第8信柜,报纸2份。报纸共104份。见天津市档案馆河北邮政管理局全宗第20卷,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上,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6]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93页。
    [7]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3页。
    [8]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1] 《福建之现势》,见黄藻编:《黄帝魂》,台北,1968年影印本,第201页。
    [2] 杭州戊公演义、谢亭亭长平论:《立宪镜》,新小说社出版,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四日初版,第3页。
    [3] 约为1903年。《文明小史》1903年-1905.9年连载于《绣像小说》,这段话在故事的开头,所以,时间应为1903年。
    [4] 李伯元著:《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页。
    [5] 刘墨簃:《报纸史之我闻》,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278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6] 《如皋学堂演说》,《时报》,光绪三十年六月十八日,第49号,“专件”。
    [7]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
    [1] 胡愈之:《我的回忆》,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1] 《万国公报》第92册,1896年9月,第26本,第16324页。
    [2] 《万国公报》第97册,1897年2月,第26本,第16700页。
    [3] 《万国公报》第204册,1906年1月,第38本,第23934页。
    [4]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台北:商务印书有限公司,1987年,第178页。
    [5] 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6] 吴贯因:《余之办报经历谈》,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47-348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1] 梁启超:《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第100期。
    [2]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5-106页
    [3] 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1]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粱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0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2] 《时报》,三十年六月初四,第35号。
    [1] 《常熟旬日报销售表》,《时报》,光绪三十年八月十四日,第104号。数据为根据本表整理所得。
    [2] 《报学杂志》1948年第1卷第2期。
    [1] 来新夏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8-199页。
    [2]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1-2页。见杨庆芳、刘兰肖:《〈新民丛报〉与西方近代学术的译介和传播》,《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第78-79页。
    [3] 杭州戊公演义、谢亭亭长平论:《立宪镜》,新小说社出版,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四日初版,第57页。
    [1]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331页。《民国丛书》(2:48)上海书店,1990年。
    [2] 《报人生涯三十年》,张友渔著:《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2页。
    [3] 杭州调查表见《东浙杂志》第4期,常熟、扬州见1903年9月22日、30日《国民日日报》;海盐见《浙江潮》第7期;其余均见《警钟日报》。
    [4] 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5]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1]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第1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19年石印本版,1983年影印,第1页。
    [2]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第1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19年石印本版,1983年影印,第1页。
    [3]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233页。
    [4]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1]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2]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1-242页。
    [3] 陆士谔著:《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2页。
    [4] 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5]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6页。
    [6] 李伯元:《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1] “宪政篇”,《东方杂志》,第5年第9期,及第11期。
    [2] 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17页。
    [1] 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1] 宣:《论假立宪之足以速亡》,《时报》,宣统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2] 《读初三日上谕感言》,《时报》,宣统二年十月七日,“社论”。
    [1]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第34页。
    [1] 《摘录海盐朱学使福诜壬寅夏进呈劄记(为条陈立宪事)》,《时报》,1908年2月28日。
    [2] 赵炳麟著:《防乱论》,《赵柏严集》,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6-40页。引自伊杰:《清朝官吏中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是谁》,《历史教学》,1989年,第11期,第55页。
    [3] 秦枬著:《蜀辛》;《巴蜀丛书》(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78页。
    [1] 秦枬著:《蜀辛》;《巴蜀丛书》(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79页。
    [2] 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页。
    [1] 《大公报》,1906-9-24。
    [1]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第19号,宣统二年七月十一日,第9页。
    [2]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第19号,宣统二年七月十一目,第9页。
    [3]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第19号,宣统二年七月十一日,第10页。
    [4] 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第19号,宣统二年七月十一日,第10页。
    [1] 《时报》,1905-12-5。
    [2] 《时报》,1910-7-22。
    [3] 《时报》,1911-7-27。
    [4]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7页,‘附录’。
    [5]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228-230页。
    [6]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390-391页。
    [7] 闵大洪、陈崇山:《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新闻研究资料》1991年,第3期,第26页。
    [1] 余英时著,程嫩生、罗群译:《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0-391页。
    [2] 余英时著,程嫩生、罗群译:《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2页。
    [1] 郑家栋:《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1] 王照1929.4:《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第266页。
    《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政论》、《国风报》、《时报》、《东方杂志》、《大公报》、《湘报》、《国闻报》、《知新报》、《宪政新志》、《中国新报》、《申报》、《万国公报》、《循环日报》、《二十世纪之支那》、《北洋官报》、《政治官报》、《南洋官报》、《国民日日报》、《苏报》《汇报》、《婴报》、《中外日报》、《浙江潮》、《京话日报》、《民立报》、《河南》、《江苏》、《安徽俗话报》、《西藏白话报》、《演义白话报》、《新闻报》、《开智录》、《民报》、《刍言报》、《河南官报》、《报学杂志》、《警钟日报》、《直报》、《黄帝魂》、《河南白话演说报》、《山西白话报》
    《清末民初史料丛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近代期刊汇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巴蜀丛书》、《民国史料笔记》、《民国丛书》、《近代文献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自立会史料集》、《张文襄公全集》、《德宗景皇帝实录》、《近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资料》、《湖南历史资料》、《文史资料选辑》、《辛亥革命丛刊》、《出版史料》、《新闻研究资料》、《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光绪朝东华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1] [清]赵炳麟著.赵柏严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2] [清]载泽.考察政治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3] [清]魏源.海国图志[M](卷53).平庆经固道署刻印本.
    [4] [清]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 [清]薛福成.出使日记[M](卷四).
    [6]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A].适可斋记言[M].
    [7]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M].
    [8] [清]郑观应.郑观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 [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光绪朝东华录(四).光绪廿四年元月.
    [11]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C]:初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3.
    [12] 倪延年著.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M](史料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 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4]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 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C].上海:新华出版社.1988.
    [16]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C].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 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1] 岑春煊著.乐斋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 陈旭麓等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3]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C](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
    [24] 仇润喜主编.天津邮政史料[C](第二辑下).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
    [25] 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8]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9] 徐世昌.请饬纂订报律折[A].退耕堂政书(一).清末民初史料丛书(第十五种).成文出版社.1967.
    [30] 长白山人.北京报纸小史[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1] 卞仲璠.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烈士[A].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辑.
    [32] 冯自由.广东报纸与辛亥革命运动[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3] 章士钊.申报与史量才书后[A].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4] 黄河.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刊[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5] [英]李提摩太.论报馆[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6] 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7]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与状况[A].《申报》特刊之《最近五十年》.
    [38] 胡道静.戊戌政变五十年祭与中外日报[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39] 王小隐.新闻事业浅论[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40] 刘墨簃.报纸史之我闻[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41] 方豪编录.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辑).
    [42] [日]村尾进.万木森森--〈时务报〉时期的梁启超及其周围的情况[A].
    [43] 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A].郑大华、邹小站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4] 桑兵.论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A].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5] [美]谭精意.有关保皇会十件手稿[A].近代史资料(总80号).1992.
    [46] 张篁溪.沈祖燕、赵尔巽属心中所述清末湘籍留东学生的革命活动[A].湖南历史资料.1959.1.
    [47] 吴贯因.余之办报经历谈[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48] 金梁著.光宣小记[A].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9] 张静庐.上海的报贩生活[A].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50] 胡政之.中国新闻事业[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90.
    [51] 黄炎培.张仲仁先生传[A].张一麐著.心太平室集.1947年线装本影印.上海书店.1991.
    [52] 何熙年.皖省绅士开办藏书楼上王中丞公呈[A].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
    [53] 欧阳瑞骅.武昌日知会纪念碑文(摘录)[A].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
    [54] 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A].文史资料选辑.4辑.
    [55] 曹亚伯.武昌日知会之破案[A].辛亥革命丛刊(一).
    [56] 广学会年报[A].出版史料.1991.2.
    [57] 吴恒炜.《知新报》缘起[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
    [58] 王一心.新闻文学开山祖梁任公[A].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59] 胡愈之.我的回忆[A].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0] 卞仲璠.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烈士[A].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三辑.
    [61] 阿英.晚清小报录[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
    [62] 吴恩和、邢复礼.贡桑诺尔布[A].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
    [63] 包天笑.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新闻界[A].辛亥革命回忆录(四).
    [64] 张朋园.《时报》:维新派宣传机关之一[A].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册(上).民国六 十二.
    [65] 张铁民.报界十一年之经过谈[A].新闻报三十年纪念.
    [66] 吴虞.读《管子》感言以祝《蜀报》[A].赵清、郑城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7] 陈灨一.睇向斋逞臆谈[A].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3辑.
    [68] 黄顺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A].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岳麓书社.2004.
    [69] 王照.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1929.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
    [70] 秦枬著.蜀辛[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1] 扪虱谈虎客辑.近世中国秘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72] 李伯元.文明小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4] 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5] 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8.
    [76] 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M].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77] 汪饴年.汪穰卿先生传记[M].
    [78] 黄天鹏.新闻学论文集[M].光华书局印行.1930.
    [79] 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80] 孟森著.清代兴亡史[A].清代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1]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82] 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影印版.
    [83] 王照口述、王树枏笔录.德宗遗事[M].陶庐老人随年录·南屋述闻·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1930年左右铅印本.
    [84] 杨幼炯著.中国政治思想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
    [85] 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6] 何斡之著.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M].上海:生活书店.民国二十七年第三版.
    [87] 吴经熊、黄公觉著.中国制宪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版影印.上海书店.1937.
    [88] 陈怀猛冲著.清史要略[M].上海:中华书局.1931.
    [89] 陆士谔著.新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0] 张一唐著.心太平室集[M].上海:上海书店.1947年线装本影印.
    [9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92]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3] 黄天鹏编.新闻学刊全集[C].光新书局.1930年版影印.
    [94] 杭州戊公演义、谢亭亭长平论.立宪镜[M].新小说社出版.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四日初版.
    [95] 李伯元.南亭笔记:第1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19年石印本版.
    [96] 张孝若著.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63年.
    [97] 金梁著.光宣小记[A].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8] 孙家振著.退醒庐笔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99] 孙静庵、胡思敬著.栖霞阁野乘·国闻备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00]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1] 胡适著.四十自述[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6.
    [102] 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M].北京:北平大北书局发行.民国二十二年.
    [103] 吴其昌.梁启超[M].不详:胜利出版社.1944.
    [104]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5]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6]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7]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08] 方汉奇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M].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9] 小野秀雄著.中外报业史[M].正中书局.民国七十三年.第七版.
    [110] 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11]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12] 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78.
    [113]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4] 关绍箕著.中国传播思想史[M].台北:正中书局.2000.
    [115]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16] 王凤超编著.中国的报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7] 桑咸之、林翘翘编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18] 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9]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120] 吴雁南、苏中立主编.清末社会思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21] 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22]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23]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政治史论[M].台北:东华书局印行.民国七十七年.
    [124] 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125] 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26]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7] 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28]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9]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0] 郭汉民著.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
    [131] 黄顺力著.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32] 丁守和著.中国近代思潮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33] 罗福惠著.长江流域的近代社会思潮[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34] 卞修全著.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5] 方学尧译注.清末立宪运动文选译[C].重庆:巴蜀书社出版.1997.
    [136]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37] 黄旦著.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138]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39] 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40] 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199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1]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42]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3] 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44] 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145]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46] 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47] 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48]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49]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0]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51] 佐藤慎一著.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52] 余英时著.程嫩生、罗群译.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3] 来新夏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4]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5] 王凤超编著.中国的报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56] 唐海江著.清末争论报刊与民众动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57]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8] 佐藤慎一著.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59] 尹铁著.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60] 孙君毅著.清代邮戳志[M].北京:中国集邮出版社.1984.
    [161]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162] 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163]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64] 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65] 程焕文著.晚晴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66] 刘志琴,闵杰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67] 徐铸成著.报海旧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68] 徐泳平.革命报人别记[M].台湾:正中书局.1973.
    [169] 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170] 王天奖.河南辛亥革命史事长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171]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72] G·N·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第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73] 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7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启蒙运动[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175] 余耀华.中国价格史:先秦-清朝[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76] [美]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7] 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178] 王林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79]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80]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81] 张友渔著.报人生涯三十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182] 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3] 薛化元编著.中国近代史[M].台北:三民书局.2005.
    [184] 郑逸梅著.梅庵谈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85] 候宜杰.新民时代:梁启超文选[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86] 王洪祥.中国新闻史[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187] 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C].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88] 张海鹏、李细珠著.新政、立宪与革命1901-1912.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89] 杨扬著.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90] 赵清、郑城编.吴虞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91] 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92]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93]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4]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195]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96]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97] [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8]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99] 王洪明.《新民丛报》创办初期的启蒙作用及历史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89.2.
    [200] 尹天五.爱国救亡的《清议报》[J].学术月刊.1984.11.
    [201] 张瑛.《新民丛报》宣传宗旨辨[J].中州学刊.1986.4.
    [202] 吴嘉勋.《清议报》简论[J].浙江学刊.1882.3.
    [203] 刘永文、德萨.晚清《时报》与中国西藏[J].西藏研究.2005.3.
    [204] 黄顺力.报刊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J].厦门大学学报.2007.6.
    [205] 黄顺力、李卫华.清末留日学生后期革命报刊的思想宣传及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2008.6.
    [206] 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贡献[J].郑州大学学报.2005.4.
    [207] 卞修全.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J].天津师大学报.1999.2.
    [208] 卞修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J].天津社会科学.2001.6.
    [209] 刘小林.论清末立宪思潮[J].学术论坛.1999.5.
    [210] 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立宪思潮[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2.
    [211] 何炳然.清末《政论》《国风报》的立宪宣传-兼谈梁启超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J].新 闻与传播研究.1992.3.
    [212] 春杨.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J].法学.2003.3.
    [213] 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制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1
    [214] 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实施[J].近代史研究.1995.3.
    [215] 李斯颐.清末报律再探--兼评几种观点[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1.
    [216] 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J].新闻资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
    [217] 李斯颐.清末的官报[J].百科知识.1995.6.
    [218] 周兴樑.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5.1.
    [219] 范继忠.早期《申报》与近代大众阅报风习浅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3.
    [220] 席永杰.内蒙古最早的小报--《婴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4.7.
    [221]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二[J].历史研究.2005.5.
    [222] 姚敬恒.立宪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制[J].世界历史.1990.2.
    [223] 刘兰肖、刘宇新.广告中彰显的世变--1902年《新民丛报》图书广告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6.
    [224] 何炳然.清末《政论》《国风报》的立宪宣传:兼谈梁启超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3.
    [225] 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J].近代史研究.2001.6.
    [226] 侯宜杰.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J].近代史研究.1991.3.
    [227] 伊杰.清朝官吏中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是谁[J].历史教学.1989.11.
    [228] 王开玺.清统治集团君主立宪论析评[J].清史研究.1995.4.
    [229] 雷俊.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30] 蒋元卿.辛亥革命前的安徽藏书楼[J].图书馆工作.1987.3-4.
    [231] 李斯颐.清季末叶的阅报讲报活动[J].文史知识.2002.7.
    [232] 汤志钧.人物结集和近代报刊[J].清史研究.2008.3.
    [233] 刘磊.旧时报纸售价与报人身价.传媒[J].2002.2.
    [234] 杨庆芳、刘兰肖.《新民丛报》与西方近代学术的译介和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06.6.
    [235] 高海燕.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J].南京大学学报.1998.2.
    [236] 白润生.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9.总第46辑.
    [237] 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J].清史研究.2002.3.
    [238] 赵金钰.杨度与《中国新报》[J].近代史研究.1981.3.
    [239] 罗娟.孟森与《东方杂志》[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1.
    [240] 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J].清史研究.2000.1.
    [241] 闵大洪、陈崇山.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J].新闻研究资料.1991.3.
    [242] 郑逸梅.《时报》的后期主持者黄伯惠[J].瞭望.1985.10.
    [243] 李丽著.清末《盛京时报》研究[D].吉林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7.
    [244] 石雅洁著.《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245] 稂艳玲著.试论《清议报》的立宪宣传[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46] 陈雷.清末《大公报》有奖征文的思想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7] 夏静.《清议报》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48] 石烈娟著.《新民丛报》的立宪宣传[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49] 阎正礼著.《盛京时报》的舆论宣传与辛亥革命[D].吉林大学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7.
    [250] 唐富满.《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宣传[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51] 程远平.晚清君主立宪思潮的阶段性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2] 张敏.《盛京时报》与清末宪政(1906--1911)[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53] 许纪霖.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公共领域[N].光明日报.2003-1-21.
    [254] 中国铁路建设历史.http://www.zzhcz.com/showcontent2.asp?id=593274.2009-2-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