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已十分短缺的背景下,棕色地块开发已成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棕色地块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开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有效地对棕色地块进行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章首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城市棕色地块进行界定,指出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治理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的范畴。然后具体考察了美国在治理棕色地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超级基金法案、欧盟先进的棕色地块治理开发经验、日本严密的棕色地块治理开发体系。
     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治理棕色地块的法律对策。第一:构建政府与开发商订立环境行政合同的治理模式。从强化政府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的必要性说起,对政府与开发商在棕色地块治理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对该治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次解决的是棕色地块的治理资金来源,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应该承担起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资金有足够的额度以支持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的高额费用。再次,在立法和制度层面完善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应填补中国立法在棕色地块治理这一领域的空白,针对城市地区中不同土地类型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要求含量不同、按照不同用途来制定土壤质量标准。引入风险预警原则,对于城市棕色地块,要先评价,后使用。最后,完善综色地块规划及信息登记等配套制度,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由人大来组织制定的新思路,为了实现保障土地权利或为土地权利者更好地行使土地权利,应该建立动态申报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污染场地的信息登记制度。
Nowaday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speed urbanized advancement and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 in urban center, the development of brown field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means in the urban lan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govern the brown field effectively has already become a noticeable question during the urban land's sustainable use.
     First,definite the object of article—brown field,point out that it belogs to the omitted question in the history.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treatment experience fromUSA, European Union, Japan.
     At last,the article propose our urban brown land treatment's legal countermeasure. First, propose the treatment mode about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 signing the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on contract. Men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s necessity, carries on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er in the brown land government's role, and analyzes this government pattern's feasibility. Next is source of brown field treatment fund, government as the representative stands for the public benefit, should undertake establishing the stable, reliable fund raising mechanism, guarantee enough fund to support the high quota treatment expense. Consummate the urban brown field's treatment on legislation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s treatment domain, the law is blank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soil quality spec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use and different land type. Introduce risk warning principle, the urban brown field needs to be appraised first, used latter. At last, perfect land-use program and land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system. Propose that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mulates the new land-use threa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and right, we should establish dynamic declaration system, establish the whole set of pollution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system.
引文
[1]EPA:Regional Brownfields,http://www.epa.gov/region02/brownfields/,2007年1月5日访问。
    [2]OVAM:Brownfields in Flanders,http://www.ovam.be/jahia/Jahia/pid/1290,2006年12月3日访问。
    [1]杜佩轩:《城市环境灾害化学定时炸弹》,载《国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52期。
    [2]李兵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载《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1]欧名豪:《论城市土地利用的置换》,载《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0期。
    [1]夏林:《拯救污染的士地》,载《土壤科学》2003年第1期。
    [2]李元春:《土壤污染危机》,载《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2日,第4版。
    [3]袁雯,杨凯:《城市化对上海河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影响》,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4期。
    [4]王小明:《北京启动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 力求达到再次开发利用的功能需求》,载《中国环境报》2007年2月7日,第2版。
    [4]王博祺:《身边的警钟》,载《新华日报》2006年4月14日,第6版。
    [1]赵娜娜:《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现状与环境对策》,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第12期。
    [2]李禾:《被污染土地谁埋单 我国污染土地修复面临挑战》,http://www.people.cn,2006年10月24日访问。
    [1]李伟:《29家污染企业搬出主城》,载《重庆晚报》2004年5月12日,第3版。
    [2]钟兆盈:《杭州实施企业搬迁关停“后管理”举措 厂走责任在 污染不许留》,载《中国环境报》2007年8月13日,第2版。
    [3]朱红伟:《污染土地开发中的阻碍因素分析》,载《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7 期。
    [1]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2]陈平:《日本土壤污染对策立法及其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4期。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3页。
    [2]理查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1页。
    [3]朱慧芳:《关于项目环评中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载《内蒙古环境保护》第17卷第1期。
    [1]厉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初探》,载《生态经济》2001年第11期。
    [1]赵沁娜,杨凯:《土壤污染治理与开发的环境经济调控对策研究》,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期。
    [2]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209页。
    [3]罗思东:《美国城市的棕色地块及其治理》,载《城市问题》2002年第6期。
    [1]刘小娟:《1977年美国拉夫运河事件》,http://www.gdepa.gov.cn,2007年12月5日访问。
    [1]赵宇红:《危险废物污染土壤的治理--美国立法给我们的启示》,载《可续发展战略与法律》2003年第2期。
    [1]蒋莉:《美国环保基金制度的实施及问题》,载《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年第10期。
    [2]廖红,[美]克里斯·郎革:《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1]MIRA:《The Flemish Region of Belgium>>,http://www.milieurapport.be/?pageID=575&Culture=nl,2006年3月18日访问。
    [2]赵沁娜、杨凯:《发达国家污染土地置换开发管理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第7期。
    [1]参见欧共体第2004/35/号指令。
    [1]参见欧共体条约第88条。
    [2]参见欧共体条约第87条。
    [3]Detlef Uwe F.:《Urban brown field in Europe》,Land Contamination&Reclamation2001,90
    [4]Christie S,Teeuw:《Varied policy of European Union states on contaminated land》,Environ Impact AssessRev1998,18。
    [5]Joel B.Eisen:《Brownfields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ities》,Duke Envtl.L.& Pol'y F 1999,12。
    [6]U.S.EPA:《Green Buildings on Brownfields Initiative》,http://www.epa.gov/brownfields/pdf/greenbld.pdf,2006 年 3 月18日访问。
    [1]大冢直:《土壤污染净化的费用负担》,载《废弃物学会志(日)》1994年第5期。
    [2]赵沁娜,杨凯:《士壤污染治理与开发的环境经济调控对策研究》,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8期。
    [1]荆月新:《城市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54页。
    [1]《中国统计年鉴-200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2006年3月12日访问。
    [1]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版,第164页。
    [1]董峻:《日本组织开展生态合作项目》,载江淮晨报2005年12月06日,第1版。
    [2]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邹雄:《环境侵权救济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2]孙贵尚:《矿山环境管理保证金制度初探》,载《中国环境报》2003年2月6 日,第3版。
    [1]刘金平:《土地复垦投资机制及其制度》,载《煤矿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1]郑铮:《浙江征收土地污染保证金》,载《东方早报》2007年01月31 日,第2版。
    [2]陶磊:《救救被污染的土地》,http://www.south.com.cn,2007年9月26日访问。
    [1]包晓斌:《城市工业废弃地的规划》,载《生态经济通讯》第10期。
    [2]孙铁衍,李培军:《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1]苏飞:《欧美国家城市工业废弃地治理及其启示》,载《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4期。
    [2]陈国阶,何锦峰:《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载《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第21期。
    [1]仇蕾:《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载《软科学》2005年第19期。
    [2]Dale Sling:《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s standard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5(15).
    [1]荆月新:《城市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61页。
    [2]原田尚彦:《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55页。
    [3]高进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调控》,载《中国发展》,2003年第2期。
    [4]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1]李一帆:《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地位事关立法公正》,载《瞭望》2004年第7期。
    [2]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2页。
    [1]许明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土地用益法律制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3页。
    [2]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何勤华:《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页。
    [1]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曹明德.生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陈平.日本土壤污染对策立法及其所带来的发展契机[J].环境保护,2004,(4).
    [7]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大冢直.土壤污染净化的费用负担[J].废弃物学会志(日),1994,(5).
    [9]高进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调控[J].中国发展,2003,(2).
    [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何勤华.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2]蒋莉.美国环保基金制度的实施及问题[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10).
    [13]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4]荆月新.城市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15]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李一帆.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地位事关立法公正[J].瞭望,2004,(7).
    [17]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廖红,克里斯·郎革.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9]刘金平.土地复垦投资机制及其制度[J].煤矿环境保护,2001,(5).
    [20]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3]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25]欧名豪.论城市土地利用的置换[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
    [2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7]欧阳安蛟.中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8]仇蕾.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J].软科学,2005,(19).
    [29]孙贵尚.矿山环境管理保证金制度初探[J].中国环境保护,2003,(9).
    [30]孙铁衍,李培军.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1]吴次芳,叶艳妹.土地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32]许明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土地用益法律制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3]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4]杨继瑞.中国城市用地制度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35]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00,16(5).
    [36]原田尚彦.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7]张怡.创建养护者受益环保法基本原则[J].现代法学,2005,(6).
    [38]张友安,郑伟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
    [39]赵娜娜.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现状与环境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2).
    [40]赵沁娜,杨凯.土壤污染治理与开发的环境经济调控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
    [41]赵沁娜,杨凯.发达国家棕色地块置换开发管理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7).
    [42]赵尚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欧美亚各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探索[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43]赵宇红.危险废物污染土壤的治理--美国立法给我们的启示[J].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法律,2003,(2).
    [44]朱红伟.棕色地块开发中的阻碍因素分析[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7).
    [45]邹雄.环境侵权救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6]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of Ontario.Professional engineers providing services in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 remediation and management.Field Economics,1996.
    [47] Barrese,James.Efficiency and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 operation of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plans.Field Economics, 1983.
    
    [48] Christie S, Teeuw R M.Varied policy of European Union states on contaminated field.Environ Impact AssessRev,1998,18.
    
    [49] Detlef Uwe F. Urban brownfield in Europe. Field Contamination&Reclamation,2001,9(1).
    
    [50] Ferguson C, Denner J M.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using guideline values for contaminants in soils. D.N.Lemer,N.R.Walton,1998,2.
    
    [51] Hanson AT,DavidA,Sabatini.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of Subsurface Contaminants.Washington D. 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2.
    
    [52] Mark T,Heidi A, Morteza R.The benefits of reducing exposure to waste disposal sites:a hedonic housing value approach.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2,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