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泰比较句对比研究及对泰初、中阶段教学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学习汉语,汉语在泰国越来越受重视。不过由于汉语和泰语存在的差异,给泰国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扰。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研究,目的为提高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的效率。“比较句”是汉语中表达比较概念的一个重要句式,也是汉语特殊句式的一个重要类别,还是泰国学生较难把握的一个语法点。笔者拟对汉泰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调查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比较句的偏误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根据偏误的分析,提出对泰国学生初中阶段的教学对策建议。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意义及中国和泰国比较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方法、内容和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进行汉泰“比较句”对比分析研究。首先从汉语“比较句”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出发,进而把汉语中的比较句分别与泰语中的比较句对应划分为五种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汉语“比”字句与泰语“(?)”句式;汉语“不比”句与泰语“(?)n......(?)”句式;汉语“不如”句与泰语“(?)”句式;汉语“跟…一样”句与泰语“(?)(?)(?)句式;汉语“有/没有”句式。在此基础上,了解汉语和泰语中比较句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根据所收集到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比较句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的偏误语料,归纳比较句所出现的偏误类型。从汉语和泰语在语序、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对各种偏误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部分:根据以上对偏误类型进行的归纳与分析,探讨对外汉语比较句的教学对策,并对泰国初、中级阶段汉语比较句的教学提出建议。
Nowadays,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ailand, thus Chinese learners among Thai people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ever, the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s having some deep differences, many Thai students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when learning."Chinese Comparative Sentences" are one kind of important sentence types in modern Chinese, they also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Chinese special sentences; moreover their grammar happens to be difficult to grasp for Thai students.
     Therefore, scholars in Thailand have started to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clud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Thai comparative sentences. It also aims at analyzing the types of errors made by Thai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at a beginner stage, as well as the causes for these errors;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rrors, this study intends on presenting several advic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ai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at a beginner/intermediate stage.
     This article mainly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gives a summary of the related field of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correlation theories. Besides, it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the language materials origin.
     The Second part is a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Thai comparison sentences. We will start with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hinese Comparison Sentences", and then we will discuss six types of comparison sentences:the Chinese "比" character sentence and the Thai "(?)" structure; the Chinese "不比" sentence and the Thai "(?)......(?)" structure; the Chinese "不如P" sentence and the Thai "(?)" structure; finally, the Chinese“跟...一样”sentence and the Thai "(?)" structure; the Chinese“有/没有”structur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will be helpful with 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the errors made by Thai students learning the Chinese comparison sentences.
     In the Third part, and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materials collected, we will sum up the types of errors occurring in comparison sentences. Also, we will presen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n error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ord order in sent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In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 up of the errors made above, we discuss the teaching of comparison sentence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n,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comparison sentences of Chinese to Thai students in beginner/intermediate stages.
引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70页。
    [1]R.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M],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Selinker:((Interlanguage)) [J],IR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1]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2]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3]张全真:《元曲选》中的差比句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4]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转引自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03页。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页。
    [3]高明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出版社1948年版,第156页。
    [4]赵金铭:《论汉语“比较”范畴》[J],《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第1-16页。
    [5]刘炎:《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上海华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页。
    [1]董秀英《表比较的“有”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现象》[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2期。
    [2]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刘振平:《谈“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D],商务印书馆2001版。
    [1]柳多利(韩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Dl,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J],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P127-131。
    [3]周小兵、朱其智等著《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王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73页。
    [2]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p134。
    [3]陈珺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1]胡亮节:《泰国学习者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陈晨:《泰国学习者汉语差比句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
    [1]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总第96期)。
    [1]刘月平:.《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833-849。
    [1]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3期。
    [2]余敏:《“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不比”的语用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4卷(107期)。
    [1]刘月华、潘文娱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刘月平:《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835。
    [1]王晓青、沈世云:《Pit Corder谈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0年04期。
    [2]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第15-20页。
    [1]周小兵:《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42卷。
    [2]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三期。
    [1]见附录2教师教学课堂观摩记录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3期
    [1]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Jl,语言文字应用2008(4):115。
    [2]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J],2012年5月。
    [1]见附录3教材考察
    [2]见附录3教材考察
    [3]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1980,商务印书馆;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1982,北京商务印书馆;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1979,商务印书馆;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1993,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199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6]邵敬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回顾》[M],1987,语文出版社;
    [8]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M],2007,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9]戴雪梅、张若莹:《实用汉语语法三百点》[M],1999,新世界出版社。
    [10]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 [M],2004,商务印书馆;
    [11]刘众:《现代江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沐出》[M],2004,上海:学林出版社;
    [12]马建忠:《马氏文通》[M],1898,北京:商务印书馆;
    [13]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1998,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4]朱德熙:关于“比”字句,《语法研究与探索》[M],1982;
    [15]徐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2007,学林出版社;
    [1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
    [17]高明凯:《汉语语法论》[M],1948,上海开明出版社;
    [18]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201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1996,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 [M],2001,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2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高明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出版社1948年版;
    [25]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26]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27]周小兵、朱其智等著:《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8]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M],2004,民族出版社;
    [29]Lado Roblex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1957,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肖小平:《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D],2004-04,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2]刘畅:《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与偏误分析》[D],2011-04,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3]宋英兰:《韩语比较句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D],2010-10,吉林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4]王蕾:《蒙古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情况考察》[D],2011-04,吉林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5]李吉华:《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D],2009,苏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6]何莉:《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比较句的习得分析和教学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7]胡亮节:《泰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2006,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8]曾艳:《现代汉语“有”字句比较句考察》[D],2011,华中师范大学;
    [9]李艳:《论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型比较句》[D],2004,上海师范大学;
    [10]蔡海燕:《“跟x一样”比拟格式的结构浅》[J],浙江临海台州学院中文系;
    [11]刘振平:《谈“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李昌年:《论“不如”表达的比较意义与比较关系》[J],2008-08,江西教育学院报(社会科学);
    [13]张娜:《现代汉语质比范畴研究》[D],2007-05,南京师范大学;
    [14]黄小江、万小军、杨建武、肖建国:《汉语比较句识别研究》[J],2008-09,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15]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2011-04,华东师范大学;
    [16]陈晨:《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J],201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7]赵金铭:《论汉语“比较”范畴》,《中国语言学报》[J],2001年第10期;
    [18]刘炎:《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2002,上海华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总第96期);
    [20]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第2期;
    [21]余敏:《“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不比”的语用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2]李昌年:《论“不如”表达的比较意义与比较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8月第29卷第4期;
    [23]刘苏乔:《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24]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J],1984年第3期,第15-20页;
    [25]周小兵:《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42卷;
    [26]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三期;
    [27]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8;
    [28]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J],2012年5月;
    [2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3期;
    [31]周家庭:《说“X对Y像……一样”》 [J],1987,《汉语学习》;
    [32]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33]工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9;
    [34]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1996,《汉语学习》;
    [35]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36]段益民:《略论“有”字句和单音反义形容词》[J],1998,《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
    [37]杨惠芬:《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J],1998,《语言教学与研究》;
    [38]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D],2012,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9]庄美芳:《汉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
    [40]柯伟智:《语序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泰修饰成分研究》[J],201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10卷第2期;
    [41]王还: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J],1986;
    [42]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1992《汉语学习》;
    [43]李成才:《“跟…一样”用法浅谈》[J],1991《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44]王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世界汉语教学》[J],1999年第4期;
    [45]柳多利(韩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D],2005,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6]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
    [47]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48]张全真:《《元曲选》中的差比句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49]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50]转引自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51]赵金铭:《论汉语“比较”范畴》[J],《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
    [52]王晓青、沈世云:《Pit Corder谈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0年04期;
    [53]董秀英:《表比较的“有”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现象》[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2期;
    [54]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5]Selinker:《Interlanguage》 [J], 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