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村庄·民俗·民间美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美术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的同时,学术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同时也有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的方面。本文选择陕西省延川县小程村的民间面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范围的深入调查,对村庄、民俗与民间美术进行了综合研究,目的在于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些新问题。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三章的篇幅对小程面花的生存背景作了详细描述。第一章介绍了小程面花所处的区位空间,即小程村的整体情况,包括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变迁、农业和经济状况等方面,此外还对小程民间艺术村的成立情况有所交待。第二章介绍了小程面花生存的民俗空间,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婚育情况、娱乐和教育、民俗礼仪活动几方面进行讨论。第三章对小程面花所处的文化语境作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概念的来源、村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民间艺术的认定几方面,同时还介绍了村庄里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美术形式。
     第二部份着重研究小程面花的制作使用以及发展变化。第四章对小程村不同民俗礼仪中的面花制作及使用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它们所蕴含的民俗内涵。第五章则描述了村庄近年来的一些重要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的改变等,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村庄里的民间剪纸,不仅发展了许多新题材,并且在经济的介入下成为了商品。第六章是对小程面花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分析,通过与剪纸的比较以及小程面花的历史比较得知,小程面花的制作和使用并未随着村庄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
     在前两部份的基础上,第三部份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七章分析了面花的起源和材料特点。第八章探讨了小程面花的功能、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特点,认为小程面花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祈福,并且由于其简洁朴实的艺术特色,使得传承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还涉及到传承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问题。第九章是对其他地区面花的发展作了分析比较,指出很多地区的面花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成为专门的商品、男性面花制作者的出现以及面花题材和装饰的创新等,由此观察了在变动的社会背景下民间美术所出现的变化。
In recent years many research focus on folk arts. The academia had extensively discussed related issues when they carried out field investigation; solving many important issues and some remained to be investigated. This thesis selects folk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Yanchu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 makes synthetic study on village, folk-custom and folk arts by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small area, aims to reflect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past research and think some new probl ems on thi s basi 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living background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with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location space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and analyzes the whole situation of Xiaocheng village including geographic posi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istic environment, historical change,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like, moreover, shows establishment status of Xiaocheng folk arts village. Chapter 2 introduces folk-custom living space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faith, marriage and bearing status,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and folk-custom etiquette of villager. Chapter 3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including source of folk arts concept, understandi ng of the concept and cogni zance of fol k arts by villager, al so i ntroduces several representati ve f ol k arts i n the village.
     The second part gives emphasis to analyze the manufactur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Chapter 4 introduces in detail manufacture and use of bread flowers in various folk-custom etiquette of Xiaocheng village, and analyzes the folk-custom connotation thereof. Chapter 5 describes some important change of villag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s of villager's life style, and change of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so on, wherein folk paper-cut has the greatest change, not only developing much novel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becoming article by economic intervention. Chapter 6 analyze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by comparison with paper-cut and comparing the history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knowing that manufacture and use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do not greatly vary with change of village.
     On the ba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two parts, the third part mak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some specific problems. Chapter 7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d flowers Chapter 8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artistic 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s that the mainly functions of bread flowers in Xiaocheng village are fete and pray for blessing, and because of the simple artistic feature thereof, making the inheritance not to be greatly changed, also relates to regionality and diversity problems. Chapter 9 make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bread flowers of other regions, poi nts out that bread flowers have new development in many regions such as becoming special article, occurring male bread flowers fabricator and making innovation to bread flowers subject matter and decoration and the like, thereby observing the change of folk arts occurring at the fluctuant society environment.
引文
39靳之林概括道,“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也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哲学基础。”见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12,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40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源哲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3曹振峰认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虎纹样”如此普遍的原因是,西部崇虎的古羌戎部族不断东迁,并和东方部族不断冲突融合,于是将虎文化传到了东方。见曹振峰:《中国民艺与中国虎文化》,《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
    44郭庆丰:《阳歌阳图》,台湾汉声杂志社,1999年。
    45姜哲:《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考察与区域文化特征》,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46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47代夏:《面塑艺人汤子博》,《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
    48《美术动态》,《美术》1982年第3期。
    49《山西面塑》,《美术》,1984年第5期。
    50褚怀玉、邢晨声、段改芳:《美玉出自丑璞—谈谈山西忻州地区民间美术》,《美术》,1984年第5期。
    51六位民间艺术家分别为:高金爱、曹佃祥、王兰畔、祁秀梅、白凤兰、胡凤莲。胡勃根据这次教学活动的体会写了《学习民间美术的教学实践》一文,发表在《美术研究》(1986年第3期)上。
    52书堂:《黄河流域民族礼馍展览巡礼》,《中国食品》,1988年第10期。
    53这个活动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咸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旨在为了全力抢救花馍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4如前文提到的作者在研究山西忻州地区民间美术时,首先对民间面花作分析探讨,然后又介绍了农民画、炕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见褚怀玉、邢晨声、段改芳:《美玉出自丑璞—谈谈山西忻州地区民间美术》,《美术》,1984年第5期。同年,薄松年对宋代河南地区民间美术所作的研究里,也曾提到面花。见《宋代河南地区民间美术》,《美术研究》,1984年第2期。
    55郑宗林:《歧山馍馍礼》,《中国食品》,1986年第1期。
    56鲍家虎:《丰富多彩的山东面塑艺术》,《美术》,1986年第5期。
    57候龙江:《华州民间面花艺术》,《西北美术》,1992年第3期。
    58史耀增:《馄饨和关中东府民俗》,《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59谢迁:《陕西关中东府“花花馍”》,《美术大观》,2007年第10期;谢迁、张恒、李志虎、谢登喜:《陕西省关中地区面花制作的特点与文化蕴涵》,《西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徐璐:《关中面花文化内涵追溯》,《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0袁华祥、肖芬:《中国传统文化在合阳面花中的形式美表达》,《艺术与设计》,2009年第8期。
    61刘臣:《古老的民间艺术—花馍》,《今日中国》,1995年第7期。对陕西韩城民间面花艺术作了介绍。
    62南志刚:《亲情·祈福·生命—华州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分析》,《渭南师专学报》11996年第1期。
    63栗运成:《岚城面塑》,《影像材料》,2005年第2期。
    64尉富国:《晋南民间礼馍的文化内涵初探》,《晋阳学刊》2004年第2期;孙绪静:《晋南传统婚俗中的礼馍艺术浅谈》,《文物世界》,2008年第3期。
    65张国兴:《郎庄面塑的制作及启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贺军:《郎庄面塑的文化内涵》,《美与时代》(上半月),2007年第10期。
    66唐家路:《山东莱州面花》,《设计艺术》2005年第3期。
    67徐浩艇:《论庆阳面塑艺术中的生殖崇拜文化现象》,《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8高仲选:《合水面塑——枣山》,《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69高珊珊:《民间面塑的文化内涵—河南沈丘顾家馍个案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0卢爱华:《苏北金湖面塑礼馍探究》,《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71如王宏硕对长白山满族的面灯艺术的研究,见王宏硕:《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中的面灯艺术》,《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王红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面花艺术的介绍,见王红川:《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面花艺术概说》,《内蒙古艺术》,2002年第2期。
    72唐家路:《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3董毅芳:《试论山西民间面塑的造型特征》,《艺术与设计》,2009年第6期;张文平:《陇东面塑的造型与审美特征》,《美术大观》,2009年第12期。
    74宋新娟:《民间面塑艺术文化内涵之研究》,《沧桑》,2002年第5期。
    75《(三)文化艺术人物资料—面花状元赵秀芹》和《(三)文化艺术人物资料—合阳北派面花艺人行俊肖》,页254-255,《合阳年鉴》,1992年—1996年。
    76高珊珊:《民间面塑的文化内涵—河南沈丘顾家馍个案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第32卷第2期。该文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了中原地区面塑艺术的代表——顾家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面花研究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篇。
    77乔方辉:《菏泽面塑村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78赵建民:《中华礼馍刍议》,《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79李倩:《村落民俗文化构建中的面花互赠习俗研究—以陕西华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80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1史耀增:《合阳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82谭红丽、潘鲁生:《面花花》,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83鲁汉:《民间面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84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85段改芳:《民间礼馍制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86台湾汉声杂志社:《郎庄面花》,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87《延川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前小程村已建立,因程姓最早在此建居,村子小于大程而得名。”这是所能查到的有关小程村历史最早的记载。《延川县志》,页290,《延川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88例如延川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对小程民间艺术村的描述,详见延川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网址:http://www.yanchuan.gov.cn/;福客民俗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中对延川小程村原生态民俗文化的详细介绍,网址:http://fy.fol kw.com/vi ew.asp?id=1108;还有一些对小程民俗旅游情况的介绍,如《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10期上发表的《找到失落的小程村》,是对小程以及附近的民俗风情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小程村民间剪纸艺术家冯瑞梅和她的剪纸作品。
    89方李莉:《黄河边上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考》,陕西旅游资料网,2004年,网址:http://www.xtour.cn/2004-12/2004126190635.htm
    90陕西延川队供稿,西部阳光编委会整理:《关注农村:陕西省延川县小程村调研报告》,2005年11月,网址:http://edu.bokee.com/info/focus/70824.shtml
    91该文是作者根据2004年对小程村春节年俗活动的考察所写。文中强调,“传统的恢复有多种动力,一方面的确来自于民间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市场的需要。”详见方李莉:《小程村的记忆》,页14,《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92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页326,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93杨萍:《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4年。该论文借鉴社会学、民俗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实地考察陕西凤翔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风俗民情,全面深入地梳理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
    94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11费孝通:《江村经济》,页327,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2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页4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刘氏认为,“不论是带着什么课题进入村落,总要首先对村落的人口、姓氏、耕地、作物、聚落格局、周围环境和历史变化等做基本的查询,这是因为这些基本材料不仅本身是农耕民俗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背景。”他这一观点实则是强调村庄内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征,如果离开了对村庄整体生活状态与文化形态的把握,对于任何一类民间文化的理解都将不够深入。
    113如《礼记·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汉书·董仲书传》载:“变民风,化民俗”。
    1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
    115仲富兰:《中国民俗学导论》,页5,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116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页12,见陈瑞林编:《民俗与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
    117同上,页14。
    118钟敬文:《序》,见陈瑞林:《民俗与民间美术》,页4,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
    119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页25,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0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页2,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1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页2,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2河怀湾是原先的称呼,因其附近有河怀村而得名,1998年,张士元建议改为乾坤湾,从此开始传说此处是伏羲创八卦阴阳图的地方。
    124清水关在古代是陕北高原与三晋大地联系的重要渡口,明清前后码头兴隆,店铺林立,商家云集,是方圆数十里的商品集散地。据说,1936年5月,毛泽东、彭德怀曾在此西渡黄河回师陕北,并在清水关附近住过一晚。如今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居住。
    125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页290,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6村民程安小曾告诉我,他家祖上是村里的地主,所以是有过家谱的,他小时候还见过,后来就不知到哪里去了,可能是破四旧时烧掉了。
    152详见: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703086
    153(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页12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54指小麦磨的面粉。
    155当地的妇女都喜欢穿一件类似于围裙的外衣,便于做活,这种服装款式在很多描绘传统陕北生活的图片中能看到,但是现在村里只有一两位老人还穿着这种衣服。
    165当地办婚宴是没有喜糖的,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在婚礼结束后回去时,主人就会向客人赠送一些小馒头。
    196费孝通:《江村经济》,页44,商务印书馆,2001年。
    197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页10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8例如我的房东,只有四十岁,却已经是外祖母了,据她说,自己是十七岁出嫁的。她生了四个孩子,两个女孩两个男孩。最大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附近的村庄,现在已有一个一岁大的孩子。
    1992006年,我在作田野调查时曾经参加了小程村的一个婚礼,新郎和新娘都不到二十岁。另外,我第一次去小程时,认识了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年轻女孩,她向我提供了很多情况,我们成了朋友。2007年我再去时,向村民问起她,大家说她今年嫁了, 去了。我非常诧异,因为她只有十七岁。
    205说古今指讲民间故事。
    206费孝通:《江村经济》,页118,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0费孝通:《江村经济》,页120,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1方李莉:《小程村的记忆》,见《艺术评论》,页14,2007年第2期。
    217费孝通:《江村经济》,页119,商务印书馆,2001年。
    230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页35,《美术观察》,1997年2期。
    231潘鲁生、赵屹:《从艺术学视角看民间美术的分类》,页14,见《设计艺术》,2005年第4期。
    232虽然最早是民俗学家开始关注民间美术,但真正系统的研究还是在美术界逐步发展形成的。
    233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页35,《美术观察》,1997年2期。
    234例如巫鸿在《美术史十议》中说:“比较难于解释的倒是‘美术’这个常见的字眼。……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术’一语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我之犹豫使用‘美术’的第二个原因关系到美术史的范围和内涵。实际上,这个学科即使在西方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固定的和‘科学’的定义。见巫鸿:《美术史十议》,页4-5,三联书店,2008年。
    243未婚女性称女子,结婚后就改称为婆姨。老婆通常指上了年纪的女人。
    244年轻的叫花匠女子,年纪大的叫花匠婆婆。
    245郭庆丰:《纸人记》,页160,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46巫鸿:《美术史十议》,页6-7,三联书店,2008年。
    251详见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114,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252引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http://fy.fol kw.com/view.asp?id=1108
    253最初村里只有胡玉梅会剪窗花,后来,郝秀珍、冯彩琴等几个会剪纸的妇女也先后从其他村庄嫁进小程。
    254小程村村民,也是民间艺术村成立时被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村民之一,2004年嫁至其他地方。
    2552006年1月17日靳之林讲述。
    256参阅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页3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3中阳正月十五晚上的“烤枣山”活动又被当地人叫做“小子会”,属于一种求子活动。
    284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页188,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285盘子是盛行在柳林县的一种大型集体祭祀性民俗活动。
    286朱狄:《原始文化研究》,页490,三联书店,1988年。
    287见《孟子·离娄上》,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迪至文化。
    288闻一多:《匡斋尺犊》,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页126,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289《陕西民间美术研究》,页120,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90靳之林:《绵绵瓜瓞》,页6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91例如中阳和孝义的枣山面花里也有这种云纹卷;陕西渭北有一种“卷子馍”,造型与小程的“卷卷”相似,在当地,这种“卷子馍”是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以表示对女儿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义务的企盼和祝愿。见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莲族艺术内涵初探》,页120,《陕西民间美术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另外,陕西韩城有一种祝贺生育的面花,通常捏制成人面鱼形,当地叫“鱼变娃馍”,娃娃的下体也是由这种云纹卷做成的。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页11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29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页124,三联书店,1982年。
    29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21,亚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
    斟据说是“姑姑提盆盆,儿女一群群”之意。也是与生育有关。
    29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页158,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296因为最初村民们把清明节制作的小鸟形面花称作“寒燕燕”,后来演变成清明节蒸的所有小面花,无论什么造型都被叫做“寒燕燕”了。
    297郭庆丰:《纸人记》,页44,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98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页7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8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05,207
    309也有学者解释应该写作混沌。
    310靳之林:《绵绵瓜瓞》,页4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11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页4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312高珊珊:《民间面塑的文化内涵—河南沈丘顾家馍个案分析》,页28,《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13乌丙安:《民俗学原理》,页227,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4姜哲:《蒙古族民间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考察与区域文化特征》,页94,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321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页369,2001年。
    322没有确切地统计,据几位剪纸艺术家自己所说。
    323婆姨是陕北当地对老婆的称谓。
    324费孝通:《江村经济》,页198,商务印书馆,2001年。
    325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页668,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6村民程安小告诉我,他小的时候村里过年还要扭秧歌的,后来就再也没有了。程安小,1961年生,小程村村民。
    327关于这个情况,已经有很多人讲过,方李莉在考察小程时也遇到这种情况,后来她付钱让小程村民扭了一场秧歌。见方李莉考察报告。
    3302002年2月18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小程召开。
    3312006年1月郝秀珍讲述。
    332我在小程考察时所遇见的游客有很多就是这样被推销从而购买剪纸的,而且他们会跟我说起,村里哪几个妇女很会卖剪纸,哪几个比较老实,不太会推销自己的剪纸。
    333据说,艺术村村长的妻子原先并不会剪纸,看到别人剪纸能卖钱,她也天天跟着学,现在,她的剪纸作品虽然不算出色,也能卖出去一些了。我曾经在她家里看过她的剪纸,与其他妇女相比还是显得拙劣。
    334冯山云:《黄河文化与小程民间艺术村》,页327,见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5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页259,群言出版社2005年。
    336小程村村民,民间艺术家,冯彩琴讲述,2006年1月25日。
    337小程村村民,民间艺术家,小程民间艺术村美术组组长郝秀珍讲述,2006年2月3日。
    338方李莉:《西部民间艺术的当代构成》,《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339姜哲:《变化的剪纸与文化能人:一个和林格尔的个案》,见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页285,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0如刘小娟、冯瑞梅等。
    341延川县著名剪纸艺术家郭如林就是一位男性剪纸艺人。
    342姜哲:《变化的剪纸与文化能人:一个和林格尔的个案》,见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页284,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62,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3532006年春节调查。
    354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页1,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
    355同上,页4。
    356邰怡:《我所经历的凤翔年画》,页273~274,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57参阅邰怡:《我所经历的凤翔年画》,页272,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58参阅邰怡:《我所经历的凤翔年画》,页272,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59邓福星:《年画雅俗谈》,页125-126,见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
    360周克难:《陕西民间木版年画浅述》,页285,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61邓福星:《年画雅俗谈》,页124~125,见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
    362沈泓:《门上春秋—民间年画中的门神佑护》,页230~232,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
    36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页3,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
    36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13-14,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365洛川与延川同属于陕西省延安市。
    366这个例子来自于网络,见方李莉:《陕北人的窑洞生活(二)》,2008年,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486f00100bjtn.html
    367见本文114页
    368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页5,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
    369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3,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370见本文137页。
    371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页63,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72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页203,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377宋新娟:《民间面塑艺术文化内涵之研究》,页53,《文化天地》,2002年第5期。
    378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页3,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79赵建民:《中华礼馍刍议》,页50,《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380(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资料来源于国学网—唐代笔记史料,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sl/fswj/fswj06.htm
    381邓之诚注:(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注》,页178,中华书局,1982年。
    382王迈点校:(清)顾禄撰,《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383关于面花的起源参阅唐家路:《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84唐家路:《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及技艺特征》,页32,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85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迪至文化。
    386郭超、夏于全主编:《传世名家百部—礼记》,页69,蓝天出版社,1999年。
    387(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附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8(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序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9(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中华书局,2004年。
    390(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页11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1方春阳等点校:《黄帝内经集注》(清)张志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392(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页1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3小程村的村民经常说,“现在白面都能随便吃了,以前哪敢想。”另外,当地村民以前用来形容幸福生活的时候,最常说的就是,“白面馍馍随便吃”。
    394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页18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395高仲选:《合水面塑——枣山》,页195《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
    396郭庆丰:《纸人记》,页164,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97赵建民:《中华礼馍刍议》,页49,见《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398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页198,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99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页5,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00董毅芳:《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页28,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01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页82,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40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页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0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页52,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页16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页16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6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页23,见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07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页16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8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4092008年起,国家将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以便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拜祭祖先。
    410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14,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411她的家乡距离小程村很近,各种风俗习惯基本相同。
    413靳之林:《我国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页25,《美术研究》,1985年第3期。
    41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页238,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1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页237,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16候龙江:《华州民间面花艺术》,《西北美术》,1992年第3期。
    41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页109,亚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418把用水浸潮湿后的窗花样子贴在白纸上,翻转过来经油灯熏过,再把样子揭开,被烟熏黑的纸上就留下了清晰的白色图迹。
    419参阅程征:《棂间胜境—关中窗花踏勘札记》,页168,《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1988年。
    420老婆在小程方言里指老太太的意思。
    42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页172,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23丛小桦:《民间面塑》,页119,见《北方民间绝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
    2. 艾青、江丰编:《西北剪纸集》,晨光出版公司,1949
    3. 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4. 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编印:《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说明书》,(民国三十一年七月),1942
    5. 陈叔亮:《窗花——民间剪纸艺术》,高原书店,1947
    6. 陈瑞林编: 《民俗与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7. 岑家梧著: 《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
    8. 段改芳:《民间礼馍制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9. 方湘侠主编:《湖北民间美术》,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美术出版社,1986
    10.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1
    11.傅扬编:《王老赏的窗花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
    12.冯骥才:《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3.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郭庆丰:《阳歌阳图》,台湾汉声杂志社,1999
    15.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16.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7.黑建国:《陕北延川剪纸》,工人出版社,2000
    18.黑建国:《陕北信天游与剪纸》,外文出版社,2003
    19.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美术探源》,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20.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美术出版社合编:《湖南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2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今据广益书局本影印,上海书店,1986
    22.江丰编:《延安剪纸》,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源哲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靳之林: 《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7. (加)朱爱岚: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8.姜哲:《中国民间美术解读》,地质出版社,2005
    29.李朝成:《陕西民间美术大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0.李绵璐:《谈民族民间美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31.李秀忠主编:《民间工艺》,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32.刘道广:《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3.刘思智: 《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齐鲁书社,2003
    34.鲁汉:《民间面花——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3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6.吕胜中:《造型原本》,三联出版社,2002
    37.洛川县文化馆、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洛川民间美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8. (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9. (美)古塔弗格森编著:《人类学定位》,华夏出版社,2005
    40. (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1.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42.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43.潘鲁生: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2)祭祀篇·供品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4.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5.乔继堂:《中国吉祥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6.乔晓光主编:《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2003
    47.乔晓光:《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西苑出版社,2003
    48.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9.(日)藤井增藏:《中国的剪纸艺术》,三省堂,1988年
    50.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编:《陕西民间剪纸》,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51.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编:《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52.史耀增:《合阳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53.沈从文:《龙凤艺术》,作家出版社,1960
    5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55.宋龙飞:《民俗艺术探源》,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2
    56.谭红丽、潘鲁生:《面花花》,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57.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58.台湾汉声杂志社:《郎庄面花》,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2001
    59.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0.王朝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61.王光普编著:《民间艺术瑰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2.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63.王铭铭:《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王宁宇:《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65.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66.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67.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2002
    68.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69.吴润令:《漫谈中国剪纸》,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70.席德进:《台湾民间艺术》,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74
    71.徐蔚南:《剪画选胜》,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1949
    72.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73.许平:《馈赠礼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74.杨景震主编:《中国民俗大系·陕西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75.杨力舟:《保护与弘扬》,外文出版社,2004
    76.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7.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78.杨先让主编:《中国民艺学研究——第二届民间美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
    79.殷秀云:《殷秀云谈民间美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0.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
    81.庄伯和:《民间美术巡礼》,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2
    82.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83.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84.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85.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6.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87.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8.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89.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90.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1.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92.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93.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4.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5.仲富兰:《中国民俗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9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97.左汉中:《民间美术拾零》,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98.左汉中:《笔随阁花雨—民间美术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 白亮:《民间美术的传承及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
    2. 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鲍家虎:《丰富多彩的山东面塑艺术》,《美术》,1986—5
    4. 薄松年:《民间美术研究工作的迫切任务》,《美术观察》,1997—2
    5. 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美术观察》,1997-2
    6. 方李莉:《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2
    7. 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文艺研究》,2003—3
    8. 方李莉:《小程村的记忆》,《艺术评论》,2007-2
    9. 范茂震: 《中国民俗与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工艺》(一),1984
    10.付晓彦:《社会事件中的“邳县农民画活动”与“农民画”—以大跃进时代为核心的“邳县农民画活动”个案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11.高明醒:《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社科纵横》,2006—8
    12.高珊珊:《民间面塑的文化内涵—河南沈丘顾家馍个案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13.高仲选:《合水面塑——枣山》,《民俗研究》,2002—3
    14.甘肃省庆阳地区文化处:《我们是怎样开发利用民间美术的》,《中国民间工艺》(七、八)
    15.郭庆丰:《从源而来的榆林民间美术》,《艺圃》,1990—2
    16.贺荣敏:《花花馍》,《西北美术》,1992—2
    17.侯龙江:《华州民间面花艺术》,《西北美术》,1992—3
    18.姜哲:《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考察与区域文化特征》,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
    19.靳之林:《我国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美术研究》,1985—3
    20.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美术研究,2003—3
    21.焦长虹:《民间美术的流变》,《文艺研究》,2005—1
    22.刘阿平:《文化生态视野中的关中民俗面花文化的传承》,《消费导刊》,2009—11
    23.刘保国、陈力军:《试论民间美术与民俗》,《邯郸师专学报》,2002-1
    24.刘道广:《中国民间美术文化性质论》,《中国民间工艺》(九),1990
    25.刘海涛:《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当代油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6.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27.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兼论民间美术对本原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研究》,2006-6
    28.李金春:《庆阳民间美术“热”现象利弊分析》,《装饰》,2007-1
    29.李倩:《村落民俗文化构建中的面花互赠习俗研究—以陕西华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30.李宗寅:《民间美术的存在价值略论》,《中国民间工艺》(十、十一),1992
    31.李智伟等:《从民间美术现状论传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32.卢爱华:《苏北金湖面塑礼馍探究》,《民俗研究》,2005—2
    33.罗文茜:《传统的再发现》,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4.陆诚之:《情真意切的甘肃民间工艺》,《中国民间工艺》(一),1984
    3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现状研究及其他》,《美术观察》,2001—5
    36.吕胜中:《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美术研究》,1994—1
    37.南志刚:《亲情·祈福·生命—华州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1
    38.潘鲁生:《现代乡土意识与旅游审美心理—兼谈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旅游纪念性》,《中国民间工艺》(三),1986
    39.潘鲁生:《丧俗艺术与人情观念》,《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40.平安:《面临危境民间美术如何保护》,《美术观察》2004—3
    41.乔方辉:《菏泽面塑村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2
    4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及研究方向》,《美术研究》,2002—3
    43.乔晓光:见《民间剪纸·正在消失的母亲河》,《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3
    44.乔晓光:《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页124,《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5.乔晓光:《文化记忆:民间美术保护的文化原则》,《美术观察》,2007—11
    46.[日]祝宫静(徐艺乙译):《生活·文化·民俗》,《中国民间工艺》(五孙建君,《情之源美之根---谈民间美术审美的情感因素》,《中国民间工艺》(三),1986
    47.孙建军:《民间美术与人生礼仪》,美术观察,2004—3
    48.宋红雨:《民间美术中的女性崇拜》,装饰,2000—4
    49.孙绪静:《晋南传统婚俗中的礼馍艺术浅谈》,《文物世界》,2008—3
    50.史维安:《高妙在于“手风”---民间美术技巧赏析》,《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51.史耀增:《馄饨和关中东府民俗》,《民俗研究》,1992—4
    52.唐家路:《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2
    53.唐家路:《山东莱州面花》,《设计艺术》,2005—3
    54.滕凤谦:《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美术史论》,1984—1
    55.王宏硕:《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中的面灯艺术》,《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6.王红川:《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面花艺术概说》,《内蒙古艺术》,2002—2
    57.王晓峰:《嬗变之中求自新--浅论当前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变化趋势》,《美术大观》,2005—12
    58.王凡:《中国民间美术中的美学思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9
    59.王惕:《美术民俗学创想》,广西悟州高等师范学校学报,2001—4
    60.王治:《图腾圣宴的遗俗—黔东南苗族牯藏节文化内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6
    61.汪为义:《现代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承传性变异》,《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62.汪海霞:《论民间美术的三个层次》,《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63.尉富国:《晋南民间礼馍的文化内涵初探》,《晋阳学刊》2004—2
    64.乌力吉:《蒙古族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美术研究》,2002—4
    65.吴昊:《传统剪纸作为民俗符号的意义》,《美术观察》,2003—11
    66.闻一多:《神话与诗》,《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
    67. [西德]白云台:《关于中国民间剪纸的研究》,《中国民间工艺》(一),1984
    68.谢昌一:《民间美术的横向发展》,《中国民间工艺》(三)许平,《城市社会心理与民间工艺---关于“三次功能”的断想》,《中国民间工艺》(三),1984
    69.谢迁:《陕西关中东府“花花馍”》,《美术大观》,2007—10
    70.许平:《民间工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意义---兼论物承文化》,《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71.徐艺乙:《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中国民间工艺》(六),1988
    72.徐艺乙:《关于本世纪以来的民间美术研究》,装饰,2000—1
    73.谢方:《论乡土美术活动中的民间审美权威性及其基本特征》,《装饰》,2007-3
    74.谢迁:《陕西关中东府“花花馍”》,《美术大观》,2007—10
    75.谢迁、张恒、李志虎、谢登喜:《陕西省关中地区面花制作的特点与文化蕴涵》,《西安大学学报》,2008-3
    76.徐璐:《关中面花文化内涵追溯》,《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7.杨萍:《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4
    78.杨毅柳,张炜:《西部开发应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4
    79.杨传喜:《对民间美术形象符号及其文化内涵的解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80.杨学芹:《民间美术的生命力》,《美术研究》,1987—4
    81.易嘉勋:《论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造型的互生性》,《民族论坛》,2006-2
    82.袁凤梅:《论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社科纵横》,2006—3
    83.尹向前、宋希祥:《霍县面塑艺术漫谈》,《中国民间工艺》(二),1985
    84.尹国有:《论民间美术色彩观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
    85.袁华祥、肖芬:《中国传统文化在合阳面花中的形式美表达》,《艺术与设计》,2009—8
    86.张国兴:《郎庄面塑的制作及启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6
    87.张明生:《山西面食文化与面塑艺术》,《映像》,2004—7
    88.张士闪、张廷兴:《山东举办春节饮食习俗研讨会暨“山东传统果模礼馍联展”》,《民俗研究》,2000—1
    89.张莉娜:《民间美术的色彩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
    90.赵建民:《中华礼馍刍议》,《民俗研究》,1997—2
    91.赵霞、贺成安:《陕北民间造型艺术浅谈》,《延安教育学院报》,2004—6
    92.周南:《面塑》,《上海工艺美术》,1999—3
    93.周立新:《原生态民间美术与当代文化》,《美苑》,2006—4
    94.周跃西:《对“民间美术”称谓及其研究的批评》,《郑州大学学报》,2007—1
    95.郑岩、汪悦进:《庵上坊》,三联书店,2008
    96. SU XIAO HU PO, "wang yan Dough Modeling Art", " Women of China",2001-11
    1、(汉)崔寔(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
    2、(宋)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3、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延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西安出版社,2000
    5、(清)谢长清:《重修延川县志》(民国二十二年抄本)
    6、(清)顾禄(王迈点校):《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迪至文化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http://fy.fol kw.com/view.asp?id=1108
    3、方李莉:《黄河边上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考》,2004,网址:http://www.xtour.cn/2004-12/2004126190635.htm
    1、西部阳光编委会整理:《关注农村:陕西省延川县小程村调研报告》,2005,网址:http://edu.bokee.com/i nfo/focus/70824.shtml
    5、延川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yanchuan.gov.cn/
    6、《延川小程村的保护计划》,网址:http://yanchuan.678114.com/Html/lvyou/zixun/20080409438F0CB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