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翻译会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文化会通外来文明有两大阶段,一是自魏晋至唐宋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二是明末以降的中西学会通。其中明清儒家士大夫的西学翻译会通在儒家文化反思、转型及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专题研究。本文认为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翻译会通指译者把译语和原语及其文化融会贯通以求超胜。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试图确立“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学术地位,探讨翻译会通与文化建构的关系,深化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近代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自觉论、经世实学论、哲学解释学、翻译目的论和翻译伦理等。选题创新,立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翻译史对翻译会通进行专题研究。
     本文共分为七章。绪论综述有关翻译会通研究的文献,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主体部分包括翻译会通论及其历史回音、晚明危机与西学会通、晚清实学与翻译会通、晚清新学与西学会通、翻译会通的特征及意义等。
     翻译会通论及其历史回音首先重点阐述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内涵,然后运用文化自觉论,从晚明王学会通思潮的兴起、利玛窦合儒策略的影响以及徐光启会通中西的实践三个方面,论述徐光启翻译会通思想的形成;最后通过对明末至近现代翻译会通思想的历时考察,梳理其发展和变迁,试图确立“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学术地位。
     晚明危机与西学会通首先论述徐光启实学翻译及其以耶补儒,然后从心同理同、视界融合等角度,重点探讨李之藻耶儒会通的认知基础及其《名理探》达辞所采取的会通策略。接着通过文本细读,探讨王徵《奇器图说》译本中本土文化和西方机械力学的诸多会通,以揭示王徵会通的文化构建价值和翻译伦理。以上有助于揭示晚明中西翻译会通背后的文化心理,对当前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会通有借鉴价值。
     晚清实学与翻译会通从晚清西学会通的“语言障碍”意识入手,侧重探讨晚清翻译会通之难,评述士大夫突破语言障碍、追求中西翻译会通的种种思想主张与实践,进而试图纠正译学界对晚清中国润色者、笔录者在合译中的身份、地位、作用、影响等方面的忽视,最后通过晚清实学翻译的部分经典文本细读,总结出当时主要的翻译会通策略,揭示晚清西学会通的经世致用特征、时代意义及其不足。
     晚清新学与西学会通重点以严复翻译会通为个案研究。首先追踪严复的治学之“至乐”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观,通过细读《天演论》译著,探讨严复的中西相互“发明”、类比联想及翻译会通策略。其次以《名学浅说》为个案,详细探讨严复换例译法的会通性,特别是其以西方逻辑学反观中国语文、中国逻辑之弊等的特征,揭示严复换例译法旨在提倡科学救国的目的。按语是严复翻译会通的另一重要策略,其特点是集思广益,既发掘与原文异同之论,又适当附以己见,托译言志。本章最后通过文本细读,对以上这两个层面的翻译会通加以描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严复按语对当前学术翻译的借鉴价值。
     明清中西学会通的心理基础是“心同理同”,译者努力通过类比想象在中西异质文化中寻求相似性。会通作为贯穿于近代翻译史的一种重要策略,体现了译者理解的“应用性”特征和诠释学真理追求。翻译会通立足于中国近代化的社会实践,是译者融会中西以求超胜的实践智慧,又是医治当前“技术化”翻译的一剂良药。本章最后通过对《赫兹列散文精选》所采用的文言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论述会通对反思文言功过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最后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翻译是译者此在的政治文化诠释活动,翻译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传统文化是明清士大夫在翻译中会通西学的重要资源,类比联想是中西会通的认知基础。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有待拓展,材料有待继续搜集整理,翻译会通的界定与学理论述有待理论提升。
Chinese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two main phases in its integrating exotic civilizations:firstl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ll through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secondl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with western learning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Among these,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into Chinese through translation undertaken by the Ming and Qing Confucian scholar-officials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ultural introspectio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culture, thus proving worthy as a prospective subject of specific research. It claims integration as an academic approach to cultural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s translators'integrating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s well as their cultures for cultural transcendence.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lies in attempting 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position of integration as a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important theories employed includ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hinese practical learnin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Skopostheorie, and translation ethics. The dissertation is creative in research subject with a comprehensive specific study o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Chinese ideological, cultural, academic and translation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e objectives, significance, methodology, main arguments and contents. The body covers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echoing, cris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learning, practical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new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learning integratio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echoing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as a translation paradigm. Then it employ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dig out what has shaped Xu's though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prevailing trend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derived from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Ricci's adaptation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Christianity with Confucianism, and Xu's personal integrat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Finally it presents a diachronic survey of the various translation thought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close modern times. This chapter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position of integration as a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Cris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learning firstly discusses Xu's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ractical learning and his Christian reinforcement of Confucianism.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same mind, therefore the same principle" and fusion of horizons, it then concentrates on investigating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Li Zhizao's integrating 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and his strategies applied to his translation of Philosophy of Logic. With a close reading of Illustrations and descriptions of Extraordinary Devices, it goes further to explore various integrations of Wang's native culture with western mechanics to reveal the value and translation ethics of hi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above is helpful to disclose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behind the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hope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urre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actical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language barrier" in western learning integration, emphasizes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llowed by a comment on different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scholar-officials in breaking language barriers and pursuing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It then attempts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neglected identity, statu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text-polishing and recording scholar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co-translation practice. After the perusal of some classic texts, it summarizes their main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finally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features, significance and drawbacks of prac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New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learning integration focuses on a case study of Yan Fu's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t firstly traces Yan's pursuit of academic“ecstasy”and his corresponding cultural views. Then it explores his mutual invention and analogical imaginati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 and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two, after the perusal of the translated text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The next is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the integrating nature of the skill of replacing the original English examples with corresponding Chinese ones, which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Yan's translation of Primer of Logic, particularly such weaknesses as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ogic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logic aimed at rescuing China with western sciences. Annot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employed by Yan Fu for his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drawing on collective wisdom and absorbing all useful ideas. In the annotation, Yan not only seeks out those similar and different ideas from the original, but also adds his own insights to express himself. Thus the last two parts conduct a descriptive study of Yan's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above two perspectives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his annotations, which is followed by a comment on its value to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In summary, "The same mind, therefore the same principle" is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with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ranslators attempt to establish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heterogeneous cultures through analogical imaginations. As an important translation strategy throughout the modern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pplication" in understanding and the pursuit of a kind of hermeneutic truth. Based o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phronesis of translators'integrating western learning into Chinese for transcendence as well as a good medicine for the current mechanical "technical translation". At last, this chapter present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trategy employ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ion of Hazlitt’s Essays, with a comment on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notion of "integration" for rethink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s a means of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fter the analysis above, this paper concludes as follows:Translation is translators'Dasei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ermeneutic activity, and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is an academic approach to cultural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the significant resource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integrate with western learning through translation, while analogical imaginations were the cognitive basis of Chinese 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learning. Moreover, some disadvantage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lso necessary to mention:the research subject is expected to expand with more original references to collect and organize. Also,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integration and academic exploration has to be promoted theoretically.
引文
①转引自陈俊民,“理学、天学之间”,《中国哲学》,2004(1),第22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民志书店,1926年。
    ③向达,《中西交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43年。
    ④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49年。
    ⑤刘仙洲,“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真理杂志》,1944(2)。
    ⑥(意)惠泽霖,“王徵与所译《奇器图说》”,《上智编译馆馆刊》,1947(1)。
    ⑦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
    ⑧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⑨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其中多篇论文论及翻译及会通,如“明清间译著底本的发现和研究”、“明末清初天主教适应儒家学说之研究”、“明清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明清间西洋机械工程学物理学与火器入华考略”、“王征之事迹及其输入西洋学术之贡献”、“《天主实义》之改窜”、“利玛窦《交友论》新研”、“《遵主圣范》之中文译本及其注疏”、“《名理探》译刻卷数考”等。
    ⑩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台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
    11 d'Elia, Pasquale M. "Further Notes on Matteo Ricci's De Amicitia", Monumenta Serica,1956 (15).
    12方豪,“明末清初天主教比附儒家学说之研究”,《文史哲学报》,1962(11)。
    13 Mish, John L.“Creating an Image of Europe for China: Aleni's His-Fang Ta-Wen” Monumenta Serica,1964 (23).
    14收入黄时鉴主编,《东西文化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55-494页。
    15代表性成果如:李爽学,“伊索寓言与明末天主教东传”,台湾《中外文学》,1990(1);谢和耐著、耿 升译,《中国和基督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孙尚杨,《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陈卫平,《第一页——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①如:(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D. E. Mungello,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Stuttgart: Steiner-Verlag-Wiesbaden-GmbH, 1985; Rule, Paul, K'ung-tzu or Confucius? 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Australia: Allen & Unwin,1986;汤一介,“论利玛窦会合东西文化的尝试”,《宗教》,1988(2)和“Inculturation and Chinese-Christian Contact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g Feng,1991 (4);(意)柯毅霖,“本土化: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方法”,《浙江大学学报》,1999 (1); John H. Berthrong,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古伟瀛,“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的诠释及其演变”,《台大历史学报》,2000(25)和“谈‘耶儒交流’的诠释”,《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4(2);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吴伯娅,《康雍干三帝与西学东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戚印平,“‘Dues’的汉语译词以及相关问题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3(2);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卓新平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出版社,2003;李志军,《西学东渐与明清实学》,成都:巴蜀书社,2004;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和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年。
    ②王青建,《科学译著先师——徐光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③宋浩杰等编,《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④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微的设计与思想》,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张柏春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释》,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⑥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①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王文兵,《丁韪良与中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③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 Pollard, David.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Readings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1840 -1918.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8.
    ⑤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⑦吴汝纶,“吴汝纶序”,《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页。
    ⑧吴汝纶,“吴汝纶致严复书”,第2函,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0页。
    ⑨章太炎的评论,原载于《民报》1906年第12期,见牛仰山,孙鸿霓编,《严复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69页。
    ①陈子展的评论,原载于1929《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第八节,见《严复研究资料》,第279页。
    ②原载于《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21号,见《严复研究资料》,第236页。
    ③陈福康充分肯定了严复的“达旨”译法,见《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8页;王克非分析了严复采用“达旨”译法的深刻原因,归纳出增添、删减、替换、案语、改写等多种达旨方法,见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7-133页;黄忠廉更通过深入研究严复诸如摘译、编译、译述、译评、综述、译写等十多种“达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创新的翻译变体论,见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8(2)。
    ④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学术月刊》,2002(11),第19页。
    ⑥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⑦王宪明,“混杂的译本——读严复译《社会通诠》”,《中国翻译》,2004(2):《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⑧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⑨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⑩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13-215页。
    11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1932年鲁迅给日本学者增田涉的信中谈及《域外小说集》时说:“《域外小说集》发行于一九○七或一九○八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见鲁迅,“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73页。
    ②后收入《七缀集》一书。
    ③ Leo Ou-fan Lee, Lin Shu and His Translations: Western Fiction in Chinese Perspective. Harvard University, 1965; Compton, Robert William.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s of Lin Shu, Stanford University,1971.
    ④ Baker, Margaret John. Translated Images of the Foreign in the Early Works of Lin Shu,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4; Li Lu, Translation and Nation: Negotiating "China" in the Translations of Lin Shu, Yan Fu, UMI,2007; Hill, Michael Gibbs. Lin Shu: Translation, Print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an Icon in Moder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2008.
    ⑤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⑥张俊才,《林纾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①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马祖毅主编,《中国翻译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杜石然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周发祥,李岫,《中外文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杨义,“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会通效应通论之一”,《甘肃社会科学》2005(10),第244页。
    ③王盛恩,“郑樵的会通思想和求实创新精神”,《洛阳师专学报》,1998(1);金仁义,“从《论语》看孔子的会通思想”,《史学史研究》,2008(1)。
    ④陈庆坤,“中国近代哲学与佛学的会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刘仲林,“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谈科学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5);李祥俊,“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南京社会科学》,2006(12)。
    ⑤黄政新,“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与途径”,《人文杂志》,1999(1);杨君游,“贺麟与中西文化的会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杨义系列会通论文:《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会通效应通论之一》、《精思博识、时代智慧及其他——会通效应通论之二》、《“管锥”之功与会通的“钱串”——会通效应通论之三》,《甘肃社会科学》,2005(10、12)、2006(1).
    ①疏华仁,“利玛窦与儒学的会通和冲突”,《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②尚智丛,“明末中西认识论观念的会通”,《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6)。
    ③陈俊民,“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北京社会科学》,1994(1);陈俊民,“‘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下),《中国哲学史》2004(1/4)。
    ④王立新,“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2)。
    ⑤葛荣晋,“‘西学东渐’与清初‘中西会通’的科学观”,《北京学院学报》,2004(5)。
    ⑥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学术月刊》,2002(11);俞宣孟,“论中西哲学的会通”,《社会科学》,2005(5)。
    ①有关“神似”、“化境”的论述见罗新璋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8-19页。
    ②也遮蔽了佛经翻译的格义法、鲁迅提出的直译。“格义——会通——直译”或许是贯穿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格义”重概念的对等,以中“格”西:“会通”重融会贯通,中西互释;“直译”重异国情调,以西观中。以上是否成立有待进一步思考。
    ①徐光启,“历书总目表”,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74页。
    ②Gadame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p.269.
    ③2002年的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学术讨论会,围绕其《中国学术特点》一文展开。针对熊铁基提出的“综合性”特点,吴琦教授认为可以用“学科会通”来代替。见刘玲娣,“中国传统学术及其特点——‘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学术座谈会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第144页。
    ④详见张立文主编的5卷本《中国学术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⑥同上,第334页。
    ⑦“中国学术分期总说”,同上,第8页。
    ①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第63页。
    ②同上,第74页。
    ③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第184页。
    ④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第232页。
    ⑤同上,第766页。
    ⑤同上,第768页。
    ①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8页。
    ②同上,第530页。
    ③(宋)朱熹,黎靖德编,《朱子语类》(5),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913页。
    ④类似的文献如:会,合也。(《说文》);会,聚也。(《广雅·释诂三》一);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等。材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3117134.html
    ⑤类似的文献如:通,达也。(《说文》);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等。材料来源:http://k.pconline.com.cn/question/939589.html
    ①马涛,《走出中世纪的曙光——晚明清初救世启蒙思潮》,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另外,“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范畴,它和气、道、神、象、阴阳等概念相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详见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下册)第二十三“论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699-735页。
    ③(元)董真卿,《周易会通》,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7页。
    ④(梁)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2页。
    ①徐光启、严复分别被称为明末、清末中西会通第一人,两人的会通思想和实践可谓各自时代的代表。
    ②徐光启,“历书总目表”,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374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④徐光启,“历书总目表”,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374页。
    ⑤同上,第377页。
    ⑥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06页。
    ⑦徐光启,“题《测量法义》”,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07页。
    ⑧在《善与恶》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实践智慧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该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良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拥有一切有用的经验。”转引自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哲学动态》,2005(10),第12页。
    ①引自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 p.137.原文:in a new purified and energized form that is appropriate to the needs of the native peoples.
    ②徐光启,“题测量法义”,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第82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④徐光启,“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432页。
    ⑤《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⑥徐光启,“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432页。
    ⑦严复,“救亡决论”,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页。
    ①严复,“译例言”,《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xii页。
    ②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原文是:“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③严复(译),《穆勒名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页。
    ①(梁)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2页。
    ②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发表于1933年),《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0-116页。
    ③汤用彤,“论格义——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发表于1948年),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82-294页。按照汤用彤的解释,格义简单地说就是概念的对等。
    ④(梁)慧皎,《高僧传》,第152页。
    ① Steiner, George. After the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75, p.398.
    ②徐光启,“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434页。
    ③(清)张之洞,《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④转引自刘立夫,“论格义的本义及其引申”,《宗教学研究》,2002(2),第81页。
    ①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②梁启超,《中国进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7页。
    ③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6页。
    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①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negotiation between two cultures:translation is acculturation", See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Beijing: Foren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p.11.
    ②陈德彰,“导读”,Ellis, Roger. Liz Oakley-Brown. Translation and Nation: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ness. Beijing: Foren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p.viii.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②见《晋家人传》,《新五代史》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8页。
    ③理学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邵雍语),把“理”提升到超越社会、自然、人类的位置,通过穷理、尽性、达命,追问宇宙、社会与人类的终极真理,由理一分殊到格物穷理,进而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分别转引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5、212页。
    ①邓志峰将将王门弟子分成修证、师道、会通三派,首次使用“会通派”,见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页。2005年刘海滨在“王学会通派”、“会通思潮”中对会通的相关背景和概念多有论述,见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8页。
    ②转引自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190页。
    ①这是耶稣会士适应性传教策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②详见刘海斌,“耶稣会士来华与会通思潮”,《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65-68页。
    ③详见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6-365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②同上,详见第97-100页。
    ①转引自李炽昌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85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②如李之藻《天主实义重刻序》说“信哉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冯应京《刻交友论序》云:“益信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分别见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3、271页。
    ③徐光启,“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4页。
    ④同上,第431-432页
    ⑤转引自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29页。
    ①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②徐光启,“跋二十五言”,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第87页。
    ③徐光启之子徐骥所著的“文定公行实”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见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551-563页。
    ④参见王青建,“科场失意磨难多”,《科学译著先师——徐光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15页。
    ①徐光启,“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432页。
    ②顾炎武批评晚明士林空疏学风:“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转引自高建,“试论徐光启的科学道路”,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③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①徐光启,“《泰西水法》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第66页。
    ②同上,第67页。
    ③徐光启生前该书己初具规模,但无暇定稿。1633年徐光启死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第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④见陈卫平、李春勇,“内容简介”,《徐光启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徐海松的专著《清初士人与西学》中对清初的翻译会通思想与实践有零散的论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②同上,第34页。
    ①徐光启,“历书总目表”,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74-375页。
    ②徐光启,“修改历法请访用汤若望罗雅谷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第344页。
    ③徐光启,“《简平仪说》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④转引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22-323页。
    ①同上,第333页。
    ②这是梅文鼎在讨论西法与《授时历》割浑圆时一段中西会通的主张,参见李迪,《梅文鼎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90-191页。
    ③该书意在平息当时的中西历法之争,对比异同,找出中西彼此能够互补、会通的理由。
    ①详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323、538-550页。
    ②张之洞,“守约”,《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③同上,“循序”,第43页。
    ④同上,“广译”,第86页。
    ⑤同上,“益智”,第69页。
    ⑥同上,“广译”,第85页。
    ⑦同上,第85-86页。
    ⑧同上,第86页。
    ①同上,“设学”,第76页。
    ②分别见《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卷二百七十二,《輶轩语》(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97页;卷二百八十一,古文二,《创建尊经书院记》,第10076页。
    ③张之洞,“会通”,《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127页。
    ④同上,第128页。
    ⑤张之洞认为:“然则中土之学术政教东渐西被,盖在三代之时,不待畴人分散、老子西行而已然矣。以后西汉甘英之通西海,东汉蔡惜、秦景之使天竺,摩腾辈之东来,法显辈之西去,大秦有邛竹杖,师子国有晋白围扇,中西僧徒、水陆商贾来往愈数,声教愈通,先化佛国,次被欧洲,次第显然,不可诬也。”见张之洞,“会通”,《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⑥同上,第130页。
    ①同上,“益智”,第69页。
    ②同上,“循序”,第44页。
    ③张之洞,“正权”,同上,第40页。这一观点后来受到严复的批评,见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42-145页。
    ④张之洞,“会通”,《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⑤康有为、梁启超的“尚通”翻译思想也值得关注,见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第5章第1节,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另外,林纾的“支点论”、“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则体现了文学翻译领域的会通思想。限于篇幅,本节只选择严复作为代表加以论述。
    ⑥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①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7页。
    ②同上,第125页。
    ③同上,“《英文汉诂》卮言”,第157页。
    ①原文见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3.
    ②严复(译),《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③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④严复,王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45页。
    ①同上。
    ②胡伟希把这几种方式称为严复会通的几个层次,似乎不妥,因为它们重在强调会通的不同视角和目的,没有明确的层次之分。见“‘格义’、‘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学术月刊》,2002(11),第22-24页。
    ①《天演论》,第19页。
    ②同上,第20页。
    ③严复,王拭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53-854页。
    ①有关分类及论述详见薛其林,《融合创新的民国学术》,2006年,第131-329页。
    ①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转引自参见吴仰湘,“贺麟对中西哲学的融贯创新及其学术建国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第92页。薛其林,《融合创新的民国学术》,2006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第203-214页。
    ②转引自孙尚扬,郭兰芳,《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③同上,第88页。
    ①目前比较系统的研究可参阅于德英,《“隔”与“不隔”的循环:钱钟书“化境”论的再阐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②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3页。
    ③原载《学文》月刊,1934年第1卷第3期,见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96-501页。
    ④同上,第500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7-8页。
    ②译介学主要“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见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页。译介学对思考非文学翻译也同样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①陈子龙对徐光启一生治学的概括,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凡例》,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7页。
    ②徐光启,“哀病实深肯赐罢斥疏”,《徐光启集》(下册),第446页。
    ③梁家勉,《徐光启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④高攀龙,《顾季时行状》,《高子遗书》卷十一。转引自王鹏,“没落封建王朝的伟大爱国者”,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①这对徐光启批评科举制度“实是无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明清走上翻译道路之士,多是科举之途的不顺者,或失败者、失意者,如徐光启、王微、徐寿、李善兰、王韬、严复、林纾等,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②徐光启,“家书”,《徐光启集》(下册)卷十一,第496页。
    ③见“题陶士行运甓图歌”,《徐光启集》(下册)卷十二,第536页。
    ④同上。
    ⑤引自高建,“试论徐光启的科学道路”,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的《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⑥同上,第179页。
    ⑦徐光启,“复太史焦座师”,《徐光启集》(下册)卷十,第454页。
    ⑧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凡例》,第17页。徐光启平时“应酬文墨,一切摒除”,“应酬之书(信),堆案盈几,必使人敦迫至再三,始黾勉作答。”梁家勉,“徐光启的治学精神”,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的《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1页。“徐光启本通声律,工书法,擅诗文,后来都摒弃,改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启桢野乘》卷六徐文定传,转引自王鹏,“没落封建王朝的伟大爱国者”,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的《徐光启研究论文集》,第5页。
    ⑨“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徐光启集》(下册)卷7,第333页。
    ①徐光启,“《简平仪说》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②详细分析参阅陈卫平,李春勇,《徐光启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6-229页。
    ③徐光启,“勾股义绪言”,《徐光启集》(上册),第85页。
    ④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徐光启集》(上册),第76页。
    ⑤“刻同文算指序”,《徐光启集》(上册),第80页。
    ⑥徐光启,“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徐光启集》(下册),第338、333页。
    ⑦参见陈义海的《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第四章第一节:“中西‘实学’之辩”,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第67-75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7页。
    ②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96-197页。
    ④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⑤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⑥同上,第77页。
    ⑦同上,第76页。
    ①同上,第77页。
    ②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06页。
    ④徐光启,“测量异同绪言”,《徐光启集》(上册),第86页。
    ⑤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06页。
    ⑥徐光启,“题测量法义”,《徐光启集》(上册),第82页。
    ①徐光启,“测量异同绪言”,《徐光启集》(上册),第86页。
    ②梅荣照,王渝生,刘钝,“欧几里德《原本》的传入和我国明清实学发展的影响”,见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③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40-241页。
    ④同上,第241页。
    ①徐光启,“修改历法请访用汤若望罗雅谷疏”,《徐光启集》(下册),第344页。
    ②(清)阮元《畴人传》卷四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528页。
    ③徐光启,“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下册),第374-375页。
    ①徐光启,“刻同文算指导序”,《徐光启集》(上册),第81页。
    ②(春秋)孔丘等编著,《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1页。
    ③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徐光启集》(上册),第67页。
    ④徐光启,“与友人辩雅俗书”,《徐光启集》(下册),第505页。
    ①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徐光启集》(上册),第67页。
    ②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③徐光启,“简平仪说序”,《徐光启集》(下册),第73页。
    ④徐光启,“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下册),第377页。
    ⑤徐光启,“修改历法请访用汤若望罗雅谷疏”,《徐光启集》(下册),第344页。
    ①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刻同文算指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80页。
    ②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徐光启集》(上册),第66页。
    ③初晓波,《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徐光启对外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书对徐光启对当时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会通多有探讨。
    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李之藻曾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有关他的资料很少,致使许多史实不清,甚至他的生平也众说不一。根据新发现的一些史料,李之藻出生于1571年10月13日,而不是方豪所说的1565年或法国传教士裴化行(R.P.Henri Bernard)所说的1566年。详见龚缨晏,马琼,“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浙江大学学报》,2008(5),第89-97页。
    ②据方豪考证,原书名全文为:Commentarii Collegii Conimbricensis e Societate Jesv: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 Stagiritae Nunc Primum in Germania in lucem editi. Coloniae Agrippinae, Apud Bernardvm Gualterivm,1611.转引自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和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①《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②葛兆光,“一个普遍真理观念的历史旅行——以陆九渊‘心同理同’说为例谈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东岳论丛》,2004(4),第6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④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⑤同上,第271页。
    ①同上,第144-145页。
    ②同上,第238页。
    ③朱维铮主编,“李之藻序”,《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④同上,第180页。
    ⑤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见孔丘等编著,《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42页。
    ⑥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①同上,第112-113页。
    ②同上,第113页。
    ③同上,第205页。
    ④同上,第220页。
    ⑤该歌诀见赵晖,《耶儒柱石——李之藻 杨廷筠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①傅沉际译义,李之藻达辞,《名理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5页。
    ①程颐语,转引自白诗郎,《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②《名理探》,第13页。
    ③同上,第14页。
    ④同上。
    ⑤《大学》,见《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1页。
    ①李天纲,“从《名理探》看明末的西书中译”,《跨文化的诠释:经学和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69-170页。
    ①转引自许抗生,“冯友兰论魏晋玄学”,《北京社会科学》,1995(4),第34页。
    ②《名理探》重刻序,第1页。
    ③徐宗泽,《名理探·跋》,傅沉际译义,李之藻达辞,《名理探》,第382页。
    ①同上。
    ②同上。
    ③马良给陈垣《李之藻传》作序中的评价,同上,第384页。
    ④《名理探》,第192页。
    ⑤同上,第380页。
    ①同上,分别见第352页、353页、365页。
    ②其中原因可能是中国人没有认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我们不需要西方的逻辑学,参见包遵信,③《墨辩》的沉沦与《名理探》的翻译”,《读书》,1986(1),第63-71页。
    ①详见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4-25页。
    ②王微对明末脱离现实、竟趋浮华的学风强烈不满,曾在《士约》中批评道:“士终日聚谈,无一语讲求道义:终日诵读,无一字照管身心。致知力行,学术漫无用处;济事安民,事业了不相干。匪独诸生,即吾辈何尝非昔日诸生耶!”转引自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③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第14页。
    ④同上,第14-15页。
    ①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增订本),第4-5页。
    ②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2008年,第17-18页。张柏春、田淼等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这段文字参考了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其一制机巧,用小力转大重,升高至远,以运(?)粮,以便泄注。干水地、水干地,以上下舫舶,如是诸等机器,或借风力,或依水流,或用轮盘,或设关捩,或特空虚也。”同上,第18页。
    ③同上,第20-21页。
    ①他在《额辣济亚造牖诸器图说》自记中又道:“其中几关民间用物,惟恐少不分明;而涉及于战阵诸说尚多含蓄,未尽详露。”见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潜》(增订本),第190页。可见,对于王徵来说,民用高于一切,凡涉及此类器具,他尽量做到图说分明,图样清晰,以便匠人依法仿制,而兵器止于一时之急用,不图传播。
    ②王徵《两理略》自序,见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增订本),第163页。
    ③转引自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④陈俊民对此有详细的论述,见“‘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的哲学深意”(下),《中国哲学史》,2004(4),第125-128页。
    ⑤王徵《两理略》自序,见宋伯胤,《明泾阳王微先生年谱》(增订本),第163页。
    ⑥王徵生平可参见明末至20世纪历代文人为他所作的不同传记,见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增订本)。
    ⑦如《敬陈祈天固本简要三事揭贴》、《查报开坝通河以利八场复文》、《查报黄山一案》、《特命监理海疆恳辞分外殊恩疏》、《仰谢天恩恭请明命疏》等,见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增订本)。
    ⑧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增订本),第18、32页。
    ①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第22页。
    ②同上,第23页。
    ③同上,第20页。
    ①张柏春,田淼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上篇):<奇器图说>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②同上,第74页。
    ③材料来源:http://book.guqu.net/jiuzhangsuanshu/6244.html
    ①张柏春,田淼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上篇):<奇器图说>研究》,第161页。
    ②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第38页。
    ③同上,第17页。此前(1612)徐光启和熊三拔所译的《泰西水法》的翻译也依据原来的图说,进行仿制、实践,记录下技术要点和工作原理,并附有机械整体效果图和构件剖面图,采用了道、器并举的方式。见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④同上,第18页。
    ⑤同上,第24-25页。
    ⑥宋伯胤,《明泾阳王徵先生年潜》(增订本),第187页。
    ①同上,第188页。
    ②同上,第189页。
    ③转引自刘克明,胡显章,“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第53页。
    ④同上。
    ⑤宋人郑樵(1104-1162)《通志》中所论,同上。
    ⑥“图说”思想的发展参见刘克明,胡显章,“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刘克明对于中国图学思想多有研究,另参见刘克明编著,《中国图学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①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第45页。
    ②张柏春,田淼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上篇):<奇器图说>研究》,第166页。
    ③张柏春,田淼等,《奇器图说》校注,第51页。
    ④同上,第39-40页。
    ①(宋)朱熹,《大学章句》,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页。
    ②(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95页。
    ③同上,第7页。
    ④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6.
    ⑤ Faiq, Said. Cultural Encounters in Translation from Arabic (Topics In Translation)[M]. Buffal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4.
    ①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前言第1页。
    ②《黑鞑事略》中语,见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第173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20页。
    ④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⑤(清)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601,1606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218页。
    ⑥同上,第219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一篇战争档案史料》卷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0-201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220页。
    ②同上。
    ③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第一册,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36页。
    ④(美)亨特著,冯树铁等译,《广州“番鬼”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45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250页。
    ①《申报》,1883年10月25日。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290页。
    ②《中国近代通事》,第289页。其中“的时温多”是“this word”的音译。
    ③(美)何天爵著,鞠方安译,《真正的中国佬》,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52-53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294页。
    ④当然并非所有通事和外语人才都是如此,如梁进德、容闳等人均师英国人学习英语,属于真正懂英语之人。
    ⑤冯桂芬,戴杨本评注,《校邠庐抗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通事》,第156页。
    ①《中国近代通事》,第212页。
    ②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507页。
    ③同上。
    ①(清)文庆等编,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Ⅰ,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92页。转引自《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第512页。
    ②转引自《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第514页。
    ③同上。
    ①同上,第514页。
    ②同上,第515页。
    ③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①同上,第55-56页。
    ②同上,第56页。
    ③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0页。
    ①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②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③同上,第6页。
    ④转引自季压西,陈伟民,《从“同文三馆”起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⑤(清)贾帧等纂,《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679页。
    ⑥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80页。
    ①(清)张之洞,“广译”,《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3-84页。
    ②同上,第84-85页。
    ③同上,第85页。
    ①同上,第86页。
    ②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见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③同上,第315页。
    ①有关合译的概念、方式详见张德让,“合译,‘合一’”,《中国翻译》,1999(4),第25页。
    ①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9页。
    ②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00-201页。
    ①同上,第100页。
    ②张斯桂,“万国公法序”,见丁韪良,《万国公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慕维廉《大英国志·自序》,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
    ①慕维廉《大英国志·凡例》,转引自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7-138页。
    ②蒋剑人《啸古堂文集》卷七,“英志自序”,转引自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③同上。
    ①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505页。
    ② Chambers, William and Robert. Political Economy for use in Schools and for Private Instruction. Edinburgh, 1852, p.1.
    ①(英)傅兰雅,《佐治刍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同上。
    ③《孟子·告字下》,见孔丘等编著,《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59页。
    ① Mackenzie, Rober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A History. London:T. Nelson and Sons, Paternoster Row. Edinburgh,1880, p.32.
    ②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9-20页。
    ① Mackenzie, Rober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A History. London:T. Nelson and Sons, Paternoster Row. Edinburgh,1880, p.1.
    ②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③同上,《凡例》,第5页。
    ①同上,第6页。
    ②“万国公法·凡例”,丁韪良,《万国公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晚清传教士与本土华人的合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会通存在着理解、表达等诸多会而不通的问题,所以Newmark等人反对合译也有很多合理之处,今天的合译应该扬其长而避其短,集思广益,力求最大限度的中西会通,使合译能够真正做到“合一”。
    ④蔡景仙主编,《庄子逍遥人生》,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①关于“经世实学”的命名、内涵、分期等,学术界观点不一,详见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本文主要采用葛荣晋的观点。
    ②黄长义,《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江汉论坛》,2005(12),第86页。
    ③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④王国维在《沈乙庵七十寿序》中曾将有清一代的学术分为国初、乾嘉和道咸以降三个阶段,其各自的特征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3年,第26页。郑大华对此的解释如下:所谓“国初之学大”,是说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几位明朝遗老大儒,痛感空谈误国之弊,不喜空谈性理,而强调笃行实践,其志在求天下利病。所以,他们为学气势磅礴,“明体达用”;所谓“乾嘉之学精”,是说乾嘉时代汉学兴盛,汉学家埋首于古纸堆中,不关心国家大事,其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注经为宗,内容主要是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从事经史古义的考证,强调精专。所谓“道咸以降之学新”,是说道咸以后由于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学对西学的汲纳,中国固有的学术发生了质的衍变,成了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学”。见郑大华,《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第82页。
    ①有关论述见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第20-23页。
    ②“论中国道光十九年及二十年新闻纸”,《澳门月报》,载于魏源《海国图志》卷81,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959页。
    ③《东西各洋越窜外船严行惩办片》,见《林则徐集·奏稿》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9页。
    ①《林则徐集·奏稿》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65页。
    ②《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74页。
    ③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卷16,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499页。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35页。
    ⑤《海国四说》是《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粤道贡国说》、《兰仑偶说》的合刊。
    ⑥此前,传教士也翻译、著述了一些世界历史、地理类著作及经济类图书,如《西游地球闻见略传》(马礼逊,1819)、《地理便童略传》(麦都思,1819)、《全地万国纪略》(米怜,1822)、《东西史记和合》(麦都思,1824)、《大英国统志》(郭士力,1834)、《古今万国纲鉴》(郭士力,1838)、《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裨治文,1838)、《贸易通志》(郭士力,1840)等,详见邹小站,“新教传教士东来及其西学介绍”,《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92页: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但传教士与士大夫的翻译会通的目的不同,传教士主要是要打破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改变自已的“夷狄”身份,进而影响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便在中国顺利传教。
    ⑦《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7页。
    ①详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年,第257-258页:另见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6-27页。
    ②魏源友人曹懋坚赋此诗赞叹他放眼世界的阔大胸怀,见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82页。
    ③同上,卷2,第26页。
    ①魏源,《海国图志》卷37,第1092页。
    ②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1611页。
    ③魏源,《海国图志·后叙》,第7页。
    ④李鸿章语,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6页。“自强”源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860年至19世纪末,以谋求自强而立论者,至少有39人,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⑤《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7页。参见熊秋良,“晚清‘自强’口号的首倡者是魏源”,《近代史研究》,1999年(4)。
    ①冯桂芬,“制洋器议”,《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②冯桂芬,“收贫民议”,《校邠庐抗议》,第75页。
    ③熊月之,《冯桂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131页。
    ④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第55页。
    ⑤同上。
    ①同上,第55-57页。
    ②同上,第56页。
    ③“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转引自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④有关魏源和曾国藩“师夷”观的对比见张静,“‘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曾国藩翻译文论之探析”,《邯郸学院学报》,2005(4),第36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9页。
    ①转引自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②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册,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页。转引自梁严冰,“奕新与晚清政局”,《求索》,2005(8),第184页。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2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9页。
    ⑥《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7191页。
    ⑦罗玉明,肖芳林,“曾国藩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求索》,2007(6),第220页。
    ①梁启超,“西学书目表”,郑振铎,《晚清文选》,上海:上海书局1987年,第578页。
    ②张之洞,“会通”,《劝学篇》,第131页。
    ③张之洞,“循序”,《劝学篇》,第44页。
    ①刘梦溪,“晚清新学叙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1),第96页。
    ①详见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2-20页。
    ②严复,“译《天演论》自序”,见《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i页。
    ③同上,第x页。
    ④同上,第ix页。
    ⑤鲁迅语:“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见《鲁迅全集·热风》(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版社,1973年,第14页。
    ①“译《天演论》自序”,第ⅶ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ⅶ-ⅸ页。
    ①详见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的解释,第ix页。
    ②同上。
    ③“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51-52页。
    ④“与熊纯如书”,《严复集》(第三册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39页。
    ①“译《天演论》自序”,第ix-x页。
    ②“译《天演论》自序”,第x页。
    ③手稿见《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410-1476页。修改稿即为现在的通行本,见《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317-1398页;单行权威版本如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的“严译名著丛刊”系列中的《天演论》。
    ④“吴汝纶致严复书”第2函,《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560页。
    ①“吴汝纶序”,严复(译),《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②evolution与“种”、“群”等连用时,严复一般译为“进化”。参加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5页。
    ③王庆成等编,《严复合集》第7册,台北: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1998年,第4页。转引自皮后锋,《严复评传》,第340页。
    ④Huxley, T. H.& Julian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London: The Pilot Press LTD,1947,pp.34-35.
    ⑤严复(译),《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页。
    ⑥同上,第6页。
    ⑦“译《天演论》自序”,第ix页。
    ⑧同上。
    ①本段论述参阅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0-343页。
    ②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
    ③老子著,Arthur Waley译,“第四十二章”,《道德经》,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90页。
    ④《<天演论>手稿》,《严复集》(第五册 著译 日记 附录),第1439页。
    ⑤《天演论》,第50页。
    ⑥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62.
    ⑥蔡景仙主编,《庄子逍遥人生》,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⑦《<庄子>评语》,王拭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6页。
    ⑧孙应祥,皮后锋编,“进化天演”,《<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①分别见《天演论》,第6页和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6。
    ②《天演论》,第50页。
    ③同上,第52页。
    ④同上,第30页。
    ⑤同上,第32页。
    ①《<天演论>手稿》,《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414页。
    ②《天演论》,第52页。
    ③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p.63.
    ③《<天演论>手稿》,《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441页。
    ④严复,“译例言”,《天演论》,第xii页。
    ①注1,《天演论》,第26页。
    ②《天演论》,第25页。
    ③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p.46.
    ④《天演论》,第26页。
    ⑤赫胥黎著,严复旧译,杨和强、胡天寿、白话今译,《天演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①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p.60-61.
    ②《天演论》,第50页。
    ③把汉语涵义丰富的“天”与西方的“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皮后锋对此多有讨论,详见《严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6-347页。另外,冯君豪所注解的《天演论》中,对译文中所征引的中国传统文化多有提及,参见冯君豪注解,《天演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原文见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3,译文见《天演论》,第1页。
    ⑤原文见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4,译文见《天演论》,第2页。
    ⑥《天演论》,第9页。
    ①同上,第2页。
    ②同上。
    ③原文见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6,译文见《天演论》,第6页。
    ④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73.
    ⑤《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进化论与伦理学》,1971年,第47页。
    ①《天演论》,第72页。
    ②译文见《天演论》,第12页,原文见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p.38。
    ③冯君豪注译,《天演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92页。
    ①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p.84.
    ①《天演论》,第95页。
    ②吴汝纶,“吴汝纶序”,《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页。
    ①1896年3月20日,吴汝能致信严复谈及严复中西会通的治学才能说:“鄙意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能熔中西为一治者,独执事一人而己。”见“吴汝能致严复书”第3函,《严复集》(第五册 著译 日记 附录),第1561页。
    ②耶方斯著,严复译,“译者自序”,《名学浅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页。
    ③“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27页。
    ④严复指出:“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见《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49页。
    ⑤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
    ①《天演论》,《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362页。
    ②“梁启超致严复书”,《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570页。
    ③严复该译本中增加的例子也很多,如西学用逻辑知识解释诸如“昼夜寒暑、天星行度、潮汐弦望”等现象背后的“周流往复之理”,严复引用了传统阴阳相推来予以会通:“此变吾国人察之极早。四圣作易,即言此理。……阴阳迭代,消息盈虚。由盈而消,由虚复息,由息渐盈,如是循环,至无终极。”见第87页。
    ①Jevons, W. Stanley. Primer of Logic. London:Macmillan and Co. Ltd.,1912, p.19.
    ②《名学浅说》,第12页。
    ①同上,第9页。
    ②Primer of Logic, p.16.
    ③《名学浅说》,第9页。
    ④参阅“达赖、班禅的由来及其转世”,材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2/01/content_1207495.htm
    ⑤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⑥同上。
    ① Primer of Logic, p.23.
    ②本段有关“国”字的引用见《名学浅说》,第15-16页。
    ③原文: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①“仁”、“贤”、“武”、“卤”、“弄”等例以及严复的观点均见《名学浅说》,第17页。
    ②同上,第8页。
    ③同上,第18页。
    ④同上,第19页。
    ①同上,第109-110页。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70页。
    ③材料来源:http://b.chinazawen.com/blog/user1/15/archives/2008/45703.htm
    ④在目前出版的严复译著中,“案语”和“按语”使用不统一,本文所引按语多引自1986年中华书局《严复集》第四和第五两册,其中使用的是“按语”,故采用。
    ①有关严复这些经历及其思想变化,具体史料参见皮后锋著,《严复大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88页;《严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20页;孙应祥著,《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67页。
    ②严复,“译《天演论》自序”,见《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i页。
    ③同上,第x页。
    ①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Xi'an: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p.21.
    ②译文及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53页。
    ③ 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Volume on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p.125.
    ①译文及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59页。
    ②J. S. Mill, A System of Logic, 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886, p.353.引文中标点笔者稍作改动。
    ①译文及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51页。
    ②“译《天演论》自序”,第ix页。
    ③“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51-52页。
    ④马勇所编的《严复语萃》“中西文化之比较”篇,收集了30余则严复有关的精辟论述,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7-98页。
    ① 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Volume on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p.247.
    ②译文及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79页。
    ①李润桃,“奴隶名称的文化语言阐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第145-146页。
    ②参阅皮后锋《严复大传》中“四应科举”一节,第82-88页。
    ③转引自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社会通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1页。
    ①译文及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28页。
    ②同上,第893页。
    ③“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27页。
    ①“译例言”,《天演论》,第xii页。
    ②见皮后锋,《严复评传》,第552-553页;“翻译按语中西名表”,《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55-1074页。
    ①《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64-865页。
    ②《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23页。
    ③耶方斯著,严复译,《名学浅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页。另外,该译本中“未”笔者更正为“末”。
    ①《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28页。
    ②《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48页。
    ③《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85页。
    ①严复又认为日本的译名“经济学”概念的外延太大,见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②“与梁启超书”第2函,《严复集》(第三册书信),第517页。
    ③译者的研究者身份自佛经翻译就受到关注,但在当前的翻译界存在着很多客观、主观问题,值得深思。
    ①赖建诚把《原富》按语分类如下:1.说明成书与译书时欧洲情况相异;2.补充原文说明之不足;3.评论原文说法;4.以中国式的说法与原文比较;5.以中国经济与欧洲相比拟;6.借洋之例以喻中国之失;7.译自Thorold Rogers教授的注语。见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②《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06页。
    ①“译斯氏计学例言”,《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101页。
    ②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Xi'an: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P113-114.
    ③《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18页。
    ④本段引用均出自同一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65页。
    ⑤《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69页。
    ①原文是:“When the translator has been drawn to that text as a kindred spirit and recognizes himself or herself in it." see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 p.167.
    ②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378.
    ③《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09页。
    ④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Xi'an: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P718.
    ①同上,第951页。
    ②《天演论》,第69页。
    ③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04、105页。
    ①《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63-864页。
    ②(宋)石介《中国论》,见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③《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02页。
    ④引自《神童诗》。《神童诗》全书辑诗34首,皆为五言绝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4首,都是劝学诗,极力宣扬读书做官;第二部分为从《状远》到《四喜》5首,表现科举及第的得意;第三部分为从《早春》到《除夜》,通过的四时景致的描写,表达读书人的喜悦心情。材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36379.html
    ⑤《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00页。
    ①见《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00页。
    ③同上,第998页。
    ④“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43页。
    ⑤《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06页。
    ①同上,第1009页。
    ②孟德斯鸠著,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50页。
    ③《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11页。
    ④有关思想可参见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①严复,《西学门径功用》,《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93页。
    ②《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87页。
    ③严复对“辜榷”译名的理由作了如下说明:“考字书:辜者,鄣也;榷者,独木之梁。故壅利独享者,谓之辜榷。而孟子则譬之垄断。大抵皆沮抑不通义也。”“辜榷”即“垄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856页。
    ④《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53页。
    ①《天演论》,第32页。
    ②本段引用均出自《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1047页。
    ③同上,第947页。
    ① 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Volume on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P319.
    ②孟德斯鸠著,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12-413页。
    ③严复,“《原富》译事例言”,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页。
    ④本段引文均出自同一条按语,见《严复集》(第四册按语),第993页。
    ①蔡景仙主编,《庄子逍遥人生》,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②也有称为“公度性”(commensura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兼容性”(compatibility),见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0-21页。
    ①《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①“辨学章疏”,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4页。
    ②同上,第431-432页。
    ③“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④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
    ⑤相关内容详见本文3.2.1节。
    ①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28页。
    ②张之洞,“会通”,《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①“序”,《劝学篇》,第2页。
    ②同上。
    ③“会通”,《劝学篇》,第131页。
    ④有关张之洞的文化思想变化参阅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⑤“循序”,《劝学篇》,第44页。
    ⑥具体译作详见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京师同文馆的译著书目录见其第322-323页,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目录见其第538-550页。
    ①“兵学”,《劝学篇》,第117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3页。
    ③“会通”,《劝学篇》,第129页。
    ①严复,“救亡决论”,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页。
    ②严复,“《英文汉(?)》(?)言”,《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157页。
    ③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200页。
    ④严复,王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31页。
    ①严复(译),《原富》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2页。
    ②86-87
    ③“译<天演论>自序”,《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9页。
    ④“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第3页。
    ①严复(译),《社会通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6页。
    ②邱炜萲在《客云庐小说话·挥尘拾遗》中对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评价:“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08页。
    ③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7页。
    ①林纾,“《洪罕女郎传》跋语”,同上,171页。
    ②张龙溪,《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该书从跨文化阅读的角度,提出了中西文学的诸多相似性,这种阅读视角对翻译适当寻找相似性有一定的启发。
    ③张德让,“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第70页。
    ①“理解的应用性”是德国哲学诠释学代表伽达默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重要观点。伽达默尔在西方诠释学发展史上一大贡献,就是沿着海德格尔的诠释学方向完成了方法论诠释学向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构建了哲学诠释学。其奠基之作《真理与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哲学诠释学对理解本体论的建构:它把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诠释学原则,把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确定为淦释学的基本问题,把语言看作是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的主线。其中理解的应用性作为理解的中心,在我国学界长期被忽视,甚至遗忘。参见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②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第110页。
    ③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18页。
    ④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Ⅰ),第420页。
    ⑤(春秋)孔丘等编著,《四书五经》,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分别见第93、144页。
    ①陈子龙对徐光启一生之学的概括,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凡例》,岳麓书社,2002年。
    ②“几何原本杂议”,《徐光启集》(上册),第75页。
    ③同上,第76页。
    ④"Western Science as Auxiliary to the Spread of Gospel", The Chinese Recorder, ⅩⅩⅧ, Mar.,1897, p.116.转引自王文兵,《丁韪良在中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233页。
    ⑤丁韪良在1890年《道器论序》中的话,同上,第151页。
    ⑥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Ⅰ),第420页。
    ⑦同上,第463页。
    ①“论世变之亟”,见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②“救亡决论”,同上,第44页。
    ③王庆成等编:《严复合集》第7册,台北: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1998年,第4页。转引自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④《<天演论>手稿》,《严复集》(第五册著译日记附录),第1414页。
    ⑤求信是传统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折射了其“原本中心论”的翻译伦理,但实践上中西并非完全如此,如本文前几章所论。
    ①施莱尔马赫,洪汉鼎译,“诠释学讲演(1819-1832)”,见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②施莱尔马赫,“洪汉鼎译.诠释学箴言(1805-1810)”,同上,第23页。
    ③李河对传统哲学实在论的“原本中心论”意识有深入的论述,见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1页。
    ④同上,第10页:另见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6),第667页。
    ⑤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第10-11页;另见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第667页。
    ⑥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第668页。
    ⑦ Robinson在《译者登场》中的理论基础,见Robinson, Douglas. The Translator's Tur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①彭启福,《理解之思——淦释学初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②利玛窦,徐光启,《几何原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③同上,其中标点为笔者所加。
    ④严复,“译例言”,《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xi页。严复如何具体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详见韩江宏,《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0-72页。
    ①T. H. Huxley and Julian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London:The Pilot Press LTD,1947, p.33.
    ②《天演论》,第1-2页。
    ③举例见冯君豪注解,《天演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45页。
    ①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
    ②同上,第314页。
    ③同上,第315页。
    ④徐长福的“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哲学动态》,2005(10),第12页。
    ①熊十力语,转引自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页。
    ②除严复的“达旨”外,其他方式早在明清之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的合译中就广泛使用,见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③T. H. Huxley and Julian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3-1943. London:The Pilot Press LTD,1947, p.35.
    ①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进化论与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年,第3页。
    ①严复,《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页。
    ②见张彩霞等编著,《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
    ②6.3节已经发表,内容稍有改动,见张德让,“《赫兹列散文精选》文言笔法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第73-78页。
    ③参见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序言《寂寞的斗士》;刘炳善《译事随笔》中《浪漫派随笔作家:赫兹利特与利·亨特》一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99页;John Cook.《赫兹列传》的序言,见William Hazlitt: Selected Writing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90页。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3页。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4页。
    ②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89页。
    ①沙铭瑶,《哈兹里特散文选》,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②严辉,胡琳,《燕谈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③毛卓亮,《哈兹里特》,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41页。
    ②同上,第165页。
    ③同上,第45页。
    ④同上,第114页。
    ①同上,第225页。
    ②沙铭瑶,《哈兹里特散文选》,第133页。
    ③毛卓亮,《哈兹里特》,第187页。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210-211页。
    ①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52页。
    ②沙铭瑶,《哈兹里特散文选》,第20页。
    ①同上,第138页。
    ②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第229页。
    ①见曹顺庆,《跨越异质文化》,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②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第33页。
    ①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有3503种,合79330卷,又存目6819种,合94034卷,加起来共10322种,合173364卷。见张中行,《文言和白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②张之洞,“会通”,《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1.白诗郎.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曹杰生.略论<名理探>的翻译及其影响[A].中国逻辑史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7.冯君豪注解.严复译.天演论[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8.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10.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a.
    11.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b.
    12.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3.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J].外语研究.2006(4):52-56.
    14.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葛志毅.重论士之兴起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地位[J].管子学刊,2008(3):49-54.
    17.龚道云.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9.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1.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69-74.
    22.贺麟.严复的翻译[A].论严复与严译名著[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J].学术月刊,2002(11):19-24.
    24.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N].光明日报,2004/1/20.
    25.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8.惠泽霖著,景明译.王徵与所译《奇器图说》[J].上智编译馆馆刊,1947(1).
    29.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0.纪志刚.从“会通”到“超胜”: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A].宋浩杰主编.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1.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a.
    32.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b.
    33.蒋林.论翻译与晚清社会变革思潮的契合[J].国外理论动态,2009(4).
    34.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A].李明生,文化昆仑:钱钟书其人其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5.柯毅霖(意).本土化: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1999(1):18-24.
    36.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
    37.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38.李炽昌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853-1949)[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9.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0.李利民.从徐光启的科研历程看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J].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09(9):76-77.
    41.李清良.中国阐释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3.李天纲.徐光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A].见宋浩杰等编.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4.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和神学的相遇[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45.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4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8.李之勤编.王徵遗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9.利玛窦,金尼阁.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05.
    50.林怡.以学为政:从朱熹到严复[A].郭卫东.牛大勇.中西融通:严复论集[C].北京:宗教出版社,2009.
    51.刘大椿.吴向红.新学苦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2.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3.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4.刘仙洲.王徵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J].机械工程学报,1958(3):148-162.
    55.刘仙洲.王徵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J].真理杂志,1944(2):215-224.
    5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7.骆浪萍.《原富》按语中严复的人口思想[J].人口研究,1987(3):50-53.
    58.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9.马晓英.徐光启与王学之关系考察[J].哲学动态,2009(2):14-19.
    60.买小英.论“格义”手法在《般若经》中的运用[J].宁夏大学学报,2008(3):24-26.
    61.毛卓亮.哈兹里特[Z].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62.梅荣照,王渝生,刘钝.欧几里德《原本》的传入和我国明清实学发展的影响[A].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63.梅荣照,王渝生.徐光启的数学思想[A].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64.欧阳哲生.严复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65.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66.潘文国.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7.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68.彭发胜.融通化生——翻译过程的现象学描述[J].中国翻译,2006(5):29-35.
    69.彭萍.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0.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探[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1.皮后锋.严复大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2.皮后锋.严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3.亓方.徐光启数学观浅析[A].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74.钱钟书.管锥编(二)[M].北京:三联书店,2007.
    75.邱春林.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思想研究[J].艺术百家,2005(3):98-101,105.
    76.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7.桑咸之.从严译《法意》案语看严复的政治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1):21-26.
    78.沙铭瑶.哈兹里特散文选[Z].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79.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0.施咸荣.文学翻译杂感[A].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1.史华兹.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2.疏仁华.利玛窦与儒学的会通和冲突[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2):43-45,50.
    8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4.孙尚杨.基督教与明末儒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5.孙尚杨.“伦理的对谈”[A].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6.孙小著.从严译名著按语试探严复的改革思想[J].近代史研究,1994(5):52-72.
    87.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0.
    88.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3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89.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4):69-85.
    90.王东生.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91.王辉.天朝话语与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书的清宫译文[J].中国翻译,2009(1):27-32.
    92.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48-53.
    93.王青建.科学译著的先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4.王栻.严复集(第四册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5.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6.王晓毅.论魏晋名理学[J].文史哲,1986(6):60-65.
    97.王扬宗.“‘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5):56-62.
    98.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99.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100.文洁若.不妨临时抱抱佛脚[A].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1.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2.武仁.徐光启:中西科学第一个交点[A].席泽宗,吴德铎主编.徐光启研究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103.奚永吉.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4.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5.谢放.曾国藩自强观之再考察[J].广东社会科学,2008(3):116-124.
    10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7.熊铁基.试论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41-47.
    108.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9.徐葆耕.清华学术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0.徐光启.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1.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112.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13.薛其林.融合创新的民国学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1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5.闫春.目录按注语功能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2008(6):54-57.
    116.严复.名学浅说[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a.
    117.严复.穆勒名学[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b.
    118.严复.孟德斯鸠法意[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c.
    119.严复.王宪明编.严复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20.严辉,胡琳.燕谈录[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1.晏可佳.论徐光启的宗教情怀[A].宋浩杰主编.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22.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之一[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23.杨义.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会通效应通论之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44-249.
    124.杨正典.严复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5.叶世昌.从《原富》按语看严复的经济思想[J].经济研究,1980(7):71-75.
    126.余光中.语文及翻译论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2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2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9.鱼宏亮.知识与救世:明清之际经世之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0.俞政.析严译《原富》按语中的富国策[J].苏州大学学报,1995(3):113-119.
    131.俞政.严复著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32.袁锦翔.论中外人士合译——兼谈文献中译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3):53-58.
    133.张柏春.王徵与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
    134.张柏春,田淼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上篇):《奇器图说》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35.张德让.合译,“合一”[J].中国翻译,1999(4):25-28.
    136.张德让.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67-70,100.
    137.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8.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9.张立文主编.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0.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41.张晓林.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文化互动与诠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42.赵晖.耶儒柱石——李之藻 杨廷筠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3.郑延国.合译:佛经翻译的一大特色[J].现代外语,1995(4).
    144.周振甫.严复思想述评[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7.
    145.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46.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47.朱振武.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想的互动[J].中国翻译,2006(2):27-31.
    148.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149.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0.Anderman, Gunilla & Margaret Rogers (ed.). Translation Today:Trends and Perspecives[C].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151.Bassnett, Susan & Harish Trivedi (e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 London:Routledge,1999.
    152.Berman, Antonie.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M]. S. Heyvaert (tran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4.
    153.Berman, Antonie.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A].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154.Chesterman, Andrew.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55.Chesterman, Andrew.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2001(2):139-154.
    156.Dryden, John. "Metaphrase, Paraphrase and Imitation"[A] Chesterman, Andrew (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 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 1680/1989.
    157.Gadame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158Jevons, W. Stanley. Primer of Logic[M]. London:Macmillan and Co. Ltd.,1912.
    159.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a.
    160.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b.
    16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Foren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6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163.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64.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65.Pym, Anthony. In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 The Translator,2001(2):129-139.
    166.Reiss, K. & H. J. Vermeer.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 Tubingen: Niemeyer,1984.
    167.Robinson, Douglas (e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C]. Mancchester, UK: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168.Robinson, Douglas. The Translator's Tur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169.Schwartz, Benjzmin. In Search of Wealth &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70.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86.
    171.Steiner, George. After the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172.Tracy, David. The Analogical Imagination:Christian Theology and the Culture of Pluralism[M]. London:SCM Press,1981.
    173.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M]. Manchester:St. Jerome,1999.
    174.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175.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