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想象是诗人的灵魂,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东南亚华文诗歌通过艺术的想象在言说“中国”的同时,也言说了更多关于东南亚社会历史文化、东南亚华族命运以及华人身份认同等丰富的文化信息,达到了言说存在进而整合自我的功能。在远离中国本土的东南亚华文诗歌创作中,不同代际的华人作家对中国地理、政治和文化的想象已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文学审美活动,更关乎到想象主体在特定权力空间中客观现实的生存境况和文化境遇,也与东南亚各国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文化生态语境密切相关。同时,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根源于一个种族难以更改的血缘身份和文化记忆,反映了想象主体构建民族属性、追寻身份认同的深层诉求。因此,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进而追寻想象本身及想象共同体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本文通过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作具体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跨区域社会存在的权力关系、运行机制以及海外华族群体生存境遇、生命形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将作为华人文化记忆和文学想象的华文文学置于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中,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本意义。这样一种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研究范式能够克服目前国内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盲目自大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带来的先入为主、主观猜测的学术弊端,对跨区域华文文学的艺术特质和文学成就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断,从而探索出一条将华文文学通向世界文学的诗学新路径。
     论文试图用一种客观开放的研究态度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中国想象,构建起文学审美和文化批评内外结合、东南亚整体文学与该区域各国文学相互映证的立体多层次的研究系统。论文既要对东南亚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的华文诗歌做大量细致的文本细读,又要灵活化用语言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接受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解读与阐释东南亚华文诗歌在地域、民族、社会与文化等多层面上对中国想象的移动与转化,从而挖掘出想象主体在历史记忆和现代转型中所作的身份构建和自我整合的深层文化内涵。
     绪论部分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以及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历史流变中,考察在东南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场域内影响并制约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发生、发展的各种文学外缘因素。
     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语境研究与历史考察是我们探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前提。剖开历史的横切面,东南亚地区任何一国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都是在该国特定时空的文化场域和结构体制下权力较量的产物;同时从整体上看,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又是东南亚华人在文学化与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融合中国情怀与东南亚本土经验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地理想象。它是以文化地理学的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呈现的中国地景,从诗歌的意象系统、想象策略以及诗人的感觉结构三个层面阐释地理中国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地方”意义的确立。
     地方是一种存在方式。“江南”与“塞北”意象系统的构建让东南亚华文诗歌获得了认知、感觉并想象地理中国的物质实体,“古装策略”与“戏剧策略”下古典而浪漫的场所精神又是东南亚华文诗歌想象地理中国的灵魂,但由华人身份所决定的记忆与认同则是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地理想象的感觉结构。
     第二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国族想象。它是从民族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在东南亚文诗歌中现代民族国家意义的显现,关注东南亚华文诗歌在国族想象中重构民族记忆、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恋故土的反复书写。
     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国族想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族性记忆的挖掘,这是东南亚华人强烈追求身份认同的政治诉求和生存理想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上的集中体现。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国族想象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时空中达到高潮,以抗日救亡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这时期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核心意识。东南亚华文诗歌中抒发思念故土、企盼统一的“怀乡”主题是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国族想象的经典主题。
     第三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节日想象。它是在符号学的视野下考察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传统节日在神话传说、饮食习俗和表演仪式三个层面上的艺术想象,揭示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共存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心理对东南亚华文诗歌构建中国节日符号系统潜在而深层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而节日则是民族用行动与符号书写的文化文本。在东南亚华文诗歌对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想象中,中国被构建为一个集神话、民俗、仪式为一体,充满着象征意义的符号世界。东南亚华文诗歌对节日中国符号系统的想象,其本质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东南亚多元族群生存背景下透过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构建民族文化结构和强化族群边界的艺术表现。
     第四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象。它以新历史主义“历史文本性与文本历史性”的历史视野将东南亚华文诗歌分为抒情感怀、抒情叙事和后设叙事三种诗歌类型,比较三者在历史观念、想象策略与美学形态上的差异,以此揭示中国历史与东南亚华文诗歌之间跨文本对话的文化意义。
     抒情感怀的东南亚华文诗歌通过想象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英雄人物的风骨气节和近现代民族衰落的苦难史来抒发诗人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坚持与认同。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抒情叙事诗则透过历史想象的铺陈与叙述,将个人的抒情感怀投射于中国历史的想象中,极力渲染出古典历史时空的时代氛围。而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后设叙事诗则突破传统历史叙事诗线性叙事的书写惯例,运用后设的语言技巧和解构的历史观念重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上三种类型的诗歌共同构成了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历史想象的多样性。
     结语部分从人类学的二元身份理论出发,探讨东南亚华人在“天赋身份”与“获得身份”上的复杂性与流动性,揭示东南亚华人身份属性与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之间深层的内部联系。
     东南亚华人是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主体,东南亚华人在东南亚特殊时空场域内的身份与认同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影响至深。东南亚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之所以能够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产生影响,正是因为作为想象主体的东南亚华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由外而内、由非文学到文学的转换与升华。
Imagination is the soul of poets, is also the sour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narrated "China"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of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y tol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hinese destiny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oetry creation far away from China, poets in Southeast Asia of different generation imagined "China"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geography, politics and culture, which was not only pure literary aesthetic activity,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 survival circumstances and cultural situations in a particular power space,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colog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 Meanwhile,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was rooted in raci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memory insurmountably, and reflected the deep pursuit of subjective of imagination constructing the racial attributes and identity. Therefore, tracing the aesthetic values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take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with an open and objective attitude and an multidisciplinary vision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build up a tridimensional system of research which combines litera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riticism together, the literature in Southeast Asia as a whole and individual country. This thesis conducts a close reading of the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Malaysia, Thailand, Philippines, Indonesia, Vietnam as more as possible, and employ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other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 such as sociology, psychology, culturology, linguistics, geography and so on,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China in the region, ethnic, social and cultural layers.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eripher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on the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view. The study of context and history is the premise which the thesis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any other country of Southeast Asia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various relationships in the specific field and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mixed the Chinese complex and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 together continuousl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China is a geographical space objectively getting a meaning of'space'in cultural geography by poet's artistic imagi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The image's systems of South of Yangzi River and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were the physical objects which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cognized, felt and imagined the geographical China. The genius loci of classic and romantic China with the strategy of ancient-costume and drama were the soul which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magined the geographical China. At last,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composed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of Southeast Asia is crucial to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bout China.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being a nation-state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 Constructing nation-state is the primary appeals of politic and ideals of existence to the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refore reconstructs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s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originating in the 1920s was destined never to get away from the historical flood of modernity, and constructed the imaginary space of China in its special way. The imaginative resources come from the history reconstruction to racial memory of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The imagination itself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patriotism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and nostalgia become the classical subject of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China being a nation-state.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dragon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in the inspective of semiology. Culture is a web of meanings weaved by human, and the festival is a cultural text written by a people via actions and symbols. In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dragon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China has been a blend of myth, folk-custom and ceremony, and a world of symbols filled with representations and meanings. Actually,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Southeast Asia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s essentially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by which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 construct their national cultural structure and consolidate the racial boundary through collective memory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multi-racial society of Southeast Asia.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Historicism. The Chinese poems of Southeast Asia are classified as lyric, narrative and meta-narrative according to the tactics and styles of imagination about Chinese history, The lyrics expresses the feeling of pride and affection to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via imagination ab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heroes of ancient China. The narrative indulges the poets' violent passion into the account of historical event and characters and pile on a classic atmosphere of times. The meta-narrative deconstructs and r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of histo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maginary appearance of history.
     The epilogue explores the complexity and liquidit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in Southeast Asia between natural identity and given identity from the theory of identity in anthropology.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east Asia are subjects of the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therefore,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s essential to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ast Asia. It is the identity that Chinese poets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ublimation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from the non-literature to literature by use of imagination.
引文
1东南亚其他五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汶莱和东帝汶的华人人口数量以及华人在本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与本文所论述的东南亚六国相比悬殊很大,比如在东帝汶,当地的华人数量约有2万人,只占该国总人口的2%。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华文学界在对这五个国家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以及文本资料信息的收集上都相当有限。
    2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3东南亚侨民史参看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威廉斯(Lea E.Williams):《东南亚华人的将来》,转引自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6页。
    2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10。
    3参见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1陈沾松:《简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途》,《东南亚华文文学》,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学院与新加坡作家协会1989年版。
    2林方:《斑斓叶包扎的粽子》,《五月现代诗选》,五月诗社出版1989年,第14页。
    3刘俊:《”历史”与”现实”:考察马华文学的一种视角——以《赤道形声》为中心》
    4张锦忠:《在台马华文学与原乡想象》,《中山人文学报》(22),2006年,第97页。
    1张香华:《玫瑰与坦克·序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2转引自王苍柏:《也谈华人》,《读书》2004(10),第128页。
    1参见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转引自李瑞腾:《写在<菲律宾华文文学特辑>之前》,《文讯》1986(6)。
    1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
    2骆明:《立足本地放眼海外》,《新加坡当代华文大系·诗歌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页。
    3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
    1施颖洲:《六十年来的菲华文学》,《菲华文艺》,菲华文艺协会1992年版,第4页。
    2钟尼迟:《论述印华文坛沧桑》,《亚洲华文作家杂志》(46),第68页。
    3堤岸是越南南部西贡市(越南解放后改名为胡志明市)的一个郡,现为胡志明市的第五郡,这一地区是越南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4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
    5 1955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万隆亚非会议上表明了中国在处理海外华侨华人国籍问题上取消双重国籍。中国政府制定这样的外籍华人国籍政策的着眼点在于:有利于外籍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他们作为当地少数民族争取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清除所在国可能存在的疑虑,有利于加强所在国与中国的关系。
    1方思若:《泰国华文文艺回顾与前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文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1年版。
    2新加坡是在1965年之后才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出去、独立建国的,因此在1965年新加坡建国之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是连在一起的,学界习惯将此称之为”新马华文文学”。
    1马华旅台文学是上世纪60年后,大批马来西亚华人子弟纷纷以侨生的身份在台湾求学深造并进行文学创作,由此出现了六十年代的”星座诗社”,七十年代的”神州诗社”、李永平,以及八十年代后傅承得、辛金顺、商晚筠、张贵兴,九十年代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张锦忠等一大批出众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广泛,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各个领域都成果丰硕。
    2施颖洲:《菲华文坛五十年》
    1柯诗杰:《执笔两年的感想》,《堤岸文艺》创刊号。
    21965年9月30日,在印尼以苏哈托和纳苏蒂安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苏加诺政权,史称”9·30”事件。经过此次政变后,苏哈托上台执政,并在印尼国内实行极端的排华政策,印尼和中国的关系也随之急剧恶化。
    3转引自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吴岸:《到生活中寻找你的缪斯》,《到生活中寻找你的缪斯》,福联会暨雪兰莪福建会馆1987年版,第30页。
    2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3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1和权:《菲华诗坛现况》,张香华编:《玫瑰与坦克》,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2参见菲华新潮文艺社编:《菲华新诗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黄东平:《侨风·关于本书》(此书是黄东平个人复印装帧的诗集,没有出版社)
    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陈福璇:《南洋华侨的教育谈》,《华侨教育论文集》,国立南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年刊本,第372页。
    1钟怡雯、陈大为主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台北:万卷楼2007年版。
    2转引自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3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黄孟文、徐(?)翔:《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版,第234页。
    1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年版,第159页。
    2以上诗社名单参见修如:《回顾菲华文学的发展历程》,《文讯》2009(6)。
    1沙禽:《故乡和异乡》,《赤道形声: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读本1》,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 Allan Pred:《结构历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觉结构的形成过程》,选自夏铸九、王志宏编译《空间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3年版,第86页。
    2阿格纽在《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87)勾勒出地方作为有意义区位的三个基本面向:区位、场所和地方感。
    1罗正文:《共醉》,《临流的再生》,吉隆坡:大马新闻杂志丛书1984年版,第15页。
    2傅承得:《蒲公英族》,《哭城传奇》,吉隆坡:大马新闻杂志丛书1984年版,第18页。
    1温瑞安:《蒙古》,《楚汉》,台北: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2温瑞安:《西藏》,《楚汉》,台北: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3傅承得:《凰鸟不至》,《哭城传奇》,吉隆坡:大马新闻杂志丛书,1984年,第108页。
    4温瑞安:《西藏》,《楚汉》,台北: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5温瑞安:《西藏》,《楚汉》,台北: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1辛金顺:《涉水》,《风起的时候》,雨林小站1992年版,第152页。
    2何启良:《这果真是江南》,《刻背》,鼓手文艺出版社1977年版,第23页。
    3何启良:《远人》,《刻背》,鼓手文艺出版社1977年版,第32页。
    1温瑞安:《蒙古》,《楚汉》,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2罗马人相信每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守护神。这种灵体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地伴随着,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性和本质。这种场所精神不但保存了生活的真实性,也饱含地景艺术的创造因子。参Christian No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台北:田园,1997页,第18页。
    3 Lewis,P.(1979).'A Sence of Place'. Southern Quarterly,17.p.27.
    1温瑞安:《狂旗》,皇冠1977年版,第199页。
    1《尚书正义》九卷
    2颜忠贤:《影像地志学》,台北:万象图书,第59页。
    1 Tim Cresswell:《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弘,徐苔玲译,群学2006年版,第144页。
    2 Edward Casey:Remembering: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186-187
    3 Yi-Fu Tuan:,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4.
    1颜忠贤:《地方感与感觉结构》,《影像地志学》,台北:万象图书,第62页-63页。
    2地方芭蕾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西蒙(David Seamon)所提出的一个术语,他援用跳舞的比喻来描述人们完成特殊任务的一连串前意识行为,他称呼这种序列为“身体芭蕾”(body-ballet)。若这种行动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他就称之为“时空惯例”(time-space routine)。许多的时空惯例在某个特殊的区位里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地方芭蕾”(place-ballet)。西蒙认为这会产生强烈的地方感。身体的移动性在空间与时间里结合,产生了存在的内在性,那是一种地方内部生活节奏的归属感。
    3“字辈”是马华文坛特有的世代划分法。“五字辈”“六字辈”分别指的是出生于1950-1959年的年龄层和1960-1969的年龄层。见钟怡雯:《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序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辛吟松:《江山有待》后序,选自钟怡雯、陈大为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V2,万卷楼2007年版,第168页。
    2温瑞安:《龙哭千里》,选自钟怡雯、陈大为编《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 V1,万卷楼2007年版,第238页。
    3温瑞安:《八阵图》,《天火》,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温瑞安:《美丽的苍凉》,《天火》,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2 Tim Cresswell:《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弘、徐苔玲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28页。
    1楚复生:《去过十年》,《玫瑰与坦克》,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2李扬:《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2页。
    1王赓武:《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华人认同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王赓武:《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限度1912-1937年》,《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英、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5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1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的第三世界文学》,《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44-545页。
    2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评论》,《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第49页。
    1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王实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陈大为:《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1郭永秀:《剑的故事》,《郭永秀自选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2页。
    2田思:《精忠柏》,《给我一片天空》,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5年版,第91页。
    3田思:《读王安石》,《田思诗歌自选集》,吉隆坡:大将事业社2002年版,第113页。
    1游川:《那一刀——读谭嗣同》,《美国可乐中国佛》,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8年版,第122页。
    2游川:《菜市口遐想》,《美国可乐中国佛》,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8年版,第140页。
    3方昂:《卖刀》,《詹滴》,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版,第61页。
    4 A.M.Alonso. The Efeects of Truth: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and the Imagining of Community. J. Hist. Soial.1(1):33-57.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谢馨:《中国结》
    1 Barth F., Ethnic groups and Bou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p.19.
    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 Barth F., Ethnic groups and Bou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p.3.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0页。
    2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6页。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3王赓武:《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限度1912--1937年》,《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1《南洋文摘》合订本第一卷第一期创刊词,转引自张奕善:《东南亚华人移民之研究》,《东南亚史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
    2刘育龙:《旅台与本土作家跨世纪座谈会会议记录》(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洲文艺》1999年10月23日。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1王赓武:《移民及其敌人》,《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2王赓武:《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限度1912-1937年》,《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1林兴谦:《狂欢与破碎-原乡神话、我及其他》,钟怡雯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地26-27页。
    1陈大为:《屈程式》,《方圆五里的听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瑞]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40页。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沙禽:《故乡和异乡》,《赤道形声: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读本1》,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海登·怀特:《“描绘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3海登·怀特:《作为文学仿制品的历史文本》,《后现代历史叙述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4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出版标志着”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学派的正式确立,由此现代历史哲学呈现出”叙述学转向”(narrativist turn)或者”修辞转向”(rhetoric turn)的状态。福克斯·杰诺维塞(Elizabeth Fox-Genovese)评价新历史主义”是一种采用人类学的厚描方法的历史学和一种旨在探寻其自身的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的混合产物,其中融汇了泛文化研究中的多种相互趋同然而又相互冲突的自由。”转引自《文学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政治》,张京媛选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1 M.H.Abrams."New Historicism",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isher,1999,7th edition),P.183.
    2李有成:《唐老亚中的记忆政治》,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出版1994年版,第121页。
    3何其芳:《谈写诗》,《作家谈创作》,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
    1雅克·巴尊:《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侯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2“套话”(stereotype)是法国当代形象学研究的一个专门术语。法语的原义是指印刷业中的“铅版”,引入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后,特指在一个民族文学文本内长期、反复使用来描述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套话”是文学文本异国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大量的存在形式。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柔这样定义“套话”:“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引自巴柔:《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A.Colin,1994,P60.本节借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他者形象的“套话”范畴来论述东南亚华文诗歌抒情感怀的历史想象,是因为在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象中的确大量存在着长期、反复使用与中国历史相关的诗歌意象来表现历史内涵和想象情感的现象。
    1淡莹:《五千年》,《太极诗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1何启良:《火车上》,《刻背》,吉隆坡:鼓手文艺出版社1977年版,第60页。
    2梁钺:《山水》,《五月现代诗选》,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刘含芝:《蚂蚁》,《五月现代诗选》,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引自巴柔:《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A.Colin,1994, P60.
    2刘育龙:《旅台与本土作家跨世纪座谈会会议记录(上)》,《星洲日报》,1999年10月23日。
    3陈湘琳:《却顾所来径》,南洋商报,2003年4月11日。
    1钟怡雯:《论马华散文的‘浪漫”传统》,《国文学报》2005年第12期,101-102页。
    2何启良:《忧郁与乾坤》,《刻背》,吉隆坡:鼓手文艺1977年版,第138页。
    1陈大为:《在南亚》,《马华文学读本I:赤道形声》,台北:万卷楼2000年版,第76页。
    2辛金顺:《绝唱》,《马华文学大系2》,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第353-354页。
    1同上,第353页。
    2同上,第354页。
    3转引自吴岸:《寻根远征队伍的漂泊歌吟者》,《风起的时候》,吉隆坡:雨林小站1992年版,第27页。
    1邱绯钧:《与时间对话》,《马华当代诗选1990-199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2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3转引自韦勒克、华伦:《文学论》,王梦鸥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版。
    1《兖州府志·圣里志》
    1李瑞腾:《歌在黄金之邦——马来西亚华文诗人傅承得》,第三届现代诗学会议论文集,第193-194页。
    2 1979年台湾第二届《时报》文学奖新设了“叙事诗类”奖项,杨牧的长诗《吴凰》获得推荐奖,白灵的《黑洞》等十四首诗获得了甄选奖。此后,台湾《时报》的“叙事诗类”奖连办四年,直到第六届才改名为“新诗类”。
    1张光达:《论陈大为的南洋史诗与叙事策略》,《中国现代文学季刊》第8期,第169页。
    2辛金顺:《历史旷野上的星光——论陈大为的诗》,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2》,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4年版,第540页。
    3徐国能《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1-4-10
    4杨宗翰:《从神州人到马华人》,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2》,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6页。
    2海登·怀特:《作为文学仿制品的历史文本》,《后现代历史叙述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3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页。
    1陈大为:《再鸿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2陈大为:《风格的炼成——评吕育陶诗集<黄袜子,自辨书>》,《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3刘育龙:《屈原自尽》,《马华文学大系:诗歌(二)》,雪兰莪: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第186页。
    1陈大为:《再鸿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1伊戈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 Yeh,Michelle.Modern Chinese Poetry: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New Haven:Yale UP.1991,129-139.
    1张京媛:《前言》,《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刘俊:《”历史”与”现实”:考察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种视角——以<赤道形声>为中心》,第665页。
    1刘俊:《“历史”与”现实”:考察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种视角——以<赤道形声>为中心》,第664页。
    张香华:《玫瑰与坦克·序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1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1辛金顺:《江山有待》,《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2钟怡雯:《我的神州》,《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1王赓武:《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限度1912-1937年》,《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2林兴谦:《狂欢与破碎——原乡神话、我及其他》,钟怡雯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地26-27页。
    3林春美:《葬》,《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
    4林兴谦:《狂欢与破碎——原乡神话、我及其他》,钟怡雯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1990-1995)》,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地26-27页。
    1无肠:《孩子们》,《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文莱卷》,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1年版。
    1江涯:《不要把他遗忘》,《菲华新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1陈松沾:《简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途》《东南亚华文文学》,1989年。
    2韩弓:《青龙木传奇》,《新加坡当代华文诗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东南:《明天》,《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文莱卷>,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1年版。
    1.方修:《东南亚新文学大系V6》,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1970年。
    2.柏杨:《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2年。新加坡文艺协会:《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诗歌集》,北京:华侨出版社,1991年。
    3.朱先树、饶庆年:《新加坡当代华文诗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黄孟文主编:《新加坡当代诗歌精选》,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年。
    4.李拾荒主编:《当代新加坡诗歌选2006》,新加坡风云出版社,2007年。
    5.南子主编:《五月现代诗选》,新加坡:五月诗社,1989年。
    6.云鹤、潘亚暾、贺兰宁合编:《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华文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
    7.秦林:《秦林诗1965-2005》,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5年。
    8.潘正镭:《再生树》,新加坡:大家出版社,1998年。
    9.华之风:《月是一盏传统的灯》,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92年。
    10.长谣、喀秋莎、古琴、刘可喜:《琵琶弦上》,新华文艺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
    11.王润华:《人文山水诗集》,台北:万卷楼,2005年。
    12.寒川:《寒川诗选1965-2000》,新加坡:岛屿文化社,2000年。
    13.淡莹:《太极诗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伍木:《伍木短诗选》,新加坡:七洋出版社,2003年。
    15.伍木:《等待西安》,新加坡:七洋出版社,2000年。
    16.郭永秀:《月光小夜曲》,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92年。
    17.刘恺《草的行色:刘恺诗集》,新加坡:泛亚文化1980年。
    18.温任平主编:《大马诗选》,霹雳州:天狼星诗社,1974年。
    19.张树林主编:《大马新锐诗选》,霹雳州:天狼星诗社,1978年。
    20.沈穿心主编:《天狼星诗选》,霹雳州:天狼星诗社,1979年。
    21.何乃健、沈钧庭主编:《马华文学大系·诗歌卷(一)1965-1980》,柔佛新山:彩虹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2.何乃健、沈钧庭主编:《马华文学大系·诗歌卷(二),1981-1996》,柔佛新山:彩虹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3.陈雪风主编:《东南亚文学朗诵诗选》,雪兰莪: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04年。
    24.傅承得、田思主编:《吻印与刀痕》,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9年。
    25.温瑞安:《楚汉》,台北: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
    26.辛吟松:《风起的时候》,雪兰莪:雨林小站,1992年。
    27.何启良:《刻背》,雪兰莪:鼓手文艺出版社,1977年。
    28.傅承得:《哭城传奇》,槟榔屿:大马新闻杂志,1984年。
    29.游川:《美国可乐中国佛》,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8年。
    30.游川:《千年莲子》,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9年。
    31.吴岸:《吴岸诗选》,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
    32.吴岸:《生命的存档》,古晋:沙膀越华文作家协会,1988年。
    33.温任平:《扇形地带》,吉隆坡:千秋事业社,2000年。
    34.傅承得:《有梦如刀》,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5年。
    35.黄建华:《甘之若饴》,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9年。
    36.黄建华:《花。时间》,吉隆坡:大将事业社,2004年。
    37.林金城:《假寐持续着》,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9年。
    38.何(?)义、马盛辉、释继程:《三人行》,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0年。
    39.梦扬:《星恋》,古晋:砂拉越文化协会,1997年。
    40.蓝波:《变蝶》,诗巫:诗巫中华文艺社,1992年。
    41.田思:《给我一片天空》,吉隆坡:千秋事业社,1995年。
    42.田思:《田思诗歌自选集》,吉隆坡:大将事业社,2002年。
    43.冰谷:《沙巴传奇》,柔佛: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44.杨川:《未竟之行》,柔佛: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45.方昂:《詹滴》,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
    46.沙河:《鱼的变奏曲》,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7年。
    47.郁人:《我吟我吼》,柔佛: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48.刘育龙:《哪吒》,柔佛: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49.万川:《鱼在言外》,诗巫:诗巫中华文艺社,1997年。
    50.曾翎龙:《有人以北》,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7年。
    51.林野夫:《1997,那一年的风花雪月》,山打根(沙巴):梦天诗社,1999年。
    52.辛金顺:《风起的时候》,吉隆坡:雨林小站,1992年。
    53.罗正文:《临流的再生》,吉隆坡:大马新闻杂志社,1984年。
    54.傅承得:《哭城传奇》,吉隆坡:大马新闻杂志社,1984年。
    55.何启良:《刻背》,吉隆坡:鼓手出版社,1977年,
    56.陈大为:《再鸿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57.陈大为:《方圆五里的听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58.周天晓:《泰华新诗第一辑》,京华中原联合时报,1999年。
    59.云鹤、潘亚暾、贺兰宁合编:《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华文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
    60.李少儒主编:《五月总是诗》,出版地不详,1989年。
    61.姚宗伟等编:《泰华诗集》,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3年。
    62.湄江文艺:《还愿》,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7年。
    63.湄江文艺:《春的漫笔》,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6年。
    64.湄江文艺:《流失的思念》,泰国华文作家协会,1996年。
    65.子帆、琴思钢、张望、张燕、李少儒合著:《桥》,泰华现代诗社,1988年。
    66.曾心:《曾心短诗选》,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年。
    67.曾天:《微笑国度》,黄金地出版社,1989年。
    68.司馬攻著,《泰(?)文學漫谈》,泰國曼谷:八音出版社,1994年。
    69.菲华新潮文艺社选编:《菲华新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70.朱光树、绕庆年选编:《新加坡当代华文诗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71.郑鸿喜选编:《菲华诗选全集》,1978年。
    72.犁青编:《泰华文学》,香港:汇信出版社,1991年。
    73.陆进义:《越华现代诗抄》,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
    74.陈瑞献:《陈瑞献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75.潘受:《潘受诗集》,新加坡:新加坡文化艺术协会,1997年。
    76.施颍州:《菲华文学》,1988年。
    77.张香华主编:《玫瑰与坦克》,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
    78.千岛诗选编辑委员会:《千岛诗选》,千岛诗社,1991年。
    79.柯俊智文教基金会:《菲华文学》第一卷,1988年。
    80.柯俊智文教基金会:《菲华文学》第三卷,1991年。
    81.云鹤、潘亚暾、贺兰宁合编:《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华文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
    82.谢馨:《波斯猫》,台北:殿堂出版社,1990年。
    83.林泉:《树的信仰》,马尼拉:菲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9年。
    84.林泉:《视野》,马尼拉:菲华现代诗研究会,1997年。
    85.陈扶助:《陈扶助诗文选集》,香港:拓文出版社,2003年。
    86.陆进义主编:《越华现代诗钞》,胡志明市: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3年。
    87.方明:《生命是悲欢相连的铁轨》,台北:创世纪诗杂志社,2003年。
    88.尹玲、古弦、药河等:《十二人诗集》,私人印本。
    89.陈铭华:《河传》,新大陆诗刊,1991年。
    90.柔密欧、郑编选:《新荷》,新加坡:岛屿文化出版社,1984年。
    91.王渝编:《海外华人作家诗选》,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
    92.王昭英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汶莱卷1945年-199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1年。
    1.[美]刘禾:《语际书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9.[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美]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12.[美]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1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局出版社,1998年。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7.[美]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18.[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基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临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9.[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南京:译林出 版社,2001年。
    21.[英]克朗·迈克:《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3.[美]薇斯瓦纳珊:《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2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英]维克多·特纳著:《象征之林——恩登布仪式散论》,赵玉燕、欧阳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6.[英]克雷斯威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2006年。
    27.[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译,台北:巨流,2003年。
    28.[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的现象学》,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1995年。
    29.[法]格雷马斯(格列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吴泓缈、冯学俊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2.[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33.[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34.[美]康纳顿·保罗:《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6.[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述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8.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0.陶东风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3.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李扬:《抗争宿命之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45.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6.王宁、葛桂录:《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王赓武:《华人、华侨与东南亚史》,《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48.王赓武:《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
    49.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50.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
    51.王赓武:《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选》,美国:八方文化,2002年。
    52.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53.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莫少聪:《漂泊于植根: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5.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6.周南京:《东南亚与华人问题》,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57.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58.周南京:《华侨华人问题概论》,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9.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60.廖建裕:《印尼华人文化与社会》,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3年。
    61.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2.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3.张奕善:《东南亚史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64.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2002年。
    65.颜忠贤:《影像地志学》,台北:万象图书,1996年。
    66.顾长永、萧新煌主编:《新世纪的东南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67.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2001年。
    68.林水檺等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69.林廷辉、宋婉莹:《华人社会观察》,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9年。
    70.王润华主编:《新纪元2000》,新加坡作家協舍,2000年。
    71.庄钟庆、周宁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72.邵建寅:《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年。
    73.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
    74.赵顺宏、吴奕琦:《菲律宾华文文学史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75.原甸:《东南亚新诗史初稿》,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76.黄锦树:《东南亚文学与中国性》,台湾:元尊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77.黄锦树:《东南亚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78.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台湾: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79.陈大为、钟怡雯主编:《赤道形声——东南亚文学读本(1)》,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80.陈大为、钟怡雯、胡金华主编:《赤道回声——东南亚文学读本(2)》,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81.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
    82.公仲:《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83.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
    84.刘俊:《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述》,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85.李君哲:《海外华文文学札记》,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86.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概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87.陈辽:《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2002年。
    88.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9.黄锦树:《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90.黄锦树:《东南亚文学:内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
    91.戴小华、叶啸主编:《当代东南亚作家百人传》,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2006年。
    92.庄园编:《文化的华文文学》,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
    93.郭惠芬:《新东南亚文学的现代与当代》,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94.庄钟庆,陈育伦,周宁:《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陈福朗编:《当代东南亚华文文学多面观》,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96.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选编组:《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97.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8.王烈耀:《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9.陈大为:《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9年版。
    100.陈贤茂:《陈贤茂自选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1.朱文斌:《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与批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02.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3.朱崇科:《考古文学“南洋”——新东南亚文学与本土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04.陈大为:《亚细亚的象形诗维》,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1年。
    105.陈大为:《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9年。
    106.钟怡雯:《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01年。
    107.朱立立:《身份认同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08.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09.郭纪宏:《文化民族主义》,台北:扬智出版社,1997年。
    110.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出版社,1997年。
    111.陈其南、周英雄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112.林信华:《符号与社会》,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113.胡戈·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方维规译,《比较文学》(16)
    114.周宁:《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与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8(3)。
    115.刘登涵:《华人文化诗学:华人文化研究的范式转移》,《东南学术》,2004(6)。
    116.赵小琪、张晶:《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中国文学研究》,2009(4)。
    117.赵小琪、谭枫凡:《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人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5)。
    118.赵小琪、吴冰:《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华文文学》,2008(1)。
    119.刘小新:《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福建论坛》,2004(11)。
    120.林春美:《近十年来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国文天地》1997(6)。
    121.张锦忠:《在台马华文学与原乡想象》,《中山人文学报》2006(22)。
    122.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2)。
    123.钦鸿:《菲华文学中的“中华情结”》,《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2)。
    124.郭少棠:《寻找华人文化身份的认同》,《明报》2003(3)。
    125.陈奕麟:《解构中国性》,《台湾社会研究》,1999(3)。
    126.修如:《回顾菲华文学的发展历程》,《文讯》,2009(6)。
    1. Smith, Anthony D.Theories of Nationalism. London:Duckworth,1971.
    2.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3. Michael, Payne, ed. 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Critic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4. Colls, Robert, and Philip Dodd, eds. Englishness:Poltics and Culture,1880-1920. London:Croom Helm,1986.
    5. Michael E. Brown, ed. Ethnic Conflict& Internationalism Security. P. Hassner: Beyond Nationali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93.
    6. Bhabba, Homi. K.,ed. Nation and Narration: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1990.
    7. Bhabb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1994.
    8. Barth F., Ethnic groups and Bou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9. H. Seton-Waston. Nations and states: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N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London:Methuen& Co. Ltd,1997.
    10.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Nationalism:Critica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11. Darian Smith, Kate, Liz Gunner and Sarah Nuttall,eds. Text, Theory, Space,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6.
    12.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 on Smith. Massachusetts:Blackwell,1991.
    13. Phillip E.Wegner, Spatial Criticism:Critical Geography, Space, Place and Textuality In JulianWolfreys Ed.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 Edinburgh:Edinburgh UP,2002.
    14.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ed.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1996.
    15. Kwame Anthony Appiah, "Race" in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16. Levi-strauss C.,Myth and Meaning:Cracking the code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8.
    17. Sahlins M.,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uchigan Press,1981.
    18. Ohnuki-Tierney E.(ed.):Culture Through Time:Anthropoligical Approch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9. Barth F.,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 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s,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20. Kluckhohn C.,Myth and Rituals:A General theory, see Segal,R.A.ed.,The Myth and Ritual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21. Sahlins M., Islands of Hist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22. Bell C.,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3. Bal M., Experiencing Murder:Ritu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see Ashely, K. M.ed. Victor Turn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riticism: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ntrop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24. Turner V.W., The Forest of Symbol: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25.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Verso Press,1991.
    26. Manfred Beller,Joseph Theodoor Leerssen,Imagology: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s,NewYork:Rodopi,2007.
    27. Kari Alenius, MarkusMertaniem,Imagology and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in history, Rovaniemi:Pohjois-Suomen Historiallinen Yhdistys,2008.
    28.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 Occidentalism:the West in the Eyes of Its Enemies, London:Penguin Press HC,2004.
    29. David LeiweiLi, Imagine the Natio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nsen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0. Ditze, Stephan-Alexander, America and the Americans in Postwar British Fiction: An Imagological Study of Selected Novels, Heidelberg:Winter,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