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否定之否定: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跳丧”仪式是湖北长阳土家族典型的祭祀性仪式,现代土家人的生活中无论哪家有老人去世,周围乡邻都会闻讯而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以“跳丧”的形式怀念亡人,安慰生者。追溯到远古时期,跳丧是极富神秘和庄重的少数民族仪式,个个土家先民都是这祭祀仪式的参与者;如今现代土家人民已经冲破了阶层等级的禁锢,哪家有老人去世,都会在自家宽敞的场地上跳丧,为老人走上顺头路而送福,人们为叫歌技艺高超的掌鼓师而喝彩,也为在拟虎动作中挥汗如雨的舞者而叫好,女人的参与更是对土家族先祖的一大挑战,甚至还有家中老人未去世便以“跳活丧”代替祝寿的超脱豁达的方式,这是古老的跳丧仪式在现代土家人民生活中的继承和发展;覃发池这位地道土家农民的后代,在自己酷爱民族舞蹈艺术的同时,不忘记本民族风俗仪式的传承,他求变求新,把“跳丧”从棺材中解放出来,抛开了“死亡”这些遭人忌讳的字眼,将跳丧改编成优美绝伦的巴山舞送上了艺术的舞台,音乐和舞蹈的统一规范,使得巴山舞成为彻底的剧场艺术,演员和观众界限分明,同时,巴山舞还逐渐走向银幕,出现在影视剧、歌舞剧中;巴山舞由土家跳丧仪式而来,一经登上舞台便离普通民众距离稍远,因此在城镇的广场上民众自发形成了以跳巴山舞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团体组织,从此巴山舞从单纯的舞台艺术享受变为集民族性、艺术性、群众性与体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健身运动,走进了平常百姓家,还走向了全国;长阳土家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跳丧仪式在内的多种民俗风情现在出现在各处风景名胜的仪式剧场体验生活中,虽然有优劣之分,但少数民族仪式化生存的状态开始影响外来民众,同时也自然带来了经济效应,这是原始仪式最大的现代适应性体现。
     由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演变而来的各种形式现在奇特并存,并未因为否定和改变而消失,反而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发展,逐渐适应现代生活,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因此本文从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分别阐述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演变,外部的推力和历史原因,以及内部文艺工作者等人的辛勤投入都是促成这些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动力。而在这些不断的演变中,不论原始仪式、舞台艺术还是城镇广场的体育锻炼和旅游区体验式仪式剧场生活,观演关系、剧场活动等都是随之变化的,这是本文发现其否定之否定过程外的着力点,主要通过作者亲身体验、寻访艺人及对文献音像资料的分析等直接或间接的来获得。探究特殊的民族传统仪式的剧场演变,是本文的初衷,而在探究中思考仪式剧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前景,以及现代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则是本文更深远的意义。
The Funeral Dance is one of the typical fetes for Tujia ethnic minority in Changyang, Hubei Prov. In modern Tujia people’s life, when an elder passes away, the neighbors will hasten to the deceased person's home in groups to memorize the deceased and comfort the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the means of funeral dance.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 the Funeral Dance is a very mysterious and grand minority ritual. Now modern Tujia people have broken the shackles of clas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ritual for elder deceased, dancing in a commodious groun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audience to memorize the deceased; acclaiming for the drummer’s talented singing and dancers’tiger-like movements. The Funeral Dance reflects Tujia people'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They are open-minded, considering death as natural as the ro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refore deserving a happy ending. Plus,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becomes a big challenge towards the ancestors, and also that some people start to use the Funeral Dance to celebrate the elders’birthday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Funeral Dance.
     The Funeral Dance is an activity involving many participants and has been hand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Now many cultural departments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Funeral Dance and the tradition itself. It’s Qin Fachi, an offspring of local Tujia people, that composed the Ba-mountain Dance by inheriting and refining the Funeral Dance with his unique insight and bold innovation in the 1970s. He brings the Ba-mountain Dance to the stage of art and separates the audiences from actors as the dance turns to formal theater art. And also the dance turns up in the film,TV drama and musical .Meanwhile, people start to dance in groups on the squares in the town on the purpose of exercising. The Ba-mountain Dance has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 of all-around sports exercise from every family in the town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diverse folk culture in Tujia minority in Chanyang has brought economic benefit as the Funeral Dance and other folk art show up in the scene spots in which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the folk culture in the ritual theatre. This is just the modern embodiment of the original fete.
     Many forms of dance derived from the Funeral Dance coexist in diversity and develop in the voice of denial. This essay expa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Funeral Dance in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for the external forces and historic reasons. No matter it is original fete, stage art, mass sports exercise or experiencing ritual theat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 and actors and the activity in the stage change as it goes .This is the point in this essay through the means of self experiencing, interviewing with the art workers and the study of documents and media data. The initial goal of 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theatre evolvement of traditional ethnic ritual 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mand of ritual theatre.
引文
1文中年代等信息均来自长阳县委新闻信息办公室网站www.sxcynews.com
    
    2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4月版,P265
    3王胜华著,《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2001年9月第1版,P2
    4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简·艾伦·赫丽生著,谢世坚译,《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7
    6马丁·埃斯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P19
    7马丁·埃斯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P20
    8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9学林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来自etds.ncl.edu.tw(台湾硕博士论文资讯网),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1年6月毕业硕士论文卷
    11《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1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3《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
    15《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
    16《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
    17《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3年第6期
    18《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19《艺术与时代》1992年第1期
    20《东南文化》1994年第3期
    21《鄂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2期
    22《鄂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13期
    23《土家学刊》1997年第3期
    24《土家学刊》1998年第1期
    25《舞蹈》2003年第9期
    26《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7《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2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9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P142
    30来自长阳土家族网站http://www.cy-tujia.com2005-12-20
    31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P322
    32《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3《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4同上,1998年第2期
    35《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6《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7理查德·谢克纳著,孙惠柱译,《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引自《戏剧艺术》2005年第5期,P5
    38理查德·谢克纳著,曹路生译,《环境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P14
    39《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今覃)氏、相(今向)氏、諮稀=猿鑫?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40范晔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76
    41董珞著,《巴土风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4
    
    42常璩著,《华阳国志·巴志》卷一,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P4
    43董珞著,《巴土风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12
    44常璩著,《华阳国志·巴志》卷一,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P5
    45常璩著,《华阳国志·巴志》卷一,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P8
    
    46甘茂华著,《跳丧源流考》,《恩施晚报》网络版2005年文化合集
    47白晓萍著,《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4
    48白晓萍著,《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5
    49白晓萍著,《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44
    
    50引自《中国文化报》2001年11月21日文化人才版
    51同上,2007年7月2日版
    52根据2007年1月22日晚在宜昌花艳招待所餐厅的回忆记录
    53白晓萍著,《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2
    54洪晓,《狂欢:自由生命的张显——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引自《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5期
    
    55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三联书店1987年版,P8
    56同上,P13
    
    57田发刚、谭笑著,《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47
    58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3
    59田发刚、谭笑著,《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57
    60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8
    61白晓萍著,《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跳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58
     62董珞著,《巴土风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12
     63刘洪进著,《为活人跳丧》,选自《清江风物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84
    
    64保罗·康纳顿著,《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P49
    6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142
    66《隋书-地理志》,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P85
    
    67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19
    68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P33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63
    70转引自杨铸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86
    71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P15
    
    72《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P1991
    73王胜华著,《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2001年9月第1版,P38
    
    74《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75王廷信著,《祭仪剧:中国民间戏剧的重要形式》,《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4期
    76吴光耀著,《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P5
    
    77厉震林著,《论原始戏剧的情境表演及其成熟形态》,《戏曲艺术》2002年第2期
    78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
    79《隋书·地理志》,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P85
    80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1同上
    82覃发池著,《长阳巴山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16
    83取自作者2006年6月29日下午在长阳文化馆办公室对覃发池的采访记录
    84同上
    85同上
    86同上
    87取自作者2006年8月25日晚在长阳广场与覃发池的交谈记录
    88覃发池著,《长阳巴山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16
    89容世诚著,《戏曲人类学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70
    90吴光耀著,《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P7
    91王胜华著,《戏剧人类学研究的开启》,《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3期
    9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版,P254
    93摘自《湖北日报》2002年12月26日社会文化版《土家文化的殉道者——悼陈洪》
    94陈洪著,《土家族与<土里巴人>》,引自《三峡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95摘自陈洪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土里巴人>创作浅谈》,取自长阳歌舞团资料室
    
    96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0月12日第五版
    97引自2001年5月1日《三峡晚报》头版《万人狂欢巴山舞》,记者高秉喜、刘月蓉报道
    98引自2008年2月9日对长阳县委宣传部领导肖正兴的采访
    99来自作者2007年11月对长阳县宣传部领导肖正兴的采访记录
    101蒋在爽、张岚著,《巴山舞对我校中年女教师血脂及臀腰比等的影响》,引自《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3年第2期
    102蒋在爽著,《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引自《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
    103覃发池编著,《长阳巴山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P131
    
    104转引自郭于华著,《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21
    105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P13
     106以下采访资料均来自2007年11月中旬在长阳宣传部、文化馆等地不定期访问所得
    107引自2007年11月20日《长江商报》头版,记者刘渐飞、何辉、望隽系列报道《<楚山巴水>成就闭幕式精彩》
    108来自长阳县委新闻信息办公室网站www.sxcynews.com
    109引自2007年4月17日在上海南京路“三峡旅游推介会”上对长阳旅游局副局长黎尚金的采访
    110(美)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P50
    111引自阳光北部湾论坛http://tw.netsh.com/bbs/“体验经济”
    112桂勇、黄荣贵著,《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引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113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P281
    114引自《中国文化报》2006年7月31日报道,作者张良仁、江敏
    115彼得·布鲁克著,《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P12
    
    116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54
    117安托南·阿尔托著,《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P94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胜华,《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金重,《神人交错的艺术——西南民间戏剧与宗教》,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4.简·艾伦·赫丽生著,谢世坚译,《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马丁·埃斯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6.覃发池编,《长阳巴山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8.余秋雨,《艺术创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余秋雨,《观众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11.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12.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13.欧文·戈夫曼著,徐江敏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4.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著,魏时译,《迈向质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5.理查·谢克纳著,曹路生译,《环境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16.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7. Performance Studies, Richard Schechner
    18. Performance Theory,Richard Schechner
    19.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莫,《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2. J·G·弗雷泽,《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
    23.玛·阿·弗列其阿诺娃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24.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5.刁在篇主编,《体育舞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6.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
    27.董珞著,《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8.田万振著,《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9.白新民,《土家族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30.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31.涂绍生、向鸣坤,《土家族民间体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2.周学荣、谭明义著,《社会体育学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5.温柔编著,《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6.宋加华等编著,《民族体统体育保健学》,民族出版社,2002
    37.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8.卢峰主编,《娱乐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9.王胜华著,《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0.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韩少功、蒋子丹主编,《是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2.蔡骥,《仪式性别狂欢——电视男人秀的文化解读》,中信出版社,2004
    43.彭万延、屈定富主编,《巴楚文化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44.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45. (苏)E·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6.刘守华、黄永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7.《土家族白虎文化》,黄柏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48.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9.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50.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51.段德智,《死亡的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52. (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3. (美)帕高·帕特里奇,《狂欢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土家族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5.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6.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
    57.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9.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0.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1.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丧葬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1996
    62.郭振华,《中国古代人生礼俗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3.杨铸,《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65.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66.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7.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编,《民族艺术研究》,内部资料
    68.杨知勇,《宗教、神话、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69.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0.《中国民间诸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71.《云南傩戏傩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3.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74.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7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东方出版社,1996
    76.罗伯特·科恩,《戏剧》,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7.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8.罗伯特·布鲁斯汀,《舞台上的智慧》,中信出版社,2007
    79.李云、周泉根,《藏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0.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8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82.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
    8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85.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86.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87. (德)格罗赛,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
    88.集体编写,《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89.张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0.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三联书店,1992
    91. (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92.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93.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94.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95. (美)苏珊·朗格,刘大基、志强、周发样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96. (俄)巴赫金,张杰选编,《巴赫金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97. (德)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98.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异同与差异》,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9.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100. (美)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01.萧洪恩,《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102.黄柏权,《土家族白虎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03.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04. (苏)E·海通,何星亮译,《图腾崇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05.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
    106.曲六乙,《傩魂》,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107.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08.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09.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110.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11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13.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14.菲奥纳·鲍伊,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5.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6.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17.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18. (英)简·艾伦·哈里森,《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9.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95
    120.王善才,《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21. (德)埃利西·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
    122.陆润棠、李肖冰等,《中国戏剧起源》,知识出版社,1990
    123.吉尔伯特·默林,《古希腊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24.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25.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6.保罗·康纳顿著,《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7.顾朴光等,《中国傩戏调查报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28.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29.李强、柯琳,《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
    130.吴秋林,《戏剧艺术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131.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知识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32.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3.王方华、伏宝会,《文化营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4.乌内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35.田法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36.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7.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38.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39.王志远主编,《宗教生活论》,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
    140.克种夫德·格尔茨,载史宗主编,《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1.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14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3.韩民青,《文化的历程》卷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4.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45.任兆胜、李云峰主编,《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6.史宗主编,金泽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三联书店,1995
    147.朱立元主编,《现代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8.王善才著,《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49. (英)E·霍布斯鲍姆等著,顾杭等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
    150.集体编写,《新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5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152.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153.朱振威,《就剧场艺术学论仪式剧场观演之关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组2001年硕士论文集
    154.王廷信,《从早期宗教角度研究戏剧形式发生的逻辑顺序》,引自《艺术
    百家》2001年第4期
    155.裴亮,《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引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56.陈绍艳,《对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巴山舞的研究》,引自《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
    157.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引自《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年第2期
    158.蒋在爽,《巴山舞对我校中年女教师血脂及臀腰比等的影响》,引自《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3年第6期
    159.周耘,《荆楚遗风——跳丧》,引自《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160.周耘,《孤岛“跳丧”报告》,引自《艺术与时代》1992年第1期
    161.周耘,《跳丧鼓——楚乐舞艺术的活化石》,引自《东南文化》1994年第3期
    162.冉瑞泉,《独特的民族舞蹈——“撒尔嗬”》,引自《鄂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2期
    163.谭达智、张宏开,《土家族祭祀歌舞——“撒尔嗬”》,引自《鄂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13期
    164.肖国松,《“撒尔嗬”唱词之三——长阳榔枰丧鼓词》,引自《土家学刊》1997年第3期
    165.田万振,《撒尔嗬”唱词之三——巴东杨柳池丧鼓词》,引自《土家学刊》1997年第3期
    166.彭林绪,《黔江土家族丧葬习俗调查》,引自《土家学刊》1998年第1期
    167.巫允明、罗熙娜,《土家族的<跳丧鼓>》,引自《舞蹈》2003年第9期
    168.罗鹏,《一份关于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引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69.张世炯,《跳撒尔嗬的由来》,引自《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70.吴正纲,《巴人乐舞小考》,引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71.徐文华,《跳丧舞的源流与特性》,引自长阳土家族网站http://www.cy-tujia.com 2005-12-20
    172.桑大鹏,《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引自《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73.杨光宗,《从跳丧习俗看土家文化的现代化》,引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74.萧洪恩,《土家族“撒尔嗬”的哲理思维初论》,引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75.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引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76.安静峰,《土家族舞蹈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土家族民间舞蹈研究之一》,引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77.甘茂华,《跳丧源流考》,引自《恩施晚报》网络版2005年文化合集
    178.洪晓,《狂欢:自由生命的张显——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引自《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5期
    179.刘洪进,《为活人跳丧》,引自《清江风物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0.俞建章、叶舒宪著,《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81.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82.杨铸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84.王廷信,《祭仪剧:中国民间戏剧的重要形式》,引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4期
    185.厉震林,《论原始戏剧的情境表演及其成熟形态》,引自《戏曲艺术》2002年第2期
    186.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隋书·地理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87.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8.金道行,《土家文化的殉道者——悼陈洪》,引自《湖北日报》2002年12月26日社会文化版
    189.陈洪,《土家族与<土里巴人>》,引自《三峡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90.陈洪,《<土里巴人>创作浅谈》,取自长阳歌舞团资料室,内部资料
    191.杨开春,《东方之子舞出东方迪斯科》,取自长阳文化馆馆藏资料,内部资料
    19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
    193.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198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5.孙惠柱,《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引自《文景》2005年第7期
    196.孙惠柱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97.桂勇、黄荣贵,《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引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