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考公平问题的伦理审视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考关系到入学起点公平和教育资源、机会分配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独特的体制环境和文化语境中,高考已成为一个超越教育的社会密切关注的公共问题。本文从行政伦理的视角全面审视我国高考制度,运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高考公平价值的实质及其伦理规范,深入分析高考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原因,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提出多元化高考改革模式及相关政策建议,力求回答高考改革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对高考公平性评价进行探索,为教育制度伦理评价提供实践范例。
     随着利益诉求和人才需求多元化,高考制度弊端日益突出。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也争议不断,改革难以形成共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这种理论上的混乱、实践上的“折腾”,很大程度缘于对高考价值取向的偏差和盲目,尤其是对高考制度及其现象缺乏整体的人文关照。因此,有必要重新省察和规范高考的价值性、合理性。高考作为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选拔制度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不仅关系到入学起点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还关系到社会的合理流动和分层。维护公平是高考制度演进的逻辑基点和核心价值取向,也是保证高考制度正当性、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
     本文在梳理社会公平理论特别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公平、教育公平、考试公平的社会实质及其价值规范,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制度的演进逻辑进行历史的考察,阐述高考公平的本质属性和政策内涵,即作为程序正义的高考制度是一种形式公平,基本要求包括机会分配的标准统一、合理,参考者的权利平等,考录程序公正、透明等。同时,从伦理视角对高考公平的价值原则、政策意义等进行深入探析,展望了基于公平取向的高考制度转型趋势,即从“为国选材”到“为民量才”的转变。
     高考公平问题贯穿于高考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区域不公平、考生享有的权利不均等、高考各个环节出现各种不正当行为、竞争结果差异失衡等诸方面。本文从物质条件、制度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其极大的消极影响和社会危害进行了伦理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高考公平与效率的阶段性价值追求进行了理论探究,认为现阶段高考改革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并提出了推进高考公平的基本原则、改革策略、体制建构、政策设置和实施路径。最后,对检验高考改革绩效、保证高考决策科学化的高考制度公平性评价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提出了高考公平指数的概念及其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湖南为样本进行了试测。图16幅,表22个,参考文献217篇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ducation fair that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for short) related to the enrollment fair starting point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fair 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 uniqu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NCEE has become beyond education itself and our society has paid much close attention to public issues.This treatise review overall our NCEE system from an ethical perspective, by us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order to grasp the fair entranc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mode of thinking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rela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hile explore the fair entrance evaluation sought to answ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NCEE reform, and provide practical paradigm for ethical evaluation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With interest demands and diversified demand for talent, the drawbacks of NCEE syst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eople constantly desire reform of the controversial reform is difficult to form a consensus, fall into the plight of the stop-gap measures. This chaos theory,"toss" practice, largely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blind to the lack of overall care of the humanities, especially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its phenomen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introspect and regulate the valu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ationality.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 competency-based personnel selection system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nrollment starting point for a fair and equitable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rational flow and stratification of society. The basic view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Maintenance of fair and logical basis points and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ensuring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legitimacy,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equity,especially Rawls' justice theory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justice and its value specification an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essence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of NCEE fairness, which means NCEE system is procedural justice requiring uniform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distribution of opportunities, equal rights of candidates,fair and transparent exam procedures. At the same time,this essay imagines th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fairness orientation,that is, from the country before the election to amount changes of serving the people in an ethical perspective on NCEE fair value principles, policies analysis.
     The problem of fair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ooz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all aspects, mainly in the area assigned to unfair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unequal candidates enjoy the right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all aspects of the misconduct,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in urban and rural sectors of other aspects of the imbalance,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institutio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ethical reflection of its highly negative impact and social harm. On this basis, the pursuit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stage values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eory to explore at this sta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must adhere to the "fair prior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icienc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moting fair entrance, reform strategie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policy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Finally,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o ensur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f college entranc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air assessment conducted explor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air entrance Index concept and a set of index system, and sample test measured Hunan example.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① 黄松安.浅析教育公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7):87.
    ②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7-191.
    ③ 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④ 苏君阳.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公正——关于制度、功能与活动的观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3.
    ⑤ 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
    ⑥ 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2.
    ⑦ 姜传松,王辉耀.高考制度变迁中的供需关系探析[J].招生考试研究,2008(1)
    ①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② 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区域公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1.
    ③ 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院[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考试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⑤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⑥ 郑若玲.高考的存在价值与改革走向[J].粤海风,2008(4).
    ⑦ 刘海峰.科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⑧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论(1949~199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⑨ 戴家干.改造我们的考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①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① “互动百科”对“公平”的释义为“公正而不偏袒”,并引用了相关典籍。http://www.hudong.com/wiki/%E5%85%AC%E5%B9%B3.
    ② 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4.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④ 王元亮.平等的正义性及其形式原则考论[J].伦理学研究,2011(4):22.
    ① [美]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
    ③ [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58.
    ④ 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18.
    ⑤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①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② [英]穆勒.功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7.
    ③ 何怀宏.契约理论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20.
    ④ 王元亮.平等的正义性及其形式原则考论[J].伦理学研究,2011(4):23.
    ⑤ 这样对“公平”的界定不一定符合学理,因为这意味着“公正”与“公平”在话语位置中的互换,但用公平统领相关原则,赋予公平更宽泛的涵义,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也符合表达习惯。
    ① 何建华.走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西方公正观演进的现实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2(9):42.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3.
    ③ 何毅亭.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观[J].学习与研究,2007(5):1.
    ④ 徐琛,杨爱林.社会公正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5(7):1.
    ⑤ 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3(6):18-219.
    ① 徐琛,杨爱林.社会公正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5(7):1.
    ② 冯颜利.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研究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9-05-05.
    ③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香港:华夏出版社,1987:238.
    ④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① [英]奈杰尔·沃伯顿.从《理想国》到《正义论》[M].林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13.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8-90.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4.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袁岳编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62.
    ③ [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至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4.
    ④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220.
    ⑤ 石碧球.追寻正义:古希腊罗马自然法思想的主题[J].西安:人文杂志,2012(1).
    ⑥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⑦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3.
    ⑧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3.
    ①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3.
    ② 王兴尚.论周人的德性伦理[J].伦理学研究,2011(3):33.
    ②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44.
    ① [英]奈杰尔·沃伯顿.从《理想国》到《正义论》[M].林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2-64.
    ② [英]奈杰尔·沃伯顿.从《理想国》到《正义论》[M].林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4.
    ③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浓,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0.
    ④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袁岳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
    ① 廖申白.《正义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J].中国社会科学,2003(9).
    ② [英]奈杰尔·沃伯顿.从《理想国》到《正义论》[M].林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68-169.
    ③ 李蕾.幸福法哲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52.
    ④ 廖申白.《正义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J].中国社会科学,2003(9)
    ⑤ [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7.
    ⑥ 李蕾.幸福法哲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50.
    ① 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7(10):78.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译者前言》1.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序言》1.
    ④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1.
    ⑤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7.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11.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
    ④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3.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4.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51-256.
    ④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3.
    ①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7.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2.
    ④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⑤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5-87.
    ⑥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4-87.
    ①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131.
    ②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
    ①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36.
    ②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6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72.
    ① 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与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33.
    ② 宋建丽.两种不同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罗尔斯和马克思平等观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2(4):43.
    ③ 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与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32-33.
    ④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105.
    ①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226.
    ①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113.
    ②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120.
    ③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126.
    ① 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与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33.
    ②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147.
    ① 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J].河北学刊,2006(1):14-15.
    ② 宋建丽.两种不同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罗尔斯和马克思平等观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2(4):46.
    ③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9-230.
    ④ 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与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34.
    ① 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9-230.
    ①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②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新华文摘,2012(12):12.
    ③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新华文摘,2012(12):12.
    ②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305.
    ②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新华文摘,2012(12):14.
    ③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新华文摘,2012(12):14.
    ④ 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2.
    ② 何建华.走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西方公正观演进的现实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2(09):42.
    ① 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② 何建华.走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西方公正观演进的现实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2(09):45.
    ③ 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② 何建华.走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西方公正观演进的现实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2(09):45.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⑤ 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① 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②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10-11.
    ③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④ 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0)
    ⑤ 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⑥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11.
    ⑦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4.
    ①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9.
    ②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7.
    ③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7.
    ④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8.
    ⑤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8.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②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4.
    ①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2.
    ② 《史记》卷一,本纪第一《五帝》[M]//.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1.
    ③ 杨学为.中国考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④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① 汉书·董仲舒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②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39.
    ③ 王国维.观堂林集·殷周制度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9:451.
    ①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11.
    ② 廖平胜.科举考试与现行领导干部考试成因及时代价值之比较[J].湖北招生考试,2008(4).
    ③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1-192.
    ①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
    ②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③ 陈傅良.《止斋文集》卷35《答林宗简》[A]//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4.
    ④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⑤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①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② 费正清,赖相尔.中国:传统与变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3.
    ④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①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11-15.
    ② 蔡信.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将读书人和士绅推向革命[D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 zhongguojindaishi/special/xinhaigeming100/detail 2011_09/24/9447999_0.shtml.
    ③ 钱穆.国史新论[M].台北:台湾东大香书公司,1984:114-115.
    ①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5-10.
    ② 1963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当前中学教学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片面追求提高升学率”的概念,并对其种种现象进行批评。
    ③ “两个估计”是在“四人帮”一伙1971年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指“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④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9.
    ①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9.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67.
    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① 毕全忠等.影响深远的果断决策[N].人民日报,1997-07-11.
    ②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A].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③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2006.
    ④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① [英]罗伯特·蒙哥玛利.考试的新探索[M].黄鸣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76.
    ②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9.
    ③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④ 刘素毅.面试教程[A].//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⑤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A].//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⑥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① 郑若玲.“考试社会”解析[J].中国考试,2008(5)
    ② 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
    ③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①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① 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22.
    ② 该定义来源于“百度百科”对“德性”的解释[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530.htm..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041.
    ① 曹刚,杨盛军.论税收的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1):13.
    ② 曹刚,杨盛军.论税收的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1):15.
    ③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6.
    ④ 冯建军.教育公平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38.
    ③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
    ④ Jurgen Haberqas. Legitimation Problems in the Moden State. Commun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A].//曹刚,杨盛军.论税收的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1):14.
    ⑤ 曹刚,杨盛军.论税收的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1):13.
    ⑥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袁岳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译序)2.
    ①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6.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9.
    ①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
    ② 李化德,李春茹.教育考试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前言)2.
    ①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
    ② 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6.
    ③ “正能量”释义[DB/OL].百度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6%AD%A3%E8%83%BD%E9%87%8F.
    ④ 李化德,李春茹.教育考试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前言):2-3.
    ⑤ 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1.
    ① 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9.
    ② 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6.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
    ② 万俊人.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制度伦理问题[R].长沙:中南大学,2007.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① 何颖.制度伦理:价值与局限[J].红旗文稿,2010(4).
    ② 互动百科“技术”释义[DB/OL].http://www.baike.com/wiki/%E6%8A%80%E6%9C%AF.
    ③ 梁其健,葛为民等.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
    ② 梁其健,葛为民等.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8-190.
    ① 王占阳.新中国:百年来的理想与实践[J].炎黄春秋,2011(8).
    ④ 梅泽铭.功利主义还是理想主义?——两种教育价值观评判[J].教育评论,1989(3)
    ① 刘同舫.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探析[J].教育研究,2010(8).
    ② 本刊编辑部.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1(2):4.
    ③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6.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7.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8-49.
    ②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9.
    ③ 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5-5.
    ① 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② 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② 吴芳.中华教育家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12-281.
    ③ 吴芳.中华教育家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36-337.
    ① 吴芳.中华教育家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59-387.
    ②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32.
    ③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
    ④ 郑金刚.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9(3)
    ① 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②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③ 孙宵兵.教育的社会作用与教育科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1(8)
    ④ 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⑤ 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阴.教育研究,1998(10)
    ⑥ 张楚廷.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J].教育研究,2011(8)
    ⑦ 刘同舫.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探析[J].教育研究,2010(8).
    ⑧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①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② [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M].转引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256.
    ③ 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① 肖擎.教育第一属性是公益性[N],长江日报2010-3-2.
    ② 刘同肪.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探析[J].教育研究,2010(8).
    ③ 孙宵兵.教育的社会作用与教育科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1(8)
    ① 数据资料来源:《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8.
    ①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54.
    ② 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8-18.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3.
    ② 袁振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11-10.
    ①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6-49.
    ② 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4(5)//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
    ① 谈松华.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12-01.
    ② 谈松华.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12-01.
    ③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05.
    ④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① 2008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Z].教育部考试[2008]1号文件.
    ② 张敏强.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J].中国考试,2008(2)
    ③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2(10):13.
    ① 李化德,李春茹.教育考试立法问题研究[M].2005:前言3.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① 王后雄,王世存.不同利益群体对高考制度公平性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9).
    ① 王蕾,张安梅.国外教育考试公平性标准及启示[J].中国考试,2010(9)
    ② 王后雄,王世存.不同利益群体对高考制度公平性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9)
    ① 任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② 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③ 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4):34-35.
    ① 赵炎秋.高考公正面面观[J].中国考试,2008(6)
    ① 李建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12-127.
    ②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25.
    ③ 邹卓鹏.论高考的价值取向[J].中国考试,2006(9)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③ 陈丽华.比较的视角:改革统一高考之构想[J].湖北招生考试,2007(3).
    ④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1-132.
    ⑤ 阮成武.高考改革的公平性需要法律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① 高杭,薛二勇.教育公平的涵义变迁、发展困境及释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①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8-139.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时期科举冒籍史料[J].历史档案,2000(4).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时期科举冒籍史料[J].历史档案,2000(4).
    ③ 梁志平.清代科举考试的冒籍问题及现代启示[J].招生考试研究,2010(2).
    ① 周兴国.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看国考防弊问题[J].招生考试研究,2011(2).
    ②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4.
    ③ 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2.
    ① 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5:554.
    ② 胡向东.民国时期教育考试权的下移与上收[J].招生考试研究,2009(1)
    ① 刘额尔敦吐.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J].招生考试研究,2009(1)
    ①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7-14.
    ② 李立峰.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A].恢复高考三十年[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③ 2002年以后,北京、上海、湖南等16省市先后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不具有可比性;数据来源:人民网、中国教育年鉴2000.
    ①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7-14.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彭洁云,周凯.部属院校降低本地生源比例说易行难[N].中国青年报,2008-7-30.
    ④ 钟秉林.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缩小区域配置差异,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z].教育部社政司课题成果.
    ① 刘春雷等.“高考移民”现象的认识与思考[A].恢复高考30年[C].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青年报,2008-7-16.
    ① 孙平.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考移民”问题探讨[J].招生考试研究,2011(1)
    ② 孙恩棣.生活中的博弈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39.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5.
    ③ 招生与考试2008年生源计划专辑[Z].湖南省教育考试院,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4-184.
    ③ 郑若玲.“举国大考”的合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④ 于建坤.争议截决,招生公正的尺度和力度[N].中国教育报,2006-5-17.
    ① 王后雄,王世存.不同利益群体对高考制度公平性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9)
    ② 刘继文.国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③ 叶铁桥等.高考加分乱象透视:权力金钱越来越向该领域渗透[N].中国青年报,2010-07-28.
    ① 叶铁桥等.高考加分乱象透视:权力金钱越来越向该领域渗透[N].中国青年报,2010-07-2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生源减少正在改写中国大学“生态圈”[N].北京日报,2011-05-26.
    ① 生源减少正在改写中国大学“生态圈”[N].北京日报,2011-05-26.
    ② 罗立祝,谷振宇.特长选拔还是升学捷径:艺术招生考试之困惑[J].招生考试研究,2010(3).
    ② 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① 长沙中学“四大名校”是指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
    ② 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③ 姜雪丽.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中国人口超过13亿[N].新华网,2006-3-17.
    ④ 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① 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② 苟人民.高考公平的实证考察及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6-5-24.
    ① 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② 江畅.应当重视教育考试公正研究[J].中国考试(2007.10).
    ③ 雷宇等.复读怪圈加剧高考惨烈度[N].中国青年报,2008-8-5.
    ① 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2.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姜传松,王辉耀.高考制度变迁中的供需关系探析[J].招生考试研究,2008(1).
    ②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
    ③ 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④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和生,彭勇.中国高考公平问题研究[J],求索,2008(12):154.
    ④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①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fJ].新华文摘,2007(11).
    ② 劳凯声.对高等教育收费和公平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③ 龚怡组.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探疑[J].教育研究,2007(9).
    ④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和生,彭勇.中国高考公平问题研究[J],求索,2008(12):154.
    ④ 泛市场化批判: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家庭[DB/OL],兴华论坛,http://www.1911.cn/bbs/forum-redirect-goto-nextoldset-tid-22513.html
    ⑤ 郑永年.中国道德解体的根源[N].联合早报,2011-11-29.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立足国情统筹兼顾高考公平与效率[N].现代教育报,2011-5-16.
    ① 没有更好办法甭提取消高考[N].广州日报,2007-3-9.
    ② 顾海良.高考不能废改革需宽容[N].新京报,2011-03-13.
    ③ 张路雄.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J].中国改革,2006.
    ④ 杨东平的BLOG[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09xx.html.
    ⑤ 宋晓梦.教育专家谈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8-7.
    ⑥ 宋晓梦.教育专家谈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8-7.
    ① 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5-50.
    ②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04-18.
    ①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04-18.
    ② 刘海峰.高考早就不是一考定终身了?[N].学习时报,2011-6-2.
    ③ 袁贵仁.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2011-1-6.
    ④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04-18.
    ① 盛云,高奎明.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趋向探讨[A],恢复高考30年[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 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04-18.
    ③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5-23。
    ④ 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A].恢复高考三十年[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⑤ 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1).
    ⑥ 唐启秀.强扭的瓜不甜——试析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的二元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① 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1):13.
    ② 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1):13.
    ③ 罗立祝.大众化阶段高考改革的方向[J].湖北招生考试,2004(6):23.
    ④ 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47.
    ⑤ 金生铣.高等教育入学体制与社会身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⑥ 李立峰.高考改革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J].粤海风,2007(4).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6-38.
    ② 王后雄.高考改革中的冲突问题评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③ 王怀章,朱晓燕.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④ 李立峰.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A].恢复高考三十年[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76-479.
    ① 王秉琦.教育结果公平:大学永恒的追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③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83.
    ④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⑤ 方晓斌.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取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① 郑若玲.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J].华南学术,2007(3).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高考改革: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N].中国青年报,2010-11-10.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张敏强.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J].中国考试,2008(2).
    ①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② 黄光扬.中国高考改革之路不能这样走[J].湖北招生考试,2006(12)
    ③ 张警鹏,郑启跃.从五省区高考新方案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考改革新趋势[J].中小学校长,2007(12).
    ④ 王后雄.新课程高考科目方案述论与改革价值取向[J].中小学教育,2007(9).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② 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12-14.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② 裴云.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的永恒动力——对统一高考的再认识[J].湖北招生考试,2005(4):36-39.
    ③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① 丁念金.学习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可以兼得[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8)
    ② 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7):10-11.
    ③ 丁念金.学习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可以兼得[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8):1.
    ① 吴根洲.考试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7(2):25.
    ② 李海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N].学习时报,2011-11-14.
    ③ 李海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N].学习时报,2011-11-14.
    ④ 李海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N].学习时报,2011-11-14.
    ① 裴云.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的永恒动力——对统一高考的再认识[J].湖北招生考试,2005(4):36-39.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84.
    ①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① 李斌.高考改革: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N].中国青年报,2010-11-10.
    ②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① 陈潭.单位身份的冲动—中国人事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4-205.
    ① 刘传江,朱劲松.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高考移民观[J].人口研究,2006(30-6):57-64.
    ② 赖志琼,吴中宇.“高考移民”现象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3(4):38-42.
    ③ 熊永祥.高考的使命和方向[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8)
    ① 李木洲,朱春燕.多元化高考方案并存的设置原则探讨[J].招生考试研究,2010(3):17.
    ② 裴云.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的永恒动力——对统一高考的再认识[J].湖北招生考试,2005(4):39.
    ① 李木洲,朱春燕.多元化高考方案并存的设置原则探讨[J].招生考试研究,2010(3):18.
    ② 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7):13.
    ③ 黄光扬.中国高考改革之路不能这样走[J].湖北招生考试,2006(12)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41.
    ② 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公共行政,2002(3)。
    ③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夏欣茁.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① 薛二勇,盛群力.英国公平入学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
    ② 康乃美,蔡炽昌.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187.
    ③ 吴瑾.浅谈日本高考制度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① 何林衡.两岸“手拉手”探访台湾高考[J].高考金刊,2007(9)
    ① 刘建.新课程背景下湖南省高考多元化改革研究[J].长沙:湖南大学,2009.
    ② 此次调查以座谈的形式进行,未作相关量化统计。
    ① 王长乐.与其高堤宽坝,不如梭河导流[J].招生与考试,2010(6)
    ②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①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②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① 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②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③ 劳凯声.对高等教育收费和公平问题的思考[J].新华文摘,2008(13)
    ④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我国高考公平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10).
    ② 张和生.教育考试管理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考试,2008(5)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尊重和满足考生的选择权——湖南推行高考并列志愿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1-8.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姜传松,王辉耀.高考制度变迁中的供需关系探析[J].招生考试研究,2008(1)
    ① 覃红霞.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治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① 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① 张和生,余军民.高考公平问题的社会归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12).
    ② 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的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③ 郑若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7(3).
    ①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8-199.
    ① 周燕军.经济制度伦理的评价与体系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1(1):10.
    ② 龚超.关于制度伦理评价建构的主体性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① 于洪卿.论课程评价中的实证化倾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6(3)
    ② 李伟涛.我国教育政策评价中的三个难题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① 肖舒楠.感受2009:调查显示仅11.2%受访者称教育公平[N].中国青年报,2009-12-15.
    ① 尹苹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确立原则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9)
    ② 王波.公共政策评估:意义、困难和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9)
    ① 程样国,李志.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政策评估的特征、动因及对策[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5.
    ① 李智红.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② End Early Admissions:Colleges Should Give kids and parents a Break[J].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2006.9(20).
    ① 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J].教育研究,2003(11):30-32.
    ① 胡中峰.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① 孔令梅.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绩效评估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0.
    ① 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引自于2009~2011年《高考湖南卷试题分析》或根据其公开的数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010、2011.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袁岳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M].转引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8][美]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11][英]边沁.政府论[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浓,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至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5][英]罗伯特·蒙哥玛利.考试的新探索[M].黄鸣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16][英]穆勒.功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7]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戴家干.改造我们的考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费正清,赖相尔.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2]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4]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5]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6]汉书·董仲舒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7]何怀宏.契约理论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8]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0]胡中峰.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2]李化德,李春茹.教育考试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3]李建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4]李蕾.幸福法哲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5]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区域公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梁其健,葛为民等.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7]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8]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0]刘海峰.科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7]钱穆.国史新论[M].台北:台湾东大香书公司,1984.
    [48]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0.
    [49]史记·卷一,本纪第一·五帝[M]//.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武汉:湖北 人民出版社,2007.
    [50]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1]王国维.观堂林集·殷周制度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2]吴芳.中华教育家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3]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4]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5.
    [5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6]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7]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8]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论(1949-199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9]杨学为.中国考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0]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的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89.
    [6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64]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5]孙恩棣.生活中的博弈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66]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7]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7(10)
    [68]本刊编辑部.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1(2)
    [69]曹刚,杨盛军.论税收的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1)
    [70]陈丽华.比较的视角:改革统一高考之构想[J].湖北招生考试,2007(3)
    [71]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72]蔡春.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
    [73]丁念金.学习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可以兼得[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8)
    [74]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J].河北学刊,2006(1)
    [75]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76]高杭,薛二勇.教育公平的涵义变迁、发展困境及释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77]龚怡组.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探疑[J].教育研究,2007(9)
    [78]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
    [79]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与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
    [80]何建华.走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西方公正观演进的现实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2(9)
    [81]何毅亭.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观[J].学习与研究,2007(5)
    [82]黄松安,浅析教育公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7)
    [83]江畅.应当重视教育考试公正研究[J].中国考试,2007(10)
    [84]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J].湖北招生考试,2007(10)
    [85]蒋极峰.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招生考试研究,2009(1)
    [86]金生鋐.高等教育入学体制与社会身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87]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6).
    [88]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89]劳凯声.对高等教育收费和公平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90]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91]李宝元.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J].新华文摘,2007(11).
    [92]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93]李立峰.高考改革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J].粤海风,2007(4)
    [94]李莉.教育公正:超越管理主义的教育制度伦理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95]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新华文摘,2012(12)
    [96]梁志平.清代科举考试的冒籍问题及现代启示[J].招生考试研究,2010(2).
    [97].刘额尔敦吐.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J].招生考试研究,2009(1)
    [98]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9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
    [100]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101]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
    [102]刘同舫.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探析[J].教育研究,2010(8)
    [103]罗立祝.大众化阶段高考改革的方向[J].湖北招生考试,2004(6)
    [104]罗立祝,谷振宇.特长选拔还是升学捷径:艺术招生考试之困惑[J].招生考试研究,2010(3)
    [105]廖申白.《正义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J].中国社会科学,2003(9)
    [106]吕耀怀.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J].社会科学动态,1999.(10)
    [107]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108]梅泽铭.功利主义还是理想主义?——两种教育价值观评判[J].教育评论,1989(3).
    [109]欧颖.对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争论的反思[J].招生考试研究,2009(7)
    [110]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11]裴云.公平与效率:高考改革的永恒动力——对统一高考的再认识[J].湖北招生考试,2005(4)
    [112]阮成武.高考改革的公平性需要法律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113]石碧球.追寻正义:古希腊罗马自然法思想的主题[J].人文杂志,2012(1).
    [114]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0).
    [115]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
    [116]宋建丽.两种不同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罗尔斯和马克思平等观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2(4)
    [117]孙平.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考移民”问题探讨[J].招生考试研究,2011(1).
    [118]孙宵兵.教育的社会作用与教育科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1(8)
    [119]唐启秀.强扭的瓜不甜——试析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的二元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120]王秉琦.教育结果公平:大学永恒的追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121]王波.公共政策评估:意义、困难和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9)
    [12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123]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124]王后雄.高考改革中的冲突问题评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125]王后雄,王世存.不同利益群体对高考制度公平性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9)
    [126]王怀章,朱晓燕.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127]王蕾,张安梅.国外教育考试公平性标准及启示[J].中国考试,2010(9)
    [128]王兴尚.论周人的德性伦理[J].伦理学研究,2011(3).
    [129]王元亮.平等的正义性及其形式原则考论[J].伦理学研究,2011(4)
    [130]王占阳.新中国:百年来的理想与实践[J].炎黄春秋,2011(8)
    [131]吴忠民.公正新论[J/OL].中国社会科学,2000(4)
    [132]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133]吴根洲.考试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7(2)
    [134]徐琛,杨爱林.社会公正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5(7)
    [135]杨德广等.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36]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J].教育研究,2003(11)
    [137]张楚廷.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J].教育研究,2011(8)
    [138]张和生,彭勇.中国高考公平问题研究[J].求索,2008(12)
    [139]张警鹏,郑启跃.从五省区高考新方案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考改革新趋势[J].中小学校长,2007(12)
    [140]张路雄.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J].中国改革,2006.
    [141]张敏强.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J].中国考试,2008(2).
    [142]赵炎秋.高考公正面面观[J].中国考试,2008(6)
    [143]郑金刚.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9(3)
    [144]郑若玲.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J].华南学术,2007(3)
    [145]郑若玲.“举国大考”的合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146]郑若玲.“考试社会”解析[J].中国考试,2008(5)
    [147]郑若玲.高考的存在价值与改革走向[J].粤海风,2008(4)
    [1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时期科举冒籍史料[J].历史档案,2000(4)
    [149]周兴国.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看国考防弊问题[J].招生考试研究,2011(2)
    [150]邹卓鹏.论高考的价值取向[J].中国考试,2006(9)
    [151]毕全忠等.影响深远的果断决策[N].人民日报,1997-07-11.
    [152]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8-18.
    [153]冯颜利.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研究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9-05-05.
    [154]高考改革: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N].中国青年报,2010-11-10.
    [155]顾海良.高考不能废改革需宽容[N].新京报,2011-03-13.
    [156]姜雪丽.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中国人口超过13亿[N].新华网,2006-3-17.
    [157]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5-5.
    [158]雷宇等.复读怪圈加剧高考惨烈度[N].中国青年报,2008-8-5.
    [159]李海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N].学习时报,2011-11-14.
    [160]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青年报,2008-7-16.
    [161]立足国情 统筹兼顾高考公平与效率[N].现代教育报,2011-5-16.
    [162]刘海峰.高考早就不是一考定终身了?[N].学习时报,2011-6-2.
    [163]没有更好办法甭提取消高考[N].广州日报,2007-3-9.
    [164]彭洁云,周凯.部属院校降低本地生源比例说易行难[N].中国青年报, 2008-7-30.
    [165]宋晓梦.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7-14.
    [166]宋晓梦.教育专家谈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7-8-7.
    [167]谈松华.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12-01.
    [168]肖擎.教育第一属性是公益性[N].长江日报,2010-3-2.
    [169]肖舒楠.感受2009:调查显示仅11.2%受访者称教育公平[N].中国青年报,2009-12-15.
    [170]叶铁桥等.高考加分乱象透视:权力金钱越来越向该领域渗透[N].中国青年报,2010-07-28.
    [171]于建坤.争议截决,招生公正的尺度和力度[N].中国教育报,2006-5-17.
    [172]袁贵仁.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2011-1-6.
    [173]袁振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11-10.
    [174]郑永年.中国道德解体的根源[N].联合早报,2011-11-29.
    [175]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176]方晓斌.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取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177]孔令梅.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绩效评估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0.
    [178]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2.
    [179]李智红.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80]刘继文.国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81]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82]任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83]苏君阳.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公正——关于制度、功能与活动的观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3.
    [184]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85]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2006.
    [186]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87]万俊人.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制度伦理问题[R].长沙: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2007.
    [188]程祥国,李志.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政策评估的特征、动因、及对策[C].中国 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5.
    [189]李立峰.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A].恢复高考30年[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90]盛云,高奎明.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趋向探讨,恢复高考30年[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91]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A].恢复高考30年[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92]钟秉林.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缩小区域配置差异,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C].教育部社政司课题成果.
    [193]陶万辉.公平与公平观的概念界定[DB/OL].http://www.doc88.com/p-241652431897.html.
    [194]李洁玉.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听熊丙奇谈钱学森世纪之问与大学教育[DB/OL]. http://pgsu.jnu.edu.cn/show.aspx?id=2758&cid=12.
    [195]钱广荣.关于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DB/OL].http://www.docin.com/p-306467802.html.
    [196]魏山金.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探析[DB/OL].ttp://wshj0804.blog.163.com/blog/static/29263242006216837580/.
    [197]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OL].光明日报,2005-11-15.http://www.gmw.cn.
    [198]尹苹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确立原则的思考[DB/OL].http://www.rky.org.cn/c/cn/news/2011-10/22/news_11548.html.
    [199]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00]2008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Z].教育部考试[2008]1号文件.
    [201]招生与考试2008年生源计划专辑[Z].湖南省教育考试院,2008.
    [20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Marginson, S.Competition and Markets in Higher Education:A'Glonacal'Analysis[J].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4.2(2).
    [2]Parkin,F.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3]Scott,J.Stratification and Power:Structures of Class, Status and Command[M].Cambridge, Mass:Polity Press,1996.
    [4]Vogt, W.P.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Conceptual Analysi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7.7 (1)
    [5]Lareau, A. Linking Bourdieu's Concept of Capitalto the Broader Field:The Case of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A]. In B.J.Biddle (Ed.).Social Class, Poverty, and Education:Policyand Practice[M].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1.
    [6]Collins, R. The Credential Society: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7]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A].In A. H. Halsey, H.Lauder, P.Brown A.S.Wells (Eds.).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James, Estelle.The Nonprofit Enterprise in Market Economics[M].New York: Harvard Academic Publishers,1986.
    [9]Levy, Daniel. The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10]Geiger, Roger.Private Sectors in Higher Education:Structure, Functionand Change in Eight Countries[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4.
    [11]Stephen Hilgartner and Charles L.Bosk.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 Problems.A Public Arenas Mode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 (1)
    [12]Frank R.Baumgartner and Bryan D.Jones.Agendas and Instabilityin American Politic [M] 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13]Thomas R 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2Hall,1972.
    [14]Will I am I J EN Kins. Policy Analysis:A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M]. London:Martin Robert son,1978.
    [15]James E Annderson. Public Policy Making:An Introducti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