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文献解读、访求专家、田野调查、口述采风等途径,对黄崖山事件进行了综合考察,并由此衍研太谷学派的相关问题。
     本论文全面剖析了张积中思想,考证了张积中生平;对张积中黄崖聚众的过程进行社会史考察;全面剖析黄崖山事件,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定事件性质;由对张积中生平、思想及黄崖山事件的全程考察与性质判定,推导太谷学派(至少为学派北宗)性质,并于此基础上进行衍思。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
     太谷学派是民间学派,其主导思想为儒家,受理学影响巨大,但非纯理学,前期崇宋,中、后期反宋,其学说多有“三教合一”方法论的因素。学派早期曾有宗教化倾向,但因黄崖山事件,其宗教化倾向势头受压制,未发展为民间宗教。
     张积中的学术性质是宗儒兼释道。在民间儒家潜流与“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张积中的学术内容师承周太谷,以儒学为主,宗周敦颐,由《太极图说》而发,采周易五行之意,新注传统儒家命题,其中多有杂合释、道哲学,合而成一。张积中其学的终极目标与传统儒家一致。有所区别的是,他在修养的过程中较多地增加了释、道的因素,以释、道方式归于儒学目标。从哲学心性层次而言,儒学在心性修养上,确实较释、道薄弱,张积中此为也非其原创。张积中对周太谷所授有一定发挥,但未出其师教诲,其与周太谷所学的不同点主要集中于关注点的兴趣上。
     黄崖山事件是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张积中讲学只是黄崖山聚众的魅力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黄崖聚众的原因主要为:山东民间军事化环境;黄崖山形势;张积中在黄崖山的一系列实践。张积中黄崖聚众的性质不是民间宗教(秘密教门)。对黄崖山事件的悲惨结局,清廷山东政府与黄崖山寨双方皆有责任。黄崖山寨的过激举动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阎敬铭的过激反应是事件升级的主要原因。山东民间军事化社会环境的存在影响了双方的决策,左右了事件的大局,这才是决定性的原因。黄崖山事件非革命性质,早期太谷学派从产生直至黄崖山事件,并无革命因素。黄崖山事件对太谷学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至张积中黄崖聚众,太谷学派进入了一个以讲学为主、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辅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张积中黄崖聚众的实践使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宗教化倾向,而黄崖山事件的发生,使其宗教化倾向过程中止。
     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要求我们关注中国近现代民间组织的层次化问题与“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问题。
The present pap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explanation, seeks out the experts,field investigation, accounts orally collects folk songs and so on the ways, in Zhang Jizhong and the Huangyashan event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to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The pres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Zhang Jizhong the thought, textually researched Zhang Jizhong the biography; gathered audiences' process to Zhang Jizhong in Huang Yashan to carry on the social history inspecti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Huangyashan event,carries on the discrimination to the correlation question, decides theevent nature; The present paper through to Zhang Jizhong biography, the thought and the Huangyashan event entire journey inspection and the naturedetermination, infers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nature, and carrieson in this foundation spreads out thinks.
     The present paper major point is:
     The Zhang Jizhong learning quality is by the Confucianist theoryprimarily, concurrently Buddhism mixes together the body with a road.Dived in the folk Confucianist flows "gathers one under theideological trend influence with the Buddhism Taoism Confucianist",Zhang Jizhong is the Zhou Taigu's disciple, his theory by the Confucianism primarily, venerates Zhou Duiyi by "Primal chaosDescriptive note" the thought, picks the Book of Change, the fivelines of theories meaning of, the annotation tradition Confucianistproposition, has synthesized Buddhism, the Taoism philosophy, gathers is a body. Zhang Jizhong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s consistent with thetraditional Confucianist. Has the difference is, he more increased Buddhism, the Taoism factorin the tutelage process. Says from the philosophy disposition level,the Confucianism in the disposition tutelage, truly comparativelyreleases, weakness. Zhang Jizhong advocated certainly is not first. Zhang Jizhong had not surmounted his teacher professor. He mainly concentrates with the Zhou Taigu's different spot in anattention interest.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is the folk school of thought, its guidingideology is the Confucianist, the accepting study influence is huge,but the impure Neo-Confucianism, the earlier period honors the songstudies, center, the later period counter- song studies, its theoryhas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to gather one" the methodologyfactor much. The school of thought early time once had the academicreligion tendency, but because of the Huangyashan event, its religiontendency tendency received suppresses, the development had not beenthe folk religion.
     The Huangyashan event is under the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inevitable product. Zhang Jizhong lectures is only Huangyashan charmfactor, but non- determining factor. the reasons of the populace go to Huangyashan mainly are: Shandong folk militarization environment; Huangyashan situation;Zhang Jizhong in Huangyashan put up a series of practices. The Huang Yashan village nature is not the folkreligion (secret Islam). To the Huang Yashan event pitiful result,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and the Huangyashan village both sidesall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he Shandong folk militariz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decisivereason. The Huangyashan event is not a revolutionizes event. The early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does not have the revolutionarynature . The Huang Yashan event had the decisive influence to the Taiguschool of thought historic course. When the Huangyashan event occured,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entered take to lecture primarily, by each kind of practice as theauxiliary new stage. The Huangyashan event caused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the religion tendency to vanish.
     The present paper request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nearmodern folk secret society the level ques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Confucianist,the Taoism, Buddhism synthesizes" influencequestion.
引文
1 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jiangsu/zhuanti/shiz/node3170/node3176/userobject1ai212921.html
    2此类说法皆值商榷。
    3李良森:《长清黄崖山教案》,http://www.jnzx.gov.cn/wenshi/Html/37232006515164102-1.Html
    4江地:《论黄崖事变》,《山东省志资料》,1963(1),28页。
    
    1《龙川夫子年谱》,82页,《遗书》,1辑3。
    2载于《鹂砭轩质言》(卷1),上海:进步书局,1879。
    1含发于日本1篇。
    2非日本明治初期平山省端创立的“大成教”。
    3杨天石辑:《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466页,《中国哲学》9辑,1983。
    4该文曾发表于《辅仁学志》9卷11期。
    5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6页。
    6马叙伦:《石屋续沈》,上海书店,1984,81页。
    7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东方杂志》,24(14),73页。
    8研究者常以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一文为“太谷学派”之名最早由来,实《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国闻周报》(4卷18期),1927年5月15日)较前文更早两月出刊。
    9《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1页。
    10《东南论衡》,1卷7期,1926/5。
    11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清季旁搜记》,《东方杂志》,24卷14号,1927/7/25。
    12《经世日报·经世副刊》,2期,1946/7/70。
    13《甲寅周刊·孤桐杂记》,1卷39号,1927/1/8。
    14《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3页。
    15《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3页。
    1《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3页。
    2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副刊,1946/7/70。
    3《评〈周太谷评传〉》,26页。
    4《资料》,188页。
    5《资料》,184页。
    6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2期,1936/1。
    7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3期,1937/4。
    8《中央日报》(南京版),1947/2/2。
    9《资料》,182页。
    10《中央日报》(南京版),1947/1/27。
    11《中央日报》(南京版),1948/11/27。
    12《中央日报》(南京版),1947/1/28。
    1牛康:《太谷学派与归群草堂》,《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5)。
    2《福建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2)。
    3《上海文汇报》,1962/10/11。
    4油印本。
    5《大陆杂志》(台北),28卷10期,1964/5/31。
    6《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60页。
    1详见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藏“太谷学派”遗书状况简介》,《晚清小说快讯》,3号,1994/2/5。张秋收、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集、入藏太谷学派遗书情况简介》,《南理工学报》,1996(1)。
    2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方宝川:《关于泰州本〈希平夫子语录〉的作者问题——与泰州图书馆商榷》,《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6),52页。
    4刘蕙孙:《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
    5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
    6蒋逸:《刘鹗年谱》,济南:齐鲁学社,1980年。
    7刘德隆等编:《刘鹗小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8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9《柳泉》,2期,1980/10。
    10《古典文学知识》,1985(5)。
    1《明清小说》,1988(4)。
    2《清末小说》(日本),3期,1986/10/1。
    3《清末小说》(日本),7期,1987/10/1。
    4 1986年,未见。
    5《文教资料》,1988(4),84页。
    6《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9/21。
    7《文教资料》,1988(4)。又见《固原师专学报》,1990(4)。
    8《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8(3)。
    9《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8(11、12)合刊。
    10《仪征文史资料》,19期,1983/4/30。
    11《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9(1)。
    12《学术界》,1988(2)。
    13《哲学动态》,1989(10)。
    14《江海学刊》,1989(4)。
    15《古典文学知识》,1989(5)。
    16《扬州师院学报》,1989(3)。
    17《山东社会科学》,1989(4)。
    1该演讲未公开刊行,其录音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图书馆。
    2以陈辽、王学钧等人为主。该中心与课题虽成立、申报于1987年,但其实质活动主要在1990年后。
    3因课题负责者徐允明于1988年7月20日辞世,该课题无果而终。另1990年,刘蕙孙负责《太谷学派与〈周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具体情况不详。
    4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关于此书评介,见方宝川:《研究太谷学派的第一部专著——评〈周太谷评传〉》,《南京社会科学》,1993(5),122—124页。孔繁林:《挖掘学术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周太谷评传〉读后》,《学海》,1993(2),94—96页。
    5会议情况见舒逸:《不寻常的首届太谷学派研讨会》,《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苏青:《首届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略记》,《文学遗产》,1992(4)。舒逸:《首届太谷学派研讨会召开》,《学海》,1992(4)。
    6该专栏情况详王子淳:《努力办出有特色的学术专栏〈太谷学派研究专栏〉编辑札记》,《南理工学报》,1995(2)。王学钧:《“太谷学派研究”硕果累累》,《社会信息》,1996(12)。
    7该研究会(筹备)成立于首届太谷学派学术研讨会上,但后之活动较少,已无形解散。
    1该书相关书评详见洛雨:《〈太谷学派遗书〉出版》,《南理工学报》,1997(5)。王学钧:《太谷学派研究的基础工程——读〈太谷学派遗书〉》,《南理工学报》,1998(4)。刘蕙孙:《〈太谷学派遗书〉序》,《南理工学报》,1998(5)。詹石窗:《〈太谷学派遗书〉评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詹石窗:《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巨著——〈太谷学派遗书〉评价》,《书品》,1999(3)。
    2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德隆:《刘鹗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文献》,1991(3)。
    5《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6)。
    6《文献》,1992(1)。
    7《泰州文史资料》,5辑,1993/10。
    8《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9《南理工学报》,1996(2、3)。
    10《文献》,1995(2)。
    11见《周太谷抄本》,《南理工学报》,1995(5)。孙庆飞:《〈周太谷抄本〉初探》,《南理工学报》,1995(5)。
    12见方宝川:《〈归群词丛〉抄本考略》,《文史》,48期。
    13见王学钧:《刘鹗〈题愚园雅集图抚本后并序〉考辨》,《文献》,1990(3)。雨雯:《〈愚园雅集图〉说略》,《南理工学报》,1995(2)。
    14见《周太谷手迹》,《南理工学报》,1993(4)。刘德隆:《〈周太谷手迹〉和刘鹗题识简析》,《南理工学报》,1995(5)。孙庆飞:《〈周太谷手迹和题跋〉探索》,《南理工学报》,1993(4)。
    15见高正:《刘鹗手记考释》,《文史》,第38辑,中华书局,1994年2月。方宝川:《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文献》1998(3),94—99页。方宝川:《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作者考略——兼谈太谷学派与道教》,《道韵》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1999(5)。
    16详见柳曾符:《柳翼谋先生〈泰州学案资料〉纂写始末》,《南理工学报》,1997(3)。
    17方宝川:《朱渊与〈养蒙堂遗集〉》,《遗书》,1辑5。
    18方宝川:《〈归群宝籍目录〉及其他》,《遗书》,1辑5。
    19见方宝川:《张积中及其著述考略》,《南理工学报》,1996(5)。方宝川:《张积中及其著述》,《遗书》,1辑2。
    1方宝川:《李光炘及其著述》,《遗书》,1辑3。
    2方宝川:《黄葆年及其著述》,《遗书》,1辑4。
    3详见方宝川:《汪全泰及其著述》,《遗书》,2辑2。又见《南理工学报》,1999(1)。
    4详见方宝川:《蒋文田及其著述》,《遗书》,2辑4。又见《南理工学报》,1998(3)。
    5方宝川:《刘大绅及其著述》,《遗书》,2辑7。
    6《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4)。
    7《阅尽人间》,1992年创刊号。
    8见刘庆芳:《中国奇人珍闻奇士怪才篇》,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9《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
    10《南理工学报》,1995(1)。
    11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2《泰安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13《聊城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14该文在1983年中国清史学会成立会及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未发表。后发表于《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收录于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94—222页。
    15《南理工学报》,1993(4)。收入刘蕙孙:《论学文集》,223—234页。
    16《益阳师专学报》,1990(4)。
    17《东南文化》,1992(5)。
    1分别见《南理工学报》,1999(1)。《南理工学报》,1999(5)。
    2台湾《新史学》,5卷4期。
    3《孔子与人生》(台湾版),1996(4)。
    4《孔学与人生》,1997(7)。
    5《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3)。
    6《江淮论坛》,1993(4)。
    7詹石窗主编:《道韵》,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1999(5)。
    8《南理工学报》,1999(2)。
    9《明清小说研究》,1995(3),总37期。
    10《明清以来民间宗教的探索——纪念戴玄之教授论文集》,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11载范春三、袁东旭:《旧中国三教九流揭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12沈寂等编:《中国秘密社会》,上海:上海书店,1993。
    1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14《苏州大学学报》,1990(4)。
    15《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2)。参见陈辽:《陈辽文存》,香港:银河出版社,1998。
    16《南理工学报》,1994(6)。
    17《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
    1《南理工学报》,总21期。
    2《江苏统战》,1997(2)。
    3《今日名流》,1997(2)。
    4《南理工学报》,1997(5),28—30页。
    5收录于《20世纪江苏文化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相关情况见孔一青:《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94(1), 100—102页。王定璋:《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四川文物》,1994(1),77—79页。王潜:《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文史杂志》,1994(1),47页。
    7见梅庆吉:《刘鹗之孙刘蕙孙续完〈老残游记〉记》,《科技文萃》,1996(10)。
    8《江海学刊》,1994(6)。
    9《明清小说研究》,1990(3、4)合期。
    10《南理工学报》,1995(3、4)合期。
    11《南理工学报》,1994(3)。
    12《南理工学报》,1995(Z1)。
    13《江苏社会科学》,1993(4)。
    14 (日本)《清末小说研究》,21期,1998/12/1。
    15《南理工学报》,1999(4),23—28页。
    16《南理工学报》,1997(2),24—29页。
    1《南理工学报》,1997(4),29—33页。
    2《江苏社会科学》1993(4),103—104页。
    3 (日本)《清末小说研究》,34期,1994/ 7/1。
    4《南理工学报》,1997(6)。
    5《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
    6《文学遗产》,1993(3),126—127页。
    7《南理工学报》,1994(4)。
    8《南理工学报》,1994(Z1)。
    9《南理工学报》,1995(6)。
    10《南理工学报》,1994(5)。
    11见《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聊城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4)。
    1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6)。
    14《清末小说研究》(日本),第17期,1990/4/1。收录于《清末小说探索》(日本),日本法律文化社,1998/9/20。
    15《常熟高专学报》,1993(3、4)连载。又见《吴中学刊》(社科版),1994(3、4)连载。
    16《文汇报》,1992/7/12。
    17《明清小说研究》,1998(3)总49期。
    18《南理工学报》,1996(6)。续文见《南理工学报》,1998(2)。
    19《南理工学报》,1999(3)。
    20《南理工学报》,1998(6)。
    21《南通社会科学》,1990(1)。
    22《淮安报》,1990/4/17。
    23《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11/30。
    24《苏州杂志》,1991(3)。
    25《文汇读书周报》,1992年10月24日。
    26见郭因等编:《学术百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1《南理工学报》,1994(5)。
    2《南理工学报》,1996(1)。
    3《苏州市志》(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论文编号:92NTNU0493012。
    5论文编号:92NTNU1045012。
    6项目编号:2001B094。
    7项目编号:05BZS037。
    8见其课题申报表。
    9《明清小说研究》,2001(3),76—89页。
    10《南理工学报》,2002(5),89—92页。
    11《文汇读书周报》,2003(3)。
    1《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3)。
    2《世界哲学宏明季刊》,世界弘明研究院出版社,2000(12)。
    3《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4)。
    4《南理工学报》,2003(5)。
    5《南理工学报》,2000(5)。
    6《南理工学报》,2003(1)。
    7《南理工学报》,2000(6)。
    8《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105—108页。
    9《南开学报》(哲社版),2000(1)。
    10《南理工学报》,2000(1)。
    11《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105—107页。
    12《南理工学报》,2000(4)。
    13《南理工学报》,2001(1)。
    1《南理工学报》,2004(1)。
    2《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6)。
    3《江海学刊》,2002(5),164—169页。
    4《南理工学报》,2005(1)。
    5《南理工学报》,2001(4)。
    6《南理工学报》,2004(3)。
    7《南理工学报》,2004(6)。
    8《南理工学报》,2002(2),87—93页。
    9《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10《南理工学报》,2002(1),83—88页。
    11《禅学研究》(4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南理工学报》,2004(6)。另收录于《山东近代文学会第10届年会论文集》。
    2《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1)。
    3《文献》,2003(1)。
    4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5《中国学术》,16期。
    6《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4)。
    7《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3)。
    8《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9《济南文史》,2003(2)。
    10见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1《中国民族报》,2004/7/17,3版。
    12见马沙西、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刘厚滋(刘蕙孙):《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9卷1期,油印本,1940,2页。
    2王同书:《“太谷学派”与欧洲“乌托邦”》,《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5),24页。
    3《张石琴与太谷学派》,4页。
    4《奏折》,03-166-8911。
    5王汎森:“等到学界开始注意它时,它的组织却早已烟消云散?薄吨泄枷胗胙醯南灯住罚颖苯逃?版社,2001,52页。学术界多持其组织于建国后自然消亡之说。
    1刘蕙孙曾以为周太谷享年54岁,此处根据陈辽的考证:周太谷生于1762年,卒于1832年。见陈辽:《周太谷评传》,2—5页。笔者再结合孙庆飞:《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南理工学报》,1993(4),7—11页。)一文中所描绘之周太谷遗骨为70岁之证,同陈辽语。
    2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154页。
    3《嘉庆十五年重修扬州府志》,卷5,《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45号,391页,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4。
    1《落日辉煌话扬州》,扬州市机关文印中心,2000,42页。
    2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转引自《落日辉煌话扬州》,146页。
    3《李联琇》,《清史列传》,卷69。
    4关于清政府政治学术转向与扬州学派崛起的关系,可参考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1—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参考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14—17页。
    6李斗:《扬州画舫录》,241页。
    7《读画舫录书后》,薛寿:《学诂斋文集》卷下,冶城山馆刊本,光绪六年。
    8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16《学校志》,光绪版,18页上。
    1盛成:《我的母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14页。
    2《我的母亲》,15页。又:返魂梅者,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记载:“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此处所指应以物拟人。
    
    1《龙川夫子年谱》,11页,《遗书》,1辑3。
    2《周太谷评传》,11页。
    3《龙川夫子年谱》,12页,《遗书》,1辑3。
    4《龙川夫子年谱》,6页,《遗书》,1辑3。
    5《龙川夫子年谱》,14页,《遗书》,1辑3。
    6《龙川夫子年谱》,23页,《遗书》,1辑3。
    1《龙川夫子年谱》,12页,《遗书》,1辑3。
    2《龙川夫子年谱》,16页,《遗书》,1辑3。
    3《周谷传》,复印稿。
    4《白石山房遗集续编》,5页,《遗书》,1辑2。
    5《与施愚山书》,顾炎武:《亭林文集》卷3,载刘九渊:《新译顾亭林文集》,台北,三民书局,2000。
    1《述难四》,焦循:《雕菰楼集》,卷7,苏州文学山房刊本,14页。
    2《周氏遗书》卷4,237页,《遗书》,1辑1。
    3《周太谷评传》,119页。
    4今人陈来考证应为“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笔者同之。见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03页。
    5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五)中考证《诗经》三百篇中凡用“终”字,皆当“既”讲,为极有价值之发现。笔者摹之以行文。
    1《冬日杂感》,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24。
    2王念孙:《王石臞先生遗文》,卷2。
    3王箴听:《朱先生行状》,见《碑传集》,卷129。
    4《再示左生书》,汪喜孙:《从政录》卷1。
    5转见陈辽:《周太谷评传》,7页。
    6《龙川夫子年谱》,23页,《遗书》,第1辑3。
    7《龙川夫子年谱》,23页,《遗书》,第1辑3。
    8《刘端临先生墓表》,阮元:《揅经室集》2集卷2。
    1见朱彬所撰《行状》,转引自张舜征:《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46—47页。
    2《与任阶平先生书》,汪喜孙:《从政录》卷1。
    3《龙川夫子年谱》,12页,《遗书》,1辑3。
    4《白石山房文钞》,卷3,285页,2辑1。
    5《周氏遗书》,卷7,《遗书》,1辑1。
    6《白石山房文钞》,卷3,285页,2辑1。
    7《白石山房文钞》,卷3,295页,2辑1。
    8《白石山房文钞》,卷1,44页,2辑1。
    9《白石山房文钞》,卷1,43页,2辑1。
    10吴吝白:《黄崖案的回忆》,《资料》,163页。
    11《汪全泰传》,《续纂扬州府志》,卷9,同治13年刊,501页。
    
    1本文另有考。
    2《龙川夫子年谱》,37—38页,《遗书》,1辑3。
    3《龙川夫子年谱》,20—21页,《遗书》,1辑3。
    1此墓具况,可参考孙庆飞:《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南理工学报》,1993(4),7—11页。
    2《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7页。
    3笔者至太谷墓时,该废灰堆放场正进行挖掘粉煤灰作业,自2003年至今,已快结束。此后该地当还地于水库或林田,廿年时世变迁,颇令人感慨。
     1黄继林:《山色有无扬州名山》,广陵书社,2006,20页。
    1《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9页。
    1《龙川夫子年谱》,67页,《遗书》,1辑3:同治“十年辛未,六十四岁,……命顾裕禧、江岷、王锦章往海岛巷建祠。”此处应为李光炘祠。
    2《龙川夫子年谱》,11页,《遗书》,1辑3。
    3《周太谷评传》,3页。
    4《龙川夫子年谱》,11页,《遗书》,1辑3。
    5《龙川夫子年谱》,16页,《遗书》,1辑3。
    1《龙川夫子年谱》,11页,《遗书》,1辑3。
    2《周氏遗书》,卷8,485页,《遗书》,1辑1。
    3《龙川夫子年谱》,12页,《遗书》,1辑3。
    4《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5《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6转引《周太谷评传》,6页。
    7在《封神榜》中,广成子的修道之山府则为九仙山桃源洞。导师周新国教授以为周太谷可能曾至崆峒山觅道,笔者同之。
    1《石屋余沈》,6页。
    2《龙川夫子年谱》,8页,《遗书》,1辑3。
    3《周谷传》,复印稿。
    4《石屋余沈》,6页。
    5《周谷传》,复印稿。
    6《周太谷评传》,10页。
    1《龙川夫子年谱》,13页,《遗书》,1辑3。
    2《张氏遗书》卷上,76页,《遗书》,1辑2。
    3《龙川夫子年谱》,16页,《遗书》,1辑3。
    4《龙川夫子年谱》,13页,《遗书》,1辑3。
    5《龙川夫子年谱》,49页,《遗书》,1辑3。
    6《龙川夫子年谱》,13页,《遗书》,1辑3。
    
    1《龙川夫子年谱》,27页,《遗书》,1辑3。
    2《龙川夫子年谱》,29页,《遗书》,1辑3。
    3《石屋余沈》,46页。
    4《龙川夫子年谱》,43页,《遗书》,1辑3。
    
    1《龙川夫子年谱》,28页,《遗书》,1辑3。
    2《龙川夫子年谱》,12页,《遗书》,1辑3。
    3《周太谷评传》,6页。
    4《龙川夫子年谱》,18—19页,《遗书》,1辑3。
    
    1《石屋余沈》,6页。
    2江地:《论黄崖事变》,《山东省志资料》,29页。
    3《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 1辑3。
    4《江南大水后寄汪兰甫》,《白石山房诗钞》,卷2,113页,《遗书》,2辑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72,716页。
    
    1《白石山房文钞》,卷3,285页,《遗书》,2辑1。
    2《白石山房文钞》,卷3,287页,《遗书》,2辑1。
    3《资料》,191页。
    
    1王学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南理工学报》,2000(1),6页。
    2《我的母亲》,8页。
    3《我的母亲》,9页。
    4《我的母亲》,10页。
    5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47-48页。
    1《我的母亲》,11页。
    2《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46页。
    3詹石窗:《〈太谷学派遗书〉评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30页。
    4《资料》,128页。
    5《石屋续沈》,6页。
    6其主要理由为《周氏遗书·进学解》篇有以下记载:“其《道州节》第六说:‘道州濂溪氏《通书》作,雍之《西铭》,豫之《易传》,继继而出。’《嘉庆节》第八又说:‘嘉庆丙辰元年(1796年),道经匡庐,见石刻茂叔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语,始检孟子之仁义,子思之诚明,曾子之明德,颜渊之博约。反复观思,了无所得。’《戊午节》第九说:‘戊午续游匡庐,复检仲尼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能进取譬语。熟观沉思,豁有所得,悟孟、思、曾、颜之学,其义一也。’《学者节》第十又说:‘学者果能循朱、张、程、程、周、孟、思、曾之绪,而后寻孔、颜之乐,复与几存义之德,庶不负斯进学之解云。’”(《清嘉(庆)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5页。)而张积中《题王阳明集后》:“阳明山人何以儒,曾访西川赤石都。闻说秀才周茂叔,月岩探隐读天书。”(《白石山房诗钞》,卷2,189页,《遗书》,2辑1。)这里指明王阳明与周敦颐和一样,认识到了儒学与释、道的同源,而悟道。统上都是在指明太谷学派与宋学,尤其是与周敦颐有关。
    7《张石琴与太谷学派》,11页。
    1《张石琴与太谷学派》,44页。
    2 [德]屈汗斯:《对“黄崖教案”的思想》,《南理工学报》,1995(1),31页。
    3《白石山房文钞》,卷1,110页,《遗书》,2辑1。
    4“幸也!生周、程,后习知之矣。虽然吾惧其不知也。习周、程之书犹习孔、孟之言也。习孔、孟无知孔、孟者,习周、程而曰知周、程矣。然乎不然乎?盍有传焉。孟子没失其传,周、程开之,至晦庵绝矣。后之为理学者迂儒耳。其身有之道则藐乎未之闻也。圣学衰,贤人隐匪出而功名即豚,而仙佛悲夫。……后之学者不得其说[反身之学]而摭拾佛之见性、老之观心,以为道尽于是。呜呼!是不独背乎圣人之言,即于妙窍有无根尘空色犹藐乎,未之前闻而况圣人之道哉?(《与汪兰甫书》,《白石山房文钞》,卷1,98-100页,《遗书》,2辑1。)
    5《白石山房文钞》,卷4,460页,《遗书》,2辑1。
    
    1《白石山房文钞》,卷4,460页,《遗书》,2辑1。
    2《白石山房文钞》,卷4,460—461页,《遗书》,2辑1。
    3《白石山房文钞》,卷4,461页,《遗书》,2辑1。
    1刘德隆:“[太谷学派]其基本的解释仍然出于儒、道两家的经典。如关于‘三才’,《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如关于‘合德’《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如关于‘中和’,其解释合于《礼·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引用和解释都是太谷学派思想对儒家的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刘德隆:《〈周氏遗书抄〉四则臆解》,《南理工学报》,1999(3),16页。)
    2孙庆飞:《〈周太谷手迹和题跋〉探索》,《南理工学报》,1996(4),24页。
    3即张载关学。
    4《进学解》,《周氏遗书》,卷4,228页,《遗书》,1辑1。
    2《资料》,192页。
    3《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 71页。
    4朱熹:《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解释——读〈儒宗心法〉札记之一》,《南理工学报》,1999(1),37页。
    5刘蕙孙:《读〈周太谷评传〉》,《华东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28页。
    6《老残游记》第9回:“女子道:‘其同处[儒、释、道三者]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
    1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思想递嬗之迹》,《华东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32页。
    2《清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13页。
    
    1《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2《张石琴与太谷学派》,12页。
    3刘蕙孙:《抱残守缺斋遗诗辑存》,《铁云诗存》,1980,49页。
    4参见王学钧:《太谷学派的儒教观:“窃比老彭”释论》,《南理工学报》,1999(2),15—22页。
    5陈辽:《太谷学派,我国传统如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益阳师专学报》,1990(4),9页。
    
    1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思想递嬗之迹》,《华东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33页。
    2《白石山房诗钞》,卷1,87—89页,《遗书》,2辑1。
    
    1《龙川夫子年谱》,17—18页,《遗书》,1辑3。
    2《白石山房语录》,48页,《遗书》,1辑3。
    3《太谷学派的儒教观:“窃比老彭”释论》,19页。
    4《养蒙堂遗集》,卷3,188页,《遗书》,1辑5。
    5《清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11页。
    
    1《骨董琐记全编》,81页。
    2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副刊,1946/7/70。
    1陈辽据朱渊在长清作的祭文中“于丙寅十月初六日,命自天降”断定张积中生于1806年。(《周太谷评传》,127页。)方宝川断此句应为:“于丙寅十月初六日,命自天降,夫子归道山。”以为此丙寅为黄崖山事件张积中卒年1866年,而“十月初六日”恰为张自焚之日,再考之其他史料,遂以为张积中的生年“当早于1806年”。(《张积中及其著述》,1页,《遗书》,1辑2。)笔者从其考。然根据阎敬铭奏折所载:“去年[1865年]十月……年逾六十。”(《奏折》,03-166-18-645。)可知在同治四年(1865年)王小花事发时,张积中已逾60,故其生年当早于或等于1805年。又考张积中曾自述:“行年五十非难改。”(《乙卯秋仲答鲍山人七律四章兼呈宥函》,《白石山房诗钞》,卷3,180页,《遗书》,2辑1。)其乙卯年(1855年)为50岁,此应为实岁,则其生年应为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享年61岁。
    2张积中号两溪,此号应即由小王屋山居旁的双溪而来。
    3在博山时,张积中曾与刘耀东等人游白石洞。有人以其为号之所来。考: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张积中第三次至山东时,其兄张积功曾赠“白石山房印”于他,故此白石洞当非其自号白石山人由来。
    4张积中之貌,“美丰仪。”(《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4页。)“形貌丰美,蔼然可亲。年未艾,须发尽白。”(《龙川夫子年谱》,15—16页,《遗书》,1辑3。)
    5据以下史述:“本世家子。”(《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74页。)“家丰于财。”(《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6据以下史料:“年少时,颇读书。”(《资料》,174页。)“为诸生,有声庠序。”(《光绪肥城县志》,97页。)
    7《资料》,174页。
    8《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9关于张积中的配偶,文献未载,前辈未考。《白石山房遗集续编》,29页,《遗书》,2辑1:“黄崖太师母遗著,姓李氏讳□□字淡春,龙川太夫子堂妹。”兹寥寥,因编者称李光炘为“太父子”,则“黄崖太师母”为张积中之夫人,且为李光炘堂妹,字淡春者,应可确定。
    10《偕博兄于铜山之麓结橼得移居诗索和即赠》,《白石山房诗钞》,卷2,183页,《遗书》,2辑1:“骑鹤扬州遂未归,卅年冠剑愿终违。”考之应为道光五年(1825年),张积中曾至扬州。
    11以下诗文纪张积中拜师事:“几遇真师不我轻,总然一见便倾心。”(《将往九华江上寄李晴峰》,《白石山房诗钞》,卷1,63页,《遗书》,2辑1。)“积中闻其学,甚喜,执赀称弟子。”(《资料》,182页。)“周太谷‘吾俟仪征人来,即传道矣。’又指手植树以示人曰:‘待此树出檐,吾传道得徒矣。’张先生[张积中]闻而异之,乃召师[李光炘]偕往。辩难三昼夜,皆闻所未闻,因共受业于门焉。”(《龙川夫子年谱》,14页,《遗书》, 1辑3。)
    12据以下诗文考其该年游西湖:“前年载洒西湖路,与君醉向孤山去。”(《将往九华江上寄李晴峰》,《白石山房诗钞》,卷1,63页,《遗书》,2辑1。)《西湖观荷花有感》(《白石山房诗钞》,卷1,35页,《遗书》,2辑1。)
    1 [宋]邵雍撰,李一忻点校、王从心整理:《皇极经世》,九州出版社,北京,2003,555页。
    2《皇极经世》,515页。
    3《皇极经世》,583页。
    4《皇极经世》,589页。
    5黄治安主编,陈绍燕译注:《朱子性理语类》,2001,9页。
    6《朱子性理语类》,19页。
    7《周氏遗书》,卷3,118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1,11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3,173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3,134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19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19页,《遗书》,1辑1。
    3当代字典对其解释为“同气”,这是错误的。“炁”较多见于道家之书,为易学概念?盀拧庇搿捌保谝欢ㄌ跫?可以通用,并且已经被赋予现代意义,这也是《辞海》等书之所以如此陈述的原因。但在哲学领域,尤其在周太谷所指的宇宙本原领域,“炁”与“气”依旧是有差别的?盀拧币蛔郑端滴慕庾帧肺词章肌牛饕τ糜诘澜塘煊颍?在道教的内丹修炼中,有一种方法可使气在任、督二脉不断地循环运行、烹炼,“气”不断纯化,变成元气。当气海里贮满元气,在静极一动的时候即生成“外药”。采取以后,就封固于丹田并继续炼药,使其越发纯净。元神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已经积蓄的元气交会于下丹田,产生纯于“外药”的真种子,不采之,其永远是气的一种;只有采了它,其即能迎合“外药”成为“炁”,结成丹母械つ福侥芄楦疵W苤谥芴壬畹氖贝盀拧?早已充塞道教文献,既为宇宙本原的一种形而上概念,也为修炼内丹的重要产物,若称其为周太谷首创,谬矣。
    4《周氏遗书》,卷4,219页,《遗书》,1辑1。
    5《周太谷评传》,35页。
    6《周氏遗书》,卷4,220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20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20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1,111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1,116页,《遗书》,1辑1。
    5《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 7页。
    1《张氏遗书》,卷上,36-37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遗书》,1辑2。
    3《张氏遗著三种》,3—6页,《遗书》,1辑2。
    4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12页。
    5《管子注译》(下册),77页。
    6《管子注译》(下册),178页。
    1《张氏遗书》,卷上,36—37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著三种》,3—6页,《遗书》,1辑2。
    3《张子正蒙》,86页。
    4《张子正蒙》,87页。
    5《张子正蒙》,87页。
    6《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1180页。
    7《张氏遗著三种》,3—6页,《遗书》,1辑2。
    8《张子正蒙》,94页。
    9《张子正蒙》,87页。
    10《张氏遗书》,卷下,344页,《遗书》,1辑2。
    11《张子正蒙》,92页。
    1《张氏遗著三种》,3—6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下,344页,《遗书》,1辑2。
    3《二程集》,148页。
    4《张氏遗书》,卷下,228页,《遗书》,1辑2。
    5《二程集》,163页。
    6《二程集》,292页。
    7《二程集》,292页。
    8《张氏遗书》,卷下,346页,《遗书》,1辑2。
    1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王安石文》,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228页。
    2《朱子性理语类》,203页
    3《张子正蒙》,91页。
    4《周氏遗书》,卷1,25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1,29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1,37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1,38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1,40页,《遗书》,1辑1。
    9《张氏遗著三种》,7页,《遗书》,1辑2。
    10《周氏遗书》,卷1,27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1,44页,《遗书》,1辑1。
    1《张氏遗著三种》,7页,《遗书》,1辑2。
    2《张子正蒙》,96页。
    3《张氏遗书》,卷下,229,《遗书》,1辑2。
    4《周氏遗书》,卷3,119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3,121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9,552页,《遗书》,1辑1。
    1《张氏遗书》,卷上,17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31—32页,《遗书》,1辑2。
    3《周氏遗书》(卷九,552页,《遗书》,1辑1。)以“天道”对“微显”;以“地道”对“隐见”。而《张氏遗书》(卷上,32页,《遗书》,1辑2。)以“天道”对“隐见”;以“地道”对“微显”。疑笔误,存疑。
    4《张氏遗著三种》,17页,1辑2。
    5《张氏遗著三种》,5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著三种》,5—6页,《遗书》,1辑2。
    2参见《周太谷评传》,37—39页。
    3《张氏遗著三种》,7—8页,《遗书》,1辑2。
    4《周氏遗书》,卷3,165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9,495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8,438页,《遗书》,1辑1。
    
    1《张氏遗书》,卷上,8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著三种》,17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书》,卷下,267—268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上,134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17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书》,卷上,31—32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上,49页,《遗书》,1辑2。
    5读yǎo,指虫叫的声音。
    6读ruān,蠕异体字。
    7读tì,指跳跃意。
    8读chài,虿异体字。
    9《张氏遗书》,卷下,228—229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下,228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71—72页,《遗书》,1辑2。
    3按,《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关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难有定论。对于“参伍”的解释,也有所谓参五十五,七八为彖,其数十五,九六为爻,其数亦十五者,有谓三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者。《周易本义》云:“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审其多寡之实也。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谓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系辞》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
    4《张氏遗书》,卷上,53页,《遗书》,1辑2。
    1《白石山房语录》,下卷,99页,《遗书》,1辑2。
    2十地者,修大乘菩萨道,必先破尽见惑方可入圣位,称“地上菩萨”。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3《白石山房语录》,下卷,83页,《遗书》,1辑2。
    4矻矻读kūkū,指勤劳不懈的样子。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80页,《遗书》,1辑2。
    6《白石山房语录》,下卷,69页,《遗书》,1辑2。
    7《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9页,《遗书》,1辑2。
    8《白石山房语录》,上卷,47页,《遗书》,1辑2。
    9《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3页,《遗书》,1辑2。
    1《龙川夫子年谱》,15页,《遗书》,1辑3。
    2《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20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50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下,330页,《遗书》,1辑2。
    5《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50页,《遗书》,1辑2。
    6《白石山房文钞》,卷2,189页,《遗书》,2辑1。
    7《白石山房语录》,上卷,19页,《遗书》,1辑2。
    8《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20页,《遗书》,1辑2。
    9《张氏遗书》,卷上, 141—142页,《遗书》,1辑2。
    10《张氏遗书》,卷上,141—142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上,85—86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86—87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书》,卷上,87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上,142页,《遗书》,1辑2。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21页,《遗书》,1辑2。
    6《白石山房文钞》,卷2,191页,《遗书》,2辑1。
    7《白石山房文钞》,卷2,191—192页,《遗书》,2辑1。
    8《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49页,《遗书》,1辑2。
    1相传唐代有僧德山宣鉴,常以“当头棒打”,破人的凡想迷情。而香严智闲禅师在灵保禅师处参禅,因无法悟道,遂行脚南阳。一日,除草时随手扔出碎石,石击竹竿,声音脆亮,乃大彻大悟。
    2即《敲爻歌》,载于《全唐诗》,传为唐时道士吕洞宾所作,就其自已经历工程、火候、次序,细示于人。
    3清代戏曲家李玉的《千钟禄》中有言:“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明)洪应明《菜根谭》14页有言:“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4《智度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5《白石山房诗钞》,卷1,83—85页,《遗书》,2辑1。
    6《张氏遗书》,卷下,242—244页,《遗书》,1辑2。
    
    1《皇极经世》,599页。
    2《二程遗书》,136页。
    3《庄子》,140页。
    4《张氏遗书》,卷下,230页,《遗书》,1辑2。犹如虚空。是名世间真实禅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5卷,修证第7之1。)
    1《张氏遗书》,卷下,217页,《遗书》,1辑2。
    2佛教以为禅定后,即会具有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空观、唯识观等佛法的观、慧,及具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神镜通、宿命通等神通。但也未必人人皆会有神通,所谓智慧易定,神通难得。
    3《张氏遗书》,卷下,217-218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下,218页,《遗书》,1辑2。按:《楞严经》卷1原文为:“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间,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按:“法尘”者,为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影事”者,指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此段解释真心与识心的差别。如果灭掉一切见闻觉知(眼不见、耳不闻、身不触,意不去知),内知守住幽静不动。但因即尚有守幽闲之心,故仍属识心,非为真心。
    5《张氏遗书》,卷下,218页,《遗书》,1辑2。
    6《张氏遗书》,卷下,218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书》,卷下,218—219页,《遗书》,1辑2。
    8《张氏遗书》,卷下,219页,《遗书》,1辑2。
    9《张氏遗书》,卷下,219页,《遗书》,1辑2。
    10《张氏遗书》,卷下,219—220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下,220页,《遗书》,1辑2。
    2张新民、龚妮丽注译:《法华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34页。
    3《张氏遗书》,卷下,220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下,220页,《遗书》,1辑2。
    5《张氏遗书》,卷下,220页,《遗书》,1辑2。
    6《张氏遗书》,卷下,220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书》,卷下,221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下,221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下,251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书》,卷下,251页,《遗书》,1辑2。
    4陈辽在《佛家思想与太谷学派》一文中以为:“张积中提出了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江淮论坛》,93(4),66页)。
    5传说伏羲时代,有一龙马背负一张图浮于孟水,后世称之为“河图”,伏羲氏由此推演出“先天伏羲八卦”。
    6佛教徒一般念珠为108颗,相传吕祖有偈:“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开妙窍开灵慧,念偈今留与汝添。”此中语境与张积中所发,颇为神似!
    7《张氏遗书》,卷下,201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下,201—202页,《遗书》,1辑2。
    2“无量量”指意较多,此处该为道法无边意。道教无量就是不可计量的意思。佛教中指空间、时间、数量的无限,也指佛德之无限。
    3《张氏遗书》,卷下,202页,《遗书》,1辑2。
    4本节的“命”,不指“天命”,只表示人与天命之间的能动关系范畴。
    5赵春根:《论语新解》,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83页。
    6指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天理被禀受到个体人物身上所形成的性被称为“天命之性”。而受了气质污染,并对每个人直接发生作用的现实人性为“气质之性”。
    7周敦颐中形容本性:“寂然不动者,诚也”。又定义道:“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周子通书》,34页。)坚持气一元论的张载以为人的本性根源于太虚:“天性在人。”(《张子正蒙》,133页。)强调其同一性,“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张子正蒙》,131页。)因气质各异,还提出气质之性的概念,即“形而后有气
    1《周氏遗书》,卷3,167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8,427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3。158页,《遗书》,1辑1。
    4《性自命出》(1、2、3简),引自《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5《礼记译注》(下),790页。
    6汪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9页。
    7《今古文尚书全译》,305页。
    8《周氏遗书》,卷3,146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3,126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3,121—122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3,126页,《遗书》,1辑1。
    12《周氏遗书》,卷3,146页,《遗书》,1辑1。
    13《周氏遗书》,卷3,146页,《遗书》,1辑1。
    
    1杨洪、王刚注释:《中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1页。
    2《张氏遗书》,卷上,13页,《遗书》,1辑2。
    3《周氏遗书》,卷3,147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3,121—122页,《遗书》,1辑1。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 78页,《遗书》,1辑2。
    6《周氏遗书》,卷3,126页,《遗书》,1辑1。
    7《论语新解》,378页。
    8《论语新解》,177页。
    9《周氏遗书》,卷8,459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9,507—508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9,507—508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45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45页,《遗书》,1辑1。
    3《张氏遗书》,卷上,134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上,131页,《遗书》,1辑2。
    5《周氏遗书》,卷8,428页《遗书》,1辑1。
    6《论语新解》,320页。
    7《周氏遗书》,卷9,523页,《遗书》,1辑1。“相”,指注视。“屋漏”,为室内西北角设小帐之处,传为神灵所驻,此处指代神明。表面含义为独处时不做坏事,引申意为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对天命保持恭敬的态度也即理学家所谓“慎独”者。
    8《中庸》,76页。
    9《张氏遗书》,卷上,98页,《遗书》,1辑2。
    10《中庸》,109页。
    11《周氏遗书》,卷4,251《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3,《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3,180—181页,《遗书》,1辑1。
    3《张氏遗书》,卷上,29—30页,《遗书》,1辑1。
    4《张氏遗书》,卷上,13页,《遗书》,1辑1。
    5《张氏遗书》,卷上,100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3,180-181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3,180-181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4,227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4,217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4,223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3,146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3,150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3,150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3,135页,《遗书》,1辑1。
    5孟子以“陷溺其心”、“失其本心”与“放其良心”(《孟子译注》(下),267页。)来形容人的本心迷失,道德失误,需要找回其本心,即所谓“放心”,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译注》(上),267页。)放心实际是一种对道德失误的补救方法,要想超脱于放心的补救循环,就必须主动地去“存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孟子译注》(上),197页。)“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译注》(上),189页。)而如何放心与存心呢?孟子提出“寡欲”,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译注》(下),339页。)
    6《周氏遗书》,卷4,240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3,158页,《遗书》,1辑1。
    8《张氏遗书》,卷上,89页。《遗书》,1辑2。
    9《张氏遗书》,卷上,89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上,89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下,309—312页。《遗书》,1辑2。
    1《论语新解》,108页。
    2《论语新解》,282页。
    3《周氏遗书》,卷7,389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9,508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7,433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10,576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10,578页,《遗书》,1辑1。
    8《论语新解》,68页。
    9《周氏遗书》,卷9,508页,《遗书》,1辑1。
    10《论语新解》,297页。
    11《周氏遗书》,卷7, 461页,《遗书》,1辑1。
    12《张氏遗著三种》,25页,《遗书》,1辑2。
    1《论语新解》,130页。
    2《论语新解》,152页。
    3《论语新解》,152页。
    4《张氏遗书》,卷下,318页,《遗书》,1辑2。
    5《论语新解》,35页。
    6《周氏遗书》,131页,《遗书》,1辑1。
    7《张氏遗著三种》,39页,《遗书》,1辑2。
    8《张氏遗书》,卷下,378—380页,《遗书》,1辑2。
    1《周氏遗书》,卷8,492页,《遗书》,1辑1。
    2《论语新解》,18页。
    3《论语新解》,26页。
    4《论语新解》,81页。
    5《论语新解》,303页。
    6《论语新解》,92页。
    7《论语新解》,363页。
    8《周氏遗书》,卷7,390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7,380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7,487页,《遗书》,1辑1。
    1《张氏遗书》,卷上,67页,《遗书》,1辑2。
    2《论语新解》,140页。
    3《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14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上,11—12页,《遗书》,1辑2。
    5《张氏遗书》,卷上,1页,《遗书》,1辑2。
    6《张氏遗著三种》,47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书》,卷上,93页,《遗书》,1辑2。
    8老子:“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注解》,247页。)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新解》,123页。)又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新解》,303页。)
    1《张氏遗书》,卷下,257—258页,《遗书》,1辑2。
    2《论语新解》,303页。
    3《论语新解》,272页。
    4《论语新解》,1页。
    5《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76页,《遗书》,1辑2。
    6《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4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书》,卷下,253—254页,《遗书》,1辑2。
    8《论语新解》,200页。
    9《论语新解》,161页。
    2二虎王,清初武当山隐士,顺治八年(1651年)终于武当山。张积中称其人“尝隐终南”,(《朱老人传》,《白石山房文钞》卷2,148页,《遗书》,2辑1。)应为讹传而误矣。
    3《朱老人传》,《白石山房文钞》卷2,148页,《遗书》,2辑1。所谓“三五一”,即三阳、五行、一气也。
    4《朱老人传》,《白石山房文钞》卷2,148页,《遗书》,2辑1。
    5《朱老人传》,《白石山房文钞》卷2,149页,《遗书》,2辑1。
    6《张氏遗书》,卷下,378—380页,遗书》,1辑2。
    7为《尚书》的《夏书》作品,传为后羿造反夺权后,太康的五个弟弟所作,以祖先大禹为训,劝戒哥哥太康的诗歌。
    8《张氏遗著三种》,37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著三种》,25页,《遗书》,1辑2。
    2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5大关系。
    3《论语新解》,10页。
    4《论语新解》,317页。
    5读yú,古代求雨的祭礼。
    6《周氏遗书》,卷7,395页,《遗书》,1辑1。
    7《论语新解》,73页。
    8《周氏遗书》,卷7,396页,《遗书》,1辑1。
    9《论语新解》,229页。
    10《论语新解》,294页。
    11《周氏遗书》,卷7,397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7,394页,《遗书》,1辑1。
    2《张氏遗书》,卷上,62—162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书》,卷上,5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书》,卷上,131页,《遗书》,1辑2。
    5《张氏遗书》,卷上,94—96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上,96页,《遗书》,1辑2。
    2《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4页,《遗书》,1辑2。
    3《二程集》(上),82页。
    4《白石山房文钞》,295页,《遗书》,2辑1。
    1《张氏遗书》,卷上,96—98页,《遗书》,1辑2。
    2大赉一词,出于《论语·尧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篇是《论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章,具有全书总结的意思。该段话释文大致意为成周得到上天的最大赏赐,因此拥有众多的贤才。也有释为周朝拥有《大赉》文献,该文献主要谈论“善人是富”的思想。
    3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4《张氏遗书》,卷上,95页,《遗书》,1辑2。
    1《龙川夫子年谱》,58—59页,《遗书》,1辑3。
    
    1《张氏遗书》,卷上,29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33页,《遗书》,1辑2。
    3《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15页,《遗书》,1辑2。
    4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页。
    1《周氏遗书》,卷4,216,《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09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6,341页,《遗书》,1辑1。
    4语气词,呜呼意。
    5《周氏遗书》,卷4,189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4,192页,《遗书》,1辑1。陈辽引用时遗漏“不思己之不孝,其心又下于虎也。”一句。《周太谷评传》,75页。
    7《孟子译注》(上册),207页。
    1《周氏遗书》,卷4,195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7,436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4,212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8,480页,《遗书》,1辑1。
    5踰为逾异体字,悼作年幼解。
    6《周氏遗书》,卷4,192—193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4,193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4,202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4,204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194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00页,《遗书》,1辑1。
    3 [唐]姚思虞撰:《陈书》(二),中华书局,1972,423页。
    4《周氏遗书》,卷4,253页,《遗书》,1辑1。
    5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
    6《周氏遗书》,卷4,196页,《遗书》,1辑1。
    7 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圆口,三足。
    8《周氏遗书》,卷4,196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4,197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4,199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4,206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02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196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9,503页,《遗书》,1辑1。
    4原书为“○”,陈辽考之为谷,笔者存疑。见《周太谷评传》,77页。
    5《周氏遗书》,卷4,198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4,205页,《遗书》,1辑1。
    7 yǐ,尾音义。
    8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38页。
    9《周氏遗书》,卷4,206页,《遗书》,1辑1。
    10《礼记译注》(下),909页。
    11《二程集》(上),90页。
    12《周氏遗书》,卷3,135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13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4,215页,《遗书》,1辑1。
    3《张氏遗书三种》,(内注7篇),4—5页,《遗书》,1辑2。
    4《二程集》,224—225页。
    5《周氏遗书》,卷9,542页,《遗书》,1辑1。
    6《孝经译注》,1页。
    7《周氏遗书》,卷4,216页,《遗书》,1辑1。
    8《礼记译注》(上),8页。
    9《礼记译注》(下),815页。
    10《周氏遗书》,卷4,215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7,437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4,208页,《遗书》,1辑1。
    2《论语新解》,24页。
    3《论语新解》,25页。
    4《礼记译注》(下),816页。
    5《周氏遗书》,卷4,206页,《遗书》,1辑1。
    6《孝经译注》19页。
    7《孝经译注》,25页。
    8《周氏遗书》,卷4,209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6,324页,《遗书》,1辑1。
    10《孝经译注》,32页。
    1《周氏遗书》,卷4,191页,《遗书》,1辑1。
    2《孝经译注》,1页。
    3《周氏遗书》,卷4,243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4,252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4,242页,《遗书》,1辑1。
    6《孝经译注》,10页。
    7朱禧:《刘鹗〈老残游记〉太谷学派及其他》,《南理工学报》,1994(3),2页。
    1《周氏遗书》,卷6,325页,《遗书》,1辑1。
    2 [战国]吕不韦撰,李春玲译:《吕氏春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83页。
    3《周氏遗书》,卷6,329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7,429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3,130页,《遗书》,1辑1。
    6 zhì,稚异体字,幼小义。
    7《周氏遗书》,卷6,319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6,320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6,331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6,318页,《遗书》,1辑1。
    11《孝经译注》,31页。
    12《周氏遗书》,卷6,323页,《遗书》,1辑1。
    1《二程集》(下),884页。
    2《孝经译注》,12页。
    3《孝经译注》,28页。
    4《周氏遗书》,卷5,254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5,295页,《遗书》,1辑1。
    6绁异体字。
    7《周氏遗书》,卷6,338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5,258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5,280页,《遗书》,1辑1。
    10舜疑衍字。
    11《周氏遗书》,卷5,252页,《遗书》,1辑1。
    1《孝经译注》,4页。
    2《论语新解》,34页。
    3《周氏遗书》,卷7,441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6,339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6,339—340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6,339页,《遗书》,1辑1。
    7《周氏遗书》,卷7,389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7,367页,《遗书》,1辑1。
    9《论语新解》,2页。
    1杨燕起注译:《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991,3126页。
    2《仪礼译注》,251页。
    3 (读义)YI,治理意。
    4《张氏遗书》,卷上,160页,《遗书》,1辑2。
    5《礼记译注》(下),858页。
    6《张氏遗书》,卷上,160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书》,卷上,232页,《遗书》,1辑2。
    1《孟子译注》(上册),227页。
    2《张氏遗书》,卷上,161页,《遗书》,1辑2。
    3《吕氏春秋》,348页。
    4《尔雅今注》,156页。
    5《论语新解》,2页。
    6《荀子简注》,85—86页。
    7《礼记译注》(上),7页。
    8读guàn,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年幼意。
    9《张氏遗书》,卷上,161页,《遗书》,1辑2。
    10《礼记译注》(下),585页。
    1《张氏遗书》,卷上,164页,《遗书》,1辑2。
    2《中庸》,41页。
    3《孟子译注》(下册),322页。
    4《礼记译注》(下),816页。
    5邬国义等撰:《国语译注》3卷《周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5页。
    6《张氏遗书》,卷上,181—182页,《遗书》,1辑2
    1《二程集》(下),886页。
    2《二程集》(下),888页
    3《论语新解》,129页。
    4《论语新解》,305页。
    5《周氏遗书》,卷7,370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7,486页,《遗书》,1辑1。
    7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意符。子,孩子。喻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广雅》:“学,识也。”《庄子·杂篇·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303页。)
    8《张氏遗书》,卷上,182—183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书》,卷上,61—62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101页,《遗书》,1辑2。
    3《周氏遗书》,卷9,521页,《遗书》,1辑1。
    4《论语新解》,252页。
    5《论语新解》,120页。
    6《张氏遗书》,卷上,7页,《遗书》,1辑2。
    3《中庸》,75页。
    4《张氏遗书》,卷上,103页,《遗书》,1辑2。
    5《周氏遗书》,卷3,126页,《遗书》,1辑1。
    
    1《张氏遗书》,卷下,342—343页,《遗书》,1辑2。
    2《周氏遗书》,卷3,137页,《遗书》,1辑1。
    3指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
    4《论语》“下学而上达”,意义:下学人事,上知天命也。
    5《张氏遗书》,卷上,69页,《遗书》,1辑2。
    6《论语新解》,108页。
    
    1《张氏遗书》,卷下,347页,《遗书》,1辑2。
    2《论语新解》,333页。
    3实在,诚然。
    
    1《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16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53页,《遗书》,1辑2。
    3《周氏遗书》,卷4,217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4,238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10,588页,《遗书》,1辑1。
    2《白石山房语录》,下卷,110页,《遗书》,1辑2。
    3《论语新解》,94页。
    4《论语新解》,156页。
    5《论语新解》,15页。
    6《周氏遗书》,卷9,512页,《遗书》,1辑1。
    7《论语新解》,63页。
    8《周氏遗书》,卷9,513页,《遗书》,1辑1。
    9《张氏遗书》,卷下,372页,《遗书》,1辑2。
    10《周氏遗书》,卷10,623页,《遗书》,1辑1。
    1《白石山房语录》,下卷,83页,《遗书》,1辑2。
    2《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9页,《遗书》,1辑2。
    3《论语新解》,1页。
    4《论语新解》,9页。
    5《论语新解》,7页。
    6《论语新解》,61页。
    7《周氏遗书》,卷7,365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卷10,575页,《遗书》,1辑1。
    9《张氏遗书》,卷上,6页,《遗书》,1辑2。“白鸟鹤鹤”一词见《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前两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孟子·梁惠王上》也曾引用。“鹤鹤”一词说文的解释为“鸟羽肥泽儿。”意羽毛洁白的样子。“习鸟数飞”被引为学习之意已为后之学者所公认。
    1《周氏遗书》,卷7,369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9,511页,《遗书》,1辑1。《皇侃论语疏》云:“故,谓所学已得之事。新,谓即时所学新得者。”是指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师。朱熹则以为:“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意为由温故而发新知。
    3《张氏遗著三种》,73页,《遗书》,1辑2。
    4《张氏遗著三种》,73页,《遗书》,1辑2。
    5《张氏遗著三种》,74页,《遗书》,1辑2。
    6《张氏遗著三种》,76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著三种》,76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著三种》,75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著三种》,75—76页,《遗书》,1辑2。
    3《论语新解》,298页。
    4《论语新解》,218页。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69页,《遗书》,1辑2。
    6《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6页,《遗书》,1辑2。
    7《白石山房语录》,下卷,95页,《遗书》,1辑2。
    8《张氏遗书》,卷上,85页,《遗书》,1辑2。
    9《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81页,《遗书》,1辑2。
    10《论语新解》,171页。
    11《论语新解》,156页。
    12《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1页,《遗书》,1辑2。
    13《白石山房语录》,上卷,46页,《遗书》,1辑2。
    1《论语新解》,1页。
    2《论语新解》,152页。
    3《周氏遗书》,卷7,371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遗书》,1辑1。
    5《张氏遗书》,卷上,81页,《遗书》,1辑2。
    6《论语新解》,64页。
    7《论语新解》,270页。
    8《周氏遗书》,240页,《遗书》,1辑1。
    9《张氏遗著三种》,77页,《遗书》,1辑2。
    1《论语新解》,120页。
    2《中庸》,44页。
    3《论语新解》,112页。
    4《周氏遗书》,卷10,588页,《遗书》,1辑1。
    5《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64页,《遗书》,1辑2。
    6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新解》,4页。)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新解》,8页。)孔子的“行又余力”,是指实行孝悌等五事,此五事外,即是余力。求学者,应先以此五事为本,“余力者”意求学先求其本,无本之学不可取。
    7《周氏遗书》,卷7,365页,《遗书》,1辑1。
    8《周氏遗书》,239—240,《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239—240,《遗书》,1辑1。
    10《论语新解》,9页。
    1《周氏遗书》,卷4,237页,《遗书》,1辑1。
    2《周谷传》,复印件。
    3《论语新解》,334页。
    4《论语新解》,16页。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4页,《遗书》,1辑2。
    6《论语新解》,83页。所谓文章,是指修齐治平六艺之学,这是诸弟子都可得而闻之的。而深入到性与天道的内容,则深微难知。孔子弟子中可知闻者,也仅颜子、曾子、子贡等数人。如《中庸》、《周易》等都是讲的性与天道之学,而这些因为得不到资质优秀的传人,所以未得到很好的流传传授,以致在宋明理学发扬时,还需要以释家理论来阐发之,方得以展示。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孔子也不强求其进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新解》,121页。)若学生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以其无助于补。《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新解》,320—321页。)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新解》,21页。)这是对其从学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其学习过程规律的总结。
    7《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64页,《遗书》,1辑2。
    1《张氏遗著三种》,75页,《遗书》,1辑2。
    2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思想递嬗之迹》,《华东工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1),35页。
    3《论语新解》,28页。
    4《论语新解》,370页。
    5《周氏遗书》,239页,《遗书》,1辑1。
    6《张氏遗书》,卷上,79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著三种》,74页,《遗书》,1辑2。
    8《张氏遗著三种》,74—75页,《遗书》,1辑2。
    9《张氏遗著三种》,76页,《遗书》,1辑2。
    1《白石山房语录》,上卷,29页,《遗书》,1辑2。
    2《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3页,《遗书》,1辑2。
    3《论语新解》,30页。
    4《论语新解》,362页。
    5《周氏遗书》,卷9,505页,《遗书》,1辑1。
    6《张氏遗著三种》,77页,《遗书》,2辑2。
    7《张氏遗著三种》,77—78页,《遗书》,1辑2。
    8《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73—78页,《遗书》,1辑2。
    9《白石山房语录》,下卷,91页,《遗书》,1辑2。
    10《论语新解》,97页。
    
    1《周氏遗书》,卷7,371页,《遗书》,1辑2。
    2《张氏遗书》,卷上,89页,《遗书》,1辑2。
    3《张氏遗著三种》,77页,《遗书》,1辑2。
    4《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9页,《遗书》,1辑2。
    5《白石山房语录》,下卷,73页,《遗书》,1辑2。
    6《张氏遗著三种》, 77页,《遗书》,1辑2。
    7《张氏遗著三种》,(随所得录),73—78页,《遗书》,1辑2。
    8《周氏遗书》,卷7,478页,《遗书》,1辑1。
    9《张氏遗书》,卷上,89页,《遗书》,1辑2。
    10《白石山房语录》,上卷,55页,《遗书》,1辑2。
    1《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6页。
    2《周氏遗书》,卷2,52页,《遗书》,1辑1。
    3《周氏遗书》,卷5,272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1,9—10页,《遗书》,1辑1。
    5蔡广林:《〈黄崖夫子示门弟子书〉解析》,《南理工学报》,2000(2),96页。
    6《周氏遗书》,卷5,287页,《遗书》,1辑1。
    7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思想递嬗之迹》《华东工学院学报》,1993(1),33页。
    
    1《周氏遗书》,卷6,244页,《遗书》,1辑1。
    2《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7页。
    3《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8页。
    4《周氏遗书》,卷5,299页,《遗书》,1辑1。
    5《周氏遗书》,卷2,66页,《遗书》,1辑1。
    6《周氏遗书》,卷5,262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5,284页,《遗书》,1辑1。
    2《龙川弟子记·内篇·政事》,见刘蕙孙:《清嘉(庆)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14—15页。
    3《白石山房文钞》,111—121页,《遗书》,2辑1。
    
    1《周氏遗书》,卷5,297页,《遗书》,1辑1。
    2《孟子译注》(下册),328页。
    3《周氏遗书》,卷6,339页,《遗书》,1辑1。
    1《周氏遗书》,卷6,339—340页,《遗书》,1辑1。
    2《周氏遗书》,卷6,338页,《遗书》,1辑1。
    3《孟子译注》(上册),16页。
    4《白石山房文钞》,232页,《遗书》,2辑1。
    5《清嘉(庆)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 15页。
    6《二程集》(下),742页
    7《白石山房文钞》,45页,《太谷学派遗书》,2辑1。
    8《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7页。
    9《周氏遗书》,卷6,329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1,28页,《遗书》,1辑1。
    11《周氏遗书》,卷1,43页,《遗书》,1辑1。
    1董治安注:《近思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238页。
    2《近思录》,239页。
    3《周氏遗书》,卷2,60页,《遗书》,1辑1。
    4《周氏遗书》,卷2,78页,《遗书》,1辑1。
    5《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7页。
    6《近思录》,228页。
    7《二程集》(下),448页。
    8《周氏遗书》,卷5,288页,《遗书》,1辑1。
    9《周氏遗书》,卷1,50页,《遗书》,1辑1。
    10《周氏遗书》,卷8,474页,《遗书》,1辑1。
    1程颐说:“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也。”(《周易程氏传》卷2,《二程集》(下),831页。)所谓:“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河南程氏外书》卷11,《二程集》(上),411页。)
    2《周氏遗书》,卷2,55页,《遗书》,1辑1。
    3《张石琴与太谷学派》,37页。
    4《白石山房文钞》,105页《遗书》,2辑1。
    5《白石山房文钞》,106页,《遗书》,2辑1。
    6《白石山房文钞》,105页,《遗书》,2辑1。
    7《白石山房文钞》,107页,《遗书》,2辑1。
    8《白石山房文钞》,107页,《遗书》,2辑1。
    9《白石山房文钞》,108-109页,《遗书》2辑1。
    10《白石山房文钞》,109—110页,《遗书》,2辑1。
    
    1刘蕙孙:《清嘉(庆)道(光)咸(丰)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15页。
    2《白石山房文钞》,279页,《遗书》,2辑1。
    3《张氏遗书》,卷下,312页,《遗书》,2辑1。
    4《张氏遗书》,卷下,337页,《遗书》,2辑1。
    
    1《论语新解》,152页。
    2《张氏遗书》,卷下,318页,《遗书》,1辑2。
    1龙华民:意大利人,号精华,1597年来华,续利玛窦为耶稣会长。他于1636年开始在济南、泰安等地传教,并在济南府建起了基督教会。(《山东史志资料》,(总4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141页。)
    2《临清市志》,齐鲁书社,1997,702页。
    3《聊城市志》,齐鲁书社,1999,641页。
    4《山东史志资料》,(总4辑),144页。
    5《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604页。
    
    1《史记全译》,4462页。
    2《刘德培》,36页。
    3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肥城县志》,齐鲁书社,1992,492页。
    4《黄崖遗址》(复印本),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所藏本、济南社科院张华松教授所藏本复印。
    1见《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1527页。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肥城县志》,492页。
    2《资料》,183页。
    3《光绪肥城县志》,97页。
    4今三村都已划归济南市长清区,以南黄崖村为最大,村民近千人。济(南)平(阴)一级公路在南黄崖村西面3km处通过,本世纪初由政府出资修建水泥与柏油路,直通济(南)平(阴)公路,路长约4km,路宽3-5m。距离该镇镇中心约5㎞路程。
    5位黄崖山南,该山海拔376m,略低于黄崖山,与之相对里许,近在咫尺,于其北麓可观黄崖山全景。古人形容:“峭壁棱嶒,郁然深秀厦嬗衅降夭挥桑嫜鋈缯疲缀粑せ啤6需岫矗庇薪痼付矗魑?麻峪,上有升仙台。泉水从石壁间出。又有石鱼石鼓,形状奇异,亦邑中一胜境也。”(光绪《肥城县志》,94—95页。)斯山地势险要,并齐长城遗址。现已辟为大峰山森林景区。
    6位黄崖山南,在肥城县城北,又称金牛山。“其东北麓距城三里,蜿蜒而西,距城十里二十里不等。”山峰翠郁,号为“肥邑第一名胜”。(光绪《肥城县志》,53页。)
    7位黄崖山南,位于肥城县城北15里,此岭5道,齐长城由此岭过,为古齐国重要屏障。山岭之间有咽喉通道,古也有关防。
    
    1《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2《史记全译》,4462页。
    3《齐文化与齐长城》,173页。
    4《资料》,196页。
    5详见《光绪肥城乡土志》,卷5。
    6《资料》,185页。
    
    1《资料》,135页。
    2黄少香:《黄崖遗址》,手绘本。
    3《黄崖遗址》,手绘本。
    
    1《资料》,135页。
    2《黄崖遗址》,手绘本。
    3《资料》,135页。
    
    1《黄崖遗址》,手绘本。
    2《资料》,171页,。
    3张华松:《长清黄崖山补记》,40页。
    
    1《资料》,135页。
    2《资料》,135页。
    3《肥城县志》,533页。
    1《资料》,135页。
    1《肥城县志》(1992年版)称其阔为13.2米。
    2《黄崖遗址》,手绘本。
    3《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1页,《遗书》,1辑2。
    4《黄崖遗址》,手绘本。
    5《资料》,135页。
    6《黄崖遗址》,手绘本。
    7《黄崖遗址》,手绘本。
    8《资料》,135页。
    1《资料》,171页。
    2《资料》,135页。
    3《黄崖遗址》,手绘本。
    4《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1页,《遗书》,1辑2。
    5《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1页,《遗书》,1辑2。
    6《肥城县志》,534页。
    7《黄崖遗址》,手绘本。
    8《资料》,171页。
    9《黄崖遗址》,手绘本。
    10《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1页,《遗书》,1辑2。
    11《黄崖遗址》,手绘本。
    
    1《汪宝树黄崖游记》,《资料》,135页。
    2《黄崖遗址》,手绘本。
    3《黄崖遗址》,手绘本。
    4《资料》,135页。
    5《登一夕亭》,《白石山房诗钞》,卷3,259页,《遗书》,2辑1。
    1《长清黄崖山补记》,40页。
    2《资料》,135页。
    3《资料》,135页。
    4《资料》,171页。
    5《黄崖遗址》,手绘本。
    6《登一夕亭》,《白石山房诗钞》,卷3,259页,《遗书》,2辑1。
    7《黄崖遗址》,手绘本。
    8长清博物馆有藏拓片。
    
    1《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1页,《遗书》,1辑2。
    2《黄崖遗址》,手绘本。
    1《白石山房诗钞》,卷3,258页,《遗书》,2辑1。
    2《资料》,185页。
    3《资料》,180页。
    4《光绪肥城县志》,97页。
    5《资料》,180页。
    6《资料》,187页。
    1《光绪肥城县志》,97页。
    2《资料》,182页。
    3《资料》,183页。
    4《资料》,134—153页。
    5《资料》,135页。
    6《资料》,135页。
    7《资料》,195页。
    8《资料》,167页。
    9《资料》,135页。
    10《资料》,135页。
    11《资料》,187页。
    12《资料》,173页
    1 2006年1月,南黄崖村在籍人口为900余人。
    2《光绪肥城县志》,99页。
    3见袁长极、郑洪文、邱艾生:《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载《山东史志资料》(第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50—173页。
    4成灾40年次以上者为重灾区;成灾25—39州县者为一般灾区;成灾25年次以下者为轻灾区。
    1《中国近代十大灾荒》,39页。
    2《山东军兴纪略》卷17(上),《山东通志》,国文书局,清光绪九年,36页。
    3《山东近代灾荒史》,8页。
    4《近代中国灾荒纪年》,194页。
    5《山东近代灾荒史》,8页。
    6武同举等:《再续行水金鉴》,卷92,南京,水利委员会,1942。
    1《山东史志资料》(7辑),110页。
    2戴逸、李文海:《清通鉴》(15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6835页。
    3《山东史志资料》(8辑),140页。
    4《山东史志资料》(8辑),157—159页。
    5淄川刘德培编写组:《刘德培》,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63页。
    2《张石琴与太谷学派》,2页。
    3《光绪肥城县志》,99页。
    4《资料》,159页。
    5《资料》,159页。
    6《资料》,162页。
    7《资料》,139页。
    8《资料》,175页。
    9《资料》,141页。
    10《光绪肥城县志》,97页。
    11《资料》,163页。
    12盛成:《光于老残游记》,《南理工学报》1993(2),3页。
    13《资料》,166页。
    14《资料》,175页。
    15《龙川夫子年谱》,46页,《遗书》,1辑3,
    1秦大令:字云樵,河南光州人,举人,曾为范县令。
    2《资料》,138页。
    3《资料》,134页。
    4《资料》,134页。
    5《资料》,168页。
    6《资料》,134—135页。
    7《光绪肥城县志》,97页。
    8《资料》,134页。
    9《资料》,145页。
    10《奏折》:645—153。
    11《《资料》,159页。
    12《资料》,162页。
    13《资料》,157页。
    14《资料》,183页。
    1《资料》,134页。
    2《资料》,167页。
    3《资料》,167页。
    4《我的母亲》,9页。
    5《资料》,175页。
    6《资料》,187页。
    7《资料》,168页。
    8《奏折》:645—153。
    9《奏折》:645—153。
    10《光绪肥城县志》,97页。
    
    1《资料》,176页。
    2《资料》,179页。
    3《资料》,187页。
    4《奏折》:645—153。
    5《齐文化与齐长城》,242页。
    6《资料》,179页。
    
    1《光绪肥城县志》,97页。
    2《光绪肥城县志》,97页。
    3《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1《口述记录》。
    2《资料》,194—195页。
    3数据通过地图网络(http://api.51ditu.com/special/interface/mapwindow.html)直线测距所得。
    1《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2《资料》,194—195页。
    3张华松:《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阅尽人间》(原《山东史志丛刊》),1992创刊号。
    4《口述记录》。
    5《口述记录》。
    6《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7张华松:《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8《口述记录》。
    9《资料》,162—163页。
    
    1《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2《资料》,168页。
    3《口述记录》。
    4《口述记录》。
    5《口述记录》。
    
    1《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2《资料》,135页。
    3《资料》,135页。
    4《资料》,135页。
    5《资料》,178页。
    6《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7《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8《光绪肥城县志》,97页。
    9《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10《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页。
    11《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1页。
    1《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2《光绪肥城县志》,97页。
    3《石屋续沈》,6页。
    4《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40页。
    5《口述记录》。
    6《资料》,135页。
    7《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8《口述记录》。
    9《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10《资料》,194—195页。
    11《资料》,183页。
    12《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13《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4页。
    
    
    1《奏折》:645—153。
    2《资料》,187页。
    3《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4《齐文化与齐长城》,244页。
    5《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40页。
    6《口述记录》。
    7《光绪肥城县志》,97页。
    8《资料》,185页。
    9《资料》,175页。
    10《口述记录》。
    11《奏折》:645—59。
    1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1070页。
    
    1《资料》,134页。
    2《资料》,135页。
    3《资料》,135页。
    4《资料》,134页。
    5《资料》,194—195页。
    6《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7《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8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241页。
    9《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1《资料》,178页。
    2《奏折》:645—153。
    3《口述记录》。
    4《口述记录》。
    5《口述记录》。
    6《资料》,178页。
    7《资料》,194—195页。
    8《光绪肥城县志》,97页。
    9《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10《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40页。
    11《资料》,178页。
    12《资料》,194—195页。
    
    1《口述记录》。
    2《张石琴与太谷学派》, 119—120页。
    3《白石山房遗集续编》,7页,《遗书》,1辑2。
    4《光绪肥城县志》,97页。
    5《奏折》:645—153。
    6《资料》,163页。
    1《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2《光绪肥城县志》,97页。
    3 [德国]屈汉斯:《对“黄崖教案”的思考》,《南理工学报》, 1995(8),30—35。
    4《光绪肥城县志》,97页。
    5《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570—571页。
    6《长清黄崖山惨案补记》,39页。
    7《龙川夫子年谱》,61页,《遗书》,1辑3。
    8《白石山房遗集续编》,1—2页,《遗书》,1辑2。
    1《白石山房遗集续编》,3—4页,《遗书》,1辑2。
    
    1《龙川夫子年谱》,62页,《遗书》,1辑3。
    2《龙川夫子年谱》,60页,《遗书》,1辑3。
    3《龙川夫子年谱》,66页,《遗书》,1辑3。
    4《龙川夫子年谱》,62页,《遗书》,1辑3。
    5所谓“十三经”,《周太谷评传》,181页:《归群草堂语录》:“七情六欲,七六十三,所以谓十三经。”
    
    1《白石山房遗集续编》,5—6页,《遗书》,1辑2。
    2《“太谷学派”与欧洲“乌托邦”》,26页。
    
    1《资料》,135页。
    2《口述记录》。
    3《资料》,135页。
    4《口述记录》,2006。
    5《口述记录》。
    6《口述记录》。
    1《奏折》:03-166-18—645。
    
    1《奏折》:03-166-8911—60。
    2《光绪肥城县志》,98页。
    3《资料》,176页。
    4《资料》,180页。
    5《奏折》:03-166-8911—60。
    
    1《资料》,114页。
    2《光绪肥城县志》,98页。
    3《奏折》:03-166-18—645。
    
    1《光绪肥城县志》,98页。
    2《资料》,176页。
    3《资料》,180页。
    4《资料》,183页。
    
    1《奏折》:03-166-18—645。
    2《光绪肥城县志》,98—99页。
    3《资料》,176页。
    4《资料》,180—181页。
    
    1《资料》,186页。
    2《奏折》:03-166-8911—60。
    
    1《奏折》:03-166-18—645。
    2《奏折》:03-166-8911—60。
    3《奏折》:03-166-18—645。
    4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副刊,1946/7/70。
    5《资料》,149页。
    
    1《奏折》:03-166-18—645。
    2《资料》,171—173页。
    
    1《资料》,176—179页。
    2《资料》,180—182页。
    
    1《资料》,184页。
    2《奏折》:03-166-8911—60。
    1《资料》,181页。
    
    1《奏折》:03-166-8911—58。
    2《资料》,178页。
    3《资料》,185页。
    4《资料》,184页。
    5《资料》,168—169页。
    
    1《奏折》:03-166-18—645。
    2《资料》,187—188页。
    2《奏折》:03-166-8911—58。
    3《奏折》:03-166-18—645。
    4《奏折》:03-166-8911—58。
    5《山东军兴纪略》载:“而民间传述,匪计缓兵,已遣谍密招武定盐枭,河西捻匪,待外援出窜。时捻氛犯鲁南,各州县并铭、鼎军来书,获捻谍亦言渡河赴救黄崖。”(《资料》,179页。)
    6《资料》,163页。
    7《资料》,163页。
    8江地:《论黄崖事变》,《山东省志资料》,1996(3),40页。
    
    1《论黄崖事变》, 40页。
    2《奏折》:03-166—18—645。
    3《奏折》:03-166-8911—58。
    4《资料》,176—177页
    5《奏折》:03-166—18—645。
    6《奏折》:03-166-8911—58。
    7《资料》,149页。
    
    1《山东史志资料》,(总第8辑),125页。
    2《山东史志资料》,(总第8辑),127页。
    3《山东史志资料》,(总第8辑),128—133页。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四),上海人民、上海书店出版社,1957,8页。
    2刘伟:《晚清各省的防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57页。
    3《山东史志资料》,(总8辑),135页。
    4《晚清各省的防勇》,54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80页。
    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4册),646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4),上海人民、上海书丹出版社,1957,2页。
    3黄楷盛纂:《湘乡县志》,卷5上,《兵防志》(2),《团练》,同治十三年刻本。
    4《山东史志资料》(7辑),124—125页。
    5《山东史志资料》(7辑),127页。
    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3页。
    7萧一山:《清代通史》(3),中华书局,1986,392页。
    8数据来源:《奏折》:03-166-18—645。
    1查:阎敬铭为同治元年10月,被授二品顶戴。同治五年正月,因荐举贤能失察,降为三品顶戴留任。黄崖山事件后,因功授还二品顶戴。曾被授太子太保衔(从一品)。
    1阎敬铭奏折中提及李炳武者两次,一次称其为守备,一次称其为都司。参见《奏折》:03-166-18—645。
    2数据来源:《奏折》:03-166-18—645。
    3《资料》,184页。
    4《资料》,195页。
    
    1数据来源:《奏折》:03-166-18—645。
    2《口述记录》。
    3《资料》,43页。
    4《资料》,59页。
    
    1《奏折》:03-166-18—645。
    2《资料》,135页。
    3《光绪肥城县志》,99页。
    4《资料》,177页。
    
    1《奏折》:03-166-18—645。
    2《光绪肥城县志》,99页。
    3《资料》,177页。
    1《奏折》:03-166-8911—58。
    2《资料》,135页。
    3《资料》,173页。
    
    1《资料》,179页。
    2《资料》,177页。
    3《资料》,182页。
    4《奏折》:03-166-8911—58。
    5《奏折》:03-166-8911—60。
    6《奏折》:03-166-8911—58。
    
    1《奏折》:03-166-18—645。
    2《资料》,177页。
    3《资料》,177页。
    4《奏折》:03-166-18—645。
    5《资料》,177页。
    6《资料》,177页。
    7《奏折》:03-166-18—645。
    
    1《奏折》:03-166-18—645。
    2《口述记录》。
    
    1《资料》,173页。
    2《奏折》:03-166-18—645。
    3《资料》,177页。
    
    1《资料》,195页。
    2《奏折》:03-166-18—645。
    3《资料》,177页。
    4《资料》,172—173页。
    5《口述记录》。
    
    1《资料》,173页。
    2《奏折》:03-166-18—645。
    1《资料》,176—179页。
    2严薇青教授在《“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94页)中谈到“直接参与进攻的兵力竟动用十七个营之多。”实际上这所谓的17个营是指参与黄崖山战斗的,而不是全部参与进攻的,直接进攻者,按阎敬铭奏折,应为8个营兵力,余者多在二线围守。
    3姚绍修为参将,正三品,而王成谦为知府,从四品,清朝,文官要略大于同等品级武官,且战斗出兵中,中国封建官场有以文官统制武官的传统。
    
    1《口述记录》。
    2《奏折》:03-166-18—645。
    3《资料》,176—179页。
    4《资料》,187页。
    5《资料》,195页。
    6《奏折》:03-166-18—645。
    
    1《资料》,187页。
    2《资料》,195页。
    3《口述记录》。
    4《资料》,176—179页。
    5《资料》,182页。
    6《奏折》:03-166-18—645。
    7《资料》,195页。
    8《资料》,195—196页。
    1《资料》,182页。
    2《资料》,149页。
    3其子陈冕,光绪九年(1883年)点状元,也秉持父训,多作义事。
    4《资料》,185页。
    5《资料》,150页。
    6《资料》,176—179页。
    7《资料》,176—179页。
    8《奏折》:03-166-18-645。
    9《资料》,163页。
    10《口述记录》。
    11《奏折》:03-166-18-645。
    12《资料》,182页。
    13《口述记录》。
    
    1《资料》,173页。
    2《口述记录》。
    1《我的母亲》,9—10页。
    
    1《资料》,195—196页。
    2《资料》,171—173页。
    3《奏折》:03—166—18911—58。
    4《养蒙堂遗集》,卷4,281页,1辑5。
    5《“黄崖教案”余闻点滴》,94页。
    
    1《资料》,163页。
    2《资料》,176—179页。
    3《资料》,182页。
    4《奏折》:03-166-8911—58。
    5《资料》,182页。
    
    1《奏折》:03-166-8911—58。
    2《资料》,135页。
    3《资料》,176—179页。
    4《资料》,185页。
    1《资料》,184页。
    2《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577页。
    3《奏折》:03-166-8911—58。
    4太平军士兵皆以红巾扎额。《中兴别记》:“凡裹首之巾,通用黄,未授伪职者用红。”(《太平天国资料汇编》(2),11页。《鳅闻日记》:“而贼俱以红巾扎头,故俗唤红头。”(《太平天国》(五),354页。《金陵被难记》:“掳江宁人当兵,以红巾裹头。”(《太平天国》(4),749页。详见祁龙威著、周新国编校:《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9,261—262页。
    5《奏折》:03-166-166—645。
    6《奏折》:03-166-8911—58。
    7《资料》,180页。
    8《资料》,150页。
    1《奏折》:03-166-8911—58。
    2《资料》,180页。
    3《资料》,195—196页。
    4《奏折》:03-166—18—645。
    5《奏折》:03-166-8911—57。
    6《资料》,180页。
    
    1《奏折》:03-166-8911—62。
    2《奏折》:03-166-8911—63。
    
    1《奏折》:03-166-8911—64。
    2《奏折》:03-166-8911—56。
    1《奏折》:03-166-8911—56。
    2《资料》,146页。
    3《资料》,145页。
    4《资料》,146页。
    5《资料》,145页。
    6《资料》,162页。
    7《资料》,146页。
    8《资料》,145页。
    9王学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南理工学报》,2001(1),6页。
    10《资料》,145页。
    11《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6页。
    12《资料》,162页。
    1《奏折》:03-166-8911—55。
    2《奏折》:03-166-8911—55。
    
    1《奏折》:03-166-8911—57。
    2《奏折》:03-166-18—645。
    3《奏折》:03-166-18—645。
    1《资料》,136页。
    2此指虞逊而言,逊字叔渊,行三,浙江人,宦裔也,死于是难。
    3此指张积中,张扬州优贡,行七,为是山之主,人皆以先生呼之。
    4遭难后,官幕绅民,良家子弟,死于崖下涧中,裸体赤身,以及被掳流落者,不可胜纪。刘曜东之妹,其一也。
    5山在余故里高余村之西北,长清、肥城两县之界。
    6诸人避于此地,为时未久,所造园亭屋宇,尚多未成。
    7晋人某官赵公,家巨富,其少君年甫八九岁,与同人结诗社,有咏秋柳绝句云:“望尽长堤与短堤”,其末句云“惟有寒鸦待月栖”,当时人皆称之,亦与于是难。
    1地在予村之西北被余里乱山中。
    2被难后,良家子女被官民掠卖者,处处皆是。
    3详见盛成:《关于老残游记》,《南理工学报》,1993(2),1—7页。
    1《我的母亲》,8页。
    
    1《养蒙堂遗集》,卷1,20页,1辑5。
    2《养蒙堂遗集》,卷1,21—22页,1辑5。
    3张德广《校后识》,《养蒙堂遗集》,卷4,282页,1辑5。
    
    1《张石琴与太谷学派》,14页。
    2《张石琴与太谷学派》,13页。
    3《资料》,143—144页。
    4《资料》,150页。
    5《资料》,166页。
    
    1《管理学部事务张之洞等奏荐举人才折》,《大公报》,1908/5/1。
    2刘蕙孙:《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10页。
    3《骨董琐记全编》,81页。
    4《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 10页。
    5《资料》,166页。
    6《资料》,169页。
    7《张石琴与太谷学派》,44页。
    1《资料》,183页。
    2《资料》,187页。
    3也有学者以为张绍陵,名即取继述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之意。见刘宪章:《张积中与“黄崖教案”》,《泰安师专学报》,1992(2),71页。又:一说张绍陵,名稻生。
    4《资料》,188页。
    5《资料》,191页。
    6《资料》,186页。
    7《资料》,136页。
    8《资料》,180—182页。
    
    1《资料》,184页。
    2《资料》,184—185页。
    3《资料》,188—189页。
    4《论黄崖事变》,43页。
    1 [德]屈汗斯:《对“黄崖教案”的思考》,《南京理工学报》,1995(1),34页。
    2《资料》,192页。
    3《资料》,163页。
    4《资料》,167页。
    5《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7页。
    6《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16页。
    7《我的母亲》,8页。
    
    1《我的母亲》,10页。
    2《我的母亲》,11页。
    3《论黄崖事变》,28页。
    4《论黄崖事变》,33页。
    5《论黄崖事变》,42页。
    1《论黄崖事变》,40页。
    
    1《论黄崖事变》,43—44页。
    2詹石窗:《〈太谷学派遗书〉评介》,《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29页。
    3《白石山房文钞》卷2,202—203页,《遗书》,2辑1。
    1参见陆勇:《社会变迁与学术团体宗教化——以太谷学派为例的考察》,《南理工学报》,2006。笔者以为这个所谓太谷学派宗教化的过程在黄崖山事件前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种萌芽状态的倾向,此说亦能成立。
    2《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46页。
    1中国的秘密社会研究学者们,较多的将会党与教门作为研究对象,且人为分割为两大系统加以研究。实际,中国近代秘密社会的会党与教门两大系统是交融与贯通的,割裂的研究,必然影响到研究对象表征的不完整,导致目前学术界尚无得一致公认的民间秘密社会判断体系的出台。
    2陈国屏:《清门考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58页。
    1《人民日报》,1999/10/28。
    2叶小文:《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讨》,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545页。
    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47页。
    1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 75页。
    1李谷鸣:《论太谷学派的发展》,《学术界》,1988(2),44页。
    2盛成:《翻译老残游记三十年后感言——致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华东工学院学报》,1992(4),1页。
    3《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民间思想的暗流——周太谷与太谷学派》,3页。
    4刘蕙孙:《孔子之言性与天道——关于清代太谷学派对儒家圣功学说阐发的初步探讨》,《南理工学报》,1993(4),6页。
    1、《同治续纂扬州府志》(8册),1874年刻本。
    2、《道光重修仪征县志》(16册),1890年刻本。
    3、林修竹、徐振声:《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总局,1926。
    4、《民国江都县续志》(20册),1926年刻本、1963年油印本。
    5、杨士骏:《山东通志》,上海商务书局,1934。
    6、武同举等:《再续行水金鉴》,水利委员会,1942。
    7、[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8、《肥城县乡土志》,《中国方志丛书》,民国57年(1968)。
    9、[唐]姚思虞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1977。
    11、[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12、《山东史志资料》(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13、《山东史志资料》,(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4、《山东史志资料》(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15、《山东史志资料》,(8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6、《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
    17、萧一山:《清代通史》(3),中华书局,1986。
    18、[宋]郑樵撰:《通志》,中华书局,1987。
    19、《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
    20、《东平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1、《肥城县志》,齐鲁书社,1992。
    22、《长清县志》,济南出版社,1992。
    23、《新泰市志》,齐鲁书社,1993。
    24、《仪征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5、赵所生等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6、《苏州市志》(第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7、《泰安市志》,齐鲁书社,1996。
    28、《泰安地区志》,齐鲁书社,1997。
    29、《临清市志》,齐鲁书社,1997。
    30、[唐]刘知几:《史通》,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1、《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1997。
    32、戴逸、李文海:《清通鉴》(15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3、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
    34、《乾隆临清州直隶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94),凤凰出版社,2004。
    35、《光绪郓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85),凤凰出版社,2004。
    36、《民国长清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60),凤凰出版社,2004。
    37、《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77),凤凰出版社,2004。
    38、《民国续滕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75),凤凰出版社,2004。
    39、《光绪肥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65),凤凰出版社,2004。
    40、《道光济南府志》,据1840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1),凤凰出版社,2004。
    41、《民国重修泰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64),凤凰出版社,2004。
    42、《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28),凤凰出版社,2004。
    43、《民国重修博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27),凤凰出版社,2004。
    44、《历城县志》,1926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5),凤凰出版社,2004。
    45、《道光长清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59),凤凰出版社,2004。
    1、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4),上海人民、上海书店出版社,1957。
    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1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4、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2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
    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4辑、5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6。
    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2),中华书局,1979。
    7、宁夏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资料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8、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书店,1985。
    9、[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4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1、[清]钱仪吉:《碑传集》,中华书局,1993。
    1、国立故宫博物馆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55辑。
    2、《管理学部事务张之洞等奏荐举人才折》,《大公报》1908年5月1日。
    1、《黄崖遗址》(手绘复印本),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所藏本、济南社科院张华松教授所藏本复印。
    2、《周谷传》(手抄复印本),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教授所藏本复印。
    3、朱季康等整理:《黄崖山事件口述记录》。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缩微胶片卷宗号:03-166-8911-56、03-166-8911-58、03-166-8911-61、03-166-8911-62、03-166-8911-63、03-166-8911-64、03-166-18-645。
    1、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油印本。
    2、《虞初近志》,上海广益书局,1919,7版。
    3、卢翼野《酒边集》,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店1934。
    4、[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商务印书馆,1935。
    5、[明清]黄宗羲等:《四朝学案》(4册),世界书局,1936。
    6、武同举等:《再续行水金鉴》,南京,水利委员会,1942。
    7、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上、下),中华书局,1960。
    8、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9、、、:《、、、稿》,文海出版社,1969。
    10、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1、[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北京,1975。
    13、课题组:《〈天论〉、〈神天论〉注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
    14、[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15、《程氏遗书》,中华书局校点本,1981。
    16、赵守正:《管子注译》(上、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译注集评》,台湾学生书局,1983。
    19、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4。
    20、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中华书局,北京,1984。
    21、马叙伦:《石屋续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
    22、[清]阮元:《、经阮集》2、4集,中华书局,1985。
    23、[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上海书店,1986。
    24、徐珂编撰:《清稗、钞》(第4册),中华书局,1986。
    2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中华书局,1986年。
    26、[宋]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
    27、徐朝华注:《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8、《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北京,1987。
    29、屈丽萍注:《性命圭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0、冲虚子汪守阳撰,郭叙信点校:《天仙正理直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1、《道臧》(正一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2、[晋]王嘉撰:《拾遗记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3、张伯端等:《悟真篇三家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4、汪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5、潘启明:《〈周易参同契〉通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0。
    36、[明]洪应明:《菜根谭》,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37、杨燕起注译:《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8、[宋]普济撰、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92。
    39、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2。
    40、震阳子撰:《道德经注解》,大连出版社,1993。
    41、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
    42、张新民、龚妮丽注译:《法华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3、邬国义等注:《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4、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5、李景林等注译:《仪礼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46、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
    47、[战国]秦越人编撰:《难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48、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
    49、高振农译释:《华严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50、程恭让释译:《金刚经》,佛光出版社,1996。
    51、张保胜释译:《圆觉经》,佛光出版社,1996。
    52、李富华译释:《楞严经》,佛光出版社,1996。
    53、杨洪、王刚注释:《中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54、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5、朱一清评注:《诗经》,合肥,黄山书社,1997。
    56、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57、[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
    58、[宋]智昭编集:《人天眼目》,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59、程恭让、东初释译:《般若心经》,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60、泽锋释译《碧岩录》,佛光出版社,1997。
    61、张华释译:《景德传灯录》,佛光出版社,1997。
    62、孙雍长注译:《庄子》,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63、何文彬,谭一松注:《素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64、赵春根:《论语新解》,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65、郭因等编:《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66、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4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7、朱熹:《四书集注》,古籍出版社,2000。
    68、刘九渊:《新译顾亭林文集》,台北:三民书局,2000。
    69、[宋]张载撰,汤勤福导读:《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0、[宋]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1、荆三隆注释:《圆觉经注释与评说》,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72、董治安注:《近思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3、[北梁]昙元昙译:《昙、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4、[宋]朱熹撰、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江苏古籍,2001。
    75、黄治安主编,陈绍燕译注:《朱子性理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6、罗传芳:《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
    77、李春玲译:《吕氏春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78、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9、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0、[宋]邵雍撰,李一忻点校、王从心整理:《皇极经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81、陈苏彬译注:《楚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82、王力波:《列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3、郭竹平译注:《论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4、贤度:《华严学讲义》,台北:华严莲社出版,2004。
    85、朱祖廷主编:《孟子》,武汉,崇文书局,2004。
    86、《清代方略全书》(《剿平捻匪方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7、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黄山书社,2006。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2卷),三联书店,1957。
    2、淄川刘德培编写组:《刘德培》,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1981影印。
    6、刘蕙孙:《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
    7、蒋逸:《刘鹗年谱》,济南:齐鲁学社,1980年。
    8、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
    9、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0、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出版,1987。
    1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刘德隆等编:《刘鹗小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14、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5、祁龙威著、周新国编校:《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苑出版社,北京,1989。
    16、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7、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18、石训等:《中国宋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9、沈寂等编:《中国秘密社会》,上海:上海书店,1993。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1、《严薇青文稿》,齐鲁书画社,1993。
    22、盛成:《我的母亲》,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1994。
    23、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4、刘庆芳:《中国奇人珍闻奇士怪才篇》,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25、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6、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7、《明清以来民间宗教的探索——纪念戴玄之教授论文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28、张在普:《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7。
    29、范春三、袁东旭:《旧中国三教九流揭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30、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1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31、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2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32、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3、《陈辽文存》,香港银河出版社,1998。
    34、萧启宏:《汉字通易经》,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35、《20世纪江苏文化名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6、《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7、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8、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39、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40、常秉义:《周易与汉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1、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2、《落日辉煌话扬州》,扬州市机关文印中心,2000。
    43、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4、鲁枢元等主编:《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5、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
    47、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书社,2002。
    48、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9、马沙西、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0、张舜征:《清代扬州学记》,扬州:广陵书社,2004。
    51、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2、欧阳祯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3、黄继林:《山色有无扬州名山》,广陵书社,2006。
    1、李定夷主编:《黄崖流血记》,《小说新报》,2卷1,1916-1。
    2、金天翮:《泰州学案》,《甲寅周刊》,1卷44,1927-2-26。
    3、丁融明:《泰州教》,《甲寅周刊》,1卷45,1927-4-2。
    4、卢冀野:《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国闻周报》4卷18,1927-5-15。
    5、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东方杂志》,24卷14,1927-7-25。
    6、金天翮:《周太谷传》,《国学论衡》,21一5,1933-12-1。
    7、刘蕙孙:《同治五年黄崖教案质疑》,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2期,1936-1。
    8、谢兴尧:《道咸时代北方的黄崖教》,《逸经》,3期,1936-4-5。
    9、刘蕙孙:《同治五年黄崖教案质疑补》,《史学集刊》,3期,1937-4。
    10、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9卷1,1940-6。
    11、王子淳:《太谷学派的政治宣言书——评诸乃方〈真州八景〉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2、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经世副刊》,2期,1946-7-70。
    13、任鼐:《刘铁云与太谷教》,《中央日报(南京版)》,345期,1947-1-27。
    14、任鼐:《黄崖案中之张积中》,《中央日报(南京版)》,346期,1947-1-28。
    15、质庐:《由黄崖案谈太谷学派》,《中央日报(南京版)》,351期,1947-2-2。
    16、任鼐:《太谷教中之李晴峰》,《中央日报(南京版)》,645期,1948-11-27。
    17、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福建师院学报》(社版版),1957(2)。
    18、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上海《文汇报》,1962-10-11。
    19、李仰华:《有关太谷学派的资料》,《仪征文史资料》,19期,1983-4-30。
    20、徐允明:《“内圣外王”之谜——太谷学派管窥》,《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8(3)。
    21、高正:《泰州发现的刘鹗手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9-21。
    22、王学钧:《太谷“圣功”之学》,《江苏社联通讯》,1988(11、12)合刊。
    23、徐允明:《太谷学派的传道书——〈老残游记〉》,《明清小说研究》1988(4)。
    24、江地:《论黄崖事变》,《清史与近代史论稿》,重庆出版社,1988。
    25、李谷鸣:《论太谷学派的发展》,《学术界》,1988(2)
    26、沈新林:刘鹗和《老残游记》《古典文学知识》1989-5
    27、方宝川:《太谷学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哲学动态》1989(10)。
    28、陈辽:《周太谷其人其事》,《南通社会科学》,1990(1)。
    29、陈辽:《简介太谷学派》,《淮安报》,1990-4-17。
    30、陈辽:《略谈太谷学派》,《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11-30。
    31、陈辽:《太谷学派:我国传统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益阳师专学报》,1990(4)。
    32、陈辽:《一部用诗写成的诗史》,《苏州大学学报》,1990(4)。
    33、方宝川:《关于〈朱玉川与刘铁云〉一文的订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
    34、方宝川:《关于泰州本〈希平夫子语录〉的作者问题》,《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6)。
    35、方宝川:《周太谷及其〈周氏遗书〉》,《文献》,1991(3)。
    36、陈辽:《太谷学派的最后大本营》,《苏州杂志》,1991(3)。
    37、张华松:《张积中的黄崖山寨与山寨社会初探》,《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4)。
    38、程起瑞:《儒家最后一个民间学派—太谷学派》,《学术研究》,91(2)
    39、张华松:《长清黄崖山寨补记》,《阅尽人间》,1992创刊号。
    40、陈辽:《所见太谷学派遗书》,《文献》,1992(1)。
    41、谷梁:《封建末世的思想主义者》,《解放日报》,1992-7-4。
    42、陈辽:《太谷学派与辛亥革命》,《文汇报》,1992-7-12。
    43、陈辽:《论太谷学派在儒家文化上的新变》,《东南文化》,1992(5)。
    44、刘宪章:《张积中与黄崖教案》,《泰安师专学报》,1992(2)。
    45、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见刘昆:《试析“天坠梦”与“养天下”》,《华东46、工学院学报》。1992(6)。
    47、陈辽:《道家思想与太谷学派》,《安徽大学学报》,1993(1)。
    48、王学钧:《老残游记的太谷学派观》,《江苏社会科学》,1993(4)。
    49、陈辽:《佛家思想与太谷学派》,《江淮论坛》,1993(4)。
    50、陈辽:《我所看到的太谷学派遗书》,《泰州文史资料》(5辑)。
    51、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3)。
    52、周新国:《刘鹗与太谷学派》,《江海学刊》,1994(6)。
    53、朱禧:《刘鹗〈老残游记〉太谷学派及其他》,《南理工学报》,1994(3)。
    54、刘德隆:《黄葆年给刘铁云的一封信》,《清末小说研究》(日本)(34期),1994-7-1。
    55、王、森:《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台湾《新史学》第5卷第4期/ 1994-12。
    56、彭长卿:《震钧、李范之论泰州教》,《明清小说研究》,1995(3)。
    57、屈汉斯:《对“黄崖教案”的思考》,《南理工学报》,1995(1)。
    58、徐世珍:《张集集名小考》,《南理工学报》,1995(1)。
    59、朱松龄:《太谷学派与气功》,《南理工学报》,1995(2)。
    60、池子华:《鲁捻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4)。
    61、孙庆飞:《周太谷著〈圣经〉书初探》,《南理工学报》,1995(5)。
    62、方宝川:《〈所见太谷学派遗书〉订补》,《文献》,1995(2)。
    63、李仰华:《太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南理工学报》,1996(1)。
    64、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补编》,《南理工学报》,1996(2、3)合期。
    65、王学钧:《黄炎培与毛庆蕃—太谷学派研究札记》,《南理工学报》,1996(2、3)合期。
    66、孙庆飞:《〈周太谷手迹和题跋〉探索》,《南理工学报》,1996(4)。
    67、方宝川:《太谷学派对孔子“性与天道”学说的阐发与实践》,《孔子与人生》(台湾版),1996(4)。
    68、陈冬生:《山东历史上主粮作物的农家品种资源》,《古今农业》,1997(3)。
    69、陈辽:《盛成与太谷学派》,《南理工学报》,1997(5)。
    70、朱禧:《魅力来自感情感情源于思想—再谈〈老残游记〉与太谷学派》,《南理工学报》,1997(6)。
    71、王学钧:《刘鹗〈述怀〉释论》,《南理工学报》,1997(2)。
    72、方宝川:《漫谈儒家孝道之衍化——以清代太谷学派孝悌观为中心》,《孔学与人生》,1997(7)。
    73、贾二强、王雪:《论清代的太谷教—从〈老残游记〉谈起》,《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1)。
    74、汪叔子:《刘鹗及太谷学派与维新运动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3)。
    75、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2)。
    76、黄心川:《“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哲学研究》,1998(8)。
    77、方宝川:《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考辨》,《清末小说》(日本),21期,1998-12-1。
    78、王学钧:《太谷学派的儒教观:“窃比老彭”释论》,《南理工学报》,1999(2)。
    79、郑新奇等:《耕地资源分级评价——以山东省长清县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
    80、吴滔:《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99(3)。
    81、詹石窗主编:《道韵》,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1999(5)。
    82、刘德隆:《〈周氏遗书抄〉四则臆解》,《南理工学报》,1999(3)。
    83、肖爱树:《清末山东黄崖山事变述论》,《聊城师院学报》,1999(4)。
    84、方宝川:《刘鹗手记〈道德经序〉作者考略—兼谈太谷学派与道教》,《道韵》,1999(5)。
    85、蔡广林:《〈黄崖夫子示门弟子书〉解析》,《南理工学报》,2000(1)。
    86、欧阳祯人:《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孔子研究》,2000(3)。
    87、王学钧:《“四句偈”禅解——太谷学派世俗禅片论》,《禅学研究》(4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88、张华松:《黄崖山寨与〈老残游记〉》,《长清文史资料》(11辑)。
    89、刘蕙孙:《我所知道的铁云先生与太谷学派》,《南理工学报》, 2000(5)。
    90、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91、陆敏等:《论济南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济南大学学报》,2001(1)。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
    92、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南理工学报》,2002(2)。
    93、王学钧:《太谷学派“圣功秘诀”:“心息相依”》,《南理工学报》,2002(1)。
    94、王明发:《新发现的两部太谷学派遗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1)。
    95、田同旭:《〈老残游记〉清官批判源于李贽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2)。
    96、刘伟:《晚清各省的防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97、王学钧:《钱江与太谷学派——罗尔纲〈钱江考〉补正》,《江海学刊》,2002(5)。
    98、田同旭:《〈老残游记〉清官批判思想之探源》,《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99、王学钧:《三教归一,天下为公——刘鹗与太谷学派思想论片》,《南理工学报》,2003(1)。
    100、李良森:《长清黄崖山教案》,《济南文史》,2003(2)。
    101、汉斯·库奈(费南山译):《太谷学派的发展和教义:儒学正统衰落时代的政治异端学派》,《中国学术》(16期)。
    102、陆学松:《评周太谷的政治思想》,《扬州职大学报》,2004(4)。
    103、张祖陆等:《山东地区黄土研究综述》,《地理科学》,2004(6),747页。
    104、刘蕻李津:《循象索义,体证圣道—谈〈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及其〈易〉学观》,《南理工学报》,04(6)。
    105、濮文起:《黄崖教》,《中国民族报》,04-7-17。
    106、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理工学报》,2005(5)。
    107、王学钧:《刘鹗的三教心法:“格物致知”释论》,《南理工学报》,2006(1)。
    108、江峰:《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9、陆勇:《社会变迁与学术团体宗教化》,《南理工学报》,200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