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台湾二层行溪流域汉人移垦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从历史、社会经济、地理人文的角度阐述研究对象地域二层行溪的重要定位。由文献记载、现存祖先牌位上,先于荷兰据台之前,即有先民移垦于此,说明了二层行溪流域是汉人移垦台湾最早的区域之一。
     荷兰占领时期,汉人移民主要是为了社会经济因素及环境因素移垦台湾,此时期汉人的移垦,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又以受到人力规模与技术的限制,水利、陂、潭等设施及庄头聚落未有大规模之发现,信仰祭祀上亦多属于私宅或草寮供奉。
     南明郑氏治台时期,从族谱之调查发现,多数汉人移民的祖先们随军来台,受到郑氏为解决粮食问题所采行屯垦政策的影响,汉人拓垦板块亦随之往中、上游地区移动,从调查中亦可发现水利、陂、潭的兴筑,庄头聚落的形成,南明郑氏治台时期,都已然在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拓展开来,且有零星的庄头公庙出现。
     清朝统治时期,为闽粤先民移垦台湾的高潮期,清代汉人移垦的观察重点,乃庄头公庙已然出现,伴随着汉人移民日增,庄头公庙成为移民共祀由原乡迎奉来台之神祗,借以慰藉心灵,另外庄头公庙成为凝聚庄民群体意识的庄头自治中心等现象多有发现。同时,从这些庄头公庙的建庙沿革、建置时间、主祀神明等进行观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庄头聚落形成的历程、分布及汉人移民的原乡地缘性格。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Er'cenghun Stream, the study subject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al geography. As recorded i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engraved on the ancestral tablets, there had been ancient people migrating and cultivating here before Taiwan was occupied by Dutch, which indicates that Er'cengxing Stream basi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regions in Taiwan where Han people migrated to cultivate.
     During Dutch's occupation, Han immigrants migrated to Taiwan to cultivate mainly out of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asons. During this period, most Han people's migration and cultivation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s limited by manpower scale and technology, no large-scale facilities such as irrigation, reservoir and pool and village settlements were found. Most religious rituals were just sacrifices in private residences and thatched cottages.
     The survey on the clan genealogies shows that most ancestors of the Han immigrants came to Taiwan along with the army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aiwan was ruled by Zheng Family in Naming Period.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Zheng Family's policy to exploit virgin land by troops, Han people followed the trend to expand their cultivation towards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The surve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s, reservoirs and pools and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 settlements started to spread at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basin when Taiwan was in the rein of Zheng Family. Scattered public village temples appeared.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a peak when ancestors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migrated to Taiwan to cultivate. From the survey of Han people's migr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Qing Dynasty it was found that village temples had appeared. As the Han immigrants increased, village temple became the place for immigrants to together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god migrated from homeland to Taiwan, so as to comfort their soul. What is more, it is often found that village temple was the self-governing center to agglomerate villagers' group mental consciousness. Meanwhile, by observing from the village public temples' construction evolution, construction time and principal divinities, it can more faithfully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 settlements and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s of the Han immigrants.
引文
[1]中村孝志校注:《パタ一ウェア日记》第一册,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70年。
    [1]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中、下卷)台北,稻香,2001年。
    [2]江树生:《热兰遮城日志》,第一册,台南市政府2000年;第二册,2002年;第三册,2004年。
    [3]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2000年。
    [4]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台北,联经,2000年。
    [5]连温卿:《荷兰时代之台湾》,《南瀛文献》,第三卷,第一、二期,1955年。
    [6]庄松林:《荷兰之台湾统治》,《台湾文献》,第十卷,第三期,1955年。
    [7]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黄叔礅:《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年,第1页。
    [2]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2000年,第44页。
    [3]石万寿:《明郑以前二层溪中下游流域的汉移民与系谱》,《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1990年
    [4]江树生:《清领以前台湾之中国移民》文化历史所,1966年。
    [5]陈汉光:《历史人物--郭怀一小传》,《台湾风物》,第9卷,第3期,1959年。
    [6]赖永祥:《郭怀一革命的记录》,《台湾风物》,第5卷,第10期,1955年。
    [1]石万寿:《二层行流域的军防》,《近代中国区域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68年。
    [2]石万寿:《二层行溪下游溪道的变迁》,史联杂志,第七期,1985年。
    [3]石万寿:《明郑台湾中路交通的变迁》,《台湾文献委员会纪念论文专辑》,1988年。
    [4]苏梅芳:《清初迁界令事件之研究》,《成大历史学报》第五期,1978年。
    [5]万仲良:《清初迁界令与台湾开发之关系》,《台湾文献》第31卷,第1期,1980年。
    [6]曹永和:《郑氏台湾之垦殖》,《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2000年,第255页-293页。
    [7]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台北,武陵,1994年。
    [8]赖永祥:《明郑时期的台湾开发梗概》,《台湾风物》,第11卷,第3期,1961年。
    [9]陈汉光《郑氏复台与其开垦》《台湾文献》第12卷,第1期,1961年。
    [10]石万寿:《明郑时期台湾汉人的垦殖》,《台湾史研究暨史迹维护研讨会论文集》,成大历史系,1990年。
    [11]石万寿:《王爷信仰与延平郡王君臣关系之探讨》,《台湾文献》,第60卷,第1期,2009年。
    [12]伊能嘉矩:《台湾渡航之弛张》,《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3年。
    [1]庄金德:《清初严禁沿海人民偷渡来台始末》,《台湾文献》,第15卷,第3期,1964年。
    [2]庄吉发:《清初闽粤人口压迫与偷渡台湾的原因》,《大陆杂志》,第60卷,第1期,1980年。
    [3]温振华:《清代台湾土地开发研究回顾》,《史学与国民意识论文集》,稻香,1999年。
    [4]石万寿:《二层行溪上游的开发与系谱》《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联合报,1987年。
    [5]蔡志展:《明清台湾水利开发研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
    [6]王世庆:《清代台湾社会经济》,联经,1994年。
    [7]石万寿:《罗汉门里内门里的汉移民与系谱》,《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联经,1990年
    [8]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台原1990年。
    [9]林美容:《祭祀圈与地方社会》,台北博扬文化,2008年。
    [10]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2005年。
    [1]简炯仁:《清初治台政策的确立及台湾民变的社会性格-朱一贵事件的初探》,《高雄文献》,第13期,1993年。
    [2]刘妮玲:《清代台湾民变研究》,师大历史所,1983年。
    [3]黄秀政等:《台湾史》,台北,五南,2002年。
    [4]林伟盛:《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之研究》,政大历史研究所,1988年。
    [5]林伟盛:《清代台湾分类械斗发生的原因》,《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册,玉山社,1996年。
    [6]卢嘉兴:《二层行溪与蛲港》,《南瀛文献》第10期,1965年。
    [7]吴进喜:《高雄县二仁溪流域的开发与区域特色》,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8]刘慧兰:《十九世纪以前湖内乡社会经济发展》,台北,师大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师大历史研究所,2003年。
    [1]清佚名:《台湾府舆图纂要》。
    [2]清佚名:《台湾县舆图纂要》。
    [3]《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五,《台湾府·山川》“冈山溪”条。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高拱乾:《台湾府志》,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二册,远流出版,2005年,第84页,
    [2]蒋毓英:《台湾府志》,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一册,远流出版,2005年,第152页。
    [3]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山川·台湾县》,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2年,第10页。
    [1]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山水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35页。
    [2]江树生:《热兰遮城日志》,第二册,台南市政府2002年,第314页。
    [3]江树声等:《十七世纪荷兰人绘制的台湾老地图》,汉声,1997年,第76页。
    [1]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台原,1990年,第109页。
    [2]徐鼐:《小腆纪年》卷第二十,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三四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年,第948页。
    [3]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五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6页。
    [1]《萧珑城记》,江树生译,《台湾风物》第35卷,第4期。
    [2]洪明杰:《路竹乡志》,路竹乡公所,1993,第11页。
    [3]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4]黄琡敬:《台海使槎录》卷一《赤崁笔谈·赋饷》,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台湾文献委员会,1958年,第19页。
    [1]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卷,《概说·产业》,台北,稻香,2001年,第65页。
    [2]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上卷,中译本,台湾文献委员会,1983年,第58页。
    [3]锺孝上:《台湾先民奋斗史》,自立晚报,1988年,第8-9页。
    [4]荷人据台时期,施行怀柔政策,召集原住民之头目、长老为代表,仅每年召开集会一次地方会议,赐以礼物以怀柔土人。当时台南市境属南部会议区,明永历四年(1650),于台江西岸筑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为政务机关。
    [5]结首制,是把佃农数十人编组为“结”,并从十人中推选出一“小结首”,再从数十小结首中推选出一“大结首”,如此由上而下分层负责。(详见锺孝上:《台湾先民奋斗史》,第25页)。
    [6]石万寿,《二层行溪流域行政区划的变迁》,台湾文献39卷第一期,1988年。
    [7]曹永和:《荷兰时期台湾开发史略》,《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第64页。
    [8]中村孝志校注,《パタ一ウェア日记》第一册,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70年,第10-11页。
    [1]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志·沿革》,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年,第3页。
    [2]1 morgen为50平方寻,台湾的土地面积则日甲,汉籍史料说市是荷兰时代的遗制,而在荷兰史料中却尚未有发现。然在《巴达维亚城日记》中,说明1Kaa约等于lmorgen50平方寻。这和汉籍中所记载的面积大小,大略一致。详见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第60页。
    [3]中村孝志:《荷领时代台湾农业及其奖励》《中译本》,台银经济研究所,1954年,第67-69页。
    [4]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卷,《概说·产业》,台北,稻香,2001年,第66页。
    [1]石万寿:《二层行溪流域的军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第234-235页。
    [2]“来台祖”,台湾民间闽南人称“唐山祖”,又或谓“开基祖”。
    [3]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水利》,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二册,远流出版,2005年,第119页。
    [4]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水利》。
    [1]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9页。
    [2]《福建通志台湾府》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三十七,台湾县,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台银经济研究所,1960年,第135页。
    [3]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二·水利》,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台银经济研究所,1961年,第92页。
    [4]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山水志·溪港潭陂》,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台银经济研究所,1961年,第37页。
    [1]《王氏族谱》,手抄本,宋金山先生提供。
    [2]《杜氏源流概述》,11代裔孙杜瑞庆撰,台南市杜姓宗亲会。
    [3]许淑娟等《台湾地名辞书》卷二十一《台南市》,台湾文献委员会,1999年,第393页。
    [1]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志》,第77页。
    [2]《鲲鯓龙山寺建寺史略》,龙山寺寺庙管理委员会,1992年。
    [3]《薛氏族谱》,廖庆章主编,1971年。
    [4]郭耀南:《喜树仔三百冬》,万皇宫管理委员会,2008年。
    [1]陈丁寿等:《仁德乡港崎头志》,仁德万龙宫文史工作室,2001年,第11页。
    [2]报告人许文华先生,现居仁德乡太子村,为药局负责人。
    [3]《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第459页:土库又称涂库,为往昔农家储藏稻谷之一种农仓,材料由竹编成,外表涂上混合牛粪黏土下方四端用竹管做脚之撑,开口处位于上方。
    [4]《宋氏族谱》,手抄本,宋金山先生提供。
    [1]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一,《舆地志一·川》,第6页。
    [1]施添福等:《台湾第名辞书》,卷4《台南县》,台湾文献委员会,1999年,第477页。
    [2]石万寿:《路竹乡志》,高雄县路竹乡公所,1985年,第32页。
    [3]《祭祀公业洪彩郎沿革》,祭祀公业洪彩郎。
    [1]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第23页。
    [2]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二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185页。
    [3]杨英:《从征实录》,第278页。
    [4]杨英:《从征实录》,第191页。
    [1]夏琳:《闽海纪要》卷之上,《辛丑十八年》,台湾文献丛刊第11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27页。
    [2]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60种,1960年,第170页。
    [3]沈云:《台湾郑氏始末》卷四,台湾文献丛刊,第15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52页。
    [4]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文献委员会,1964年,第98页。
    [1]宋增璋:《台湾抚垦志》,台湾文献委员会,1980年,第51页。
    [2]高拱乾:《台湾府志》,水利,清代台湾方志汇利第三册,文建会,第119页。
    [3]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第286-287页。
    [4]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二·水利》,台湾文献丛列刊第130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93页。
    [1]高拱乾:《台湾府志》,水利,第119页。
    [2]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二·水利》,第93页。
    [3]高拱乾:《台湾府志》,水利,第119页
    [4]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古迹》,第207页。
    [5]高拱乾:《台湾府志》,水利,第119页。
    [1]报告人,刘来成先生,曾任三甲村村长及三爷宫主任委员一职。
    [2]高拱乾:《台湾府志》,水利,第119页。
    [3]报告人,颜荣城先生,时任保安村村长。
    [4]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台湾文献丛刊146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2年,第36页。
    [5]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一,《杂志·名迹》。
    [6]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一,《杂志·名迹》,第266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丙部,《地舆》(三),《陂泽》(水利二),第109页。
    [2][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第36页。
    [3][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水利》。
    [4]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之三,《凤山县水利》。
    [5]陈文达:《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台湾文献丛刊第124种,台银经济研究室,第30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丙部,《地舆》(三),《陂泽》(水利二),第94页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丙部》丙部《地舆》(三),第92页。
    [3]陈文达:《凤山县志》卷二,《规制·水利》,第30页。
    [1][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二《规制·水利》,第118页。
    [2][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之三《凤山县水利》。
    [3]陈文达:《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第30页。
    [4]高拱乾:《台湾府志》,第118页。
    [5][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一《地志》。
    [6][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之二《建置志·水利》。
    [7][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之三《台湾县水利》。
    [1][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之二《建置志·水利》。
    [2][清]陈文达:《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第93页。
    [3][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之二《建置志·水利》。
    [1]许淑娟:《台湾地名辞书》卷二十一,《台南市》,第381页。
    [2]廖庆章:《薛氏族谱》,1971年。
    [3]《茄萣乡志》,茄萣乡志编篡委员会,1994年,第105页。
    [1]《苏氏族谱》,手抄本。报告人,苏姿云小姐,前任乡长苏宗邻之长女。
    [2]石万寿:《明郑以前二层行溪中下游流域的汉人移民与系谱》,《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1990年,第136页。
    [3]叶素园:《叶氏家谱》,成光出版,1965年。提供人,叶志钦先生,叶氏来台第十二代孙。现居俭德堂祖厝。
    [4]《月眉池慈济宫志》,慈济宫管理委员会,2001年,第2页。
    [5]刘木贤:《刘氏族谱》,高雄县刘姓二正公系族谱编修委员会,2003年。
    [6]姚莹:《东槎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七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年,第6页。
    [1]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一,《街市》,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29页。
    [1]报告人,刘来成先生。
    [2]报告人,颜荣城先生。
    [3]《港崎头志》,仁德万龙宫文史工作室,2001年,第8-13页。
    [1]《西河九龙族谱》。台南市南区湾里同安宫管理委员会,2003年。
    [2]《仁德乡志》,仁德乡公所,1994年,第51页。
    [1]《仁德乡志》,姓张仔,第51页。
    [1]《甘氏族谱》,手抄本。提供人,甘俊铭先生,甘氏十二代孙,俊亿汽车修护厂负责人。
    [1]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八《人物志·选举》,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60年,第265页。
    [2]报告人,林瑞容小姐,现职金融保险业。
    [1]《归仁典籍》,归仁乡公所,2002年,第11页。
    [2]《仁寿宫志》,仁寿宫管理委员会,1991年。报告人,罗秋川先生,仁寿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3]郑至泰:《郑氏宗亲族系表》,高雄县郑氏娘祖妈宗亲会,2007年。提供人,郑益义先生,现任宗亲会会长。
    [1]报告人,罗秋川先生,仁寿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2]《杨氏族谱》,手抄本。提供人,杨金龙先生。杨氏弘农宗祠主任管理委员会。
    [3]报告人,杨松叶女士,现为看东社区长寿会会长,淳朴公第十一代嫡孙女。
    [4]报告人,黄灶先生,原台南市政府参事。
    [1]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之九《杂记志·寺庙》,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215页。
    [1]《洪氏族谱》,手抄本。
    [1]陈文达:《台湾县志》志九《杂记·寺庙》。
    [2]报告人,林仙化先生,牛埔农塘主任解说员。
    [1]疑为雍正元年之误。
    [2]《谢姓族谱》,田尾谢姓宗祠管理委员会,1991年。
    [3]报告人,郑筑元小姐,任职湖内乡公所。
    [4]石万寿:《路竹郷志》,路竹乡公所,1985年,第23页。
    [1]李溪泉:《田寮李氏族谱》,瑞成书局,1969年,李烈云收藏。报告人,李正心,武略公之六世孙,大正六年(1917年)生,现居高雄县冈山镇。
    [2]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台原,1990年,第109页。
    [3]石万寿《路竹郷志》,第27页。
    [1]《发天宫沿革》,发天宫管理委员会,2001年。
    [2]连信雄等:《田寮乡志》,高雄县田寮乡所,1986年。
    [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湾,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2]庄金德:《清初严禁沿海人民偷渡来台始末》,《台湾文献》,第15卷,1964年,第3-4页。
    [3]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北,台湾文献委员会,1983年,第417页。
    [4]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七,《户口》。
    [5]庄金德:《清初严禁沿海人民偷渡来台始末》,第3-4页。
    [1]连横:《台湾通史》,卷7,《户役志》。
    [1]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2000第24页。
    [2]详见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第132页。
    [3]石万寿:《明清台湾中路交通的变迁》,东海大学《历史学报》第九期、1988年。
    [1]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一,《地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11-12页。
    [2]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北,台湾文献委员会,196年,第337页。
    [3]陈鸿图:《水利开发与清代嘉南平原的发展》,台北,国史馆,1956年,第2-3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69页。
    [5]蔡志展:《明清台湾水利开发研究》第100页,《明清时期台湾地区水利开发年,记为1796年。
    [6]受访者林素惠小姐,林志钦第七代孙女(目前任职湖内乡公所社政课),志钦公后人称之“卦链祖”,公之生、卒年月,据其墓碑、神主牌位得知。
    [7]《高雄农田水利会会志》记载,涵口圳为乾隆六年(1741年)创建,疑误。因时年林公尚未出生。
    [1]详见陈进财等:《湖内乡乡志》,湖内乡公所,1987年,第33页。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109页。
    [3]营后庄之名,源于明郑氏之屯田(寓兵于农)政策,因郑氏部队屯垦之镇卫营而得名。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70页。
    [5]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70页。
    [6]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3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3页。
    [2]盖罗汉与路陷之闽南语音近似也。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3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4页。
    [5]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4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65页。
    [2]或为同音的加冬脚,盖茄冬与加冬、嘉棠之闽南语音同也,位于阿莲桥东,今庄已废。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70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70页。
    [5]大岗山脚下一小型庄社,庄民早期以种蔗制糖为生,故名新(广部)。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70页。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105页。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陂潭(水利二),第92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陂潭(水利二),第92页。
    [1][清]周锺瑄:《诸罗县志》,卷2、规制志/水利/陂,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35页。
    [2]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2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第92页。
    [1]详见黄永正等:《茄茺乡志》,高雄县茄萣乡公所,1994年,第100页。
    [2]《中路吴氏系谱》,手抄本。
    [3]石万寿:《明郑以前二层行溪中下游域的汉移民与系谱》,《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1991年。
    [4]报告人,郑竣中。
    [5]《崎漏正顺庙沿革志》碑文:报告人,邱金宝,现任职于湖内乡公所清洁队队长。崎漏邱姓,现有祖先牌位及简易《九房邱》族谱。
    [1]《玄宇太祖庙简介》,史嘉成编志,2007年。
    [2]《茄萣史姓宗亲族谱暨祖佛轮番奉祀一览表》,茄萣史姓上帝公坛管理委员会,1987年。
    [3]报告人,史万忠,现任高雄县县议员,为茄萣史氏后人)。
    [4]报告人,杨金裕医生,为茄萣杨氏后人,开业于下茄萣吉定村。
    [5]详参附表。
    [6]《万福宫沿革志》,高雄县茄萣乡白砂仑万福宫,1992年;《赐福宫志》,赐福宫管理委员会,2001年;《金銮宫宫志》,高雄县茄萣乡下茄萣金銮宫重建委员会,1982年;《崎漏正顺庙沿革志》,正顺庙管理委员会,2007年。
    [1]刘木贤:《福建同安充龙·刘氏族谱》,高雄县刘姓二正公系族谱编修委员会,2003年。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观音寺》。
    [1]受访者林素惠小姐。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甲部·地舆》,疆域》,第9页。
    [3]吴进喜:《台湾地名辞书》,卷五,高雄县(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年,第106页。
    [4]报告人蔡春才先生,现任高雄县湖内乡忠兴村村长,存有简易宝塔式蔡氏二、三房族谱(手抄本),及开基祖清阳公之神主牌位。
    [5]详见附表。
    [6]《三兴宫创建沿革》碑记,海埔三兴宫管理委员会,1972年,采访人:郑丽玲小姐。
    [7]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观音寺,第171页。
    [8]《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凤山县简明总括图册》台湾文献委员会,1996年,第54页。
    [1]《三兴宫创建沿革》碑记。
    [2]苏福龙:《大湖文史志》,高雄县湖内乡大湖社区发展协会,2005年;《高县文献》第25期,高雄县政府,2006年。
    [1]《宋氏族谱》,手抄本,提供人宋金山先生。
    [2]《清王宫庙志》,二层行清王宫管理委员会,2009年。
    [3]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第251页。
    [1]《仁德乡志》,台南县仁德乡公所,1994年;《清王宫庙志》,二层行清王宫管理委员会,2009年。
    [2]《万年殿简介》,湾里万年殿管理委员会,2008年;郭耀南《喜树仔三百冬》,万皇宫管理委员会,2008年;《鲲鯓龙山寺建寺史略》,龙山寺寺庙管理委员会,1992年;《台湾寺庙巡礼》,民众日报,2009年。
    [1]陈文达:《台湾县志》,第214页。
    [1][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第214页。
    [2][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第214页。
    [3][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1,胜迹,第46页。
    [4][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九《典礼·祠祀附》,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307页。
    [5]报告人,罗秋川先生,县任归仁仁寺宫主任委员。
    [1][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九《典礼·祠祀附》。
    [2][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
    [3]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544页。
    [1]《归仁典籍》,归仁乡公所,2002年;《仁寿宫志》,仁寿宫管理委员会,1999年。
    [2]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东溟文后集》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年,第85页。
    [3]《吴氏族谱》,手抄本。
    [1]报告人,吴兆凤先生,1918年生,曾任全台吴姓宗亲会理事长,自述任内曾率吴姓宗亲,前往福建及内地谒祖寻根,并得成功大学历史系石万寿教授协力争取,得将“全台吴姓宗祠”,列名三级古迹。
    [2]《花园刘氏族谱》,花园刘姓宗亲委员会,1968年。
    [3]《方家祖祠重修记》,报告人方子庆先生,为笔者堂叔。
    [4]报告人,魏海水先生,布袋国小退休教师,为《布袋清水寺沿革》撰稿人。
    [1]报告人,林有德先生,现为[龟洞福安堂]庙方执事。
    [2]《山西宫沿革记要》,关庙山西宫管理委员会;《布袋清水寺建寺沿革》,布袋清水寺管理委员会,1995年;《关庙风情香洋岁月》,关庙乡公所,1999年。
    [1]林恩显:《林合吉堂家谱》,《台湾文献》,1980年。苏福龙先生提供,苏氏现任湖内乡大湖村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大湖文史志》总编辑。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81页。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75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71页
    [5]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75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73页。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84页。
    [3]《一甲观音亭建醮沿革》碑文,一甲观音亭重建委员会,1976。
    [1]报告人,李寿先生,海埔国小退休教师。
    [2]《重建本宫碑记》,大社东安宫管理委员会,1976年。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第175页。
    [1]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第180页。
    [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第173页。
    [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68页。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祠庙》,第181页。
    [1]石万寿:《路竹乡志》高雄县路竹乡乡公所,1985年第125-139页;《观音寺建庙沿革》,一甲观音亭管理委员会,1976年;《东安宫重建碑记》,大社东安宫管理委员会,1976年;《蔡文声灵宫重建纪念沿革》,蔡文生灵宫重建委员会,1993年。
    [1]《西陈族谱》,手抄本,提供人,陈荣文先生,现任科胤祠堂管理委员会总务一职。
    [2]《中路头前吴氏祖谱》,手抄本,十世孙吴文干记抄。
    [3]《中路安溪吴姓家族世系表》。提供人,苏福男先生,现职报社记者,[阿莲乡中路村安溪吴厝]《调查研究修复计划》计划主持人。
    [4]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祠庙》,第185页。
    [1]《阿莲清和宫沿革》,阿莲清和宫管理委员会,1987年。
    [2]《胤科祠堂沿革》,胤科祠堂管理委员会,1998年。
    [3]《建庙沿革》载:缘朱姓圣王(广泽尊王),原居福建泉州,诞生于明代年间,戚属朱骨郭皮血缘。
    [4]《大南天福德祠沿革》,大南天福德祠管理委员会。
    [1]许进兴:《阿莲乡志》,第51-72页。
    [2]《中坑黄氏家族族谱》,1991年,黄伟玮先生提供。
    [3]报告人,黄彬佑先生,现任黄姓宗祠主委。
    [1]报告人,陈不缠女士,1938年生,现居杨家古厝。
    [2]《南阳叶氏族谱》,手抄本,提供人叶宗睿先生,叶佛生之九世孙,府城闻人叶石涛为其宗叔。但据《新台湾新闻周刊》,第456期,庄金国所撰《叶石涛重建百年祖厝》一文,引叶石涛先生自述,其公祖极有可能为平埔西拉雅族,或者埔汉混血的后裔。
    [3]《龙崎乡怀》,台南县龙崎乡公所,1999年,第273页。
    [4]石万寿:《王爷信仰与延平君王臣关系之探讨》;《台湾文献》,第六十卷,第一期,2009年,第220-228页。
    [1]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第126页。
    [2]《龙船紫竹寺沿革》,龙船紫竹寺管理委员会,1979年。
    [1]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第126页。
    [2]吴进喜:《台湾地名辞书》,卷五,高雄县,第二册,第十章,《田寮乡》,第139页。
    [3]吕自扬:《田寮南势湖吕家族谱》,河畔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洪氏祖谱》,手抄本。
    [2]《洪氏祖谱》,手抄本。
    [3]《田寮苏氏族谱》,手抄本。
    [4]李溪泉:《田寮李氏族谱》,瑞成书局,1969年,李烈云收藏。报告人,李正心,武略公之六世孙,大正六年(1917年)生,现居高雄县冈山镇。
    [5]《田寮何姓族谱》,手抄本。
    [1]《王氏族谱》,手抄本。
    [2]吴慈:《水蛙潭“吴姓亲族略谱”》,1975年。
    [3]吕自扬:《田寮南势湖吕家族谱》,第17页。
    [4]吕自扬:《田寮南势湖吕家族谱》,第21页。
    [5]《(大坵园)观音佛祖、清水祖师沿革》,清龙山寺重建委员会,1989年。
    [1]报告人,蔡国盛先生,居七星村大坵园2号(济杨堂古厝),时任清龙寺管理委员会副主委。
    [2]郑至泰:《郑氏宗亲族系表》,高雄县郑氏娘祖妈宗亲会,2007年。提供人,郑益义先生,现任宗亲会会长。
    [3]连信雄等:《田寮乡志》,高雄县田寮乡所,1986年;《(大坵园)观音佛祖、清水祖师沿革》,清龙山寺重 建委员会,1989年,《隆后宫沿革志》,古亭坑隆后宫重建委员会,1988年:《发天宫沿革》,发天宫管理委员会,2001年。
    [1]黄叔璥:《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年,112页。
    [2]吴进喜:《台湾地名辞书》卷五,《高雄县》第一册,《内门乡》,第263页。
    [3]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台北,武陵,1994年,第28页。
    [4]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第119页-146页。
    [5]黄叔礅:《台海使槎录》,第112-113页。
    [6]《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五《台湾府·山川》,“南马仙山”条。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蓝鼎元:《东征集》卷二,《檄诸将弁大搜罗门诸山》:“罗汉门诸将各,分搜银锭山、内门岭、内埔……”。台湾文献丛刊,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18页。
    [1]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二《公署》,台湾文献丛刊,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339页。
    [2][日]森雄稔:《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查日记》,台北,南天书局,1992年,第111-112页。
    [3]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第三章第五节《罗汉内门里的平埔族》,第135页。
    [1]洪明贤等:《洪氏族谱》,1984年。
    [2]《李氏族谱》,手抄本。报告人,李正雄先生,内门国小退休教师。
    [3]报告人,汤永治老师,内门国小退休教师。
    [4]报告人,陈峰隆先生,保有简易《陈氏族谱》。
    [1]《龙船窝林氏宗谱》,龙船窝林氏宗亲会,2003年。提供人,林明政(大房十世)、林俊伍(大房十一世)父子,现居内丰村(内埔庄)
    [2]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志·附寺宇》,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台银,1961年,第202页。
    [1]报告人,陈聪贤先生,紫云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2]游信仁等:《罗汉门内门里游家祖先》,1993年。
    [3]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一,《赤炭笔误》,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年,第7页。
    [4]吴进喜:《台湾地名辞书》卷五、高雄县《内门乡》,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年,第297页。
    [5]袭文雄:《内门乡志》,内门乡公所,1993年,第18页。
    [1]龚文雄等:《内门乡志》,内门乡公所,1993年,《内门紫竹寺观音佛祖“祖厝”简介》,内门紫竹寺观音管理委员会,1981年;《内门紫云宫吴公真仙简介》,内门紫云宫管理委员会,2007年。
    [1]曹永和:《明代台湾渔业志略》,《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1981年,第157页。
    [2]蔡志展:《明清台湾水利开发研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第25页。
    [1]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台银,1962年,649页。
    [1]《福建通志台湾府》《海防》,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七《疏议》,台银,1960年,第417页。
    [2]温振华:《清代台湾汉人的企业精神》,《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玉山,1996年,第332-333页。
    [3]山崎繁树、野上矫介:《台湾史》,台北,武陵1995年,第128页。
    [1]吴退功:《台湾的民间信仰》,刘燕俪等《台湾历史与文化》第四章,台北,新文京,2008年,第167页。
    [2]刘正刚:《东渡西进》,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3]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精装版,台北,联经,2005年,第175页。
    [1]石万寿:《王爷信仰与延平郡王君臣关系之探讨》,第198页。
    [1]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页。
    [2]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240-241页。
    [1]《清一统志台湾府》山川,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十八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2][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
    [3]江树生:《热兰遮城日志》[M],第二册,台南市政府,2002.
    [4]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5]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
    [6]高拱乾:《台湾府志》,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二册[M],远流出版社,2005.
    [7]蒋毓英:《台湾府志》,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一册[M],远流出版社,2005.
    [8]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一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2.
    [9]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一三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
    [10][清]张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M],台北市:鼎文书局,1978..
    [11]徐鼐:《小腆纪年》卷第二十,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三四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12]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五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
    [13]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卷)概说·产业[M],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
    [14]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M],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3.
    [15]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M],台湾文献委员会,1983.
    [16]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六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17]中村孝志:《荷领时代台湾农业及其奖励》《中译本》[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4.
    [18]中村孝志:《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中、下卷)[M],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
    [19]《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四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20]陈文达:《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0三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
    [21]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二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
    [22]夏琳:《闽海纪要》,台湾文献丛刊第十一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
    [23]江日升:《台湾外记》,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十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24]沈云:《台湾郑氏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十五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
    [25]宋增璋:《台湾抚垦志》[M],台湾文献委员会,1980.
    [26]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一四六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2.
    [27]卢尔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三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28]陈文达:《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四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
    [29][清]姚莹:《东槎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七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7.
    [30]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M],台湾,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0.
    [31][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
    [32][清]周锺瑄:《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M],台北,大通书局,1987.
    [33]《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凤山县简明总括图册》[M],台湾文献委员会,1996.
    [34]《高县文献第25期》[J],高雄县政府,2006.
    [35][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四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
    [36]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一0五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1.
    [37][清]姚莹:《中复堂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十三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0.
    [38]蓝鼎元:《东征集》,台湾文献丛刊第十二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58.
    [39]连横:《台湾通史》,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八种[M],台银经济研究室,1962.
    [1]江树生:《清领以前台湾之中国移民》[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历史所,1966.
    [2]安倍明义:《台湾第名研究》[M],台北,武陵出版社,1994.
    [3]蔡志展:《明清台湾水利开发研究》[M],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
    [4]王世庆:《清代台湾社会经济》[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
    [5]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6]林美容:《祭祀圈与地方社会》[M],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7]江树声等:《十七世纪荷兰人绘制的台湾老地图》[M],台北,汉声出版社,1997.
    [8]汤锦台:《大航海时代的台湾》[M],台北,果实出版社,2001.
    [9]锺孝上:《台湾先民奋斗史》[M],自立晚报社,1988.
    [10]施添福等:《台湾第名辞书》,卷4《台南县》[M],台湾文献委员会,1999.
    [11]许淑娟:《台湾地名辞书》,卷二十一,《台南市》[M],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
    [12]吴进喜:《台湾地名辞书》,卷5,高雄县(第一册)[M],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
    [13]山崎繁树、野上矫介:《台湾史》[M],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
    [14]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15]刘正刚:《东渡西迁》[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16]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17]黄秀政等:《台湾史》[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18]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刘燕俪等:《台湾历史与文化》[M],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20]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精装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
    [1]连温卿:《荷兰时代之台湾》[C],《南瀛文献》,1955,3,(1、2).
    [2]庄松林:《荷兰之台湾统治》[C],《台湾文献》,1955,10,(3).
    [3]石万寿:《明郑以前二层溪中下游流域的汉移民与系谱》[C],《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4]陈汉光:《历史人物-郭怀一小传》[C],《台湾风物》,1959,第9卷,第3期.
    [5]赖永祥:《郭怀一革命的记录》[C],《台湾风物》,第5卷,第10期,1955.
    [6]石万寿:《二层行流域的军防》[C],《近代中国区域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1968,231-275.
    [7]石万寿:《二层行溪下游溪道的变迁》[J],史联杂志,第七期,1985,I-8.
    [8]石万寿:《明郑台湾中路交通的变迁》[C],《台湾文献委员会纪念论文专辑》,1988年,1-20.
    [9]苏梅芳:《清初迁界令事件之研究》[C],《成大历史学报》第五期,1978.
    [10]万仲良:《清初迁界令与台湾开发之关系》[C],《台湾文献》第31卷,第1期,1980.
    [11]赖永祥:《明郑时期的台湾发展梗概》[C],《台湾风物》,第1l卷,第3期,1961.
    [12]陈汉光:《郑氏复台与其开垦》[C],《台湾文献》第12卷,第1期,1961.
    [13]石万寿:《明郑时期台湾汉人的垦殖》[C],《台湾史研究暨史迹维护研讨会论文集》,成大历史系,1990.
    [14]石万寿:《王爷信仰与延平郡王君臣关系之探讨》[C],《台湾文献》,第60卷,第1期,2009,197-232.
    [15]庄金德:《清初严禁沿海人民偷渡来台始末》[C],《台湾文献》,第15卷,第3期,1964.
    [16]庄吉发:《清初闽粤人口压迫与偷渡台湾的原因》[C],《大陆杂志》,第60卷,第1期,1980.
    [17]温振华:《清代台湾土地开发研究回顾》[C],《史学与国民意识论文集》,稻香,1999.
    [18]石万寿:《二层行溪上游的开发与系谱》[C],《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联合报,1987.
    [19]石万寿:《罗汉门里内门里的汉移民与系谱》[C],《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20]石万寿:《二层行溪流域行政区划分的变迁》[C],台湾文献,39卷第一期,1988,1-37.
    [21]陈鸿图:《水利开发与清代嘉南平原的发展》[M],台北,国史馆,1996.
    [22]温振华:《清代台湾汉人的企业精神》[C],《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玉山社,1996.
    [24]刘妮玲:《清代台湾民变研究》[D],师大历史所,1983.
    [25]林伟盛:《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之研究》[D],政大历史研究所,1988.
    [26]林伟盛:《清代台湾分类械斗发生的原因》[C],《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册,玉山社,1996.
    [27]卢嘉兴:《二层行溪与蛲港》[C],《南瀛文献》第10期,1965.
    [28]吴进喜:《高雄县二仁溪流域的开发与区域特色》[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29]刘慧兰:《十九世纪以前湖内乡社会经济发展》[D],台北,师大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师大历史研究所,2003.
    [30]石万寿:《明郑以前二层行溪中下游域的汉移民与系谱》[C],《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
    [1]石万寿:《路竹乡志》[M],高雄县路竹乡公所,1885.
    [2]《鲲鯓龙山寺建寺史略》[Z],龙山寺寺庙管理委员会,1992.
    [3]郭耀南:《喜树仔三百冬》[Z],万皇宫管理委员会,2008.
    [4]陈丁寿等:《仁德乡港崎头志》[Z],仁德万龙宫文史工作室》,2001.
    [5]《祭祀公业洪彩郎沿革》,祭祀公业洪彩郎.
    [6]《茄萣乡志》[M],茄萣乡志编篡委员会,1994.
    [7]《月眉池慈济宫志》[Z],慈济宫管理委员会,2001.
    [8]《港崎头志》[Z],仁德万龙宫文史工作室,2001.
    [9]《仁德乡志》[M],仁德乡公所,1994.
    [10]《归仁典籍》[M],归仁乡公所,2002.
    [11]《仁寿宫志》[Z],仁寿宫管理委员会,1991.
    [12]《发天宫沿革》[Z],发天宫管理委员会,2001.
    [13]连信雄等:《田寮乡志》[M],高雄县田寮乡所,1986.
    [14]陈进财等:《湖内乡乡志》[M],湖内乡公所,1987.
    [15]黄永正等:《茄萣乡志》[M],高雄县茄萣乡公所,1994.
    [16]《玄宇太祖庙简介》[Z],史嘉成编志,2007.
    [17]《万福宫沿革志》[Z],高雄县茄萣乡白砂仑万福宫,1992.
    [18]《赐福宫志》[Z],赐福宫管理委员会,2001.
    [19]《金銮宫宫志》[Z],高雄县茄萣乡下茄萣金銮宫重建委员会,1982.
    [20]《崎漏正顺庙沿革志》[Z],正顺庙管理委员会,2007.
    [21]《三兴宫创建沿格》碑记[Z],海埔三兴宫管理委员会,1972.
    [22]苏福龙:《大湖文史志》[Z],高雄县湖内乡大湖小区发展协会,2005.
    [23]《清王宫庙志》[Z],二层行清王宫管理委员会,2009.
    [24]《万年殿简介》[Z],湾里万年殿管理委员会,2008.
    [25]《鲲鯓龙山寺建寺史略》[Z],龙山寺寺庙管理委员会,1992.
    [26]《台湾寺庙巡礼》[Z],民众日报社,2009.
    [27]《山西宫沿革记要》[Z],关庙山西宫管理委员会.
    [28]《布袋清水寺建寺沿革》[Z],布袋清水寺管理委员会,1995.
    [29]《关庙风情香洋岁月》[Z],关庙乡公所,1999.
    [30]《一甲观音亭建醮沿革》碑文[Z],一甲观音亭重建委员会,1976.
    [31]《东安宫重建碑记》[Z],大社东安宫管理委员会,1976.
    [32]《蔡文声灵宫重建纪念沿革》,蔡文生灵宫重建委员会,1993.
    [33]《阿莲清和宫沿革》[Z],阿莲清和宫管理委员会,1987.
    [34]《胤科祠堂沿革》[Z],胤科祠堂管理委员会,1998.
    [35]《大南天福德祠沿革》[Z],大南天福德祠管理委员会.
    [36]《龙崎乡怀》[M],台南县龙崎乡公所,1999.
    [37]《龙船紫竹寺沿革》[Z],龙船紫竹寺管理委员会,1979.
    [38]《(大坵园)观音佛祖、清水祖师沿革》[Z],清龙山寺重建委员会,1989.
    [39]《隆后宫沿革志》[Z],古亭坑隆后宫重建委员会,1988.
    [40]袭文雄:《内门乡志》[M],内门乡公所,1993.
    [41]《内门紫竹寺观音佛祖[祖厝]简介》[Z],内门紫竹寺观音管理委员会,1981.
    [42]《内门紫云宫吴公真仙简介》[Z],内门紫云宫管理委员会,2007.
    [1]《王氏族谱》,手抄本.
    [2]《杜氏源流概述》,11代裔孙杜瑞庆撰,台南市杜姓宗亲会.
    [3]《薛氏族谱》,廖庆章主编,1971.
    [4]《宋氏族谱》,手抄本.
    [5]《高家祖先到台定居高雄县阿莲乡中路村简族谱》,中路高家七房亲族会,2009.
    [6]《苏氏族谱》,手抄本.
    [7]叶素园:《叶氏家谱》,成光出版,1965.
    [8]刘木贤:《刘氏族谱》,高雄县刘姓二正公系族谱编修委员会,2003.
    [9]《西河九龙族谱》,台南市南区湾里同安宫管理委员会,2003.
    [10]《甘氏族谱》,手抄本.
    [11]郑至泰:《郑氏宗亲族系表》,高雄县郑氏娘祖妈宗亲会,2007.
    [12]《杨氏族谱》,手抄本.
    [13]《洪氏族谱》,手抄本.
    [14]《谢姓族谱》,田尾谢姓宗祠管理委员会,1991.
    [15]李溪泉:《田寮李氏族谱》,瑞成书局,1969,李烈云收藏.
    [16]《中路吴氏系谱》,手抄本.
    [17]《茄萣史姓宗亲族谱暨祖佛轮番奉祀一览表》,茄萣史姓上帝公坛管理委员会,1987.
    [18]《吴氏族谱》,手抄本.
    [19]《花园刘氏族谱》,花园刘姓宗亲委员会,1968.
    [20]林恩显:《林合吉堂家谱》,《台湾文献》,1980.
    [21]《西陈族谱》,手抄本.
    [22]《中路头前吴氏祖谱》,手抄本,十世孙吴文干记抄。
    [23]《中坑黄氏家族族谱》,1991.
    [24]《南阳叶氏族谱》,手抄本.
    [25]吕自扬:《田寮南势湖吕家族谱》,河畔出版社,2008.
    [26]《田寮苏氏族谱》,手抄本.
    [27]《田寮何姓族谱》,手抄本.
    [28]吴慈:《水蛙潭[吴姓亲族略谱]》,1975.
    [29]内门《李氏族谱》,手抄本.
    [30]《龙船窝林氏宗谱》,龙船窝林氏宗亲会,2003.
    [31]游信仁等:《罗汉门内门里游家祖先》,1993.
    [1]中村孝志校注:《パタ一ウェア日记》第一册[M],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70.
    [2][日]森雄稔:《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查日记》[M],台北,南天书局,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