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过程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以文学救国,发起“诗界革命”。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前后两年间,梁启超对黄遵宪“从略有微词到全力歌颂”。在《饮冰室诗话》中大力推崇他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长篇诗作,表彰黄诗“存吾国,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Two stages, both the late Qing reform movement and May4th New LiteratureMovement have found in the form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iterary Status of HuangZunxian has gone through.
     Liang Qichao initiated the “Poetic Revolution” to save his country and in esteemHuang Zunxian as representative for the poetry revolution in the Ice Bar Poetry after thereforrm movement coup,which caused the public attention where Zunxian’s poetry wassnapped by each poetry schools and gained good comments.Therefore Huang Zunxian wonworld famous.
     Hu Shi continues to uphold the poetry of Huang Zunxian during May4th NewLiterature period. In his five decad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firstly discussed Zunxian andStrongly commende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vernacular. Since then, Huang Zunxian,during old and new genera, acts both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ate Qing classical poetrypoets, and a pioneer May4th New Literature.
     Affected by Hu Shi, a dose of literary history books, poetries recorded the story ofHuang Zunxian before1949, most of which most of was followed and repeated after twomasters of Liang and Hu. Huang Zunxian’ s role as the key writers in numerous literaryhistorical textbooks marks the foundation of his classic status in literary history.Theauthority and heritage of literary historical textbook restricts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ageneration of students who uphold and heritage Huang Zunxian’s thoughts to lay a Solidfoundation for his high status in literature history after1949.
引文
①郑海麟、张伟雄编校:《黄遵宪文集》,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按:此通信函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8辑,三联出版社,1982年),“李鸿章”之下残缺,故无此段引文。此段文字吴天任在《黄公度(遵宪)先生传稿》中引用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页59。)郑海麟编校《黄遵宪文集》亦有此段。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所收的《致梁启超函》亦是“李鸿章”以下残缺(页429)。
    ②参见徐信符:《广东藏书记略》,该文记载清代、民国的广东私家藏书,较之其他地区,嘉应的私家藏书寥寥罕闻。原文为:“嘉应黄公度遵宪,与康梁为挚友,人境庐诗最有名于时,有人境庐藏书目,惟无珍贵秘本,聊以备宗族乡里阅览而已。”载于《广东文献季刊》第5卷第3期,1975年12月。又,黄遵宪藏书曾于1930年代捐给梅县图书馆,1980年代,梅县人民政府重修故居人境庐,其藏书又被搬回人境庐保存。
    ③阮廷焯:《黄公度评传后序》,刊于《广东文献季刊》第2卷第4期,1972年12月。
    ④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⑤王仲厚:《黄公度诗草外遗著佚闻》,郑子瑜:《人境庐丛考》,新加坡: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1959年,第155页。
    ⑥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83页。
    ⑦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9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概论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②参见裴效维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研究》第二章近代维新派诗人研究第二节黄遵宪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①严家炎:《从时间、空间、语言三个向度拓展现代文学史研究——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答问》,《中华读书报》247期第9版,2012年2月22日。
    ②即[日]前野直林主编《中国文学史》,连秀华、何寄澎译,台北:长安出版社,1979年。
    ③参见《中国文学评出“百年百优”》,《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17日第7版。
    ④孔祥吉:《黄遵宪若干重要史实订证》,《清史研究》2010年5月。
    ①左鹏军:《黄遵宪研究综述(1978—1989)》,刊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又被收入作者专著《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改题为《黄遵宪研究述评》。
    ②孙颖:《百余年来黄遵宪研究回顾》,刊于《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月。
    ③管林:《近百年来黄遵宪研究的回顾与期望》,刊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④黄胜任:《一百年来黄遵宪研究述评》,“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5年。又被辑入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黄遵宪研究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①参见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38—450页。
    ①黄遵宪:《致黄遵楷函》(1904年6月),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451页。
    ②详见笔者:《“报纸”“杂志”二种概念的起源》,刊于《东亚观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
    ①关于当代观念形成的三阶段说,详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参见刘青峰、金观涛:《从词语演变看中国现代人文学科的建立》,杨儒宾等编:《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华民国百年传承大展(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3—14页。
    ①参见《黄遵楷传》,郑海麟:《黄遵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②《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7—441页。又见[加]施吉瑞:《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孙洛丹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①梁若男:《梁姓在圣人寨下开基》,载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7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78年。第84页。
    ②黄遵宪:《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伯陶先生尝馆吾家,为遵宪开蒙”。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85页。
    ③黄遵宪:“先凤曹师于壬戌之秋,在咏花书屋招饮赏菊,作忘年会。”《哭张心谷士驹六首》,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小组编:《人境庐集外诗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页。
    ④参见钟应梅:《客家先正诗传》,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7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78年。第191—192页。
    ⑤吴天任:《黄公度(遵宪)先生传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⑥黄遵宪:《乱后归家》,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①黄遵宪:《杂感》,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①参见吴天任:《黄公度(遵宪)先生传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73—91页。又见,郑海麟:《黄遵宪传》第二、第三章,中华书局2006年,第17—60页。
    ②参见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③详见郑海麟:《黄遵宪传》第四章黄遵宪对中日文化的贡献第三节《人境庐诗草》中的“日本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97—104页。
    ④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钱仲联:《人境庐是诗草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5页。
    ①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自序》,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6页。
    ②夏晓虹:《黄遵宪与日本明治社会》,《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①《自序》,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69页。
    ②高维廉:《黄公度就任新加坡领事考》,载郑子瑜:《人境庐丛考》,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1957年,第106页。
    ③叶钟玲认为黄遵宪对提高新加坡作为南洋华侨文化中心地位贡献很大。详见叶钟玲:《黄遵宪与南洋文学》,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002年。
    ④傅斯年:《跋人境庐诗草》,《傅斯年全集》第7册,台北:联经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582页。
    ①《康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②正先:《黄公度——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逸经》第10期,1936年7月。
    ①黄遵宪:《己亥杂诗》,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45页。
    ②黄药眠口述,蔡彻撰写《黄药眠口述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③见《敬告同乡诸君子》,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547—550页。
    ①详见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一),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第1161页。
    ②详见王德昭:《黄遵宪与梁启超》,《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又见郑海麟:《黄遵宪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415页。
    ③罗翼群:《黄公度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感赋》,《兴宁文史》11辑,1988年。
    ④黄遵宪:《致黄遵楷函》(1904年6月),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451页。
    ⑤傅斯年:《跋人境庐诗草》,《傅斯年全集》第7册,台北:联经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193页。
    ①《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四),第337页。
    ②王仲厚:《黄公度诗草外遗著佚闻》,郑子瑜:《人境庐丛考》,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第155页。
    ③参见蒋英豪:《﹤日本杂事诗﹥与近代汉语新词》,《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
    ①吴天任:《黄公度之日本杂事诗》,《自由人》1955年4月。
    ②周作人:《日本杂事诗》,《逸经》第3期,1936年4月。
    ③左舜生:《黄遵宪其人及其诗》,《中国近代史话初集》,1957年,页94—122。
    ④黄遵宪:《日本杂事诗》,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第8页。
    ①黄遵宪:《日本杂事诗》,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第19页。
    ②详见蒋英豪《﹤日本杂事诗﹥与近代汉语新词》(《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黄遵宪﹤己亥杂诗﹥中的新语词》(载《黄遵宪研究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96~505页),蒋文精审详实,本文参考颇多,感佩无已。
    ③郑毓瑜:《旧诗语的地理尺度——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的典故运用为例》,载《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9年,第251—290页。此文收入其专书《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第四章旧诗语与新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68—324页。
    ④薛福成:《日本国志序》,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第818页。
    ⑤黄遵宪:《凡例》,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第821页。
    ⑥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311页。
    ①王仲厚:《黄公度诗草外遗著佚闻》,郑子瑜:《人境庐丛考》,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第161页。
    ②傅斯年:《跋<人境庐诗草>》,《傅斯年全集》(第七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第192页。按:此文作于1943年5月。
    ③黄遵宪:《日本国志书成志感》,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五),第444页。
    ④黄遵宪:《日本国志叙》,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第819页。
    ⑤黄遵宪:《三哀诗·袁爽秋京卿》,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十),1000页。
    ⑥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陈铮主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第1566页。
    ①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时报馆1908年,75页。
    ②左舜生:《中国近代史四讲》,香港:友联出版社,1962年,第121页。
    ③周作人:《日本国志》,原刊于《庸报》(1940年11月19日),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日本管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202页。
    ④梁容若:《黄遵宪评传》,《中国文学十家传》(第一辑),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346页。
    ⑤详见拙作:《黄遵宪与日本汉籍——以《日本国志·礼俗志》为中心》,载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4辑,中华书局2008年,第337—374页。
    ⑥见申报馆:《瀛寰琐记》廿四(甲戍八月)、廿五(甲戍九月)、廿六(甲戍十月)卷。上海图书馆藏。
    ⑦黄遵宪:《日本国志》,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2005年。1468~1469页。全集所录的《日本国志》,用新式标点作了整理,称为“陈铮点校本”。标点个别有错,笔者依据静轩原文予以更正。
    ⑧[日]静轩居士:“相扑”。《江户繁昌记》(初编),天保三年(1832)刊,克己塾版。1~3页。黄遵宪作有圈识○者,非皆为句读,本文保留原貌,均照录之,并作了标点整理。下划线的内容为黄遵宪征引入《日本国志》中。
    ①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24。
    ②参见蒋英豪:《人境庐诗与黄遵宪的仕宦网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学报》2001年新第10期。
    ③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21。
    ④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128。
    ⑤《饮冰室诗话》,页24。
    ⑥同上,《饮冰室诗话》,107页。
    ⑦《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8页。
    ①梁启超编:《新民丛报》(12),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第8618、8744页。
    ②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16、118页。
    ③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22页。按:挽诗作者为“蘧伊”。
    ④许俊雅编:《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2年。按:该书附有梁启超致赠林献堂人境庐诗集的原函的图片。
    ⑤黄能立:《跋》,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商务印书馆,1931年。
    ⑥正先:《黄公度——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逸经》第10期,1936年。按:正先,即黄延缵,黄遵宪之孙,为其孙辈中写祖父事述最多者,还著有《我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黄遵宪》(《广东文史资料》第29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与〈人境庐诗草〉研究有关的黄遵宪家族部分史实述评》(载《岭南文史》第8期)。
    ①黄遵楷:《跋》,黄遵庚初校、梁启超复校:《人境庐诗草》(四),1911年日本排印本。
    ②详见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188则,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
    292—293。
    ③高崇信、尤炳圻:《编校讫记》:“《诗草》原本在日本刊印,早已绝版,承鲁安先生宇众先生借给我们抄读(其实完全是全石凤先两君替我们抄写的),校对。”高崇信、尤炳圻校点:《人境庐诗草》,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再版。
    ④钱仲联:《自传》,马亚中编:《学海图南录——文学史家钱仲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⑤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傅斯年藏书《人境庐诗草》,此书封面有批语:“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买于昆明。旧有日本印本,不知遗之何地。”
    ⑥1980—1990年代黄诗普及本,蒋英豪先生在《<人境庐诗草>的注释》(载复旦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一文中做了精要的考察,本文参用了其文的成果,感谢蒋英豪先生的贡献。
    ①附录:1、胡适先生《黄遵宪的诗》;2、董鲁安先生辑《新嫁娘诗》;3、尤炳圻辑《黄公度先生年谱》,4、《日本杂事诗十首》。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据1929年版景印)。
    ①左舜生:《黄遵宪其人其诗》,《中国近代史话初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94—122页。
    ②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90页。
    ③《黄遵宪致丘菽园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40页。
    ①黄遵宪:二十三通,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344页。
    ②《致严复函》(1902年秋),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6页。
    ③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7页。
    ④《致梁启超函》(1902年12月),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45、448页。
    ⑤参见王德昭:《黄遵宪与梁启超》,原刊于《新亚学术年刊》第11期(1969年),收入王德昭专著《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43页。
    ①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4页。
    ②观云:《卢骚》,《新民丛报》第3号,1902年3月。
    ③中国之新民:《释革》,《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12月。
    ④“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第29号,1903年3月。
    ①《赠梁任父同年》,《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八,717、718页。
    ②黄遵宪和梁启超的交谊,前人研究颇多,有:(1)王德昭《黄遵宪与梁启超》(原刊于《新亚学术年刊》第11期,1969年,收入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20~52页。),(2)张朋园:《黄遵宪的政治思想及其对梁启超的影响》(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3)李育中:《黄遵宪与梁启超》(刊于《黄遵宪研究》,广东语文学会,1983年),(3)蒋英豪《饮冰室诗话与黄遵宪梁启超的文学因缘》(载于《中囯近代文学硏究》,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4)张永芳《肝胆相照的忘年交——论黄遵宪与梁启超的交往》(《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等,不一一枚举。其中王文、蒋文,颇精当,本文受益良多。
    ①《汗漫录》,《清议报》第35册,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一日。《清议报》(5),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页2279—2282。标点参考了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殿试出版社,1992年,第388—390页。
    ①《为同年吴德潚寿其母夫人》,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68—675页。
    ②人境庐主人:《香港》,《清议报》第100册(1901年12月20日)。
    ①参见严贵德:《黄公度诗之研究——以<人境庐诗草>为中心》,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页107—113。
    ②详见管林:《论﹤日本杂事诗﹥中的日语词汇》,载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2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80—287页。
    ③蒋英豪:《﹤日本杂事诗﹥与近代汉语新词》,载《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第307页。按:香港中文大学蒋英豪教授开发电脑数据库来研究黄遵宪和梁启超系报刊,研究专著《黄遵宪师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论文《﹤日本杂事诗﹥与近代汉语新词》(《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黄遵宪﹤己亥杂诗﹥中的新语词》(载《黄遵宪研究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96~505页.)等均精审详实,本文参考颇多,感佩无已。
    ④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28页。
    ①《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②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再版,第301页。
    ③参见周佳荣:《言论界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页1~33。
    ①《饮冰室诗话》本文采用舒芜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不详注页码。
    ②饮冰子:“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第4号,1902年3月24日,99页。
    ①本文根据许常安先生的统计结果,详见他的论文《饮冰室诗话所见晚清诗界革命之主张》,日本中国学会编:《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第17集,1965年,171页。
    ②按:本文根据蒋英豪论文《〈饮冰室诗话〉与黄遵宪梁启超的文学因缘》(刊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00—101页)所统计的内容做了整理,蒋先生将诗话栏目所录《酬曾重伯编修》一联句,也视为一首。姑仍之。《三哀诗》哀悼袁昶、吴德潚、唐才常三人,共三首,《新民丛报》12号诗话栏目录其中哀悼吴德潚的一首8句,24号又再次录哀悼吴德潚的全首。
    ①王德昭:《黄遵宪与梁启超》,《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第43页。
    ①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8页。本文所引,均出自舒芜校点的《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只标注各则序号,不详注。需要特别注明初次发布时间的,会详细注明《新民丛报》发刊日期。
    ②魏仲佑:《黄遵宪述略》,《东海中文学报》第1期,71—77页。
    ③《康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参见陈建华:《黄遵宪〈樱花歌〉诗旨与德川幕政》,《中外文学》第19卷第5期,1990年10月,第46—66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书店2002年,第291页。
    ③参见[日]大野实之助:《从形式上看黄遵宪的诗》,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研究会编:《中国古典研究》第12号,1964年12月,第60—62页。
    ①《致梁启超函》(1902年12月1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41页。
    ②魏仲佑:《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第194页。
    ③[日]铃木虎雄:《读﹤人境庐诗草﹥后》,载于《支那学报》第9卷第1号,东京弘文堂,1937年7月。
    ④胡先骕:《评郑子尹巢经巢诗集》,《学衡》第7期,1922年7月。
    ⑤吴芳吉:《吾人眼中的新旧文学观》,《学衡》第42期,1925年6月。
    ⑥参见刘世南选注:《黄遵宪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李小松选注:《黄遵宪诗选》,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曹旭选注:《黄遵宪诗选》,中华书局,2008年。
    ①《今别离》,古直选笺:《黄公度先生诗笺》卷一,隅楼丛书第三种,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16页。
    ②《今别离》,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17页。
    ①参见魏仲佑:《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第165—167页。
    ②王庚:《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33页。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06—307页。
    ④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卷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08—209页。
    ⑤详见夏晓虹的三文:《新世瑰奇异境生》、《“今别离”与“新相思”》和《奇思妙想“新游仙”》,载《诗界十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①《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8页。
    ①《饮冰室自由书·祈战死》,新民社辑:《清议报全编》(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313页。
    ②奋翮生:《军国民篇》,《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③《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8页。
    ①《近世爱国志士歌》,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三,275页。
    ②《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8页。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
    ④详见夏晓虹:《军歌与国运》,《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1—42页。
    ⑤《军中歌》黄遵宪作词,李平之作曲,《浙江青年》第1卷第7期,223页。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⑥原稿本卷五至卷八跋·梁(启超)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1086页。
    ⑦原稿本卷五至卷八跋·曾(习经)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1085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②夏晓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载于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①详见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1—213页。
    ①《致丘菽园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40页。
    ②《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30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38页。
    ③详见蒋英豪:《〈饮冰室诗话〉与黄遵宪梁启超的文学因缘》,复旦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84—104页。
    ①梁启超:四十二通。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864页。
    ②梁启超:三十一通。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1856页。
    ③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66—67页。
    ④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下),1164页。
    ⑤《致梁启超函》(1902年11月11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441页。
    ⑥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下),1165页。
    ①原稿本卷五至卷八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下),1086—1087页。
    ①按:黄遵宪于1891年所编的《人境庐诗草》抄本有四卷,内容与日后付梓的诗集(十一卷)的前六卷相当,共有诗247首。详见周作人的《人境庐诗草》(《逸经》第25期,1937年),又,详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
    ①汪松涛:《前言》,《梁启超诗词全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梁启超:《汗漫录》,《清议报全编》第35册,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一日。《清议报》(5),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第2279页。
    ③详见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四讲“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74—104页。
    ①参见: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88页。
    ②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83页。
    ③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第29页。
    ④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4页。
    ⑤详见叶维廉:《历史的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184—206页。
    ①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一),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中),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5年,1209页。
    ②参见钱萼孙:《黄遵宪诗论评附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按:《黄遵宪诗论评附年谱》诗话的部分,内容比《人境庐诗草笺注》附录之“诗话”翔实。
    ③参见:程中山:《香江诗话:潘飞声与香港》,原刊于《文汇报》2006年1月17日。网址:htttp://www.zhsc.net.Item.aspx?id=8212,检索时间:2013年3月3日。
    ④参见蔡镇楚:《中国诗话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页352。
    ①详见黄维樑:《诗话词话和印象批评》,《中国诗学纵横论》,台北:洪范书店,1982年三版,第2—10页。
    ②叶嘉莹:《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111页。
    ①参见魏仲佑:《黄遵宪与清末“诗界革命”》,台湾“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第262~268页。
    ②转引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06页。
    ①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第100册。
    ①参见罗石:《狄葆贤氏族的诗学传家与文学思想》,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8年,页26—29。
    ②详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37。
    ③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文存二集》卷三,民国丛书第一编94,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景印)。
    ①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一,上海时报馆,1908年。第1页。
    ②梁启超:《万木草堂小学学学记》,《知新报》35册,1897年10月。
    ③平等阁主人:《序》,《平等阁诗话》。
    ①廖肇亨:《琼浦曼陀罗:中国诗人在长崎》,王瑷玲编:《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9年,第302—303页。
    ②如:“戊申早春时,陈伯严吏部得诗三首,录以寄示。”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144页。
    ①平等阁主人:《序》。《平等阁诗话》卷一。
    ②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一,40页。
    ③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一,40页。
    ④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三),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中),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5年,1626页。
    ①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80页。
    ②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文存二集》卷三,民国丛书第一编94,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影印)。
    ③蒋寅:《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655页。
    ④原稿本卷五至卷八跋。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1086—1087页。
    ①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时报馆,1908年,75页。序号“一、二、三”等,为笔者所加。
    ①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时报馆,1908年,82—83页。
    ②详见吴彩娥:《〈平等阁诗话〉导读》,网址:http://www.wretch.cc/blog/newpoetry/67098,检索时间2013年3月5日。
    ③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时报馆,1908年,115—116页。
    ④《夜饮》,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五),443页。
    ①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卷二,上海时报馆,1908年,79—80页。
    ①参见毛庆耆:《潘飞声小传》,《文教资料》1999年5期(总245期)。71—79页。又见程中山:《潘飞声〈在山泉诗话〉考论》,《清代广东诗话考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4—166页。
    ①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四),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下),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5年,2165页。
    ②程中山:《潘飞声〈在山泉诗话〉考论》,《清代广东诗话考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129页。
    ③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四),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下),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2187页。
    ④按:《清诗话见存书目》:“257.《在山泉诗话》4卷,民国2年排印本[2卷]。”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第33—34页。
    ⑤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卷一),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中),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5年,1151页。《在山泉诗话》卷一卷二,收入《古今文艺丛书》中册,卷三卷四收入《古今文艺丛书》下册。下文引此书,只标明卷次和页码,不详注。
    ①杨淙铭把诗话分为“记载人事诗事类”、“诗作品评注解类”、“文学理论类”三种。参见其文《石遗室诗话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号,1988年,第1051页。
    ①黄霖:《中国文学批评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437页。
    ①按:原文如此。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1277页)附录诗话,作“梁饮冰任公梓行世焉。”
    ②按:原文如此。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1277页)附录诗话,作“先生真能移我情矣。”
    ①两诗与《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八内容字句略有出入。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庸言》第一卷第一号,1912年12月1日。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庸言》(1),中华书局2010年影印,121页。本文引用《石遗室诗话》原文来自此版本,标点参考钱仲联编校本。
    ②参见魏泉:《〈青鹤〉研究——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存和创作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③参见曾景忠:《从〈庸言〉看梁启超》,《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①陆胤:《清季民初的“政治与文学”——〈国风〉、〈庸言〉诗文栏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②《石遗室诗话序》。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272页。
    ①杨淙铭:《石遗室诗话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号,1989年,第1094—1119页。按:其他诗家出现的次数为:梁启超4次,潘飞声2次,康有为1次。在《石遗室诗话》的前行研究成果中,以杨淙铭撰著的《石遗室诗话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最为翔实精要,文中的三表:内容统计表、人物统计表和批评用语统计表,嘉惠本文良多。
    ②杨淙铭:《石遗室诗话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号,1989年,第1067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七,《庸言》第一卷第十七号,1913年8月1日。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庸言》(5),中华书局2010年(影印),3198—3200页。按:在《庸言》上分两则刊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据1929年出版景印)版卷七,和钱仲联编校的《陈衍诗论合集》(上)95页,都将这两则合为一则。标点参考钱仲联编校本。
    ②蒋英豪:《〈人境庐诗草〉的注释》,林徐典编:《汉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华书局,1995年,200页。按:刘世南有《从黄遵宪诗谈注释之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亦谈及黄诗雅词典故多,“黄遵宪这类封建士大夫,从小熟读十三经,所以运用自如”,而今人难以读解,要逐句解释翻成白话文更难。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九,《庸言》第一卷第二十二号,1913年10月16日。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庸言》(6),4173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庸言》第一卷第二十号,1913年9月16日。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庸言》(6),3836—3837页。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九,《庸言》第一卷第二十一号,1913年10月1日。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庸言》(6),3977页。
    ②梁任公约陈衍编诗话“计字酬金,千字酬八饼金,月约用万言。”(《石遗室先生年谱》卷六,二页)。《石遗室诗话》也有四则论及梁启超,记载陈衍和梁启超交游情形和称赞梁启超虚心求教他人,对梁诗亦多所赞美。
    ①郭长海:《高旭诗风的转变和世界革命的衰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4卷第3期,2005年5月。
    ①高旭:《愿无尽庐诗话》(上),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44—545页。下文引用此诗话,只在文中标明页码,不详注。
    ②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0页。
    ①胡适致高一涵等函(1923年10月9日),耿云志、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2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②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文存二集》卷三,民国丛书第一编94,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影印)。
    ③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④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1910—191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裘廷梁:二通。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25—2626页。
    ②裘廷梁:六通。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2629页。
    ③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胡适:《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第58页。
    ⑤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①余英时:《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3页。
    ②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卷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08—209页。
    ②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卷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17页。按:周明之认为此首词“表达了他对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妻的情感”。见《胡适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雷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卷十二,第287页。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卷十二,第376页。
    ①余英时:《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3页。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②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存》1卷。民国丛书第一编93,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景印)。
    ③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胡适文存》1卷。民国丛书第一编93,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景印)。
    ④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93页。
    ⑤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期,1917年2月1日。
    ①《发刊词》。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出版,1923年。
    ②抱一:《敬告读者》。《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
    ③见耿云志:《胡适年谱(1891—1962》,《胡适研究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76页。
    ①陈平原:《胡适的述学文体》(上),《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出版,1923年。按:《最近之五十年》中,
    71篇文章不是合起来连续页码,而是每篇各自另编页码。本章有关胡适讨论黄遵宪的引文来自此书,该文“第六章”在第9—11页,不详注。
    ①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②按:夏晓虹讨论过裘廷梁和黄遵宪,说他们能提倡白话创作,但是自己却几乎没有白话创作,原因是文言文和白话之间有坚固的壁垒,自小养成文言文书写习惯的他们,没有经过白话的训练,写作白话是很困难的事。见夏晓虹:《作为书面语的晚清报刊白话文》,《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6月。
    ①胡晓岑,名胡曦(1844—1907),字晓岑。嘉应州兴宁县人,家贫力学,与黄遵宪一同参加广州、北京科考而结交莫逆,谈诗作文几无虚夕。科场屡屡落第,在邑穷居,授学著述。善诗文,精考据,工书法,著述40余种,多未付刊。详见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南洋学报》第17卷第2辑,1963年出版。)罗香林将其著述《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枌榆碎事》、《湛此心斋文稿》和《湛此心斋诗话》和所校订《叶岗诗集》等,编入“兴宁乡贤丛书”,香港兴宁乡贤丛书校印处1958年出版。
    ②按:《枌榆碎事》乃为“补订邑志”而作,作者编订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有耳目随笔一卷,竹枝杂咏一卷,西河龙户录一卷,咸丰己未抵御太平军一卷。详见罗香林编的“兴宁乡贤丛书”第一册,收有胡曦的三种著述:《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和《枌榆碎事》,香港兴宁乡贤丛书校印处1958年出版。
    ①详见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三联出版社,2006年,第74—76页。又,见张应斌《客家研究的起源——从宋湘、黄遵宪到罗香林》,肖文评主编:《罗香林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89页。
    ②黄遵宪:《己亥杂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九),第810页。按:《己亥杂诗》有十来首叙述客人风土,包括迁徙、祠堂、妇女天足、勤俭、童养媳、山歌、胎神、华侨等。其他诗文表述客人是中原旧族的,尚有《送女弟》(卷一),第29页。还有《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1900年)、《〈古香阁诗集〉序》(1900年)、《〈梅水诗传〉序》(1901年)和《〈潘桂坊黄氏家谱〉序》(1902年)等。
    ③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张煜南、张鸿南辑刊,张芝田、刘燕勋编订:《梅水诗传》卷一,台北影印版(据1902年版),1973年(张颖基独资)。
    ①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三,学术志二),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下),第1420页。
    ②[加]施吉瑞:《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孙洛丹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③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月。第27页。
    ①黄遵宪:《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刊于《书林》1937年第1卷。按:此函黄遵宪作于离开伦敦去新加坡任职前。此函原藏于罗香林家。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发行《书林》,将此函发表于《书林》创刊号。
    ②《山歌》,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11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80年,274页。
    ③同上注,273页。按:“睡目”:即睡觉;“系还奇”:即真奇怪;“心肝”:即心上人;“走呀起”:即起来;“心肝捱肉”:即心肝宝贝;“哪去里”:即哪里去了。
    ④同上注,274页。按:“么米煮”:没有米煮饭;“揇等”:抱着。
    ①[加]施吉瑞:《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孙洛丹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4页。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第455页。
    ③黄海章:《黄遵宪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载《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
    ④按:黄遵宪的竹枝词《新嫁娘诗》,董鲁安所辑的48首,先发表于1925年11月7日的《京报文学周刊》中,接着被收入高崇信等人校点的《人境庐诗草》(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出版)中。又,新加坡《星洲日报》于1957年11月28日又刊出50首。又,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在前者的基础上,校对出《新嫁娘诗》51首编入《人境庐集外诗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8—13。)中。又,黄遵宪的后人黄秉良辑注《新嫁娘》52首,发表于《梅州文史》第一辑(1989年)中。
    ⑤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83页。
    ⑥《发凡》十五,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
    ⑦《己亥杂诗》:“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猿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豨。”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卷九),第816页。
    ①黄海章:《黄遵宪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载《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
    ②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118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存》卷一。民国丛书第一编94,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景印)。
    ①陈炳堃:《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一编58,上海书店1989年(据太平洋书店1937年三版影印),第51页。
    ②苏雪林:《中国文学史略》,武汉:国立武汉大学,出版年不详,140页。
    ①王飚、关爱和、袁进:《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547页。
    ②陈平原:《“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4页。
    ③参见赵孝萱:《没有“文学”,也不是“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史观与方法之回顾省思》,辅仁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建构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第1027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5)(饮冰室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
    ②参见夏晓虹:《1920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学术因缘——以新发现的梁启超书札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①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学衡》第18期,1923年6月。
    ②陈平原:《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17页。
    ③胡适:《寄陈独秀》(1917年4月),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①陈中凡:《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陈中凡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4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7页。
    ①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经》,《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书店1990年(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景印),第7页。
    ②黄霖主编、羊列荣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489页。
    ①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14页。
    ②朱自清:《导言》。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③王飚、关爱和、袁进:《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548页。
    ①黄保真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②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75、476页。
    ③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01页。
    ④程亚林:《近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⑤详见郑子瑜的两篇文章:《人境庐丛考序》(郑子瑜编辑《人境庐从丛考》,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1959年,第1—18页。)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黄遵宪》(《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02—423页。)
    ①増田涉:《关于黄遵宪》,刘纕英译,《南洋学报》第19卷第1、2合辑,1964年(1965年出版)。原日文稿刊于大阪市立大学文学会:《人文研究》第15卷第6号,1964年7月。
    ②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9页。
    ③王飚:《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再论南社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8月。
    ④王飚、关爱和、袁进:《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549页。
    ①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19页。
    ②麦若鹏:《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概论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28页。按:此文初发表于1951年7月21日的《光明日报》增刊。
    ③管林:《黄遵宪与民间文学》,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1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57、159页。
    ④黄保真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59、179—180页。
    ⑤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94、796—797页。
    ①参见钟敬文、张振犁:《导言》,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民间文学集》(第8集)(第2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导言22—24页。
    ②赵孝萱:《没有“文学”,也不是“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史观与方法之回顾省思》,辅仁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建构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第1002—1003页。
    ①曹聚仁:《文坛五十年》,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80页。
    ①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1页。
    ②赖强说:“我读了这本书(《黄公度先生传》)之后,才知道公度先生不只是胡适博士所推崇‘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流诗宗,而是具有多方面超人才能的奇人。”《〈黄公度先生传〉读后》,《中原》114期,1967年8月。
    ③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第89页。
    ①参见黄延豫:《家变始末记》,张永芳、李玲选编:《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上),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48—53页。
    ②参见寄寰:《梅县人在南社》(载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7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78年,第72—73页),又见罗可群:《南社诗人古直生平及其爱国思想》,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4期。
    ①丘式如:《记梅县古直先生》,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3卷第1期,1973年3月,第100页。
    ②沈卫威先生认为通过古直率领文学院教授团反对胡适,可见“古直此时与胡适的文化观念完全相反”。北京大学中文系课程倡导新文学写作,反对读经,而中山大学日趋保守,中文系提倡忠孝,国文第一必修课为读《孝经》。见《现代大学中文系的知识体系与新文学的生存空间》(收入沈卫威著《大学之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57—158页。)
    ③丘式如:《记梅县古直先生》,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3卷第1期,1973年3月,第101—102页。
    ①古直:《黄公度先生小传》,《黄公度先生诗笺》卷一,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
    ②古直:《复邹校长海滨书》,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7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78年,第235页。
    ③参见古成业:《酒颜红入少年林——追忆和父亲古直一起的日子》,刊于古小彬、古向明编:《国学家古直》,香港新闻出版社,2008年,134—151页。
    ④李稚甫:《古直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学术上的贡献》,古小彬、古向明主编:《国学家古直》,香港新闻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古直:《黄公度诗笺自序》,古直选笺:《黄公度诗笺》(隅楼丛书第三种),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
    ②《发凡》第4条,钱萼孙(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蒋英豪:《〈人境庐诗草〉的注释》,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第291页。
    ②引文使用古直选笺《黄公度先生诗笺》(隅楼丛书第三种,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初版。1—2页。)和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标点笔者所加。黑体字部分为钱注补充的内容。
    ①《发凡》,钱萼孙(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李稚甫:《古直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学术上的贡献》,古小彬、古向明主编:《国学家古直》,香港新闻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第39页。
    ③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第1卷第4期,1935年。
    ④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10月。
    ⑤据赖伯陶(即黄伯权)手抄本《日本杂事诗》附录《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署“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五弟遵楷述于宣南之辱顾草庐”,可知作于1915年。据黄伯权赠给董作宾的手抄本《日本杂事诗》,今藏中研院近代所图书馆。
    ①古直:《黄公度先生小传》,《黄公度先生诗笺》卷一,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
    ②参见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第315页。
    ①古直:《序》,《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丛书第2种,1931年再版,梅县古氏排印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按:标点参考《古氏丛书叙录》廿二,载古直:《层冰堂五种层冰堂文略》,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4年,第146—147页。此书由古直的在台湾弟子陈槃、闵孝吉、曾天声、彭精一和族孙古贵训等编订出版。
    ②按: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2集刊录古直所著《客人对——建设周报以獉狉加客人感之而作》,文后有“编者按”补充了此文的背景史实,(《梅州文献汇编》第2集,台北:梅州文献社,1976年。第5页。),又,李稚甫的《古直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学术上的贡献》一文,亦有对此事的述评。
    ③参见罗敬之:《罗香林先生年谱》,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25—26页。
    ①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校点者高崇信、尤炳圻,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再版。
    ①参见王培青:《尤炳圻生平及其著译》,《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7期。第51—52页。
    ①高崇信、尤炳圻:《编校讫记》,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校点者高崇信、尤炳圻,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再版。
    ①《发凡》13条,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10月。
    ③梁容若:《黄遵宪评传》,《中国文学十家传》(第一辑),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346页。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第188则,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293页。
    ②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10月。
    ③梁容若:《黄遵宪评传》,《中国文学十家传》(第一辑),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346页。
    ④古直:《古直与管雄论﹤人境庐诗草﹥重印本诠释之正误》,《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2—3期。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2013年2月22日。
    ⑤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第293页。
    ⑥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10月。
    ①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②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80页。
    ③参见胡宗刚:《胡先骕先生年谱》,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④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2—83页。
    ①钱仲联:《自传》,马亚中编:《学海图南录——文学史家钱仲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②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第1卷第4期,1935年。
    ③参见马亚中:《钱仲联先生学术蠡测》,《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④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第1卷第4期,1935年。
    ⑤冯振:《冯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⑥陈柱:《陈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10月。
    ②冯振:《冯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③陈柱:《陈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④冯振:《冯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⑤钱萼孙:《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⑥冯振:《冯序》,钱萼孙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郑子瑜:《关于黄遵宪诗的笺注及其佚诗》,《诗论与诗纪》,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11—13页。
    ①附录二董鲁安先生辑黄公度集外诗《新嫁娘诗》,高崇信、尤炳圻校点《人境庐诗草》,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再版,附录二第1、2页。
    ①黄遵宪未刊遗稿:《人境庐诗草自序》,《学衡》第60期,1928年1月。
    ②“威至威斯”,今译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浪漫时代的伟大诗人。他和另一个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尔律治诗歌合编为《抒情歌谣集》出版,1800年版本是第二版,也是最重要的版本,收有华兹华斯为该版写的序言,提倡朴实无华的诗风,在用词、选材和诗歌功能上提出了新颖的观点,是英国浪漫派诗歌的重要文献。
    ①黄遵宪:《寄和周朗山诗跋(同治癸酉)》,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39页。
    ①黄遵宪:《与朗山论诗(黄公度先生(遵宪)遗稿)》,《岭南学报》第2卷第2期,1931年。按:标点一仍《岭南学报》,与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收录的《致周朗山函》(第292页)标点不同。
    ②黄遵宪:《越南篇》,《岭南学报》第4卷第2期,1935年。
    ③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民国诗话丛编》(6),第293页。
    ①葛贤宁:《近代民族诗人黄公度》,《新中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
    ②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第1卷第4期,1935年。
    ③罗敬之:《罗香林先生年谱》,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26页。
    ①黄遵宪遗著:《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书林》第1卷第1期,1937年。
    ②钱玄同:《关于黄公度先生墨迹》,《书林》第1卷第1期,1937年。
    ③葛贤宁:《近代民族诗人黄公度》,《新中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
    ①温儒敏:《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宋云彬:《序》,《中国文学史简编》,重庆:文化供应社1945年出版。
    ③梁容若、王得时合著:《中国文学史书目》,《图书馆学报》第二期,台中:东海大学图书馆出版,1960年。
    ①温儒敏:《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陈子展《自序》:《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徐志啸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按:《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初版,笔者未见,本文引文使用徐志啸导读本,下文不详注。
    ②陈炳堃:《最近三十年文学史例言》,民国丛书第一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据太平洋书店1937年版影印)。本文引文使用此影印本,下文不详注。
    ③温儒敏:《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①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39页。
    ①葛贤宁:《近代中国民族诗人黄公度》,《新中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
    ②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41页。
    ③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26页。
    ①张宗祥:《清代文学》,民国丛书第五编49,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据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影印),第59—60页。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一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据世界书局1935年版影印)。本文所引,出自此版本,只在文中标明页码,不详注。
    ②梁容若、王得时合著:《中国文学史书目》,《图书馆学报》第二期,台中:东海大学图书馆出版,1960年。
    ③张大为等合编:《胡先骕文存》(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①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235-236页。
    ②郑振铎:《文学大纲》(上),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影印),第2043页。
    ③郑振铎:《文学大纲》(上),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影印)。第2047—2048页。
    ④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933年国难后第一、二版,第329页。
    ①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初版,第140页。
    ②陈冠同:《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民智书局,1931年初版,第173页。
    ③陈冠同:《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民智书局1931年初版,第181—182页。
    ④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改订本),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第11版,第132页。
    ⑤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1931年初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15页。
    ①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初版,第150─152页。
    ②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平:斌兴印书局,1934年,第255──257页。
    ①蒋鉴璋:《中国文学史纲》,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年,第101-102页。
    ②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下册),上海:元新书局,1934年,698页。下文只标明页码,不详注。
    ③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五版,第250页。
    ①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147页。
    ②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六版,第246─247页。
    ③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二版,第336页。
    ④施慎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初版,188—189页。
    ⑤[日]长泽规矩也著,胡锡年译,《中国学术文艺史讲话》,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初版,第196页。
    ①宋云彬:《中国文学史简编》,重庆:文化供应社,1945年初版,第124─127页。
    ②胡云翼:《新著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7年新一版,第268—269页。
    ③杨荫深:《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5版,第502页。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民国丛书第二编58,上海书店1990年(据中华书局1949年版影印),第450页。
    ②苏雪林:《中国文学史略》,国立武汉大学印,出版年不详,第123页。下文标明页码,不详注。
    ①谭正璧:《序言》,《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初版。
    ①龙沐勋:《中国韵文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97-98页。
    ②胡云翼:《自序》,《新著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7年。
    ③张长弓:《三版自序》,《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六版。
    ④范宁:《郑振铎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杰出贡献》,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98页。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第455—456页。
    ①钱仲联:《序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1),上海书店2002年。
    ②参见张寅彭:《自序》,《民国诗话丛编》(1),上海书店2002年。
    ①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叙》,上海书店1988年(据退耕堂民国十七年雕版影印)。1页。
    ②见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上、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③徐世昌:《晚晴簃诗汇》171卷,《晚晴簃诗汇》(四),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310页。
    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叙》,《晚晴簃诗汇》(1),上海书店1988年(据退耕堂民国十七年雕版影印),1页。
    ①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3),249页。下文引用此版本诗话内容,只标明页码,不详注。
    ①杨香池:《偷闲庐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3),上海书店2002年,701页。下文引用此版本诗话内容,只标明页码,不详注。
    ①钱萼孙:《十五年来之诗学》,《学术世界》1937年第2卷第3期。大成老旧全文数据库。又见周秦、刘梦芙编校:《梦苕庵诗文集》(下),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626页。
    ②钱萼孙:《近代诗评》,《学衡》第52期,1926年4月。
    ①钱仲联著,周秦整理《钱仲联学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8—59页。
    ②钱仲联:《前言》,《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钱仲联著,周秦整理《钱仲联学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1页。
    ④详见刘梦芙《读﹤梦苕庵诗话﹥》,《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⑤本章引文出自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下文概只标注则号,不详注。
    ①钱萼孙(仲联):《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①按:《人境庐诗草笺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附录“诗话”(437页)所录这一则内容末尾文字稍有不同,多选评了《伦敦大雾行》、《夜泊》、《晚渡江》和《寒夜独坐卧虹榭》等四题的诗句。
    ①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89页。
    ②水天明:《我所认识的吴雨僧先生》,李继凯、刘瑞春编:《追忆吴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①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82页。
    ②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36—40页。
    ①钱锺书:《序》,《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北京三联书店版2001出补订重排本上、下册,将补订和补正直接插至在原文之下,便利参考。本文撰写参阅上海书店影印本和三联书店补订重排版,各则序号依照补订重排版。由于初版本与补订本内容有个别字句的出入,故本文引述诗话原条内容使用初版本(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
    ②汪容祖:《忧患与补偿:试探﹤谈艺录﹥与﹤管锥篇﹥的写作背景与心情》,汪荣祖主编:《钱锺书诗文丛说——钱锺书教授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桃园:中央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第299页。
    ③柯灵:《促膝闲话中书君》。《联合文学》第54期(1989年4月),第135页。
    ④钱锺书:《读﹤拉奥孔﹥》,《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38—39页。
    ①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第29页。
    ②参见敏泽:《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李明生等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重印。349—383页。
    ①郭延礼:《关于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问题——读﹤谈艺录﹥对公度诗的评价》,《文史哲》2007年第5期。
    ②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第36页。
    ③龚鹏程:《论晚清诗》,台北: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98页。
    ④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第243页。按:初版与补订版文字有出入,1948年初版为“学人每为‘我手写我口’放言所误,不知手指有巧拙习不习之殊”,中华书局补订本1984年为“学人每过信黄公度《杂感》第二首‘我手写我口’一时快意大言,不省手指有巧拙习不习之殊”。这些有关黄遵宪的文字,中华书局1984年补订本标明是“补订一”,三联补订重排本则当作初版原文。
    ①龚鹏程:《论晚清诗》,台北: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05页。
    ②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下),三联书店,2001年,第608页。
    ①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81—83页。
    ①程亚林:《对话的愉快》,《读书》2005年第4期。
    ②李金松:《为钱锺书对黄遵宪诗歌的评价一辨》,《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③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1页。
    ④钱锺书:《引言》,《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三联书店,2001年。
    ①王蘧常:《自序》,《国耻诗话》,上海:新纪元出版社,1947年。下文引用此版本,只标明页码,不详注。
    ①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第1卷第4期,1935年。
    《时务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1年。
    《新民丛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8年。
    《清议报》,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7年。
    《新青年》,上海:上海书店,1915—1926年。
    《庸言》,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学衡》,台北:学生书局(影印),1971年。
    《知新报》,澳门:澳门基金会(影印),1996年。
    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出版,1923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小组编:《人境庐集外诗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曹旭选注:《黄遵宪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日]长泽规矩也著,胡锡年译,《中国学术文艺史讲话》,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初版。
    陈冠同:《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民智书局,1931年初版。
    陈国球、王宏志、陈清侨编:《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1、2、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5年。
    陈平原、王风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陈衍:《石遗室诗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据1929年版景印)。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子展(炳堃):《最近三十年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一编56,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据太平洋书店1937年版影印)。
    陈铮编:《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陈中凡著,姚柯夫编:《陈中凡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年。
    程亚林:《近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中山:《清代广东诗话考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狄葆贤(平等阁主人):《平等阁诗话》二卷,上海:上海时报馆1908年。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辅仁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建构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7册),台北:联经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龚鹏程:《论晚清诗》,台北: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古直选笺:《黄公度先生诗笺》,隅楼丛书第三种,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7年。
    古直:《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丛书第2种,1931年再版,梅县古氏排印本。
    古小彬、古向明编:《国学家古直》,香港:新闻出版社,2008年。
    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933年国难后第一、二版。
    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广东语文学会近代文学研究会、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管理委员会编:《黄遵宪研究》,1985年。
    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中下),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平:斌兴印书局,1934年。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民国丛书第一编94,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据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景印)。
    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宗刚:《胡先骕先生年谱》,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
    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初版。
    胡云翼:《新著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7年新一版。
    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1、2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986年。
    黄保真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黄维樑:《中国诗学纵横论》,台北:洪范书店,1982年三版。
    黄药眠口述,蔡彻撰写《黄药眠口述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黄遵庚初校、梁启超复校,日本排印本,1911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高崇信、尤炳圻校点,北京:文化学社,1933年再版。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中、下),钱仲联笺注,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钱仲联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下),钱仲联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下),钱仲联笺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蒋鉴璋:《中国文学史纲》,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年。
    蒋英豪:《黄遵宪师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蒋寅:《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日]静轩居士:《江户繁昌记》(初编),天保三年(1832)刊,克己塾版。
    李继凯、刘瑞春编:《追忆吴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李明生等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重印。
    李小松选注:《黄遵宪诗选》,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
    梁启超著,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梁容若:《中国文学十家传》(第一辑),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出版社,1966年。
    梁容若:《中国文学史研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五版。
    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上海:元新书局,1934年。
    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民国丛书第二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据中华书局1949年影印)。
    刘世南选注:《黄遵宪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龙沐勋:《中国韵文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罗香林编:“兴宁乡贤丛书”,香港兴宁乡贤丛书校印处出版,1958年。
    罗敬之:《罗香林先生年谱》,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
    马亚中编:《学海图南录——文学史家钱仲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裴效维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一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据世界书局1935年版影印)。
    钱锺书:《谈艺录》,民国丛书第四编58,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据开明书店1948年版影印)。
    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钱锺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钱仲联著,周秦整理,《钱仲联学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日]前野直林主编:《中国文学史》,连秀华、何寄澎译,台北:长安出版社,1979年。
    丘秀强、丘尚尧编:《梅州文献汇编》(第1—12集),台北:梅州文献汇编社出版,1975—1981年。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五版。
    上海书店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上海:上海书店,1994—1996年。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
    沈卫威:《吴宓与〈学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加]施吉瑞:《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孙洛丹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施慎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初版。
    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宋云彬:《中国文学史简编》,重庆:文化供应社,1945年初版。
    苏雪林:《中国文学史略》,国立武汉大学印,出版年不详。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初版。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改订本),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第11版。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程千帆校点,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汪松涛:《梁启超诗词全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荣祖主编:《钱锺书诗文丛说——钱锺书教授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桃园:中央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
    王瑷玲编:《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9年。
    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庚(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王蘧常:《国耻诗话》,上海:新纪元出版社,1947年。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魏仲佑:《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
    魏仲佑:《晚清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吴彩娥等著:《诗话研究——诗学与文化》,彰化: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出版,2009年。
    吴宓:《空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6),上海书店2002年。
    吴天任:《黄公度(遵宪)先生传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夏敬观:《忍古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夏晓虹:《诗界十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夏晓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肖文评主编:《罗香林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许俊雅编:《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2年。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一——四),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据退耕堂民国十七年雕版影印)。
    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杨儒宾等编:《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华民国百年传承大展(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3),上海书店2003年。
    杨荫深:《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5版。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
    叶钟玲:《黄遵宪与南洋文学》,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002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怀、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六版。
    张大为等合编:《胡先骕文存》(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再版。张永芳、李玲选编:《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上、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张煜南、张鸿南辑刊,张芝田、刘燕勋编订:《梅水诗传》卷一,台北影印版(据1902年版),1973年(张颖基独资)。
    张宗祥:《清代文学》,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据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影印)。
    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二版。
    郑海麟、张伟雄编校:《黄遵宪文集》,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
    郑海麟:《黄遵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郑毓瑜:《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郑子瑜:《人境庐丛考》,新加坡: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1959年。
    郑子瑜:《诗论与诗纪》,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郑子瑜:《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台二版。
    郑振铎编著:《文学大纲》,民国丛书第四编53,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影印)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景印)。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
    中国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概论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黄遵宪研究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民间文学集》(第8集)(第2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日本管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周佳荣:《言论界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
    周明之:《胡适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雷颐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左鹏军:《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左舜生:《中国近代史话初集》,台北:传记文学社,1970年。
    左舜生:《中国近代史四讲》,香港:友联出版社,1962年。
    曹琦:《由﹤光绪嘉应州志﹥看黄遵宪的成长环境》,《东方人文学誌》第3卷第1期,2003年3月。
    陈建华:《黄遵宪﹤樱花歌﹥诗旨与德川幕政》,台北中外文学月刊社编:《中外文学》第19卷第5期,1990年10月。
    陈拱初:《黄公度先生之诗的评价与其词的搜逸》,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1971年11月第93期。
    陈拱初:《诗杰黄公度杰作举隅》,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1971年8月、9月第90期、91期。
    陈敬之:《黄遵宪》,台北畅流半月刊社编:《畅流》1963年第28卷第5、6、7期。
    陈平原:《胡适的述学文体》(上),《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陈与龄:《日本国志序书后》,《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第41期,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陈运通:《客籍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黄遵宪的故事》,台北中外杂志社编:《中外杂志》73卷第5期,2003年5月。
    陈彰:《晚清诗界大家:黄遵宪之生平及其诗》,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1969年12月和1970年1月第70、71期。
    陈瞻园:《吴著﹤黄公度先生传稿﹥简介》,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1973年6月第3卷第2期。
    程光裕:《黄遵宪与日人的情谊及其日本国志》,台北华冈学会编:《东西文化》1968年6月。
    程光裕:《关于黄遵宪研究的新资料》,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1976年3月第5卷第4期。
    程亚林:《对话的愉快》,《读书》2005年第4期。
    程中山:《香江诗话:潘飞声与香港》,原刊于《文汇报》2006年1月17日。网址:htttp: www.zhsc.net.Item.aspx?id=8212,检索时间:2013年3月3日。
    [日]大野实之助:《从形式上看黄遵宪的诗》,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研究会编:《中国古典研究》第12号,1964年12月。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学衡》1923年6月第18期。
    胡先骕:《评郑子尹巢经巢诗集》,《学衡》1922年7月第7期。
    葛贤宁:《近代中国民族诗人黄公度》,《新中华》1934年7月2卷7期。
    龚鹏程:《论晚清诗》,台北: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管林:《近百年来黄遵宪研究的回顾与期望》,《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郭长海:《高旭诗风的转变和诗界革命的衰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4卷第3期,2005年5月。
    郭延礼:《关于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问题——读﹤谈艺录﹥对公度诗的评价》,《文史哲》2007年第5期。
    柯灵:《促膝闲话中书君》。《联合文学》第54期(1989年4月)。
    孔祥吉:《黄遵宪若干重要史实订证》,《清史研究》2010年5月。
    黄海章:《黄遵宪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载《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
    黄延缵:《我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黄遵宪》,《广东文史资料》第29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黄延缵:《与〈人境庐诗草〉研究有关的黄遵宪家族部分史实述评》,载《岭南文史》((广东)省文史研究所编)第8期。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学衡》1928年第60期。
    黄遵宪:《与朗山论诗(黄公度先生(遵宪)遗稿)》,《岭南学报》1931年第2卷第2期。
    黄遵宪:《越南篇》,《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第2期。
    黄遵宪:《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书林》1937年第1卷第1期。
    黄遵宪作词,李平之作曲:《军中歌》,《浙江青年》1940年第1卷第7期。
    蒋英豪:《悲剧英雄聂士成——读黄遵宪﹤聂将军歌﹥》,载于《明报月刊》1983年6月号。
    蒋英豪:《﹤日本杂事诗﹥与近代汉语新词》,(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
    蒋英豪:《人境庐诗与黄遵宪的仕宦网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学报》2001年新第10期。
    金受申:《晚清两大平民诗家:金和和黄遵宪诗研究》,《新北辰》1937年。
    赖强:《﹤黄公度先生传﹥读后》,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第114期,1978年8月。
    李金松:《为钱锺书对黄遵宪诗歌的评价一辨》,《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梁容若:《记黄遵宪》,台北国语日报社编:《书和人》(《国语日报副刊》)第17期,1965年。
    梁容若、王得时合著:《中国文学史书目》,《图书馆学报》第二期,台中东海大学图书馆出版,1960年。
    林光灏:《记嘉应黄公度》,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3卷第2期,1973年。
    林丽娟:《笔下沧海正横流——清末诗史黄遵宪》,(台北)《历史月刊》第125期,1998年6月。
    [日]铃木虎雄:《读﹤人境庐诗草﹥后》,载于《支那学报》第9卷第1号,东京弘文堂,1937年7月。
    刘梦芙:《读﹤梦苕庵诗话﹥》,《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刘世南:《从黄遵宪诗谈注释之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
    刘淑芬:《黄遵宪的思想》,《史原》第9期,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79年。
    陆胤:《清季民初的“政治与文学”——〈国风〉、〈庸言〉诗文栏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罗可群:《南社诗人古直生平及其爱国思想》,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4期。
    罗香林:《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述评》,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年。
    罗香林:《胡晓岑先生年谱》,新加坡南洋学会编:《南洋学报》第17卷第2辑,1963年出版。
    骆志伊:《文学革命先驱黄遵宪》,台北中外杂志社编:《中外杂志》30卷第6期,1981年12月。
    罗翼群:《黄公度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感赋》,兴宁县政协委员会编:《兴宁文史》11辑,1988年。
    马亚中:《钱仲联先生学术蠡测》,《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毛庆耆:《潘飞声小传》,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编辑部:《文教资料》1995年第5期。
    彭泽周:《初代驻日公使之笔话》,台北大陆杂志社编:《大陆杂志》第84卷第2期,1992年2月。
    千里:《首创文学维新的黄遵宪》,台北艺文志月刊社编:《艺文志》155期,1978年8月。
    潜:《关于黄公度》,《中国公论》1942年第7卷第三期。
    钱仲联(萼孙):《黄公度先生年谱补正》,《真知学报》1943年第三卷第二期。
    钱仲联(萼孙):《十五年来之诗学》,《学术世界》1937年第2卷第3期。大成老旧全文数据库。
    钱仲联、严明:《袁枚与陈衍:论诗坛盟主对清诗发展的积极影响》,《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钱玄同:《关于黄遵宪墨迹》,《书林》第1卷第1期,1937年。
    丘式如:《记梅县古直先生》,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3卷第1期,1973年3月,
    任潮:《黄公度》,《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1935年第41期,良友图书公司。
    阮廷焯:《黄公度评传后序》,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2卷第4期,1972年12月。
    孙颖:《百余年来黄遵宪研究回顾》,《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月。
    孙以苍:《“诗界革命”的启蒙人——黄遵宪》,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第167期,1978年1月。
    陶涤亚:《晚清诗人黄公度——他究竟是否民族诗人》,《文坛》第156期,台北:文坛社,1973年。
    王飚:《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再论南社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8月。
    王大任:《爱国诗人黄遵宪》,台北民主宪政编辑委员会编:《民主宪政》第29期,1966年2月。
    王培青:《尤炳圻生平及其著译》,《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7期。
    王玺:《黄遵宪对日本的认识》,台北大陆杂志社编:《大陆杂志》第49卷第1期,1974年6月。
    王煜:《黄遵宪思想探微》,台北孔孟学会编:《孔孟月刊》第28卷第11期。
    维之:《民族诗人黄公度》,《新动向》1943年第74期。
    魏仲佑:《黄遵宪述略》,台中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东海中文学报》第1期,1969年。
    魏泉:《〈青鹤〉研究——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存和创作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温廷敬:《黄遵宪传》,《欧风半月刊》1934年第5卷第8、9合期。
    吴芳吉:《吾人眼中的新旧文学观》,《学衡》1925年6月第42期。
    吴天任:《黄公度之日本杂事诗》,香港自由人社编:《自由人》1955年4月。
    吴天任:《黄遵宪与维新政治》,香港民主评论半月刊社:《民主评论》1953年6月第4卷第11期。
    吴天任:《黄遵宪新派诗之影响》,台北民主宪政编辑委员会:《民主宪政》1953年9月第4卷第17期。
    吴小如:《黄遵宪的诗歌成就》,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编:《国文天地》1992年1月第7卷第8期。
    吴彩娥:《〈平等阁诗话〉导读》,网址:http: www.wretch.cc blog newpoetry67098,检索时间2013年3月5日。
    夏冰:《怀念先贤黄遵宪》,苗栗中原杂志社编:《中原》1970年8月第78期。
    夏晓虹:《作为书面语的晚清报刊白话文》,《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6月。
    夏晓虹:《1920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学术因缘——以新发现的梁启超书札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夏晓虹:《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月。
    许常安:《饮冰室诗话所见晚清诗界革命之主张》,日本中国学会编:《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第17集,1965年。
    徐信符:《广东藏书记略》,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1975年12月第5卷第3期。
    严家炎:《从时间、空间、语言三个向度拓展现代文学史研究——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答问》,《中华读书报》247期第9版,2012年2月22日。
    杨幼未:《近代革命诗人黄公度》,《浙江青年》1936年第2卷第10期。
    杨向时:《人境庐诗摭述》,台北政治大学编:《政治大学学报》1961年11月第4期。
    杨淙铭:《石遗室诗话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号,1988年。
    曾景忠:《从〈庸言〉看梁启超》,《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日]增田涉:《关于黄遵宪》,刘纕英译,新加坡南洋学会编:《南洋学报》1964年(1965年出版)第19卷第1、2合辑。
    张堂錡:《夏荷叶上的露珠:读黄遵宪﹤山歌﹥九首》,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编:《国文天地》第7卷第8期,1992年1月。
    张璧君:《黄遵宪的香港感怀诗》,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1984年3月第14卷第1期。
    郑雅尹:《东云西雁两迟迟: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探析》,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
    正先:《黄公度——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逸经》1936年7月第10期。
    郑子瑜:《黄遵宪与新文化运动》,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编:《国文天地》1992年1月第7卷第8期,。
    重之:《黄遵宪先生的诗》,《粤风》1935年第1卷第4期。
    周作人:《日本杂事诗》,《逸经》1936年4月第3期。
    周作人:《人境庐诗草》,《逸经》1937年第25期。
    祝秀侠:《黄公度先生生平及其人境庐诗》,台北传记文学社编:《传记文学》1974年7月第25卷第4期。
    祝秀侠:《黄公度先生生平及其人境庐诗》,台北广东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广东文献季刊》1974年12月第4卷第4期。
    《中国文学评出“百年百优”》,《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17日第7版。
    黄彦棋:《本乡∕异乡:黄遵宪民俗诗研究》,私立东海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11年。
    林明德:《梁启超与晚清文学运动》,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9年。
    罗石:《狄葆贤氏族的诗学传家与文学思想》,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8年。
    严贵德:《黄公度诗之研究——以人境庐诗草为中心》,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