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吴越武术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按导师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构想,即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它是由中原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齐鲁武术文化、吴越武术文化等地域武术文化组成,因此,只有具体统一的深入到各地域对当地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那么武术文化理论结构的样式也就能在历史的把握中逐渐摸清并得以归纳总结,从而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整体系统性。而对吴越武术文化的研究是该整体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从动态历史变迁的研究视角,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纵向分析吴越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横向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形态特征,力求对吴越武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时空鸟瞰。
     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吴越武术文化进行了界定,即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吴越地区的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并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即古代吴越武术文化、近代吴越武术文化及当代吴越武术文化。
     其一,在上篇古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拳谱典籍、文物遗迹、拳种技术、武术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从先秦吴越先民跃动的风姿,显现出其好剑轻死、忠于然诺的精神;从《孙子兵法》为武术提供的击技之源,到《越女论剑》的术道并举,显现出先秦吴越武术文化的贡献。
     之后,在吴越文化从尚武轻死到崇文敦礼渐次转变的影响下,无论是吴越武术史迹所反映出的“武艺纷呈”,还是吴越史料文字所散发出的“能击善舞”的气息,亦或吴越市俗文化所表达出的“武艺荟萃”之信息,吴越武术文化都表现出向尚娱重乐方向的转变。
     至明清时期,由于吴越地区遭受倭寇的严重影响,吴越兵家开始了对武术的研究,虽多出于为军事战阵而用之目的,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既留存着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又对武术的传衍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吴殳之《手臂录》、黄百家之《内家拳法》以及黄宗羲“内外家”之观点,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吴越民间对武术的研究贡献,而且表现出与兵家研究的明显区别,即较为注重技术的归纳与理论研究。
     由此,本文认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即早期好剑轻死的特征和后期在尚娱重乐影响下的武艺纷呈的特征。但明清时期吴越地域的武术研究,则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故本文认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好剑轻死、武理熠熠。
     其二,在中篇近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武术组织、书籍、比赛以及吴越武者的爱国主义事迹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在近代,吴越地区是文化转型的先行地区,而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条件更是把位于吴越地区的上海推向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前沿,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枢纽,武术也不例外。在上海出现的民间武术组织中较具代表性的精武体育会,在南京建立的政府组织的中央国术馆,在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中都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并且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竞赛方式的研究尝试,奠定了武术走向现代体育竞技行列的基础。与此同时,吴越地区还凭借其各种优越的条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籍,从而推动了武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为改变武术界“知之者不能言,能言者不及知”的状况,以及武术的良好传播和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无论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尚武”精神,巾帼英雄秋瑾表现出的临难不畏,还是神拳大龙蔡龙云之御侮雪耻,都充分体现出近代吴越人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故本文认为近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中西糅合、敢为人先。
     其三,在下篇当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武术人物、拳种技术、武术教育以及武术传播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从托起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第一道靓丽风景线的武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体历行,运思著述,立足传承,勇于超越的精神;从吴越民间武术来看,既有传统拳种的挖掘整理,又有新拳种的诞生;而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则显示出长拳类与传统类项目的并重;散打竞技技术水平则显现出稳定发展,居全国较为领先的趋势,女子散打更是异军突起。从武术教育来看,中国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完成是在吴越地区,而且吴越地区拥有全国第一个乃至目前唯一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所以吴越地区担当着中国武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故任重而道远。从当代吴越武术传播来看,它体现出吴越人思维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总能把握住武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而与时俱进。
     因此,本文认为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传承超越、与时俱进。
     经过综合研究,本文拟构建出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结构。主要内容是:古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好剑轻死、武理熠熠;近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中西糅合、敢为人先;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传承超越、与时俱进。
According to my tutor’conception, the Chinese region wushu culture is a multi-entity. It is composed by Chinese central wushu culture, Bashu wushu culture, Qilu wushu culture, Wuyue wushu culture etc.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region wushu culture only has made a deep study in each region, Summarize the region feature of the Chinese wushu culture, then the wushu culture theory structure style will be clear.
     So the article put the study to use sociological theory etc. from the view of historical changes, vertical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Wuyue wushu culture, horizontal study each historical period’feature of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article puts forword the concept of Wuyue wushu culture. Meaning of this concept is th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the people lived on Wuyue area created all related of wushu activities includ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The main part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section of ancient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section of modern Wuyue wushu culture and the section of contemporary Wuyue wushu culture.
     First, in the ancient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article get conclusion:
     From pre-Qin period the people lived on Wuyue area created wushu culture that presenting the feature of not fearing death, be fond of sword and loyal of promise. At the sametime“Sun Zi's Art of War”provided for wushu of the source of attack skill, the development method and theory simultaneously of“Yue Nv of Sword”that presen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pre-Qin Wuyue wushu culture.
     Afterwar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form which Wuyue culture from esteemed martial arts and not fearing death to esteemed culture, regardless of Wuyue wushu culture’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reflected“displaying the different wushu”, or Wuyue ancient wushu books and records reflected“striking and dancing imultaneously”, also or Wuyue custom culture expressed“gathering the various of wushu together”, Wuyue wushu culture displayed the featu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ntertainment.
     To Ming and Qing period, because of pirate's serious influence, Wuyue military commanders started to research on wushu, although their stems were for the using of the military battlefield, but their research both is historical data that preserving the vivid valuable wushu technique, and display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for spreading out the development to wushu. At the sametime,“Wushu’shou bi lu”,“Huangbaijia’nei jia quan fa”as well as“Huang Zongxi’viewpoint of nei jia and wai jia”, all reflected contribution of Wuyue folk, moreover displaye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which studyed with the military commander.
     Second, in the modern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article get conclusion:
     In the modern times, With transition of cultureWuyue area was advanced area, at the sametime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dition, Shanghai located the Wuyue area was pushed to the most front, thus became the key 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ransition, so wushu was not exceptional.
     For example, Chin Woo Athletic Federation was representative comparatively in the folk Wuyue wushu organization which appeared in Shanghai, Central Wushu Education was Wuyue official wushu organization which builded in Nanjing. These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peomoting popular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Central Wushu Education’researching at wushu competition which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to moving wushu towards the modern athletic.
     At the same time, Wuyue area also relies on its various of superior condition, has published a great deal of wushu books, thus pushed wushu related theories of study, these has made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spreading of wushu and the theory system of wushu’scientific.
     Third, in the contemporary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article get conclusion: We saw the spirt of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 in these old wushu experts. At the sametime Wuyue folk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also expressed the featur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uyue wushu education has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from college education t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o Wuyue wushu education has a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a long-term.
     At the sametime, at the aspect in wushu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spread, Wuyue people’mode of thinking and concepts is to develop the new from the old, and always can grasp the time of wushu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se studies, the article puts forword the structural feature of Wuyue wushu culture. The feature of ancient Wuyue wushu culture is fond of sword, not fearing death and glittering of wushu theory; the feature of modern Wuyue wushu culture is mixed China and West together, leading as guide; the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Wuyue wushu culture is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t, advanced with times.
引文
①王玉东.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科学扬弃.东岳论丛.1999,6:88
    ②李晓衡,罗成翼,何小英.论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思想教育研究.2004,3:21
    ①陈逸平,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19
    ②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9
    ③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7
    ④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推向世界.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科学大会论文集
    ⑤郭志禹.论开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术文化教育.见: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上海体育学院教材2004:88
    ⑥谢建平.近十年来武术文化研究的综述.体育文史.2000,4:44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②《文心雕龙·时序》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
    ②(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③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
    ④陈建宪.文化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5
    ①(韩)权锡焕.吴越文化研究叙说——以韩国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为中心.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2
    ②董楚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文化”面面观.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
    ③董楚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文化”面面观.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
    ①路云亭.中国武术文化三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90-93
    ②华桦.试论武术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湖北体育科技.1997,2:8-10
    ③程志理,谢坚.武术的文化特征分析——武术文化的三层次.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1
    ④康戈武.古代武术演进的文化结构研究.体育文史.1998,3:24-31
    ⑤李成银,周培启.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育科学.1991,3:14-16
    ⑥郑旭旭.武术文化刍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
    ⑦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07-113
    ⑧郭志禹.论武术的整体思维与传统健身理论的有机结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7-14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52
    ②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250
    ③顾琅川.古越文化性格考略.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1
    ④董楚平,金永平等.吴越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1-12
    ①陈万雄.吴越文化:中国的灵秀与江南水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16-17
    ②图片来源:陈万雄.吴越文化:中国的灵秀与江南水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17
    ③《史记·吴太伯世家》
    ④《吴越春秋·卷一吴太伯传》
    ⑤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史(下)[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194
    ⑥《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
    ⑦《尔雅·释地》
    ⑧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史(下)[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183
    ①束景南,姚诚.激烈的“猛士”与冲淡的“名士”:鲁迅与周作人对吴越文化精神的不同承传.文学评论.2004.3:86-87
    ①曹金华.吴地民风演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
    ②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0,25:36
    ③《越绝书·越绝卷第七》
    ④钟少异.古剑的历史和传说(插图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6-38
    ⑤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8-91
    ①顾琅川.古越文化性格考略.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4
    ②《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③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④钟少异.古剑的历史和传说(插图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29
    ⑤董楚平.金永平,吴越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8
    ⑥《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
    ⑦《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⑧《吴地记》
    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⑩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4
    11段清波.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17
    ①《孙膑兵法·十问》
    ②杨英杰.先秦车战述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5:80
    ③《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④《国语·卷十九吴语》
    ⑤《越绝书·越绝卷第八》
    ⑥《晏子春秋集释·第五卷内篇杂上第五》
    ⑦《庄子·刻意篇》
    ⑧《战国策·卷二十》
    ⑨《越绝书·越绝卷第十一》
    ⑩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史(下).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2211
    11谭德睿,廉海萍,徐惠康等.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见: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255-260.
    12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5-86
    13《荀子·强国篇第十六》
    ①《越绝书·越绝卷第十一》
    ②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4
    ③《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
    ④钟少异.古剑的历史和传说(插图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7
    
    ①《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
    ②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10-511
    ③《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①王立,郝明.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中国韵文学刊.2003,2:28
    ②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66-167
    ③《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①赵沛霖.祖先崇拜与中国古代神话:兼论中西神话不同历史命运的宗教思想根源.天津社会科学.1992,6:83-88
    ②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
    ③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78
    ④《陆游诗全集·卷二·灌园》
    ⑤秋瑾《鹧鸪天》
    ⑥“戛剑生”是鲁迅1898年使用的别号,而且由其所著《戛剑生杂记》即可知。
    ⑦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4
    ⑧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79
    ⑨黄朴民,孙建民,高润浩.孙子兵法解读.超星数字图书网.2003:34-35
    ①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5-26
    ②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8-120
    ③吴如嵩.以战略文化为龙头推进《孙子兵法》的研究.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
    ④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8
    ⑤《孙子兵法·行军篇》
    ①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8
    ②谷兴荣,王星明.孙子探源——孙子其人及其孙子兵法.超星数字图书网.1992:119
    ③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8
    ④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9-120
    ⑤范传新.《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超星数字图书网.350
    ⑥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79
    ⑦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79
    ⑧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3
    ⑨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8
    ①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8
    ②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4
    ③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7
    ④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84
    ⑤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2
    ⑥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1
    ⑦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0-82
    ⑧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2
    ①万怀玉,佟庆辉.孙子诡道谋略在散打竞技中的运用.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超星数字图书网.602
    ②陈青.孙子兵法与散打战术.中华武术.1986,7:27
    ③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2
    ④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0
    ⑤徐才等.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1
    ⑥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4
    ⑦余利斌.《孙子兵法》与传统武术招式.中华武术.2005,8:30-31
    ①(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48-149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7
    ③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5
    ④马国兴.古拳论阐释.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⑤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论太极运动观(上).中华武术.2001,4:13
    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7-38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3
    ②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97
    ③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3
    ④马国兴.古拳论阐释.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⑤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7
    ⑥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8
    ⑦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5-76
    ①马国兴.古拳论阐释.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1:5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M].1997:37-38
    ③释义1为马国兴之阐释.见:马国兴.古拳论阐释.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
    ④释义2为于志钧之阐释.见: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5-77
    ①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438
    ②专诸与要离的事迹参考:《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8-40
    ①(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8-40
    ②《管子·问》
    ③《盂子·滕文公上》
    ④《庄子·说剑》)
    ⑤《韩非子·显学》
    ⑥《墨子·备梯》
    ①《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
    ②《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③李白《结袜子》
    ④《史记·刺客列传》
    ⑤《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⑥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2
    ①《史记·项羽本纪》
    ②《史记·吴王濞列传》
    ③《史记·吴王濞列传》
    ④《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
    ⑤《淮南子·主术训》
    ⑥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4-185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52-53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7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75-78
    ④沈颂金.汉画像石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1:22
    
    ①王良启.试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中原文物.1986.4:85
    ②董治祥,沈华甫,李瑞林.徐州风物志.1984:90
    
    ①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7-188
    ②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7-188
    
    ①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0-41
    ②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86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3-64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19
    ③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26
    ④林伯原.中国武术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135
    ⑤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4
    ①郭志禹,谢建平.中国武术史简编.上海体育学院.2004:25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06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17-118
    ④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18-119
    ①林伯原.中国武术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132-133
    ②《旧五代史·钱镠传》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52
    ④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50
    ⑤王仲尧.南宋临安文化市场初探.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55
    ⑥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5:29
    ①王仲尧.南宋临安文化市场初探.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55
    ②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西冷印社.1986:317
    ③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22
    ④倪士毅,方如金.南宋临安的都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1982.4:55
    ①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杭州大学学报.1979.1-2:147-149
    ②畲德余.浙江文化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113
    ③倪士毅,方如金.南宋临安的都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1982.4:55
    ④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3-14
    ⑤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9
    ①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27
    ②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
    ③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0-32
    ④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323
    ⑤《西湖老人繁胜录》
    ⑥《梦梁录?卷十二?角抵》
    ⑦《梦梁录?卷十四?外郡行祠》
    ⑧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
    ⑨宋子俊.市民?市民文化?市民文学.甘肃社会科学.2001.6:58
    ①伊永文.再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72
    ②伊永文.再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66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8
    ④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5
    ⑤《梦粱录?卷十九?社会》
    ①《宋史?卷一百九十二》
    ②苏轼《表忠观碑记》
    ③《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考二》
    ④苏轼《表忠观碑记》
    ⑤方如金.宋代浙江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探析.浙江学刊.1988.3:33
    ⑥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4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3-204
    ②《明史?卷二百十二》
    ③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97
    ④(明)戚继光,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2
    ⑤(明)戚继光,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2
    ①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①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9-90
    ②林伯原.中国武术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301
    ①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0-262
    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08-109
    ③崔强.《投笔肤谈》浅说.超星数字图书网.1989: 7
    ④徐才.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0
    
    ①何守法.白话《投笔肤谈》.长沙:岳麓书社.1997:26
    ②徐才.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6
    ①郑若曾.江南经略.上海:上海图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8册:426
    ②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43-544
    ③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体育科学.2004.8:78-79
    ④林伯原.明代武术发展状况初探.体育科学.1982.3:8
    
    ①赵冬梅.武道仿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99-100
    ②周致远.明代武学探微.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12
    
    ①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82
    ②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82
    ③郭志禹,谢建平.中国武术史简编.上海体育学院.2004:25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58-259
    ②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6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22
    ④(日本)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华联出版社.1997:322
    ⑤(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3
    ⑥(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
    ⑦(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
    ①林伯原.中国武术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312
    ①(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9
    ②(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③(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3
    ④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90
    ⑤(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83
    ⑥(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28
    ①(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2
    ②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17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23
    ②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2004.5:37
    ③内家拳由来参考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与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
    ④内家拳代表人物介绍参考唐豪《内家拳》,上海:中国武术学会.1935
    ①内家拳技术内容引自:黄百家《内家拳法》
    
    ①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8
    ②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9
    ③(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2
    ①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9
    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5
    ③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66
    ④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武当.2004.5:37
    ⑤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4
    ⑥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56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4
    ②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武当.2004.5:38
    ③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下).武当.2004.6:34
    ④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445
    ⑤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5
    ⑥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武当.2004.5:39
    ①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武当.2004.5:39
    ②(清)王宗岳等著,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7
    ③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武当.2004.5:39
    ④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45
    ⑤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775
    ⑥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下).武当.2004.6:35
    
    ①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
    ②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1
    ①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0
    ②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1
    ③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50
    ④钱穆.国史新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50
    ⑤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5:86
    ①(明)朱国祯,缪宏点校.涌幢小品(上).1998:1
    ②(明)朱国祯,缪宏点校.涌幢小品(上).1998:262-263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77
    
    ①马明达.说剑丛稿.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217-221
    ②马明达.说剑丛稿.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217-221
    ①《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36-537
    ②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24-225
    ③梁敏滔.陈元赟誉满日本.武林.1995.11:26
    ④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26
    
    ①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27-228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73
    ①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40
    ②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83-185
    ③资料来源:林伯原.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体育文史.1996.3:17
    ①陌雅.上海中华武术会.体育文史.1987.6:51
    ②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40
    ③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27
    ④上海图书馆.老上海风情录,四,体坛回眸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7
    ⑤精武体育会资料主要见: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网,精武详史
    ①精武体育会资料主要见: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网,精武详史;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47-248
    ①蔡扬武.从精武体育会看东方体育与西方体育的交汇.体育文史.1996.2:7
    ①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49
    ①中央国术馆始末资料参考: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36-338
    ①中央国术馆宗旨资料参考: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36-338
    ②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43
    ③张润苏.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中华武术.1988,10:5
    ④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39-41
    ⑤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43
    ①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83-284
    ②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51
    ③张淑贤,阎增臣.提倡武术壮我中华——张之江的武术思想初探.体育文史.1988.6:33
    ④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39-340
    ⑤资料主要参考: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82
    
    ①资料主要参考: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50
    ②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18
    ③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113-114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0-344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4
    ③周庆.国术周刊.体育文史.1992.2:73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5
    ②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58
    ③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61
    ①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体育文史.1995.6:19
    ②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48
    ③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43
    ④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体育文史.1995.6:21
    ①陈铁生.敬告主持精武言论者.精武月刊.1925.52
    ②蔡扬武.从精武体育会看东方体育与西方体育的交汇.体育文史.1992.6:7
    ③韩锡曾.浅谈精武体育会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浙江体育科学.1993.1:54
    ④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50
    ⑤张淑贤,阎增臣.提倡武术壮我中华——张之江的武术思想初探.体育文史.1988.6:33-34
    ⑥郭玉成,许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2:79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58
    ②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66
    ③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66
    ①樊锥.开诚篇三.《湘报》第24号,1898-4-2
    ②国魂篇.浙江潮.1903.1
    ③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32
    ④朱琳.近代国粹主义思潮评析.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8-9
    ⑤易剑东.试论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演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25-26
    ⑥熊晓正,陈晋章,林登辕.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体育文史.1997.4:13
    ⑦易剑东.试论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演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26
    
    ①郑师渠.晚清国粹派.超星数字图书网.1997:39-40
    ②段治文.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7.2:58
    ③吴少珉,赵金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①唐豪.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评价.上海.中国武术学会.1935.
    ②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上海.大东书局.1930.
    ③庞醒跃.参观全国武术大会之我见.东亚体育专门学校校刊.第4期.
    ④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
    ⑤徐震.太极拳源流·序.国术统一月刊社丛书.1936.第1集第3册:
    ⑥谢其章.近代出版业的大本营.科学时报.2003-8-7
    
    ①马永强.近代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9
    ②马永强.近代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0
    ③王建辉.1935-1936年:中国近代出版的高峰年代.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711
    ①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44-145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52
    ②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89
    
    ①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3:9-10
    ②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3:11-12
    ③曹继红.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
    ①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89
    ②舒盛芳,沈建华.欧、美近代体育的传入对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贡献.中国体育科技. 2004.3:62-63
    ③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113-114
    ④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社会化探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6.4:44
    ⑤舒盛芳,沈建华.欧、美近代体育的传入对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贡献.中国体育科技. 2004.3:62-63
    
    ①郁达夫.怀鲁迅.《文学》第七卷第五号.1936-11-1
    ②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90
    ③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3:8-10
    
    ①这段序文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150
    ②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302
    ③郑志林.论军国民教育与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34
    ①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3:8-10
    ②秋瑾资料参考: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89-90;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63-166;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0:201
    ①蔡龙云资料参考:太公.“神拳大龙”击败西洋拳师纪实.阅尽人间.1993.1:19-20
    ①当代吴越武术名家资料见:《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昌沧,周荔裳.中国武术人名辞典.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①郭志禹,谢建平.中国武术史简编.上海体育学院.2004:41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61-362
    
    ①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②《浙江省体育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体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61-62
    
    ①《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体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11
    ②《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体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15-16
    ①《上海体育精粹》编委会.上海体育精粹.大地出版社.1989:425
    ①船拳概述资料参考: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浙江省体育志》(吴采森,郑志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整理。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②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7
    ②王广西.中国功夫.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9
    ③王广西.中国功夫.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80
    
    ①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45,49
    ②赵晔(汉).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0-31
    ③冯普仁.吴地交通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8-39
    ④盛鸿郎.水:越文化的根底.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8
    ①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87
    ②王长俊.江苏文化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3
    ③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82
    ④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
    ⑤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⑥董楚平.吴越文化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0-12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11
    ②冯普仁.吴地交通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52-53
    ③崔乐泉.图说古代社会生活.5,忘忧清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27
    
    ①李钢.中国木兰拳.超星数字图书网.1994:1-2
    ②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木兰拳规定套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出版前言
    
    ①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79
    ②郭志禹.东方传统武术都市化路径一探.武术科学(搏击版).2005年,3:1-2
    ③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25
    ④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77
    ①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体育学刊.2000.5:119
    ②戴艳.木兰拳对中老年心血管系统机能影响的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4:138
    ③杜裕.木兰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和作用.体育学刊.2000.6:58
    ④杜红燕.木兰拳的价值探析.成都体院学报.2002.3:77
    ①李钢.中国木兰拳.超星数字图书网.1994:205
    ②温力.中国武术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17
    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木兰拳规定套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出版前言
    ④刘峻骧.武术与舞蹈.现代中国.1991.9:19
    ⑤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20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83-184
    ②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
    ③范燕美.陈建云.对木兰拳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体育科技.2002.11:57
    ①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1986.1:24
    ②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体育学刊.2000.5:118
    ③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 1986.1:24-25
    ④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体育学刊.2000.5:118
    ⑤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 1986.1:24-25
    
    ①姜娟,勾庆华.对辽宁地区木兰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90
    ②范燕美.木兰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上海个案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5:7-8
    ③梁慈民.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07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5
    ②杜胜林,洪浩.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26-27
    ③金牌统计表参考:1988年至2005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7
    
    ①马宇峰.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4
    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8
    
    ①全国武术高教发展战略研讨会.广州日报。2004-11-18
    ②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体育学刊.2006.2:78
    ③余水清.明清武术论着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体育科学.2004.8:77
    ①余水清.明清武术论着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体育科学.2004.8:79
    ①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3届博士论文:95
    ①郭志禹.论开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术文化教育.见: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上海体育学院教材2004:88
    [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教材.2004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文心雕龙·时序》
    [6]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7]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11]董楚平,金永平等.吴越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2]陈万雄.吴越文化:中国的灵秀与江南水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13]《史记》
    [14]《吴越春秋》
    [15]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史(下)[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16]《尔雅》
    [17]《管子》
    [18]曹金华.吴地民风演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读史方舆纪要》
    [20]《宋书》
    [21]《续资治通鉴》
    [22]《范文正公集》
    [23]《攻媿集》
    [24]《越绝书》
    [25]《新唐书》
    [26]《韩昌黎集》
    [27]《李直讲文集》
    [28]《五杂俎》
    [29]《吴郡志》
    [30]嘉靖《上海县志》
    [31]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2]《汉书》
    [33]《全晋书》
    [34]张荷.吴越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35]《吕氏春秋》
    [36]《资治通鉴》
    [37]《三国志》
    [38]《隋书》
    [39]《宋书》
    [40]《颜氏家训》
    [41]《晋书》
    [4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3]钟少异.古剑的历史和传说(插图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4]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5]《春秋左传》
    [46]老子《道德经》
    [47]《孙子兵法》
    [48]《吴地记》
    [49]段清波.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50]《孙膑兵法》
    [51]《国语》
    [52]《晏子春秋集释》
    [53]《庄子》
    [54]《战国策》
    [55]《荀子》
    [56]《淮南子》
    [57]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8]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59]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78
    [60]《陆游诗全集·卷二·灌园》
    [61]秋瑾《鹧鸪天》
    [62]徐才等.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3]黄朴民,孙建民,高润浩.孙子兵法解读[M].超星数字图书网.2003
    [64]赵国华.中国兵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5]谷兴荣,王星明.孙子探源——孙子其人及其孙子兵法[M].超星数字图书网.1992
    [66]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6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8]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9]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0]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1]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72]《盂子》
    [73]《韩非子》
    [74]《墨子》
    [75]《孟子集注》
    [76]李白《结袜子》
    [77]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8]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9]董治祥,沈华甫,李瑞林.徐州风物志[M].1984
    [80]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81]林伯原.中国武术史[M].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
    [82]郭志禹,谢建平.中国武术史简编[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83]《旧五代史》
    [84]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M].杭州:西冷印社.1986
    [85]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6]畲德余.浙江文化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7]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88]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89]《西湖老人繁胜录》
    [90]《梦梁录?卷十二?角抵》
    [91]《宋史?卷一百九十二》
    [92]苏轼《表忠观碑记》
    [93]《文献通考》
    [94]《明史》
    [95](明)戚继光,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6]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97]崔强.《投笔肤谈》浅说[M].超星数字图书网.1989
    [98]何守法.白话《投笔肤谈》[M].长沙:岳麓书社.1997
    [99]郑若曾.江南经略[M].上海:上海图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8册
    [100]赵冬梅.武道仿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101]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2] (日本)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华联出版社.1997
    [103] (清)吴殳着,孙国中增订点校.中国枪法真传——增订手臂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4]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6] (清)王宗岳等著,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7]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8] (明)朱国祯,缪宏点校.涌幢小品(上)[M].1998
    [109]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110]《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11]《上海体育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86.体育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3]吴采森,郑志林.浙江省体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14]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15]上海图书馆.老上海风情录,四,体坛回眸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116]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6
    [117]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
    [118]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9]吴少珉,赵金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20]唐豪.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评价[M].上海.中国武术学会.1935.
    [121]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M].上海.大东书局.1930.
    [122]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 [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2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4]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5]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6]昌沧,周荔裳.中国武术人名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27]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8]《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体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129]《上海体育精粹》编委会.上海体育精粹[M].大地出版社.1989
    [13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1]王广西.中国功夫[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132]王长俊.江苏文化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3]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4]崔乐泉.图说古代社会生活.5,忘忧清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35]李钢.中国木兰拳[M].超星数字图书网.1994
    [136]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木兰拳规定套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37]刘峻骧.武术与舞蹈[M].现代中国.1991.9:19
    [138]梁慈民.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9]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王玉东.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科学扬弃[J].东岳论丛.1999.6
    [2]李晓衡,罗成翼,何小英.论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3]陈逸平,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推向世界[C].见: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科学大会论文集
    [5] (韩)权锡焕.吴越文化研究叙说——以韩国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为中心[C].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董楚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文化”面面观[C].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谢建平.近十年来武术文化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史.2000.4
    [8]路云亭.中国武术文化三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9]华桦.试论武术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1997.2
    [10]程志理,谢坚.武术的文化特征分析——武术文化的三层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1
    [11]康戈武.古代武术演进的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史.1998.3
    [12]李成银,周培启.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J].体育科学.1991,3
    [13]郑旭旭.武术文化刍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
    [14]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15]郭志禹.论武术的整体思维与传统健身理论的有机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
    [16]顾琅川.古越文化性格考略[C].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束景南,姚诚.激烈的“猛士”与冲淡的“名士”:鲁迅与周作人对吴越文化精神的不同承传[J].文学评论.2004.3
    [18]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0.25
    [19]杨英杰.先秦车战述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5
    [20]王立,郝明.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J].中国韵文学刊.2003.2
    [21]赵沛霖.祖先崇拜与中国古代神话:兼论中西神话不同历史命运的宗教思想根源[J].天津社会科学.1992.6
    [22]谭德睿,廉海萍,徐惠康等.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C].见:徐湖平.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23]徐同林.吴文化与《孙子兵法》散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4]吴如嵩.以战略文化为龙头推进《孙子兵法》的研究[J].见: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
    [25]范传新.《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C].见: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超星数字图书网.
    [26]万怀玉,佟庆辉.孙子诡道谋略在散打竞技中的运用[C].见: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超星数字图书网.
    [27]陈青.孙子兵法与散打战术[J].中华武术.1986.7
    [28]余利斌.《孙子兵法》与传统武术招式[J].中华武术.2005.8
    [29]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论太极运动观(上)[J].中华武术.2001.4
    [30]沈颂金.汉画像石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1
    [31]王良启.试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J].中原文物.1986.4
    [32]王仲尧.南宋临安文化市场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33]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J].历史研究.2002.5
    [34]倪士毅,方如金.南宋临安的都市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1982.4
    [35]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J].杭州大学学报.1979.1-2
    [36]宋子俊.市民?市民文化?市民文学[J].甘肃社会科学.2001.6
    [37]伊永文.再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38]方如金.宋代浙江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探析[J].浙江学刊.1988.3
    [39]余水清.明清武术论着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J].体育科学.2004.8
    [40]林伯原.明代武术发展状况初探[J].体育科学.1982.3
    [41]周致远.明代武学探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42]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上)[J].武当.2004.5
    [43]王志远.内家拳“十四禁忌”诠释(下)[J].武当.2004.6
    [44]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5
    [45]梁敏滔.陈元赟誉满日本[J].武林.1995.11
    [46]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47]林伯原.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J].体育文史.1996.3
    [48]陌雅.上海中华武术会[J].体育文史.1987.6
    [49]蔡扬武.从精武体育会看东方体育与西方体育的交汇[J].体育文史.1996.2
    [50]张淑贤,阎增臣.提倡武术壮我中华——张之江的武术思想初探[J].体育文史.1988.6
    [51]周庆.国术周刊[J].体育文史.1992.2
    [52]张润苏.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J].中华武术.1988.10
    [53]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J].体育文史.1995.6
    [54]陈铁生.敬告主持精武言论者[J].精武月刊.1925.52
    [55]韩锡曾.浅谈精武体育会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1993.1
    [56]郭玉成,许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2
    [57]樊锥.开诚篇三[N].《湘报》第24号,1898-4-2
    [58]国魂篇[J].浙江潮.1903.1
    [59]朱琳.近代国粹主义思潮评析[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60]易剑东.试论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演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
    [61]熊晓正,陈晋章,林登辕.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J].体育文史.1997.4
    [62]段治文.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7.2
    [63]庞醒跃.参观全国武术大会之我见[J].东亚体育专门学校校刊.第4期.
    [64]徐震.太极拳源流·序[J].国术统一月刊社丛书.1936.第1集第3册
    [65]谢其章.近代出版业的大本营[N].科学时报.2003-8-7
    [66]马永强.近代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7]王建辉.1935-1936年:中国近代出版的高峰年代[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68]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3
    [69]曹继红.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0]舒盛芳,沈建华.欧、美近代体育的传入对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贡献[J].中国体育科技. 2004.3
    [71]易剑东.民国时期武术社会化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4
    [72]郁达夫.怀鲁迅[J].《文学》第七卷第五号.1936-11-1
    [73]郑志林.论军国民教育与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74]太公.“神拳大龙”击败西洋拳师纪实[J].阅尽人间.1993.1
    [75]董楚平.吴越文化概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
    [76]盛鸿郎.水:越文化的根底[C].见: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7]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78]郭志禹.东方传统武术都市化路径一探[J].武术科学(搏击版).2005年.3
    [79]张振峰.甄志平.继承传统、兼收并蓄——由木兰拳运动看传统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与应用[J].体育学刊.2000.5
    [80]戴艳.木兰拳对中老年心血管系统机能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4
    [81]杜裕.木兰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0.6
    [82]杜红燕.木兰拳的价值探析[J].成都体院学报.2002.3
    [83]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
    [84]范燕美.陈建云.对木兰拳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85]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1986.1
    [86]姜娟,勾庆华.对辽宁地区木兰拳运动现状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
    [87]范燕美.木兰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上海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5
    [88]杜胜林,洪浩.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89]马宇峰.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90]全国武术高教发展战略研讨会[N].广州日报.2004-11-18
    [91]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