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困境与追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认为,由于现存元代杂剧作家传记资料较为少见,有关元代杂剧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本文选择通过元杂剧中恶妇、贤妇形象的对比研究这一新视角来考察作家创作心理,试图探讨元代杂剧作家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由此而催发的理想追求。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具体分析元代杂剧作品中恶妇形象、贤妇形象的分类、表现,说明恶妇形象、贤妇形象成为两组道德符号:前者是无序的制造者、道德的破坏者、财富的掠夺者、生命的戕害者;后者是有序的维护者、道德的重建者。
     第二章从两类人物形象在创作过程中的模式化、程式化入手,探讨其中的深刻内涵,认为恶妇形象实际代表了元代杂剧作家面临的现实困境,贤妇形象则象征着元代杂剧作家强烈的理想追求。
     第三章通过阐述恶妇戏、贤妇戏中男性角色的弱化表现及耐人寻味的结局,分析了元代杂剧作家在困境与追求的二难情绪中表现出来的创作心理特征:宣泄、求助、自矜等弱化心态与自我道德化、渴求正义皇权、向传统回归等精神追求相互纠结。
The dissertation deems that the study on the creation psychology of "Northern" type dramatists in Yuan Dynasty is limited by lots of factors due to the lack of biographies about dramatists in Yuan Dynasty. As a result, this dissertation hope s to explore t he creation psychology of the "Northern" type dramatists through the new visual angle that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mages of the evil women and the virtuous w omen and tries to approac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faced to the dramatists as well as their moral ideal generating from it.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pters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the images of the evil women and the virtuous women in the "Northern" type dramas. It explains how the images of the evil women and the virtuous women become two kinds of morality symbols. Consequently, the former symbolizes the creators of disorder, violators of morality, seizers of wealth, slayers of life 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safeguards of order, constructors of moralit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explor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stemming from these two kinds of images by analyzing the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 It thinks that the images of the evil women signify the difficult position faced to the dramatists while the images of the virtuous women mean the ardent ideal of the dramatists.
    In the third chapter , through explaining the weakened male-roles and meaningful endings, the dissertation expounds the traits of creation psychology that dramatis ts display
    
    
    
    in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difficult position and moral ideal: weakened psychologies such as unbosoming, seeking help, bragging are tangled with moral pursuits such as moralizing themselves, seeking righteous imperial-authority, regressing to tradition.
引文
[1] 赵春宁:《古代戏曲的两极思维方式》,《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第97页.
    [2]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3] (明)王骥德:《曲律:第三卷·杂论三十九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8页.
    [4]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106页.
    [5]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3页.
    [6]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00,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84页.
    [7] (金)李俊民:《岁寒堂记》,《全元文》(一)卷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8] (元)刘敏中:《邹节妇诗序》,《全元文》(十一)卷39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
    [9] (法)丹纳:《艺术哲学》(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9页.
    [10]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38页.
    [11]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44,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21页.
    [12] (元)姚枢:《请申止杀之诏》,《全元文》(二)卷64,江苏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页.
    [13] (元)郝经:《须城县令孟君墓铭》,《全元文》(四)卷13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14] (元)胡祗(?):《上李尚书书》,《全元文》(五)卷14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15] (金)元好问:《跋闲闲自书乐善堂诗》,《全元文》(一)卷21,江苏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页。
    [16] (金)元好问:《东平府新学记》,《全元文》(一)卷22,江苏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17] (元)李昶:《移诸相某书》,《全元文》(二)卷6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页.
    [18] (元)郝经:《河东罪言》,《全元文》(四)卷12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19] (元)朱经:《〈青楼集〉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20] (金)刘祁:《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页.
    [21] (元)刘敏中:《励志赋》,《全元文》(十一)卷38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22] (元)梅时举:《李昌期妻孝妇何氏记》,《全元文》(十一)卷37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23] (元)赵复:《燕京(?)建玉清观碑》,《全元文》(二)卷58,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24] (元)郝经:《厉志》,《全元文》(四)卷127,江苏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25] (元)王义山:《高德祥聚粮集跋》,《全元文》(三)卷8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26] (元)吴澄:《邢氏孝行序》,《全元文》(十四)卷48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27] (金)元好问:《敏之兄墓铭》,《全元文》(一)卷3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页.
    [28] 王文才(编著):《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29] (清)李渔(著):《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30] (金)元好问:《博州重修学记》,《全元文》(一)卷2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页.
    [31] (元)郝经:《思治论》,《全元文》(四)卷12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32] (美)C.S.霍尔、V.J.诺德贝(著),冯川(译),陈维政(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4页.
    [33] 张进德:《元代士妓爱恋杂剧的文化解读》,《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第129页.
    [34] (法)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35] (金)元好问:《赵州学记》,《全元文》(一)卷2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页。
    [36]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25,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072页.
    [37]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95页.
    
    
    [38] (元)吴澄:《静斋铭》,《全元文》(十五)卷50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39] 罗忼烈:《元曲三百首笺·自叙》,转引自魏崇新:《一代文人的命运之曲——谈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及其意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3期,第64页.
    [40] 武安国,聂振弢(选注):《元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41] (汉)司马迁(撰):《史记·李斯列传》卷87,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39~2540页.
    [42] (元)刘敏中:《尚志斋记》,《全元文》(十一)卷39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1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元曲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1 《全元文》(一至五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全元文》(十一至十五册),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元史》[明] 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3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 《元诗选注》武安国、聂振弢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 《中国戏剧学通论》赵山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 《元代戏剧学研究》陆林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9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0 《元曲家考略》孙楷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12 《元散曲艺术论》王毅著,岳麓书社1997年版
    13 《雅俗之间的徘徊》吴建国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14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 《元杂剧史》李修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6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7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么书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0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郑传寅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余秋雨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 《女诫》张福清编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4 《草木子》[明]叶子奇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5 《两浙金石志》[清]阮元编,道光四年临海洪氏刻本
    26 《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清]盛宣怀辑,光绪25年武进盛氏刊
    27 《青阳文集》[元]余阙撰,上海涵芬楼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四从续编本
    28 《东维子文集》[元]杨维桢撰,四部丛刊影印鸣野山房抄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