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谣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谣谚产生的时间非常早,而搜集、辑录谣谚的历史同样悠久。先秦时期,谣谚就被记录在典籍中。宋代的《乐府诗集》和《古今谚》是最早的专门辑录谣、谚的著作。这两部书的编纂开启了系统搜集谣谚、编纂谣谚著作的历史。明清时期是古代谣谚著作编纂的鼎盛时期,而清末杜文澜的《古谣谚》则是古代谣谚著作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采诗”和“诗教”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制度。“采诗”旨在考察社会风俗,而“诗教”是利用诗歌对民众进行教化。杜文澜认为,在考察社会风俗,对民众进行教化两方面,谣谚也具有和诗歌一样的功能。《古谣谚》的编纂宗旨正是在于“观民风”和教化民众,以期更好地为政教服务。
     《古谣谚》担负着为政教服务的重要目的,因此在编纂体例的设计上显得十分严谨,和前代的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很多创新和特色。《古谣谚》严谨的编纂体例对后世谣谚著作,特别是对《中国近世谣谚》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Chinese ballads and proverb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so is the history of collecting and compiling them. 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ballads and proverbs were already recorded in scriptures. The earliest works of collected ballads and proverbs are the General Anthology of Yuefu Poems and the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Proverb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two works marks the initiation of systematical col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ballads and proverb. Compilation of works of ballads and proverbs reached peak time in the Ming and Qin Dynasty, and among them the Ancient Ballads and Proverbs edited by Duwenlan of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one.
     "Collecting poetry" and "Poetic education" are two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Collecting poetry" aims to observe social custom, and "Poetic education" is targeted at cultivating the masses. According to Duwenlan, ballads and proverbs assume the same function as poetry in the aspects of observing social customs and cultivating masses. And it's also the purpose of editing the Ancient Ballads and Proverbs.
     The book of the Ancient Ballads and Proverbs serves the important purpos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e compilation style of this book is very rigorous. There are many 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ok, compared to former works of the same kind. The Ancient Ballads and Proverb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works, especially the Ballads and Proverbs of Modern China.
引文
1 钟敬文著:《中国近世谣谚·序》,见《中国近世谣谚》,张守常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 谢贵安著:《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3 台湾世界书局所编《古谣谚》于1964年出版,为杨家骆主编之中国学术名著第二辑,中国俗文学丛刊第一集。
    4 南朝宋·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49页。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6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0页。
    7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4页。
    8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8页。
    9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7页。
    10 《国语·周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页。
    11 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12 东汉·班固著:《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3页。
    13 南宋·朱熹:《诗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 东汉·崔寔著,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页。
    15 《农政全书》乃明代徐光启所编,其辑录的农谚主要集中在卷十一的“农事占候”篇中。
    16 明·沈德潜著:《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7页。
    17 明·张四维撰:《古诗纪·序》,见《古诗纪》,明·冯惟讷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8 清·陈鳣编:《恒言广证·自序》,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19 清·翟灏编:《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7页。
    20 清·翟灏编:《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2页。
    21 清·翟灏编:《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9页。
    22 清·梁同书编:《直语补证·序》,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3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24 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25 东汉·班固著:《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5页。
    26 《汉书·礼乐志》,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5页。
    27 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28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29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17页。
    30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17页。
    3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5页。
    32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9页。
    33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6页。
    3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2页。
    35 东汉·班固著:《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10页。颜师古注曰:谣俗谓闾里歌谣,政教善恶也。
    36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57页。
    37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李邰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17页。
    38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刘陶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51页。其注释日:谣言谓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陟之。
    39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羊续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0页。
    40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羊续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0页。
    41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党锢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86页。意为:天下最守规矩的是方伯武,因为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而获得尚书印的是周仲进。
    42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党锢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86页。东汉桓帝后期,宦官专权,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司隶校尉李元礼、太尉陈仲举、渔阳太守王叔茂都受到士大夫们的敬重,这是流传在当时太学生中赞扬三人的谣谚。
    43 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黄香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14页。《后汉书·黄香传》,黄童即黄香,自幼家贫,他不仅自己劳动,奉养老母,还发奋读书,学术造诣一流,所以时人作此歌谣赞扬他。
    44唐·李延寿著:《北史·崔挺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01171页。
    45 南朝梁·沈约著:《宋书·戴法兴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4页。
    46 郭子章编:《六语·谣语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二五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会编。齐鲁书社1995年9月版。
    47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48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页。
    49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50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6页。
    5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53页。
    52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53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54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55 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862页。
    56 金宝著:《早期诗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4月。
    57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58 王梦鸥注译:《尚书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3页。
    59 金宝著:《早期诗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4月。
    60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1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7页。
    62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3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64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65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66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页。
    67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68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5页。
    69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3页。
    70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5页。
    7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25页。
    72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8页。
    73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65页。
    7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5页。
    75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76 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862页。
    77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页。
    78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79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9页。
    80 南宋·朱熹:《诗经·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1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82 薛之诚著:《谚语研究》,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36年。
    83 谢贵安著:《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66页。
    8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85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86 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说家存目二,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013页。
    87 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其书谓周守忠之《古今谚》“今谚则鄙俚者多矣”,第3009页——3010页;谓郭子章之《六语》“而所录明代近事,往往猥杂”,第3013页。
    88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2页。
    89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3页。
    90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洪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60页。
    9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1页。
    92 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71178页。
    93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天文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0页
    94 北齐·魏收著:《魏书·崔浩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08809页
    95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天文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8页。
    96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47页。
    97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52页。
    98 《全唐文·唐僖宗南郊赦文》记载:“近日奸险之徒,多造无名文状,或张悬文榜,或撰造童谣。此为弊源,合处极法。”
    99 张守常编:《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100 高殿石编:《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页。此童谣选自《捻军歌谣》。
    101高殿石编:《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此童谣选自《太平天国歌谣》,忠王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将领李秀成。
    102高殿石编:《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此童谣选自《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是义和团时期歌谣
    103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5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6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4页。此谣为“蜀中童谣”
    107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5页。此谣为“窦建德军中谣”
    108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2页。此谣为“京师为光禄茂才谣”
    109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0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8页。其引文为:五代时,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云云。
    11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1页。
    112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页。
    113 古籍中很多谣谚并未以“谣”“谚”称之,而称之以“乡语”“俚语”“俗语”,更增加了辨别的难度。
    11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页。
    115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49页,其名为“夏至重阳俗语”。
    116 其原文为:湖广,古荆州地……中国之地,四通五达,莫楚若也。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117 其原文为:而“湖广熟,天下足”之谣,天下信之,地盖有余利也。
    118 吕肖奂著:《中国古代民谣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页。
    119 清人刘毓崧所作《古谣谚·序》,见《古谣谚》,清·杜文澜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0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其谣正文为: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121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9页。其谣正文为: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122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其谣正文为:行白渚,君追汝,句骊马。
    123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其谣正文为:三公锄,司马如。
    124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5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3页。。其谣正文为: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126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1页。
    127 明·郭子章编:《六语》,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杨慎,字用修。
    128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9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0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1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24页。
    132 张祖涌:《杨慎对俗文学的贡献》,载于《文史杂志》1988年,第05期。
    133 谢贵安著:《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34 尚恒元、彭善俊编:《二十五史谣谚通检·编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5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6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7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38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39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140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41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42 张守常著:《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43 《古今俗语集成》由王树山、尚恒元、申文元等编辑,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其第一、二卷分别收古籍经史和子集里的俗语;第三、四卷分别收近代小说和戏曲里的俗语。这种以“经史子集”的分类辑录方式受《古谣谚》的影响颇深。
    144 薛之诚:《谚语研究》,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学系硕十论文,1936年。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
    元·左克明编:《古乐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版。
    明·杨慎编:《古今风谣》、《古今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明·郭子章编:《六语》,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冯惟讷编:《古诗纪》,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版。
    清·钱大昕编:《恒言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清·陈鳢编:《恒言广证》,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清·翟灏编:《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清·梁同书编:《直语补证·序》,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清·范寅编:《越谚》,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清·钱大昭编:《迩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清·平步青编:《释谚》,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清·胡式钰编:《语窴》,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清·郑志鸿编:《常语寻源》,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罗振玉著:《俗说》,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史襄哉编:《中华谚海》,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朱雨尊编:《民间谚语全集》,世界书局1933年版。
    夏大山编:《中华农谚》,南京印刷有限公司1934年版。
    费洁心编:《中国农谚》,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朱炳海编:《天气谚语》,开明书店1952年版。
    尚恒元、彭善俊编:《二十五史谣谚通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树山、尚恒元、申文元等编:《古今俗语集成》,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高殿石编:《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守常编:《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朱自清著:《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朱介凡著:《中国谣俗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朱介凡著:《中国风土谚语释说》,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版。
    谢贵安著:《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桐生著:《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守常编:《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吕肖奂著:《中国古代民谣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何群著:《民谣语》,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武占坤著:《中华谚谣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玉波著:《明代民歌研究》,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朱秋枫著:《浙江歌谣源流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版。
    曾永义著:《俗文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版。
    何学威编:《中国风土谣谚释》,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刘旭青著:《浙江谚语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薛之诚著:《谚语研究》,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36年。
    赵叶花著:《先秦歌谣研究》,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5月。
    金宝著:《早期诗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4月。
    王旋伯著:《(古谣谚)的真正编者是谁》,载于1980年《江苏大学学报》。
    蒋立甫著:《漫谈我国古代儿歌》,载于1980年05期《江淮论坛》。
    车锡伦著:《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载于1983年03期《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陈汉才著:《略论孔子诗教》,载于1985年第2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张祖涌著:《杨慎对俗文学的贡献》,载于1988年第05期《文史杂志》。
    熊秉尧著:《杨慎与民间歌谣》,载于1989年01期《内江师专学报》。
    夏勇著:《论清人编选清代歌谣总集的成就与特色》,载于2009年2月第1期《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赵瑶丹著:《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载于2009年01期《社会科学评论》。
    王凯旋著:《关于中国古代谣谚民俗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于2010年第5期《文化学刊》。
    王轶著:《<古谣谚>校误、补辑》,载于2010年4月第2期《黄山学院学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