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聊斋志异》变形现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聊斋志异》中变形现象异彩纷呈,主要有物类变形和人的变形两大系统,其中物类变形主要包括器物变形、动植物变形和狐变形,这类变形现象除记载了一些特殊的变形现象之外,物类多化为人,参与到人的现实生活中,体现了蒲松龄对完美品质、理想生活的向往。人的变形主要有人变为鬼,人变为动物,人成仙和仙神变形。在这类变形中,蕴含了蒲松龄的批判、惩戒、教化等思想。这两类变形现象是蒲松龄独特的写法,蒲松龄在在继承原始神话思维的基础上,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手法上进行创新,变形现象在继承神话思维的基础上,拓宽了志怪小说“搜奇记异”的方法,变形现象折射了作者内心隐秘的世界,融入了经验之理、情感寄托。从而提升了《聊斋志异》的总体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In"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there are some colorful deformations,basically have twobig system, Substance deformation and man deformation.in Substance deformation whichmainly includes Implements deformation, plants and animals deformation and foxdeformation, besides this kind of deformation recorded some special deformation, manySubstance mostly convert into humans,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real life, this reflected theauthor's perfect quality, the ideal life and moral character. The other deformation was manconvert into ghost, person convert into animals, and people become immortal god. this kind ofdeformation contain the author's criticism, retribution, instruction thought, two types of thesedeformation write the author's uniqu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on the basis technique ofinnovation of "legend law of the novel", Pu song-ling succeed to original myth thinking,somake this kind of deformations include mythical thinking, widened the method of fictionnovel, this two deformations reflects the inward world, rich experience, emotional sustenance.Therefore Improved"Strange Tales of Liao zhai " art value and literature value.
引文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29页。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③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②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页。
    ①常昭:《聊斋志异》狐女的社会化特征,蒲松龄研究,2007(1)。
    ②黄洽:《狐与〈聊斋志异〉》,蒲松龄研究,1997(1)。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左丘明著,李维琦等编:《左传.宣公十五年》,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75页。
    ②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3页。
    ③班固著,冉昭德、陈直主编:《汉书选.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4页。
    ④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2页。
    ⑤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8页。
    ⑥郑艳:古代小说中的器物精怪及其民俗文化分析,民俗研究,2011(1)。
    ⑦李剑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张智华: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4)。
    ②郑艳:古代小说中的器物精怪及其民俗文化分析,民俗研究,2011(1)。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7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77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97页。
    ⑤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5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8页。
    ②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4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17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0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页。
    ⑤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34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3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9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6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7页。
    ③黄洽:《狐与<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研究,1997(1)。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6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8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8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6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82页。
    ①石昌渝:《论魏晋志怪鬼魅意象》,文学遗产,2003(2)。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45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2页。
    ⑤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80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7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1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85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2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2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⑤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68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07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1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6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3页。
    ③〈魏〉曹丕等撰,郑学弢校注:《列异传等五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3页。
    ⑤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①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0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6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34页。
    ③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00页。
    ④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1页。
    ⑤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3页。
    ①金珍河:《<搜神记>变形故事研究》,复旦大学论文,2010(3)。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①李剑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①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0页。
    ②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②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1]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3).
    [2]蔡斌.论蒲松龄的佛学观及其在《聊斋志异》的体现[D].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7).
    [3]蔡堂根.先秦的变形观念及其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常昭.《聊斋志异》狐女的社会化特征[J].《聊斋志异》研究,2007(1).
    [5]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狐情[J].《聊斋志异》研究,2003(2).
    [6]陈然兴.快感享用、肉身消耗与实惠补偿———论《聊斋志异》中的爱欲书写策略[J].明清小说研究,2010(1).
    [7]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9]邓百意.晚明神魔小说创作“幻”易“真”难的困境与陌生化叙事[J].文学研究,2006(3).
    [10]邓宇英.论《聊斋志异》中人的变形艺术[J].船山学刊,2006(4).
    [11]董林.中国古代文学变形观[D].四川大学硕士的学位论文硕士论文,2004(3).
    [12]段江丽.善书与明清小说中的果报观[J].明清小说研究,2002(1).
    [13]樊庆彦.《聊斋志异》中的虎狼王国[J].《聊斋志异》研究,2006(2).
    [14]付岩志.论《聊斋志异》中狐作祟现象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J].明清小说研究,2011(1).
    [15]干宝撰,汪绍盈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6]高志源.《聊斋志异》女妖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4).
    [17]胡梅.论魏晋南北朝志怪中人的妖恋小说[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18]黄洽.《狐与聊斋志异》[J].聊斋志异研究,1997(2).
    [19]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济南:山东大学,2009(1).
    [20]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M].山东:齐鲁书社,2005.
    [21]金珍河.《搜神记》变形故事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3).
    [22]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3]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2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5]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26]李绍荣.《聊斋志异》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J].文学教育,2010(5).
    [27]李雅妮.《聊斋志异》爱情描写与女性主义色彩[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8]林辰.神怪小说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9]刘耘.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8).
    [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1]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2]孟雪.《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4).
    [33]孟雪.《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山东民间树妖花神崇拜》[J].2010(1).
    [34]苗壮.笔记小说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5]裴钰.《聊斋志异》的鬼故事类型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7).
    [36]蒲松龄著,朱其恺等校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7]秦娟.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的硕士论文,2009(5).
    [38]屈小玲.法国高校《聊斋志异》研究及其他[J].文学遗产2011,(1).
    [39]屈小玲.《聊斋志异》与清代地方政府的神灵崇拜考察[J].明清小说研究,2010(2).
    [40]任增霞.《聊斋志异》与道家思想[J].明清小说研究,2003(3).
    [41]申瑞妮.《聊斋志异》“鬼报型”作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2]石昌渝.论魏晋志怪鬼魅意象[J].文学遗产,2003(2).
    [43]孙正国.中国义虎型故事的文化传承[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
    [44]谭玉良.论《聊斋志异》的“幻化”与文化心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45]汪玢玲,陶理《聊斋志异》与鬼文化(续)[J].聊斋志异研究,2003(4).
    [46]汪玢玲.《聊斋志异》与鬼文化[J].蒲松龄研究,2003(2).
    [47]汪玢玲.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8]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9]汪玢玲.蒲松龄与民俗学[J].东北师大学报,1984,(5).
    [50]汪玢玲.七十年来的蒲松龄研究[J].蒲松龄研究,1994,(2).
    [51]汪玢玲《鬼狐风情一(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2]王玲.浅论古代小说中的“人变兽”类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3]王佃印.变形对聊斋志异女性意蕴的开拓[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4]王建平.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报恩酬情[J].文学自由谈,2009(4).
    [55]王晶红.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J].上海大学学报,2006(5).
    [56]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6).
    [57]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8]王立群.鬼狐形象的消解:从“鬼狐性情化”到“凡人灵异化——《聊斋志异》与《淞隐漫录》写作手法之比较[J].古典文学新探,2009(1).
    [59]王莉莉.《聊斋志异》中的植物精怪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0).
    [60]王莉莉.唐代传奇中的植物形象[J].南都学坛,2011(4).
    [61]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3).
    [62]王雪梅.浅淡《聊斋志异》中的物性[J].文学欣赏,2007(1).
    [63]文平.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幻化艺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05(5).
    [64]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5]袭维英.上古变形神话的成因探索—兼论仙化的变形构想[J].天府新论,1999(2)
    [66]熊明.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J].明清小说研究,2008(1).
    [67]郇彦宁.狰狞外貌后的俗世情怀——《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68]杨棣.论蒲松龄对异类幻化女性形象“三重”生命的审美体认[J].聊斋志异研究,2009(4).
    [69]杨志浩.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幻化故事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0]于天池.论蒲松龄的民俗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1).
    [71]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2]臧国书.《聊斋志异·阿宝》死亡情节建构的心理诉求[J].聊斋志异研究,2008(4).
    [73]张利群.庄子“物化”说的审美意蕴[J].广西大学学报,1989(3).
    [74]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5]张璇.异类有情尚堪晤对———《聊斋志异》动物描写摭谈[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7).
    [76]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7]张智华.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78]郑春元.蒲松龄对精怪小说的艺术创新[J].渤海大学学报,2011(1).
    [79]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J].聊斋志异研究,2008.(1).
    [80]郑艳.古代小说中的器物精怪及其民俗文化分析[J].民俗研究,2011(1).
    [8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82]朱迪光.动物精怪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1994(4).
    [83]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