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初“浙西词派”形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浙西词派”是推动词由明代的萧条步入清代中兴这一发展转变过程的关键角色。目前对浙西词派的相关研究不少,但多着眼于单个作家或者整个词派的发展,对它在明末清初的形成的研究比较零散。本文以“浙西词派的形成与明词批评”、“浙西词派的形成与其他流派的关系”、“推尊姜张词派”这三条“线”以及“《词综》的编纂刊刻”、“《浙西六家词》的刊刻”、“《乐府补题》的复出刊刻”这三个“点”为脉络,对清初浙西词派的形成状况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和描述。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浙西词派的形成背景”,介绍了浙西词派出现的地域、时代、文学传统等背景,着重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期的的词坛背景,分析了浙西词派的形成乃是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文学外部和内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从流派传承的角度,梳理了浙西词派与云间词派、梅里词人群、柳洲词派、西陵词人群、广陵词人群、阳羡词派等各流派与词人群的关系,论述了浙西词派在形成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明词批评,对明末清初的各大词派和词人群体的观念和思想加以选择、汲取、继承、创变和更新,在与当时词坛的广泛交融中,最终创为有清两大词派之一。
     第三章“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词派的确立”,综合了浙西词派在形成期的各种词集、序跋、书信、札记等文献中呈现出来的词学思想和观念,认为浙西词派在康熙十八年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明词批判为基础、以创建新的流派大旗为目的的词学理论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之初的词学理论体系:1、去明词之俗;2、提倡姜张雅词、斥黜明词典范;3、推出新的词学审美范式以及浙西词派的词体观念。
     第四章以《浙西六家词》、《乐府补题》为切入点,论述了浙西词派形成期的作家群及其创作。第一节分析了以“浙西六家”为核心的浙西词派作家群在词派形成期的多样化的创作内容和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从而以具体的作品展示,为浙西词派的形成奠定了群体基础,也为这一群体的词学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宣扬。第二节重点论述了浙西词派的咏物词。以《乐府补题》为比较对象,认为《乐府补题》虽然为浙西词派的咏物词创作提供了蓝本和可模仿的典范,但是浙西词派的咏物词大部分是背离了《乐府补题》的审美意蕴的,这种背离既与浙西宗主朱彝尊的思想、身世及政治社会等因素有关,也是浙西词派树立流派旗帜、扩大词派影响的需要。
ZheXi Ci School had played a key role on promoting the revivion of Ci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ZheXi Ci School ,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a single writer or the whole development.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he XiCi School is fragmented. Therefore, my thesis studies three clu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and the criticism of Ci in Ming Dynast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and other Ci schools, the preference of JiangZhang Ci School) and three points (the publications of CiZong, ZheXiLiuJiaCi and YueFuBuTi), and on this basis, we made a clear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Ⅰ——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We described the region, the age, the literary traditon, etc. And we believed that it is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ChapterⅡ——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and other Ci Schools. In this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ZheXi Ci School and other Ci schools, such as YunJian Ci School, Meili Poets, LiuZhou Ci School, XiLing Poets, GuangLing Poets, YangXian Ci School. By choosing, learning, changing and updating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these Schools and Poets, ZheXi Ci School finally formed and became one of the two most famous Ci Schools in Qing Dynasty.
     ChapterⅢ——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We integrated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ZheXi Ci School from a variety of literatu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Ci school.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ncluded:
     1. abandoning the vulgar things in Ming Ci;
     2. advocating the views of JiangZhang Ci School;
     3. proposing new aesthetic paradigm and their own concepts.
     ChapterⅣ——We discussed The writers and works in the formation of ZheXi Ci School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ZheXiLiuJiaCi and YueFuBuTi .In SectionⅠ, we remained that ZheXiLiuJiaCi revealed the writers group of ZheXi Ci Schoo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is works further enhanced the ideas and concepts about Ci of ZheXi Ci School. In SectionⅡ, we focused on YongWuCi of ZheXi Ci School. YueFuBuTi provided a blueprint and replicable model for creativing, but we found that YueFuBuTi departed from the writing thoughts of Yongwu Ci of ZheXi Ci School. We hold the point that the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ideas, life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society of Zhu Yizun, who was the leader of ZheXi Ci School.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also attributed to the needs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ZheXi Ci School.
引文
①叶恭绰《广箧中词》四卷,番禺叶氏1935年铅印本。
    ②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修订本,第217页。
    ①此处港台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了陈水云的《明清词研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③(唐)陆广微《吴地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51页。
    ②(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知化》,杨坚点校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二版,第181页。
    ③转引自吴恩培主编的《吴文化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此节观点参考了吴恩培主编的《吴文化概论》、王长俊主编的《江苏文化史论》、沈善洪的《浙江文化史》(上、下册)、王嘉良的《浙江文学史》、徐志平的《浙江古代诗歌史》等著作的相关论述。
    ①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②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③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①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饶州风俗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65页。
    ③唐奎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见《宋词四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第1页。
    ①《严堂见闻杂记》,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五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①《清世祖实录选辑》,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四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②(清)柳树芳辑《分湖小识》卷二人物上·隐逸,道光二十七年胜谿草堂柳氏刻本。
    ③(明)归庄《归庄集》卷一诗词,《断发》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9——118页。
    ④《思文大纪》,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五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⑤(明)计六奇《明季南略》金坛大狱条,任道斌、魏得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0页。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半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③邵长蘅《青门簏稿尺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7册,齐鲁书社1997。
    ④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第391页。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半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⑥梁启超《中国近三半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小横香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3《陆丽京雪罪云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见曹贞吉序李良年《秋锦山房词》,康熙年间玉玲珑阁刻《浙西六家词》。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3《书花间集后》,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21,见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版,第1194页。
    ②此节观点参考了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中的相关论述。
    ③朱彝尊《曝书亭集》卷33《答胡司臬书》,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日)伊藤虎丸《张惠言的以“雅俗”观念为中心的词论——《词选》的位置》(1964年),见王水照编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47页。
    ③苏淑芬《朱彝尊之词与词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版,第14页。
    ①(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艺香词》,《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2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1页。
    ①余意《明代词学之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①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25页。
    ②(明)王屋《草贤堂词笺》十卷,崇祯刻本。
    ①(清)尤侗《南溪词序》,见陈乃乾《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51页。
    ③(清)邹祗谟、王士祯《倚声初集》二十卷前编四卷,顺治十七年(1660)大冶堂刻本。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60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4页。
    ①刘永济《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①刘永济《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②刘永济《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③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6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4页。
    ①(明)陈子龙《安雅堂稿》,新世纪万有文库第六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3页。
    ①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②见《水村情趣序》、《鱼计庄词序》等文,《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本。
    ③对于“四难”的详细说明,可参看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98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5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90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插图本,第91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9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
    ①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85页。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7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
    ①朱日藩《南湖诗余序》,转引自余意《明代词学之建构》,第164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2页。
    ③周事见张端义《贵耳录》卷下,苏事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
    ①陈子龙《陈子龙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8页。
    ②陈子龙《陈子龙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8页。
    ③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④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此节论点参考了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中的相关论述。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1页。
    ①(清)杨谦纂、李富孙补《梅里志》十八卷,仁济堂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②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5、426页。
    ③此处数据李康化、鲁竹、陈雪军等三人著作所说不一,惜笔者未能见到同治本,此采用李的说法。另,鲁的数据是道光本词人凡86家,词423首。同治本词人凡91家。陈的数据道光本词人凡86家,词421首。
    ④见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第264、265、266页、陈雪军《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第9、10页。
    ⑤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8页。
    ①鲁竹《浙西词派与顺康词坛》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②陈雪军《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鲁竹《浙西词派与顺康词坛》都有对各人的详细介绍,兹不赘述。
    ①此节参考了陈雪军论著《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附录四。
    ②陈乃乾《清名家词》,共读楼校辑,上海书店,1982年。
    ③此处参考了唐先进硕士学位论文《曹溶词研究》。
    ①叶嘉莹《清词丛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朱彝尊《曝书亭词》附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②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页。
    ③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④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⑤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⑥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页。
    ⑦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36页。
    ②叶嘉莹《清词丛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①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①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①(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9页。
    ①(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③(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6页。
    ②(清)蒋景祁《瑶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①(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②数据来源于朱丽霞《清代辛稼轩研究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③(清)陆进、俞士彪《古今词统》,康熙刻本。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清)卓回《古今词汇》初编十二卷二编四卷三遍八卷,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7页。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明)王屋《草贤堂词笺》一卷杂笺一卷,崇祯刻本。
    ②(明)王屋《草贤堂词笺》一卷杂笺一卷,崇祯刻本。
    ③(清)魏学渠《青城词》三卷,康熙刊本。
    ①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清)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57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55页。
    ①以上资料参考了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刘扬忠《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
    ②(清)邹祗谟《倚声初集》二十卷,前编四卷,《续修四库》,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③(清)邹祗谟《倚声初集》二十卷,前编四卷,《续修四库》,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①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76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56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21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1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1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6页。
    ⑤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4页。
    ⑥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8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2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8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0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2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3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2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5页。
    ⑤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2页。
    ①(清)冒襄《同人集》卷四,王士祯《与辟疆书》。如皋冒氏水绘庵咸丰九年木活字印本。
    ①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70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73页。
    ④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91页。
    ⑤(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六《今词选序》,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患立堂本。
    ⑥(清)蒋景祁《瑶华集》二十二卷,附二卷,《续修四库》,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①(清)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浙西六家词》、四部丛刊初编本《迦陵文集》卷七。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陈纬云<红盐词>序》,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3,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③(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患立堂本。
    ②(清)李富孙《鹤征录》,《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23册,北京出版社。
    ③《词学》第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④(清)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文集卷十五,清嘉庆刻本。
    ①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4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3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70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012页。
    ③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1页。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8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7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5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1页。
    ⑤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7页。
    ⑥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8页。
    ⑦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8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9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6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3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3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5页。
    ⑤《扶荔词序》,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艺香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振雅堂词序》,《见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等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③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等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①《蒋京少梧月词序》,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3,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③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等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④《黑蝶斋诗余序》,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1,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⑤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等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①汪森《词综序》,见朱彝尊、汪森等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3,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③《孟彦林词序》,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3,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八,见《词话丛编》第1941页。
    ③(日)伊藤虎丸《张惠言的以“雅俗”观念为中心的词论——《词选》的位置》(1964年),见王水照编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95页。
    ①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②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70页。
    ③《答毛稚黄论填词书》,《东江集钞》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清康熙十五年沈圣昭沈圣晖刻本。
    ①(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见王士祯《倚声集序》,《渔阳山人文略》卷三及《西圃词说》,《词话丛编》第1451页。
    ③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70页。
    ④(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四,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
    ⑤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3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0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3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48页。
    ④《百末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⑤《百末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⑥《衍波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衍波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清)邹祗谟《倚声初集》二十卷,前编四卷,《续修四库》,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③朱彝尊《词综·发凡》,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④《红盐词序》,《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⑤《孟彦林词序》,《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⑥朱彝尊《词综·发凡》,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①于翠林《朱彝尊<词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页。
    ①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①朱彝尊《词综·发凡》,见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1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1页。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3,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4页。
    ②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③赵与訔《白石道人歌曲跋》,见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0页。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②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22页。
    ③(宋)魏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页。
    ④(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页。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②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③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4页。
    ④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32页。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63页。
    ②(明)吴讷《文章辨体凡例》,《续修四库》,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顺八年刘孜等刻本。
    ③(明)周瑛《词学筌蹄》卷首,《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70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8页。
    ③(明)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四库存目》,明末刻本。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页。
    ②(清)李雯《寥斋集》卷三十五,《四库禁毁》,清顺治十四年石维昆刻本。
    ③《倡和诗余》,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清)毛先舒《噀书》卷四,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
    ①陈乃乾《清名家词》第一册,共读楼校辑,上海书店,1982年。
    ②(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患立堂本。
    ③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233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第3217页。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③(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3,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④(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49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78页。
    ③(清)厉鹗《春融堂集》卷四十二,嘉庆十三年塾南书舍合刊本。
    ①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58页。
    ②《艺香词》评,见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43页。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①厉鹗《东城杂记》,见《笔记小说大观》第17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第230页。
    ①叶嘉莹《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②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①(清)朱彝尊等《浙西六家词》,清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
    ①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4页。
    ②屈兴国《朱彝尊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③(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①(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①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67页。
    ①朱彝尊《黑蝶斋词序》,见《浙西六家词》,清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
    ②孙赫男《<浙西六家词>对浙西词派形成之影响》,《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1页。
    ②张惠言《词选》,见《词话丛编》,第1616页。
    ③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见《词话丛编》,第1635页。
    ①郭锋《论〈乐府补题〉的词学思想》,《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12页。
    ①李富孙《鹤征录》,《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23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73页。
    ②此名单据李贺来硕士论文《<乐府补题>接受史研究》附录中辑录而成。
    ③《词学》第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27页。
    ⑤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文集卷十五,清嘉庆刻本。
    ①(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②(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③(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①杨慎《词品》,《词话丛编》,第464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32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44页。
    ①程千帆等《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688页。
    ①钱仲联等编《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581页。
    ②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253页。
    ③《朱彝尊酬唱《乐府补题》风格成因》,《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5,第三期,第316页。
    ①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②(清)谢章铤《赌棋山庄文集》,光绪十年刊本。
    《尚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书五经》(宋元人注),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知化》,杨坚点校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二版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唐)陆广微《吴地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武陵逸史辑《草堂诗余》,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聚珍仿宋印本。
    (宋)丁度《集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宋)魏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归庄《归庄集》卷一诗词,《断发》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明)王屋《草贤堂词笺》十卷,崇祯刻本。
    (明)陈子龙《安雅堂稿》,新世纪万有文库第六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明)陈子龙《陈子龙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计六奇《明季南略》金坛大狱条,任道斌、魏得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思文大纪》,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五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严堂见闻杂记》,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五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清世祖实录选辑》,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合订本),第四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21,见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清)曹溶《静惕堂诗集》,雍正十三年槜李曹氏刊本。
    (清)邵长蘅《青门簏稿尺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7册,齐鲁书社1997年。
    (清)佟世南《东白堂词选初集》,《四库存目》,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清)陆进、俞士彪辑《西陵词选》,康熙间刻本。
    (清)戈元颖、钱瑛、陈谋道等编《柳洲词选》,康熙间刻本。
    (清)邹祗谟、王士祯《倚声初集》,《续修四库》,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清)卓回《古今词汇》初编十二卷二编四卷三遍八卷,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清)王士祯《王士祯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清)徐釚《词苑丛谈校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清)冒襄《同人集》卷四,王士祯《与辟疆书》。如皋冒氏水绘庵咸丰九年木活字印本。
    (清)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文集卷十五,清嘉庆刻本。
    (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患立堂本。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
    (清)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龚翔麟《浙西六家词》,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
    (清)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清)蒋景祁《瑶华集》二十二卷,附二卷,《续修四库》影印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清)蒋景祁《瑶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清)厉鹗《春融堂集》,嘉庆十三年塾南书舍合刊本。
    (清)厉鹗《东城杂记》,《笔记小说大观》第17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文集》,光绪十年刊本。
    (清)杨谦纂、李富孙补《梅里志》十八卷,仁济堂光绪三年(1877)刻本。
    (清)李富孙《鹤征录》,《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23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陈廷焯《词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薜廷文原辑,冯登府重编,《梅里词辑》,道光九年抄本。
    (清)柳树芳辑《分湖小识》卷二人物上·隐逸,道光二十七年胜谿草堂柳氏刻本。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半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插图本。
    小横香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3《陆丽京雪罪云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王煜《清十一家词钞》,上海:中正出版,1936年,铅印本。
    叶恭绰《广箧中词》四卷,番禺叶氏1935年铅印本。
    陈乃乾《清名家词》,共读楼校辑,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吴梅《词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刘永济《词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影印本。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唐奎璋《宋词四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苏淑芬《朱彝尊之词与词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9年,第二版。
    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词学》第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水照编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美]孙康宜.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
    艾平治《婉约词派的流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4页。
    方智范、邓乔彬《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叶嘉莹《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孙克强《雅俗之辨》,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
    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艾治平《清词论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孙克强《词学论考》,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程千帆等《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修订本。
    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余传棚《唐宋词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于翠林《朱彝尊<词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吴恩培主编《吴文化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长俊主编《江苏文化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孙克强《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
    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王嘉良主编《浙江文学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余意《明代词学之建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沈善洪主编《浙江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萧鹏《<乐府补题>寄托发疑》,《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
    徐志平《浙西词派成因初探》,《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黄士吉《论浙西词派》,《大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蒋寅《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陈水云《崇祯末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丁放《<乐府补题>主旨考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陈文新《论浙西词派的词统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刘扬忠《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张宏生《王士祯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郭锋《论〈乐府补题〉的词学思想》,《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张世斌《朱彝尊酬唱<乐府补题>咏物词风格成因》,《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曹秀兰《论曹溶的词学观及其意义》,《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曹秀兰《论曹溶与浙西词派的关系》,《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刘萱《曹溶“浙派先河”辨》,《学术交流》,2008年第6期。
    张宏生《统序观与明清词学的递嬗》,《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孙赫男《<浙西六家词>对浙西词派形成之影响》,《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
    谷辉之《西陵词派研究》,杭州大学1997年博士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吴蓓《浙西词派研究》,浙江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鲁竹《浙西词派与顺康词坛》,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张世斌《明末清初词风嬗变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陈雪军《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李有强《王士祯主导下的广陵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李贺来《<乐府补题>接受史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王星慧《曹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孙雪艳《<乐府补题>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郭锐《曹溶<静惕堂词>选注》,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刘琴《<古今词统>与明清词学中兴》,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唐先进《曹溶词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唐碧红《曹溶交游与词作关系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