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变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效荷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计算等效荷载方法,并得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性质,提出了“广义预应力”的思想,研究了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分析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变形中几何非线性问题的影响。
     本文研究表明:预应力效应是多方面的,任何复杂的结构都可以使用预应力技术;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变形不存在几何非线性问题;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变形中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methods to calculate equivalent loads in the world, a computing method of equivalent loads is presented,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property and generalization prestressing force are deducted. This paper studies in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deflection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geometrical nolinearity on ex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deflection.
    This paper shows that prestressing force effects are comprehensive, which extents the application of prestressing force technology. The effect of geometrical nolinearity is not had on in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but must been regarded on external prestressed concrete.
引文
1.杨建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当量荷载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97;18(5):2-11.
    2.石现峰,李建中.施工方法对混凝土连续梁桥内力及变形的影响.工程力学.1998,(A02):543-549.
    3.傅钟鹏.梁受预施力产生变形的计算方法探讨.工业建筑.1992;(11):22-28.
    4.汪嘉铨,李建志.钢筋砼及预应砼简支梁的挠度计算.北京公路.1998;(1):1-2
    5.宋永发,宋玉普.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变形计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刊1999;(39),(4):552-557.
    6.邹毅松,徐向茜.20m跨径预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变形的试验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21),(2):70-73.
    7.徐金声,林春哲.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长期水平方向的变形.建筑科学.1997;(005):0018-0023.
    8.张克波,李素平.预弯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9;(15),(1):55-57.
    9.潘立本,钟文乐.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荷载下的挠度.扬州大学学报.1998;(1),(4):71-74.
    10.牛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状态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0;(033),(003):07-15.
    11.陶学康,王逸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建筑结构学报 1989;(1):20-27.
    12.冯德刚.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试验研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16),(4):36-43.
    13.刘超英,陈永春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1988;(21),(3):37-46.
    14.孙宝俊.预应力连续配筋的线形与等效荷载研究.工业建筑.1998;(28),(11):19-23.
    15.白绍良,卫尔.用非线性分析确定钢筋砼框架柱的二阶弯矩及当量长度.建筑结构学报.1992;(13),(2):11-19.
    16.熊学玉,孙宝俊.有效预应力作用下预应力砼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计算.1994;(15),(6);55-62.
    17.陈永春,陈国梅.顶应力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88;(2):45-54.
    18.刘晚成编著.压杆非线性问题的解析方法.哈尔滨:东北林大学出版社,2002.
    19.H·尼尔森编著(姚玲森,沈莲芬合译).预应力混凝土没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
    20.杜拱辰编著.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1.郑文忠,王英编著.预应力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统一方法和实例.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8.
    22.钟善桐编著.预应力钢结构.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23.李国平编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4.林太珍.饶斌等编著.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5.徐金声,薛立红编著.现代预应力混凝士楼盖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6.易建国编著.混凝土简支梁(板)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002.
    28.郊文忠,李和平等编著.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塑性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9.陶学康编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与施工.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30.《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建议》编写组编.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北京:中国铁道
    31.版社.1985.
    32.杜拱辰编著.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3.王逸.荷载形式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1986.
    34.庞晓波.跨高比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1984.
    35.吕天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变形计算统一方法.哈尔滨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36.孙海,黄鼎业.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力性能研究与非线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25-29.
    37.牛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性能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999;32(4):37-44.
    38.王灏.多层框结构侧移近似算.山西建筑..2000;(3):22-23.
    39.吕西林.平面钢框架弹塑性大变形简化分析方法.同济大学学报.2000;28(4):388-392.
    40.干洪.梁的弹塑性大挠度数值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6):633-639.
    41.沈薄生.关于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技术.湖南大学学报.2000;27(3):86-91.
    42.胡隽,王元丰等.组合压杆大挠度屈服分析.2000;24(1):28-32.
    43.叶燎原,潘文.结构静力弹型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0;21(1):37-43.
    44.兰朋.二阶应力作用下梁杆精确有限元方程及其在非线性分析和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45.陆念力,张立强等.梁杆系统精确有限元方程及其在几何非线性分析和稳定计算中的应用.1996;(3):18-20.
    46.沈祖炎.柔性节点钢框架的二阶弹塑性极限承载力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92;(1):34-42;
    
    
    47.向绍良.有非线性分析确定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二阶弯矩及当量长度.建筑结构学报.1992;13(2):11-20.
    48.朱伯龙,董振祥编著.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49. Raju, N.R.B.Krisham,Nagabhushanam.Nonlinear structrural analysis using integrated force method. J. Sadhana. 2000;25(4):353-365.
    50. Imai,Kiyohiro,Frangopol,Dan M. Response prediction of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structures. J struct Eng. 2000; 126(11): 1348-1355.
    51. Chuang Pooh Hwei, Li, Xuyang. J struct Eng. Noniterative flexibility method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frames. 1999; 125(11): 1338-1346.
    52.徐金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土木工程学报.1988;(3):59-70.
    53.徐金声,洪婉儿.预应力混凝土混合结构长期反拱的研究.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第三届学术讨论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325-332.
    54.林春哲,徐金声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楼盖结构内力分析.北京:预应力技术应用40周年纪念文集.1996;(9):89-94.
    55.徐金声,薛立红等.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楼盖结构长期挠曲的变化规律.建筑结构学报.1997;(3):11-21.
    56.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81-85).北京,1985.
    57.林同炎;Burns N.H.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第三版(1981),(路湛沁等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58. Lin T. Y Load Balancing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A. C. I. June 1963, pp. 719-742.
    59.陈永春,陈国梅.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88;(2):45-54.
    60.腾明智.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61.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北京:消华大学出版社,1999.
    62.吴京.高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大跨结构体系的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63.陈惠玲等编著.高强钢丝、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指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4.陈乾.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分析和非线性设计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0.
    65.刘南科,周基岳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990;(4):2-14;
    66.王正霖,刘宜丰.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第五届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7;94-102.
    
    
    67.陶学康编著.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7.车惠民等编著.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68.范立础编著.预混凝土连续梁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69.杜拱辰,陶学康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性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报告.1989;1-1.
    70.陆敏.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抗弯强度的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
    71.陶学康等.在房屋建筑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后张楼板.建筑科学.1988;(5).
    72.陈文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平板试验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1989.
    73.霍焕德等.部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在大跨度井字梁中的应用.建筑结构学报.1991;(6).
    74.杨建明,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静定结构次弯矩的简捷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89;(3).
    75.牛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及变形性能.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92.
    76.孙宝俊.现代PRC结构设计.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77.赵基达,莫鲁.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梁全程分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1984,5.
    78.陈永春,张蔚柏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B_d的简化计算.土木工程学报.1983;(2).
    79.刘建行,张署.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试验研究.湖南大学土木系.1986.
    80.张晓瞬.张拉体外预应力筋的钢筋砼梁的设计.建筑结构学报.1985.5.
    81.周履.无粘结力筋与体外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桥梁建设.1977;(3):1-12.
    82.徐栋,项海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非线性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4).
    83.项海帆.大跨度桥梁工程的最新进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第九届处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7-23.
    84.徐栋,项海帆等.装配式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模型实验.结构工程师.1999;(1):29-32.
    85.孙海等.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力性能研究与非线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
    86.沈聚敏,王传志等编著.钢筋混凝土有限元与板壳极限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7.吕西林等编著.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与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88.林太珍等编著.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9.苏小卒编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90.顾敏琛等.体外预应力筋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26(4).
    9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译(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编著).FIP实用设计手册.北京:地震出版
    
    社,1993.
    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93.杜拱辰.四十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土木工程学报.1997;30(1).
    94.白生翔.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方法中的几个问题.第十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8.
    95.陈惠玲编著,冷拔低碳钢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4.
    96.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报告选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97.成文山.配置无明显屈服点钢筋的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的弯矩与曲率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982;(2).
    98.杜拱辰.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及应用.建筑结构.1980;(4).
    99.杜拱辰,陶学康.无粘结束在后张混凝土中的应用与发展.建筑结构.1980;(1).
    100.杜拱辰,陶学康.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5;(6).
    101.丁大钧等.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0;(3).
    102.赵国藩等.钢筋混凝土构件抗裂度宽度的试验和计算方法.建筑结构学报.1980;(4).
    103.丁大钧,庞同和.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刚度和裂缝的试验研究.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1).
    104.陈国梅,唐民彦等.预应力装配整体连续梁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1984.
    105.刘永颐,王逸等.12m×12m柱网预应力混凝土大平板、框架新结构.建筑结构学报.1996;17(1).
    106.徐金声.预应力混凝土新结构—大柱网扁梁楼盖简介.建筑结构学报.1994;15(3).
    1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1996年局部修订条文及说明.建筑结构.19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