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社会充满着危机,而人不再作为意义存在物而存在,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教育不仅对这一社会危机毫无招架,其自身反而被这一现象所浸染和“绑架”,偏离了其本应出发点。人们不禁要问,教育能否改变这个社会?在对教育的一片批评、指责声中,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悄悄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十多年来,一方面新教育开展的阅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需要反思与总结;另一方面,新教育阅读实践的深入持续推广也迫切需要理论的宣传和指导。基于此,本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探讨阅读的本质、过程、价值、危机,并据此全面阐述了教育生活对阅读危机的拯救,以及阅读对教育生活变革的重要意义性。
     第一章:在综合分析接受论、互动论、建构论和泛对象论等阅读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阅读在本质上是基于文本对话而实现人之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并把阅读的对象限定为书面文本;把阅读过程概括为一种基于文本理解与对话的活动;提出阅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构建。并以此为据分析了当下主流的各种阅读方式及其意义。
     第二章:尝试分析现代阅读论中,关于“意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传统阅读观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产生的意义”之间的差别,也没有区分“文本的意义”本身所包括的“文本自身的含义”与“文本的价值”这两重涵义,因此都不能彻底地解决阅读活动中的意义获得问题。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性原则出发,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即承认有一个不随读者主观意志改变而改变的“意义本身”。并提出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是相对的,一切理解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历史的理解,理解永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后指出了传统阅读的评价原则——“多元有界”的局限,提出了新的阅读评价原则——“深浅有度”。
     第三章:从阅读对个体、社会、民族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当代价值。文章首先论述了阅读对个体信息、知识的获取和精神的发育两个维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阅读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基础性作用;最后以犹太民族为例,论述了阅读对民族与未来的重大价值。
     第四章:从阅读图像化、网络化、功利化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阅读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危机,并指出这样的危机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类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变革——媒介工具和商品逻辑的解释框架。
     第五章:指出阅读的危机表现在阅读价值功利性对人文性的相斥、断裂与僭越,实质上是人类理性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关系在阅读这一特殊的人类活动上的表现。并指出当下的我们所期待的阅读革命不是阅读媒介的革命,而是要实现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的根本性转变。接着以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为引,阐述了这一转变在教育生活中的可行性。最后对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做了可能性与冲突性的探讨,并结合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的阅读实践为例,分析了这种可能性空间。
     第六章:在分析了在由功利性阅读向价值性阅读转变,即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阅读给教育生活带来的变革意义。在知识产生维度,指出了理性主义知识观与经验主义知识观的不足,提出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知识观领域内的进步,随后指出现代阅读中理解与对话的精神实质与受教育者知识建构的内在一致性;在精神成长维度,指出了精神生成的两个条件:“自我”在场与“对话”,并详细分析了阅读,尤其是在经典阅读,这两大条件的产生与作用机理。
     在结语部分,笔者畅想了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的行动路径,从而实现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Modern society is full of crisis, and people are no longer as the meaning ofexistence, which is the biggest crisis of this age!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social crisisis parry, instead its own impregnation and "kidnapped" by this phenomenon, from itsstarting point is supposed to be.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ask, education can change thesociety? In a criticism of the education, the temptation and Zhu Yongxin and his neweducation quietly started a far-reaching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action is the act of "builds a book sweet campus." More than a decade,on the one hand, the new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accumulated alarge amount of experience to reflection and summary; New education, on the otherhand,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for sustained promotion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theoretical propaganda and guidanc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ttempts in the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reading process, value, thecrisis, and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revolution of life education and reading,and read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 and education reform.
     First chapter: i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ory, interaction theory,constructivism and theory of generic objects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readingis put forward in essence is based on the text dialogue and realize a of the person's selfbuilding practice. The reading of the object is limited to the written text; The readingprocess is summarized as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Reading is to achievethe purpose of one's self building is put forward. 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current mainstream various reading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2: Analyze the modern theory of reading, the question about "meaning ishow to produce". Traditional reading didn't distinguish the meaning of "text" and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ing of "reader", also didn't distinguish the meaning of"text" itsel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tself" included in the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the "text", so can't thorough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meaning of thereading activities to obtain. The author embarks from the materiality principle ofmarxist philosophy, adhere to the "objectivism" hermeneutic standpoint, recognisingthat there is a not change along with the reader's subjective will and change the"meaning" itself.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ext meaning isrelative, all understand is concrete,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 will always be a historical process. Finally points out the traditionalreading evaluation principles, limitations of the plural "bounded" and puts forward anew reading evaluation principles-"depth degree".
     Chapter3: From reading on individuals, society, nation the modern value of thethree aspects in detail elaborated the re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d access forthe information, knowledge of individual a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the two dimensions of mind; Secondly analyzes the reading for economicdevelop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basic roleof social harmony; Finally to the jewish peopl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eadingfor the future of nation and significant value.
     Chapter4: From the viewpoints of reading 'tropism visualization and network,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in the crisis of modern society, and points outthat such a crisis is the result of moder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epistemologyand axiology, media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modity logic framework.
     Chapter5: Utilitarian reading crisis performance in reading value of humanismreceptivity, fracture and trespass, essentially human r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in reading this particular humanactivi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at the moment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revolution is not reading the media revolution, bu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tilitarianreading to the value of the fundamental shift of reading. And then live in Dewey'seducation theory as the guide, this shift in education the feasibility in life. Finallybecomes a kind of life do for reading the possibility and conflicting discussion,combined with the new education builds a book sweet campus reading practice as anexample,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space.
     chapter6:Analyzed the utilitarian reading to value sex reading, the reading is away of life, reading brings changes to education life significance. On the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points out the rationalist knowledge view and the shortage ofempirical knowledge concept,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ism concept of knowledgein the knowledg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rogress,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modern spirit of understanding and conversation with the intrinsic consistencybetween the educatee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spiritual growth dimension, andpoints out the spirit generated by two conditions:"self" and "dialogue", present andreading are analyzed in detail, especially in the classic reading, these two conditionsand mechanism of action.
引文
1王晓升:《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3[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4彭未名著:《交往德育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5[美]杜威著,赵端瑛译校:《教育和社会变动》,转引自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336页。
    6[美]怀特海著,许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页。
    7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64页。
    8[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9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10金生鈜:《教学哲学怎么关涉人的美好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页。
    12张斌贤、康绍芳:《教育属性的新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13张斌贤、康绍芳:《教育属性的新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14孙喜亭:《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教育不是产业》,《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5龚放:《教育产业化: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8期。.
    16王晓辉:《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质疑与探讨》,《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17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21黄范章:《从所谓瑞典“社会主义”问题谈起——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公有”因素孕育》,《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4页。
    27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28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29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30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73页。
    31曹光灿:《阅读本质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32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3期。
    33阳海清:《建立“阅读学”断想》,《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3期。
    34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3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6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37李广建:《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38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9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3页
    40王欣欣:《阅读的本质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4期。
    41夏叶:《青少年主流阅读倾向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4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页。
    43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页。
    44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2页。
    45胡昌斗:《关于文本概念语义规范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4期。
    46张欣毅:《触摸那只无形的巨手——基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认识论(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47[法]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48华晓娥:《文本浅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
    49王金福、徐钊:《论对文本的理解与对事物的认识的区别——兼论解释学和哲学相互过渡的逻辑通道》,《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0田小瑞:《阅读危机与编辑的文化传播使命》,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史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5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页。
    54[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页。
    5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页。
    56马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7[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58李士军:《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95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6一160页。
    61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6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
    63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64张曙光:《自我理解:文学阅读的本真意义——从伽达默尔的理解观谈文学阅读的本质》,《山东文学》2007年第8期。
    65曲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实现》,《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01期。
    66王余光:“阅读的个性文化性与社会性”,《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1期。
    67王金福:《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8张良丛、张锋玲:《作品、文本与超文本——简论西方文本理论的流变》,《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69赫施著:《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17页。
    70赫施著:《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9页。
    71王金福著:《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72刘象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73车铭洲主编:《现代西方思潮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74王金福著:《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75王金福著:《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7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转引自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77转引自李建盛:《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阐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78[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79曹光灿:《阅读本质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80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页。
    8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4页。
    82吴琳:《科学文本的边界与意义解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3期。
    83转引自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84转引自郭亚明、石俊梅:《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对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5王志强:《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原理看阅读的本质》,《语文学刊》,2008年第2期。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5页。
    87何方:《“多元有界”和“界中多元”》,《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88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89陈文革:《与其谈“多元有界”不如谈“深浅有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90陈文革:《与其谈“多元有界”不如谈“深浅有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91彭斐章、费巍:“阅读的时代性与个性”,《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2期。
    92梁春芳:《推进阅读行动加快知识创新——中国阅读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中国出版》,2006年第6期。
    93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94齐若兰:《哪国学生最会读书》,《教师博览》,2003年第6期。
    95王瑞明:《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1页。
    96[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97王立群:《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中国出版》,2008年第5期。
    98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页。
    99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170页。
    100李麦浪:《0岁,阅读的起跑线——学前儿童图书阅读与指导》,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101Andrew Wright,Spirituality and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2000,p.7.
    102B.K.Myers,Young Children and Spirituality. New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7,p.18
    103[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104[法]孔多赛著,何兆武等译:《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105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外国教育》,1988年第3期。
    10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107R Mar,M.Djikic,K.Oatley(2008)Directions in Empirical Literary Studie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P.119-129.
    108傅道春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212页。
    109[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0[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11余华:《阅读经典》,《少年读者》,2006年第10期。
    112王立群:《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中国出版》,2008年第5期。
    113丁剑刚、王生钰:《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与方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4甘其勋:《阅读孕育创造》,《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1期。
    118柳斌杰:《推动全民阅读共建和谐文化》,《中国出版》,2005年第5期。
    121胡媛媛:《声讯时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浅谈重返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成功教育》,2009年第10期。
    122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59页。
    123许嘉璐:《阅读对当今中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中国出版》,2005年第5期。
    124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125亨廷顿等编:《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85—86页。
    126丛日云:《我们如何面对西方政治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27史少博:《人的‘自我和谐’》,《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28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5期。
    129王强:《读书只读一流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0051b.html
    130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1期。
    131曾庆苗、李桂华、刘艳:《阅读疗法在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中的运用思路》,《图书馆》,2009年第6期。
    134余小茅:《书香中国畅想曲》,《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135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136肖宪、张宝昆:《教育立足的民族和国家:犹太人和以色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37齐若兰、游常山、李雪莉:《阅读:新一代知识革命》,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1页。
    138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39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
    140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41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302页。
    142郑国民、杨炳辉:《“美国阅读挑战”及其启示》,《学科教育》,1999年第10期。
    143骆小婷:《让阅读成风成趣,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44余秋雨:《信息时代的阅读危机》,《党建》,2010年第9期。
    145杨东海:《读图时代语文教学中的图像阅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年。
    146杨小彦:《话说读图时代》,《天涯》,1999年第7期,第68页。
    147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148[美]波茨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9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150庄建:《把阅读的快乐还给孩子》,《光明日报》2010年05月31日,05版
    151[美]波茨曼著:张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152[美]波茨曼著:张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6页。
    153转引自闫旭蕾著:《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155余光中:《我是余光中的秘书》,《名作欣赏》,2004年第7期,第23页。
    156[日]今道友信著:《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第205页。
    158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著的“接受”与“重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4页。
    160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著的“接受”与“重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4页。
    161韩晓东:《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呈增长态势》,《中华读书报》,2010年4月23日。
    162张智君:《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2期。
    163[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64[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165[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166[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3页。
    167欧阳友权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
    168宁财神:《度过美丽的夜晚》,载《文学报》2000年2月17日。
    169欧阳友权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170欧阳友权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9页。
    171[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出版科学》,2009年第2期。
    172[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出版科学》,2009年第2期。
    173[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74林语堂:《林语堂经典散文全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175封玮、谷丽萍:《从功利到权利》,《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2期。
    176张亚宏、陈良启:《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倾向及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2期。
    177《阅读的功利化倾向》,《父母必读》,2004年第23期。
    178于述胜:《经典阅读与自我精神成长》,《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179庄建:《把阅读的快乐还给孩子》,《光明日报》2010年05月31日,05版
    180董一凡:《试论“功利性阅读”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杂志》,2010年第7期。
    181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82郝振省:《“不阅读”、“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关于阅读问题的再议论》,《出版参考》,2003年第23期。
    183袁跃兴:《阅读生活的重要意义》,《羊城晚报》2010年5月3日,第a10版。
    184张萍:《在阅读中实现自我建构》,《四川戏剧》。2005年第5期。
    185古清生:《谁在为屁股读书》,《青少年科学探索》,2004年第9期。
    186于述胜:《经典阅读与自我精神成长》,《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187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188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189[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5页。
    190彭松乔:《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91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192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93路文彬:《消费性阅读无法使我们独立》,《中国作家网》,http://www.artsbj.com/Html/artist/wyjbj/1291426.html。
    194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95转引自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138页。
    196林语堂著:《林语堂经典散文全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197转引自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198转引自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199鲁洁等著:《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00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20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202转引自朱永新、徐庆豫著:《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203转引自朱永新、徐庆豫著:《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204孟禄著:《教育史教科书》,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19年版,第177-178页。
    205朱永新、徐庆豫著:《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
    206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207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208[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209[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8页。
    211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212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213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214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15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16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217转引自《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6页。
    218[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著:《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页。
    219[美]布鲁纳:《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外国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
    221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22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23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224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225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226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228高慎英:《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229黄玉顺:《从认识论到意志论——西方近代哲学简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0[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39页。
    231[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40页。
    233朱家雄:《上篇: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幼儿教育》,2001年第6期。
    234[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5页。
    235[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页。
    236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5期。
    237海德格尔:《存在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4页。
    238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第36-44页。
    239吴小叶:《对话教学:知识生成的“家园”》,《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40封玮、谷丽萍、单承伟:《从功利到权利——为功利性阅读申辩》,《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2期。
    241[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4页。
    242[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43[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44[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245龙斌:《人的自我论——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的个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16页。
    246[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扉页。
    247龙斌:《人的自我论——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的个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6-7页。
    248邱少全主编:《人及其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49[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社1976年版,第339页。
    250邱少全主编:《人及其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51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52[加]查尔斯·泰勒,董之林、陈燕谷译,《承认的政治(上)》,《天涯》,1997年第6期。
    253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254[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王松涛译,《论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5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371页。
    256杜传坤:《儿童阅读:可能的世界与自我的构建》,《中国儿童文化》,第00期。
    257王文静、罗良著:《阅读与儿童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258[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扉页。
    259周春宇:《文学阅读:理解自我的方式》,《江南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2[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63周春宇:《文学阅读:理解自我的方式》,《江南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4[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8页。
    265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页。
    266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67[美]乔纳森·布朗(Brown,Jonathon D)著:陈好莺等译,《自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68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70保罗·利科尔著:《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271保罗·利科尔著:《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272朱永新:《论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73于述胜:《经典阅读与自我精神成长》,《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275[德]福禄培尔著:《人的教育》,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276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4页。
    277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6页。
    278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279赵承、李斌:《温家宝:读书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04月24日第01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7.[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8.[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9.[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德]福禄培尔著:《人的教育》,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法]孔多赛著,何兆武等译:《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法]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加]查尔斯·泰勒,董之林、陈燕谷译,《承认的政治(上)》,《天涯》,1997年第6期。
    18.[美]布鲁纳:《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外国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
    19.[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范海燕、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1.[美]波茨曼著:张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23[美]杜威著,赵端瑛译校:《教育和社会变动》,转引自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
    24.[美]怀特海著,许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5.[美]吉姆·崔利斯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6.[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出版科学》,2009年第2期。
    28.[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美]乔纳森·布朗(Brown,Jonathon D)著:陈好莺等译,《自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31.[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2.[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著:《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33.[日]今道友信著:《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3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36.[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7.[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王松涛译,《论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社1976年版。
    39.[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40.[英]休谟著:《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1.[美]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美]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4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李广建:《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45.唐君毅:《青年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博览群书》杂志选编:《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47.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9.张印三:《名家读书箴言》,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50.肖东发、杨承运编:《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51.李肖主编:《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2.李麦浪编:《0岁,阅读起跑线——学龄儿童图书阅读与指导》,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53.周益民:《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54.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陈世明:《图像时代的早期阅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版。
    57.刘翔平主编:《不会阅读的孩子:如何帮助阅读障碍儿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9.巴赫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60.保罗·利科尔著:《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1.曾祥芹、韩雪屏著:《阅读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
    62.车铭洲主编:《现代西方思潮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3.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4.傅道春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6.海德格尔著:《存在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67.赫施著:《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68.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社2001年版。
    69.胡经之、张首映著:《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0.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71.周浩波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74.李广建著:《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75.李建盛著:《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阐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76.李麦浪著:《0岁,阅读的起跑线——学前儿童图书阅读与指导》,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77.林语堂著:《林语堂经典散文全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78.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9.刘象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0.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1.洪材章、钱道源、黄沧海主编:《阅读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2.黄葵、俞君立编著:《阅读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讨友梅编著:《怎样读书》,金盾出版社2001年版。
    84.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5.鲁洁等著:《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86.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7.孟禄著:《教育史教科书》,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19年版。
    88.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欧阳友权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0.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1.彭未名著:《交往德育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2.邱少全主编:《人及其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3.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4.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5.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6.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7.王金福著:《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王文静、罗良著:《阅读与儿童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9.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闫旭蕾著:《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曾祥芹、韩雪屏主编:《国外阅读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1.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2.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史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7.朱永新著:《新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108.朱永新、徐庆豫著:《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自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马玲编著:《手心里的光: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用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1.常丽华:《在农历的天空下: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2.朱寅年编著:《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年鉴2007—2008》,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3.铁皮鼓编著:《构筑合宜的大脑: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项目用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4.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115.李东来:《书香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16.徐累主编:《阅读的姿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7.卜延中、丁林兴主编:《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8.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19.李东来:《书香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20.肖宪、张宝昆:《教育立足的民族和国家:犹太人和以色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王晓升:《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曹光灿:《阅读本质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陈文革:《与其谈“多元有界”不如谈“深浅有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3.董一凡:《试论“功利性阅读”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杂志》,2010年第7期。
    4.杜传坤:《儿童阅读:可能的世界与自我的构建》,《中国儿童文化》,第00期。
    5.封玮、谷丽萍、单承伟:《从功利到权利——为功利性阅读申辩》,《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2期。
    6.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7.高慎英:《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8.龚放:《教育产业化: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8期。
    9.古清生:《谁在为屁股读书》,《青少年科学探索》,2004年第9期。
    10.郭树超:《这样读书真苦》,《中小学作文教学》(小学版),2005年第1期。
    11.韩晓东:《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呈增长态势》,《中华读书报》,2010年4月23日。
    12.郝振省:《“不阅读”、“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关于阅读问题的再议论》,《出版参考》,2003年第23期。
    13.何方:《“多元有界”和“界中多元”》,《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14.胡昌斗:《关于文本概念语义规范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4期。
    15.熊川武:《教育理解论》,《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16.华晓娥:《文本浅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
    17.黄范章:《从所谓瑞典“社会主义”问题谈起——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公有”因素孕育》,《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8.黄玉顺:《从认识论到意志论——西方近代哲学简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9.金生鈜:《教学哲学怎么关涉人的美好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0.李士军:《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1.梁春芳:《推进阅读行动加快知识创新——中国阅读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中国出版》,2006年第6期。
    2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23.马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4.宁财神:《度过美丽的夜晚》,《文学报》2000年2月17日。
    25.彭斐章、费巍:《阅读的时代性与个性》,《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2期。
    26.彭松乔:《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7.齐若兰:《哪国学生最会读书》,《教师博览》,2003年第6期。
    28.曲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实现》,《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01期。
    29.孙喜亭:《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教育不是产业》,《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0.王金福、徐钊:《论对文本的理解与对事物的认识的区别——兼论解释学和哲学相互过渡的逻辑通道》,《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1.王金福:《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2.王立群:《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中国出版》,2008年第5期。
    33.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3期。
    34.王晓辉:《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质疑与探讨》,《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35.王欣欣:《阅读的本质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4期。
    36.王余光:《阅读的个性文化性与社会性》,《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1期。
    37.王志强:《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原理看阅读的本质》,《语文学刊》,2008年第2期。
    38.吴谷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39.吴琳:《科学文本的边界与意义解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3期。
    40.阳海清:《建立“阅读学”断想》,《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3期。
    41.杨小彦:《话说读图时代》,《天涯》,1999年第7期。
    42.于述胜:《经典阅读与自我精神成长》,《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43.余光中:《我是余光中的秘书》,《名作欣赏》,2004年第7期。
    44.余华:《阅读经典》,《少年读者》,2006年第10期。
    45.余秋雨:《信息时代的阅读危机》,《党建》,2010年第9期。
    46.袁跃兴:《阅读生活的重要意义》,《羊城晚报》2010年5月3日。
    47.张斌贤、康绍芳:《教育属性的新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48.张良丛、张锋玲:《作品、文本与超文本——简论西方文本理论的流变》,《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49.张萍:《在阅读中实现自我建构》,《四川戏剧》。2005年第5期。
    50.张曙光:《自我理解:文学阅读的本真意义——从伽达默尔的理解观谈文学阅读的本质》,《山东文学》2007年第8期。
    51.张欣毅:《触摸那只无形的巨手——基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认识论(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52.张亚宏、陈良启:《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倾向及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2期。
    53.赵承、李斌:《温家宝:读书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04月24日第01版。
    54.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全球
    55.教育展望》,2006年第5期。
    56.周春宇:《文学阅读:理解自我的方式》,《江南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7.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8年第2期。
    58.朱家雄:《上篇: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幼儿教育》,2001年第6期。
    59.庄建:《把阅读的快乐还给孩子》,《光明日报》2010年05月31日。自郭亚明、石俊梅:《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对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0.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外国教育》,1988年第3期。
    1.王瑞明:《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龙斌:《人的自我论——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的个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3.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著的“接受”与“重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Andrew Wright,Spirituality and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York:State
    2.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7.
    3.B.K.Myers,Young Children and Spirituality. New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7,p.18
    4.R Mar,M.Djikic,K.Oatley(2008)Directions in Empirical Literary Studies.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P.119-1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