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试图从涉外环境行政法的角度对以下问题进行论述:人类是怎样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不确定性情形下,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国际法律?作为《京都议定书》最具创新特点的清洁发展机制形成过程以及确立的法律基础和经济基础是什么?清洁发展机制是如何通过涉外环境行政法对其加以实施的?
     尽管,还有许多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存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确实已经和将继续从多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对人类排放温室气体行为进行控制。之后,在1997年又进一步达成《京都议定书》,以明确公约附件一国家在第一个承诺期内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在该议定书里,创造性地确立了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在内的三种灵活机制以帮助附件一国家完成削减任务。然而,由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尤其是美国退出议定书,尽管,经过多年艰苦的谈判和妥协,《京都议定书》最终生效,但是,其第一个承诺期里规定的削减指标已经被大打折扣。
     作为京都灵活三机制之一的清洁发展机制,是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通过项目活动从事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其确立的依据包括温室气体减排的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和成本-效益分析,目的不仅能降低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而且还能促进非附件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尽管,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国际法律问题,但是,它是在非附件一国家通过国内行政主管机构对项目进行行政许可来加以实施的,因此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法问题。
     对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能否促进非附件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是各非附件一国家重点考虑的问题。但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国际社会也没有一个通用的准则,它只能依赖各非附件一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来加以确认。当然,非附件一国家设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行政许可条件时,通常还会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让。同时,对于资金的额外性也是非附件一国家在实施项目行政许可时特别关注的。
     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行政许可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环境效益完整性,即确保项目能够带来长期的、实际可测量的、额外的减排量,还需要建立一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expound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from the angle of foreign-relate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law: How could man formulate the international laws on controlling global green house ga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aving uncertain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How did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at is the most innovative part of Kyoto Protocol formulate? And what are its legal and economic bases? How could such mechanism be implemented through foreign-relate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law?
    Although there exist some uncertainties in science, what man can confirm is that green house gas emitted by mankind has really been threatening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n many aspects In this context,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s on Climate Change 1992 came to control the green house gas emitted by mankind. Later in 1997, Kyoto Protocol is formulated and detailed obligations of Annex 1 countries thereof on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in the first commitment period are specified. In this Protocol, three flexible mechanisms including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re creatively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assisting Annex 1 countries thereof in fulfilling their reduction task. However, due to the interest conflicts of different group, and especially the withdrawal of the USA, after many years of difficult negotiations and compromise, Kyoto Protocol finally came into effect, but the reduction target prescribed in the first commitment period has not been well fulfilled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s one of the three flexible mechanisms is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mechanism engaged in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project activities between Annex 1countries and non-Annex1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 liability and cost-effective analysis of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with the aim tha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cost of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of Annex 1 countries but also can facilitate the fulfillment of the
引文
1、马骧聪主编:《国际环境法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
    2、韩健、陈立虎著:《国际环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4、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5、王曦主编/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6、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7、江伟钰等编著:《国际环境保护法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8、戚道孟编著:《国际环境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9、[法] 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10、李耀芳著:《国际环境法缘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版.
    11、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2、林灿铃著:《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3、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
    14、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15、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6、[英] 尼斯比特:《逝去的伊甸园——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
    17、吕忠梅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从》(第1—5卷),法律出版社。
    18、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21世纪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19、陈琥:《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比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0、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21、陈立虎:《对外贸易的行政法制度》,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版。
    22、袁曙宏、宋功德:《WTO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年版。
    23、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24、杨海坤等著:《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陈琥:《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比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5、于安:《降低政府规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26、[美] 约瑟夫.S.奈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27、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28、[英] A.J.麦克迈克尔:《危险的地球》,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9、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30、孙成权著:《国际全球变化核心计划与集成研究》,气象出版社。
    31、格尔布斯潘著:《炎热的地球:气候危机,掩盖真相还是寻求对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32、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3、佐和隆光著:《防止全球变暖——改变20世纪型的经济体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4、[美] 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 (第二版),上海:三联书店。
    35、唐双娥著:《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6、[美] L.H.牛顿、C.K.迪林汉姆著:《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4版
    37、[美] 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李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38、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第149—150页。
    39、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11页。
    4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著:《减缓气候变化——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和中国的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216页。
    41、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04—507页。
    42、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43、江必新编著:《WTO与行政法治——行政法的世界眼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4、世界银行:《IDA国际开发协会回顾——国际开发协会的第一个二十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82年版。
    45、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编著:《清洁发展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46、张兴祥:《中国行政许可法的理论和务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7、罗尔夫.斯特博著,书颖霞、陈少康译:《德国经济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8、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49、王勇:《行政许可程序理论与适用》,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50、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
    5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编著:《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指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52、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年版。
    53、王蓉:《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54、吕学都、刘德顺等编:《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采取积极和可持续发展的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5、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6、胡秀莲等:《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选择及对策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7、周广胜编著:《全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 2003年版。
    58、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59、那力:《国际环境法》,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0、杨解君主编:《WTO下的中国行政法制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1、杨国华等编著:《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概述》,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版。
    62、周忠海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3、邵沙平等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4、[英]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年版。
    65、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1995年版。
    66、[法] 米海依尔·代尔马斯著:《世界法的三个挑战》,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67、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68、[英] 约翰.泰勒主编:《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69、沈洪满著:《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0、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1、[英] 布朗利著:《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72、国家环境保护局编:《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7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环境政策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74、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75、刘秀文等著:《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76、林苏等主编:《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中国—欧盟关系》,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77、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 1997年版。
    78、王恩涌等主编:《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79、[日] 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何鉴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81、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编:《世界资源报告(1992-1993)》,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8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83、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74、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5、肖乾刚等编著:《能源法》,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86、王树恩等主编:《人类与环境》,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7、杨葵孚等主编:《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88、徐淑萍著:《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9、那力等编著:《WTO与环境保护》,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90、[意] 奥尔利·欧佩奇著,王肖萍译:((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年版。
    91、[圭亚那] 施里达斯·拉夫尔著:《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堡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92、[美] 罗斯·格尔布斯潘著:《炎热的地球:气候危机,掩盖真想还是寻求对策》,戴星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93、[美] 诺曼·迈尔斯著:《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王正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94、[美] 彼得·休伯著:《硬绿》,戴星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95、[美] 丹尼尔·A·科尔曼著:《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96、[美] 罗伯特’艾尔斯著:《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戴星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97、[美] 希拉里·弗伦奇著,李丹译:《消失的边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98、[美] 芭芭拉·沃德等著:《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 编委会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美] 巴里·康芒纳著:《封闭的循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00、吴彤等著:《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01、李寿源等著:《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102、宋新宁等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03、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04、李慎明等主编:《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105、李慎明主编:《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106、宋涛等著:《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07、李政道等主编:《绿色战略—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青岛出版社 1997年版。
    108、王伟中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109、刘燕华等主编:《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10、李泊言:《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年版。
    111、王蓉著:《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12、[日] 饭岛伸子著:《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113、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14、[美] 熊玢著:《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余逊达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15、[美] 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16、[美] 本杰明·N·卡多佐著,董炯等译:《法律的成长 法律科学的悖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117、[美] 科斯塔斯·杜兹纳著:《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18、[美]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19、[美] 罗伯特·考特等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20、[美] 保罗·A·萨尔缪森等著:《经济学》(第12版,上册),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
    121、姚志勇等编著:《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
    122、张象枢等编著:《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23、潘家华等著:《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气象出版社 2003年版。
    124、[日] 岩佐茂著:《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版。
    125、谢鹏程著:《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26、刘东国著:《绿党政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127、王亚平等编著:《扫荡地球的厄尔尼诺》,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128、刘振英著:《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年10月版。
    129、[英] 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何力译,新华出版社 1994年版,第255页。
    130、高家伟著:《欧洲环境法》,工商出版社 2000年版。
    13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3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环境税的实施战略》,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33、欧洲环境局著:《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3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国际经济手段和气候变化》,曹东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3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张山岭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3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学苑出版社 1999年版。
    137、赵国青著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38、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139、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年版。
    140、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41、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2003年版。
    142、[美] 康威·汉得森著:《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金帆译,海南出版社 2004年版。
    143、何建坤主编:《国外可再生能源法律译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
    144、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45、[美] 约翰·缪尔著:《我们的国家公园》,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46、曲格平著:《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47、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4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清洁发展机制》,气象出版社 2003年版。
    149、徐玉高、吴宗鑫:《国际间碳转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世界环境》 1998年第1期。
    150、庄贵阳:《从公平与效率原则看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实施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年第2期。
    151、曲建升:《温室气体减排:过去、现在与未来——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使国际气候行动出现新转折》,(《地球科学进展》 2004年第12期.
    152、田亚平、李虹:《从海牙气候会议的失败看全球环境合作的障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第11卷第4期。
    153、周经纬:(《CO2排放的国际外部性及解决办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环境管理》 2003年第12期。
    154,[英] 蒂姆.佛西:《合作型环境治理:一种新模式》《国家行政学院》 2004年第3期。
    155、吕有志、甘峰:《地球变暖与发达国家的政治协调——从丹佛会议到京都回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56、杨兴:《气候变化的国家法旨秩序家之初探》,《河北法学》 2004年第5期。
    157、周海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分析与展望》,《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10期。
    158、于贵瑞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焦点问题》,《资源科学》 2001年第11期。
    159、庄贵阳:《清洁发展机制与中日合作前景:中国的视角》,《世界经济》 2002年第2期。
    160、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评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161、陈迎:《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平问题》,《气候变化通讯》2003年第5期。
    162、庄贵阳:《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中国环境报》2004年8月18日。
    163、鲁传一、刘德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2期。
    164、徐玉高:《“共同执行活动”(AIJ或联合执行JI)项目实施机制探讨》,《世界环境》1998年第3期。
    165、徐玉高等:《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准则》,(《世界环境》 200年地2期。
    166、刘东民:《京都议定书对能源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影响及企业的战略回应》,《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年第5期。
    167、田华峰:《环境污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中的环保困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1年第3期。
    168、吕学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进展及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年笫5期。
    169、庄贵阳:《温室气体减排的南北对立与利益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年第4期。
    170、王雪臣等:《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4年第1期。
    171、高峰等编译:《气候变化减缓的战略措施——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概要》《地球科学进展》 第17卷第1期。2002年2月。
    173、郑爽:《欧盟将如何履行<京都议定书>》,《能源与环境》 2002年第10期。
    174、杜群:《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发展:从温室效应理论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现代法学》 2002年第10期。
    175、段茂盛:《清洁发展机制中的额外性问题探讨》,《上海环境科学》 2003年第4期。
    176、徐玉高:《一种部分碳税机制的经济分析》,《中国环境科学》 1998年第6期。
    177、唐更克等:《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8期。
    178、朱海玲、马玉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基准线方案选择及比较》,《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年第3期。
    179、李玉娥:《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谈判情况简介》,《气候变化通讯》.2003年第4期。
    180、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5期。
    181、谢剑:《温室气体减排和联合履约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环境科学动态》 1998年第1期。
    182、杨玉峰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计算的不确定性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上海环境科学》 2001年第2期。
    183、靳云汇、刘学:《中国参与AIJ国际合作的前提与基本策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年第1期。
    184、高云等:《关于气候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软科学》 2003年第12期。
    185、杜群:《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述评》《环境资源法论丛》 第3卷。
    186、魏涛远:《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8期。
    187、Kostantinos D Patlizianas:《发展小型清洁发展机制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简化程序》,《能源工程》 2004年第2期。
    188、刘江永:《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与困难》,《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第6期。
    189、胡秀莲等:《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一)》,《中国能源》 2001年第8期。
    190、胡秀莲等:《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二)》,《中国能源》 2001年第9期。
    191、张晓华、刘滨:《启动未来减缓气候变化供给制度谈判可能途径》,《气候变化通讯》 2004年第12期。
    192、韩昭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3、庄贵阳、陈迎:《试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太平洋学报》 2001年第2期。
    194、靳云汇、刘学:((及早参与——中国加入CDM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 2000年第6期。
    195、潘家华:《控制全球变暖的国际经济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7年第9期。
    196、杨兴:《试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时代法学》 2003年第1期。
    197、陈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世界经济》 2000年第1期。
    198、朱庆华、王旭东:《清洁发展机制:利用外资的新模式》,《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99、Walter V Reid:《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努力》,《环境科学动态》 1998年第1期。
    200、林平:《瑞士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对策及措施》,《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1999年第10期。
    201、王雪红:《林业碳汇项目及其在中国发展潜力浅析》,《世界林业研究》 2003年第4期。
    202、王伟中等:《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03、禹军:《共同执行活动(AIJ)的经济学原理及其评价》,《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04、郭李萍、林而达:《减缓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吸收汇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1999年第4期。
    205、高广生:《气候行动:有效国际行动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年第4期。
    206、郑爽:《日本执行清洁发展机制的动向》,《中国能源》 2003年第3期。
    207、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8期。
    208、刘宏业:《美国石油企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09、簿燕:《中国与国际环境机制:从国际履约角度进行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第4期。
    210、于宏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协调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第10期。
    211、陈洪波、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第10期。
    212、戴晓苏:《巴西案文对气候公约谈判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通讯》 2003年第5期。
    213、张中祥:《排放权贸易市场的经济影响——基于12个国家和地区边际减排成本全球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年第9期。
    214、靳云汇:《中国实施AIJ的利弊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7年第11期。
    215、靳云汇、刘学:《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环境技术引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2001年第2期。
    216、郑照宁等:《从AIJ项目经验看中国未来CDM项目引进技术的模式》,《工业技术经济》 2003年第5期。
    217、周永生:《官方发展援助的政策目标》,《外交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218、邵烽:《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利益与中国方略》,《国际问题研究》 2005年第4期。
    219、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林业经济问题》 2004年第4期。
    220、秦天宝:《关于气候变化的<波恩协定>及其前景展望》,《世界环境》 2002年第1期。
    221、吴涓:《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国外保护臭氧层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法译评》 2000年第2期。
    222、潘家华等:《“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第10期。
    223、罗勇:《气候变化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简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气候变化通讯》 2004年第9期。
    224、翟青等:《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不确定性分析》,《环境科学学报》 2004年第4期。
    225、秦大河:《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 策》,《科技导报》 2004年第7期。
    226、庄贵阳:《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年第4期。
    227、张坤民:《气候变化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展望》,《世界环境》 1999年第4期。
    228、王灿:《清洁发展机制(CDM)中的基准线问题》,《世界环境》 2000年第4期.
    229、崔成:《清洁发展机制中项目基准线确定方法》,《中国能源》 2002年第9期。
    230、潘家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第6期。
    231、李艳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初探》,《灾害学》 2004年第2期。
    231、曲建升:《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政治化”倾向——以美国气候政策为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年第2期。
    232、何建坤等:《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平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年第6期.
    23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及附属机构历次会议文件。中英文版.
    234. Report of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eighth Session, Held at New Delhi form 23 October to 1 November 2002, Addendum, Part two: Action Taken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at Its Eighth Session, FCCC/CP/2002/7/Add. 3, 28 March 2003.
    235. Report of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nineth Session, Held at New Milan form 1 to 12 December 2003, Addendum, Part two: Action Taken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at Its nineth Session, FCCC/CP/2003/6/Add.2,30 March 2004.
    236. Report of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seventh Session, Held at Marrakech form 29 October to 10 November 2001, Part two: Action Taken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FCCC/CP/2001/13/Add.2,21 January 2002.
    237. Ben Boer, Robert Fowler and Neil Gunningham, Environmental Outlook: Law and Policy, No.1, the Federation Press, 1994.
    238. Gary P. Sampson, WTO and Climate Change: The Need for Policy Coherence, see W. Bradnee Chambers, Inter -linkages: The Kyoto Protocol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Regimes,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2001.
    
    239. Alexandre Kiss and Dinah Shelt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Ardsley-on-Hudson, New York, 1991.
    
    240. David .G Victor, The Collapse of the Kyoto Protocol and the Struggle to Slow Global Warm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41. Sikina Jcnnan, Emissions trading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 NAFTA and WTO concerns, The Georgetown Int'L law review, No. 15,2003.
    
    242. Kosemary L Yster,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Australias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eorgetown Int'L law review, No. 16,2004.
    
    243. Nancy K. etc, Environmental Law, 4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02.
    
    244. Kevin A. Baumert, Building On the Kyoto Protocol: Op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Climate,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October 2002.
    
    245. Thomas Buergenthal and Seal D. Murphy,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3rd Edition), Law Press, China, 2004.
    
    246. Elisabeth Demaro, etc., Canadian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the Kyoto Protocol: A Cause for Harmonization Alberta Law Review, No. 42 ,2004.
    
    247. Liu Zhenmin, The Kyoto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s, Implementation, and Mechanisms, See Tao Zhenghua and Rudiger Wolfram,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Germany and Chin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2001.
    
    248. Kyoto, Constitutional Law and Alberta's Proposals , The Alberta Law Review Alberta Law Review, No. 42,2004
    
    249. Charlotte Ku and Paul F. Diehl, International Law: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
    
    250. Brian Evans, etc., Prtroleum Law Edition: Principles of Kyoto and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A Primer for Energy Lawyers, Alberta Law Review, No.42 ,2004.
    
    251. Su San Wolf, Anna White and Neil Stanley,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law(3~(rd) Editi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252. Charles W. Kegley, The Global Agend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253. Tao Zhenhua and Rudiger Wolfrum,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Germany and Chin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254. Sangmin Shim, Korea's Leading Role in Joining the Kyoto Protocol with the Flexibility Mechanisms as "Side-payment", the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 15, No.2, 2003.
    255. M. Wenning, Climate Change: The Road to Ra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Presented on the 663ra Wiston Park Conference, Wilton Park, 2002.
    256. Brett Simpson,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Protocol, se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VOL 7, Issue 1, 2002.
    257. Paul Curnow, Supplementarity and the Flexibility Mechanism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How Flexible is "Flexibl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 6, No.2, 2001.
    258. http://unfccc.int/2860.php
    259. http://cdm.unfccc.int/
    260. http://www.unep.org/
    261. http://www.ccchina.gov.cn/
    262. http://www.ipcc.cma.gov.cn/cn/
    263. http://www.ami.ac.cn/climatechange2/
    264. http://www.china5e.com/
    265. http://cdm.ccchina.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