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最初确立的本意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的积极性。然而在后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对“分”的强调虽然释放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对“统”的过于忽视却使得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统一经营层的弱化使原子化的小农户被推进了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潮中,毫无保护的小农户在与市场的博弈中很快沦为弱势群体。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发家致富,更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构成了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为我们解决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通过发展和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来有效聚合万千分散小农户,从而达到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民市场交易地位保护其利益之目的,这才是统一经营层的实至名归。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讨论,得出只有构建起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才能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进而激发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选择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这一论题的原因,并对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同时还对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存在的创新点、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做了说明。
     论文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和阐述论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核心词汇和概念。对容易产生混淆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做了比较和界定,进而给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及有效实现形式的相关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论文展开论述的理论原点。论文第三章是理论溯源,不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特色理论两方面对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展开理论上的追溯,而且还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挖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论文第四章是对建国以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基本梳理和总结,从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重点阐述了农村集体经济主要的实现形式并对其发展做出了相应评价。通过纵向梳理这些不同时期的实现形式,总结出农村集体经济衰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要大力发展其实现形式而且应该是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多层次的发展水平。
     论文第五章是介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找到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衰弱的原因,并指出如果任由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衰弱不仅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更为重要的是会动摇社会主义在农村发展的根基。因此,提出在集体所有制不能触动的根本前提下,只有探索和创新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总结其内在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复兴。
     论文第六章主要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出现的几种典型形式和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的基本特点。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得出几点启示: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具体形式应与时俱进;各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发展上有其内在的共性;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利益是各种实现形式的根本;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发展中要有合适定位。
     论文第七章主要是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其是上一章内容的延续。由于各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发展上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有内在机制,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有效实现形式总结出其中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明晰的产权动力机制、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并针对有效实现形式内在机制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原则和对策建议。
     论文第八章是对研究问题所做出的总结,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农村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民有、民管、民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农村集体经济与其实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有效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及其构建是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ual operation system in country, its purpose is want toplay two aspects enthusiasm of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However, the separate familymanagement is valued and collective unified management is neglected in the practice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mbalance causes contradiction emerging ofsmall-scale separate peasant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country, the atomized small farmers were pushed into competitive market. There is noprotection of small farmers who become vulnerable groups immediately in marketcompetition. How to improve the farmers' organization degree? That not only relatedto the farmers to get rich but also impac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is important subject faced by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PC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explorevarious realizing forms, which find a breakthrough for u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the ke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farmers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e article selects the realizing form of the rural collectiveeconom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effective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key through based on therealization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discussion. Only build the internalmechanism of effective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which stimulate thevitality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an introduction that to present the reason of introduce topicselection, the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r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nd deficiencies on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theoretical basis that introduce the corevocabulary and concepts. In this part not only compare to th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cooperation economy but also illustrate the concept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itsrealization form.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paper traced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realization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which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respectively the Marxist theory,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westerneconomics.
     The forth chapter of the paper introduced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We get arevelation tha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economy can adapt to multi-level rur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our country.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development and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feeble. If let this situation go that will leadto serious consequence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ductivity, socialstability and shake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in country.
     In the sixth chapter of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typical case indevelopment of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practices of foreign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ofthe paper is concluded internal mechanism of effective of realizing form of ruralcollective economy that is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lear property rights, perfect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mechanism, good externalguarantee mechanism. In this part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ome suggestions ofbuilding mechanism.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at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key of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for the people that i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econom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should diversify; Internalmechanism of effective of realizing 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constructionis key to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引文
①徐更生:《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1990(12),第25页。
    ①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第150-151页。
    ②薛继亮、李录堂:《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陕西的经验》.《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第117页。
    ③王德祥、李建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问题探讨》.《农村经济》2010(1),第10页。
    ①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08(11),第11页。
    ②黄韬:《和谐产权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第84-85页。
    ③孙津、郭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含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创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第14页。
    ④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5年,第73页。
    ⑤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第105页。
    ①关锐捷、黎阳、郑有贵:《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第31页。
    ②陈雪原:《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思考——以北京市为例》.《南方农村》2013(4),第23页。
    ①程恩富、龚云:《大力发展多样化模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中国集体经济》2012(31),第7-8页。
    ②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第28-30页。
    ③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11),第4页。
    ④徐元明:《社区股份合作: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中国集体经济》2005(4),第38页。
    ①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南方经济》2009(1),第43-44页。
    ②张文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第47页。
    ③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第51页。
    ④同上,第75页。
    ⑤同上,第110页。
    ①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08(11),第12页。
    ②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5年,第8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143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摘自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摘自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摘自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③《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18),第6页。
    ①晓亮:《论合作经济》.《中国经济问题》1991(1),第1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①韩松、廉高颇:《论集体所有权与集体所有制实现的经营形式》.《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1),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4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45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91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4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6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②同上,第503—504页。
    ③同上,第499页。
    ④同上,第500—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②同上,第314页。
    ③同上,第503页。
    ④同上,第315页。
    ⑤同上,第4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③同上,第3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29页。
    ②左理:《试论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第12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2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367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②同上,第769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771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④同上,第773页。
    ①孙迪亮:《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69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③同上,第663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61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③同上,第227页。
    ④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369-37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8页。
    ②王景新:《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集体农庄演变及重新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12(34),第19页。
    ③同上,第19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6页。
    ②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9页。
    ④同上,第7页。
    ⑤《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0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8页。
    ①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第45-46页。
    ②陈之骅:《苏联史纲(1917-193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页。
    ③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8页。
    ①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②同上,第29-30页。
    ①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②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15.
    ②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哈尔滨:东北书店出版社,1948年版,第889-89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①孙迪亮:《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5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页。
    ③同上。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⑤《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564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①《邓小平年谱》(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②冯尚春、冯蕾:《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12),第1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②同上。
    ③《邓小平年谱》(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18),第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616页。
    ③同上,第616页。
    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18),第7页。
    ②《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0月20日。
    ①《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0月20日。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05年1月31日。
    ②《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月31日。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10年2月1日。
    ①《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1版,2012年2月2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1433页。
    ①田纪云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②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182页。
    ②同上,第259页。
    ③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①《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567页。
    ②《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566页。
    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①《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
    ①农业部:《中国农村40年》.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①刘金海:《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第59-60页。
    ①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②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①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编辑部:《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①冯尚春、冯蕾:《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12),第141页。
    ①王国敏:《农村集体经济-辩证审视-现实困境与必然出路》.《探索》2011(3),第158页。
    ①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08(11),第10页。
    ②李国徽:《山东省乳山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9年,第17页。
    ①王振、莫建备:《市场深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变革》.《社会科学》2001(1),第17页。
    ①冯尚春、冯蕾:《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12),第142页。
    ②韩元钦:《应充分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真理的追求》1997(3),第27-28页。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4年版,第65页。
    ②朱有志、黄海:《老人协会、村庄生活与集体经济发展—兼论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建设》.《企业家天地》2007(12),第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①陈水乡:《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②同上,第170页。
    ①刘福志:《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www.caein.com/index.asp。
    ②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7页。
    ③刘福志:《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www.caein.com/index.asp。
    ④同上。
    ①刘福志:《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www.caein.com/index.asp。
    ②同上。
    ①刘福志:《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www.caein.com/index.asp。
    ①《辽宁40万农民加入土地股份合作》.摘自辽宁农网,http://www.jlagri.gov.cn。
    ①孔祥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①“台州词条”.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②孔祥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①刘治浪:《台州:成立合作社联合社》.《浙江日报》第4版,2012年9月17日。
    ①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贡献新型农业》.摘自中粮集团官网,http://www.cofco.com/。
    ①焦健:《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摘自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8页。
    ①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①孔祥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页。
    ②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②同上。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②同上。
    ①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经济法论坛》2013(1),第155页。
    ①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经济纵横》2014(4),第69页。
    [2]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陈水乡.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陈志新、江胜蓝.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陈之骅.苏联史纲(1917-19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7]董景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年谱(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5]韩松.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权及其实现的企业形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4.
    [22]孔祥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4]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5]刘洁.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6]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7]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2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0]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出版社,1948.
    [3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7]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8]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9]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0]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1]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2]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3]农业部.中国农村40年[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
    [54]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5]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6]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7]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8]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9]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0]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1]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2]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3]孙迪亮.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64]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5]宋洪远.农村改革三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6]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7]田纪云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68]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69]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0]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7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72]叶祥松.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73]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4]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5]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78]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9]张永丽.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0]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1]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编辑部.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8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1]陈学明.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2]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
    [3]程燕玲.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
    [4]蔡养军.中国乡镇集体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4.
    [5]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
    [6]丰凤.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10.
    [7]高广滨.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济学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8]郭俊丽.试论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陕西:西北大学研究生院,2012.
    [9]韩丽丽.关于建设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10]孔有利.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迁[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
    [11]赖少英.我国集体所有制产权变革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1.
    [12]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5.
    [13]李国徽.山东省乳山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14]李小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02.
    [15]刘秉龙.中国合作经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6.
    [16]刘崇锦.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11.
    [17]刘金海.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应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团结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2003.
    [18]刘晓辉.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1.
    [19]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
    [20]马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对比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6.
    [21]蒙乐.基于“公司+农户”模式的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2011.
    [22]倪冰莉.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经济学院,2007.
    [23]裴晓军.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
    [24]冉郑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2007.
    [25]邵建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政法学院,2008.
    [26]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成员合作行为与组织绩效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11.
    [27]肖彦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管理职能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院,2011.
    [28]吴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9.
    [29]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
    [30]王蕊.黑龙江省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
    [31]王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9.
    [32]吴德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
    [33]叶建雄.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的有效实现模式及其法律障碍[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9.
    [34]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
    [35]阳新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4.
    [36]杨荫.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理学院,2007.
    [37]张晓辉.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9.
    [1]陈雪原.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南方农村,2013(4).
    [2]程恩富、龚云.大力发展多样化模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
    [3]陈小君、陆剑.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中的法律权利实现[J].中州学刊,2013(2).
    [4]陈锡文.关于家庭经营与集体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J].党校论坛,1992(3).
    [5]陈荣佳.列宁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战略思想转变及其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5).
    [6]陈柳钦.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之鉴[J].南方农村,2010(1).
    [7]崔建中、宋旭超、刘家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模式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2013(5).
    [8]曹晔.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2002(5).
    [9]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困扰[J].学海,2006(3).
    [10]冯尚春、冯蕾.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
    [11]丰风.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研究[J].求索,2010(3).
    [12]关锐捷、黎阳、郑有贵.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
    [13]高晓巍、左停.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5).
    [14]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不能重个人轻集体[J].中国农村发现,2006(10).
    [15]胡兴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认识[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6]黄韬.和谐产权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
    [17]黄文忠.破解所有制困惑的若干经典依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18]黄瑞标、郑奔.股份合作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转换[J].中国农村经济,1992(6).
    [19]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0]韩俊、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2008(11).
    [21]韩俊.关于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12).
    [22]韩松、廉高颇.论集体所有权与集体所有制实现的经营形式[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1).
    [23]韩松.论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法律界定[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4]韩喜平.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9(3).
    [25]韩喜平.试论马克思的改造小农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2(5).
    [26]姜爱林、陈海秋.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2000-2006)[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7]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8]刘德萍.论毛泽东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经济原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9]凌晋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促进集体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4(10).
    [30]李世荣.把合作经济作为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J].中国集体经济,2004(8).
    [31]李新水、文坤斗.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与发展机制[J].中国软科学,1996(1).
    [32]李熠煜.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与当代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33]马艳.中国集体经济的理性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5(1).
    [34]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学家,2006(2).
    [35]彭海红.“去集体经济”还是“要集体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12(36).
    [36]彭必源.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新论[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4).
    [37]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经济,2009(1).
    [38]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J].经济法论坛,2013(1).
    [39]邵彦敏、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J].经济纵横,2014(4).
    [40]孙津、郭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含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创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
    [41]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42]王瑞璞.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概念区别[J].农业经济问题,1986(8).
    [43]王春平、张立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企业化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2(2).
    [44]王振、莫建备.市场深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变革[J].社会科学,2001(1).
    [45]王国敏.农村集体经济-辩证审视-现实困境与必然出路[J].探索,2011(3).
    [46]王景新.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集体农庄演变及重新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12(34).
    [47]王德祥、李建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10(1).
    [48]王志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集体所有制设想的再思考[J].晋阳学刊,1994(5).
    [49]王友成.1958-1959年党的领导集体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轨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50]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51]徐更生.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1990(12).
    [52]薛继亮、李录堂.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陕西的经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
    [53]徐元明.社区股份合作: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J].中国集体经济,2005(4).
    [54]解力平.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1997(6).
    [55]袁晓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经济及其出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
    [56]吴骏峰、洪伟栋、夏琦.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与成效[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57]杨继瑞.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社若干论述的辨析[J].财贸研究,1991(4).
    [58]尹世洪.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4(2).
    [59]朱仁祥.科学地认识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J].中国农村经济,1989(12).
    [60]朱有志、肖卫.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J].求索,2007(11).
    [61]朱有志、黄海.老人协会、村庄生活与集体经济发展—兼论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7(12).
    [62]左理.试论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63]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64]张文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
    [65]张鸿文.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研究[J].经济研究,1981(11).
    [66]张玉清.建国以来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变迁[J].中国集体经济,2012(11).
    [67]赵智奎、彭海红.邓小平的农业集体经济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68]赵维清.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比较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69]赵光元、张文兵、张德元.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与逻辑[J].学术界,2011(4).
    [70]朱昭华.试评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71]朱悦蘅、黄韬.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主体化及其治理机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
    [72]Bijman.J.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the Dutch Fresh Produce Industry inQuantifying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s[J]. Politics Economy,2006(6).
    [73]Bourgeon and R.G.Chambers. Producer Organizations, 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1(3).
    [74]Cook,Michae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e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Economics,1995(12).
    [75]Donald C. Clar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ights Hypothesis: the ChinaProblem[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3(12).
    [76]Lin Yifu.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Politics Economy,1998(6).
    [77]Lin Yifu.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change[J].Cato Journal,1989(9).
    [78]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79]Martin Weitzman.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18).
    [80]Nanson and Kelkka.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18).
    [81]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l New Series,1937(4).
    [82]Staatz.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e Cooperation[J]. Journalof Agriculture Co-operation,1987(2).
    [83]Sexton,R.J. In Perfect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ole ofCooperatives: An Spatial Analysis[J]. America Journal of Agrieultural,1990(3).
    [84]Williamson,O.E. 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J]. Science Quarterly,1991(6).
    [85]Xiaokai Yang and Jeff Borland.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3).
    [86]Zusman, P and Rausser. Inter-organization Influence and Optimality of CollectiveAc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4(24).
    [1]刘治浪.台州:成立合作社联合社[N].浙江日报第4版,2012年9月17日.
    [2]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N].人民日报第1版,2005年1月31日.
    [3]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月31日.
    [4]中共中央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10月20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第1版,2010年2月1日.
    [6]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第1版,2012年2月2日.
    [1]“台州词条”[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贡献新型农业[EB/OL].摘自中粮集团官网,http://www.cofco.com/.
    [3]焦健.美国的农业合作社[EB/OL].摘自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
    [4]刘福志.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EB/OL].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www.caein.com/index.asp.
    [5]辽宁40万农民加入土地股份合作[EB/OL].辽宁农网,http://www.jlagri.gov.cn.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研究[EB/OL].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http://www.wxyjs.org.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