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联领土扩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苏联领土扩张研究》重点研究苏维埃政权时期苏联的领土变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领土的扩张。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九章。
     “导论”部分阐明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论文创新及论文结构等问题。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架构,概述国际法中的领土及相关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着重回顾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史,强调指出俄罗斯帝国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进行领土扩张的特点,揭示苏联领土扩张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领土的变迁以及列宁“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主张。
     第四章至第八章论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领土扩张,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第四章至第五章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芬兰的卡累利阿和贝柴摩、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德国的哥尼斯堡、中国的唐努乌梁海、日本的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等地区,总面积近72万平方公里。
     第六章介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巩固领土扩张成果在外交和理论宣传上所做的努力。本章对苏联提出的若干“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第七章着重分析导致苏联走向领土扩张道路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思想、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等根源。
     第八章集中分析苏联领土扩张给自身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苏联的领土扩张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全,而且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九章介绍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领土及边界形势。俄罗斯既继承了苏联与一些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又出现了与“新邻国”之间复杂的领土边界争端。“结束语”简要说明从苏联领土扩张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领土扩张并不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当今世界,领土主权仍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但领土扩张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The Study of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mainly focuses on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in Soviet regime period, especially during World War II. There are nine chapters altogether except for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elucidates the source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opic, and also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outlines the theories concerned with territory in international laws and the geopolitical theori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apter Two principally reviews the territorial expansion in Russian Empire and points out its feature that is territory expanded by external wars, which helps to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Chapter Three primarily introduces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changes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the end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and also presents Lenin’s policy of“Non-territory, Non-compensation”.
     Chapters Four to Eight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which illustrate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during World War II. Chapters Four and Five illustrate that Soviet Union annexed the area of almost 720,000 km2 during World War II, including the three Baltic countries, Bessarabia and North Bukovina of Romania, Western Ukraine and Western Belarus of Poland, Karelia and Petsamo of Finland, Outer Carpathian-Ukraine of Czechoslovakia, Konigsberg of Germany, Tannu-Uriankhai of china, Kuril islands and South Sakhalin of Japan.
     Chapter Six introduces Soviet Union’s endeavors in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 after World War II, for confirming the gains of her territorial expansion. This part also analyzes the various“theoretical basis”proposed by Soviet Union.
     Chapter Seven mainly analyzes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lead to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including its roots in thought, history,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pter Eight analyzes the adverse influence of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The territorial expansion didn’t bring the sense of security to Soviet Union, but it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her decline and disintegration.
     Chapter Nine introduces Russian Federation’s new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situations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viet Union. Russian Federation inherited the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affairs from Soviet Union, and confronted with complicated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disputes with her“new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writer summarizes several enlightenments from the study of Soviet Union’s territorial expansion: the territorial expansion would not bring the sense of security to a country;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is still the main interes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ut territorial expansion is unworkable and outdated; territorial disputes among countries should be settled by peaceful means.
引文
①《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1页。
    ①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①同上书,第112页。
    ②同上。
    ③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④同上书,第117页。
    ①有些国家的领土与领陆连成一片,则称之为“连续领土”。
    ②有些国家领土被海面或别国领土分开,称之为“非连续领土”,如英国、日本。
    ③有的国家部分领土被包括在他国的领土内,称之为“飞地”,如现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地区。
    ④Robert Jennings and Arthurs Watts, eds. ,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Volume I,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 pp.563-564.
    ⑤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5页。
    ⑥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①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梁淑英:《论国家领土主权》,《法律适用》,1997年第5期,第32页。
    ③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①周鲠生:《国际法》(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
    ②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③传统国际法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其产生的标志一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二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后者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国际法主要内容的著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传统国际法的终结。
    ④朱晓青主编:前引书,第117页。
    ①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②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③同上书,第87页。
    ④同上。
    ⑤江伟钰:《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①周鲠生:《国际法》(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②《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3-15页。
    ③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④一般认为,现代国际法的开始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与1920年国际联盟的建立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和人类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国际法的大发展。
    ⑤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①杨泽伟:前引书,第88页。
    ②同上书,第89页。
    ③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④同上。
    ⑤朱晓青主编:《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①K.Strupp, Elements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universel, europeen et americain, R.D.C., 1930, p.149.
    ②《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②[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③[俄]彼得罗夫:《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于宝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①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p.150.又见Hans W .Weigert ,“Mackinder’s Hearland ,”The American Scholar,XV(Winder 1945), pp. 43-45;转引自[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②转引自[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③长周期理论认为世界体系表现出的规律具有重复性和进化性。全球性强国和全球性战争也有重复性和进化性。海军对于全球性冲突至关重要,因为海权是洲际互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前后相连的各个长周期中,技术革新标志着更加复杂的进化,并与海权联系在一起。
    ④[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8页。
    ⑤遏制政策,即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阻止敌对国家发展的外交政策。是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6-1947年间提出的,主张用这种政策来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遏制政策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贯穿冷战的全过程,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⑥Alexander P. De Seversky, 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42, pp.10-11.
    ⑦[英]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①曹胜强:《俄罗斯强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俄国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②[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大历史系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出版说明第1页。
    ①森纳:《俄国简史》,1947年伦敦版,第260页;转引自孙成木、刘祖熙:《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②17世纪时,爱沙尼亚被瑞典占领。
    ③16世纪时,拉脱维亚曾被波兰、瑞典占领。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5页。
    ⑤兰州大学历史系等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9页、72页。
    
    ①刘祖熙、刘邦义:《波兰战后的三次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7页。
    ①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页。
    ④同上书,第3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页。
    ②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②同上书,第278页。
    ③《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④[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主要文书(1840~1945)[上]》,原书房,1965年12月版,第246页。
    ⑤安成日:《当代日苏关系研究(1945-1991)》(博士后报告),2006年。
    
    ①《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7页。
    ②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③[苏]谢·宾·奥昆:《俄美公司》,俞启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①转引自戎疆编:《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扩张》,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页。
    ③哩,即英里,1哩等于1.6公里。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5-546页。
    ①《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1页。
    ②《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③《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3页。
    ④指沙皇俄国政府。
    ⑤《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0页。
    ③同上书,第519页。
    ④指1858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7页。
    
    ①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7页。
    ③《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
    ④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⑤《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6页。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99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85页。
    ③同上书,第409页。
    ④《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0页。
    ①[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707页。
    ②同上书,第718页。
    ③同上书,第727页。
    ④同上书,第724页。
    ①Секретныедокументыизособыхпапок,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1. 1993,с.6.
    ③《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4页、64页。
    ④莫洛托夫:“1940年8月1日在最高苏维埃第七届会议上的报告”,《新中华报》,1940年8月20日。
    ⑤《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23卷第1部,第80-84页;转引自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①[波]阿耳诺耳德与瑞霍夫斯基合编:《波兰简史-从建国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8页。
    ②森纳:《俄国简史》,1947年伦敦版,第260页;转引自孙成木、刘祖熙:《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29页。
    ②古斯塔夫·希尔格、艾尔弗雷德·G·迈耶:《势不两立的两国》[(Gustav Hilger and Alfred G.Meyer:The Incompatible Allies),纽约,麦克米伦,1953年版,第307页;转引自:[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63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①《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35页。
    ②《纽约时报》,1939年9月28日;转引自:[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③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1969),苏联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国防人民委员、西南方向总司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游击运动总司令和最高统帅部代表等职。
    ④[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⑤同上书,第73页。
    ⑥[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4页。
    ⑦同上书,第1093页。
    ①莫洛托夫:“1940年8月1日在最高苏维埃第七届会议上的报告”,《新中华报》,1940年8月20日。
    ②[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③[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11-312页。
    ④同上书,第312页。
    ①陈之骅主编:《苏联历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②今罗马尼亚。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页。
    ④即比萨拉比亚,笔者注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页。
    ⑥同上书,第33页。
    ②[罗]《宇宙报》(《Universul》)1940年7月15日;转引自康春林:《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③В.К.Волков,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и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 1999,с.308.
    ④[罗] Gheorghe Palade:“28 iunie - 3 iulie 1940: ANEXAREA”(“1940年6月28日至7月3日:兼并”),http://www.stiri.romanism.net/?p=1219,2008年10月22日。
    ⑤《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68页。
    ①[罗]Gheorghe Palade:《28 iunie - 3 iulie 1940: ANEXAREA》(“1940年6月28日至7月3日:兼并”),http://www.stiri.romanism.net/?p=1219, 2008年10月22日。
    ②《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405页。
    ③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④《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70页
    ①[苏]И.А.基里林主编:《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邢书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②[波]阿耳诺耳德与瑞霍夫斯基合编:《波兰简史-从建国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52页。
    ③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④同上。
    ⑤《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7页。
    ⑥[苏]蔡特金:《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⑦在1918-1919年间,波兰征服了东加里西亚,推翻了那里的乌克兰当局。当时巴黎和会最高会议提出,批准波兰占领东加里西亚的条件是要给当地自治权,然后又给予波兰二十五年的委任统治权。波兰拒绝了
    ①《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六卷与第七卷,1923年3月13日、29日;1924年9月5日、22日,苏联致协约国大使会议国及波兰的照会,莫斯科出版。
    ②译自《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1924年6月17日―7月8日)速记记录第二部分,第123-131页“中欧民族问题和巴尔干决议”,莫斯科出版1925年。
    ③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苏联外交部编:《苏波关系史文件和材料》,第7卷,莫斯科1973年,第178页;转引自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⑤[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⑥同上书,第46页。
    ①详见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第9页,正文第2页。
    ②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③1941年12月,斯大林与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会谈中曾提出把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的要求,未果;1942年,英国和苏联就同年5月签订的英苏条约谈判时,苏联再次提出此要求,然而丘吉尔不愿意作出影响波兰领土问题的让步,美国支持英国这一立场,苏联再次放弃此要求。
    ④[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重组》,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⑤同上书,第140页。
    ⑥《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18页。
    ⑦同上书,第119页。
    ①W.S. 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Volume V: Closing The Ring , Cassell & Co. Ltd, 1952, p.351.
    ②《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1、80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重组》,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④同上书,第162页。
    ⑤[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重组》,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⑥同上书,第202页。
    ⑦[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8页。
    ①同上书,第516页。
    ②《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1页。
    ③《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1年版,第105页。
    ④[美]爱伦.F.丘:《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俄国疆界的变动》,郭圣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页。
    ⑤РоссияиеерегионывXXвеке:территория–расселение-миграции,москва,2005г.,с.28.
    ①《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512-526页。
    ②林建华:《苏芬冬战始末》,载《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1年第1期。
    ⑦“李维诺夫与伊里耶·科斯基宁关于苏租借岛屿的谈话记录”,见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⑧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⑨[苏] A.M.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79-80页。
    ①“苏联政府关于租赁岛屿问题给芬兰政府的备忘录”,见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②[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③[美]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刘裘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17页。
    ②《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4卷,1946年莫斯科版,第468-470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①《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51页。
    ②[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③[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0页。
    ④同上书,第1111页。
    ⑤同上书,第1115页。
    ⑥“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和平法令》中提出的。
    ⑦《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112页。
    ②《苏联对外政策文件与资料》,莫斯科1956年出版,1947年第一分册,第51-54页。
     ①РоссияиеерегионывXXвеке:территория–расселение-миграции,москва,2005г.,с.28.
    ①《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05页。
    ①译自《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1924年6月17日―7月8日)速记记录第二部分,第123-131页“中欧民族问题和巴尔干决议”,莫斯科出版1925年。
    ②《捷共党史简明辞典》,捷共党史研究所编,1964年版,第990-995页。
    ③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④陈之骅:《苏联历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⑤《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四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9页。
    ①《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4-75页。
    ②莫洛托夫在苏捷签订关于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条约仪式上的讲话,及同日真理报上的其它资料,《真理报》1945年6月30日。
    ③ЗакарпатскаяУкраина,Правда, 30июня1945.
    ④参见白晓红:《俄国斯拉夫主义》,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张蓉初:《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略论》,载《南开学报》,1986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2页。
    ①[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37-138页。
    ②同上书,第138页。
    ③《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123页。
    ④同上。
    ⑤А.П.Сальков,“Восточнаяпруссиявпланахпослевоенног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гопереустройчтваЕвропы”,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12. 2003.
    ⑥《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页。
    ⑦《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368页。
    ⑧《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页。
    ⑨《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385页。
    ⑩同上书,第384页。11《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514页。
    ①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1页。
    ①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②《(使俄萨荫图致外部)俄外部搜集乌梁海凭据欲为辩论地步电》(1911年4月2日),见《清宣统朝外交史料》109卷,第40页。
    ③指沙皇俄国,笔者加。
    ④[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辽宁大学外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76版,第220页。
    ①Tang, S. H. Peter, 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 , Durham, North calolina, USA,1959,p.420;转引自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②《收乌里雅苏台佐理员(恩华)咨呈》,民国7年9月11日(8月22日发);《收乌里雅苏台佐理员(恩华)咨呈》,民国7年9月23日。按:该条约俄文本和蒙文本的文字稍有出入;转引自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③杨闯等:《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④程栋等:《旧中国大博览(1900~1949)》(上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⑤《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24页。
    ⑥[俄]尤·米·加列诺维奇:《俄罗斯与中国,六个条约》,穆拉维伊出版集团2003版,第67页;转引自杨闯等:《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①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②[苏]诺尔迭加等:《图瓦自治省》,张方廉译,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转引自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③樊明方:前引书,第262页。
    ④Tang, Peter S. H. 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 Durham, North Calolina, USA, 1959(唐盛镐:《俄国和苏联在满洲和外蒙古的政策,1911-1931》,1959年美国出版)第419页;转引自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⑤同上。
    ⑥转引自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①[日]坂本是忠著:《图瓦自治共和国》,刘家磊译,《中俄关系问题》1981年第3期,第55页。
    ②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①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1年,第717页。
    ②同上书,第717-722页。
    ①《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页。
    ②[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07页。
    ③同上书,第444页。
    ④《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258页。
    ①《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四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8页。
    ②同上书,第239页。
    ③《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四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9页;[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83页。
    ④《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39页。
    ⑤《真理报》社论,1946年2月13日。
    ⑥《国际条约集(1950-1952)》,世界知识出版社1978年版,第346页。
    ②《日本北方领土问题论文及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②《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381页。
    ①[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5-1116页。
    ②О.А.Ржешевский, ,Сталини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Беседы.Дискусcии:Документы,комментарии(1941-1945),М.,Наука, 2004,с.356.
    ③参见《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381-382页。
    ④[德]保·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刘则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①[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5页。
    ①[苏]А·罗佐夫斯基等编:《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3卷),莫斯科1946年版,第552页。
    ②同上。
    ③[伊朗]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著:《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④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⑤指波斯,即现在的伊朗。
    ⑥《马克思有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
    
    ①张士智、宋莉:《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②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4页。
    ①《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27页。
    ①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①苏联情报局:《揭露历史捏造者》,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8页。
    ①[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81页。
    ②1946年2月13日,《真理报》社论。
    ③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7日,第一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5页。
    ⑤《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2页。
    ⑥《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0页。
    ⑦同上书,第141页、147页。
    ⑧1917年12月31日,苏俄政府同意芬兰独立的请求。1920年10月,苏俄与芬兰签订和约。
    ⑨1918年波兰宣布独立。1920年10月12日,波兰和苏俄在里加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双方承认乌克兰、白俄罗斯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1921年3月18日,苏波双方缔结了正式和约。根据和约,波兰的东部边界远在协约国所建议的“寇松线”以东,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乌克兰的一部分、及1920年由俄国割让给立陶宛的维尔纳(维尔纽斯)都包括在内。
    ⑩1917年11月28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1920年4月,苏俄与爱沙尼亚签订和约。11 1920年7月12日,苏俄与立陶宛签订《莫斯科协定》,苏俄正式承认立陶宛。
    ①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宣布独立。1920年8月11日,苏俄与拉脱维亚签订条约,苏俄承认拉脱维亚独立。
    ②1918年1月11日,苏俄政府通过了《关于土耳其属亚美尼亚法令》,承认1915——1917年被俄军占领的土属亚美尼亚人享有自决直至完全独立的权利。
    ③中央编译局编译:《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470页。
    ④《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⑤《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①[苏]柯热夫尼柯夫:《国际法上的领土问题(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翻译,中国人民大学1953年版,第3页。
    ②同上书,第6页。
    ③同上书,第7页。
    
    ①《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9页。
    ②《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1页。
    ⑥指沙皇俄国。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5-546页。
    ①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②扎赫尔:《君士坦丁与两海峡》,译自苏联《红色档案》杂志,1924年第6卷,第67-68、58-59页。
    ③[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07页。
    ④同上书,第4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8页。
    ①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②柳丰华:《“铁幕”消失之后——俄罗斯西部安全环境与西部安全战略》,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③[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④学刚、姜毅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⑤[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7页。
    ⑥В.Хорос,“Русскаяидеянаисторическомперекрестке”,Свободнаяидея, No.6.1992.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②同上书,第249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⑤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总理。
    ⑥Ф.И.费拉索夫:《共产国际:经验、传统、教训》莫斯科1989年版第22页,转引自《近现代史》1995年第5期第57页。
    ⑦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芬兰历史学会:《冬季战争(1939-1940)》,莫斯科1999年版第2卷,第275页。
    
    ①[俄]П.Я.恰达耶夫:《哲学书简》,刘文飞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②[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张草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6页。
    ③Robert G. Wesson, The Russian Dilemma :A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View, New York:Praeger,1986,p.1.
    ①А.Арбатов,“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идеяи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No.5. 1998,с.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④《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1页。
    ⑤指沙皇俄国。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26页。
    ①[苏]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同上书,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2页。
    ③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④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海洋争霸史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91-92页。
    ①同上书,第92页。
    ②[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上卷),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3页。
    ③同上书,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0-2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18页。
    ④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海洋争霸史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6页。
    ⑤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⑥刘竞等:《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35页。
    ②俄语的语意是控制东方。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海洋争霸史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1页。
    ④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第85页。
    ①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②同上。
    ③潘德礼:《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④孙成木等:前引书,第73页。
    ⑤同上。
    ⑥杨秀杰:《俄罗斯国家疆土变化》,载《俄语学习》2004年第4期。
    ⑦孙成木等:前引书,第379页。
    ⑧同上。
    ⑨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3页,书中写面积是1800万平方俄里,折算之后为2052万平方公里。根据常用计量单位换算表:1公里等于0.9374俄里,则1平方公里等于0.8787188平方俄里,那么1平方俄里就约等于1.14平方公里。
    ⑩《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简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页。
    11《世界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1页。
    12潘德礼:《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见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7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3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页。
    ②同上书,第34页。
    ③同上书,第26页。
    ④同上书,第46页。
    ⑤《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⑥同上书,第6-7页。
    ①[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前言第27页。
    ①余伟民:《从“比萨拉比亚问题”到摩尔多瓦独立——前苏联诸国民族问题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22页。
    ②[美]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王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苏联边界线长为6.2万公里。
    ②潘德礼:《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99页。
     ①李兴汉:《波罗的海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237页。
    ①王晓玉:“谁让俄罗斯白亏200海里?”,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10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201797.htm。
    ②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岛被称为北方四岛。
    ③金熙德:《日俄(苏)关系的定位及其演变趋势》,《日本学刊》1998年第3期,第17页。
    ①А.И.Николаев,РубежиРоссии,раздумьяоважном,М.,1998,с.33.
    ②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700页。
    ①韩松:“全球变暖让北冰洋变宝藏”,载《广州日报》,2007年3月26日。
    ②[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①[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120、149页。
    ②俞天颖:《从海洋到海洋……再到海洋——加拿大人经营北极地区》,《世界知识》2006年第23期,第25页。
    ③干炎平:《国际海洋法知识》,海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①贾秀栋等:《试论“冷”北极之“热”争夺》,《滨州职业学院院报》,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①[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美]沃捷特克·马斯特尼:《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③转引自[苏]В.П.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第一卷上),史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40页。
    ①秀利是17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重臣。
    ②转引自[苏]В.П.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第一卷上),史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40页。
    ③李静杰:《试析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6]《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9]《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
    [10]《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11]《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12]《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13]《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1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
    [1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6]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海洋争霸史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7]南开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研究室编:《日本北方领土问题论文及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8]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0]兰州大学历史系等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1]北京大学历史系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世界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23]《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5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
    [24]《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解放军报编辑部编:《苏联全球战略初探》,长征出版社1981年版。
    [26]《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7]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8] [波]阿耳诺耳德与瑞霍夫斯基合编:《波兰简史-从建国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29] [捷]弗郎蒂舍克·卡夫卡(F.Kavka):《捷克斯洛伐克史纲》,叶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30]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1] [德]保·施密特(P. Schmidt):《我是希特勒的译员》,刘则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 [俄]彼得罗夫:《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于宝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 [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刘文飞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4]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张草纫、浦允南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5] [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肖敏、王为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36]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7] [俄]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下),何宏江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8] [俄]弗·索洛维约夫等:《在克里姆林宫高墙后面》,李思治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39] [俄]弗·亚·克留奇科夫:《个人档案(1941—1994)》,何希泉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40]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41] [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九仞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2]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3] [美] J.F.布朗:《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关系》,商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4] [美]诺基.J.:《苏联二次大战后的外交政策》,黄宗浩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年版。
    [45] [美]爱伦.F.丘:《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俄国疆界的变动》,郭圣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6]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47]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构想》,刘瑞祥、潘嘉玢译,译林出版社1989年版。
    [48]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9]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李石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51] [美]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1929-1969)》,刘裘、金胡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52] [美]沃捷特克·马斯特尼:《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郭懋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 [美]汉斯·凯尔森著:《国际法原理》,王铁崖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4] [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大历史系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
    [55]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6]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7] [美]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于铁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59] [美]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王子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0] [美]罗伯特·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任泉、刘芝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61] [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林伟成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62] [美]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63] [美]威廉·奥尔森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王沿、孔宪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4] [美]托马斯·活尔夫:《苏联霸权与欧洲(1945-1970)》,冷向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65]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 [美]约翰·伍里宁:《芬兰史》,武汉大学翻译组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67]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68] [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9] [美]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徐朝友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 [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重组》,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71] [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72] [日]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3] [苏] A.M.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74] [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辽宁大学外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76版。
    [75] [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仅仅一年》,刘白岚译,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1980年版。
    [76] [苏]В.П.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第一卷),史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77] [苏]А.А.阿赫塔姆江等编:《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1917-1978》,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8] [苏]谢·宾·奥昆著:《俄美公司》,俞启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9] [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三联书店1973年版。
    [80] [苏]А.М.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山东大学翻译组翻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
    [81] [苏]卡列斯尼克等著:《苏联地理:总论》,吉林师大外语系,外国问题研究所译,吉林出版社1978年版。
    [82] [苏]T. K.朱可夫著:《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3] [苏]A. M.华西列夫斯基著:《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4] [苏]C. M.什捷缅科著:《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甘霖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5] [苏]K. K.罗科索夫斯基著:《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6]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1卷,潘益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87]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潘益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
    [88] [苏]И.Х.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春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89] [苏]Г.В.伊格纳钦科等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90] [苏]柯热夫尼柯夫主编:《国际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1] [苏]柯热夫尼柯夫:《国际法上的领土问题(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翻译,中国人民大学1953年版。
    [92] [苏]伯·斯·波波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尼亚》,刘正楷、刘存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93] [苏]安·安·葛罗米柯等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韩正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4] [苏]И.А.基里林主编:《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邢书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5] [苏]诺尔迭加等:《图瓦自治省》,张方廉译,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
    [96] [苏]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7] [英]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8] [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托因比:《欧洲的重组(1939-1946)》,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99] [英]戴维·费尔霍尔著:《苏联的海洋战略:苏联海上扩张的研究》,龚英年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100]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著:《50年战争》,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01] [英]马丁·吉尔勃特:《俄国历史地图集》,任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102] [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第3分册),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03]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104]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05] [美]W.H.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叶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106] [美]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第1卷第2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国家法上的领土问题》,1953年版,译自柯热夫尼柯夫教授的《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一九四八年莫斯科版)第五章。
    [108]李静杰主编:《十年巨变——俄罗斯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09]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10]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1]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陈之骅等:《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3]陈之骅主编:《苏联历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14]程栋等:《旧中国大博览》(1900~1949),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版。
    [115]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16]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8]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9]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0]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1]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2]傅树正、雷丽平:《俄国东正教与国家(1917-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3]干炎平:《国际海洋法知识》,海军出版社1987年版。
    [124]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125]何仁学等:《走向21世纪的俄罗斯》,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6]黄鸿钊主编:《东欧简史》,开明书店1994年版。
    [127]江伟钰:《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29]姜长斌:《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0]蒋建东:《苏联的海上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1]康春林:《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2]李传明编:《苏联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33]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4]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5]李嘉谷:《中苏关系:1917-19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36]李兴汉:《波罗的海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7]李勇慧:《俄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38]梁守德主编:《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9]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刘洪潮:《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42]刘竞等:《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3]刘温国等:《强弩之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秘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4]刘祖熙、刘邦义:《波兰战后三次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45]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6]刘祖熙:《东欧巨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47]柳丰华:《“铁幕”消失之后-俄罗斯西部安全环境与西部安全战略》,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
    [148]陆齐华:《俄罗斯与欧洲安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49]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0]潘德礼:《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1]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2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台北1981年。
    [153]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55]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6]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7]王俊彦:《铁锤外交家-莫洛托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5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6卷(1939—1945年),第7卷(1945—194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59]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0]王树春:《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6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3]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164]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5]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6]杨闯等:《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67]杨希钺:《民族矛盾与苏联解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68]杨育才:《大国梦——俄罗斯的军事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69]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1]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72]袁峰:《政府解体原因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73]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4]张义德主编:《苏联现代史:1917-1945》,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75]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76]赵建文:《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7]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78]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7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0]朱晓青:《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1]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2]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3]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1]李静杰:《试析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2] [美]弗雷德里克:《波兰在苏联战略中的地位》,《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3期。
    [3]С·Γ·卢贾宁,阿拉腾奥其尔:《中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蒙古(1920-192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2期。
    [4]部彦秀:《论苏芬冬战》,《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2期
    [5]陈春华:《<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蒙古问题的论点》,《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6]陈春华:《1915年至1919年期间争夺乌梁海的斗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7]陈春华:《乌梁海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8]陈春华:《有关苏俄对乌梁海地方政策的文件选译》,《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9]崔志鹰:《从霸权扩张到仓促退却——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及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0]董林亭:《有一个地方叫唐努乌梁海》,《文史精华》,2004年第6期。
    [11]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外交学院院报》2005年第1期。
    [12]桂立:《苏联的争霸扩张政策与国家解体关系析》,《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3]金熙德:《日俄(苏)关系的定位及其演变趋势》,《日本学刊》,1998年第3期。
    [14]金重远:《苏联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2期。
    [15]康春林:《论二战爆发前苏军西进过境问题》,《史学集刊》, 2003年第2期。
    [16]李凡:《二战后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17]李兴:《1939-1945年苏联的东欧政策剖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18]李勇慧:《“北方领土”主权终归谁属-试析俄日“北方领土”之争》,《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1期。
    [19]李玉娟:《关于二战初期苏联出兵波兰性质探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0]李允华:《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的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趋向》,《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2期。
    [21]李宗楼:《列宁的外交思想和苏俄的对外政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2]梁淑英:《论国家领土主权》,《法律适用》,1997年第5期。
    [23]林建华:《苏芬冬战始末》,《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1年第1期。
    [24]刘邦义:《1939年9月波兰败亡的原因》,《历史研究》,1986年第9期。
    [25]刘志青:《战后初期美苏在伊朗、土耳其、希腊的角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6]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27]马德义:《浅议俄联邦内若干民族间的领土争端》,《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2期。
    [28]穆立立:《东欧剧变的民族因素》,《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6期。
    [29]任达:《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与德军勾结的史实》,《俄罗斯研究》,1998年第2期。
    [30]茹莹:《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出兵远东态度的变化》,《军事历史》,2002年第3期。
    [31]时殷弘:《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外政策主题》,《世界史》,2001年第6期。
    [32]史国纲:《苏波疆界问题》,《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四号。
    [33]宋德星、许智琴:《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政治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2年第1期
    [34]汤其涛:《对斯大林现象的文化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35]王春良:《论波兰三次被瓜分与卡廷惨案》,《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6]王广大:《中东领土和边界争端探源》,《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6期
    [37]王红雨:《20世纪大国兴衰的启示——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教训》,《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38]王丽:《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1期
    [39]王希礼:《1939-1947年欧洲势力范围划分的经过》,《俄罗斯研究》,1998年第5期
    [40]王希礼:《俄罗斯边界情况和地缘政治浅析》,《俄罗斯研究》,1994年第1期
    [41]王希礼:《俄罗斯巩固势力范围闲见成效》,《俄罗斯研究》,1994年第2期
    [42]王瑜:《试论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3期。
    [43]王志连:《波兰式道路及其历史命运》,《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1期。
    [44]闻一:《独立和自由是风—历史上的西乌克兰问题》,《读书》,2005年4月。
    [45]吴伟:《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划分德国占领区上的合作与斗争》,《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2期。
    [46]徐康明:《评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历史问题》,1986年第1期。
    [47]徐蓝:《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20世纪40—6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世界史》,2004年第1期。
    [48]徐天新:《论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对外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
    [49]许智琴、刘怀斌:《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对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4期。
    [50]阎铸:《苏联霸权主义的再认识》,《苏联东欧问题》,1988年第5期。
    [51]杨秀杰:《俄罗斯国家疆土变化》,《俄语学习》,2004年第4期。
    [52]姚晓瑞:《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3]张保丰:《看“二战”初期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及其影响-以“东方战线”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02期。
    [54]张明养:《论战后苏联领土的扩张》,《东方杂志》第43卷第5号,1947年。
    [55]张盛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的战略思想与苏联的对外政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56]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7]张盛发:《战后初期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58]章任贤:《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史实》,《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年第3期。
    [59]赵怀普:《欧安组织及其在冷战后欧洲安全中的作用》,《国际论坛》,1999年第6期。
    [60]赵四亮:《二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划分》,《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61]孙月华:《二战期间波兰边界问题与美英苏的矛盾和斗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2]郑寅达:《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动》,《地理教学》,1996年第1期。
    [63]周乾:《二战前夕苏德关系》,《俄罗斯研究》,1993年第2期。
    [64]朱晓姝:《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观管窥》,《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
    [65]左凤荣:《科学地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经济与政治》
    《俄罗斯研究》
    《近现代史》
    《国际资料信息》
    《东方杂志》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蒙古史研究》
    《人民日报》
    《文汇报》
    [1]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н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периода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гг.,Том1 ,Московск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министров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СШАи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19-30октября1943г.),Сборник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 1978.
    [2]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н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периода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гг.,Том4,Крымск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х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трехсоюзныхдержав-СССР,СШАи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4-11февраля1945г.),Сборник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 1984.
    [3]А.А.Громыко,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н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периода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гг.,Том2,Тегеранск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трёхсоюзныхдержавСССР,СШАи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28ноября- 1 декабря1943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 1978.
    [4]А.А.Громыко,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н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конференцияхпериода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1941-1945гг.,Том3,Конференция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СССР, СШАи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вДумбартон-оксе(21августа- 28сентября1944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 1978.
    [5]《Годкризиса: 1938-1939г.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В2-хтт.М.,1990.
    [6]В.К.Волков,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и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1999.
    [7]Ежегодникбольшойсоветскойэнциклопедии,м.,1990.
    [8]Е.Н.Кульков,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Зимняявойна1939-1940гг.,М., 1999.
    [9]Г.Э.Момедов,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1940—22июня1941,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1998.
    [10]Б.И.Кононенко,КультурацивилизацияРоссии,Москва,2003.
    [11]М.В.Ходякова,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1914-2005 ,москва,высшее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7.
    [12]ОтвойныкмируСССРиФиляндияв1939-1944г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6.
    [13]М.Х.Маннай-ООЛ,Тувинцы: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и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этноса,новосибирск,Наука, 2004.
    [14]Л.Н.Нежирский,Советская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1917-1945) ,Поискиновыхподходов,М.,1995.
    [15]М.Ю.Мягков,ПроблемапослевоенногоустройстваЕвропывамерикано-советскихотношениях1941-1945гг.,М.,ИВИРАН, 2006.
    [16]В.В.Похлебкин,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Руси、РоссияиСССРза1000летвименах、датах、фактах,Справочник,М., 1992.
    [17]И.Д.Борисова,РоссияиМонголия:Очерки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исовет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отношений(1911-1940),владимир:изд-воВГПУ, 1997.
    [18]С.Г.Лузянин,Россия–Монголия-Китай: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1911-1946гг.,Москва,1997.
    [19]Н.В.Абаев,Идентичность"Танну-Урянхая"и"Урянхайскаяпроблема", http://www.evrazia.krk.ru/science/abaev.shtm.
    [20]О.А.Ржешевский,Сталини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Беседы.Дискуссии,м.:наука, 2004.
    [21]Т.В.Воло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о,Советскийфакторв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е1944-1953гг.,Т.2, 1949-1953,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 2002.
    [22]Г.П.Кынин,Й.Лауфер,СССРиГерманскийвопрос, 1941-1949гг.,Том1, 22июня1941г.—8мая1945,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1996.
    [23]Г.П.КыниниЙ.Лауфер,СССРигерманскийвопрос(1941-1949),ТомⅢ, 6октября1946г.—15июня1946г,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2003.
    [24]РоссияиеерегионывXXвеке:территория–расселение-миграции,москва,2005.
    [25]БольшаяСоветская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т. 6,М.,1971.
    [26]Л.Б.ВардомскийиС.В.Голунова,Прозрачныеграницы:безопастностьитрансграничное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взоненовыхпогранич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йРоссии,М., 2002.
    [27]А.И.Николаев,РубежиРоссии,раздумьяоважном,М.,1998.
    [28] Robert Jennings and Arthurs Watts, eds. ,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Volume I, Part 2,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9] K.Strupp, Elements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universel, europeen et americain, R.D.C., 1930.
    [30] N. 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 1944.
    [31] Alexander P. De Seversky, 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42.
    [32] W.S. 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 Closing The Ring , Cassell & Co. Ltd, 1952.
    [33] Tang, S. H. Peter, 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 , Durham, North calolina, USA,1959.
    [34] Robert G. Wesson, The Russian Dilemma :A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View, New York:Praeger,1986.
    [35] Hans J.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6th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85.
    [1]А.Арбатов,Нацианальнаяидеяи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No.5.1998.
    [2]МартиАхтисаари,Финныпредпочлииметьпрезидентомдипломатаине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политик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М., No.9.1994.
    [3]М.Ю.Мяхков,СССРСШАиПроблемаПрибалтикив1941-1945годах,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1. 2005.
    [4]В.Л.Мальков,Проблемавыбора:рузвельтисовет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1943-1945г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1. 1987.
    [5]В.А.Невежин,СоветскаяполитикаикультурныесвязисГерманией(1939-1941гг.),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 No.1. 1993.
    [6]С.З.Случ,Междутрадициейиреволюцией:детерминантыиструктурысоветской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1917-1941годы,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 No.1. 2003.
    [7]В.Фалин,《Круглыйстол》:Втораямироваявойна---истокиипричины,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6. 1989.
    [8]Рышардназаревич(ПНР),СоюзсСССРивозвращениеПольшезападныхисеверныхземель,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3. 1988.
    [9]Д.А.Мальников,Заговор20июля1944г.вГермании:Историяи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2. 1986.
    [10]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ВизитВ.М.МолотовавЛондонвмае1942г.ПереговорысУ.Черчиллем,А.ИденомиперепискасИ.В.Сталиным,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6. 1997 .
    [11]М.Наринский,Европа:проблемыграницисфервлияния(1939-1947годы),Свободнаямысль, No.3. 1998.
    [12]Ю.Суоми,Напутиксоветско-финскомудоговору1948года,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4-5. 1991.
    [13]В.Л.Мальков,Прибалтикаглазамиамериканскихдипломатов1939-1940г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4. 1990.
    [14]Перепискароссийскихдипломатоввэмиграции1934-1940гг.ПоархивамслужбывнешнейразведкиРФ.ПредисловиеВ.П.Мазурова,Ю.И.Стрижова,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6. 1997.
    [15]В.С.Парсаданова,ДепортациянаселенияиззападнойУкраиныиЗападнойБелоруссиив1939-1941г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1989, No.6.
    [16]Е.Н.Кульков,М.Ю.Мягков,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Война1941-1945гг.Фактыидокументы.м.,олма-пресс,2001.479с.тир.5000,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 No.3. 2002.
    [17]В.К.Волков,Советско-герм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во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половине1940года,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2. 1997.
    [18]Г.Городецкий,Черчилльи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после22июня1941г.,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6. 1990.
    [19]Г.Л.Мурашк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борьбавЧехословакиив1944-1948гг.ин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средств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М.:изд-во《Наука》,1986 ,327с.,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No.3. 1987.
    [20]Ж.А.Медведев,Р.А.Медведев,ЛичныйархивСталина—засекреченилиликвидирован?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3. 2001.
    [21]Н.М.Моллеров,Советско-туви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35-1941гг.),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11. 2005.
    [22]Н.М.Моллеров,Урянхайскийкрай(Тува):Отобъекта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кстатусусубъект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права(1917-1921гг.),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No.6. 2005.
    [23]В.Л.ДорошенкоиИ.В.Павлова,Р.Ч.Раак,Немиф:речьСталина19августа1939года,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8. 2005.
    [24]А.П.Сальков,Восточнаяпруссиявпланахпослевоенног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гопереустройстваЕвропы,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No.12. 2003.
    [25] V. Mastny, Sovier War Aims at the Moscow and Teheran Conferences of 1943,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Vol. 47, No. 3 (September 1975).
    [26] Gheorghe Palade :《28 iunie-3 iulie 1940: ANEXAREA》,http://www.stiri.romanism.net/?p=1219,《1940年6月28日至7月3日:兼并》,(指对比
    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吞并,罗马尼亚语)
    Извест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
    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
    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
    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Свободнаямысль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The World Repor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