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重要性就直接来源于证据的重要性。证据的客观性决定了证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永远存在,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逝。在快速发展的时空中,当事人要将已消逝的证据“重现”在诉讼程序中,就有必要借助于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但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重要意义却不止步于此。一方面,社会的快节奏使物质的流通速度加快,事物存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证据客观真实性的保持亦成为必须,以备诉讼之需。而电子证据在诉讼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使诉讼当事人对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依赖性增强。这是因为,电子证据作为高科技的衍生物,其方便和快捷的优势是以存续时间过短和容易被篡改为代价的,然而纠纷是难免的,为了胜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当事人必须对相关的电子证据进行保全以保存其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在审判方式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更不容忽视。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总趋势是增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动性而弱化法院或法官的职权性,体现在证据上,是以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弱化法院主动调查取证的职能为显著特征的。与此同时,审判结构亦愈来愈呈现出对抗制的特征。但对抗制下程序归责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当事人“势均力敌”并被给予了充分的机会“攻击”和“防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案件真实和通过程序公正实现诉讼公正。当事人的这种对抗集中体现在证据上,这就要求立法必须关注当事人为胜诉而将所有证据提供给中立裁判者的心理,设置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以满足当事人的这种需求。否则,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位置极易成为当事人寻求自身外败诉原因的突破口,从而使程序归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影响司法的公信力。
     然而,当笔者带着这种对民事证据保全制度重要性的初步认识进行资料收集时,才发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比较少的。除了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教材外,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章也多数将目光停留在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上;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构造和国外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现状的研究则基本为空白。基于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具体规定,本文以全面完善我国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为目的,在寻找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构造的理论依据上,对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设置目的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分析其他国家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构成,寻找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重构的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通
    
    过分析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现状和缺陷,从立法角度提出了完善和重
    构的建议。
     本论文正文约三万五千字,除了前述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意义和结语
    外,本文主要由四部分内割勾成:
     第一部分从分析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目的出发,寻找民事证据保全制
    度构造的理论依据。首先,从民事证据保全发生的通常情形出发分析民事
    证据保全制度的目的,从而得出民事证捆呆全制度的直接目的在于保全证
    据的客观真实性,并指明该目的对民事证据保全具体制度设计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与当事人收集证据和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对比之后,认为证据保
    全同样是一种证据收集的方法,因此,民事证据保全程序上的目的可谓是
    完善证据收集的程序保障。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别集中
    体现在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将证据客观真实性的质证提到了庭审前的证据保
    全阶段。该特殊性必须在制度的构造上予以体现。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其他国家关于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规定,为民事证
    据保全制度的构造寻求实践依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英美法系
    国家大多没有民事证据保全制度,而对民事证据保全制度规定较为完备的
    以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因此,本部分首先对英美法系国家不存
    在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认为由于证据开示制度的
    发达和完善,英美法系国家虽无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之‘名”但有其“实”。
    其后分别只懦国和日本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主要特征力p以概括,以从总体
    上认识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构造。
     第三部分则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规定,在与德国和日本的同步比较下
    指出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四部分在前文尤其是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
    的具体构成从立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正如笔者一再重申的,关于民事证据保全制度这一命题的资料确实不
    多。笔者理论能力的不足,使文中的一些分析显得有些大胆和不够严谨;
    而驾驭文字能力的不足,又使本文的一些文字显得较为浅显和枯燥。因此,
    不足之妇佳免存在,仅希望这块有瑕疵的“砖”能够引出完美的“玉”来。
    伊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The evidence's objectivity which is the basic nature of evidence, makes the evidence be elapsed and not be eternal. So if the litigant wants to reappear the elapsed evidence in the proceedings, he must draw support from the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 On one hand, the rapid rhythm of our society made the material circulating more quickly, and the time of material will be existed shorter and shorter, so it'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he objectivity of evidence, and it will meets the needs of litigation. But the dispute is inevitable, so the litigant must preserv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related evidence so as to win the lawsuit and defend his legal rights. In another hand, the trail reform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ly and vigorously in today's life, so the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hould not to be ignored. In the same time, the features of adversary have been inclining in the structure of our trial. The adversary system o
    f the litigants which is embodied concentrated on the evidence makes the legislatur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litigants who will provide all of the evidences to the neutral arbitrator so as to win the lawsuit.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has nearly thirty-five thousand words, except for the forward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article is made up of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ivil evidence in different prospects and tries to find the nature of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introduces some provisions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why there are few provisions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the common law countries, and holds that because of the full development and complement of the evidences' discovery system, Common law countries have substantial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but none of the reputation. Following tha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Germany and Japan respectively.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provision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points out the flaws and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after comparing with Germany and Japan.
    The forth part proposes a suggestion on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on.
    The materials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are insufficient indeed, just as the author reaffirmed time and time. Just because of my insufficient theory capacity, some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may be audacious or lack of rigorous to some extend. Similarly, my 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mastering words may make some parts of the article plain and dull. So the defects will exist inevitably and I hope that this article having some flaws will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some excellent articles.
引文
1、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樊崇义:《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罗玉珍主编:《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毕玉谦等:《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杨建华:《民事诉讼法实务问题研究》,台湾:广益印书局1985年版。
    11、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谭兵主编:《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4、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5、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7、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8、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3、(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初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7、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江伟主编:《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9、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2、刘金友主编:《证据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33、(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37、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8、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王利明:“关于限制由法官调查取证的必要性”,《法学前沿》第4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日)中村英郎:“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的法系考察——罗马法系民事诉讼和日尔曼法系民事诉讼”,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
    3、宋春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法律适用》2002年第2期。
    4、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5、许康定:“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7、李浩:“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诉讼法学精萃》(2002年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8、毕玉谦:“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
    9、陈岚,付晓:“我国民事证据立法讨论述要”,《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
    10、谢佑平、万毅,“背景与机理:关于设立证据开示程序的反思”,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五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1、崔婕:“证据收集制度”,《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
    12、贺卫方:“对抗制与中国法官”,《现代法学》1995年第4期。
    13、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
    
    1996年第6期。
    14、毕玉谦:“证据保全程序问题研究”,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诉讼法学精萃》(2002年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5、闵春雷:“证据概念的反思与重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16、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5期。
    17、张卫平:“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对一种民事审判理念的自省”,《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8、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6年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法学家》1999年第3期。
    20、常怡、杨军:“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1、齐树洁、黄斌:“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2、宁杰:“论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3、常怡、刘艳军:“民事庭审中的质证问题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4、张金兰、许继学:“论诉前证据保全的违法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25、金长荣:“诉前禁令和诉前证据保全的实践”,《人民司法》2002年第12期;
    26、叶俊寅:“证据保全公证的功能与应用”,《中国司法》2003年第4期。
    27、黄松有:“证据开示制度比较研究”,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4期。
    28、汤维建:“程序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论纲”,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五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9、吴明童:“《民事证据法》命题之我见”,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
    
    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0、毕玉谦:“民事证据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北京: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12期。
    31、白绿铉、杨秀清:“完善证据制度是改革民事审判制度的关键”,1999年12月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座谈会论文。
    32、章武生、杨严炎:“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评析”,《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33、吴微:“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四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