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金融体系存差问题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来我国理论界一直强调中国崛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宣示自信,往往更需要忧患意识与批判性思考反思我国过去20年的经济,一直存在着总供给过剩的问题政府为解决内需不足,持续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基建投资强化转移支付维持币值稳定与此同时,我国20年来金融体系产生的存差淤积以及M2过高,引起了学术界关于货币是否超发的热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深化之间要素错配经济社会转轨阵痛造成的;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流动性劳动力产品产能四大过剩,实体经济总供给过剩与金融体系存差淤积之间相互交错,构成了我国经济第三类非均衡的核心特征;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总供给过剩与金融过剩,将会是一直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
     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总量增长与存差淤积,是一个隐藏很深的体制问题它既体现我国货币被动超发,又反映商业银行的表外逐利本文补足我国M2的统计缺失,发现我国在2012年底的货币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其中92万亿元是存款笼中虎,92万亿元中有73万亿元是较为优良的银行信贷与债券资产;其中另外的27万亿元是整体存差,它相当于我国历史累积的货币发行量——该27万亿元中尚有18万亿元净存差,构成我国的超发货币货币超发情形下,我国实体经济的供需失衡与金融体系的存差淤积,是当前我国生产要素错配和分配机制矛盾尖锐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分析我国六十三年来整体存差演进的过程,实证货币超发的问题,探索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要素错配的改进机制
     笔者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增量要素的投放追不上整体存差的扩大要素配置衔接不上资金可贷性需求实体经济与金融深化之间缺乏有机配合,都是阻碍我国投资转化与资本形成的主要障碍;第二,存差过大,危害甚剧这意味着金融体系内的货币超发存贷失衡金融媒介力渐弱系统脆弱性加大,同时持续加剧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矛盾,加重全社会对货币超发与分配不公的紧张和忧虑;第三,解决实体经济矛盾,必须抓住金融枢纽;化解我国存差淤积,亟需改进增量要素投放与存差淤积之间的匹配机制我国要做到管控少发多贷增量配齐可贷要素化解当前经济的第三类非均衡,就必须完善我国再生产过程中增量投放人本盈需可贷要素的匹配机制,从而为生产者扫除按要素分配的体制障碍放松市场的末梢垄断推进城市化中产业扩容在民生工程中塑造民生机制由此,更便于生产者找到合意的可贷项目畅通的投资渠道持续的收入预期
     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必须重新强化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搭配,以使我国存差缓解要素增配尽管整体存差本身易增难减,笔者认为,只要建立要素增配的持续疏导机制,就将改变货币被动超发的状态,我国的净存差就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此时,我国整体存差就会处于合意的范围之内
The recent emphasis in the Chinese theory researches is the road confidence, theoryconfidence, and mechanism confidence. But these confidences need more awareness ofunknown development and more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1993-2012), it hasbeen the surplus problem of over-production and aggregate supply in Chinese economy. In orderto solve the scarcity of domestic aggregate dem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cultivating consuming hot-points, enlarg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s, strengtheningfiscal transfer payment, and stabilizing monetary value. Meanwhile, the sedimentary Differencesbetween the Deposits and Loan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DL)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system in the past20years has aroused an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Excessive Money Issue (EMI). For my points, it comes from the mismatching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deepening and from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ts core future of so-called The ThirdType Asymmetry of Chinese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mixture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DDLand the surplus of aggregate supply, such as liquidity, labor, products, and productivity. In along-term futur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or hindering the GDP s growth shall be thesurplus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finance sectors in China.
     The sedimentary DDL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is a deeply-hidden systematic problem,which reflects the passive EMI problem and the commercial banking earnings besides the loans.This dissertation discloses an over100trillion RMB yuan of Chinese aggregate money reached atthe end of2012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ly complementing Chinese M2, in which there are73trillion yuan of good credit and bond assets within92trillion yuan deposits as a tiger in a cage and27trillion yuan of the aggregate DDL. The18trillion yuan, the net DDL of the27trillionaggregate DDL, constitutes Chinese EMI.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MI, the mismatching ofessenti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sharp contradic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 appear as the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with the financial sedimentary DDL. The book is trying toanalyze the annual aggregate DDL in the past Yuan s63years,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EMI inChina, and to explore systematic improvements on this mismatching of essential factors between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real economy.
     The discoveries in the dissertation are as the follows: firstly, the main obstacles ontoinvest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apital composition in China are coming from the disabledcatching-up by investing added essential factors to the enlarging aggregate DDL, the disabledcoherence from essential factors’ allocation onto loan-able standards,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secondly, the more DDL, the more damages. Itmeans that the EMI, asymmetry between deposits and loans, fading-out medium power of financialsystem, sharpening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stringing people’s nerves on EMIand unfair-distribution. Third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real economy, to defuse thesedimentary DDL, and to rebalance The Third Type Asymmetry of Chinese Economy, it isneeded to focus on the key, the finance, to rapidly modify the matching mechanism for investingmore added essential factors to absorb the sedimentary DDL, to manage and control under thediscipline of “Less Money Issue and More Credits and Bonds” by adding more completelyloan-able essential factors, to adapt the new mechanism in which there are four complete essentialfactors, qualified labor, recognized capital, earning model, and fund demand, for consummatingChinese reproduction processes, to replace as the mechanism of “distribution upon essentialfactors” for all human beings, to loosen the terminus monopoly, to quantitatively enlarge industries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cultivate livelihood in the welfare, and therefore, the producers could find out the acceptable “loan-able projects”, unhindered investment channels, and durableincome expectations more easier.
     In the proposed Chinese financial reforms, the fiscal and financial combination shall beemphasized as one of China s Features to defuse the Chinese DDL by means of addingmatch-able production factors. Even the aggregate DDL is easy to increase and hard to decrease,this book concludes that the net DDL shall change its jobless position as an active player for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and that the aggregate DDL shall be controlled within the satisfied range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long term mediating mechanism to invest the added match-ableessential factors.
引文
1这里的一般情况是指除了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中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除了商业银行之间同业拆借的资金往来等情况
    2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ǎ[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
    1参见戴根有:解析中国金融走势四大问题ǎ,财经界ǎ2012年12月
    2参见胡海鸥赵慈拉:存差概念应该淡出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ǎ,上海经济研究ǎ2002年第7期
    3李宏瑾: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中国人民银行近年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ǎ,金融研究ǎ2006年第10期
    4李扬彭兴韵:对存差的再认识ǎ,中国金融ǎ2006年第24期
    1汪洋: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历史沿革和含义变化ǎ,经济学(季刊)ǎ2007年4月第6卷第3期
    1郝继伦:存差现象评析与金融调控的政策取向ǎ,财经问题研究ǎ1996年第10期2参见戴根有:解析中国金融走势四大问题ǎ,财经界ǎ2012年12月
    3孙国锋:关于当前银行存差问题的思考ǎ,财贸经济ǎ2002年第10期
    4张晓慧:正确认识当前的存差问题ǎ,中国金融ǎ2006年第4期
    1参见李斌:存差金融控制与铸币税兼对我国M2/GDP过高之谜的再解释ǎ,管理世界ǎ(月刊),2006年第3期
    3李成姜柳:宏观金融视角下存差现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ǎ2006年11月第26卷第6期
    1参见武士国:对当前金融机构存差问题的几点分析ǎ,国际金融研究ǎ1995年第7期
    2参见汤仲飞:试析存差过大的成因负面影响及对策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ǎ1999年第8期
    3参见王建:从首次出现存差现象说开去ǎ,瞭望ǎ,1995年第24期
    4参见:中国宏观经济网:存贷差扩大意味着什么ǎ,中宏网责任编辑张天红,2000年11月28日
    1何田:银行存差:去向解析与问题探索ǎ,金融研究ǎ2004年第4期
    2张杰:国有银行的存差:逻辑与性质ǎ,金融研究ǎ2003年第6期
    3参见杨俊生:中国之谜:基于货币存贷差转化视角的解释ǎ,经济问题探索ǎ2010年第1期
    1参见刘福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词条新解ǎ[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八十七章流动性过剩,第313页
    2参见刘福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词条新解ǎ[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八十一章总量矛盾,第287页
    3参见刘福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词条新解ǎ[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八十七章流动性过剩,第314页
    1参见赵宏瑞,审判次债ǎ,中国改革ǎ2009年第一期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1详见: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页-第7页
    1参见:黄达:综合平衡与货币流通ǎ,载于经济文摘ǎ,1982年
    2参见:黄达,在北京金融学会报告会上的讲话ǎ,1984年
    3详见: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页4详见: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页
    1参见:周升业候梦蟾,信贷收支差额问题ǎ,光明日报ǎ,1963年8月26日2参见:黄达,在北京金融学会报告会上的讲话ǎ,1984年
    1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ǎ[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2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ǎ[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3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1参见中国的商业银行法ǎ相关规定
    2参见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ǎ相关规定
    1参见: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ǎ,财经ǎ2005年第15期2参见: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ǎ,财经ǎ2005年第15期
    1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三版)ǎ[货币银行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年12月,42页
    1参见:辞源(合订本)ǎ,商务印书馆,1998年,北京第0233页
    1参见:台湾货币与金融论文集ǎ,第二十一章,197页-219页
    1详见: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2参见现代经济词典ǎ,2004年,江苏出版集团,第453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ǎ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200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83页)
    1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ǎ[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1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ǎ,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07页
    2大美百科全书ǎ,1991年,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台北,226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ǎ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200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83页)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1参见:黄挹卿,国库的历史发展及改革的思考ǎ,预算会计ǎ,1998年第5期
    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计司财政金库科,中团人民银行代理财政金库制与执行国家预算出纳业务制度有什么区别?ǎ
    3参见:姜长青李燕,建国初期的货币统一与财政统一ǎ,地方财政研究ǎ,2012年第4期
    1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11年1期
    1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11年1期2参见:薛暮桥吴凯泰,新中国成立前后稳定物价的斗争ǎ,1984年
    1参见认真推进宏观分析的理论建设ǎ,黄达,1992年
    1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ǎ,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2012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2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1参见邓小平文集ǎ第3卷,第81页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2参见:吴志攀:金融法制十年ǎ,中国金融ǎ2005年第13期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年11月17日财新峰会上的讲话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2/1117/15/8GH8JEKF00254SII.html
    2参见:陆世敏,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金融宏观控制ǎ,上海金融ǎ杂志
    3参见: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ǎ,财经ǎ2005年第15期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2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32012年底,我国货币发行量应为26.6万亿元,如果按照央行三个货币发行渠道各自单计四舍五入,则
    1参见:马寅初,通货新论ǎ,商务印书馆,1937年;2010年版第35页~第39页
    1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1期
    1参见:时任总理朱镕基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朱镕基讲话实录ǎ第三卷,第178页
    1参见:黄达,货币供给的宏观分析方法ǎ,载于城市金融论坛ǎ杂志,1996年第8期
    1参见:美国宪法第一条八款第18项
    2参见:美国宪法序言部分
    3参见:美国宪法第一条八款第3项
    4参见:美国宪法第一条八款第1项
    5参见:美国宪法第一条八款第6项
    6参见:中国宪法相关条文
    1参见:李稻葵,金融改革可能成为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口ǎ, IT周刊ǎ,2013年1月
    2参见:黄达,认真推进宏观分析的理论建设ǎ,发表于1992年兰州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中国货币政策高
    级研讨会发言摘登,金融研究ǎ,1992年
    1中国之谜,系指国外学者指出我国M2/GDP过高但同期零售物价指数可控的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模式
    1详见货币金融学(第九版)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2011,第166页
    2按国际惯例,将全部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的不良贷款,指后三类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
    1详见货币金融学(第九版)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2011,第165页2详见中国银监会网站:2012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ǎ
    1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ǎ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参见时任总理朱镕基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朱镕基讲话实录ǎ第三卷,第178页2参见:费孝通:江村经济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国库改革与发展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1参见:金岩石:国家发票票房地产吹泡泡必然付出代价ǎ,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10年7月3日
    2参见:曾康霖刘锡良繆明杨: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上册)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3参见:马寅初:通货新论ǎ,商务印书馆,1937年原版2010年版
    1参见:邓加荣:开国第一任央行行长:南汉宸ǎ,378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1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1期
    1参见:曾康霖刘锡良繆明杨,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上册)ǎ,第286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2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11年1期
    3参见:黄达,在北京金融学会报告会上的讲话ǎ,1984年
    1参见: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11年1期2参见:薛暮桥吴凯泰,新中国成立前后稳定物价的斗争ǎ,1984年
    1参见:黄挹卿,国库的历史发展及改革的思考ǎ,预算会计ǎ,1998年第5期
    2参见:杨纪琬,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ǎ
    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计司财政金库科,中团人民银行代理财政金库制与执行国家预算出纳业务制度有什么区别?ǎ
    4参见:姜长青李燕,建国初期的货币统一与财政统一ǎ,地方财政研究ǎ,2012年第4期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国库改革与发展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1参见: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Andy Toles: Philanthropy:AMatter of the Heart, China Offshore, Spring2013.
    Andrew Ross Sorkin: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ǎ(巴曙松陈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Bank of England Close to Yuan Deal,China Offshore Highlights,February,2013
    Barry Naughton: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ǎ(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China needs faster financial reform to curb shadow banking risk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Review23/04/2013
    China's Shadow Lending Boom,STRATFOR GLOBALINTELLIGENCE, March4,2013
    Ezra F. Vogel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Federal ReserveAct,即美联储法ǎ,1913年
    Frederic S. Mishkin著,郑艳文荆国勇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
    Pei-Kang Chang: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An Inquiry into the Adjustments that TakePlace a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is Industrialized)ǎ,中信出版社,2012年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ǎ,即多德弗兰克法ǎ,2010年
    Worth of Money,Seattle Gazette, December10,186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ǎ,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陈明远: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ǎ,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1期城市化发展要素聚集与规划治理ǎ,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大美百科全书ǎ,1991年,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台北
    戴根有:解析中国金融走势四大问题ǎ,财经界ǎ2012年12月
    邓加荣:开国第一任央行行长:南汉宸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樊纲张晓晶魏强刘鹏吕焱: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ǎ,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国库改革与发展ǎ,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郝继伦:存差现象评析与金融调控的政策取向ǎ,财经问题研究ǎ1996年第10期
    何田:银行存差:去向解析与问题探索ǎ,金融研究ǎ2004年第4期
    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ǎ(于海生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胡海鸥赵慈拉:存差概念应该淡出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ǎ,上海经济研究ǎ2002年第7期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黄达:认真推进宏观分析的理论建设ǎ,1992年兰州全国第二次中国货币政策高级研讨会发言摘登,金融研究ǎ,1992年
    黄达:货币供给的宏观分析方法ǎ,载于城市金融论坛ǎ杂志,1996年第8期
    黄达:金融学(第二版)ǎ[货币银行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黄达:金融学(第三版)ǎ[货币银行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黄达: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黄达:黄达经济文选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黄达:黄达书籍(第一二三四五六卷)ǎ,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贾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公共财政建设与改革十二五公共财政前瞻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ǎ2010年6月,第14卷3期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ǎ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稻葵:金融改革可能成为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口ǎ, IT周刊ǎ,2013年1月
    李斌:存差金融控制与铸币税兼对我国M2/GDP过高之谜的再解释ǎ,管理世界ǎ(月刊),2006年第3期
    李成姜柳:宏观金融视角下存差现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ǎ2006年11月第26卷第6期
    李宏瑾: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中国人民银行近年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ǎ,金融研究ǎ2006年第10期
    李扬彭兴韵:对存差的再认识ǎ,中国金融ǎ2006年第24期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30年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2009版
    刘福垣:明租正税除费ǎ,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刘福垣:扫除城市化的人为障碍ǎ,www.stockstar.com,2000-7-16
    刘福垣:社会保障主义宣言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刘福垣:新发展观宣言ǎ,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刘福垣:政府经济愈热市场经济可能会愈冷ǎ,www.stockstar.com,2007-7-16
    刘福垣: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词条新解ǎ[内部资料],2011年版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哦研究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陆世敏: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金融宏观控制ǎ,上海金融ǎ杂志
    马寅初:通货新论ǎ,商务印书馆,1937年原版2010年版
    帅勇:货币与利息率决定理论ǎ,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孙国峰:关于当前银行存差问题的思考ǎ,财贸经济ǎ2002年第10期
    孙冶方:孙冶方经济文选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汤仲飞:试析存差过大的成因负面影响及对策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ǎ1999年第8期
    唐双宁: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ǎ,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2012
    汪洋: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历史沿革和含义变化ǎ,经济学(季刊)ǎ2007年4月第6卷第3期
    王汉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文集(上下)ǎ王汉斌访谈录亲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王建:从首次出现存差现象说开去ǎ,瞭望ǎ,1995年第24期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ǎ,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
    吴志攀:金融法制十年ǎ,中国金融ǎ2005年第13期
    武士国:对当前金融机构存差问题的几点分析ǎ,国际金融研究ǎ1995年第7期现代经济词典ǎ,2004年,江苏出版集团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ǎ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ǎ,人民出版社,2009年
    薛暮桥:薛暮桥经济文选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杨俊生:中国之谜:基于货币存贷差转化视角的解释ǎ,经济问题探索ǎ2010年第1期
    殷剑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ǎ,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于宁:细解央行再贷款ǎ,财经ǎ2005年第15期
    曾刚: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ǎ,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康霖刘锡良繆明杨: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上下册)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张冠生:民盟历史人物费孝通ǎ,群言出版社,2011年
    张杰:国有银行的存差:逻辑与性质ǎ,金融研究ǎ2003年第6期
    张书芬:中国央行不良资产规模实证研究ǎ,2007年12月,云南财经大学学报ǎ,第6期
    张天红:存贷差扩大意味着什么ǎ,中国宏观经济网,2000年11月28日
    张晓慧:正确认识当前的存差问题ǎ,中国金融ǎ2006年第4期
    张新泽: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解错误和教授方法改进ǎ,金融研究ǎ,1997年第1期
    赵宏瑞:利益分配是经济法特有的调整方法ǎ,法学与实践ǎ杂志,1988年8月
    赵宏瑞:论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ǎ,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ǎ,1993年5月
    赵宏瑞:我国外贸公司在被诉倾销时的对策ǎ,法学与实践ǎ杂志,1991年12月
    赵宏瑞:审判次债ǎ,中国改革ǎ,2009年第一期
    赵宏瑞:山寨将属于历史ǎ,小康ǎ杂志,2009年1月
    赵宏瑞:保护产权人等于保护知识经济ǎ,小康ǎ杂志,2009年7月
    赵宏瑞:向地再要三十年!我国房地产制度的改良与前瞻ǎ,民商ǎ,2011年5月
    赵庆明:中国汇率改革:问题与思考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ǎ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中国经济学年鉴2010(Chinese economics yearbook)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统计摘要ǎ,国家统计局,2010
    中国投资体制改革30年研究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ǎ,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ǎ,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周晴:三元悖论原则:理论与实证研究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朱镕基:朱镕基答记者问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ǎ,第一二三四卷
    2012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ǎ,中国银监会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