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日关系是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关系之一。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口关系成为历史学界、政治学界、外交学的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某一个特定的人物个体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系统研究中日关系的理论著作和专业文献。因此,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从近现代中日关系演变的背景出发,以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共党史相结合的视角,以毛泽东这一党史方面特殊人物个体的日本观来研究近现代中日关系及其演变,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观”即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毛泽东的日本观”可以简单界定为:在近现代中日关系演变的不同时期,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毛泽东对日本的总认识和根本看法。具体外延包括:在上述总的方法论指导之下,毛泽东形成的对日本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也包括毛泽东在分析、处理中日关系时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所采取的对日战略、策略等。
     毛泽东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个不同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既有继承性,又有重大不同,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每个历史时期毛泽东日本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每个特定历史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的主题和矛盾的外在因素,又有国家利益的因素,也有毛泽东个人特性及战略策略方面的原因。
     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的日本观所代表群体对日本的不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代表了一个进步青年学子对日本的认识;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则代表了一个共产党员对日本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对日认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对日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则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对日认识。毛泽东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后,毛泽东的日本观直接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方针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则直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
     在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之中,毛泽东的日本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对日方针、政策尽管有所变化,但前后一致,始终不变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一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独立;二是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思想遗产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毛泽东对日观中的主题与灵魂,始终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的日本观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把握毛泽东一生日本观的一条主线,更是我们必须永远继承与不断发扬的思想瑰宝。
     在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之中,毛泽东的日本观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瑰宝,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对其进行总结,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大背景之下,从毛泽东的日本观中得到一部分启迪和智慧,修复陷入低谷状态的中日关系,促进当今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文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导论从选题意义、研究范畴的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含基本观点、研究重点与主要创新)五个大部分介绍本文的相关情况。
     主体为本文的主要部分,主要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为毛泽东的早期日本观(1910-1920)部分。以毛泽东作为
     个进步青年学生的日本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学生的对日认识。
     第二章为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21-1931)部分。以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日本观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从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日认识。
     第三章为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日本观(1931-1945)部分。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日本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对日认识。
     第四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的日本观(1945-1949)部分。以毛泽东个人的日本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观两方面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章继续考察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中日关系特殊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整体的对日认识。
     第五章为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的日本观(1949-1976)部分。本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部分,以毛泽东个人的日本观和中国政府的日本观两方面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演变为基本线索,集中探讨了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毛泽东逝世前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及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对日认识。
     第六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的特点部分。从宏观上分析了毛泽东-生不同历史时期日本观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七章为毛泽东的日本观对发展当代中日关系的启示部分。联系当今中日关系的现实,主要概括了四个方而的启示。
     结语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从宏观上总结了毛泽东一生认识日本的历史轨迹及毛泽东的日本观留下的思想遗产。
The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modern China,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relationship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 Based on this, studing morden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the politics, historian, and diplomacy. So far, there is no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book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by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about the view of Janan. Therefore,We can select to take MaoZeDong as example,Changing a different angle,from the interated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Sino-Jananese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So having certain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ce for research of 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and the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View"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oint of a certain thing.'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in morden tim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When Mao ZeDong understands Japan, developing the fundamental views as different social roles. Including as progressive young student, a common memenber of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s a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tc.Its extension includes two aspects,one is the views of the Japanese political power, party and foreign policy to China when Mao Zedong understands Japan in morden different periods of Sino-Japanese.Second,When MaoZeDong understands Japan and makes stracgy for Japan, formulating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pos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Modern Sino-Japanese.
     The fundamental view point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 Experienced
     Several significant periods and 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period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both similarities and major differenc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 were very complicated, which includes content of Sino-Japanese, national interest, national emotion and the unique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 strategy policy etc.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 is not only personal viewpoint, it also represents a progress youth's viewpoint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 Communist Party,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fter he was elected the leader of the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ew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e to Mao Zedong's especial status and role i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inevitably had an effect on the making and performing the major polici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which further greatly affected the relations of Sino-Japanese.
     On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of the Japan,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 i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each period despite has the change, but consistent and valuable legacy is always the same:the first is to resolutely safeguard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second is to striv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se two major legacies is the essence of the patriotism of Mao Ze-Dong. Which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We must inherit to develop the ideological treasure.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the Japan of Mao ZeDong leaves us a lot of treasure and experience and we must seriously study it. On the background of Falling into the trough condition for the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we also get parts of inspiration and wisdom to repair relations of Sino-Japanese.All of these has a profound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rden relations of Sino-Japanes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body,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Intructin part incl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main review, methods, main innovation of the main content,focus of cotent.
     Bod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the main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seven different chapter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Mao ZeDong's early view of Japan from1910to1920.Mainly discussing the view of japan as a progressive young student from three aspect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from1921to1931. Mainly discussing Mao ZeDong's the view of Japan as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third chapter is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from1931to1945. Mainly discussing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as a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five aspe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also represent the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is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from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o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from1945to1949. mainly discussing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as a supreme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three aspects.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of Sino-Japanese,Mao Zedong personal views of Japan not only reprented his personl wiew but also the vie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verall.
     The fifth chapter is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from1949to1976. This chapter is the the most abundant and complex part of views of Japan of Mao ZeDong. Mainly discussing Mao ZeDong's view of Japan as the supreme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ten aspe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China, Mao ZeDong personal views of Japan not only reprented the vie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verall,but als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eopl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Mainly discussing three main features of views of Japan of Mao Zedo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from the macrocy.
     The seventh chapter is enlightenment of Mao ZeDong's views of Jap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relations Sino-Japanese. Mainly discussing four main enlightenments with in related the current relation of Sino-Japanese.
     Conclusion is the summary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ing Japan's history of understanding from all Mao ZeDong's life.
引文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0:6.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0:13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0:13.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0:13.
    ①[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95.
    ②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17.
    ③[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299.
    ④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18.
    ①[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99.
    ②[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00.
    ①[美]罗斯·特里尔·胡为雄,郑玉成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7.
    ②[英]菲利普·肖特.杨小兰等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8.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2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6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3.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87.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6.
    ⑤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78.
    ⑥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78.
    ①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78-79.
    ②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7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64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3.
    ②王兴国.杨昌济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8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
    ③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64.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0.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
    ①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9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1.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1.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49.
    ①高菊村、陈峰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6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44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4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6.
    ①[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334.
    ①中国社科院院近代史研究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集.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
    ②中国社科院院近代史研究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集.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21.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②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3.
    ①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2.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0.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
    ③王春良.祝明.世界现代史.(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75-176.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30.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33.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6.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7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9.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9.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9.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5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6.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21.
    ①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28.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16.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6.
    ①毛泽东.中国国民党反奉战争宣传提纲[N].政治周报,1925-12-25(1).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351.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社,1989:358-359.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70.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89:455--456.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2.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12.
    ②[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03.
    ①中国社科院院近代史研究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集.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1.
    ②中国社科院院近代史研究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集.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1.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①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5.
    ①毛泽东.中国国民党反奉战争宣传提纲[N].政治周报,1925-12-25(1).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③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02.
    ①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06.
    ②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53-25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102.
    ②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5.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4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1.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1-7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①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8.
    ①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95.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1).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96--397.
    ②金冲及主.毛泽东传(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69.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1).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6.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365.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371.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371.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392.
    ①中国社科院院近代史研究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集.第2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52.
    ①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5).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4.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488.
    ①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5).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3.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0.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1.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1.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2.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3.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7-448.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8.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8.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14.
    ④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1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4-255.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0.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0.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3.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3.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5.
    ②李世平.中国现代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2.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①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51—252.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0.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1.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2.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5.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5.
    ⑥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
    ④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8.
    ①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47.
    ②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47.
    ③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
    ①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36.
    ③日本共产党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N].解放日报,1941-11-11(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9.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
    ①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48.
    ②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5.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93.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6.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61-26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3.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1.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1.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2.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5.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5-396.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6.
    ③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78-279.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8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6-127.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7.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5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93.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0.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2.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5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42-143.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5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42-143.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4.
    ②毛泽东.为远东慕尼黑阴谋而质问国民党[N].解放日报,1941-05-30(1).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6.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
    ④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第2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550.
    ⑤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第2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558.
    ①今井武夫回忆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231-23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28.
    ③日本产经新闻1985年缩影版,王吉雨等译.蒋介石秘录(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71.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8-1139.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4.
    ②蒋介石.致毛润之先生的电文[N].重庆中央日报,1945-08-21(1).
    ③蒋介石.致毛润之先生的电文[N].重庆中央日报,1945-08-21(1).
    ①胡菊蓉.国战区投降始末[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46.
    ②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主编.重庆谈判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220.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29.
    ②[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45.
    ③[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45.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
    ①[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2.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4.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4.
    ②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4.
    ①[日]山极晃.天皇制[M].东京:大月书店,1990:97.
    ②历史的一页[N].重庆大公报,1945-07-28(1).
    ①梁敬淳.开罗会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5:111.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
    ①[日]加藤哲郎.林晓光译.野坂参三与毛泽东、蒋介石的书信往来[J].中共党史研究,2005,(1):115.
    ②[日]加藤哲郎.林晓光译.野坂参三与毛泽东、蒋介石的书信往来[J].中共党史研究,2005,(1):115.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
    ①[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50.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4.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4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4.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7-59.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9.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7.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
    ②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
    ③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
    ④美帝扶日真相[N].人民日报,1948-07-12(1).
    ①美国务院武断声明停止日本赔偿,北平观察家严予驳斥:中国人民反对美帝非法决定,坚持波茨坦协定的既定原则[N].人民日报,1949-06-21(1)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0-71.
    ③徒费心机!美妄图挽救蒋介石厄运,拆卸日兵工厂援蒋[N].人民日报,1947-10-05(1).
    ④乘蒋家小朝廷危机四伏,美加紧策动亡华,蒋贼以亡国灭种为条件换取金元军火屠杀人民[N].人民日报,1947-10-20(1).
    ①日本赔偿中国物资,蒋图独吞用于内战[N].人民日报,1947-7-16(1).
    ②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6-1947).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660.
    ③香港各民主党派告海内外同胞:打倒南京独裁政府建立人民的新政权[N].人民日报,1948-11-01(1).
    ①注:一是政府协定;二是民间合同;三是个别照顾。
    ②注:指《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这是一项具有长期的、综合的、易货的采取延期付款方式特色的贸易文件,以民间贸易形式出现,但经过中日两国政府承认,已接近于一种政府贸易协定的性质,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因中方代表为廖承志,日方代表为高崎达之助,故称之。
    ③注:一是停止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二是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三是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
    ①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
    ③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9-60.
    ④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5.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0-71.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3.
    ③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7.
    ①[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革命的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8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9.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9-91.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8.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2.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2.
    ①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5.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9.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9.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9.
    ①三一书房编.战后日本防卫问题资料集[M].东京:日本三一书房,1991:224.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3.
    ①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5.
    ②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6.
    ①吉田茂.十年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74.
    ②吉田茂.十年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75.
    ③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7.
    ①[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788.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7.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7.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8-119.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9.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6.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6.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7.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8.
    ③程奉林.战后日台关系史(1945-1972)[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103.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4.
    ①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
    ②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7.
    ③中共中央关于对日贸易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1949年6月2日)[J].党的文献,2009,(3):1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6.
    ①日本选举.和中国[N].人民日报,1949-01-21(1).
    ①[俄]尼·特·费德林、伊·弗·科瓦廖夫等,彭卓吾译.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81.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0-71.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1-72.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7-78.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8.
    ②刘建平.新中国的原点[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190.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0.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
    ②日中友好协会主编.日中友好运动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21.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3.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5.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5.
    ①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46-547.
    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周年致苏共的电报[N].人民日报,1953-09-03(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7-168.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4-167.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98.
    ④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6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84.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81-182.
    ②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6.
    ③张香山.通往中日关系正常化之路fJl.日本学刊.1997,(5):6.
    ①张香山.通往中日关系正常化之路[J].日本学刊.1997,(5):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19-22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6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6.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6.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61.
    ①王俊彦.中日关系掘井人——记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4.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3.
    ①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38.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1.
    ①林晓光、周彦.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C].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3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92.
    ①注: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8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9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88.
    ①富森瑞尔,吴晓新等译.战后日本保守党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27.
    ②岸信介、矢次一夫、伊藤隆、周斌译.官场政界六十年—岸信介回忆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18.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5.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5.
    ⑤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日中友好运动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58.
    ⑥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4.
    ⑦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5.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3-314.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5.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5.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36-337.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0.
    ②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0.
    ①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0.
    ②金冲及.周恩来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8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61.
    ②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1945-199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3.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65.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6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6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92.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86-387.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89-390.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25.
    ②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6.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72.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72.
    ①冯瑞云等.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65.
    ①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1.
    ②冯瑞云等.中日关系史,第三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8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42.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4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8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84.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85.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1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18-51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19.
    ③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9.
    ④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78.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95.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3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9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56-45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87.
    ②王彦俊.中日关系掘井人——记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9-5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59-16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0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5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86487.
    ②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67.
    ①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6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6-50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7-50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8-509.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界知识出版社,1994:600.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1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8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2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28.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96.
    ④[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823.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48.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1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606.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60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78-979.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79.
    ①[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美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8.
    ②[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美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N].人民日报,1970-04-09(1).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22.
    ③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26.
    ①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J].日本学刊,1997,(5):4.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4.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9.
    ②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6.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38.
    ②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6.
    ①杨光.中共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党史博览,2011,(5):29.
    ②杨光.中共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党史博览,20Il,(5):29.
    ①吴学文.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190.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5.
    ③[日]毛里和子,徐显芬译.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16.
    ②张香山.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14-1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6.
    ①王俊彦.中日关系掘井人——记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6.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1-222.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3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3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43-24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55-35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51.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9.
    ③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41.
    ①Richard N.Hass.Whatto Do with American Primacy.ForeignAffairs.Vol.78.1999.(5):74.
    ② Hans Morgen thau.The Dilemmas of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ublisher,1959:66.
    ①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8.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9.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337.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323.
    ①日本举行纪念毛泽东主席国民追悼大会[N].人民日报,1976-10-07(5).
    ①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①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6.
    ①[美]鲁丝·本尼迪克特,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1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6.
    ③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36.
    ①[日]五百旗头真主编、吴万虹译.新版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0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0.
    ①程曼丽.从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看两国关系的前景[J].新视野,2012,(8):64-65.
    ②程曼丽.从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看两国关系的前景[J].新视野,2012,(8):6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4.
    ①吴寄南.中日关系:“不惑之年”的思考[J].日本学刊,2012,(5):32-3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74-575.
    ①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0.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28.
    ③冯昭奎.对华:北京与东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6.
    ①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83.
    ②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6.
    ③冯昭奎.对华:北京与东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6.
    ④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79.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7.
    ①林晓光.中日关系与中美日三角关系:战略利益的结构分析[C].杭州: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2010,(8):132.
    ①李少军.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04(1).
    ②奥巴马.自称太平洋总统不谋求遏制中国[N].东南快报,2009-11-15(2).
    ①林晓光.中日关系与中美日三角关系:战略利益的结构分析[C].杭州: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2010,(8):133.
    ②paul.Kennedy:The Riseand Fall of the Crfatpowers,Random House,1987, p.540.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9.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4.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2]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8-193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8]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等编.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2]中央档案馆.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张沱生.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邓力群.外交战略家毛泽东(上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久林.毛泽东在建国后的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实践效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李庆贵.毛泽东中南海外交风云[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8]蒋建农.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程远行.新中国外交追忆—领略毛泽东的雄才大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7]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0]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郑观应.盛世危言[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12]王兴国.杨昌济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2][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13][美]罗斯.特里尔.胡为雄.郑玉成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英]菲利普·肖特.杨小兰等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5]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刘建平.新中国的原点[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17]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过程与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孙乃民.中日关系史(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1]张历历.新中国和日本关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2]金熙德.21世纪的中日关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3]吴寄南.中日关系瓶颈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24]冯昭奎.中日关系报告[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5]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26]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7]王彦俊.中日关系掘井人——记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8]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9]田桓.战后中日关系(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0]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1]史桂芳.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2003)[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2]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3]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4]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5]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编.中国的和平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7]孙金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8]胡德坤、彭敦文著.战时中国对日政策研究(1937-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9]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1]饶银华.新中国外交思想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2]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3]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4]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5]王春良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6]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47]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上下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8]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9]吴东之.中国外交史(1-2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0]胡菊荣.中国战区投降始末[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51][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2]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主编.重庆谈判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53][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4][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革命的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5]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6][日]吉田茂.十年回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57][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58]程奉林.战后日台关系史(1945-1972)[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59][美]鲁丝·尼迪克特.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60]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1]林代昭、孙云龙.毛泽东和日本[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4).
    [2]赵兰英.论毛泽东的抗日外交观[J].中共党史研究,2004.(6).
    [3]龙剑宇.1916年毛泽东对日、中美战略关系的预言[J].党史文汇,2006.(33).
    [4]黄生秀.论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J].青海师专学报,2005.(4).
    [5]徐剑雄.毛泽东的日本观初探[J].党史文汇,2004.(2).
    [6]林海曦.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9).
    [7]王国学.大革命前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论析[J].理论探讨,2004(6).
    [8]高凡夫、李天刚.中共主要领导人早期中日友好思想述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0,(2).
    [9]林晓光、周彦.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以1950年代的对日政策为中心[J].近代史研 究,2001,(2).
    [10]王宜.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思想与中共的对外政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6).
    [11]王新山.论论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形势分析及战略制定[J].理论月刊,2004,(11).
    [12]孙金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本特征[J].河南社会科学,2005,(3).
    [13]李斌.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论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
    [14]柯有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3).
    [15]刘玉玲.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述评[J].克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6]李忠杰.试论抗战爆发前后毛泽东同志的外交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1).
    [17]丰鹏.从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看毛泽东抗日外交的原则和策略[J].世纪桥,2011,(1).
    [18]胡晓会.试论中共早期对外政策的特点[J].世纪桥,2010,(21).
    [19]朱卫红.略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2,(2).
    [20]徐德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J].党史文苑,2005,(8).
    [21]南近辉.国家利益视阙下的毛泽东对日外交策略[J].改革开放,2010,(11).
    [22]徐红传.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2,(2).
    [23]周毓华、彭险众.中国共产党在杭日战争时期的对外政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2).
    [24]郑生寿.杭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处理对外关系的策略思想[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
    [25]刘德喜.论1943-1949年毛泽东的外交战略[J].中央党校学报,1997,(6).
    [26]刘建平.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J].开放时代,2007,(6).
    [27]冯正钦.日本共产党对侵华战争的态度[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4,(6).
    [28]姚会元.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中方损失调查与日本赔偿[J].福建论坛,2005,(6).
    [29]张霖.国共两党在岗村宁次定罪问题上的斗争[J].党史博采,1998,(6).
    [30]何力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与勾结[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1]陆伟.抗日占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对蒋介石和平工作的构想及其策略[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2).
    [32]王斗书.中国战场受降问题[J].郴州师专学报,1992,(2).
    [33]冯全普.战后初期国民党政权对日“以德报怨”政策之原因分析[J].东方论坛,2006,(2).
    [34]宋志勇.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J].南开学报,2001,(4).
    [35]杨光.中共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历史教学,2010,(12).
    [36]刘勤学.毛泽东指令贾潜审日本战犯[J].党史博览,2005,(6).
    [37]罗平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J].北京党史,1997,(6).
    [38]王玉贵.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5).
    [39]张耀武.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2004,(6).
    [40]孙辉.新中国成立后对侵华日本战犯的审判和改造[J].百年潮,2005,(6).
    [41]刘建平.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J].开放时代,2009,(2).
    [42]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43]林晓光.吉田书简、“日台和约”与中日关系(1950-1952[J].抗日战争研究,2001,(1).
    [44]罗平汉.试论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5).
    [45]郑毅.吉田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战后初期中日关系[J].外国问题研究,1995,(3).
    [46]吴佩华、许立莺.架设中日友好关系的桥梁——建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协助日侨归国探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9,(2).
    [47]李伯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演变与中日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8]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2).
    [49]任晓伟.1945-1949年毛泽东对美苏关系认识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外交重心调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0]孙瑜.战后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日讲和政策的演变(1945.8—1951.9)[J].抗日战争研究,2012,(4).
    [51]梅亚轩.关于日本战犯的宽大处理[J].世界知识,1956,(2).
    [52]程惠莲.论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与当今国际格局[J].大庆社会科学,1993,(11).
    [53]郑华武.论战后毛泽东关于国际反帝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8).
    [54]石源华.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3).
    [55]梁柱.毛泽东高举反帝、反霸旗帜的国际战略思想[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 报,2012,(3).
    [56]曹泳鑫.毛泽东新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理论的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57]唐建兵.浅析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显著特色[J].宿州学院学报,2006,(6).
    [58]马明冲.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特点及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2012,(4).
    [59]蒋立峰.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J].日本学刊,2004,(3).
    [60]张耀武.中日关系中四个政治文件的特色及其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2,(5).
    [61]阎静.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对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4,(4).
    [62]史桂芳.历史问题在当代中日关系的地位[J].北京党史研究,1996,(4).
    [63]蒋立峰.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12,(5).
    [64]吴寄南.中日关系:“不惑之年”的思考[J].2012,(5).
    [65]冯昭奎.中日关系: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2012,(5).
    [66]王召东、罗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概述[J].新乡学院学报,2011,(6).
    [67]朱志华.美国重返亚洲态势下中日关系的前瞻[J].国际展望,2012,(2).
    [1]Richard N.Hass.What to Do with American Primacy.ForeignAffairs.Vol.78.1999,(5).
    [2]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
    [3]Hans Morgen thau.The Dilemmas of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ublisher,1959.
    [4]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 London:Collins,1951.
    [5]David Bachman. Domestic Sourc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80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6]paul.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rfatpowers, New York:Random House,1987.
    [1]《政治周报》,(1924年12月25日,第1版)
    [2]《政治周报》,(1924年12月25日,第1版)
    [3]《解放日报》,(1941年5月30日,第2版)
    [4]《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8月21日,第3版)
    [5]《重庆大公报》,(1945年7月28日,第2版)
    [6]《人民日报》,(1948年7月12日,第2版)
    [7]((人民日报》,(1947年7月16日、9月22日、10月5日、10月20日,第2版)
    [8]《人民日报》,(1950年1月17日、6月9日;1951年1月10日、4月30日,第2版)
    [9]((人民日报》,(1957年6月9日、11月12日;1958年4月17日、5月11、16日、6月25日、7月7日、8月7日,第2版)
    [10]《人民日报》,(1967年9月3日、9月10日,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