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制度分析与市场化制度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我国荒漠化治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99年以来,国家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治理工程,经过10多年的综合治理,工程已进入其成果巩固的后续时期。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资料,到2009年底,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00多km2,转为与2004年相比,年均减少1717km2。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局部仍在扩展的局面。②但是,全国共有沙化土地173.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03%,全国还有近31.10万km2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③
     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是我国荒漠化治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综合性生态工程。政府主导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制度的内部运行机制如何?市场如何在荒漠化治理中扩展运作空间?后续政策构建的路径和实施的保障机制如何建立?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将会回答我国荒漠化治理过去成效不显著的根本原因,并能够完善和构建退耕还林后续时期的政策体系。
     本文选择内蒙古地区作为特定研究区域来深入探究上述问题。选择该区域作为特定的研究地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从自然环境看,内蒙古地区处于我国北疆,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域,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少数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区域,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对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政策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可以揭示出我国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主要对策。
     立足于上述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分析,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后续时期,试图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福利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原理与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我国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在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退耕还林后续政策体系的路径和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政策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由此得出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后续政策建议。
     本论文在内容结构上由九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国内研究状况、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一章,荒漠化地区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理论;二,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生态退化;三,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第二章,内蒙古地区荒漠化总体认识与原因分析。首先整体把握了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造成和加剧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深入研究了制度因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性。第三章,本章中详细整理了内蒙古现行荒漠化治理活动及治理政策,在分析现行荒漠化治理政策的主要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得出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第四章,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生态管理的制度模式有三种: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彻底的私有化和社区自主治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等方面,来分析政府主导的生态治理制度的优势和缺陷;二是分析农村社区生态自主治理制度的作用,并指出其作用的有限性。第五章,分析了市场化的荒漠化治理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六章,市场化的荒漠化治理制度构建。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构建以政府调控为核心,以农户和委托代理公司为三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框架,采用生态购买的形式,提高农户生态建设的效率。第七章,荒漠化治理对策路径的选择——以乌审旗为例。本章构建了生态建设政策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确定了交易成本计算方法,估算乌审旗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期间的交易成本为每年4931.92元/hm2,中央政府直接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偿每年2493.75元/hm2,农户支付的费用高达2310.87元/hm2,占额外支付费用的94.74%,省、县级政府承担仅占0.26%。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完全可以看出沙漠化地区农民对于生态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由于生态建设政策的净收益是交易成本的反函数,即交易成本越大,生态净收益就越小,所以越低的交易成本,越有利于沙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政策的贯彻实施。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制度方案的设计,更取决于生态建设的直接参加者农户的接受程度。制度创新就是要实现从高的交易成本向低的交易成本的转变。最后部分,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全文探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生态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农户,也是微观经济组织,具有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特点,所以,在荒漠化治理中应该还原农户的市场参与者主体身份,以激励相容原则,用利益机制引导农户参与荒漠化治理。
     次,荒漠化治理活动是生产生态产品的过程。可以理解植树造林为一般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就是生产私人产品的过程,具有稀缺性。这是生产环节。只是到交易这个环节时,如果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供需问题的话,由于交易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交易市场很难成立。于是,政府以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身份介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购买生态产品。所以,生产过程是私人领域,交易过程是从私人领域过渡到公共领域的阶段。既然,生产过程是私人领域的问题,那么就应该考虑由市场机制来引导,而不是政府介入于生产领域。
     最后,论文的案例研究部分中计算了研究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中农户的交易成本。得出的结果显示,荒漠化治理中农户对生态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由于生态建设政策的净收益是交易成本的反函数,即交易成本越大,生态净收益就越小,所以越低的交易成本,越有利于沙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政策的贯彻实施。所以,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高的交易成本使得现行的荒漠化治理制度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毫无激励作用。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制度方案的设计,制度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主要在于制度可以调整人们交易的激励结构。也就是说,取决于生态建设的直接参加者农户的接受程度。制度创新就是要实现从高的交易成本向低的交易成本的转变。
     整体而言,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效益,但由于其现行政策体系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执行层面的某些偏离,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成果的巩固还需要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有系统性、持续性的市场主导下的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这也是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成果的关键。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laws and main problems in the system design and the policy system of Retu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How the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h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ystem? How the market is expanding its operation space in th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ystem? How to build a path to establish follow-up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mechanisms? Research on this series problem will answer the root cause of insignifican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be able to improve and build up a policy system of the follow-up perio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research goals, In the follow-up perio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attempts to combine regulat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se of welfare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microeconomics theory and principles to analysis the practic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this, proposed to build a system of follow-up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aths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further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hesis and subsequ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is pape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Behavior Dominant of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is farmers, also micro-economic organizations has the pursuit of maximum economic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so in th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restore the farmers' participants status,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mechanism to guid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ctivities.
     Secondl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ctivities are the process of eco-products. Reforest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gen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y,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private goods and has scarcity. This is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trade link, if only rely on direct trans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o solve the supply problem, the transaction costs are too high and not worth the candle and trading marke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the ecological products trading market by the name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purchase ecological products.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the private sector; the transaction proces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rivate sphere into the public domain of the stage. Now,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the problem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n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guide, rather than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the production areas.
     Finally, the case studies section of the paper calculated the farmer's transaction costs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he farmer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verall, China's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achieved fairly obvious stages effectiveness, But due to its current policy system design flaw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of the deviations, consolidation of the resul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also need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stablish a set of systematic and sustained market-driven incentive compatible policy system, this is also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olicy.
引文
①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2011—2020年)》,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3页。
    ②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8页。
    ③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2011一2020年)》,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3页。
    ①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国家林业局,2006年5月,第4页。
    ① 《各国如何面对荒漠化和旱灾》,《农家参谋》第6期,2012年6月。
    ②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1页。
    ①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2页。
    ②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8页。
    ③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9页。
    ①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中国执委会秘书处,2006年5月,第9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3月。
    ③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3月。
    ① 王立群,王秋菊:《我国生态购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② 将天文:《政府生态购买》,《财政研究》第9期,2002年9月。
    ① 任保平,刘敢:《陕甘宁老区实施生态经济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理论导刊》第9期,2002年9月。
    ② 延军平:《中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③ 张勇:《新疆生态建设制度创新——生态购买》,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5年,第3页。
    ④ 刘明远:《生态建设不应由政府包办》,《北方经济》第6期,2005年3月。
    ⑤ 刘明远,郑奋田:《论政府包办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低效性成因及应对策略》,《生态经济》第2期,2006年2月。
    ① 吴晓青,夏峰,洪尚群:《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四川环境》第1期,2006年2月。
    ② 吴学灿,洪尚群,吴晓青:《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环境科学与技术》第29卷第1期,2006年1月。
    ③ 李晓玲:《铜川新区城市生态购买设计》,《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6年10月。
    ④ 朱洪革:《基于自然资本投资观的林业长线及短线投资分析》,《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第27卷第2期,2007年4月。
    ⑤ 马丽梅,樊胜岳,张卉:《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补偿制度探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3期,2009年5月。
    ⑥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⑦ 王立群,王秋菊:《我国生态购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① 李或挥,孙娟:《林农对国家生态购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林业经济》第7期,2009年7月。
    ②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第57页。
    ③ 叶文辉:《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
    ④ 廖卫东:《我国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优化》,《当代财经》总第221期,2003年第4月。
    ⑤ 杨曼利:《自主治理制度与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理论导刊》第4期,2006年4月。
    ① 姚顺波,尤利群:《生态林补偿制度研究—石光银案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5年9月。
    ① 曹丽萍,王晓燕:《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手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2003年9月。
    ②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③ 赵时亮,高海燕,谭琳:《论代际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3年7月。
    ①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18页。
    ① Paul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载于Ren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6(Nov.1954),p.387-389,见于科闻(Cowen,1992)Public Goods and Market Failure.29-33.
    ② [英]拉本德拉·贾:《现代公共经济学》,方敏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①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30页。
    ①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341页。
    ②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52页。
    ③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52页。
    ① 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461-462页。
    ①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9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5页。
    ③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第四纪研究》第2期,1998年5月。
    ① UNCOD.Desertification: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xford:Pergamon Press,1977.1-10
    ①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1页。
    ② 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地理学报》第46卷第3期,1991年6月。
    ①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第四纪研究》第2期,1998年5月。
    ②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01年1月,第2—3页。
    ③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2001年1月,第6—7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1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③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1-3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2012年4月9日,第53-54页。
    ① 李慧静:《基于MODIS-NDVI的内蒙古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第15页。
    ② (2011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2013年4月27日,http://www.nmgslw.gov.cn/。
    ③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3页。
    ④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2年4月9日,http://www.nmg.gov.cn/,第3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2年4月9日,http://www.nmg.gov.cn/第17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3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2013年3月14日。
    ①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2013年3月14日。
    ②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2013年2月28日。
    ③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gov.cn/,2013年2月28日。
    ①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3月。
    ②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1页。
    ③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3月。
    ④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3月。
    ① 史俊宏,盖志毅:《内蒙古生态移民安置点选择问题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第1期,2006年1月。
    ②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2011—2020年)》,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1页。③ 海山:《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畜牧经济》第43卷第10期,2007年5月。
    ① 林年丰等:《东北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化与荒漠化问题》,《第四纪研究》第5期,1999年9月。
    ② 布赫主编:《内蒙古大词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页。
    ③ 马玉芳:《毛乌素沙地农户土地资源利用行为及对荒漠化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第17页。
    ①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第四纪研究》第2期,1998年5月。
    ② 恩和:《蒙古高原草原荒漠化的文化学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26卷第3期,2005年5月。
    ③ 苗忠:《试论内蒙古草地资源危机与保护》,见吴国忠主编.环保工作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4-186页。
    ④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呼和浩特,2001年,第57页。
    ⑤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2年4月9日,第8页。
    ⑥ 景爱:《不能再走“人工沙漠”的老路》,《人民日报》,2003年4月4日。
    ⑦ 苏和,刘桂香,何涛:《草原开垦及其危害》,《中国草地》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⑧ 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等:《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草业学报》第15卷第3期,2006年6月。
    ①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3年2月28,日http://www.nmgtj.gov.cn/
    ② 《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2年2月29日,http://www.nmgtj.gov.cn/
    ③ 阿拉坦宝力格:《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11年11月。
    ① 海山:《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畜牧经济》第43卷第10期,2007年5月。
    ②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mgtj.gov.cn/,2013年2月28日。
    ③ 巩芳,盖志毅,长青:《论保护草原生态与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9卷第3期,2008年5月。
    ④ 盖志毅:《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2006年1月。
    ① 盖志毅:《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2006年1月。
    ②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二册)》,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第183-193页。
    ③ 闫艳:《防治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法律思考》,《社科纵横》第25卷第9期,2010年9月。
    ④ 岳乐平,李智佩等:《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地球学报》23卷增刊,2002年3月。
    ⑤ 侯琼,乌兰巴特尔:《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气象科技》第34卷第1期,2006年2月。
    ⑥ 潘进军:《内蒙古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0页。
    ① 孙冠英,李树河:《内蒙古气候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第3期,1999年3月。
    ① 张自学:《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内蒙古环境保护》第8卷第4期,1996年12月。
    ②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2011年7月,第2页。
    ③ 杜峰,程民:《植被与水土流失》,《四川草原》第2期,1999年6月。
    ④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11年1月4日。
    ⑤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第四纪研究》第2期,1998年5月。
    ①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7页。
    ① 樊胜岳,张卉:《草地使用权制度对牧民经济收入和草地退化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7年9月。
    ②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③ 本图来自赵哈林等:《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第65页图3-10。
    ① 本图来自赵哈林等:《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第94页图4-9;图中的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政府,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 本表根据赵哈林等:《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第55页中表3-6,第56页中表3-7计算而来。
    ① 常学礼,赵学勇,韩珍喜等:《科尔沁山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中国沙漠》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
    ② 常学礼,赵学勇,韩珍喜等:《科尔沁山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中国沙漠》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
    ③ 王涛,陈广庭,赵哈林等:《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沙漠》第26卷第3期,2006年7月。
    ④ 郭坚,王涛,韩邦帅等:《近30年来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中国沙漠》第28卷第6期,2008年11月。
    ⑤ 杨永梅,杨改河,冯永忠:《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12期,2007年12月。
    ⑥ 李爱敏,韩致文,黄翠华等:《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变化动态监测》,《中国沙漠》第27卷4期,2007年7月。
    ①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6页。
    ② 顾晓安,肖松华:《论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商场现代化》,第6期,2008年2月。
    ①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① 清华大学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生态现状与应对策略(中)》, 《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6月,第29页。
    ①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2011—2020年)》,国家林业局,2011年1月,第5页。
    ① 聂文果,魏怀东:《荒漠化监测与防沙治沙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16卷第3期,2002年9月。
    ①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中国执委会秘书处,2006年5月,第14页。
    ① 丁文俊:《以造林补贴替代退耕还林政策的思考》,《农村财政与财务》第6期,2011年6月。
    ② 《退耕还林条例》,国家林业局,2002年04期,第2—8页。
    ①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6月,第52页。
    ①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6月,第52页。
    ② 刘明远,郑奋田:《论政府包办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低效性成因及应对策略》,《生态经济》第2期,2006年2月。
    ① 刘明远:《政府主导型荒漠化草原治理中的九大关系分析》,《经济研究参考》总第1827期,2004年2月。
    ① 刘明远,郑奋田:《论政府包办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低效性成因及应对策略》,《生态经济》第2期,2006年2月。
    ② 刘明远,《生态建设不应由政府包办》,《北方经济》第6期,2005年3月。
    ③ 张立,贾治堂:《退耕还林政策的进退之道》,《南方周末》,2004年05月13日。
    ①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②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①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② 卢爱刚,王圣杰:《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第11期,2010年11月。
    工《201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http://www.forestry.gov.cn/2013年3月12日
    ② 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经济问题》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③ 谭伟富:《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建设》,《贵州科学》第3期,2004年9月。
    ④ 韩念永:《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第15卷第3期,1999年7月。
    ① 李绍泉,石金莲:《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林业科技》第32卷第2期,2003年4月。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第46—49页。
    ③ 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经济问题》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④ 李小云,靳乐山,左停等:《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5-86页。
    ① 樊胜岳,周立华,赵成章:《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② 李小云,靳乐山,左停等:《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① Heltberg, Rasmus. Property right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2,16(2):189-214.
    ① Klooster D. Institutional choice, community, and struggle:A case study of forest co-management in Mexico. World Development,2000,28(2):1-20.
    ② Klooster D. Institutional choice, community, and struggle:A case study of forest co-management in Mexico. World Development,2000,28(2):1-20.
    ③ Carney, J. Converting the wetlands, engendering the environment. Economic Geography 1993,69 (4):329-348.
    ①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44-160页。
    ① 毛寿龙:《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总第49期,2010年1月。
    ② 毛寿龙:《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总第49期,2010年1月。
    ③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0页。
    ① 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2012年9月。
    ② 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2012年9月。
    ③ 周鸿升:《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再立新功》,http://www.forestry.gov.cn/2013年2月7日
    ① 程默,王忠贤:《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制度创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
    ① 《国家扶贫发展工作重点县名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3月19日。
    ② 《退耕还林: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http://www.forestry.gov.cn/,2013年01月17日。
    ① 崔胜朝,张士斌:《交易中的价格理论》,《中国物价》第5期,2009年5月。
    ①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国家林业局,2006年5月,第4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2年4月9日,第64页。
    ① 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前沿论坛》第3期,2005年1月。
    ② 《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③ 陆新元,汪冬青,凌云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环境科学研究》第7卷第1期,1994年1月。
    ① 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前沿论坛》第3期,2005年1月。
    ② 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前沿论坛》第3期,2005年1月。
    ③ 刘璨:《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绿色中国》第1期,2004年1月。
    ④ 吕志祥,高兵桃:《生态补偿制度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7卷第32期,2009年11月。
    ⑤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①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1,161-223页。
    ② 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37,107-198页。
    ③ 杰弗里.希尔:《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胡颖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23-150页。
    ④ 吴健:《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86页。
    ⑤ 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4页。
    ⑥ 延军平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⑦ 姚明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中国科技投资》第8期,2006年8月。
    ① 吕俊杰:《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南方论丛》第3期,2006年9月。
    ②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① 闫宏伟:《第三部门公共责任与监督机制研究》,《改革与开放》第12期,2010年6月。
    ② 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从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第1期,1999年1月。
    ①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 郭道久:《第三部门公共服务供给的“二重性”及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2009年3月。
    ①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 侯保疆:《市场化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作》,《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2005年1月。
    ①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8-39页。
    ②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8-82页。
    ③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第34页。
    ① 钟方雷:《河西走廊祁连山区牧户经济行为分析—以肃南县为例》,《人文地理》第5期,2005年10月。
    ①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18页。
    ① 樊胜岳:《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干旱区地理》第4期,2008年7月。
    ①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21页。
    ②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③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71页。
    ① 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② 芮明杰,袁安照:《交易的规制结构论》,《经济科学》第5期,1998年10月。
    ① 延军平:《中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73页。
    ① [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79页。
    ① 王涛,薛娴,吴薇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中国沙漠》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
    ② 《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国家林业局,2006年4月,第25页。
    ① 王涛,薛娴,吴薇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中国沙漠》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
    ②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第126页。
    ① 徐传谌,廖红伟:《交易成本新探:起源与本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9卷第2期,2009年3月。
    ① 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 (4)
    ② 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③ Soloman B. New directions in emission trading: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0:371-387.
    ④ Colby B. Transaction costs and efficiency in western water allo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1184-92.
    ⑤ McCann L, Easter K W. Transaction costs of policies to reduce agricultural phosphorous pollution in the Minnesota River. Land Economics,1997,75 (3):402-414.
    ⑥ 沈满洪:《论水权交易与交易成本》,《人民黄河》第26卷第7期,2004年7月。
    ① 彭真善,宋德勇:《交易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第27卷第142期,2006年7月。
    ② 李小云,靳乐山:《生态补偿机制: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③ 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④ 延军平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⑤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0页。
    ② 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33页。
    ③ 孔祥智: 《中国农家经济审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④ 胡继连: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⑤ 韩耀: 《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经济纵横》第5期,1995年5月。
    ① 樊胜岳,张卉:《草地使用权制度对牧民经济收入和草地退化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7年9月。
    ① 郭坚,王涛,韩邦帅等:《近30a来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中国沙漠》第28卷第6期,2008年11月。
    ① 蒋德明等编著:《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恢复》,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② 徐柱,雍世鹏:《合理利用草原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对策》,《中国牧业通讯》第5期,2008年3月。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0页、第144-160页。
    [2][美]G.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71页、第73页、第79页、第218页、第230页。
    [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页。
    [4][美]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37,107-198页。
    [5][美]杰弗里.希尔:《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胡颖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23-150页。
    [6][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8][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8-39页。
    [9][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8-82页。
    [10][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21页、第263页。
    [11][英]拉本德拉·贾:《现代公共经济学》,方敏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12]布赫主编:《内蒙古大词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页。
    [13]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43-44页、第461-462页。
    [1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50页、第152页、第341页。
    [15]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27页、第32-35页、第192-207页、第213-218页。
    [16]樊胜岳,周立华,赵成章:《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17]延军平:《中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第47页、第89页。
    [18]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呼和浩特,2001年,第57页。
    [19]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二册)》,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第183-193页。
    [20]潘进军:《内蒙古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0 页。
    [2门苗忠:《试论内蒙古草地资源危机与保护》,见吴国忠主编.环保工作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4-186页。
    [22]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23]李小云,靳乐山,左停等:《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5-87页。
    [24]《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25]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41,161-223页。
    [26]吴健:《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86页。
    [27]王金南,庄国泰:《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4页。
    [28]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29]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30]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33页。
    [31]孔祥智:《中国农家经济审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32]胡继连:《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33]蒋德明等编著:《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恢复》,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34]赵哈林等:《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第56页、第65页、第94页。
    [1]UNCOD.Desertification: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xford:Pergamon Press, 1977.1-10.
    [2]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 (4)
    [3]Soloman B. New directions in emission trading: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0:371-387.
    [4]Colby B. Transaction costs and efficiency in western water allo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1184-92.
    [5]McCann L, Easter K W. Transaction costs of policies to reduce agricultural phosphorous pollution in the Minnesota River. Land Economics,1997,75 (3):402-414.
    [6]Heltberg, Rasmus. Property right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2,16(2):189-214.
    [7]Klooster D. Institutional choice, community, and struggle:A case study of forest co-management in Mexico. World Development,2000,28(2):1-20.
    [8]Sherry, Erin & Heather Myers. Policy Reviews and Essays: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and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a synthesis, commentary, and knowledge in practice.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2,15:345-358.
    [9]Carney, J. Converting the wetlands, engendering the environment. Economic Geography 1993,69 (4):329-348.
    [10]Paul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载于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 (Nov.1954), p.387-389,见于科闻 (Cowen,1992) Public Goods and Market Failure。29-33.
    [1]阿拉坦宝力格:《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11年。
    [2]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从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第1期,1999年1月。
    [3]边玉花:《退耕区“后补贴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10年4月。
    [4]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前沿论坛》第三期,2005年1月。
    [5]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等:《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草业学报》第15卷第3期,2006年6月。
    [6]曹丽萍,王晓燕:《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手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3月。
    [7]常学礼,赵学勇,韩珍喜等:《科尔沁山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中国沙漠》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
    [8]程默,王忠贤:《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制度创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
    [9]崔胜朝,张士斌:《交易中的价格理论》,《中国物价》,2009年5月。
    [10]丁文俊:《以造林补贴替代退耕还林政策的思考》,《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年第6月。
    [11]杜峰,程民:《植被与水土流失》,《四川草原》第2期,1999年6月。
    [12]恩和:《蒙古高原草原荒漠化的文化学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26卷第3期,2005年5月。
    [13]樊胜岳,张卉:《草地使用权制度对牧民经济收入和草地退化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7年9月。
    [14]樊胜岳:《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干旱区地理》第4期,2008年7月。
    [15]郭坚,王涛,韩邦帅等:《近30年来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中国沙漠》第28卷第6期,2008年11月。
    [16]顾晓安,肖松华:《论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商场现代化》,第6期,2008年2月。
    [17]盖志毅:《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2006年1月。
    [18]巩芳,盖志毅,长青:《论保护草原生态与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9卷第3期,2008年5月。
    [19]侯琼,乌兰巴特尔:《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 响》,《气象科技》第34卷第1期,2006年2月。
    [20]侯保疆:《市场化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作》,《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2005年1月。
    [21]郭道久:《第三部门公共服务供给的“二重性”及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2009年3月。
    [22]《各国如何面对荒漠化和旱灾》,《农家参谋》第6期,2012年6月。
    [23]海山:《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畜牧经济》第43卷第10期,2007年5月。
    [24]韩念永:《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第15卷第3期,2000年7月。
    [25]韩耀:《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经济纵横》第5期,1995年5月。
    [26]将天文:《政府生态购买》,《财政研究》第9期,2002年9月。
    [27]任保平,刘敢:《陕甘宁老区实施生态经济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理论导刊》第9期,2002年9月。
    [28]李或挥,孙娟:《林农对国家生态购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林业经济》第7期,2009年第7期。
    [29]李晓玲:《铜川新区城市生态购买设计》,《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6年10月。
    [30]李绍泉,石金莲:《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林业科技》第32卷第2期,2003年4月。
    [31]李爱敏,韩致文,黄翠华等:《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程度变化动态监测》,《中国沙漠》第27卷4期,2007年7月。
    [32]林年丰等:《东北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化与荒漠化问题》,《第四纪研究》第5期,1999年9月。
    [33]刘明远:《生态建设不应由政府包办》,《北方经济》第6期,2005年3月。
    [34]刘明远:《政府主导型荒漠化草原治理中的九大关系分析》,《经济研究参考》总第1827期,2004年,2月。
    [35]刘明远,郑奋田:《论政府包办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低效性成因及应对策略》,《生态经济》第2期,2006年2月。
    [36]刘璨:《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绿色中国》第1期,2004年1月。
    [37]廖卫东:《我国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优化》,《当代财经》总第221期,2003年4月。
    [38]卢爱刚,王圣杰:《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第11期,2010年11月。
    [39]陆新元,汪冬青,凌云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环境科学研究》第7卷第1期,1994年1月。
    [40]吕志祥,高兵桃:《生态补偿制度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7卷第32期,2009年11月。
    [41]吕俊杰:《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南方论丛》第3期,2006年9月。
    [42]马丽梅,樊胜岳,张卉:《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补偿制度探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3期,2009年5月。
    [43]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2卷第4期,2002年8月。
    [44]毛寿龙:《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总第49期第1期,2010年1月。
    [45]聂文果,魏怀东:《荒漠化监测与防沙治沙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16卷第3期,2002年9月。
    [46]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2012年9月。
    [47]彭真善,宋德勇:《交易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第27卷第142期,2006年7月。
    [48]明杰,袁安照:《交易的规制结构论》,《经济科学》第5期,1998年10月。
    [49]苏和,刘桂香,何涛:《草原开垦及其危害》,《中国草地》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50]孙冠英,李树河:《内蒙古气候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第3期,1999年3月。
    [51]史俊宏,盖志毅:《内蒙古生态移民安置点选择问题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第1期,2006年1月。
    [52]谭伟富:《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建设》,《贵州科学》第3期,2004年9月。
    [53]王立群,王秋菊:《我国生态购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54]王涛,薛娴,吴薇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中国沙漠》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
    [55]王涛,陈广庭,赵哈林等:《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沙漠》第26卷第3期,2006年7月。
    [56]吴晓青,夏峰,洪尚群:《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四川环境》第1期,2006年2月。
    [57]吴学灿,洪尚群,吴晓青:《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环境科学与技术》第29卷第1期,2006年1月。
    [58]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地理学报》第46卷第3期,1991年6月。
    [59]徐传谌,廖红伟:《交易成本新探:起源与本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9卷第2期,2009年3月。
    [60]徐柱,雍世鹏:《合理利用草原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对策》,《中国牧业通讯》第5期,2008年3月。
    [61]杨永梅,杨改河,冯永忠:《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12期,2007年12月。
    [62]姚顺波,尤利群:《生态林补偿制度研究——石光银案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5年9月。
    [63]姚明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中国科技投资》第8期,2006年8月。
    [64]叶文辉:《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
    [65]闫艳:《防治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法律思考》,《社科纵横》第25卷第9期,2010 年9月。
    [66]闫宏伟:《第三部门公共责任与监督机制研究》,《改革与开放》第1 2期,201 0年6月。
    [67]岳乐平,李智佩等:《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地球学报》23卷增刊,2002年3月。
    [68]张自学:《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内蒙古环境保护》第8卷第4期,1996年12月。
    [69]朱洪革:《基于自然资本投资观的林业长线及短线投资分析》,《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 第27卷第2期,2007年4月。
    [70]赵时亮,高海燕,谭琳: 《论代际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3年7月。
    [71]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第四纪研究》第2期,1998年5月。
    [72]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经济问题》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73]钟方雷:《河西走廊祁连山区牧户经济行为分析—以肃南县为例》,《人文地理》第5期,2005年10月。
    [1]国家林业局:《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规划(2011—2020年)》,2011年1月,http://www.forestry.gov.cn/。
    [2]国家林业局:《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2005-2010)》,2006年5月http://www.forestry.gov.cn/.
    [3]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年1月,http://www.forestry.gov.cn/。
    [4]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http://www.nmglyt.gov.cn/。
    [5]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年3月,http://www.nmglyt.gov.cn/。
    [6]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53页。
    [7]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2012年4月9日,http://www.nmg.gov.cn/。
    [8]内蒙古自治区水利:《2011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3年4月27日,http://www.nmgslw.gov.cn/
    [9]《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2月28日,http://www.nmg.gov.cn/。
    [10]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9日,http://www.nmgtj.gov.cn/。
    [11]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http://www.forestry.gov.cn/2013年3月12日
    [12]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2013年01月17日,http://www.forestry.gov.cn/。
    [1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扶贫发展工作重点县名单》,2012年3月 19日,http://www.cpad.gov.cn/。
    [14]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条例》,2002年04期,http://www.forestry.gov.cn/。
    [1]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第57页。
    [2]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第34页、第52页、第126页。
    [3]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第200-205页。
    [4]杨伊侬:《内蒙古可持续牧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第3页。
    [5]廖卫东:《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第39页。
    [6]贾卫国:《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第11页。
    [7]张勇:《新疆生态建设制度创新——生态购买》,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5年,第3页。
    [8]李慧静:《基于MODIS-NDVI的内蒙古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第15页。
    [9]马玉芳:《毛乌素沙地农户土地资源利用行为及对荒漠化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第17页。
    [10]张文丽:《政府职能转变与第三部门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5年,第14页。
    [11]秦建明:《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第56页。
    [1]景爱:《不能再走“人工沙漠”的老路》,《人民日报》,2003年4月4日。
    [2]张立,贾治堂:《退耕还林政策的进退之道》,《南方周末》,2004年05月1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