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社会经济的再认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唐宋时代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军费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说起,继而引入北宋这一中国历史上执行募兵制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随即,紧密围绕着北宋军事性质的国家财政(“军事财政”)与由其主导所形成的全国性市场,分为财政实物化时期与财政货币化时期,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进行论述。概而言之,站在朝廷的角度看,这种关系就是借助财政控制市场、从而确保其北方边境的军需供给。为此,本文的论述过程遵循了军事财政获取物资手段的变化历程这一时间顺序,在不同时期的论述重点亦有所不同。在实物化时期,论述以入中贸易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茶盐国家专卖制度为重点,分析的实质,是朝廷与商人之间的关系;而在货币化时期,本文则以王安石变法对农村实施的货币政策为重点,分析的实质则是朝廷与农民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本文之目的,即在于通过分析军事财政和全国性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关系,以期对北宋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些许较为客观的再认识。
This is a dissertation on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the national financ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Fubing Army System (FAS) to Mercenary Army System (MA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Land Equalization ("Jun Tian") from Tang to Song of ancient China, which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ized Finance and the Nationwide Marke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ng Court") that had long-termed implemented the MAS as a basic part of political system. Then th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the Physical-Product Fiance Period (PPFP), and the Monetize Finance Period (MFP).
     On specifics, firstly the analysis in PPFP will put up with historical research in detail and make emphasis on Government Purchases System (called "Ru Zhong" by Song Court) and the State Monopolization System (called "Jin Que" in Song), by which try to find out connections during Ru Zhong and Jin Que, explanation in esse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ng Court and tradesman class, and more objective assessment to Court's fiscal policies. After this, the analysis will move to another larger group in Nationwide Market, the owner-peasants and tenants ("Farmers") around the whole country of Song, and will concentrate on monetary policies involving Wang Anshi Reform to farmers in order to find its true purpose.
     During both PPFP and MFP, however, the Nationwide Market implied the irreplaceable assurance for Song Court to maintain food and other supplies to huge armed forces massed along the Capital (Bianliang) and northern border areas. Therefore, those practical and workabl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or even administrative orders with aim to hol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finance and trade shall not only be with great importance to PPFP and MFP, but also be the keys to make some new re-explorations on ecnomic history in Song Dynasty.
引文
1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1997年修订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997页、第1002页。
    3 John King Fairbank, Merle Goldman:China:A New History,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 参见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稻禾出版社1997年),第2页。
    2 参见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第2页。
    3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40页。
    4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40—947页。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考55(以下简称“《文献通考》”)。
    2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16《后总》,(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第849页(以下引文之版本相同)。
    1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3271页。
    1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2 唐长孺:《魏周府兵制辨疑》,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1955年。
    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
    4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5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张国刚:《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谷川道雄:《北魏末的内乱与城民》,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卷”,中华书局1992年。
    6 漆侠:《中国封建时代兵制的变革与封建经济制度推移的关系》,载氏著《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7 唐长孺:《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所编论文集,1957年。
    8 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9 赵俪生:《中国士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84年。
    1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7月,第33—34页。
    2 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3 金宝祥:《北朝隋唐均田制研究》,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4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5 张国刚:《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6 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 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8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唐代财政史稿》(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邓广铭:《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载《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
    11 王育济:《论募兵制度对北宋社会的影响》,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2 王育济:《北宋“冗兵”析》卖,载《文史哲》1989年第2期。
    13 程民生:《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
    14 刘光临:《宋明间国民收入长期变动之蠡测》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稻禾出版社1997年。
    2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何忠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
    4 包伟民:《从宋代财政史看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地方化》,载《史学月刊》2008年第7期。
    5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
    6 宁可:《关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载《学术月刊》2006年11月。
    7 宁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转和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8 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中华书局2006年。
    9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
    10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11 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 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16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1 吴树国:《北宋蔡京茶法改革新论》,载《史学集刊》2010年第6期。
    2 吴树国:《中国古代专卖研究理论的考察——以北宋政和茶法改革为例》,载《学术月刊》2011年5月号。
    3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载《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5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6 漆侠:《关于宋代差役法的几个问题》,载氏著《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7 李志学:《北宋差役制度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8 王棣:《北宋差役的变化和改革》,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9 游彪:《关于宋代的免役法》,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0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载氏著《锱铢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古代改革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2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古代改革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3 季平:《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14 马玉臣、郭九灵:《论王安石对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15 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6 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疫法再评价》,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7 梁庚尧:《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10、11期合刊,1984年12月。
    18 李晓:《王安石市易法与政府购买制度》,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9 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性质研析》,载《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 王盛恩:《市易法新评》,载《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1 唐长孺:《魏周府兵制辨疑》,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1955年,第286页。
    2 《玉海》卷137《兵制二》,第2559页。
    3 《玉海》卷137《兵制二》,第2559页。
    4 令狐德菜等:《周书》卷16《侯莫陈崇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272页(以下简称“《周书》”)。
    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145页。
    6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146页。
    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198页。
    2 漆侠:《中国封建时代兵制的变革与封建经济制度推移的关系》,载氏著《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44页。
    3 本表节摘自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之“府兵纪事年表”(有删补),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91-308页。
    4 参见唐长孺:《魏周府兵制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1955年,第258页。
    1 《周书》卷11《晋荡公护传》,第174页。
    2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7—59页。
    3 谷川道雄:《北魏末的内乱与城民》,载于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四,六朝隋唐卷,中华书局1992年,第150页。
    4 《周书》卷5《武帝纪上》,第73页。
    5 《玉海》卷137《兵制二》,第2559页。
    6 杜佑:《通典》卷5《食货五》“赋税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94页(以下简称“《通典》”)。
    1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龚泽铣译,中华书局1984年,)录文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瓜州效毂郡?计帐?第111—112页。
    2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3 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198页以下,本文不赘
    4 陈寅恪:《陈寅恪读书札记·新唐书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1页。
    1 《周书》卷4《明帝纪》,第55页。
    2 《隋书·经籍志》载:“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九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又载“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可为例证。
    3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02—203页。
    47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瓜州效毂郡?计帐?,第109—110页。
    5 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64《张定和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509—1510页(以下简称“《隋书》”)。
    6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0页。
    7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地315页。
    8 漆侠:《中国封建时代兵制的变革与封建经济制度推移的关系》,《知困集》,第45页。
    1 《玉海》卷137《兵制二》,第2559页。
    2 《玉海》卷138《兵制三》引《邺侯家传》,第2569页。
    1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0页。
    2 《通典》卷7《食货》之“历代户口盛衰”,第147页。笔者认为,此户数之统计显然未包括平齐后所收入的山东300余万户。
    3 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第18页。
    4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长研究》,龚泽铣译,中华书局1984年,第123—126页。
    1 《周书》卷5《武帝纪上》,第85页。
    2 道宣:《广弘明集》卷10《叙释慧远抗周武帝废教事》,四部从刊本
    3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5页。
    4 道宣:《广弘明集》卷10《叙任道林辩周武帝除佛法诏》,四部丛刊本。
    5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1页。
    6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4页。
    7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2页。
    1 《隋书》卷2《高祖纪下》,第35页。
    2 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七年八月壬寅,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7887—-7889页(以下简称“《资治通鉴》”)。
    1 唐长孺:《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载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2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1页。
    3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1页。
    4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1。
    5 道宣:《广弘明集》卷10《叙释慧远抗周武帝废佛教事》,四部丛刊本。
    6 道宣:《广弘明集》卷24《周释昙积》之《谏周高祖沙汰僧表》,四部丛刊本。
    1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3页。
    2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1页。
    3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1页。
    4 《周书》卷6《武帝纪下》,第104页
    1 吴兢:《贞观政要》卷8《辩兴亡》,第256页。
    2 《新唐书》卷51《食货一》,第1344页。
    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5页
    4 朱礼:《汉唐事笺后集》卷7《府兵上》,道光刊,阮元辑:《宛委别藏》第60,第3-4页。
    5 刘昫:《旧唐书》卷70《戴胄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534页(以下简称“《旧唐书》”)。
    1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第227“拣点卫士征人不平”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302页。
    2 《唐律疏议》卷13《户婚》第171,“里正授田课农桑违法”条,第249页。
    1 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2850页(以下简称“《魏书》”)。
    2 《魏书》卷4《世祖纪下》,第109页。
    3 赵冈、陈钟毅:《中国上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7月,第33—34页。
    4 即《周礼》,《礼记》,《礼经》。
    5 《魏书》卷4《世祖纪下》,第108页。
    1 《魏书》卷53《李安世传》,第1176页。
    1 《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2850页。
    2 《魏书》卷7上《高祖纪上》,第143页。
    3 《魏书》卷7上《高祖纪上》,第144页。
    1 房玄龄:《晋书》卷75《范汪传附范甯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987页。
    2 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2007年8月,161页。
    3 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694页、693页。
    4 宁可:《汉代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979年4月10日。
    1 《晋书》卷109《慕容铣载记》,第2823页。
    2 《魏书》卷111《食货志》,第2849页。
    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57页。
    2 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人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周祖谟 校解《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66页。
    2 《魏书》卷106《地形志二》,第2455页。
    3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6页。
    4 《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户口盛衰”,第32页。
    5 吴兢:《贞观政要》卷2《纳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0页(以下简称“《贞观政要》”)。
    1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2页
    2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05《帝王》之“惠民”(周勋初等校订),凤凰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50页(以下简称“《册府元龟》”)。
    3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第122页。
    4 吴章铨:《唐代农民问题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5页。
    5 《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第32页。
    1 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1页。
    2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敕》,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第570页。
    3 《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六年正月辛末,第6175页。
    4 《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第2867页。
    1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唐长孺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0—69页。
    2 《唐大诏令集》卷111《听逃户归首赦》,第577页。
    3 《旧唐书》卷94《李峤转》,第2994页。
    4 杜甫:《东西两川说》,载《全唐文》卷360《杜甫二》,(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
    5 参见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7册。
    6 《唐会要》卷83《租税》上,第1530页。
    7 《新唐书》卷51《食货一》,第1343页。
    1 《通典》卷6《食货六》“赋税下”,第107页。
    2 《册府元龟》卷487《邦计部》之“赋税一”,第5530页。
    3 《文献通考·自序》,考4。
    1 摘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90页。
    2 《通典》卷40《职官二十二》,第1108页。
    3 《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考41。
    1 《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之“田制”,第5623页。
    2 《新唐书》卷83《太平公主传》,第3651页。
    3 《新唐书》卷207《高力士传》,第5858页。
    4 《旧唐书》卷99《张嘉贞传》,第3093页。
    5 《旧唐书》卷118《杨炎传》,第3420页。
    1 《新唐书》卷50《兵志》,第1327页。
    2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年八月癸未,第6753页。
    3 载于《全唐文》卷31《玄宗十二》之“命诸道节度使募取丁壮诏”,中华书局1983年。
    4 《通典》卷148《兵一》之序,第3780页。
    5 《旧唐书》卷38《地理一》,第1389页
    1 摘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02页。
    2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年七月丁卯,第6984页。
    1 《新唐书》卷50《兵志》,第1328页。
    1 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2 李锦秀:《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第237页。
    3 《旧唐书》卷139《陆贽传》,第3811页
    1 《旧唐书》卷157《王彦威传》,第4157页。
    2 《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二年五月辛亥,第7245页。
    1 引自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有删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755页。
    1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32页。
    2 《册府元龟》卷484《邦计部》之“经费”,第5489页。
    3 《旧唐书》卷17上《敬宗纪》,第517页。
    4 《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之壁垒门,第4645页。
    5 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1《论嗢没斯特勒等状》,丛书集成初编本。
    6 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14《请市蕃马状》,丛书集成初编本。
    7 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14《请发河中马军五百骑赴振武状》,丛书集成初编本。
    8 《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58页。
    1 《新唐书》卷51《食货一》,第1348页
    2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一“论两税之弊须有革厘”,载《全唐文》卷465《陆贽六》,中华书局1983年。
    3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34《钱货议叙》,四库唐人文集从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
    4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一“论两税之弊须有革厘”,载《全唐文》卷465《陆贽六》,中华书局1983年。
    5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一“论两税之弊须有革厘”,载《全唐文》卷465《陆贽六》,中华书局1983年。
    6 《册府元龟》卷631《铨选部》之“条制三”,第7298页
    7 《旧唐书》卷157《王彦威传》,第4157页。
    8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第1112—1113页。
    1 《旧唐书》卷145《陆长源传》,第3938页。
    2 《册府元龟》卷679《牧守部》之“廉俭”,第7831页。
    3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04—116页。
    4 脱脱等:《宋史》卷442《尹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083页(以下简称“《宋史》”)。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1页(下文简称《长编》)。
    1 《宋代经济史》,第44—53页。
    2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0之“论财赋”,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2708页。
    3 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24,中华书局1957年,第4813页。(以下简称“《宋会要》”)。
    1 晁说之:《嵩山文集》卷1《元符三年应诏封事》,四部丛刊本。
    2 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卷14《食货论·屯田》,宋集珍本丛刊05,线装书局2004年,第725页(以下简称“《乐全集》”)。
    3 《文献通考》卷152《兵考四》引《两朝国史志》,考1327。
    4 范纯粹:《上徽宗论进筑非便》,(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1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83页
    5 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卷18《国论要目》之“强兵”,宋集珍本丛刊08,线装书局2004年,第87页(以下简称“《蔡忠惠公集》”)。
    1 本表据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漆侠:《宋代经济史》相关章节统计数据所制作;而141万则据《群书考索》后集卷12所载。
    2 参见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23页,关于户等划分的标准。
    1 本表数据摘自《宋代经济史》第45页宋代户口表,由漆侠先生据《文献通考·户口考·历代户口丁中赋役》及《宋会要》食货11之26—28,以及《长编》各卷相关内容编制,相关史料本文不赘引。
    1 摘自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之“两宋人关于军费及养兵支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的议论简表”(北宋部分),中华书局1995年,第771—772页,数据之文献出处本文不赘引。
    1 《宋史》卷174《食货上二》,第4206页。
    2 包拯著,杨困谊校注:《包拯集校注》卷3之93《论冗官财用等,黄山书社1999年,第141页(以下简称“《包拯集》”)。
    3 《文献通考》卷4《田赋四》,考59。
    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建炎元年二月丙子,中华书局1956年,第54页。
    2 古代钱币以一百计,满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一百者谓之“省陌”,“陌”通“百”。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则“泽州大钱”6400贯,实为4928贯,可见重量不够却视作足额。
    3 相关史料与本章主旨无甚关联,故不赘引,可参见《宋代经济史》,991—992页,或梅原郁:《宋代商税制度补说》(载《东洋史研究》18(4),1960年,第497—529页。)
    1 蔡襄:《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珍本丛刊08,第91—92页。
    1 蔡襄:《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珍本丛刊08,第92页,原文为:“以上三件(钱、帛绢绸、粮)更有折变在内,其余所阙粮草匹帛,并是见钱和买,并课利、折科、诸般博买应付得足”。
    1 摘自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宋朝财政收支概况表”(北宋部分),第678—683页,出处不赘引,数据四舍五入到万。
    2 王应麟:《玉海》卷185《会计·庆元会计录》,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3396页(以下简称“《玉海》”)。
    3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6—257页。
    1 蔡襄:《蔡忠惠公集》卷18《国论要目·谨财用》之强兵,珍本丛刊08,第87页。
    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8《河北奉使奏草下》之“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第1826页(以下简称“《欧阳修全集》”)。
    3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卷),第45—57页。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8《河北奉使奏草下》之“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第1826页。
    2 《长编》卷44咸平二年三月癸亥,第932页。
    3 《长编》卷114,景祐元年五月乙丑,第2675页。
    4 如据《欧阳文忠公集》卷115《河东奉使奏草上》之“论宣毅、万胜兵等札子”载,庆历四年(1044),在河东驻有戍卒12万4千余人,其中驻泊禁军3.2万人,就粮禁军6.27万人,厢军3万人。
    1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57页。
    2 《文献通考》卷25《国用考三》,考244。
    3 李观:《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寄上富枢密书》,宋集珍本丛刊07,线装书局2004年,第195页。
    4 《宋会要》食货42之3,第5563页。
    5 《宋会要》食货42之3,第5563页。
    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卷),第134—138页。
    2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论兼并之家私敛重於公税”,载《全唐文》卷465《陆贽六》,中华书局1983年。
    3 宁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转和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22页。
    1 对此斯波义信先生代表作:《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专门用两章加以论述。
    2 这一点有史为证,如《宋会要》食货18之8载(淳熙二年):“乡落有号为虚市者,止是三数日一次市合”,而吴处厚《青箱杂记》卷3云:“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可见墟市的交易时间、主体、规模在有宋一代既不可能固定,也没有必要固定,而连营业时间都难以确定的“市场”显然不具备直接提供军粮的条件。
    3 王炎:《双溪类稿》卷21《上赵丞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叶适:《叶適集·水心文集》卷1《上宁宗皇帝札子二》,第2页。
    5 叶适:《叶適集·水心文集》卷1《上宁宗皇帝札子二》,第2页。
    1 张方平:《乐全集》卷27《论汴河利害事》,第61页。
    1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第1页。
    2 《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戊辰,第41页。
    3 叶适:《水心别集》卷11《财总论二》,第772页。
    1 《长编》卷5乾德二年十二月,第139页。
    2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笋152页。
    3 《文献通考》卷23《国用一》,考229。
    4 《文献通考》卷23《国用一》,考229。
    5 李光:《庄简集》卷8《论制国用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长编》卷368,元祐元年闰二月甲午,第8871页。
    2 佚名撰:《宋大诏令集》卷184《三司岁具金银钱簿以闻诏》中华书局1962年,第670页。
    3 《长编》卷37,至道元年五月癸亥,第814页。
    4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第152页。
    5 左藏北、封桩、内藏及景福内库之关系宋人记载不一,《长编》于上引文后的细文中列举众说并作了分析,可以参考。
    1 《宋史》卷179《食货下一》之“会计”,第4371页。
    2 梅原郁:《宋代の内藏と左藏——君主独裁制の财库》,第136—138页。
    3 《宋会要》食货51之1第5675页。
    4 《宋会要》食货51之1第5675页。
    1 《长编》卷114,第2672,、2674、2675、2677、2680页。
    2 《长编》卷117,第2738、2761页。
    3 《长编》卷119,第2807、2808页。
    4 《长编》卷120,第2835、2840页。
    5 《宋会要》食货51之5,第5677页。
    1 《长编》卷231熙宁五年三月丙午,第5622页。
    2 梁庚尧:《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10、11期合刊,1984年。
    1 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只是描述北宋中央财政职权向地方延伸之路径,并不表示彼此间级别、隶属、地位或人事任免关系等,若宋代职官之制及其沿革勾画组织结构,则是另一番景象。
    2 《宋史》卷167《职官志七》之转运使,第3964页。
    3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第10页。
    4 《宋史》卷167《职官志七》之转运使,第3964页。
    1 据《宋史·河渠志》载:“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此段运河走向自西向东北,连通山东梁山泊,笔者为行文方便,姑且称之汴河北线。同书又载:“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此段运河走向自西北向东南、直达江淮,故称之为汴河南线,北南两线交汇于汴梁城。
    2 《资治通鉴》卷292显德二年十一月乙未,第9532页。
    3 《资治通鉴》卷294显德五年三月,第9582页。
    4 《资治通鉴》卷294显德六年二月壬午,第9594—9595页。
    1 《宋史》卷93《河渠三》,第2322页。
    2 《宋史》卷93《河渠三》,第2322页。
    1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2页
    2 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疏》,载《全唐文》卷486《权德舆二》(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
    3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四、第五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42—84页。
    4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四、第五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42—84页。
    5 《宋史》卷93《河渠三》,第2318—2319页。
    1 摘自汪圣铎:《两宋财政史》,第872—874页。
    2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之“漕运”,第4254页。
    1 《宋会要》食货42之12,第5567页
    1 《长编》卷30,端拱二年四月,第679页。
    2 《宋会要》食货42之12,第5567页
    3 《宋会要》食货42之12,第5567页。
    1 李复:《涌水集》卷10《送章发运栥》,四部丛刊本。
    2 起初为十四案,后缩为八案,即: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笔者注。
    3 《宋史》卷162《职官二》之“三司使”,第3810页。
    1 《宋会要》职官26之28—31,第2934—2935页。
    2 本图据《宋史》卷162《职官志二》之“三司使”而制。
    3 本图据《宋史》卷163《职官志三》之户部而制。
    1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之漕运,第4252页
    2 《宋会要》职官26之3,第5235页。
    3 《宋会要》职官42之5,第5564页。
    4 《长编》卷118,景祐三年四月乙亥,第2782页。
    5 《文献通考》卷62《职官十六》之“发运使”,考561。
    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1《官制二》之“发运使”(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第223页。
    7 《宋史》卷167《职官七》之“发运使”,第3964页。
    8 《宋会要》食货46之1,第5604页。
    1 《宋会要》食货46之1,第5604页。
    2 《宋史》卷167《职官七》之“发运使”,第3964页。
    3 《宋会要》食货45之1,第5594页。
    4 《宋会要》食货42之19,第5571页。
    5 《宋会要》职官42之5,第3237页。
    6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之“漕运”,第4252页。
    1 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军储》,珍本丛刊06,第20页。
    2 《文献通考》卷62《职官一六》之“发运使”,考561。
    3 《长编》卷116景祐二年正月王寅,第2717页。
    4 《长编》卷119景祐三年九月辛卯,第2807页。
    5 《宋史》卷167《职官七》之发运使,第3964页
    6 《宋会要》职官42之31,第3250页。
    7 《宋会要》食货43之7,第5576页;食货45之5—6,第5596页—5597页。
    8 《长编》卷13,开宝五年七月甲中,第286页。
    9 《宋会要》食货42之12,第5567页。
    10 《长编》卷283,熙宁十年七月甲寅,第6932页。
    1 《宋会要》食货43之8,第5576页。
    2 《宋会要》食货47之8,第5616页。
    3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66页
    4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66页
    1 《宋史》卷96《河渠六》,第2381页。
    2 《宋史》卷175《食货志上三》之漕运,第4251页。
    3 《宋史》卷175《食货志上三》之漕运,第4260页。
    4 《宋史》卷175《食货志上三》之漕运,第4260页。
    5 《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之“漕运”,考239。
    6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之漕运,第4253页。
    1 《文献通考》卷16《征榷三》,考159。
    2 《宋会要》食货23之35,第5192页。
    3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第254页。
    4 《宋会要》食货23之9—15,第5179—5182页。
    1 表中数额均四舍五入至万,其中总收入的计量单位是集合单位,“实物”的计量单位则是除去“现钱”一项后其他物资的集合单位,而“现钱”则以“贯缗”作为单一计量单位。
    2 此年度数字据《长编》卷42所载,两税征收总额为7057万集合单位,而其中包含现钱465万贯,故减去该数额后的其他实物收入总额为6592万集合单位。另据《宋史》卷179《食货志》载当年现钱总收入为2224万余贯,故现钱数字采用该数据。
    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第406、444页。
    2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88页。
    1 北宋后期曾对不同地区的征收期间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在时间规定,但总体上变化不大,有关材料可见《庆元条法事类》卷47《拘催租税》,本文不赘引。
    2 《宋会要》食货70之4,第6372页。本文引文由王曾瑜先生根据《宋史·食货志》参咬(见《宋朝的两税》,载氏著《锱铢编》,第336页。)
    3 《宋会要》食货39之1,第5489页。
    4 《宋史》卷187《兵志》,第4575页。
    5 《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第3452页。
    1 《文献通考》卷152《兵四》引《两朝国史志》,考1327。
    2 《文献通考》卷152《兵四》引《两朝国史志》,考1327。
    3 《文献通考》卷152《兵四》引《两朝国史志》,考1327。
    4 《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夏四月乙巳,第1604页。
    1 《宋会要》食货39之1,第5489页。
    2 《文献通考》卷21《市籴二》,考207。
    3 《宋史》卷466《李神祐传》,第13607页。
    4 《宋会要》食货4之18,第4855页。
    5 《长编》卷30端拱二年十月癸酉,第687页。
    6 《文献通考》卷21《市籴二》,考203。
    7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第4256页。
    1 《宋会要》食货39之1,咸平四年五月,第5489页。
    2 《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壬子,第1335—1336页。
    3 《宋会要》食货53之6,第5722页。
    4 《长编》卷62,景德三年正月辛未,第1385页。
    1 《宋会要》食货53之6,第5722页。
    2 《长编》卷115,景祐元年七月乙巳,第2890页。
    3 天禧四年,二月,在河东代州、忻州,河北沧州、定州、雄州设立常平仓(《长编》卷95天禧四年二月癸巳,第2182页);八月,在陕西、利州、夔州等地设立常平仓(《宋会要》食货53之7,第5723页)。
    4 《包拯集》卷4之164《再请移挪河北兵马及罢公用回易》,第238页。
    1 《包拯集》卷2之83《请支拨汴河纲粮往河北》,第124页。
    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8《河北奉使奏草下》之“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第1826页。
    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6《乞减放逃户和籴札子》,第1761页。《乞罢刈白草札子》,第1770页。
    4 《长编》卷500,元符元年七月庚申,11909页。
    5 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军储事》,珍本丛刊06,第21页。
    6 《宋会要》食货39之19,皇祐四年七月,第5498页。
    7 《长编》卷79,大中祥符五年十月癸丑,第1797页。
    8 《长编》卷104,天圣四年十月辛巳,第2424页。
    1 《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月丁巳,第2808页。
    2 《长编》卷114,景祐元年五月乙丑,第2675页。
    1 《宋会要》食货41之1,第5537页。
    2 《宋会要》食货39之20,第5498页。
    1 《宋会要》食货39之20,第5498页。
    2 《宋会要》食货52之17,第5707页。
    3 《长编》卷169,皇祐二年闰十一月丙辰,第5498页。
    4 《宋会要》食货39之18,第5497页。
    5 《资治通鉴》卷273同光二年春正月甲辰(注文),第8911页。
    6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新1版),第231—232页
    1 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1,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2 《文献通考》卷15《征榷二》,考155。
    1 《长编》卷30太宗端拱二年九月,第687页。
    1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第90—94页。
    2 沈括:《梦溪笔谈》卷11《官政一》(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注》,上海古籍出版者1987年),第408页。
    3 《梦溪笔谈》卷12《官政二》,第442页。
    1 《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辛亥,第1335页。
    2 《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辛亥,第1336页。
    1 上图据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第五章相关内容编制,第404页。
    1 《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辛亥,第1336页。
    2 《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辛亥,第1336页。
    1 参见《长编》卷60景德二年五月辛亥,第1336页。
    2 《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丙戌,第1937页。
    3 《长编》卷84,大中祥符八年二月癸丑,第1916页。
    4 《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丙戌,第1937页。
    1 《宋会要》食货30之3—4,第5320页。
    2 《长编》卷100天圣元年春正月壬午,第2314页。
    3 《宋史》卷183《食货志下五》,第4480页。
    4 《宋史》卷183《食货下五》,第4480页。
    1 参见《宋史》卷183《食货下五》,第4480页。
    2 参见《宋会要》食货30之5—6,第5321页。
    3 参见《长编》卷100,天圣元年春正月丁亥,第3315页。
    4 参见《长编》卷100,天圣元年春正月丁亥,第3315页。
    1 《宋会要》食货30之6—7,第5321—5322页。
    2 《长编》卷100,天圣元年春正月丁亥,第3315页。
    3 《长编》卷102,天生二年秋七月壬辰,第2360页。
    4 《长编》卷102,天圣二年秋七月壬辰,第2360页。
    5 《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八月丁未,第2702页。
    1 《宋史》卷292《李谘传》,第9755页。
    2 《梦溪笔谈》卷12《官政二》,第443页。
    3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十一月己卯,第2391页。
    1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十一月已卯,第2391页。
    2 《长编》卷118,景祐三年春三月,第2781页。
    3 《长编》卷118,景祐-三年春正月戊子,第2773页。
    4 《宋会要》食货30之8,第5322页。
    5 《长编》卷118,景祐三年春正月戊子,第2773页。
    6 《宋会要》食货30之9,第5323页。
    1 《长编》卷121,宝元元年春正月甲子,第2856页。
    2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二月丙子,第3976页。
    3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二月丙子,第3976页。
    4 韩琦:《安阳集·家传》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文献通考》卷18《征榷五》,考175。
    6 范镇:《东斋记事》卷1,汝沛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0年,第6页。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2《论茶法奏状》(嘉祐五年),第1701页。
    1 《宋史》卷181《食货下三》之“盐上”,第4415页。
    1 《宋会要》食货23之30,第5189页。
    2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9页。
    3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5之“张景温建议榷盐”(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9年9月),第302—303页。
    1 本表数据摘引自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相关表格(四舍五入至万位),第1009页,数据之文献出处不赘引。
    2 本表数据摘引自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相关表格(四舍五入至万位,数据不同者已标注),第1009页,数据之文献出处不赘引。
    3 对于这一数字,本文将在下一章第二节中详细分析论述。
    1 本表数据摘引自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相关内容(四舍五入至万位),第651—652页,出处不赘引。
    1 土盐依靠刮取咸土煎制而成,味苦、质差且有毒,实际只是食盐的替代品,即便在宋代也只是农村的贫苦百姓的选择,若非迫不得已,没人愿意食用。
    2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第287页。
    3 据《宋史》卷181《食货上三》之“盐上”,第4422页。
    1 《宋会要》食货36之25,第5444页。
    2 《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二月丁未,第398页。
    3 《长编》卷30,端拱二年九月戊子,第687页。
    4 《宋会要》食货23之22、23,第5185页,第5186页;36之5,第5434页。
    5 《宋会要》食货23之22、23,第5185页,第5186页;36之5,第5434页。
    6 《文献通考》卷16《征榷三》,考159。
    7 《长编》卷135庆历二年春正月,第3215页。
    8 《长编》卷123宝元元年六月乙亥,第2910页。
    1 《长编》卷114,景祐元年二月壬辰,第2662页。
    2 《长编》卷146,庆历四年二月乙未,第3534页。
    3 《长编》卷146,庆历四年二月乙未,第3534页。
    4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86页。
    5 《长编》卷296,元丰二年春正月丙申,第7202页。
    1 根据《长编》卷185记载,范祥在庆历八年所颁布的规定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实行盐钞制度以外,还包括打击青白盐等其他具体规定,而这些规定显然与钞盐法的核心制度并无关联,亦与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关联不大,故不赘引。
    2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月丁亥,第3970—3971页。
    3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月丁亥,第3971页。
    1 《长编》卷187,嘉祐三年七月壬辰,第4518页。
    1 范祥逝世时(1060),沈括(1031—1090)尚处于青壮年时代。
    2 《梦溪笔谈》卷11《官政》,第431页。
    1 《宋会要》食货17之13,第5090页。其中,“()”内由漆侠先生据《文献通考》卷14《征榷考一》之“征商”所载校正后的补文(《宋代经济史》下卷第988页),本文一并转引之。另外,亦有考认为,“刘”疑为“钱”,但即便是“钱”字,也不影响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故仍按漆侠先生所考引文。
    1 《宋会要》食货17之13,第5090页。
    3 《宋史》卷186《食货下八》,第4542页。
    4 除了“过税”和“住税”之外,北宋商税征收的具体形式还有“翻税”等,其课税原理与“过”、“住”相同,不赘。
    5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月丁亥,第3970—3971页。
    6 《文献通考》卷18《征榷五》,考175。
    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卷),第945—946页
    2 《长编》卷213,熙宁三年七月壬辰,第5170页。
    3 这方面的论述最著名的当属斯波义信先生的《宋代商业史研究》第三章相关内容(庄景辉翻译,稻禾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147页),因与本文主旨无大关联,故不赘引。
    1 《长编》卷344,元丰七年三月癸丑,第8260页。
    2 《长编》卷191,嘉祐五年三月己巳,第4617页。
    1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第116页。
    2 《宋史》卷177《食货上五》之役法上,第4300—4301页。
    3 参见《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朔(注),第5524页。
    4 《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朔(注),第5523页。
    5 《宋史》卷177《食货上五》之役法上,第4300—4301页。
    6 参见《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朔(注),第5522页。
    1 《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朔(注),第5523页。
    2 《长编》卷227,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朔(注),第5524页。
    3 王曾瑜:《宋朝的役钱》,载氏著《锱铢编》,第412—410页。
    1 据《宋会要》食货65之7—20,第6160—6166页。其中,各路数据为原数,而总计各项则四舍五入到万。
    1 《长编》卷174,皇祐五年四月庚午,第4204页。
    2 韩琦:《上神宗乞罢青苗及诸路提举官》,《宋朝诸臣奏议》卷111,第1208页。
    3 《长编》卷255,熙宁七年八月辛巳,第6237页。
    1 《长编》卷272,熙宁九年正月庚辰,第6663页
    2 《长编》卷272,熙宁九年正月庚辰,第6663页。
    3 《长编》卷287,元丰元年正月戊辰,第7018页。
    4 参见《宋会要》食货53之13,第5726页。
    5 《长编》卷231,熙宁五年三月丙午,第5622页。
    1 《长编》卷231,熙宁五年三月丙午,第5622页。
    2 《长编》卷231,熙宁五年三月丙午,第5622页。
    3 《宋会要》食货37之15,第5455页。
    4 《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198。
    5 《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198。
    6 梁庚尧:《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10、11期合刊,1984年。
    7 《长编》卷260,熙宁八年二月丙戌,第6346页。
    1 《宋会要》食货55之41,第5768页。
    2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第5051页。
    3 参见《宋会要》食货37之14,第5455页。
    1 《长编》卷273,熙宁九年二月癸卯,第6685页。
    2 《长编》卷281,熙宁十年三月丙寅,第6884页。
    3 《长编》卷265,熙宁八年六月戊申,第6490页。
    4 《宋史》卷181《食货下三》之“盐”,第4428页。
    1 《宋会要》食货55之39,第5767页。
    2 《长编》卷281,熙宁十年四月辛卯,第6891页。
    3 在李杞、李稷主持“川茶尽榷”政策期间,周伊、正儒、张永徽、吴翁、吕陶、宋大章六人因公开反对而先后遭到朝廷的贬谪。当时作为变法反对派的苏轼则赋五言长诗《送周朝议守汉州》,对这六人大加赞扬,其中有“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一句,是为典故。
    1 《长编》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丙申,第6638页。
    2 《宋史》卷184《食货下六》之“茶下”,第4508页。
    3 《宋会要》食货30之23,第5330页。
    4 《长编》卷263,熙宁八年闰四月庚戌,第6445页。
    1 《长编》卷265,熙宁八年六月戊申,第6489页。
    2 《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辛酉,第6559页。
    3 《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壬戌,第6560页。
    4 《长编》卷273,熙宁九年二月乙巳,第6686页。
    5 《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壬申,第6784页。
    6 《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戊寅,第6786页。
    7 《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丙午,第5787页。
    8 《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六月丁丑,第6209页。
    9 《长编》卷270,熙宁八年十一月辛未,第6622页。
    1 《长编》卷292,元丰元年九月丙戌,第7135页。
    2 《长编》卷299,元丰二年八月壬子,第7285—7286页。
    3 《长编》卷308,元丰三年九月甲子,第7478页。
    4 《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乙卯,第7778页。
    5 《长编》卷337,元丰六年七月丙辰,第8119页。
    1 《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197—198。
    1 《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戊辰,第5349页。
    1 本表内数字均四舍五入到万。
    1 《乐全集》卷25《论免役钱札子》,珍本丛刊06,第46—47页。
    2 《乐全集》卷26《论率募役法事》,珍本丛刊06,第58—59页。
    3 《乐全集》卷26《论率募役法事》,珍本丛刊06,第58—59页。
    4 具体而言:在第一次收获季节时,依照神宗皇帝的诏令将免役钱1041万贯出贷50%,约合500万贯,第二次收货时则再出贷500万,合计1000万贯。
    1 苏辙:《栾城后集》卷15《收支叙》(曾枣庄、马德富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29页。
    2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载氏著《锱铢编》,第5页。
    1 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1之《中书备对》,文渊阁四库全本第924册,第347页。
    2 《宋史》卷281《毕士安传》,第9523页。
    3 《长编》卷307,元丰三年八月庚子,第7456页。
    4 该书作者毕仲游,系《中书备对》作者毕仲衍胞弟。
    5 马玉臣:《毕仲衍《中书备对》目录的发现及其意义》,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98—109页。
    6 马玉臣:《毕仲衍《中书备对》目录的发现及其意义》,第98—109页。
    1 据《永乐大典》卷7507所载《中书备对》卷2下之“常平”、“免役”、“坊场、河渡”,第3357—3366页。
    1 青苗钱的利息是20%—30%,300万的数字是按照25%的最低标准计算的。
    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5《与马运判书》,中华书局1959年。
    3 此数据为漆侠先生的统计,见《宋代经济史》(上卷),第45页。
    1 《文献通考》卷21《市籴二》,考207
    2 《长编》卷265,熙宁八年六月戊申,第6489页。
    3 《宋会要》食货39之22,第5499页。
    1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之“和籴”,第4246页。
    2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68页。
    3 《长编》卷224,熙宁四年六月庚申,第5444页。
    4 《长编》卷251,熙宁七年三月乙丑,第6138页。
    1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四部丛刊初编本。
    1 据《永乐大典》卷7507所载《中书备对》卷2下之“常平”、“免役”、“坊场、河渡”,第3357—3366页。
    2 包括: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军,经略安抚使五路(鄜延、环庆、河东、泾原、秦凤)。
    3 包括:两浙,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各路。
    4 包括:京西南,荆湖南,荆湖北,江南西各路
    5 包括: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
    1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68页。
    2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第268页。
    3 《长编》卷209,治平四年春正月庚申,第5074页。
    1 如果从哲宗亲政时的元祐八年(1093)算起,则还不到40年。
    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81,绍兴七年十一月十八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07页。
    1 本表摘引自:1、日野开三郎:《关于北宋时代铜铁钱的铸造额》,高叔康译,载于《食货》第2卷第1期,1935年,第30页。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00页。
    1 《乐全集》卷26之《论率钱募役事》,珍本丛刊06,第47页。
    2 《乐全集》卷26之《论钱禁铜法事》,珍本丛刊06,第56页。
    3 刘挚:《忠肃集》卷5之《乞复钱禁疏》,宋集珍本丛刊15,线装书局2004年,第781页。
    1 《乐全集》卷25《论免役札子》,珍本丛刊06,第47页。
    2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5《应诏言朝政阙失事》,四部丛刊本。
    1 据《永乐大典》卷7507所载《中书备对》卷2下之“常平”、“免役”、“坊场、河渡”的细目,第3357—3366页,因过于繁密细碎,本文不录。
    1 全汉异:《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在氏著《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第258页。
    2 据《新唐书》卷52《食货志》载:户部尚书杨於陵言:“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余炉,岁盈百万,今(指元和十五年,820年)才数十炉,岁入十五万而已”。据此可知熙丰时期铸钱额至少为开元时期的3倍左右。
    1 《乐全集》卷25《论免役钱札子》,珍本丛刊06,第46页。
    2 John King Fairbank, Merle Goldman:,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恩格斯致梅林》(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七),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包拯撰,杨国谊校注:《包拯集校注》,安徽:黄山书社,1999年。
    (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宋)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陈傅良:《历代兵制》,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陈旉:《农书》,万国鼎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
    (宋)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韩愈:《韩昌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令狐德菜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
    (唐)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李观:《直讲李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刘敞:《公事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刘挚:《忠肃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唐)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陆贽:《陆宣公集》,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宋文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宋)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校注》),上海古籍出版者,1987年。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陶宗仪:《说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王钦若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年。
    (宋)王应麟著,翁元圻等注,桑保羣、田松青、吕宗力点校:《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谢深甫撰,杨一凡、田涛、戴建国标点:《庆元条法事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魏)杨街之著,周祖谟校解:《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宋)叶适著,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宋)佚名撰:《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
    (唐)元结:《元次山集》,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
    (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赵升:《朝野类要》,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赵抃:《清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方平:《乐全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唐)张说、张九龄:《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包伟民:《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陈登原:《中国土地制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陈乐素:《求是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
    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陈智超、乔幼梅:《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龚泽铣译,中国:中华书局,2007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
    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方健:《南宋农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赖肖尔(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中国:传统和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湖北:武汉出版社,1991年
    葛金芳:《南宋手工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德)贡德·弗兰克(Andre Guander Frank):《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韩明士(Robert P. Hymes):《政治家与绅士:两宋江西抚州的精英》,State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
    (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论述》,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日)堀敏一:《均田制研究》,韩国磐等译,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李晓:《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敬洵:《唐代四川经济》,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001年。
    李金水:《王安石经济变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李中清(James Lee)、王丰(Wang Fong):《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法)马润潮:《宋代的商业城市》,马德程译,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5年。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漆侠:《历史研究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美)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
    全汉异:《中国经济史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日)仁井田升辑:《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台湾:稻禾出版社,1997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何忠礼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美)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国斌(R. Bin Wong):《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曾瑜:《锱铢编》,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曾瑜:《涓埃编》,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动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
    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魏天安:《宋代行会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吴章铨:《唐代农民问题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唐长孺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耿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赵云旗:《唐代土地买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郑行巽:《中国商业史》,世界书局,1932年。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湖南:岳麓书社,2003年。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绅士>与“地方史”研究方法》,《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包伟民:《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
    (美)包弼德(Peter Bol):《唐宋变迁重探》,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包弼德(Peter Bol):《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1卷第3期,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衍德:《唐代茶法略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陈衍德:《唐代专卖机构论略》,《中国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
    陈伟明:《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
    程民生:《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程民生:《论宋代河北路经济》,《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程民生:《宋代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程民生:《论宋代陕西路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程民生:《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戴静华:《宋代商税制度简述》,《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方健:《关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若干问题研究》,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宋元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方如金:《北宋两浙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方亚光:《论唐代江苏地区的经济实力》,《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高聪明:《论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郭正忠:《唐宋时期城市类型与新兴经济城市——镇市》,《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郭正忠:《唐宋四类城市的规模、布局与管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年总第10期。
    郭正忠:《五代蚕盐考》,《中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葛金芳:《北宋官田私田化政策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葛金芳:《对宋代超强经济强制变动趋势的经济考察》,《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
    葛金芳:《试论“不抑兼并”》,《武汉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葛金芳:《唐宋之际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国家干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4期。
    葛金芳:《论五朝均田制与土地私有化的潮流》,《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葛金芳、顾蓉:《从原始工业化进程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葛焕礼、王育济:《魏博牙兵与唐末五代政局的变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葛兆光:《宋学漫谈》,《宋学研究集刊》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宫崎市定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1992年,中译本选自《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中华书局1993年。
    (日)宫崎市定:《从部曲走向佃户》,《宫崎市定全集》第十一卷,岩波书店1992年,中译本选自《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五代宋元》,中华书局1993年。
    (日)宫泽知之:《北宋的财政和货币经济》,中译文载刘俊文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韩国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对邓广铭同志“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的商榷》,《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韩国磐、陈明光:《唐代的国家预算问题》,《文献》1990年第4期。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探析》,《历史地理》第十一辑,1993年。
    韩茂莉:《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论述》,《历史地理》第十二辑,1995年。
    韩茂莉:《北宋黄河中写有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期。
    (英)赫若贝(Robert M. Hartwall):》750——1550年中国人口、政治、社会转型》(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No.2. (Dec.,1982), pp 365-442.)
    (英)赫若贝(Robert M. Hartwall):《北宋时期中国煤铁工业的革命》,载于(美)《亚洲研究杂志》1962年2月号,杨品泉译,载《中国史动态研究》1981年第5期。
    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收入《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华山:《宋代的矿冶工业》,《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
    (美)黄宗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9期
    (日)加藤繁:《宋代商税考》,《史林》第19卷第4期,1934年。
    (日)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
    (日)加藤繁:《唐宋时代的市》,载《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
    贾大泉:《宋代农村商品生产》,《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贾大泉:《宋代四川城市经济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李春圃:《宋代佃农的抗租斗争》,《宋代科学论丛》,1980年第2期。
    李春棠:《宋代小市场的勃兴及其主要历史价值》,《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李根蟠:《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李根蟠:《长江中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李根蟠:《“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李华瑞:《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李华瑞:《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李华瑞:《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华瑞:《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华瑞:《关于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问题》,(李华瑞先生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演稿,2007年11月10日)。
    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
    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李晓:《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暨南学报》1984年第1期。
    林文勋:《宋代四川与中原内地的贸易》,吴晓亮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文史哲》2005年第1期。
    林汀水《两宋期间福建的矿冶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林汀水:《略论泉州港兴衰的主要原因》,《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第十一章《“五赋”及其所体现的两税法的演进》),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梁太济:《两宋的土地买卖》,《宋史研究论文集》,《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刘光临:《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纪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刘光临:《宋明间国民收入长期变动之蠡测》,《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2009年第3期
    刘兰兮:《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简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刘森:《宋代的铁钱与铁产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龙登高:《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04年1月。
    (美)罗祎楠:《模式及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马玉臣:《毕仲衍<中书备对>目录的发现及其意义》,《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美)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美)《经济史评论》第32卷1期,1973年3月。
    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宁可:《汉代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979年10月。
    宁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宁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要考虑的几个提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宁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转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史哲》2009年第1期。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1922年,译文载裴汝诚、许沛藻:《宋代买扑制度略论》,《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1期。
    秦晖:《汉唐商品经济比较研究》,《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
    漆侠:《宋代货币地租及其发展》,《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漆侠、高树林:《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漆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科)1990年第3期。
    漆侠、乔幼梅:《论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河北学刊》1994年第1期。
    全汉昇:《略论宋代经济的进步》,《大陆杂志》28卷第2期,1964年。
    (日)青山定雄:《发达的宋代内河运输》,穆根来译巴黎:1976年出版的《宋史研究》第一集第册。
    (日)日野开三郎:《关于北宋时代铜铁钱的铸造额》,高叔康译,《食货》第2卷第1期,1935年。
    (日)日野开三郎:《唐代商税考》,《社会经济史学》第30卷第6期,1965年。
    孙洪升:《宋代交引茶制中政府贸易费用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唐长孺:《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收入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
    唐兆梅:《析北宋的“不抑兼并”》,《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吴承明:《论历史主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吴承明:《多视角看历史:地域经济史研究的新方向》,《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菱菱:《从铁钱、铁兵器、胆铜的生产看宋政府对铁需求的增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涛:《唐宋之际南方城市市场网络的形成与繁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王曾瑜:《宋朝的坊郭户》《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王育济:《北宋“冗兵”析》,《文史哲》1989年第2期。
    王育济:《关于北宋养兵之费的数量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王育济:《“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为例》,《文史哲》2006年第5期。
    (日)尾妹达彦:《唐代后半期江淮盐税机关的立地和机能》,《史学杂志》第91卷第2期,1982年。
    (日)尾妹达彦:《唐代河东池盐的生产和流通》,《史林》第65卷第6期,1982年。
    文士丹、吴旭霞:《试论北宋时期江西农业经济发展》,《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杨德泉:《北宋关中社会经济探析》,《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师群:《宋代榷酒的买扑经营》,《学术月刊》1988年第11期。
    杨师群:《两宋榷酒结构模式之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杨康荪:《宋代官田包佃论述》,《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袁英光、李晓路:《唐代财政重心的南移与两税法的产生》,《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张国刚:《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张国刚:《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晋阳学刊》1991年第3期。
    张国刚:《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哲社科)2004年第1期。
    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张国刚:《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评述》,《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张秀平:《宋代榷盐制度论述》,《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张荫麟:《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六卷第1期,1939年。
    张泽咸:《试论汉唐问的水稻生产》,《文史》18辑。
    张泽咸:《汉唐时期的茶叶》,《文史》总第11辑,1981年。
    张泽咸:《唐代的部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张泽咸:《“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
    赵德馨、周秀鸾:《汉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有多高——与宁可同志商榷》,《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
    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赵俪生:《试论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文史哲》1983年第4期。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加州学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评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郑学檬:《五代盐法钩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
    郑学檬:《试论唐五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动向》,《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年。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探讨》,《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