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林语堂在韩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林语堂在20世纪20年代末被丁来东介绍到了韩国,1940年韩国九人会的成员之一朴泰远在杂志《三千里》中连载翻译了《京华烟云》中的一部分,首次将林语堂的作品介绍到韩国,自此林语堂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韩国对林语堂的译介与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林语堂也成为深受韩国文人与民众喜爱与尊敬的文人。林语堂的作品在韩国被译介的中国作品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并且有广泛的韩国读者群,无论在思想上和文学上都对现代韩国人和韩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另外,林语堂的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如何超越了民族、国家、文化以及语言的障碍,被译介到韩国并被韩国民众接受也缺少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本论文通过阐明林语堂作品在韩国的译介过程,以及他与韩国文人的交流,分析在译介及交流过程中林语堂在韩国的具体接受过程以及对韩国产生的影响。
     本论文首先梳理了林语堂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分析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主要特点与作品情况,40年代是林语堂作品在韩国译介的起步时期,1953年对峙局面的终结使韩国国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林语堂的几部主要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介绍到韩国。60-80年代是韩国译介林语堂作品的稳步发展时期,80年代之前韩国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在散文领域主要是对林语堂散文的译介。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韩国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进入了-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韩国对林语堂作品的译介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林语堂的全部小说及大部分散文作品。另外本文从体裁、作品、译者三方面分析林语堂作品在韩国译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散文译介占据林语堂作品译介的较大比重,主要集中在《生活的发现》、《人生的盛宴》等几部散文代表作的译介。
     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林语堂曾两度出访韩国,出席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会议与世界笔会,期间他不仅做了大会的特别演讲,还在市民会馆以及西江大学为韩国青年人做了演讲,他的演讲在韩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韩国青年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林语堂在韩期间,也与韩国作家学者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他就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及东方文学的西欧化问题与韩国作家崔仁勋和车柱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林语堂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及其与韩国文人的交流对韩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中韩两国几乎断绝了直接的往来与人员交流,这期间林语堂在韩国大量的译介作品就更加珍贵,他成为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窗口,林语堂作品中所包含的闲适的生活态度、中西融合的文化以及他的幽默观得到了韩国文人学者与民众的广泛认可与接受,同时他积极肯定韩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为中韩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两国友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Lin Yutang was introduced to Korea in the late1920s. Park Tae won translat ed part of the "Moment in Peking" in the magazine "Three Miles", which was the first time the works of Lin Yutang were introduced to South Korea. After that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Lin Yutang's works in Korea has never been stopped in70years. Lin Yutang has gotten reputation in literati and been resp ected by Korean people. His works in South Korea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Korean audience, which has a major impact both in thou ght and literature of modern Korea. However, the study about it is still in a b lank. In addition, how Lin Yutang's thought and his literature can transcend the barriers of ethnic, national, cultural and language then introduced to Korea is still lack of specific and detailed study.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specific recept ion process and the impact of Lin Yutang's works in South Korea, by stating t 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exchanges with the Korean literati.
     This thesis summarized the translation of Lin Yutang's works in Korea, and a nalyzed every stage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The1940s is the start stage of Korean translation. In the year of1953, the transl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Korea entered a new era, and Lin Yutang's sever al major works were introduced to Korea during this period.1960s-80s is a pe riod of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Korean Translation of Lin Yutang works. Ch ina and South Korea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in1992, caused the Korea n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and Korean translatio n of Lin Yutang works also entered a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 he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is almost about all of his novels and most of the prose works.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in Korea of Lin Yutang works in three aspects:the genre, the works and the translator. Prose's translati on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d iscovery of life",'life's feast" and few other prose. In the late1960s and the early1970s, Lin Yutang has twice visited South Korea to attend the World Co nference of University Rectors held in Korea and World PEN. He not only ga ve special presentations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but also made a presentation for Korea young people in the Civic Hall and Sogang University. His speech caused a huge response in Korea,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young scholars of Korea. Lin Yutang also had a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Korean writers and scholars. He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fusion of Easter n and Western cultures at that time with the Korean writer Choi In hoon and Cha Chu whan.
     Lin Yutang works'translation in Korean and his exchanges with the Korean Scholar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1950s to1978, w ho became the window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Lin Yutang's attitude to life,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hi s works, and his humour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Korean writers and schol ars. He positively affirm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 of Korean, contribu 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引文
①傅文奇, 《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②万平近,《林语堂的生活之路》,《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4期。
    ③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读书》,1989年第1期。
    ④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⑤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①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谢友祥,《道家哲学的阐释和道家人格的建构——论林语堂<瞬息京华>的文化意蕴》,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③张芸,《林语堂的儒教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④王建红,《对两种宗教的皈依——林语堂眼中的中西生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⑤姚传德,《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⑥王兆胜,《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⑦王小玲,《从《瞬息京华》的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妇女观》,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⑧赵怀俊,《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年第4期。
    ⑨孔林林, 《幽默历史视野中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价值》,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⑩马向东, 《林语堂幽默理论渊源探析》,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1刘叶,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12沈艺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3吴慧坚,《文化传播与策略选择——从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说起》,《福建论坛》,2007年第9期。
    14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①襄澔,朝鲜文学家同盟成员。
    ②襄澔, 《林语堂论》,《人文计论》,第二卷第1号,p38-45
    ③公丙禹,《林语堂先生的明快打字机》,《韩文》,1949年1月,第105号。
    ④尹永春,《林语堂文学的世界性》,《新太阳》,第5卷第4号,1956年4月,p172-175.。
    ⑤田炳淑,《林语堂随笔集中的思想性与诙谐性》,《韩国语文学研究》,1964年。
    ①郑世铉, 《中国初期妇女近代化运动与思想》,《亚细亚女性研究》,1967年第6卷。
    ②杜运通,《林语堂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5期。
    ③边晟珠,《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研究》,韩国庆熙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白永吉,《抗战时期林语堂小说的浪漫性—东西文化的融合与矛盾》,《中国语文论丛》,2006年第31集。
    ①朴桂圣,《西洋化与东洋化——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中国语文学论集》,2005年第35期。
    ②朴桂圣,《幽默、小品文与语录体:林语堂的‘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语文学》,2006年第47期。
    ③金美晶,《周作人、林语堂的审美观与1930年代的小品文运动》,《中国文学》,第24期,1995年,p311-335。
    ④林语堂相关论文表参见附录1。
    ①金光洲,《序》,《丁来东全集三·创作·翻译篇》,金刚出版社,1971年,p3。
    ②丁来东,《文坛整理和外国文学输入的必要》,《东业日报》,1935年1月。
    ①丁来东,《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方向》,《新民》,1928年10月。
    ②丁来东,《发展中的中国文坛最新相》,《朝鲜日报》,1931年11月。
    ③丁来东,《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学灯》,1936年第22号。
    ④鲁迅,《革命文学》,《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p168。
    ⑤鲁迅认为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大革命时代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由呼喊而转入行动,没有闲空谈文学了。大革命成功后社会的状态缓和了,人民的生活有余裕的时候,就又产生了文学。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
    ①张元卿赵莉,《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东疆学刊》,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
    ①张元卿赵莉,《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东疆学刊》,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
    ②原作名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A John Day Book Company
    ③原作名《中国文化精神》,选自《林语堂代表作》。
    ①原作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尹永春将其译为《生活的艺术》
    ②1968年朱耀燮首次翻译了《The Vigil of a Nation》(枕戈待旦),译为《等待黎明》
    ①《东亚日报》1967年3月2日、4月5日、5月9日、7月7日《最佳阅读》专栏。
    ①《京乡新闻》1980年10月6日报道。
    ②《东亚日报》1982年5月27日。
    ③《东亚日报》1982年9月27日《论坛》专栏。
    ④《东亚日报》1986年7月30日。
    ①《京乡新闻》1995年6月28日。
    ①金惠俊,《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p147。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①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权德周,(1943-),1967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课程修了.长期担任淑明女子大学教授。有《关丁中国美术思想的研究》(淑明女大出版)等著作。
    ③东亚日报,1984年1月7日,《林语堂的<生活的发现>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第十三章《我为什么是个异教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东亚日报,1984年1月7日, 《林语堂的<生活的发现>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②金雨玉,表演艺术家,首尔艺术大学教授。
    ③《每日经济》,1988年4月19日, 《生活的发现》。
    ①金学主,(1934-)1956年毕业1961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以《汤显祖研究》(指导教授郑赛)获硕士学位,1975年在首尔大学以《汉代文人与诗》(指导教授车相辕)获博士学位,历任首尔大学教授、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延世大学特别招聘教授。
    ②金惠俊,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p146。
    ①《京乡新闻》,1968年6月12日。
    ①施建伟, 《把握林语堂中西溶合观的特殊性和阶段性—从林语堂在海外谈起》,《华侨大学学报》,1993年。
    ①陈清,《林语堂中西合璧文化观成因管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p75-78。
    ②《东业日报》,1967年7月29日,《林语堂采访录》
    ③崔仁勋,韩国著名小说家、戏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广场》、《冲动的声音》、《九云梦》等,其中《广场》作为最初同时批判南北朝鲜意识形态的作品,终结了战后文学时代,开启了1960年文学的新的时代,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①张榕、陈弦章, 《心灵开放的花朵——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阶段性发展》,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
    ②选自《林语堂文选》,《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
    ①选自《林语堂文选》,《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
    ②同上。
    ①王兆胜,《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思想融合》,《江汉论坛》,2006年第四期,p88
    ①李雅丽,《林语堂散文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原作名:A Leaf in the storm。
    ②原作名:“中国文化精神”.选自“林语堂代表作”(1933)。
    ①原作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②原作名:中国名“枕戈待旦”英名The Vigil of a Nation。
    ①与1974年瑞文堂(尹永春)所译《林语堂新作(?)集》内容相同。
    1.[韩]东亚日报,1928年10月至1986年7月。
    2.[韩]朝鲜口报,1931年11月至1988年4月。
    3.[韩]京乡新闻,1968年6月至1995年6月。
    4.[韩]每日经济,1988年4月19日。
    5.[韩]金光洲,《丁来东全集三·创作·翻译篇》,金刚出版社,1971年。
    6.[韩]丁来东,《现代中国文学的新方向》,《新民》,1928年10月
    7.[韩]丁来东,《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学灯》,1936年第22号。
    8.鲁迅,《革命文学》,《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
    9.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10.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
    12.林语堂,《我为什么是个异教徒》,《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韩]边晟珠,《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庆熙大学,2004年
    2.李雅丽,《林语堂散文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韩]襄澔,《林语堂论》,《人文评论》,1940年第二卷第1号。
    2.[韩]公丙禹,《林语堂先生的明快打字机》,《韩文》,1949年第105号。
    3.[韩]尹永春,《林语堂文学的世界性》,《新太阳》,1956年第5卷第4号。
    4.[韩]田炳淑,《林语堂随笔集中的思想性与诙谐性》,《韩国语文学研究》,1964年第5卷。
    5.[韩]郑世铉,《中国初期妇女近代化运动与思想》,《亚细亚女性研究》,1967年第6卷
    6.[韩]杜运通,《林语堂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5期。
    7.[韩]白永吉,《抗战时期林语堂小说的浪漫性—东西文化的融合与矛盾》,《中国语文论丛》,2006年第31集。
    8.[韩]朴杜圣,《西洋化与东洋化——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中国语文学论集》,2005年总第35卷。
    9.[韩]朴桂圣,《幽默、小品文与语录体:林语堂的‘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语文学》,2006年总第47卷。
    10.[韩]金美廷,《周作人、林语堂的审美观与1930年代的小品文运动》,《中国文学》,1995年第24期。
    11.张元卿 赵莉,《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东疆学刊》,2009年第26卷第1期。
    12.金惠俊,《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
    13.施建伟,《把握林语堂中西溶合观的特殊性和阶段性—从林语堂在海外谈起》,《华侨大学学报》,1993年第1其。
    14.陈清,《林语堂中西合璧文化观成因竹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5.张榕、陈弦章,《心灵开放的花朵——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阶段性发展》,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6.王兆胜,《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思想融合》,《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