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文学史上,施蛰存是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他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所建树,特别是他的现代派小说创作,是其文艺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部分,现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关于他在建国后的文学活动和文化创造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1949年以来,施蛰存分别在外国文学翻译、金石碑版整理、古典文学研究和散文创作等方面取得了经得起时光淘洗的成就。尤其重要的是,施蛰存历经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反右和“文革”等历史阶段,他的这段曲折的人生遭际和所表现的气节和风格,恰可反映一部分现代知识分子进入当代社会后的精神和思想之轨迹,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史上的意义。本文以建国后施蛰存的文化活动为考察对象,试图拓展施蛰存研究的格局,丰富施蛰存研究的整体面貌。本文由前言、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介绍目前施蛰存研究的现状,阐明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的时间跨度为1949-1956年,分别考察施蛰存与建国初期的文学会议、大学体制、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施蛰存在这一阶段与新生的国家体制之间的磨合与交融之过程,凸显过渡时期作家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创造。
     第二章的时间跨度为1957-1976年,着重考察施蛰存在反右运动中的命运遭际,试图还原当时各大报刊对施蛰存批判的历史情境,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非常时期施蛰存与众多文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他在寂寞年代里坚守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品格,分析权力场对文学场的支配地位。
     第三章的时间跨度为1977-2003年,主要讨论1980年代以来施蛰存重现文坛的具体情况及其他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试图以纷繁的报刊报道为考察对象,深入分析晚年施蛰存的内心世界。重点考察施蛰存在此一阶段的散文创作和编辑活动,以《新民晚报》、《随笔》和《外国独幕剧选》为考察点,探讨晚年施蛰存散文的文学魅力,及其编辑活动的大家手笔。
     余论意在考察施蛰存逝世后各界媒体对他的报道情况,探讨施蛰存与海派文化和海派精神的关系。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Shi Zhecun was a very unique writer. He had gotten achivements on novel, poem, prose and so on. Especially his modernist novels creative, the most splendid part in Shi Zhecun's literary lif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currently. However, the study on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creation after 1949, when new china was born, is rarely see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Shi Zhecun has had long-lasting achievement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foreig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teral arrangement, classic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ose crea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ly, Shi Zhecun experienced the three historical phases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new China: the thought movement, 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uch experience and the demonstrated philosophy and honor were meaningful in that it exactly elaborated the thoughts of some of Modernist Writer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focused on Shi Zhecun's literary activitie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with the intention to extend and enrich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tudies on Shi Zhecun. The dissertation comprises of three parts, which are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mplementary part.
     The introduction part giv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udies on Shi Zhecun and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of this topic. The main body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study period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1949-1956.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l meeting, college infrastructure, literal critic, and translatio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Focus is the process that Shi Zhecun accustomed to the new State System. The spirits and culture production of writer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was emphasized.
     The study period of the second chapter is 1957-1976.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on his experience during 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and aims to relive the history of the criticism by the major newspapers. In this chapter, focused on hi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literal workers,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in thatspecial time, he hold fast to his own philosophy and analyzes the dominate roleof the government power over the literal field.
     The third chapter's study period is 1977-2003. This chapter is primarily abouthis reappear on the literal field and his persistent spiritual style. It delves intohis inner-world by analyzing the news reports about him. Also, his essays andcompiling activities, specially using the new people nights, essays, are examinedclosely. Selectivity of foreign operas and the pars deals with the glamour style ofhis essays, and his great job of compiling activities.
     The complementary part aims to examine the reports regarding him after hepassed away and deal with his role with literature and spirit of Shanghai Style.
引文
[1]引自刘智慧:《文坛老人施蛰存一生开了四扇窗》,《上海新书报》2003年11月30日
    [1]贾植芳:《人格·人性·人情·友情——记施蛰存先生》,《上海文学》2003年第12期
    [1]卢润祥:《施蛰存与词学》,《新民晚报》2003年12月18日
    无编改内容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3
    [2]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P150
    [1]《今日文学的方向——“方向社”第一次座谈会记录》,《大公报》1948年11月14日
    [2]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民主评论》1954年4月第5卷第8期
    [3]舒文:《如何认识知识分子问题》,《文汇报》1956年1月21日
    [4]季羡林:《我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一些看法》,《文汇报》1956年1月14日
    [5]丰子恺:《我的心愿》,《文汇报》1956年2月8日
    [6]傅雷:《知识分子的绊脚石》,《文汇报》1956年2月18日
    [1]楼适夷:《适夷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P156
    [2]蛰庵(施蛰存):《〈宝姑〉》,《新民晚报》1983年6月13日
    [3]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文汇报》1956年1月31日
    [1]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
    [2]《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名单》,《文汇报》1950年7月22日;《出席本届文代大会代表名单》,《解放日报》1950年7月24日
    [3]《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五0年上海文艺工作大事记》,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艺术处编印,P6
    [1]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报告》,《一九五0年上海文艺工作大事记》,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艺术处编印,P14
    [2]林阔:《华东文联筹委会举行常委会扩大会议》,1953年6月5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
    [3]本报讯:《华东文协筹委会组织干创作部》,《新民报》1953年6月14日
    [4]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36
    [5]本报讯:《学习社会主义理论》,《新民报》1953年6月14日
    [6]沈建中:《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36
    [1]《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向毛泽东主席致敬电》,《人民日报》1953年10月8日
    [2]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99
    [3]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P10
    [1]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29
    [2]沈建中:《遗留韵事 施蛰存游踪》,文汇出版社,2007年,P95
    [3]金坚范:《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上海市松江二中校友会编:《校友通讯》2004年11月30日第162期
    [4]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83
    [1]以群:《施蛰存并未做定了“第三种人”》,《文艺月报》1957年第8期
    [2]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76
    [3]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76
    [1]彬:《施蛰存将为〈前锋〉努力》,《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4月10日第1卷第1期
    [2]《中国文坛杂讯——施蛰存闭户翻译》,《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5月10日第1卷第2期
    [3]希瑜:《施蛰存任职中公》,《草野》1931年3月7日第4卷第12号
    [4]小卒 则民:《施蛰存有四个妹妹》,《春色》1937年3月1日
    [5]小卒、以:《施蛰存:趣屑两则》,《春色》1937年4月1日
    [6]沈子成:《关于施蛰存及其著作》,《小说月报》1943年7月1日第33—34期合刊
    [7]叶圣陶:《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创作的经验》,天马书店,1933年
    [1]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2]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76
    [3]《华东师范大学师生九百人举行座谈会,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解放日报》1954年11月22日
    [4]1954年11月21日《新民报》发表《华东师大昨举行“红楼梦”研究座谈会》;1954年11月22日,《文汇报》发表《华东师大举行“红楼梦”研究座谈会》
    [5]《中文系第二次座谈〈红楼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5年1月19日
    [6]《中文系举行胡适文学思想批判讨论会》,《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5年3月15日
    [1]《关于文学语言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53年12月16日与12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2]张系朗:《寒假访施蛰存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7年2月23日
    [3]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党的文献》2002年第6期
    [4]陈士骅:《我的资产阶级思想怎样阻碍了院系调整》,《人民日报》1952年3月17日
    [5]赵承信:《我对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的体会》,《人民日报》1957年6月11日
    [6]李刚:《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1]施蛰存:《知己之感》,《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2]施蛰存:《北山楼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3
    [3]沈建中:《遗留韵事 施蛰存游踪》,文汇出版社,2007年,P178
    [4]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37
    [1]施蛰存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28
    [1]《本报编辑部召开的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座谈会发言纪要》,《解放日报》1954年11月28日
    [2]本报讯:《华东师范大学昨举行〈红楼梦〉研究座谈会》,《新民报》1954年11月21日
    [3]本报讯:《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红楼梦〉研究座谈会》,《文汇报》1954年11月22日
    [4]《华东师范大学师生九百人举行座谈会 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解放日报》1954年11月22日
    [5]本报讯:《中文系第二次座谈〈红楼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5年1月19日
    [6]张德林:《中文系举行胡适文学思想批判讨论会》,《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5年3月15日
    [1]古剑:《施蛰存的“辩证”及其他》,《书城》2008年第1期
    [2]王铁仙 王文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P370
    [3]《林默涵谈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
    [4]李辉:《与袁鹰谈周扬》,《往事苍老》,花城出版社,1998年,P341
    [1]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16
    [2]引自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100
    [3]刘志一:《风雨中的施蛰存》,《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P99
    [4]引自古剑:《施蛰存的“辩证”及其他》,《书城》2008年第1期
    [5]施蛰存:《杂拌儿·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P2
    [6]施蛰存:《我治什么“学”》,《书林》1984年第2期
    [1]施蛰存:《贺俞平伯先生暨德配许夫人重圆花烛诗》,《北山楼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P117
    [2]施蛰存:《绕室旅行记》,《宇宙风》1936年2月1日第10期
    [3]施蛰存:《玉玲珑阁丛谈》,《谈风》1936年11月10日第2期
    [4]施蛰存:《回顾与前瞻》,《散文》1980年第1期
    [5]施蛰存:《杂拌儿·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P2
    [6]俞平伯:《至施蛰存》,孙玉蓉编:《俞平伯书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P242
    [1]施蛰存:《杂拌儿·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P2
    [2]详见孙玉蓉:《俞平伯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P494
    [3]马云杰:《一切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介绍保加利亚小说〈轭下〉》,《新民报》1953年12月7日
    [4]施蛰存:《伐佐夫和他的〈轭下〉》,《文汇报》1953年12月11日
    [5]施蛰存:《保加利亚文学的光荣传统——纪念保加利亚诗人保泰夫和伐佐夫》,《光明日报》1956年9月23日
    [1]蓝天:《荣获斯大林奖金的小说中译本编目》,《新民报》1954年3月8日
    [2]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序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1
    [1]施蛰存:《称心如意——欧洲诸小国短篇小说集·引言》,正言出版社,1948年,P1
    [2]王友贵:《翻译家鲁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P32
    [3]转引自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译林出版社,1996年,P138
    [4]施蛰存:《关于〈轭下〉的两封信》,《文艺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P365
    [1]鲁迅:《〈战争中的威尔珂〉译者附记》,《小说月报》1921年10月第12卷第10 号
    [2]鲁迅:《〈恋歌〉译者附记》,《译文》1935年9月终刊号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P525
    [4]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了出版社,2005年,P246
    [5]长年:《裴多菲的小说》,《文汇报》1956年11月24日。“长年”是1950年代周作人常用的笔名之一,解放后他始终没有工作,没有任何固定收入,靠卖文为生,所以自称是笔耕的长工,《裴多菲的小说》即是他当时所卖的“文”之一
    [6]赵昌平:《写在碎碎的秋雨中——悼念业师施蛰存先生》,《新民晚报》2003年11月23日
    [7]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
    [1]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人民日报》1954年8月29日
    [2]《苏联出版我国古今作家作品》,《解放日报》1955年02月16日
    [3]《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文化消息》,《解放日报》1954年12月14日
    [4]新华社:《中译苏联文艺书籍大量出版》,《人民日报》1955年11月7日
    [5]《华东作家协会主席团通过今年工作计划要点 争取华东文学创作的繁荣》,《解放日报》1954年03月12日
    [6]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551
    [1]沈雁冰在1921年第12期《小说月报》发表《波兰近代文学泰斗显克微支》;1922年第11期《晨报副刊》发表显克微支的论文《小说,须是赐福的》:鲁彦在1925年第4期《小说月报》发表显克微支的译作《宙斯的裁判》:汪倜然在1927年第1期《艺术界周刊》发表显克微支的译作《忠于艺术》:鲁彦在1927年第1期《小说月报》发表显克微支的译作《老仆人》;赵景深在1928年第19期《小说月报》发表《有名的显克微支》;梁指南在1929年第15号《东方杂志》发表显克微支译作《决斗》:南海冯六在1931年第2、3期《现代文学评论》发表显克微支的照片;白桦在1932年第2期《黄钟》上发表《美基委兹与显克微支——波兰二大民族文豪》;孙用在1936年第4期《译文》发表显克微支的译作《受祝福的人》,许天虹在同期《译文》上发表译作《关于显克微支》;薛镜秀在1940年第1期《文学知识》上发表《显克微支》,魏信在1946年第14期《开明少年》发表《人怎样变成巨人:波兰爱国作家显克微支》;斯人在1946年总第180期《中学生》发表《可读的书:显克微支的战胜者巴尔伐克》;老饕在1947年12月19日《新民报》发表《显克微支论美国烹调》等。
    [2]爱伦堡:《爱伦堡在宋庆龄受奖典礼上讲演词》,《解放日报》1951年09月20日
    [3]《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电贺爱伦堡六十寿辰》,《解放日报》1951年1月28日
    [4]伊里亚·爱伦堡原著,施蛰存、王仲年、王科一合译:《第九个浪头》,文化工作者社,1953年,P2
    [1]尔·斯皮里多诺夫:《中保两国人民的友谊》,《人民日报》1955年7月26日
    [2]本报讯:《保加利亚电影周结束,上海观众达三十万人次》,《解放日报》1953年12月15日
    [3]高扬:《英雄人民的斗争史诗,推荐保加利亚影片〈在压迫下〉》,《新民报》1954年7月28日
    [4]施蛰存:《〈在压迫下〉的作者、小说和电影》,《大众电影》1954年第11期
    [1]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致丹共中央悼唁尼克索逝世电》,《人民日报》1954年6月11日
    [1]许渊冲:《译家之言》,《出版广角》1996年第6期
    [2]施蛰存:《文艺百话·序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P2
    [1]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85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人民日报》1954年8月29日
    [3]傅雷:《翻译经验点滴》,《文艺报》1957年第10期
    [1]草婴:《我与俄罗斯文学——翻译生涯六十年》,文汇出版社,2003年,P5
    [2]施蛰存:《关于〈轭下〉的两封信》,《文艺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P367
    [3]格里戈洛维岂著,曾敏达译:《渔人》,文化工作社,1951年,P3
    [4]格里戈洛维岂著,曾敏达译:《渔人》,文化工作社,1951年,P19
    [5]施蛰存等译:《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为了面包》,作家出版社,1955年,P157
    [6]伐佐夫著,施蛰存译:《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P281
    [1]巴希罗夫著,陈蔚(即施蛰存)朱文韬译:《荣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P211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人民日报》1954年8月29日
    [3]疏影:《施蛰存之文言小说》,《红绿半月刊》1936年第2卷第1期
    [4]施蛰存:《鸠摩罗什》,《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1
    [5]施蛰存:《阿褴公主》,《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12
    [1]编者:《编辑的话》,《新文艺》1929年9月创刊号
    [2]伐佐夫著,施蛰存译:《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P589
    [1]林以亮:《翻译的论文与实践》,《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P228
    [2]袁可嘉:《论译注和加注的原则》,《翻译通讯》1952年1月号
    [3]萧乾、文洁若、许钧:《“翻译这门学问或艺术创造是没有止境的”》,许钧等著:《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译林出版社,2001年,P88
    [4]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序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
    [1]莫列支著,施蛰存译:《火炬》,国际文化服务社,1953年,P1
    [2]爱伦堡著,施蛰存、王仲年、王科一译:《第九个浪头》,文化工作社,1953年,P1
    [3]格里戈洛维岂著,曾敏达(即施蛰存)译:《渔人》,文化工作社,1951年,P338
    [1]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P63
    [2]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32
    [3]徐震堮:《施蛰存应该端正对待改造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7年7月3日
    [1]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P150
    [2]引自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P39
    [3]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32
    [1]林放:《吧儿 鲁迅最深恶痛绝的家畜》,《新民报》1950年6月3日
    [2]李希凡、蓝翎:《胡风在文学传统问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1955年2月1日
    [3]清远:《我们必须战斗 打落胡风的面具》,《文汇报》1955年4月17日
    [4]文生:《鲁迅不忘施蛰存,施蛰存也不忘鲁迅》,《南京日报》1936年2月25日
    [1]淡严:《施蛰存之下流趣味》,《南京日报》1936年5月20日
    [2]小卒 则民:《施蛰存有四个妹妹》,《春色》1937年3月1日第3卷第5期
    [3]赵超构:《赵超构文集·编选说明》第四卷,文汇出版社,1999年,P3
    [1]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P162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P267
    [2]郭沫若:《在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知识分子的使命》,《人民日报》1956年2月1日
    [3]丰子恺:《我的心愿》,《文汇报》1956年2月8日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P243
    [5]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P501
    [1]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P836
    [2]详见《和敌伪针锋相对的斗争》,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P290-291
    [3]《今后的文汇报》,《文汇报》1946年1月25日
    [4]详见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P310-313
    [5]《〈文汇报〉今天继续出版了》,《文汇报》1956年10月1日
    [1]新华社:《〈文汇报〉在上海复刊》,《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日
    [2]邵力子:《庆祝国庆七周年并贺〈文汇报〉继续出版》,《文汇报》1956年10月1日
    [3]老舍:《贺〈文汇报〉复刊》,《文汇报》1956年10月8日
    [4]朱强:《〈文汇报〉副刊的风雨60年:渡尽劫波“笔会”在》,《南方周末》2006年10月26日
    [5]徐开垒:《文汇报文艺副刊的传统》,《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
    [1]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P21
    [2]邵力子:《庆祝国庆七周年并贺〈文汇报〉继续出版》,《文汇报》1956年10月1日
    [3]《〈文汇报〉今天继续出版了》,《文汇报》1956年10月1日
    [4]施蛰存:《有怀家国》,《文汇报》1938年5月26日
    [5]施蛰存:《战乱中的作家音讯:施蛰存在昆明》,《文汇报》1938年6月18日
    [1]潜流:《活时代》,《文汇报》1946年5月1日
    [2]徐中玉:《评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1]黄裳:《忆施蛰存》,《读书》2006年第327期
    [2]太凡:《谈新版〈鲁迅全集〉编印上的改革》,《新民报》1956年10月30日
    [3]萧充:《就正于施蛰存先生》,《文汇报》1956年10月31日
    [1]施蛰存:《倒绷孩儿》,《文汇报》1957年4月26日
    [2]施蛰存:《外行谈戏》,《文汇报》1957年5月11日
    [3]施蛰存:《才与德》,《文汇报》1957年6月5日
    [1]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著,桂裕芳译:《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7年,P22
    [2]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P2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102
    [4]参见夏之风:《也谈才与德》,《文汇报》1957年6月18日
    [1]周扬:《周扬文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P50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P427
    [1]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P134
    [1]蒋文杰:《向人民请罪》,《文汇报》1957年7月2日
    [2]本报编辑部:《我们的初步检查(下)》,《文汇报》1957年7月3日
    [3]《文汇报向人民请罪》,《中国青年报》1957年7月5日
    [4]蒋文杰:《1957年的三篇社论》,《群言》1999年第8期
    [1]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该批判》,《人民日报》1957年7月1日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P228,P23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P431
    [3]分别是:1957年6月20日《辟〈才与德〉》,作者阿木;1957年7月4日《文汇报编辑部的初步检查》,作者《文汇报》编辑部:1957年7月10日《让我们一道来扫尽乌云》,作者刘白羽;1957年7月24日《从“第三种人”说起》,作者(沈)同衡;1957年8月6日《写在〈收获〉创刊的时候》,作者巴金、靳以;1957年8月21日《什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传统》,作者倪子明、王城、王仿子;1957年9月18日《进一步开展文学界的反右派斗争》,作者巴金、周而复、柯灵、唐弢、章靳以、郭绍虞、赵家璧、严独鹤、罗稷南
    [1]李凤:《驳施蛰存》,《北京文艺》1957年8月号
    [2]阿木:《辟〈才与德〉》,《人民日报》1957年6月20日
    [3]姚文元:《驳施蛰存的谬论》,《文艺月报》1957年第55期
    [4]许言:《以庄子、曹操为幌子》,《新民报》1957年7月2日
    [5]本报记者:《“第三种人”施蛰存》,《文汇报》1957年6月30日
    [6]小橘《“第三种人”的德与才》,《解放日报》1957年6月29日
    [7]王益华:《施蛰存在华东师大的言行》,《文汇报》1957年7月5日
    [8]圭清:《右派分子毒害青年恶毒透顶》,《青年报》1957年7月9日
    [9]《不许右派分子窃据作协领导》,《文汇报》1957年7月4日
    [10]丁景唐:《斥右派分子施蛰存反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谬论》,《文汇报》1957年7月22日
    [1]静流:《施蛰存的丑恶面目》,《解放日报》1957年7月21日
    [2]王益华:《施蛰存在华东师大的言行》,《文汇报》1957年7月5日
    [3]胡昭唐:《看施蛰存的“德”》,《文汇报》1957年7月7日
    [1]新:《“第三种人”阴魂不散》,《青年报》1957年7月19日
    [2]《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常溪萍向全校师生作报告》,《文汇报》1957年6月27日
    [3]水草:《想起了鲁迅先生》,《解放日报》1957年7月7日
    [4]石渠:《施蛰存先生的“才与德”》,《文汇报》1957年6月28日
    [5]《鲁迅先生笔下的施蛰存》,《文汇报》1957年7月6日
    [6]陈山:《“吊”第三种人》,《解放日报》1957年9月1日
    [7]大鹗:《何以为师》,《新民报》1957年7月18日
    [8]沙金:《“第三种人”——施蛰存》,《萌芽》1957年第15期
    [9]邓云乡:《群丑谱》,《新闻日报》1957年7月4日
    [10]拾风:《施、彭相骂——“第三种人”双包案》,《新闻日报》1957年9月5日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延安)《解放》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1940年
    [2]王一桃:《谁施之于冬蛰的艺术永存——访施蛰存先生》,《作家及其艺术世界》,当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P9
    [3]浪花:《文坛巨星鲁迅出殡速写》,《上海报》1936年10月24日
    [4]《丧我导师》,《大晚报》1936年10月20日
    [1]憾庐:《悼鲁迅》,《立报》1936年10月21日
    [2]《鲁迅昨日逝世》,《时事新报》1936年10月20日
    [3]《松江追悼鲁迅》,《辛报》1936年11月5日
    [4]绿水:《施蛰存谈鲁迅》,《辛报》1936年11月10日
    [5]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86
    [1]张继合:《滋味》,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P57
    [2]柯灵:《梦中说梦》,《文汇报》1989年12月14日
    [3]姚芳藻:《画好生命的句点——柯灵与〈柯灵传〉》,《文汇报》2000年7月13日
    [4]柯灵:《柯灵书信集》,学苑出版社,1996年,P109
    [5]引自李怀宇:《为学不作媚时语 反思多因切肤痛——王元化访谈》,《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
    [6]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P10
    [1]张系朗:《寒假访施蛰存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7年2月23日
    [2]《上海作协部分作家座谈毛主席报告》,《文汇报》1957年6月23日
    [3]本报记者:《在作协大厅里》,《新民报》1957年7月4日
    [4]《上海作家们,进一步深入展开反右派斗争》,《文汇报》1957年7月30日
    [5]《作家们今晨列席人代预备会》,《新民报》1957年8月21日
    [1]巴金 周而复 柯灵 唐弢 章靳以 郭绍虞 赵家璧 严独鹤 罗稷南:《进一步开展文学界的反右派斗争》,《解放日报》1957年09月04日
    [2]程俊英在 1957年9月10日的《解放日报》发表《我在反右派斗争中的体会》;赵善诒在 1957年8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认识模糊的原因是什么?》;宣巽东在 1957年7月19日《文汇报》发表《从发表〈才与德〉一文想到……》
    [3]徐震堮在 1957年7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发表《施蛰存应该端正对待改造的态度》;黄震在1957年7月10日发表《也斥〈才与德〉》;刘锐在 1957年7月12日发表《释〈才与德〉》;杨积庆在 1957年7月3日发表《施蛰存先生对整风的态度》
    [4]朱华在 1957年7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发表《施蛰存是怎样的一个人?》;周畦、王益华在1957年7月3日《文汇报》发表《从施蛰存的教学看〈才与德〉》;王益华在 1957年7月5日《文汇报》发表《施蛰存在华东师大的言行》;汤业增、张维坤在 1957年7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发表《提供材料——访问施蛰存的回忆录》;胡唐昭在 1957年7月7日《文汇报》发表《看施蛰存的“德”》;阮传发在1957年7月2日和7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分别发表《斥施蛰存的〈才与德〉》和《一贯反共反人民的施蛰存》
    [5]《华东师范大学大事记1951——198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P92
    [1]《华东师大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解放日报》1957年6月27日
    [2]《本校工会集会抨击施蛰存》,《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7年7月15日
    [3]江显良:《华东师大一月》,《文汇报》1957年7月26日
    [4]鲁瑛 杨美蓉:《经历了一场风暴的锻炼——记师大反右派斗争前后》,《解放日报》1957年8月8日
    [1]转引自钱谷融:《我的祝贺》,《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5
    [2]徐震堮:《施蛰存应该端正对待改造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校报》1957年7月3日
    [3]施蛰存:《闲寂日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P181
    [1]施蛰存:《北山楼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P107
    [2]黄裳:《“风雅”的背后》,《文汇报》1957年7月19日
    [3]黄裳:《忆施蛰存》,《读书》2006年第6期
    [4]郑重:《我看到的黄裳》,《书城》2006年第3期
    [5]戴晴:《储安平与“党天下”节录》,牛汉 邓九平:《六月雪》,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P165
    [1]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年,P73
    [2]楼适夷:《适夷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P39
    [3]郑振铎:《郑振铎书简》,学林出版社,1984年,P207
    [4]《斥〈才与德〉》,《文汇报》1957年6月26日
    [5]本报讯:《不许右派分子窃据作协领导》《文汇报》1957年7月4日
    [1]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4期
    [2]施蛰存:《三军与匹夫》,《新民晚报》1986年9月15日
    [3]参见叶永烈:《张春桥浮沉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P27-30
    [4]叶永烈在《反右派始末》一书中指出指出1957年7月2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署名为静流的《施蛰存的丑恶面目》即出自张春桥,刘志一也在《风雨中的施蛰存》一文中对此持相同观点。1957年7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发表了署名“静流”批判施蛰存的长文《卅年来的施蛰存》,据此看来,“静流”或为施蛰存华东师大的同事或学生,也未可知。因此,“静流”是否确为张春桥,有待进一步考证。
    [5]引自傅光明:《老舍之死采访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P170
    [1]阿木:《辟〈才与德〉》,《人民日报》1957年6月20日
    [2]姚文元:《驳斥施蛰存的谬论》,《文艺月报》1957年第55期
    [3]《作家们投入反右派战斗》,《文汇报》1957年6月23日
    [4]以群:《施蛰存并未“做定了”第三种人》,《文艺月报》1957年第56期
    [5]许言:《以庄子、曹操为幌子》,《新民报》1957年7月2日
    [6]新:《“第三种人”阴魂不散》,《青年报》1957年7月19日
    [1]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P308
    [2]A.B:《介绍与批评讨论——〈上元灯〉》,《金屋月刊》1929年6月第1卷第6期
    [3]鲁瑛 杨美蓉:《经历了一场风暴的锻炼——记师大反右派斗争前后》,《解放日报》1957年8月8
    [1]《只有彻底交代才能回到人民怀抱》,《解放日报》1957年7月26日
    [2]叶以群 孔罗荪 姚文元:《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解放日报》1957年9月7日
    [3]许杰:《我在人民前面低头认罪》,《文汇报》1957年9月11日
    [4]秦维宪:《扶危济困的许杰教授》,《世纪》2008年第2期
    [5]本报讯:《徐中玉反党言行欲盖弥彰》,《文汇报》1957年7月24日
    [6]本报讯:《徐中玉是右派集团勇猛打手》,《新闻日报》1957年7月24日
    [1]施蛰存:《且说说我自己》,1989年《收获》第3期
    [2]《华东师范大学大事记1951——198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P136
    [3]应国靖:《施蛰存年表》,《文教简报资料》1983年第7、8期合刊
    [4]沈建中:《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45
    [1]应国靖:《施蛰存年表》,《文教简报资料》1983年第7、8期合刊
    [2]施蛰存:《闲寂日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P 22,P24
    [3]刘沛:《驳白艾的错误论调》,《文汇报》1958年8月4日
    [1]余章瑞:《为什么宣扬〈三字经〉》,《人民日报》1964年4月27日
    [2]师大二附中革委会红卫兵团、复旦附中红卫兵团、“重点中学”联合调查组:《“重点中学”是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得“试验田”》,《解放日报》1967年11月13日
    [3]沈永葆 陈国正:《居心叵测得“织成”说》,《文汇报》1973年9月28日
    [4]陆丽芬:《“丝线”与刀枪》,《文汇报》1973年12月20 日
    [5]杜圣修:《一场反翻案反倒退的斗争》,《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76年第2期
    [6]柳叶:《说些旧话送别施先生》,《信报》2003年11月21日
    [7]陈乐民:《硕学施蛰存》,《文汇报》2006年5月6日
    [1]http://www.kongfz.cn/
    [2]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1931年10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2期
    [3]沈从文:《致施蛰存》,孔另镜:《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982年,P41
    [4]沈从文:《致施蛰存》,孔另镜:《现代作家书简》,花城出版社,1982年,P40
    [5]沈从文:《复邵洵美》,《沈从文全集》第2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P16
    [6]沈从文:《复张宗和》,《沈从文全集》第2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P164
    [1]沈从文:《致施蛰存》,《沈从文全集》第2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P519
    [2]沈从文:《致施蛰存》,《沈从文全集》第2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P68
    [3]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4期
    [4]施蛰存:《杂谈〈金瓶梅〉》,《随笔》1985年第6期
    [5]丁汕:《最后的晤面》,《新民晚报》1998年6月5日
    [1]引自朱健国:《施蛰存的第五扇窗户》,《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98期
    [2]引自黄屏:《施蛰存先生摭忆》,《上海滩》2004年第210期
    [3]引自傅光明:《老舍之死采访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P169
    [4]引自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P7
    [5]施蛰存:《纪念傅雷》,《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P144
    [6]施蛰存:《三军与匹夫》,《新民晚报》1986年9月15日
    [1]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103
    [2]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104
    [1]施蛰存:《北山楼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91
    [2]西坡:《他是一团棉花》,《新民晚报》2003年10月16日
    [3]董桥:《上海还有这幅风景》,《联合报》2002年2月5日
    [4]钱谷融:《我的祝贺》,《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6
    [5]施蛰存:《我的杂文》,《随笔》1993年第3期
    [1]施蛰存:《宋方壶》,《云间语小录》,文汇出版社,2000年,P298
    [2]施蛰存:《金石》,《云间语小录》,文汇出版社,2000年,P219
    [3]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引言》,中华书局,1988年,P1
    [4]施蛰存:《我治什么“学”》,《书林》1984年第2期
    [1]邓恭三:《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国闻周报》1935年10月17日第12卷第43期
    [2]旅隼:《杂谈小品文》,《时事新报》1935年12月7日
    [3]施蛰存:《关于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我的告白》,《国闻周报》1935年11月25日第12卷第45期
    [4]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75
    [5]施蛰存:《我写〈唐诗百话〉》,《散文丙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P37
    [6]施蛰存:《我治什么“学”》,《书林》1984年第2期
    [1]马祖熙:《化雨春风七十年》,《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41
    [2]施蛰存选定:《花间新集·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P1
    [3]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P1
    [4]施蛰存选定:《花间新集·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P1
    [5]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引言》,中华书局,1988年,P1
    [1]林玫仪:《施蛰存先生的词学研究》,《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79
    [2]施蛰存:《水经注碑录·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P1
    [3]施蛰存 陈江如辑录:《宋元词话·序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P1
    [4]施蛰存:《唐诗百话·序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
    [5]施蛰存:《北山集古录·自序》,巴蜀书社,1989年,P1
    [6]施蛰存:《北山谈艺录续编·小引》,文汇出版社,2001年,P3
    [1]徐中玉:《回忆蛰存先生》,《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3
    [1]施蛰存:《闲寂日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
    [2]施蛰存:《闲寂日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
    [1]林淇:《海上才子——邵洵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P266
    [2]邵绡红:《我的爸爸卲洵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P345
    [3]编者:《卖艺者·编者按》,《工商学报》,1924年第2期
    [4]王寿富:《提起施蛰存来》,《宇宙》1946年第3期
    [1]施青萍 陈小翠:《半月儿女词》,《半月》1922年9月6日第2卷第1号
    [1]施蛰存:《北山楼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P98
    [2]北山:《江南蘋书画》,《书谱》1988年第4期
    [3]秦绿枝:《惊喜》,《新民晚报》1995年6月4日
    [1]《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容践踏》,《人民日报》1977年2月22日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9月13日致施蛰存信,由施蛰存之子施达提供
    [3]《华东师范大学大事记:1951-198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P320
    [4]沈建中:《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P250
    [1]顾朝晶 陆继椿:《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规律》,《文汇报》1979年8月16日
    [2]张自强:《为社会主义尽心尽力》,《文汇报》1981年3月31日
    [1]崔以琳:《青史留名在昨晚——上海文学艺术奖隆重颁布》,《新民晚报》1993年6月30日
    [2]林伟平:《上海作协聘请一批顾问》,《新民晚报》1989年4月6日
    [3]张立行:《微型小说创作将掀起高潮》,《文汇报》1993年4月4日
    [4]傅庆萱:《当代著名作家支持申办奥运》,《文汇报》1993年5月18日
    [5]施蛰存:《告存》,《新民晚报》1991年1月11日
    [1]张继合:《“看问题”的施蛰存》,《滋味》,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P59
    [2]郜元宝:《记取传统,驱除寂寞——写在施蛰存仙逝、巴金百岁寿诞之时》,《南风窗》2004年第1期
    [3]见李欧梵:《廿世纪的代言人》,《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12
    [4]引自张英:《期待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访著名学者施蛰存》,《山花》1996年第1期
    [5]施蛰存:《致古剑》,《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13
    [6]施蛰存:《致古剑》,《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26
    [7]施蛰存:《致古剑》,《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57
    [1]施蛰存:《致李辉》,《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803
    [2]引自刘麟:《无声的对话》,《出版史料》2005年第4期
    [3]李辉:《执拗的智者》,《读书》1993年第11期
    [4]毛时安:《生命魅力的另一面》,《新民晚报》1993年12月15日
    [5]施蛰存:《致赵清阁》,赵清阁:《沧桑往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P74
    [6]施青萍戴梦鸥:《致姚哀民书》,《世界小报》1923年11月29日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330
    [2]施蛰存:《致孟浪》,《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73
    [1]格非:《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小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P3
    [2]贾平凹:《影响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P1
    [3]施蛰存:《致古剑》,《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30
    [4]陈思和:《贾先生引我认识施蛰存》,吴福辉,朱珩青编选:《百年文坛忆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P265
    [5]顾彬著 范劲等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P150
    [6]李欧梵:《“我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2期
    [1]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年,P404
    [2]引自张继合:《“看问题”的施蛰存》,《滋味》,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P57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P19
    [2]《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参考消息》1999年6月25日
    [3]苏雪林:《苏雪林文集》第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P342
    [1]《魔情》,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P1
    [2]凌河:《石秀之“恋”?》,《文汇报》1991年10月21日
    [3]潘志豪:《莫让谬种传后世》,《新民晚报》1992年10月10日
    [4]施蛰存:《致赵清阁》,赵清阁:《沧桑往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P75
    [5]施蛰存:《我有好几个“自己”》,《新民晚报》1998年6月26日
    [1]吴福辉:《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春阳〉》,《十月》1982年第6期
    [2]张又君:《作家剪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P159
    [3]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P6
    [1]见1934年5月27日和1934年5月29日《申报》
    [2]见1935年2月8日《申报》和1935年《读书生活》第2卷第1期
    [3]见1946年4月9日、4月13日、5月1日、5月19日《文汇报》
    [4]引自李菁:《今年九十 明年十九——记昨天举行的文学老人施蛰存祝寿会》,《新民晚报》1993年12月8日
    [5]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3-4
    [1]布尔迪厄著 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P193
    [1]青萍:《逃暑片谈》,1922年7月25日、31日、8月1日《申报》
    [2]施青萍:《滨江杂记》,1923年10月26日、27日、30日《时报》;《谈斩龙遇仙记》,1924年12月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时报》
    [1]编辑室:《致施蛰存》,《申报·自由谈》1932年12月24日
    [1]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现代学生》1931年10月第1卷第2期
    [2]施蛰存:《文学生活的历程》,《新民晚报》1995年12月1日
    [3]施蛰存:《闲寂日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P97、P103
    [1]沈建中:《云间语小录·编后记》,文汇出版社,2000年,P406
    [2]应国靖:《施蛰存散文选集·序言》,《施蛰存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P1
    [3]施蛰存:《文学生活的历程》,《新民晚报》1995年12月1日
    [4]施蛰存:《散文丙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P1
    [1]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
    [2]施蛰存:《当代事,不成‘史'》,《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
    [3]吴倩:《过去事,就是史》,《文汇报》1985年12月23日
    [4]《关于“当代文学应否写史”的讨论来稿综述》,《文汇报》1986年2月17日
    [5]施蛰存:《关于“当代文学史”》,《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703
    [6]施蛰存:《补充得好》,《新民晚报》1991年10月23日
    [7]编者:《新文艺·编者的话》,1929年第1卷第1号
    [1]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96
    [2]萧乾:《当代散文写作随访》,贾平凹:《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P384
    [3]施蛰存:《沙上的脚迹·序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P6
    [4]施蛰存:《我治什么“学”》,《书林》1984年第2期
    [1]王铁仙:《率真的人——记施蛰存先生》,《解放日报》2003年5月19日
    [2]张芙鸣:《窗开四面——访施蛰存老人》,《文学世界》1998年第4期
    [3]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164
    [4]陈诏:《施蛰存先生印象记》,《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记忆施蛰存》,上海书店,2008年,P137
    [5]施蛰存:《书信》,《读书》1985年第9期
    [6]引自朱宗尧:《文坛耆宿施蛰存》,《文化交流》1997年第4期
    [7]引自邵燕祥:《旧信重温》,武汉出版社,1999年,P203
    [1]引自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年,P128
    [2]如李复兴发表在 1994年第3期《宁德师专学报》的《略论施蛰存的散文创作》;周荷初发表在2004年第2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施蛰存与晚明小品》;刘凌发表在2004年8月29日《海南日报》的《施蛰存的散文创作》;2004年,许子东出版《呐喊与流言》,集内收入《百年一觉文坛梦》,谈施蛰存散文特色;2006年孙琴安出版《名家散文新读》,集内收入《施蛰存——懂得语言的妙谛》;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李青撰写的硕士论文《从才子气息到学者风度》等
    [1]赵超构:《赵超构文集·第五卷》,文汇出版社,1999年,P113
    [2]赵朴初:《夜光杯》,《新民晚报》1982年1月1日
    [3]赵超构:《我们应当怎样办新民晚报?》,丁贤才编:《探索:新民晚报研究文集》,文汇出版社,1999年,P196
    [4]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P1022-1023
    [1]赵景深:《现代作家的资年片》,《新民报》1947年1月1日
    [2]吕白华:《怀人》,《新民报》1948年1月11日
    [3]陈新:《〈幸福〉二十三期革新号》,《新民报》1948年12月23日
    [4]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新华出版社,1987年,P33
    [1]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67
    [2]施蛰存:《津渡》,《云间语小录》,文汇出版社,2000年,P11
    [3]施蛰存:《编者跋语》,《大晚报》1947年6月20日
    [1]施蛰存:《读报雌黄》,《团结报》1988年8月第923期
    [2]据沈建中介绍,施蛰存用此类方法取笔名还可举出一例:中舍。施蛰存认为,自己比老舍小,遂以“中舍”为笔名,在《新民晚报》发表文章多篇
    [3]王了二:《语文病院》,《新民晚报》1982年2月4日
    [4]编者:《文章病院》,《中学生》1933年第35期
    [5]陈醉东风:《文章病院》,《中国公论》1939年第1期
    [6]李平:《请设“文章病院”》,《国文杂志》1943年第3期
    [7]朱光潜:《回忆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解放日报》1980年12月2日
    [1]王了二:《语文病院》,《新民晚报》1982年5月10日
    [2]罗禹:《咬文嚼字》,《新民晚报》1982年2月23日
    [3]如1984年第1期、第2期和第4期《青年文摘》“文章病院”栏分别发表了辛林的《“学历”与“学力”》、徐鹿的《矛盾来自搭配不当》和杨荟的《语病修改》;1985年第1期《新闻记者》“文章病院”栏发表汉铭的《转折不当种种》:1986年第3期《中学语文》开设的“文章病院”等。自2003-2007年,《咬文嚼字》开设了“文章病院”栏。
    [1]吴小如:《“文章病院”还应建立》,《群言》2001年第6期
    [2]施蛰存:《〈庄子〉与〈文选〉》,《中报·自由谈》1933年10月15日
    [3]如房向东发表在1998年第8期《咬文嚼字》的《名人错怪名人》,以及肖文苑发表在1999年第10期《咬文嚼字》的《文字不好咬》,针对施蛰存矫正的字词进行质疑。
    [1]见李欧梵:《廿世纪的代言人》,《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P12
    [2]刘以鬯:《忆施蛰存》,《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记忆施蛰存》,上海书店,2008年,P3
    [3]施蛰存:《诗人身后事》,《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P86
    [1]严建平:《难能可贵的刚直——施蛰存先生来信》,《夜光常满杯》,文汇出版社,2002年,P395
    [2]施蛰存:《纪念傅雷》,《新民晚报》1986年9月3日
    [3]楼肇明等:《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P35
    [1]施蛰存:《纪念傅雷》,《新民晚报》1986年9月3日
    [2]施蛰存 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236
    [3]施蛰存:《致李辉》,《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805
    [4]施蛰存:《怀念几个画家》,《随笔》1991年第75期
    [5]《文坛茶话图》原载于1936年2月15日出版的上海《六艺》杂志创刊号上,其目录页特意用大字标出“特制文坛漫画《文坛茶话图》,鲁少飞作”。该画描绘了1930年代文坛名家如茅盾、郁达夫、林语堂、老舍、张资平、冰心、白薇、洪深、傅东华、鲁迅、巴金、周作人、郑振铎、沈从文、杜衡、张天翼、鲁彦、施蛰存、凌叔华、徐霞村、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高长虹、田汉、丁玲、刘半农、徐志摩、蒋光慈、彭家煌等人,其中,坐在主人位置上的是著名的孟尝君——邵洵美。
    [6]详见徐淦:《谁画了〈文坛茶花图〉》,《新民晚报》1991年4月6日
    [7]施蛰存:《鲁少飞的心境》,《新民晚报》1991年4月30日
    [1]施蛰存:《纪念傅雷》,《新民晚报》1986年9月3日
    [2]严建平:《难能可贵的刚直——施蛰存先生来信》,《夜光常满杯》,文汇出版社,2002年,P396
    [3]应国靖:《丁玲与施蛰存》,《新民晚报》1986年3月16日
    [1]蛰庵(施蛰存):《丁玲故居》,《新民晚报》1982年11月19日
    [2]许子东:《百年一觉文坛梦》,《呐喊与流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P197
    [3]施蛰存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122
    [4]施蛰存:《诗人身后事》,《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P93
    [5]蛰庵:《〈宝姑〉》,《新民晚报》1983年6月13日
    [6]施蛰存:《我为什么写作》,《新民晚报》1988年7月26日
    [1]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2]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4期
    [3]施蛰存:《大晚报·剪影》,《大晚报》1947年5月30日
    [1]施蛰存:《文学之贫困》,《文艺先锋》1942年第1卷第3期
    [2]曹正文:《珍藏的签名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P17
    [1]详细情况请参看《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7年第1期
    [2]施蛰存:《钱钟书打官司》,《新民晚报》1993年12月1日
    [1]施蛰存:《什么是“汇校本”》,《新民晚报》1993年7月28日
    [2]施蛰存:《钱钟书打官司》,《新民晚报》1993年12月1日
    [3]引自桑农:《施蛰存先生的一封回信》,《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1月21日
    [4]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6562/
    [5]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重印本序》,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0年,P6
    [6]引自黄裳:《妆台杂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P168
    [7]钱钟书:《围城·重印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P2
    [1]陈子善:《郁金香·编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P468
    [2]刘凌:《北山散文集·编后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876
    [3]施蛰存:《不要移花接木》,《新民晚报》1993年12月23日
    [4]龚明德:《新文学散札》,天地出版社,1996年,P339
    [5]详见管元:《汇校本·汇校·校勘学》,《图书馆杂志》1994年第1期
    [6]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年,P180
    [1]施蛰存:《什么是“汇校本”》,《新民晚报》1993年7月28日
    [2]施蛰存:《钱钟书打官司》,《新民晚报》1993年12月日
    [3]薛健:《文学可“校”》,《新民晚报》1993年12月9日
    [4]施蛰存:《不要移花接木》,《新民晚报》1993年12月23日
    [1]施蛰存:《街车随笔》,《文学周报》1926年第223期
    [2]本刊编者:《繁荣笔记文学——〈随笔〉首集开篇》,《随笔》1979年第1期
    [3]引自:《随笔·编后》,《随笔》1981年第19期
    [4]《〈随笔佳作〉介绍》,杨牧之主编:《中国图书年鉴·1996》,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P435
    [1]柯灵:《柯灵书信集》,学苑出版社,1996年,P109
    [2]前者见2006年第4期《新文学史料》,后者见2006年第4期《民主与科学》
    [3]施蛰存:《乙夜偶谈》,《随笔》1980年第6期
    [4]全文引用的施蛰存致黄伟经信均由沈建中提供
    [1]黄伟经:《施蛰存与〈随笔〉》,《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4期
    [2]该信由施蛰存之子施达提供
    [1]引自祝晓风:《孔氏父女两代演绎“作家书简”传奇》,《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18日
    [2]施蛰存;《乙夜偶谈》,《随笔》1980年第6期
    [3]施蛰存:《雨窗随笔》,《随笔》1989年第6期
    [4]施蛰存:《古文名句赏析(外一篇)》,《随笔》1990年第4期
    [5]施蛰存:《古文名句赏析》,《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781
    [6]施蛰存:《禅学》,《随笔》1991年第2期
    [1]引自邵燕祥:《旧信重温》,武汉出版社,1999年,P204
    [1]李辉:《人生扫描》,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P110
    [2]施蛰存:《古文名句赏析·悠然》,《随笔》1990年第4期
    [3]施蛰存:《古文名句赏析·先忧后乐》,《随笔》1990年第4期
    [4]参看:刘启林:《〈兰亭序〉文理辩证——与施蛰存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施蛰存:《乙夜偶谈·形象思维》,《随笔》1980年第6期
    [6]施蛰存:《乙夜偶谈·旧书店》,《随笔》1980年第6期
    [7]施蛰存:《乙夜偶谈·真实和美》,《随笔》1981年第18期
    [1]施蛰存:《乙夜偶谈·官僚词汇》,《随笔》1981年第18期
    [2]李劼:《清清淡淡的施蛰存老先生》,《萌芽》1997年第10期
    [3]施蛰存:《古文名句赏析·匹夫无责论》,《随笔》1990年第4期
    [4]施蛰存:《匹夫有责论》,《随笔》1991年第1期
    [5]冰心:《冰心致郭风》,刘衍文艾以主编《现代作家书信集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P372
    [6]该信由施蛰存之子施达提供
    [1]施蛰存:《论老年》,《文汇月刊》1990年第121期
    [2]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32
    [3]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33
    [4]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大象出版社,2008年,P33
    [5]Sade-Sch(u|¨)ler;Ohinas letzter Avantgardist:Zum Tod von Shi Zhecun;F21.November 2003,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1]张静庐:《我为什么刊行本丛书》,《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8期
    [2]梅节:《〈金瓶梅词话〉的版本与文本〈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序》,《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
    [3]陈诏:《施蛰存谈〈金瓶梅〉》,《笔耕岁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P185
    [4]余小沅:《施蛰存难忘乡情》,吴孟庆主编:《文苑剪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P49
    [5]余小源的文章为发表在1985年4月7日《浙江日报》的《说增道删〈金瓶梅〉——访施蛰存教授》,和发表在1985年第7期《青年时代》的《闲话〈金瓶梅〉——访施蛰存教授》
    [6]钟昭:《施蛰存谈〈金瓶梅〉》,《青年世界》1985年第7期
    [7]施蛰存:《杂谈〈金瓶梅〉》,《随笔》1985年第6期
    [1]施蛰存:《杂谈〈金瓶梅〉》,《随笔》1985年第6期
    [2]施蛰存:《杂览漫记·房内》,《随笔》1991年第6期
    [1]施蛰存:《勉铃》,《学术集林·卷二》,远东出版社,1994年,P188
    [2]吴晓铃:《〈金瓶梅〉“勉铃”释》,《文献》1990年第4期
    [3]如王汝梅在发表于《中国性科学》2004年第9期的《缅铃的功能及其在古代行文化中的真面目》中,就对施蛰存的《勉铃》提出异议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词学〉创刊缘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P1
    [1]施蛰存:《黄金·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P4
    [2]施蛰存:《杂拌儿·题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P2
    [3]林子:《简报专家》,《新民晚报》1992年7月23日
    [1]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36
    [1]顾仲彝:《独幕剧选·序》,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30,P1
    [2]李健吾:《提倡独幕剧》,《人民日报》1982年3月26日
    [3]凤子:《纪念五四的三个小戏》,《人民日报》1979年5月12日
    [1]赵寻:《独幕剧选(1956)·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P21
    [2]《〈剧本〉月刊公布一九五三年独幕剧评奖结果》,《人民日报》1954年5月3日
    [3]《独幕剧选·序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P1
    [4]曹靖华:《苏联文学——我们的鼓舞着,感谢你!》,《译文》1957年第11-12期
    [1]俞大缜译:《格莱葛瑞夫人独幕剧选·译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P235
    [2]引自张英:《期待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访著名学者施蛰存》,《山花》1996年第1期
    [1]丁楠:《论独幕剧的特点和技巧——〈外国独幕剧选〉编后》,《戏剧艺术》1981年第4期
    [2]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引言》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P5
    [3]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中国出版年鉴·1984》,商务印书馆,1984年,P220
    [4]王立明:《论施蛰存对外国文学研究与传播的贡献》,《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本社选编:《外国短篇小说·出版说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P1
    [2]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编后记》第6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P560
    [3]施蛰存:《关于独幕剧》,《新民晚报》1992年4月21日
    [1]施蛰存:《〈丈夫与情人〉·初版、二版引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P4
    [2]鲁迅:《鲁迅日记·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P571
    [3]尸一:《可记的旧事》,中山大学中文系编:《鲁迅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P266
    [4]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P316
    [5]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P172
    [6]一得:《斩龙遇仙记之劣点》,《国闻周报》1924年12月28日第1卷第22期
    [7]施青萍:《谈〈斩龙遇仙记〉》,《时报》1924年12月31日
    [1]施蛰存:《我看〈攻城计〉》,《大众电影》1957年第12期
    [2]《编辑后记》,《文潮月刊》1946年7月第1卷第3期
    [3]详见林煌天主编:《中国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P443
    [4]施蛰存:《关于独幕剧》,《新民晚报》1992年4月21日
    [1]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引言》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P5
    [1]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引言》第3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P4
    [2]《外国独幕剧选·熊》第2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P503
    [3]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引言》第3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P5
    [1]施蛰存:《致孟涛》,《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760
    [2]施蛰存致金名信,由金名提供
    [1]《外国独幕剧选》第5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P510
    [2]金名致施蛰存信,由施蛰存之子施达提供
    [3]施蛰存:《外国独幕剧选·引言》第3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P4
    [1]金名:《送施蛰存师赴西安》,《新民晚报》1982年6月2日
    [2]施蛰存:《关于独幕剧》,《新民晚报》1992年4月21日
    [3]孟涛致施蛰存信由施蛰存之子施达提供
    [4]孟涛:《印数:编辑头上一柄剑》,《新民晚报》1994年6月29日
    [1]施蛰存:《施蛰存序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P11
    [2]施蛰存:《发行人言》,《文饭小品》1935年2月第1期
    [3]潜流:《活时代》,《文汇报》1946年5月1日
    [4]施蛰存:《关于独幕剧》,《新民晚报》1992年4月21日
    [1]《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逝世》,《文汇报》2003年11月20日
    [2]沈建中:《云南遗事·引言》,《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1月28日
    [1]钱谷融:《一个真率爱美的人》,《解放日报》2004年2月15日
    [2]赵昌平:《写在碎碎的秋雨中——悼念业师施蛰存先生》,《新民晚报》2003年11月23日
    [3]陈飞雪:《在回忆和期待之间—怀念施蛰存先生》,《文汇报》2003年11月28日
    [4]冯源:《施蛰存先生逝世》,《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5]中新社:《消息》,《星岛日报》2003年11月20日
    [1]新华社上海十九日电:《中国现代小说先驱施蛰存教授上海逝世》,《澳门日报》2003年11月20日
    [1]Sade-Sch(u|¨)er;Chinas letzter Avantgardist:Zum Tod von Shi Zhecun;F21.November 2003,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顾行伟:《砚堂墨韵》,《文汇报》2004年11月3日
    [3]《古籍善本:天价屡现彰显赚钱效应》,《新民晚报》2006年7月11日
    [4]张慎英:《万紫千红总是春上海嘉泰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近1亿元》,《文汇报》2007年7月11日
    [1]赵丽宏:《不老的大学》,《文汇报》2004年8月17日
    [2]笔会编者:《在乎,“每条鱼都在乎”——致读者》,《文汇报》2004年4月19日
    [3]戴逸如:《老洋房》,《新民晚报》2004年5月28日
    [4]惜珍:《福州路:上海的文化街》,《新闻晨报》2004年12月26日
    [5]苏丹等:《比利时的电影院经常友人求婚》,《新闻晨报》2004年1月11日
    [6]阿弥等:《施蛰存、徐迟、邵洵美、项美丽互动中——寻找老上海世界主义气质》,《申江服务导报》2005年3月16日
    1922—1923年、1933—1935年:《申报·自由谈》
    1922—1925年:《半月》
    1923年11月—1924年3月:《世界小报》
    1923—1924年:《时报》
    1929—1930年:《新文艺》
    1932—1935年:《现代》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六卷第四期
    1934—1935年:《太白》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二卷第十二期
    1935年:《文饭小品》第1—6期
    1935—1936年:《文学》第四卷第一号至第五卷第三号
    1936年11月:《上海报》、《大晚报》、《立报》、《时事新报》、《晶报》、《辛报》
    1949—2008年:《文汇报》
    1949—2008年:《新民晚报》
    1949—2008年:《解放日报》
    1949—2008年:《人民日报》
    1956—2008年:《光明日报》
    1953—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1957年6—12月:《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艺月报》、《新闻日报》、《青年报》、
    《劳动报》、《萌芽》、《北京文艺》、《学习》、《大众电影》
    1980—1994年:《随笔》
    1981—2004年:《词学》第一辑—第十五辑
    1988—1995年:《文汇读书周报》
    1997—2008年:《中华读书报》
    2003年11月:台湾《联合报》、《自由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时报》、《民生报》、《星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信报》、《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澳门《澳门日报》、《新华澳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晚报》,上海《文学报》、《青年报》、《劳动报》、《团结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新书报》,德国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施青萍:《江干集》,上海,维纳斯学会,1923年
    施蛰存译:《魏琪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施蛰存译:《波兰短篇小说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施蛰存译:《劫后英雄》,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9年
    施蛰存译:《战胜者巴尔伐克,》永安,十日谈社,1945年
    施蛰存译:《轭下》,上海,文化工作社,1953年
    施蛰存译:《火炬》,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53年
    施蛰存王仲年王科一译:《第九个浪头》,上海,文化工作社,1953年
    施蛰存周启明译:《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
    施蛰存译:《征服者贝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施蛰存编:《外国独幕剧选》(6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992年
    施蛰存译:《为了面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施蛰存译:《丈夫与情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施蛰存:《水经注碑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施蛰存:《外国文人日记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
    施蛰存:《北山集古录》,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施蛰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上海,上海书店1990—1991年
    施蛰存:《金石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施蛰存:《文艺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施蛰存:《十年创作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施蛰存:《卖糖书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施蛰存陈江如:《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
    施蛰存陈江如:《宋词经典》,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
    施蛰存:《北山谈艺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施蛰存:《北山四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施蛰存:《云间语小录》,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
    施蛰存:《北山楼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施蛰存:《北山谈艺录续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施蛰存:《花草偶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施蛰存:《唐碑百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施蛰存:《北山散文集》(第一、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施蛰存:《闲寂日记·昭苏日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
    施蛰存、沈建中:《世界老人的话:施蛰存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施蛰存译:《老古董俱乐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施蛰存:《路南游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斯拉姆(美)等:《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
    徐复观:《知识分子与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0年
    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楼适夷编:《创作的经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社编:《〈小说月报〉索引(1921-193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大事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86年
    包子衍袁绍发编:《回忆雪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应国靖:《文坛边缘》,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上海,文汇出版社,1988年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林乐齐编:《现代作家日记》,郑州,文心出版社,1989年
    斯人:《名人书信》,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从风雨中走来:文汇报回忆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
    范桥等编:《雪泥鸿爪——名人书信与日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楼适夷:《适夷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在曲折中行进:文汇报回忆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5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辉:《人生扫描》,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叶永烈:《反右派始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夏衍:《风雨故人情》,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鲁丹:《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之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年
    何晓明:《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柯灵:《燕居闲话》,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正:《1957年的夏季节: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牛汉 邓九平主编:《六月雪: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牛汉 邓九平主编:《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李辉:《往事苍老》,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
    唐宁:《生逢其时:新民晚报复刊16年纪实》,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赵超构:《赵超构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丁贤才:《探索:新民晚报研究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端木蕻良:《化为桃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胡山源:《文坛管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鹰:《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书简日记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袁运开 王铁仙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校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诏:《笔耕岁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许觉民:《风雨故旧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赛义德:《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李广宇:《叶灵凤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华东师大中文系编:《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
    巴金:《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刘富、张末民:《晚报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铁仙、王文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茅盾 姚雪垠:《谈艺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沈建中:《遗留韵事:施蛰存游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
    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王铁仙:《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子善编:《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记忆施蛰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