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魏晉南北朝石刻稱謂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魏晉南北朝石刻语料库(华东师範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應用中心製作)中的954方石刻为研究材料,首次對其中的稱谓词进行窮盡性的调查研究,探用統計法、傳统的考释法以及語言—文化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力求對其中的稱谓词的概貌选行全面描述和释讀,在此基礎上,探用语言学理論對魏晋南北朝石刻中稱谓词的產生方式以及词義演變機制造行系统研究,總结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本文共5部份。它们分别是“绪论”,“魏晋南北朝石刻亲属稱谓词分類研究”,“魏晋南北朝石刻社会稱谓词分类研究”,“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的產生方式和词義演變機制”,“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的特点”。
     绪論介绍了研究對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研究對象里主要介绍了石刻材料的信息,以及稻谓词的界定。研究现状主要分陪段讲述稱谓词研究的動態。研究方法主要探用了傳统的考據法、語言—文化分析和统計法、共时和历時相结合的方法、出土文献和傳世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意義主要讲述专类题材的稱谓词研究封汉语词彙史研究具有补充作用。
     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石刻亲屬稱谓詞分类研究共分六部份。描述和释讀了亲屬稻谓稱,祖辈亲属稱谓词,與父母有關的亲属稱谓词,与夫妻有關的亲属稱谓词,與兄弟姐妹有关的亲属稱谓词,與子女有关的亲属稱謂词。并勾勒出魏晋南北朝石刻亲属稱谓词的概貌。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石刻社會稱谓词分类研究,描述和释讀了石刻中社会稱谓统稱,社会关保稱謂词,帝王職官稱司,情感稱谓詞以及佛教稱谓词。
     第三章運用语言学理論,結合前两章,第一次對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謂词的產生方式和词義演變機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通過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的產生方式以词義引申造词主要方式,其词義演變主要有词義引申、实词虚化以及转化。
     第四章总结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男性亲属稱谓词和女性亲属稱谓词的种类和总量不平衡,男性親屬稱谓词總量占优势。4稱直系血亲的男性稱谓词总量占绝對優势。社会关系稱谓词、帝王職官稱谓词在石刻社会稱謂词中占绝對優势。在魏晋南北朝石刻稱谓词複音化的趨势下,同义词、近義词顯著增加。石刻稱谓词产生方式中,地位不同語素的组合為最。石刻稱谓词中的新词的產生方式主要是相似引申。
The research material of the paper is based o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made by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The paper is the first time to make a exhaustive research on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corpus aimed at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m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language analytical method coupled with culture. Then, make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ode and meanings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corpus while using linguistic theories,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e the reasons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corpu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t includes introduc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the formation mode and meanings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
     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s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dynamic research on the appellation words in stage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language analytical method coupled with culture, statistical method,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using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special kind of appellation word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The first chapter call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y are separately th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 appellation,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related to forefathers, parents,couples,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children to make a outline of the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in Wei,Jin and Northern&Southern Dynasties.
     Chapter Two call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appellation words based on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corpus on stone inscription describes and interprets the general social appellation, appellation words about social relations, appellation words about imperial official positions, appellation words about emotion and Buddhist terms.
     Chapter Three first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ode and meanings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in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using the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The former is typical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and the later mainly includes extended meaning,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nt words.
     Chapter Fou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in Wei, 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Firstly, the type and amount of male and female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are unbalanced, and the amount of the male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is dominant. Secondly, appellation words about social relations and imperial official positions are absolutely dominant in social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Thirdly, the amount of synonyms and near-synonyms significantly has increased with the trend of polysyllabic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in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Fourthly,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rphemes with different status is the main formation mode of the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The last one is that new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 are mainly made by similar meaning extension.
引文
① 姚亚平《现代汉语稱谓系统变化的兩大基本趨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第三期。
    ①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团结出版社,第128页,2005年。
    ① 路易士·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80页,2007年。
    ① 甄嶽刚《中国古代盗贼稱谓考》《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萧泰芳《生父稱谓字析解》《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荘初升《释“姐”《汉字文化》1994年第1期,董志翘《四川方言中的“老幾”、“几娘”》《方言》2000年第1期,谭耀炬《“後生”等可指稱年轻女性的稱谓词》《辞书研究》2001年第1期,赵彩花《<史记>、<汉书>“家人”解》《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廖颂举《<儒林外史>词頭“老”类拟亲属柄谓词用法探微》《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范崇高《<搜神记>稱谓词语劄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1卷第1期.姚美玲《唐代墓誌所见佛徒稱谓词释》《语言科学》2005年第4卷第4期。
    ② 陈忠《“老师”“教师”的语用、句法、语义互动关係考察》《东嶽论丛》2002年第3期,马宏基《亲属稱谓社会化的类型和机制》《淄博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黄哲、储泽祥《<尔雅·释亲>亲属语义埸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专辑,曹兆兰《金文中方言“弥”舆雅言“母”的相因生义》《方言》2002年第2期。
    ① 夏先培《关於古代稱谓研究的一些思考》,《长沙电力学院毕报》1998年第4期。
    ② 孙炜《<红楼梦>的亲属稱谓》.《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复先培《<左传>稱谓词“子”的考察》,《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俞理明《从<太平经>看道教柄谓封佛教稱谓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曲家源《<水浒传>稱谓考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程邦雄《<论语>中的柄谓与避讳研究》,《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刘丹青《红楼夢》姨类稱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王小萃《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稱谓》,《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张淑亚《<左传>妇女稱谓述略》,《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刘汝山、王智红《<红楼梦>人物稱谓形式的社会语言学透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李华《<水浒传>中的稱谓词》,《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1期,马丽《<三国志>稱谓词研究》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① 周殿龙《说“师兄”“师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赵文工《“哥哥”一词的来源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黄树先《“哥”字探源》,《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俞理明《“师”字二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2000年、《涣语词“博士”的外借和返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刘,潘文、吴新江《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储泰松《“和尚”的语源及其形羲的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葛佳才《“同学”源流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巴蜀书社,2002年,芮东莉《中国古代“媒”的嬗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 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稱谓》,《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黄光武《金文子孙稱谓重文的释读及放发》,《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俞量明《从<太平经>看道教稱谓对佛教稱谓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王一军《“孙”单用指女性一例在湖北郧县春秋古墓铭义中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赵平安《“足下”与“马足下”尹湾汉筒词语荆记之一》,《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谓类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李学勤《长子、中子和别子》,《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4期,杨秀英《教煌願文社会交际谓谓语初探》,《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谭素娟、王蕊芳《古医籍中对妇女的特殊稱谓探析》,《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第230-231页,2000年。
    ①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0页,1993。
    ②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第33-34页,1980
    ① 蒋绍愚《关於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②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團结出版社,第127-128页,2005
    ① 张永言,汪维辉《关於汉语辞彙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② 李如龙、苏新春《词景学理论舆实践》商务印书馆,2001。
    ③ 郭在贻《郭在贻语言学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④ 关於专类体裁语词研究,笔者找到有江蓝生先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是中古汉误辞彙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类体裁语词研究专著,有开风气之功。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陕西人民教育,1997、《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教育,1999)等是封汉魏六朝诗歌语言的专门研究。刘百顺《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陕西师大,1993),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等是史书类语词的研究专著。
    ① 罗常培《语言舆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
    ② 阮锦荣《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工作的回顾》,辞书研究1994年第三期。
    ③ 参兄马丽《从<三国志>亲属稱谓看<汉语大词典>编纂之得失》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19卷第3期。
    ① 参考杨小召《西周金文中的祖先稱谓》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一期。
    ② 郭沫若《释祖妣》,《郭洙若全集·考古编》卷一,科学出版社,第38页。
    ① 梁章钜《稱谓录》,福建人民出版社,第7页,2003年。
    ① 黄盛璋《西周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社会科学战線》,1978年3期。
    ② 罗泰《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荘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制铭文说起》,《中国考古学舆雁史学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臺北1997年。
    ① 吴镇烽《高祖、亚祖、王父考》《考古》1979年第一期,第25页。
    ① 《魏书·地形志上》卷106,中华书局,第2455页,1974年。
    ② 李文才《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研究》,《社会科学战線》第五期,2005年。
    ① 郭洙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40页,1984年。
    ① 郭沫若《释干支》,《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第2498页,1996年。
    ①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七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54页。
    ②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第35页,1979年
    ① 梁章钜《稱谓录》,福建人民出版社,第54页,2003年。
    ① 参看韩树峰《中古时期的“姪”与“兄子”、“弟子”》,《历史研究》第一期,2010年。
    ① 参看国海涛《世说新语亲屬稱谓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八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61页。
    ① 臧克和《语象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49页,1992年。
    ①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第257页,2001年
    ④ 鄧河《浅论中国近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第79页,1995年第3期,
    ① 于省吾、陈世辉《释庶》《考古》第573页,1959年第10期。
    ① 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中华书局,第401页,1997年。
    ② 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第4页,2000年。
    ①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1248页,1989年。
    ②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878页,1989年。
    ① 参看胡琴《命、偷、论、渝、编、轮同源说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8卷第4期,2007年。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97页,1981年。
    ①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第594页,1979年。
    ① 参考赵晓明等《“帝”与“皇”二字含义解》,《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第42页,2009年。
    ① 参看王云霞《“世子”与“太子”》,语文学刊,第157页,2006年第8期。
    ① 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方述鑫等编《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第53页,1993年。
    ②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第72页,1994年第6期。
    ① 徐山《释侯》《中原文物》第4期,第51页,2011年。
    ① 谢俊涛《“群”字源流考辨》《语文学刊》2012年第14期,第17页。
    ① 梁章钜《稱谓缘》(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24页,2003年。
    ②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第359页,2004年
    ① 周超《释“竪“》,《语文学刊》,第38页,2011年第第7期。
    ①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誓鬼品》。
    ② 唐法琳《辨正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第509页。
    ① 徐通锵《字和涣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構原理》,《语言文字应用》,第3面,2001年第1期。
    ② 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第43页,2001年。
    ①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註释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页,2009年。以上引用属薩皮尔《语言论》里语言交互影响一章里的观点。
    ②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第344页,1980年。
    ①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
    ① 王力《实用解字组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② 参看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構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 参看马丽《三国志稱谓词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王力《充语史稿》(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
    ① 董秀芳《词彙化汉语雙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第265页,2011年。
    ① 蒋绍愚《古汉语词彙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7页,1989年。
    ②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第263页,2004年。
    ① 陆卓元译陛志韦校订 薩皮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第186页,1986年。
    ①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第18页,2004年。
    ① 魏收《魏书·世祖纪上》,第70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②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译本,第20页,1953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
    [南朝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華书局,2004年。
    [清]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
    程湘清:《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陈原:《社會语言学》,学林出版社,2000年。
    丁喜霞:《中古常用並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變研究》,語文出版社,2006年。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4年。
    董蓮池:《说文部首形義通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董秀芳:《词彙化汉语雙音詞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11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書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年。
    顾炎武:《日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
    方一新:《东汉魏晉南北朝史書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郭沫若:《释干支》, 《甲骨文字诂林》(三),中华書局,1996年。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郭在贻:《郭在贻语言学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韓省之:《稱谓大词典》,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
    胡士云:《汉語亲属稱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
    江蓝生:《魏晉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年。
    蒋绍愚:《古汉语词彙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齋出版,1979年。
    李圃:《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如能、蘇新春:《词彙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書馆,2001年
    李维琦《佛经释词》,嶽麓书社,1993年。
    梁章钜:《稱谓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百顺:《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語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志生: 《東汉碑刻梭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
    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薩皮尔:《语言論》,商务印书館,1986年
    路易士·亨利·摩爾根:《古代社会》,中央编譯出版社,2007年
    路志章:《汉语的構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
    羅常培:《语言与文化》註释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宏基、常庆豐《柄谓语》,新華出版社,1998年。
    马麗:《<三国志>稱谓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毛速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線装书局,2008年。
    毛遠明:《汉魏六朝碑刻異体字研究》,商务印書館,2012年。
    牛志平、姚兆女:《唐人稱谓》,三秦出版社,1987年。
    斯大林:《马克思主義与语言学問题》,人民出版社譯本,1953年。
    四川大学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方述鑫等编:《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1993年。
    汤用彤:《汉魏两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
    王力:《汉語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王力:《汉語史稿》,中华書局,1980年。
    工力:《寅用解字组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王平:《中国異体字大系·楷书编》,上海书畫出版社,2008年。
    王平:《<说文>研讀》,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平、[德]顧彬:《甲骨文與殷商人祭》,大象出版社,2007年
    王琪:《上古汉语稱謂研究》,中华書局,2008年
    王雲路:《中古汉语词彙史》商務印書馆,2010年
    王云路:《六朝詩歌語词研究》,黑能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元鹿:《中国文字家族》,大象出版社,2007年
    吴金华: 《三国志校站》,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向熹:《簡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
    姚美玲:《唐代墓誌词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葉正勃:《上古汉语词彙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袁庆德:《古汉语词彙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
    袁庭栋:《古人稻谓》,山东畫报出版社,2007年。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
    臧克和、刘本才:《實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團結出版社,2005年。
    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醉分类讀本》,中华书局,2001年。
    莊华峰:《魏晋南北朝社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曹定霎:《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谓类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
    曹兆蘭:《金文中方言“弼”与雅言“母”的相因生羲》,《方言》,2002年第2期。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兑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陈忠:《“老师”“教师”的语用、句法、語義互動关系考察》,《东嶽論叢》2002年第3期。
    程邦雄:《<论语>中的稻谓與避諱研究》,《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
    储泰松:《“和尚”的语源及其形義的演變》,《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董志翘:《四川方言中的“老幾”、“幾娘”》,《方言》2000年第1期。
    范崇高:《<搜神记>稱谓词语劄耙》,《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馮汉骥:《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齐鲁学刊》,1941 年第1期。
    葛佳才:《“同学”源流考》,《汉藉史研究集刊》第5辑,巴蜀書社,2002年。
    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一),科学出版社,2002年。
    韩树峰:《中古时期的“姪”与“兄子”、“弟子”》,《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
    胡琴:《俞、偷、输、渝、编、輪同源说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黄光武:《金文子孙稱谓重文的释讀及啟发》,《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黄盛璋:《西周家族窖藏銅器群初步研究》,《社会科学戰線》,1978年第3期。
    黄树先:《“哥”字探源》,《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黄哲、储泽祥:《<雨雅·释亲>亲属语義場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专辑。
    蒋绍愚:《关於汉语史研究的幾个問题》,《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李明洁:《稱呼语的運用规则和協调理论》,《汉语学習》,1996年第4期。
    黎锦熙:《“爸爸”考》,《世界日报》,1933年8月12日。
    李革:《<水滸傳>中的稱谓词》,《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1期。
    李文才:《魏晋南北朝畴期婦女社会地位研究》,《社會科学線線》,2005年第5期。
    李学勤:《長子、中子和別子》,《语言文字應用》,2001年第4期。
    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嫦女稱谓》,《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
    梁曉红:《佛家俗语与民间俗语》,《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廖颂舉:《<儒林外史>词颐“老”类擬亲属稱谓词用法探微》,《现代语文》,2006年第3期。
    刘丹青:《<紅楼萝>姨姨类柄谓的语義类型研究》,《中国藉文》,1997年第4期。
    刘丹青:《亲屬关係名詞的综合研究》,《語文研究》,1983年第4期。
    刘汝山、王智紅:《<紅樓萝>人物稱谓形式的社会藉言学透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劉志基:《说“姑”、“舅”》,《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03期。
    罗泰:《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庄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袭铭文说起》,《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四),1997年。
    马宏基:《亲属稱谓社会化的类型和機制》,《淄博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马麗:《从<三国志>亲属稱谓看<汉语大词典>编纂之得失》,《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潘文、吴新江:《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曲家源:《<水滸傳>稱谓考证》,《山西師范大學学报》,1994年第3期。
    阮锦荣:《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工作的回顾》,《辞書研究》,1994年第3期。
    芮东莉:《中国古代“媒”的嬗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芮逸夫:《伯叔从貝姑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14),1948年。
    孙煒:《<紅楼梦>的亲属稱谓》,《紅樓夢学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谭素娟、王蕊芳:《古医籍中對婦女的特殊稱谓探析》,《遼寧中醫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谭耀炬:《“後生”等可指稻年轻女性的稱谓词》,《辞书研究》2001年第1期),
    王小萃:《從<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稱谓》,《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王一軍:《“孙”单用指女性一例在湖北郧縣春秋古墓铭義中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吴茂萍:《唐代稱谓詞研究》,四川大学碩士学位论文,2002年。
    吴镇烽:《高祖、亚祖、王父考》:《考古》,1979年第1期。
    伍鐵平:《论汉語中的从儿稱谓和有關现象》,《中国語言学报》,1984第2期。
    夏先培:《<左傳>稱謂词“子”的考察》,《長沙水電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夏先培:《关於古代稱謂研究的一些思考》,《長沙電力学院学報》,1998年第 4期。
    萧泰芳: 《生父稻谓字析解》, 《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谢国劍:《汉语同構同義双音合成词研究》,华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謝俊涛: 《“群”字源流考辨》, 《語文学刊》,2012年第14期。
    徐山:《释侯》,《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徐通锵:《字和汉藉语義句法的基本结構原理》,《语言文字應用》,2001年第1期。
    杨小召:《西周金文中的祖先稱谓》,《中国歷史文物》,2009年第1期。
    杨秀英:《教煌願文社会交际稱谓语初探》,《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第3期。
    姚美玲:《唐代墓誌所见佛徒稱謂词释》,《语言科学》,2005年第4期。
    于省吾、陈世辉:《释庶》,《考古》,1959年第10期。
    俞理明:《“师”字二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書社,2000年。
    俞理明:《徒<太平经>看道教稱谓對佛教稱谓的影乡》,《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俞敏:《释甥》,《燕京学报》,1949年第36期。
    张淑亚:《<左傳>婦女稱谓述略》,《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张永言,汪维辉:《关於汉语醉彙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趙彩花:《<史記>、<汉书>“家人”解》,《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
    趙平安:《“足下”与“马足下”:尹湾汉筒词语劄记之一》,《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
    趙文工:《“哥哥”一词的来源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趙曉明等:《“帝”舆“皇”二字含羲解》,《山西农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甄嶽刚:《中国古代盗贼稱谓考》,《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周超:《释“豎“》,《语文学刊》,2011年第7期。
    周殿龍:《说“师兄”“师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莊初升:《释“姐”》,《汉字文化》,199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