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徐锡我《我侬说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侬说诗》是清初一部卷帙巨大的诗歌选评著作,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湮没无闻,为揭示其在“过程的研究”中的价值,拟分为五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考索徐锡我生平情况,包括生卒年、籍贯、游历、交游等。第二章重点讨论徐锡我的著述情况,包括诗集《声中诗》、诗学著作《我侬说诗》。第三章主要结合明清之际的诗学环境,考察《我侬说诗》与之相应的理论取向。明清两代诗歌选评之风盛行,尤以晚明至清初为著。这既是《我侬说诗》著成的良好社会背景,对《我侬说诗》的理论宗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我侬说诗》的相关诗论对之亦有回应。首先,明清之际诗学地位“跌落”,清初学人呼唤儒家诗教的复归,《我侬说诗》力图“救风雅一脉”,选评诗作以“性情”为第一标准,与之相应。其次,明清之际以复古递降的诗史发展观为主,徐锡我“三际说”恰与之相呼应。再次,明清之际唐宋诗之争颇为激烈,徐锡我尊唐黜宋的态度鲜明,颇具时代特色。最后,明代辨体理论发达,《声中诗》分体编诗,《我侬说诗》分体说诗,辨体以为“用”,体现了徐锡我对明代辨体理论的扬弃。第四章主要讨论《我侬说诗》的编排原则与两大选评标准:性情与章法。在选本借鉴上,《我侬说诗》以金圣叹《唐才子诗》、竟陵《诗归》、孔子《诗经》为参照,构建了一个既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选评参照体系。第五章主要讨论《我侬说诗》对《唐才子诗》选评理论的借鉴、发展乃至解构。
     总之,《我侬说诗》诗论与明清之际诗学环境相呼应,而且对竟陵与金圣叹的选评理论都有积极主动的扬弃。对于清初诗学的研究而言,对于竟陵与金圣叹评点理论而言,尤其对分解说诗理论而言,此书价值不可忽视。
" Wo nong shuo shi " is a more voluminous early Qing Dynasty a great selection of poetry books comment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begin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uthor Xuxiwo , mainly including the birth and death years, where nationality, traveling, make friends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 Wo nong shuo shi "and " sheng zhong shi ",that is the literary works of Xuxiwo . In the " Wo nong shuo shi " , mainly discussed the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Spreadding. On the " sheng zhong shi ",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 historical valu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oetics theory.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this book and the two election assessment criteria: temperament and methodicalness.
     Through the above discuss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theory of " Wo nong shuo shi "not only echo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background, but also for Jingling Jin Sheng-tan of the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theory of a pro-active abandoned. Therefore, for the early Qing Poetics of studies, for the purposes of Jingling and Jin Sheng-tan commentaries, especially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theory that poetry is concerned, the book has a value can not be ignored.
引文
①李文海:《清史编年》(康熙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上册,第1836-1840页。
    ①张会鉴、李厚之:《安康宗教文化研究》上卷《安康佛教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第285页。
    ①(清)于琨、陈玉璂修纂:《康熙常州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刻印本,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第36册,卷二《建置沿革》,第42---59页。
    ①(清)于琨、陈玉璂修纂:《康熙常州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刻印本,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第36册,卷二《建置沿革》,第67页。
    ②(明)张睿卿:《岘山志》,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收入《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史部第234册,第1页。
    ①(民国)许道龄:《北平庙宇通检》,收入《中国佛寺丛刊》,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第1册,第177页。
    ①汪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16页。
    ①(清)孙风仪著,孙念劬辑:《牟山诗略》(不分卷),清嘉庆十年爱日楼藏版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清)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收入《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广陵书社,2007,第3册,第557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第45册,卷四九七,第13737页。
    ②俞剑华:《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第1255页。
    ①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第4946页。
    ②(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点校:《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5,第468页。
    ①(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第490页。
    
    ①汪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6页。
    ②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上册,第198页。
    ③杨廷福:《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下册,第37页。
    ④(清)朱彝尊:《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下册,第451页。
    ⑤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63页。
    ①(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下册,第505页。
    ②(清)荣涟著、荣棣辉辑:《泂泉诗钞·附录》,民国23年(1934)绳武楼校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③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上册,第551页。
    ④(清)高攀桂主修,梁士彦、张梦骥等编纂:《武宣县志》,嘉庆十三年钞本,收入故宫博物院编《广西府州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第4册,第129页。
    ①(清)孙琬等纂修:《武进阳湖县合志》,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藏国家图书馆。
    ②(清)张球等纂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台)学生书局,民国五十七年(1968),第2937页。
    ③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第60页。
    ④按,张寅彭师主持的《〈我侬说诗〉校点》已经通过2009---2010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基金立项,整理工作初步完成,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声中诗》亦初步整理完毕,将附收于《我侬说诗》之后一同出版。
    ①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9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第6册,第1818页。
    ③户圆圆:《清初抄本〈我侬说诗〉研究——兼论分解说诗理论》,上海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①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21页。
    ①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0页。
    ②户圆圆:《清初钞本〈我侬说诗〉与分解说诗理论》,《图书馆杂志》,2006(7)。
    ③(清)于万培纂修、王汝琛、谢永泰续修:《光绪凤阳县志》卷一《疆域沿革》,收《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36册,190页。
    ④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凤阳志》,方志出版社,1999,第3册,第808--809页。
    ①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绪论》,人民出版社,2007,第9-15页。
    ①(清)李浚之:《清画家诗史》,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第194页。
    ①(清)缪荃孙:《续碑传集》,收入《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第3册,第四十二卷,第415—417页。
    ②据《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四八之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上条所云:“命修撰秦大士、编修李中简、卢文弨、倪承宽、锺兰枝在尚书房行走。”
    ③赵尔巽:《清史稿·部院大臣表四》,中华书局,1976,第22册,第6631---6644页。
    ④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第2册,第1230—1231页,
    ①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4页。
    ①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上册,第238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70页。
    ①(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63页。
    ①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第1-3页。
    ①(清)张廷璐:《咏花轩诗集·自序》,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第八辑,第25册,第685页。
    ②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57页。
    ③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4页。
    ①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24页。
    ①刘奕:《论焦循和章太炎的性情诗史观》,载《浙江学刊》,2006(6)。
    ②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第1049页。
    ③陈伯海:《释“诗体正变”》,载《社会科学》,2006(4)。
    ①简恩定:《中国文学复古风气探究》,文史哲出版社,1992,第1页。
    ②陈伯海:《释“诗体正变”》,载《社会科学》,2006(4)。
    ①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260页。
    ②袁进:《试论清代中期“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消长中的诗史观》,载《社会科学》,2003(4)。
    ①刘绍瑾:《中国复古诗学文学退化史观的美学审视》,载《文学评论》,2005(5)。
    ①张丽华、王英志:《论“宋无诗”说》,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6)。
    ①赵娜:《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
    ①蒋寅:《顾嗣立的元诗研究》,载《中国文化研究》,2008夏之卷。
    ②(清)邵长蘅:《邵子湘全集·青门麓稿》,收入《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集部第247册,卷七,第744页。
    ①吴承学:《评点之兴》,载《文学评论》,1995(5)。
    ①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导言》,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1页。
    ②(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三联书店,2004,第124页。
    
    ①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②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第9页。
    ③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3页。
    ①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9页。
    
    ①张文恒:《从〈皇明诗选〉的选编看陈子龙诗论中的“风雅之旨”》,载《江南大学学报》,2009(4)。
    ②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第96-98页。
    ①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9,第310页。
    ②邬国平:《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98页。
    ①孙微:《清代杜诗学史》,齐鲁书社,2004,第161页。
    ①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第76-77页。
    ②张国光:《论竟陵派的尊杜抑李及其对金圣叹的影响》,载《湖北大学学报》(社哲版),1991(2)。
    ③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78页。
    ④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50页。
    ①童庆炳:《文体与文体创造》,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第4页。
    ②吴承学:《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载《学术研究》,2001(4)。
    ③罗宗强:《刘勰文体论识微》,载《文心雕龙学刊》,齐鲁书社,1992,第六辑。
    ①蒋祖怡:《刘勰对“文笔之辨“的卓越贡献》,载《杭州大学学报》,1998(1)。
    ②邓新跃:《论宋代的诗学辩体理论》,载《江淮论坛》,2005(1)。
    ①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第125页。
    ①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辩体理论研究·绪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7页。
    ②吴正岚:《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85页。
    ①(台)陆家骥,《唐七律故事琐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第4页。
    ①(台)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11页。
    ①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2008,第10页。
    ②蒋寅:《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81-309页。
    ①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15页。
    ②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26-335页。
    ①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第3页。
    ①王泽龙:《中国写作学探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第187页。
    ①杨志平:《释“大落墨”—以〈红楼梦〉张新之评本为中心》,载《红楼梦学刊,》2007(5)。
    ①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9,第247--251页。
    ①按,《我侬说诗》之诗题带“应制”者,《唐才子诗》皆无此“应制”字样,同此例者甚多,凡约15首,于此仅举一例,余者不再烦引。
    ②按,在《唐才子诗》金圣叹自序中,概言其选诗之数为六百首,经统计实为595首。
    ①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第63页。
    ①转引自孙中旺《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书社,2007,第24-25页。
    ①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46-47页。
    ①丁利荣:《“诗道性情”与“才子文心”——王夫之与金圣叹诗学思想辨析》,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
    ②(清)金圣叹著、钟来因整理:《杜诗解?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①吴正岚:《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402页。
    ①吴正岚:《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91页。
    ①邬国平:《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②蒋寅:《徐增对金圣叹诗学的继承和修正》,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
    ①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807页。
    ①(清)刘献廷:《题唱经先生像》,载《广阳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321页。
    ②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841页。
    ③孙中旺:《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书社,2007,第64页。
    ①(清)全祖望着,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彚?ⅰ罚虾9偶霭嫔纾?000,上册,第522页。
    ②徐有富:《论金圣叹对诗的解析》,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①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292页。
    ①徐有富:《论金圣叹对诗的解析》,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②詹福瑞:《王尧街〈古唐诗合解〉的宗唐倾向及选诗标准》,载《文学遗产》,2001(1)。
    ①李祥伟:《“辞达”新解-论金圣叹的诗学理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9(4)。
    ①蒋寅:《徐增对金圣叹诗学的继承和修正》,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
    ②户圆圆:《清初抄本〈我侬说诗〉研究——兼论分解说诗理论》,上海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①(清)周亮工:《尺牍新钞》,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卷八第216页。
    ②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3页。
    ③(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9页。
    ④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47页。
    ①吴正岚:《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88页。
    ①张会鉴、李厚之:《安康宗教文化研究》之上卷《安康佛教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第285页。
    (明)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入《四库全书》第1382册。
    (明)唐汝谔:《古诗解》,明李潮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70册。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明)张睿卿:《岘山志》,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34册。
    (明)钟惺、谭元春:《诗归》,复旦大学图书馆藏闵振业三色套印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589--1590册。
    (清)博尔都:《问亭诗集》,十四卷钞本,国家图书馆藏。
    (清)金圣叹著、钟来因整理:《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道光二十四年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壬集补编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701册。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雍正四年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701册。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上海图书馆藏。
    (清)荣涟著,荣棣辉辑:《泂泉诗钞》,民国23年绳武楼校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影印本),中华书局,1975。
    (清)舒钧纂修:《石泉县志》,道光己酉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琬等纂修:《武进阳湖县合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清)孙风仪著、孙念劬辑:《牟山诗略》(不分卷),清嘉庆十年爱日楼藏版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唐汝询:《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康熙元年九诺堂刻本,收入《四库存目丛书》第396册。
    (清)徐锡我:《我侬说诗》,清乾隆钞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锡我:《声中诗》,清康熙刻本,首都图书馆藏。
    (清)王尧衢著,单小青、詹福瑞点校:《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清)于琨、陈玉璂修纂:《康熙常州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刻印本,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张峻迹手纂、潘瑞奇校修:《石泉县志》,康熙钞本,收《故宫珍本丛刊·陕西州县府志》,海南出版社影印,2001。
    (清)张球等纂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台)学生书局,民国五十七年。
    (清)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收入《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广陵书社,2007,第3册。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姑苏思义堂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591册
    (清)震均:《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周斯盛:《证山堂集》,收入《四库存目丛书》第233册。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收入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1册。
    (近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
    (近代)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蒋寅:《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
    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柯愈春编:《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李灵年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李世英:《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李文海编:《清史编年》(康熙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
    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
    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2008。
    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9。
    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孙微:《清代杜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04。
    孙中旺编,《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书社,2007。
    汪庆柏编:《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吴正岚著,《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邬国平:《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叶嘉莹辑:《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易闻晓:《中国诗法纲要》,齐鲁书社,2005。
    易闻晓:《中国诗句法论》,齐鲁书社,2006。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张会鉴、李厚之编:《安康宗教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三联书店,2002。
    (台)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台)陆家骥:《唐七律故事琐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
    (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台)王建生:《清代诗文理论研究》,秀威资讯,2007。
    (美)王靖宇著、谈培芳译:《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户圆圆:《清初钞本〈我侬说诗〉研究》,上海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郑艳玲:《钟惺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张洪海:《〈诗经〉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
    赵娜:《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苏州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