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利益、参与与地方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公民参与在我国方兴未艾,并且呈现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地方治理研究的热潮中,我国政府也在探索新的治理之道。因而公民参与进入了政府施政理念,在地方治理中得到重视和体现。本文通过理论并结合现实经验的研究,试图论述这样一个问题,即公民参与如何影响地方治理并由此而改善着地方治理的?
     本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
     第二章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利益兴起的原因及其延伸。这是论文后续研究的基点。
     第三章探讨了由利益的追求而驱动的公民参与兴起的背景。并在公民利益集合的基础上推动公民参与由个体参与向公共参与的扩展。
     第四章论述公民参与引起的当前地方治理困境及其摆脱困境的出路。主要认为随着利益的延伸,公民参与意识更加积极主动、主体更加壮大、技术水平更加提高,这使地方政府遇到了治理的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顺应公民参与的现实,积极转变政府治理方式,构建参与式政府,并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对参与式政府类型做了尝试性归纳。
     第五章论述如何深化公民参与改善地方治理,即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并使之有序化、制度化以改善地方治理。本章认为,公民参与与其利益走向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公民的利益延伸到哪里,公民参与也会延伸到哪里。为此,中共十五大到十七大都强调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但对于公民参与向什么范围和领域扩大,以什么形式扩大,特别是在扩大中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是无序,却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本章将从人们的利益指向及其变化入手,研究公民参与的扩大范围、程度和路径,公民参与的有序化的方式与程序,其落脚点和评判标准是改善地方治理,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文的落脚点与归宿点。
     第六章是结论及中国经验。对论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公民参与和地方治理进行初步的经验总结,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水平,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In recent years,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scendant in our country,and showing a depth trend. At the same time,the upsurge of 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our Government is also exploring new way of governance.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us entered the government with his idea,in local governance are valued and reflected.In this paper,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research,attempt to address such a question,that is,how it affect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resulting improvement of loc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of a total of six chapters.
     ChapterⅠis 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topics explain the reason,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research ideas.
     ChapterⅡ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after the interests of the citizens and an extens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This is the basis for follow-up research thesis.
     ChapterⅢdiscusses the benefits from the pursuit and the ris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driven background.
     And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citizens of the foundation set up to promote civic participation by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the expans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ChapterⅣdeals with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and the plight of the way out.The main benefits that in the wake of an extension of the awareness of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more proactive,the main even more strength and skill levels improve even more,which makes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have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is predicament,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realiti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and actively change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building a participatory government,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specific cases,the type of participatory government to do a trial summarized.
     ChapterⅤdiscusses how to deepen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that is,to further expand and orderly citizen participation,and institutionalized in order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Of this chapter believe that civic particip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interests.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citizens of the benefits extended to whe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would also extend to where.To this end,the CPC to the 17 most stressed the need to exp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an orderly manner.But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what the scope and areas to expand,in what form the expansion,especially in expanding rather than how to achieve an orderly and disorderly,but 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research. The chapter benefits from people's starting point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 extent and path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procedures, Research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extent and path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 the procedures and criteria of its end-result is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tizens,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is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end-result with the destination point.
     ChapterⅥ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Exposition of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oints.And on this basis,the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experience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urther enhance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the level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引文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2][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3][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美]戴维·奥斯本、特勒·盖不勒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
    [2][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5]安东尼·M·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325页。
    [6][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Barber.B.St rong.Dc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ow Agc.Berkeley,C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73.
    [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79年版第337页。
    [3][爱尔兰]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个观点》,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Young,Iris Marion.Inclusion and Democrac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Why DeliberativeDemocrac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2]Jon Elster."Introduction"[A]Jon Elster Ed.Deliberative Democracy[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8
    [3]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4]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5]党德信《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绿叶》,2004年第6期;张庆杰《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第S1期:方洪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和途径》,《环境保护》,2000年第12期等。
    [6]田唯佳、鲁蠡《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李华雷《在城市规划中强化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黑河学刊》,2004年第3期等。
    [7]涂晓芳:《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李桂玲:《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王琳:《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析》,《广 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顾戛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1期等。
    [1]曾祥华:《公众参与是行政立法正当性的基础》,《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王春光:《民众参与立法是法的正当性之基础》,《法学杂志》,2002年第2期;刘小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于小丽博士论文《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等。
    [2]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前言部分)。
    [4]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加]依莎贝尔·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2]John P.B urns.Political Partici pation in Rural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3]Jean Oi,1989,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Elizabeth J.Perry,1994,"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State-Society Relations",The ChinaQuarterly,No.139;Davis S.Goodman &Bereley,1994,China' s Quiet Revolutions New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Melbourne:Longman Cheshire:M.Kent Jennings,1997,"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1,No.2;Kevin J.O'Brien &LianjiangLi,1998,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Unpublished AcademicPaper.
    [4][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3][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6页。
    [4][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1期。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瑞士]皮埃尔·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J],冯炳困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北京),1999年第1期。
    [3]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4]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1][美]詹姆斯N·罗西瑙 Jame N.Rosenau主编,张胜军 刘小林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2][美]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4]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5]弗郎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R.A.w.P,hodes,Foerword:Govenrnace and Nwetos,in Berry Stocked.The New Mnaement of British Loeal Govemnaee:Macmillna Perss Ltd,1999,Pⅹⅶ.
    [3][英国]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转引自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转引自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
    [2]转引自[美]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伊佩庄,张雅竹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美]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伊佩庄,张雅竹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4]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5]stoker.O.(Ed.):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ee.Assoeiation with the ESRC LOeal Govemanee Progralnmer.St.Martin,5Press,Ine.New York.2000,3
    [1][美]V·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http://www.sndianna.edu/'speaweb/publie/master/manage.html.
    [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4]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4页。
    [5]自从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提出“乡村治理”这一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以来,乡村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该中心连续推出了“乡村治理书系”五本,包括:徐勇的《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唐鸣的《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徐勇和徐增阳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此外,由卡特中心中国选举项目资助、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与选举观察研究丛书”从2002年起,已出版三辑(共16种),前两辑的重点在于对乡村治理过程的描述和对乡村选举的田野观察的研究,第三辑是对村民自治和在村民自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民主政治的研究.这些丛书的出版,有力的扩大了乡村治理研究的影响。至于其他关于乡村治理的专著和论文集、论文则更多。如截止到2009年3月,中国期刊网上可查询的直接以“乡村治理”为题的研究论文就达300余篇。
    [6]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12月18日第5版。
    [2]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4][美]塞谬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经济管理》2004年第20期。
    [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1]1992年11月,邓正来与景跃进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创刊号总第1期上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一文,提出了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后该文收录于邓正来著的《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1][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25页。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第2卷:129.转自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4页,转自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1]褚松燕:《公民资格:西方民主的一种解读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0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0页。
    [4][美]威廉·哈迪·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6]褚松燕:《公民资格:西方民主的一种解读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Marsha11,T ·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10
    [2]Ralf Daherndorf,"Citizenship and Beyond:The Social Dynamics of Idea",in Bryan S.Turner and Hamilton ed.,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Volume Ⅱ,Routledge,1994,p.292.
    [3]褚松燕:《公民资格定义的解释模式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5]褚松燕:《公民资格的内涵辨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8期。
    [6]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转引自李海金《“符号下乡”:国家整合 中的身份构建,1946-2006》,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1页。
    [1]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9页。
    [2]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3][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4]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第74页。
    [1][美]邹谠:《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当然,在“反右”和“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批判而难以享受到“人民”待遇。
    [4]在具体范畴上,干部、工人和农民又有各自的组成成员。如“干部”既包括从事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人员,还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作人员以及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知识分子。处于“非干部”的则是工 人和农民。其中,工人又按照所在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工人,还有一些合同工和临时工。农民则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
    [1]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转引自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农村中的“瞒产私分”、城市中地下市场等现象的存在都足以说明了这点。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2]当然,按照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原则,1982年宪法对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本文着重想讨论的是公民的权利问题。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根据包丽敏:《深圳,通往公民社会》,《中国青年报》,2008-12-10改编。
    [1]《墨子·经上》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5页。
    [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260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3页。
    [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1页。
    [6]胡象明、董琦:《论公共利益及其本质属性》,《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1期。
    [7]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1][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刘力:《论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执政党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1]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3]李韬:《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理论导刊》2007年第6期。
    [4]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页。
    [2]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4-7页。
    [1]《国统局最新数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减质量更高》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95435
    [2]邵德兴:《论利益结构变迁与政治体制改革》,《岭南学刊》1999年第3期。 6月,省里同意8所高校搬迁至龙子湖园区。该大学城建在农田和鱼塘之上,共占用土地1.4万余亩(有6400余亩属于基本农田,还占用了原来的十几个村庄),但令人惊讶的是,竟未到国土资源部报批。所有高校的占地,只是经过本没有审批权的河南和郑州两级地方政府批准。《郑州龙子湖大学城违法占地案始末》,2006年10月19日中原新闻网http://www.zynews.com/jiaoyu/2006-10/19/content_424946.htm
    [1]或者说群体利益其实是公共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王伟光认为,共同利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整体利益,一种是群体利益。群体利益对于群体中的个体而言就是共同利益。参见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北京社会 科学》1998年第4期。
    [1]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关系不要探讨,而是想通过对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讨论来理解对其进行理解。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276页。
    [3][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第58页。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页。
    [5]曾有学者从法律意义上详细讨论了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转化的可能,如孙笑侠认为:利益被法律确认后
    [1]例如维诺斯基运用社会层面的消极/积极(被动/主动)和国家支持层面的公域/私域范畴对公民资格所包含的权利按行为和制度进行了划分,认为参与权利填补了主动行为和私域的交集之间的空白,是国家为公民在市场或公共组织等私人领域创设的权利,是国家保证的私人行动权,包括间接参与权、直接参与权和群体参与权。转引自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脚注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
    [2]荣剑、杨逢春:《民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
    [4]闫桂芳、张慧平:《公民参与权剖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2期。
    [5]闫桂芳、张慧平:《公民参与权剖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2期。
    [1]闰桂芳、张慧平:《公民参与权剖析》,《理论探索》2004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785页。
    [1]徐勇:《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政策》2007年第3期。
    [2]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如导论中所述,公民参与、公众参与、公共参与一般而言是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的。但此处的公共参与侧重的是参与的事务范围,而不是从参与的主体来理解的。此处的“公共参与”强调的是“事务的公共性”。
    [1]王景斌:《论公共利益之界定——一个公法学基石性范畴的法理学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页。
    [3]Mancur Olosn.Increase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1.25(4):873
    [4]高春芽:《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根据包丽敏:《深圳,通往公民社会》,《中国青年报》,2008-12-10改编。
    [2][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情况》,《学会》2005年第1期。
    [3]来自民政部网站“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公报”:http://admin.mca.gov.cn/111/gongbao05.htm
    [4]十七大新闻中心于2007年10月18日举行主题为“民生与和谐社会”的集体专题采访。根据民政部在记者招待会现场提供的资料介绍。
    [5]《民政部发布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01月24日13:24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8-01/24/content_867561.htm.
    [1]转引自:《梁静: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网易新闻,2008-12-17,http://news.163.com/08/1217/15/4TCHOMFN000131UN.html
    [2]转引自:《梁静: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网易新闻,2008-12-17,http://news.163.com/08/1217/15/4TCHOMFN000131UN.html
    [3]转引自:《何谓新兴媒体?》,中国记协网,2009年02月09日,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09/content_10789070_3.htm
    [4]转引自:《何谓新兴媒体?》,中国记协网,2009年02月09日,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09/content_10789070_3.htm
    [5]《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手机用户突破6亿》,《北京商报》2008年7月24日.
    [6]《春节假期全国短信发送量预计超过180亿条》,2009年01月26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9-01/26/content_10721128.htm
    [1]转引自:《何谓新兴媒体?》,中国记协网,2009年02月09日,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09/content_10789070_3.htm
    [2]转引自:《何谓新兴媒体?》,中国记协网,2009年02月09日,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09/content_10789070_3.htm
    [1]《网民怒潮为他的生命讨说法 孙志刚:血祭收容制度》2004-01-05,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06/webtalk/coinl/200604111452.htm.同时该案例中还由《新闻周刊》、人民网、新华网、大洋网、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编辑而来。
    [1][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2][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3]李景鹏:《试论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理论基础》,载《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1][美]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2][苏]梅利克谢托夫:《苏联学者对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编《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1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比昂科:《农民运动》,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1][美]路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晓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245页。
    [4]江泽民:《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5]江泽民:《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62页。
    [1][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0-51页.
    [2]贺卫方:《我们需要“具体的法治”》,《工人日报》2001-03-16。
    [1]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8-29页。
    [2]《青年发帖举报家乡违法征地遭跨省追捕》,燕赵晚报,新浪网转载,2009年04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9-04-12/090815453655s.shtml.
    [1]《内蒙古又曝一“王帅案”发帖被判刑重审再加刑》,中国网china.com.cn,2009-04-20。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04/20/content_17633183.htm.
    [2]Shi Tianjian.Country Report:Mainlaad China,DukeUniversity,2003.转引自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3][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美]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2]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2页
    [3]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4页。
    [4]张康之、凌岚等:《公共管理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1页。
    [2]《温家宝谈政府建设三原则:民主监督,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新快报,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3/05/content_651534.htm
    [1]《辽宁确定“政府开放日”官员政务百态向百姓大亮相》http://www.ln.xinhuanet.com/jizhe/2007-04/26/content_9896321.htm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4]邱建生:《她在推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中国乡村网http://www.china-village.org/ReadNews.asp?NewsID=-3025&newsnameID=1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陈建智:《人大工作的“广州现象”探析》2004年4月16日,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15017/2452555.html
    [2]《开全国先河 广州人大举办监督听证会》,《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15日。
    [1]广州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工作简报》第24期(总第132):《依法治市工作简报》,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2]李艳:《广州市民首次走上前台评说政府执法》,人民网,2003年12月12日,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2242849.html
    [1]陈建智:《人大工作的“广州现象”探析》,2004年4月16日中国人大新闻www.people.com.cn/GB/14576/15017/2452555.html
    [2]《广州市民走上前台评说政府执法》,http://news.tom.com 2003年12月11日,来源:《南方都市报》
    [1][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2]张大平:《解读和谐社会,避免三误区》,《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zsdx.gov.cn/zsdxdbf/xxwz/body.asp?id=400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郭秋水:《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徐湘林等:《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沪宁:《民主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结存那个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 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戴尔·赫尔德:《民主德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伊佩庄,张雅竹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许道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加]A·布来顿:《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毛丹等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李惠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t年第7期;
    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的机制——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景跃进:《海选是怎样产生的》,《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于建嵘:《种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于建嵘:《精英政治的困惑》,《博览群书》2005年第3期;
    于建嵘:《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9期;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2006年第2期;
    王绍光:《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王一程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
    何增科:《村民自治与治理变迁——以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后埔村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1期;
    何增科:《中国地方治理改革、政治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初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
    何增科:《地方政府创新,从政绩合法性走向政治合法性》,《中国改革》2007年第6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俞可平:《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中国改革》2001年第6期;
    俞可平:《试论农村民主治理的经济基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英]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英]卡洛林·安德鲁迈克·戈登史密斯,周红云编译:《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郎友兴:《非政府部门的发展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动态》2007年第4期;
    任敏:《评公民参与和地方治理理论的创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张孝芳:《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彩梅:《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理论界》2006年第4期;
    王琳:《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郝国庆:《基层政权变革中的公众民主参与——以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为对象的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高健:《欧洲七国:公众参与现状与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6期;
    吴人韦:《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圆明园湖底铺膜事件的反思》,《规划师》2005年第11期;
    徐静:《浅谈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常征:《“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侯秀芳:《论公民参与的兴起与公共管理的实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韦玲云:《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新世纪论丛》2006年第1期;
    张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基石》,《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S1期;
    范思凯、袁晖光:《公共权力转型与公民参与》,《理论学习》2005年第12期;
    陈鼎:《公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的和谐之路径选择——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张云龙、邸军莲:《论公民参与与制度建设》,《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袁小英:《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举要》,《甘肃农业》2005年第10期;
    胡建华、钟树钦:《促进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公民参与》,《求实》2005年第S2期;
    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张斌、车静:《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动机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1期;
    马晓东、周晓丽、杨占营:《论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薄贵利:《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张劲松:《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袁小英:《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举要》,《甘肃农业》2005年第10期;
    孙彩红:《试论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杜艳丽:《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公民民主参与发展的历程》,《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1期;
    祝天智:《基层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起点和难点》,《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薛刚:《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丁伟峰:《从公共政策合法性视角看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王秋波:《三十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回顾与展望》,《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敖胜利:《浅探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杨子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卢春:《从利益表达到公民参与——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合理路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赵杰:《浅析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适度性》,《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郑柏琼:《利益驱动与协调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郑柏琼:《利益发展变化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理论月刊》2008年第10期;
    任晓迪:《试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黑河学刊》2008年第6期;
    郑迎春:《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双重价值解读》,《理论导刊》2008年第10期;
    龚志宏:《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求实》2008年第10期;
    杨芳:《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岭南学刊》2008年第5期;
    余敏江:《政府信任与公民参与意识内在关联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白德全:《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徐勇:《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湖北日报》2000年11月15日;
    张创新、崔雪峰:《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吉林日报》2008年3月1日;
    裴泽庆:《公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新动力》,《成都日报》2007年11月26日;
    储松燕:《国家与社会:公民参与的两个层面》,《学习时报》2007年11月5日;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12月18日;
    崔卫平:《公民参与和社会正义》,《南方周末》2004年1月29日;
    李文钊:《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的基础》,《新京报》2004年7月19日;
    甘绍平:《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的公民参与平台》,《学习时报》2003年12月1日;
    沈峰:《公众参与创新是公共行政的题中之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2月28日;
    陈剑:《完善社会管理与完善公众参与》,《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王沛栋:《政府与社会互动视角下我国公民行政参与路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杨蓓蓓:《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山西大学2008年;
    高春颜:《我国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及其实现路径》,燕山大学2008年;
    赵金龙:《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贵州大学2008年;
    侯鹏:《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余丹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马玲:《论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李志:《“善治”视角下当代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对策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
    李焕然:《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郑俊峰:《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
    杜晓丽:《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河南大学2007年;
    王淼:《城市社区治理与公共参与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翟国涛:《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
    王旺杰:《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
    房丽:《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西北大学2007年;
    王星源:《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
    张斌:《在线参与:公民参与现代公共管理新途径》,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吕乾坤:《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赵国勇:《参与与发展:公共治理中的农民工自组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张德宝:《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消极参与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
    王小芳:《中国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公众参与缺失的对策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周丽君:《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邵浩浩:《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
    金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琳:《论公共决策听证中的公民参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吕宁:《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山东大学2006年;
    赵语慧:《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陈秀珍:《利益分化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李春茂:《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完善》,南昌大学2006年;
    叶宁:《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浙江大学2006年;
    李湘茜:《我国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西北大学2006年;
    麻旎:《网络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河海大学2006年;
    王宝霞:《民主政治与公民参与》,山东大学2005年;
    柯联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东南大学2005年;
    罗安生:《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浙江大学2005年;
    李海金:《公共参与中的社区生长》,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杨晓美:《公共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唐娟:《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四川大学2005年;
    张玉强:《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徐雪:《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郑州大学2004年;
    王志华:《现阶段中国利益分化与公共政策参与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
    李瑞昌:《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厦门大学2001年;
    吴兴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浙江大学2008年;
    刘义强:《民主和谐论——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石路:《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梁军峰:《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复旦大学2005年;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
    1.Sidney、rerba and Norman HNie,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Row,1972.
    2.Rainry,Hal QPublic Management: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urrent Prospects,in Naomi B.Lynn and Aaron Wildavsky(eds)Public Administration:State of the Discipline.Chatham House Publishers,1990.
    3.Charles O.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sh Policy,Belmont,Calif.:Wadsworty,1970.
    4.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Laswell,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5.Wb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2.
    6.J.N.Rosenau and E.O.Czem Pei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7.Lester.M.Salamon:The tools of government: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Robert Rose.The New Govemance[J].Political studies,1996,(3).
    9.Crenson,Matthew A.“Comment:Contract,Love and Character Building.”In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Minnowbrook Perpective,edited by Frank Marini,PP.83-88.San Francisco:Chandler,1971.
    10.Frederickson,H.George.Minnowbrook Ⅱ:Changing 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ve Review,vol.49.March/APril1989.
    11.Fox.Charles,and Hugh Miller.1997.'The “Depreciating Public Policy Discourse.”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1(1).
    12.Frederickson,H.George.“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Minnowbrook Perspective,edited by Frank Marini,pp:211.San Francisco:Chandler,1971.
    13.Checkoway,B.(1981).The politics of public hearing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7.
    14.Cleveland,H.How do you get everybody in on the act and still get some action? Public Management,57,(1975).
    15.Ahlbrandt,R.S.,Jr.,& Sumka,H,J,(1983),Neihgborhood orgnanizations And the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5.
    16.Dhal,Robert A.“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Winter 1947).
    17.Marshall,T·H.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0:10.
    18.Ralf Daherndorf,"Citizenship and Beyond:The Social Dynamics of Idea",in Bryan S.Turner and Hamilton ed.,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Volume Ⅱ,Routledge,1994,p.292.
    19.Larry Diamond,Developing Democracy,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20.Jane J.Mansbridge,Beyong Adversay Democracy,U.of Chicago Pres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