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通过对宋代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来阐述宋代山水画中的景再现与境的营造这两个问题,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宋代山水画的一些具体问题。补充已有的理论体系,为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尽一点力量。
     本文正文分为五大章,分别是宋代山水画再现风格的形成、再现、亦真亦幻的山水造境、宋代代表性画家重要作品的造境分析和再现与造境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宋代山水画中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而更为深入的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再现与造境这一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宋代山水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超一流的山水画家层出不穷,不同山水画派粉墨登场,宋代是山水画的大繁荣时期。这些山水画大师大都思维创新,学习前人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相隔一段时间便出现一种新的画风。从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角度上来看,宋代山水画作品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创作理念上,画家们都是以相对新的观念带动整体画面的调整,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画面中不同的山水面貌,整体画面风格上,再现风格贯穿于宋代山水画的不同时期。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去试图解释宋代山水画以再现的方式描写景物(“局部再现”)以理想化的方式创造意境的特征。画家们采用了三维与平面两种观察与表现方式营造画面,突出单个物象与整体空间的纵深感都是宋代山水画作品的重要特征。表达方式上,宋代画家通过对原有作品形状、空间、技巧一系列图式上的修正与发展,完成了画家贯穿于整幅作品创作过程的造境行为,即一切手段都是为造境服务。画家通过营造画面中的完美景色来感染观者,进而达到画家的理想化表达,以便达到画家与观者产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这就是“以情造景,借景达境”的创作过程。
     至此,本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宋代山水画家通过对于画中局部和整体意象上的再现来展开画家的造境行为,这种再现并没有限制画家情感的表达,而是画家与观者交流的视觉基础,是画家吸引观者无条件参与造境行为的前提和手段,画家通过一系列的造境行为又使得再现本身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作品中出现了完美的自然,观者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思绪畅游其间,与画家共同经历了心灵的洗礼。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and analysis about painting factions through landscapepainting during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focussing on elaboration of concepts andrelationships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producing context in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isway,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original purposes of painting drawn by Song Dynastylandscape painters. However, this article will act as a supplement of existing theoreticalsystem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ormation of Song Dynastylandscape painting’s representation style, representation in paintings, reality and fakescene created by landscape context produc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presentationand producing context in representative Song Dynasty painters’ works. By analyzing andcomparing the representative Song Dynasty painters’ works,getting a further study aboutrepresentation and producing context in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s.
     Song Dynasty is the golden time throughout the entir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painting. During this period, superb landscape painters came out one after another,different factions of landscape painting kept coming along. Most of these landscapepainting masters had innovative mind. They learned from predecessors and combinedwhat they learned to who they were and developed their own drawing styles quick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landscape, there are some rulesto follow. From the creative concept point of view, the adjustment of the overall pictureare leaded by the relatively newer concepts which also means that different observationattitudes towards nature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shown on the entire artwork.This concept, representing style,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different period of SongDynasty in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eators’ own way of tryingto explain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describing the scenery by representation(partial representation) and c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image by and idealized way.Acting a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boththree-dimension and two-dimension’ s observations and expressions were used tohighlight the depth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whole space. From the way of expressionpoint of view, through a series of amendments and developments of original artworks’shape, space and drawing techniques, artists achieved planting producing context throughout the whole painting, which means all the methods were served for producing context.Through the creative precess, by creating a perfect scenery to infect the audience, passingthe artists’idealized expression to the viewer, to achieve the spiritual exchange betweenthe painter and the viewer.
     At this point,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made that producing context, based on the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whole image, did not limit the expression but acted asthe foundat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ainter and viewer and also, at the sametime, being the premise and means of persuading the viewer involved in recreationunconditionally. Through a series actions of producing context, the artist made therepresentation itself becomes even more meaningful.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representation and producing context, perfect natural appeared in the painting which leadthe viewer entered the virtual world and joined a mind tour to experience a spiritual baptism with the painter.
引文
1画上没有作者签名与题写的画名,此图是传为荆浩所作,被后人定为《匡庐图》的,实际画的是北方山水。研究荆浩的袁有根教授重新定名为《太行山居图》,见袁有根著《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美]罗樾著,张欣玮、洪再辛译《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问题》。载自洪再辛编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
    (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75页。
    3洪再新著《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历史平台-宋代美术诸问题的艺术史意义》。载自《新美术》2007年第5期总第28卷,第13页。
    4[英]贡布里希著,徐一维译、彭立群校《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月第1版。第17页
    5[美]罗樾著,张欣玮、洪再辛译《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问题》。载自洪再辛编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
    (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75页。
    6[梁]沈约撰《宋书.第八册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279页。
    7薛永年著,金维诺审定《晋唐宋元卷轴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8-29页。
    8薛永年著,金维诺审定《晋唐宋元卷轴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
    45页。
    9[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0傅熹年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卷中指出此画为南宋摹本
    11[美]巫鸿著,文丹译、黄晓峰校《重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2013年7月第3次印刷。第36页。
    12[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记》。引自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8页。
    13[英]苏立文著,徐坚译《艺术中国》。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39页。
    14[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第1版第
    1次印刷,第35页。
    15徐吉军、方建新、方建、吕风赏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
    1版第1次印刷。第307页。
    16[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64页。
    17[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一。引自影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12-518页。
    18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范宽》。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36页。
    19[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山水林木门第二》。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5页。
    20[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山水林木门第二》。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5页。
    21[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记》。引自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1-52页。
    2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2005年7月北京第337次印刷,第1694页。
    23[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引自第三卷,第十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0页。
    24[意]达.芬奇著《画论》,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64页。
    25[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11页。
    26王宏建编著《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002年9月第7次印刷。第
    70页。
    27[美]罗樾著《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问题》。载自洪再辛编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28[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十三·仙释僧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571页。
    29[宋]刘道醇著《宋朝名画评·山水林木门第二》。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7页。
    30[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31刘继潮著《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第154页。
    32[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59页。
    33[宋]韩拙撰《山水纯全集》。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6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34[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44页。
    35[五代]荆浩撰《山水·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9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36[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37[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38[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卷中·妙格下品十一人·黄居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71页。
    39[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40《茂林远岫图》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专家一致认为是北宋的作品。傅熹年认为:跋真,原画明代已佚,以另一北宋画裁割上下,以配原跋。可见,《茂林远岫图》虽然可能不是李成的真迹,但对于研究北宋早期的山水画技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1[梁]沈约撰《宋书.第八册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279页。
    42[宋]董逌撰《广川画跋.卷六·书王琴学士画图》。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13-498页。
    43[明]李日華撰《六研斋笔记.三笔卷四》。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867-737页。
    44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12页。
    45[宋]陈应行编,王秀梅整理《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06页。
    46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21页。
    47翟墨总主编,孙美兰编著《李可染画论》。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
    55页。
    48王国维撰《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2006.12重印。第25页。
    49[五代]荆浩撰《山水·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0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7月1日第1版,第175页。
    51[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2[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44页。
    53[唐]王维撰《山水论》。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59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4[英]迈珂·苏立文著,洪再新译《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5页。
    55[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
    63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6[美]方闻著,李维琨译《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5页。
    57[清]笪重光撰《画筌》。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81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8[明]王世贞撰《艺苑卮言论画》。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上)第11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59《新华大字典》修订版。金春梅、张秋霞责任编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5月最新修订版第15次印刷。第928-929页。
    60《石壁看云图页》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谢稚柳的鉴定:马远(逵)款伪,傅熹年的鉴定:款伪,宋末作品。专家的意见虽有分歧,但都承认是马远画派的作品,所以这幅作品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61《柳溪卧笛图页》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杨仁恺:疑:伪。本人认为虽然专家对这张作品有所质疑,但其图式基本还符合南宋时期的山水图式,所以仍有研究价值。
    62[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2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63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21
    65[宋]韩拙撰《山水纯全集》。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6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66转引自[英]大卫·霍克尼著,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隐秘的知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2013年6月第2次印刷。第196页。
    67[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68[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6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006年10月第3次印刷。第10页。
    70[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1[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110页。
    72[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8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3[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8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4[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5[宋]韩拙撰《山水纯全集·论云霞烟雾霭嵐光风雨雪》。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
    版(下)第670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6[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7[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8[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9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79[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80[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9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81[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8页。
    82[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5页。
    8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第1次印刷。第281-285页
    84刘墨著《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3页。
    85徐中玉、朱桦编撰《苏轼诗话》。引自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篇》第一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724页。
    86[五代]荆浩撰《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87[五代]荆浩撰《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88[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89[五代]荆浩撰《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0[宋]沈括撰《梦溪笔谈·论画山水》。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2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1[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第146页。
    92[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7页。
    93[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四。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864-39页。
    94[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5[宋]辛弃疾词集《稼轩长短句》。引自影印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词类《稼轩长短句》卷五.七。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2月版。第40页。
    96[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7[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诀》。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4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8[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4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9本段引自于笔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审美趣尚比较研究》其中部分段落略有修改
    100[南朝宋]宗炳撰《画山水序》。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58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01[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3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02[英]巴克森德尔著,曹意强、严军、严善錞译《意图的模式》。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4页。
    103[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记》。引自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8页。
    104[宋]郭熙、郭思父子撰《林泉高致.集·画记》。引自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8页。
    105罗樾著《中国绘画的一些基本问题》。载自洪再辛编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106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李成》。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年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31页。
    107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
    1版第1次印刷。第154页。
    108[五代]荆浩撰《笔法记》。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08-609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09对于该画,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一件能反映李成平远风格优秀的山水画。铃木敬认为此画是根据一幅已佚的李成迹所作的模本或仿本。傅申在《对日本所藏数点五代及宋代书画之私见》中认为“此幅为郭熙继承李成派的松石平远之作”,并认为比郭熙名下《早春图》之外的任何作品更像也更可肯定为郭熙所作。笔者个人认为,即使此画如傅申所说,是郭熙的真迹,但这张作品还属于郭熙早年对于李成寒林图的模仿,所以这张作品还是属于李成画派的作品样式,还没有郭熙的明显个人风格,所以对于李成画派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0[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引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12-516页。
    111[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引自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32页。
    112[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序论》。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上)第38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13[宋]欧阳修撰《六一跋画·试笔》。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上)第4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14[美]方闻著,李维琨译《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5页。
    115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范宽》。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年
    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36页。
    116[宋]米芾撰《海岳论山水画》。引自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下)第65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117[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山水林木门第二》。引自潘运告编著,云告译注《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版第6次印刷,第57页。
    118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郭熙》。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年
    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43页。
    119《山谷题跋.卷三·跋仁上座橘洲图》。引自影印版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5年12月初版。第29页。
    120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郭熙》。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年
    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43页。
    121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三王诜》。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年
    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261-262页。
    122徐书成著《中国画之美》。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158页。
    1[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2012年1月第5次印刷。
    2[清]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宋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2011年2月第7次印刷。
    3[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2009年1月第2次印刷。
    4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2003年12月第2版。
    5[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
    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2011年3月第8次印刷。
    7[宋]苏轼撰,郎晔选注、庞石帚校订《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195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俞剑華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07.11重印。
    9沈括著《梦溪笔谈》。胡道静著,虞信棠、金良年编《胡道静文集·新校正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补证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宋]邓椿、[元]庄肃著《画继·画继补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8版第1版,1983年
    6月第2次印刷。
    11[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5月第1版。
    12[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引自影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
    13[宋]米芾《画史》。引自影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
    14[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
    1次印刷。
    15[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引自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潘运告编著,岳仁译注《宣和画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04年4月第
    3次印刷。
    17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8[美]高居翰著,李渝译《中国绘画史》。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3年10月初版,民国
    78年3月第四版。
    19[美]高居翰著,洪再新审校,洪再新、高士明、高昕丹初译《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美]高居翰、黄晓、刘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1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2薄松年主编《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3《宋画全集》(共8卷,32册,分期出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4[宋]周敦颐撰《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5[宋]周敦颐著,梁绍辉、徐荪铭点校《周敦颐集》。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6何楚熊著《中国画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27[英]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次印刷。
    28[美]巫鸿著,文丹译,黄小峰校《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与再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2013年7月第3次印刷。
    29[美]巫鸿著《美术史十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
    30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1熊哲宏主编《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第1次印刷。
    32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3宗白华著《中国美学史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2005年3月第3次印刷。
    3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10年10月第29次印刷。
    35[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6朱良志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修订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次印刷。
    37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次印刷。
    38朱良志撰《〈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伦》。引自《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5期·哲学研究》
    39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0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1洪再新编著《中国美术史》美术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13年1月第21次印刷。
    42洪再新著《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历史平台——宋代美术诸问题的艺术史意义》,载自《新美术》:2007年第5期总第28卷。
    4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7月1日第1版
    44何惠鉴〈李成略传〉,载自《故宫季刊》五卷三期,1971年。
    45陈葆真《从空间表现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画的发展》。载《故宫学术季刊》13卷3期(1996.4)
    4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月第1版,2006年10月第3次印刷。
    47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5次印刷。
    48薛永年《书画鉴定与鉴定名家要论》,载《故宫博物院刊》2002年2期。
    49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0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史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1薛永年著,金维诺审定《晋唐宋元卷轴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2金维诺、罗世平著《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53傅熹年著《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54傅熹年《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载《文物》,1978年第11期第40页。
    55黄晓峰著《中国人物画通鉴·西园雅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6丁羲元著《艺术风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7[英]苏立文著,徐坚译《艺术中国》。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8[英]苏立文著,洪再新译《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9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1月第1版。
    60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年第1版第1次印刷。
    61王裕雄著《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62余绍宋著,江兴祐注释《书画书录解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3[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2012年12月第12次印刷。
    64丘挺著,袁运甫主编《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65张其凡、陆勇强.《宋代历史文化研究》[M].2000年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66霍然著《宋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67铃木敬著《试论李唐南渡后重入画院及其画风之演变》魏美月译收入《新美术》1989年4月。
    68李霖灿《马麟<秉烛夜游图>》,收入《中国名画研究》,艺文印书馆,1973年版。
    69詹姆斯埃尔金斯著潘耀昌顾泠译《西方美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70徐邦达著《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载《文物》,1981年第6期第。
    71顾平著《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批判》,载《美术与设计》,2001年第4期。
    72[美]杨凯琳著《王季迁读画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73徐书成著《中国画之美》。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4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1——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5劳继雄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6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唐五代宋法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77杨仁恺著《杨仁恺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8傅熹年著《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9藤固著《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11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