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面对剧烈分化的社会现实,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遵循现代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加强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把已经分化了的社会利益、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有机统一起来,消除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把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当中,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At a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he dut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ims to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eing the only the ruling par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facing the social reality which had been segregated violentl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 expand the innovation, advance with times, concentrate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ollow the general law of political party in power, follow out Deng Xiao-ping Theory,“Three Represent’s”important Thought,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ng ability in an active, effective way, join the interests, structures and ideas into a unified group, patch up the antinomy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social factors, emancipat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eness of all people into the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ctually.
引文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 1983 年版,第 51 页
    ②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9 页
    ① 杨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界》2001 年第 4 期,第 23 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8 页
    ② [美]D·P·约翰逊:《社会学原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版,第 212 页
    ① 石岩:《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导刊》2005 年第 3 期,第 12 页
    ② 陈雪:《论社会整合的基础》,《茂名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第 8 页
    ③ 杨绪盟、王江燕:《论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第 39 页
    ④ 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第 107 页
    ⑤ 刘鹏:《改革开放与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2005 年第 1 期,第 36 页
    ⑥ 李清华:《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理论前沿》2005 年第 1 期,第 23 页
    ⑦ 石岩:《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导刊》2005 年第 3 期,第 13 页
    ⑧ 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 年第 9 期,第 26 页
    ① 刘润堂:《试论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第 40 页
    ② 郭灿鹏:《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1995 年第 11 期,第 42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82 页
    ②《列宁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36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9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① 黄宏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学术月刊》1995 年第 9 期,第 12 页
    ② 转引自冯增俊、余雪莲:《课程综合化及实践形式》,《教育发展研究》2005 年第 13 期,第 21 页
    ③ 转引自胡格韦尔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学基础》,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8 页
    ④ 胡格韦尔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学基础》,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8 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7 页
    ②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8 页
    ③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8 页
    ④ 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351 页
    ⑤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4 页
    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0 页
    ⑦ 赵宏中、邹珊刚:《产学研整合创新》,《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第 73 页
    ⑧ 庞玉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整合机制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 年第 3 期,第 206 页
    ① 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 年第 12 期,第 28 页
    ② 丁伟民:《试析社会整合的理论支持》,《生产力研究》2003 年第 3 期,第 106 页
    ③ 杨超:《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岭南学刊》2004 年第 2 期,第 42 页
    ④ 刘鹏:《论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导刊》2005 年第 1 期,第 4 页
    ⑤ 石岩:《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导刊》2005 年第 3 期,第 13 页
    ⑥ 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 年第 9 期,第 26 页
    ⑦ 李保忠、石岩:《执政党的整合能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第 38 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8 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1 页
    ② [美]西显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 页
     ①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5 页
     ① 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4 页
    ② 李保忠,石岩:《执政党的整合能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38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9 页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18—119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551 页
    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82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82 页
    ① [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1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5—326 页
    ① 转引自李厚文:《国际技术经济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2 页
    ② 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 年第 1 期,第 29 页
    ③ 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 年第 9 期,第 26 页
    ① 乔耀章:《重构政府经济基础——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深度思考》,《浙江学刊》2004 年第 4 期,第 16 页
    ② 王树臣:《对政治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第 11 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264 页
    ①《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10 页
    ②《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26 页
    ③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88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5 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9 年版,第 1095—1096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7 页
    ③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 页
    ④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 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4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3、《邓小平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1994 年版。
    4、《江泽民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1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1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4、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15、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董云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6、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17、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1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9、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0、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1、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2、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年版。
    23、林炎志:《笑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4、江金权:《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2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7、董连翔:《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8、刘建军,陈超群:《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年版。
    29、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0、卢先福:《执政能力建设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赵宏中、邹珊刚:《产学研整合创新》,《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2、庞玉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整合机制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 年第 3 期。
    3、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理论学习》,2000 年第 12 期。
    4、丁伟民:《试析社会整合的理论支持》,《生产力研究》,2003 年第 3 期。
    5、杨超:《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岭南学刊》,2004 年第 2 期。
    6、刘鹏:《论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导刊》,2005 年第 1 期。
    7、乔耀章:《重构政府经济基础——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深度思考》,《浙江学刊》2004 年第 4 期。
    8、王树臣:《对政治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 6 月第 2 期。
    9、金明德:《“三个代表”与现代社会整合》,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10、杨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界,2001 年第 4 期。
    11、缪青:《爱国主义·社会整合·社会发展》,《中华文化论坛》,1995 年第 2 期。
    12、张宏志,周艳丽:《创新与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整合》,《学习与探索》,1995 年第 4 期。
    13、李金:《从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关系看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探索》,2000年第 3 期。
    14、杨文伟:《当代中国社会整合分析》,《新东方》,2000 年 11 月号。
    15、杨国荣:《道德与社会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16、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 1 期。
    17、刘鹏:《改革开放与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2005 年第1 期。
    18、任慧颖:《公民社区——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19、孔令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不断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政治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0、刘功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整合》,《社会主义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1、李尚清:《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和执掌政权功能建设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9 期。
    22、陈波:《价值失范与社会整合——现代化的一种辩证视角》,《天府新论》,2000 年第 2 期。
    23、黎民:《经济转型、观念变革与社会问题——来自社会动力和社会整合视角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24、杨帆:《利益分化与社会整合的不平衡:改革中期危机的根源》,《首都经济杂志》,1995 年第 9 期。
    25、李清华:《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理论前沿》,2005 年第1 期。
    26、王文滋:《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 年 4 月号。
    27、张永光:《论江泽民的社会整合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28、史彦虎,冀伦文:《论科技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社会整合过程》,《中国高教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29、尹雪萍:《论矛盾的社会整合功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4 期。
    30、刘明:《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福州党校学报》,2005 年第 2 期。
    31、郭灿鹏:《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1995 年第11 期。
    32、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
    33、牟广东,孙明媚:《论社会转型时期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党政干部学刊》,2005 年第 8 期。
    34、陈怀远:《论新时期社会整合三大力量的调配》,《江汉论坛》,2001 年第2 期。
    35、杨绪盟,王江燕:《论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
    36、李正东:《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整合功能》,《学术论坛》,2001 年第 1期。
    37、高剑平,樊端成:《论转轨变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1 期。
    38、乔启国:《论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任务》,《科学决策》,2005 年第 7 期。
    39、杨超:《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岭南学刊》2004 年第 2 期。
    40、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年第 9 期。
    41、杨超,李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42、刘媛:《三种社会整合方式之比较》,《学术交流》,2003 年第 4 期。
    43、袁祖社:《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天津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44、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 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学术月刊》,2001 年第 7 期。
    45、黄勇:《社会整合的战略意义及其模式创新》,《怀化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46、庞玉珍,李国华:《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型与社区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47、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年第 9 期。
    48、崔晓庚,郜世奇:《社会整合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49、戴桂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求实》,2003 年第 3 期。
    50、黄玉捷:《社区整合: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河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51、黄怡:《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整合》,《社会》,2005 年第 1 期。
    52、沙颂:《试论社区在中国城市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新视野》,2000 年第2期。
    53、黄世贤,刘雪明:《试论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党建研究》,2005 年第8期。
    54、刘润堂:《试论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55、石岩:《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导刊》,2005 年第 3 期。
    56、赵波:《我国的社会分化与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作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57、黄玉捷:《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重构》,《江西社会科学》,1997 年第 9 期。
    58、朱力:《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学海》,2005 年第 1 页。
    60、曾正滋:《寻找和谐社会的社会整合机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 年第 4 期。
    61、张兴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冲突及其社会整合》,《辽宁大学学报》1998 年第 5 期。
    62、吴梅芳:《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建设》,2005 年第 4 期。
    63、吴晓东,胡水华:《整合、和谐及发展的哲学意蕴》,《学术论坛》,2005年第 4 期。
    64、彭穗宁:《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与社会整合》,《探索》,2002 年第 4 期。
    65、韩承鹏,杨爱华:《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引擎》,《党政论坛》,2005 年第 8 期。
    66、李保忠,石岩:《执政党的整合能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67、彭穗宁:《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与社会整合》,《探索》,2002 年第 4 期。
    68、刘明合:《意识形态创新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年第 11 期。
    69、曾正滋:《寻找和谐社会的社会整合机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 年第 4 期。
    70、石岩:《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导刊》,2005 年第 3 期。
    71、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年第 5 期。
    72、郭丹:《强化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12 期。
    73、刘春兰、毕岩:《论社会转型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74、张群梅:《略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75、熊丽英:《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合理分化》,《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 6 期。
    76、沈成宏:《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 第 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