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6世纪中叶,在世界航海技术方面领先的葡萄牙人,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来到中国的澳门,并在此建立传教和贸易据点。自此中国官方第一次直接与西方接触。此后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三百年间,发生在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并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
     本文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总结成四个方面,即中西文化交流的唯一官方公开通道,开放与闭关政策互相交错,采用和平与宽容的方式接纳不同文化,中西多方位的文化交流。从以上四个角度出发,力求勾画出这三百多年间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历史上有不少文化交流,是在暴力和强制手段下进行的,而澳门却是在和平与宽容的方式下进行的,这是非常特殊的。最后简要评述,这些特异性对回归祖国后澳门的发展和建设及对当今世界各地因宗教利益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严重冲突的现实借鉴意义。
In the middle age of Ming Dynasty (about mid 16th), Portugueses , with their advanced sailing technology ,arrived in Macao of China. Here they established the basement for their missionary and trade work. From then on, Chinese official got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West for the first tim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 Macao has never interrupted until Opium War. What's more, the model of cultural exchange that happened in Macao presents obviously distinctive quality.
     In this thesis, the distinctness of East and 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 Macao between Mid 16th to Mid 19th a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unique passing way for cultural exchange, opening outside and closed-door policies, peaceful model for cultural exchange in whole perspectives. Starting with theses parts, I want to describe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in Macao from mid Ming dynasty to the Opium War, and detect the peaceful way in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text, the model of peaceful cultural exchange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conditions , and finally gets a conclusion on the influe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roduced by it to the modern Macao.
引文
① 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年,第71-74页关于该书的评介,即以此为题
    ① 《明史》卷上,第49页
    ① 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1年影印版,第61页
    ②③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第1页;《澳门记略》后序,第13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④ 《大清一统志》,卷340
    ① 邓开颂、陆晓敏:《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② 邓开颂、陆晓敏:《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③ 全汉升:《明代中后期澳门的海外贸易》,载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卷第1期,第262-263页
    ④ C.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pp. 144, 147, 153, 157, 169
    ①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册,第444页
    ② 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1年影印版,第63页
    ① 《明史》卷91,第2243页
    ② 《明史》卷75,第1849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139,第2197页
    ④ 《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卷27,第93540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231,第3373页
    ⑥ 《明史》卷93,第2282页
    ① 《清国史》卷65,第834页;连雅堂:《台湾通史》卷3,第39页,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② [明]吴桂芳:《议筑省会处城疏》,引自《明经柿文编》卷342《吴司马奏议》
    ③ 《明史·佛郎机传》,引自谭志强:《澳门主权问题始末》
    ④ 《郭给谏疏稿》,收入(清道光伍崇耀校刊)《岭南遗书》,第函(台北;文艺印书馆影印本,1968年)卷2,第13-15页,[万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疏],转引自谭志强:《澳门主权问题始末》
    ① 《郭给谏疏稿》,收入(清道光伍崇耀校刊)《岭南遗书》,第函(台北:文艺印书馆影印本,1968年)卷2,第13-15页,[万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疏],转引自谭志强:《澳门主权问题始末》
    ② 《明太祖实录》卷10上,第87页
    ③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①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②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8年
    ①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②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③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④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⑤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8-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① [德]杰塞斯:《历史上的澳门》,第9-10页
    ② 张天泽:《中葡通商研究》,第90页
    ③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47页
    ④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0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① 《广东通志》卷9,第24页
    ② 《明史》卷325,《佛郎机传》
    ③ 戴裔炫:《明史佛郎机传笺正》.第71-73页
    ①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澳门》
    ① 阿德诺·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向达:《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载《北平图书馆刊》卷10,第5号
    ② 《续文献通考》,卷120
    ③ 王临亨:《粤剑篇》卷3,《外夷志》
    ① 陈垣:《基督教入华史》,载《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4页
    ① 利玛窦1605年5月12日寄自北京的信.转引自《葡萄牙耶酥会天文学家在中国》(1583-1805)、澳门文化司署1990年版,第88-89页
    ①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形势篇),第4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②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63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③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第5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④ [法]谢耐和:《中国和基督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法]费赖之:《入华耶酥会士列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② 高智瑜、林华:《试论利玛窦的“汉化”倾向》,《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③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第8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④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77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⑤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29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①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47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页
    ①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第5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②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63页,赵春展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③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第4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④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76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⑤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76页,赵春展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⑥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72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⑦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第72页,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1] [清]龙文彬著.《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1998重印版
    [2]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3] 《香山县志》.张仲弼修.中国地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4] 《广东通志》.[清]阮元主修
    [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6]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娘编注.朱学勤校订.中华书局,1977年版
    [7] 《澳门港史资料汇编》.邓开颂、黄启臣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1]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赵春晨点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
    [2] 介子.《葡萄牙侵占澳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 全汉升.《自明季至清中叶西属美洲的丝绸之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
    [4]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5]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
    [6]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年
    [7] 黄鸿钊.《澳门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年
    [8] 元邦建、袁桂秀.《澳门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88年
    [9] 费成康.《澳门四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 黄鸿钊.《澳门史纲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 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1年影印版
    [12] 陈尚胜.《闭关与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 荣振华.《在华耶酥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14] 黄启臣.《澳门历史》.澳门历史学会,1995年
    [15] 章文钦.《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基金会,1995年
    [16] 黄晓峰等主编.《澳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1995年
    [17] 张国刚.《中西文明的碰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 蔡鸿生主编.《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 吴志良、章文钦等撰.《澳门-东西交汇第一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20] 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2] 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23] 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
    [24] 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5] 冯邦彦.《澳门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26] 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
    [27]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8] 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9] 林金水、邹萍.《泰西儒士利玛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30] 邓开颂.《澳门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1] 金国平.《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
    [32] 金国平.《西力东渐——中葡早期接触追昔》.澳门基金会,2000年
    [33] 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4] 张国刚等著.《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5]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6] 张国刚.《从中西初始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
    [37] 赵春晨、何大进、冷东主编.《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8] 金国平、吴志良.《过十字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4年
    [39] 费成康.《澳门——葡萄牙人逐步占领的历史回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0] 张廷茂.《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史》.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41] 韦庆远.《澳门史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 谭世宝.《澳门历史文化探真》.中华书局,2006年
    [1] 王树槐.《卫三畏与中国丛报》.林治平主编《近代中国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年
    [2] 朱杰勤.《葡萄牙人最初来华时地考》.《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 黄鸿钊.《明代的海外贸易》.《中学历史教学》.第5期,1986年
    [4] 赵旭.《明季中葡关系述略》.《历史知识》.第5期,1987年
    [5] 胡代聪.《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冲突和选择》.《外交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1989年
    [6] 黄启臣.《16至19世纪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特殊方针和政策》.《学术论坛》.第6期,1990年
    [7] 黄国安.《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学术论坛》.第6期,1990年
    [8] 施存龙.《明清时期澳门港的特有地位及葡萄牙独占后的演变》.《中国水运史研究》.第13期,1991年
    [9] 黄启臣.《十六至十八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汇(兼论澳门是文化交汇的桥梁)》.《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1991年
    [10] 费成康.《重评澳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学术月刊》.第8期,1993年
    [11] 庄国土.《略论早期中国与葡萄牙关系的特点(一五一三-一六四三)》.《文化杂志》.澳门.第18期,1994年3月
    [12] 黄启臣.《澳门历史研究刍议》.《文化杂志》.澳门.第19期,1994年6月
    [13] 朱亚非.《明代中葡关系与澳门之地位》.《史学集刊》.第4期,1995年
    [14] 陈尚胜.《澳门模式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中国史研究》.第1期,1998年
    [15] 吴志良.《从澳门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开放时代》.第3、4期合刊,1997年
    [16] 黄庆华.《早期中葡关系与澳门的开埠》.《史学集刊》.第4期,1997年
    [17] 黄鸿钊.《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澳门与东西文化交流》.《澳门研究》.第7期,1998年3月
    [18] 许年友.《澳门与中外文化交流》.《东南亚研究》,1998年4月
    [19] 朱亚非、刘文涛.《东西方交流的枢纽与门户—论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的历史地位》.《世界历史》.第1期,1999年
    [20] 黄晓峰.《澳门在中西关系中的“特区”作用》.华侨大学学报.第2期,1999年
    [21] 罗勇.《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赣南师院学报.第4期,1999年
    [22] 彭顺生.《试论鸦片战争前300年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贡献》.《史学月刊》,第5期,1999年
    [23] 谭世宝.《澳门开埠的若干历史问题》.《学术研究》.第8期,1999年
    [24] 段宝林.《澳门文化的中西交融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25] 万明.《中国与欧洲:澳门的特殊历史作用》.《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26] 张廷茂.《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第1期,2000年
    [27] 张廷茂.《澳门史葡文史料举要》.《中国史研究动态》.第9期,2000年
    [28] 黄启臣.《澳门主权问题的历史审视(1553-1999)》.《文化杂志》.澳门.第40、41期,2000年春夏季
    [29] 李宜霞.《从明朝到民国历代政府在澳门问题上的失误》.《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0年
    [30] 夏泉.《明代的澳门与早期中葡关系》.《东南亚研究》.第4期,2000年
    [31] 吴志良.《澳门历史研究述评——兼谈中国与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之沟通》.《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2002年
    [32] 刘小萌.《海禁与开放》.《中国海关》.第2期,2002年
    [33] 徐晓望.《澳门中西文化交融四百年的启迪》.《文化杂志》.澳门.第44期,2002年秋季刊
    [34] 黄启臣.《澳门是“西学东渐”的桥梁》.《文化杂志》.澳门.第44期,2002年秋季刊
    [35] 石元蒙.《明清时期中葡航海比较及中西文化交流》.《甘肃理论学刊》.第3期,2003年
    [36] 陈天权.《澳门,中国最早的西方》.《中外文化交流》.第12期,2003年
    [37] 杨翠微.《葡萄牙进驻澳门时中葡两国的形势与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2004年
    [38] 施存龙.《澳门的西方地名Macau、Macao由来考辨》.《文化杂志》.澳门.第51期,2004年夏季刊
    [39] 梁碧莹.《广州在早期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赵春晨等编《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0] 李浩.《美国来华传教士第一人—裨治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
    [41] 刘菲菲.《<澳门记略>中所辑诗词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增刊,2006年,第37卷
    [1] [瑞典]龙思泰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
    [2]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英]博克塞编辑翻译.《十七世纪之澳门》.香港亚洲有限公司出版,1984年
    [4] [美]博克萨著.黄鸿钊等译.《16-17世纪澳门的宗教和贸易中转港之作用》.姚楠主编,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5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5] [葡]布拉章.《葡萄牙和中国外交关系史的几点补充》.《文化杂志》.澳门.第18期,1994年3月
    [6] [葡]冼莉萨.《澳门历史概述》.《文化杂志》.澳门.第19期,1994年6月
    [7] [葡]阿尔维斯著,夏莹译.《澳门开埠后葡中外关系的最初十年》.《文化杂志》.澳门.第19期,1994年6月
    [8] [葡]施白蒂著.小雨译.《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年
    [9] [葡]冼莉萨.《澳门——作为中国首席永久交汇点》.《文化杂志》.澳门.第29期,1996年12月
    [10] [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11] [葡]弗洛雷斯著.盛力译.《葡萄牙染色体——16-18世纪澳门特色的形成》.《文化杂志》.澳门.第49期,2003年冬季刊
    [12] [葡]塞亚布拉.归祖勤译.《16-17世纪澳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关系》.《文化杂志》.澳门.第50期,2004年春季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