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意识和原始情欲与近世白话小说的形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沈从文(1902-1988)小说的乡下人意识与原始情欲,两个最突出的风格和母题为主线,对比近世(13-19世纪)白话小说文人俳谐滑稽的形态以及嗜好情欲的母题。两者的对比和其中抒情叙事的形式有关。沈从文“抽象抒情”的书写形式和近世文人“重省传统的抒情人生观,以叙事新形式涵盖更广阔的经验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抒情传统的意义。乡下人意识和俳谐滑稽,以“童心”的视角构成了特殊的反讽文体;而原始情欲和“嗜好情欲”的母题,深具主体性和个体自觉的情境。以叙述学观点来看,反讽文体是“镜子文本”,在现实抑制下失却主体性的个体,以复述和复写故事展现故事世界里不断延伸的生命力。情欲的母题则是个体推开虚空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从自然人性上反观“生命”。这样的风格和母题,诉诸“内在化”或心感,以抒情形式“保存自我现时的经验”为作品的本体或内容。
     乡下人意识和俳谐滑稽呈现出愚騃、谐趣和孤独的生命情境。书写者以这样的形态作为假面,观看人性和现实。这样的文体尝试以故事叙述表现出与正统话语的相对,寻求个体生命的自觉。两刻《拍案惊奇》、《金瓶梅词话》以及《红楼梦》的本色,初心、真假诡谲、痴顽净洁的文体本质,和沈从文的小说乡下人意识的抒情视角皆具有这样的生命自觉。
     原始情欲的母题以抒情的心理,探寻乡下人、自然人或近世所谓真人“指向社会生活的私人领域的原初标志”。在人性的姿态和情欲压抑之间,沈从文小说和《金瓶梅词话》都执意从黑暗、丑陋、卑鄙猥琐中探寻其庄严华丽;沈从文“抽象抒情”的修辞,欲“弥合声音和符号之间的鸿沟”来粘合虚和实之间的罅隙则和《红楼梦》在真假、情欲道德、抑制狂放之间寻求平衡,具有共同的审美意识。它们都以情欲的本身面目来排拒色情意识,尝试保有“干净清白”或“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抒情叙事的风格和母题,在沈从文意识到的“故事复述”当中展开近世白话小说和现代小说“说故事者的空间”。这个故事空间在近世被视为“奇书”,在沈从文则是一个书写者的“边城”。这个边界的风景隐喻文人内心欲超越的界域。从近世白话小说到沈从文,运用许多故事本源重新创作的叙事形态,借原型批评来概括,则是人类集体文学想象的实践。在这样的想象当中,一个民族以及其个体的生命随着故事的重创,得以再生。从这点本论文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继承近世白话小说抒情叙事的真正意义。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compare the rural folk conscious-style as well as the erotically primitive-motif of Shen Congwen(1902-1988),with the style of mockery comic and boldly erotic in vernacular novels from the Pre-modern(13th-19thcentury). Both the Modern and the Pre-modern "literalists" share a common lyrical form of narrative.While Shen used the abstraction of the lyrical form to portray the humanistic compassion of mankind,the Pre-modern literalists employed the aestheticism of the lyrical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ritings in a narrative way to enhance the depiction of life's experiences in a broad perspective.Both Shen's rural folk conscious-style and the mockery comic style of the Pre-modern literalists allowed each to ironicize life's experiences in childish naivety relevant to each historical context.In addition,the erotic motifs in both cases raise the subjectivity and self awakedness.From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Narratives,ironic literature is form of "mirror-text" that helps one to see his subjectivity within the suppressions ruling his life.Repetitive story telling maintains one's " will to live".Erotic plots in the narrative stories represent life's natural drives and in essence promotes the use of ones own experience to fulfill one's own meaning in life as opposed to being blindly led by strict ethics and empty knowledge.The style and motif of lyrical writing require an internalization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In this thesis,a comparison of the novels by Shen Congwen to that of the vernacular novels of Pre-modern:Pal An Jing Qi(Amazing Tales),Jin Ping Mei(The Plum of the Golden Vase) and Hong Lou Meng(Dream of The Red Chamber),reveal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common in the life situations of the authors and that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tales:foolishness,funny and isolation.The Modern and Pre-modern lyricists used these characters as masks to face the realities of their period,in other words,to oppose generally accepted beliefs and instead,evaluate life with childish naivety.
     From analysis of the eroticism in the novels by Shen to that in the vernacular novel Jin Ping Mei,it is proposed that authors from thes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ere making an artists impression of life's solemnity and magnificence through the dark,evil and crude side of human nature.Besides the comparison of Shen's novels with Hong Lou Meng shows both analyzation employed the lyrical narrative form to express the opposite nature of abstraction versus reality,prudence versus eroticism and the inhibited versus the bohemian.Instead of the Pornography way of writing,the authors presented a clean,beautiful,healthy and natural way of life that does not oppose basic human na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hen Congwen's novel Bian Cheng(The Border Town ), I am reminded of repetitive story telling and the Pre-modern vernacular stories,were all in a space that is the border.This is a metaphor of the border in one's mind that one tries to cros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Northrop Frye,repetitive stories is like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of human minds.In this respect,one can deduce that the message of the lyrical narratives of Modern and Pre-modern stories could be to maintai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whereby to raise the individual self awareness.In this point of view,this thesis shows the meaning of inheritance between Chinese modern novels and Pre-modern vernacular novels in such lyrical form of narrative.
引文
1 梁秉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陈炳良《中国现代文学新貌》,台北:学生书局,1990:135.
    2 引自[美]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黄启贵等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1.另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实也受宋元书画的影响,参<短篇小说>及张海英<论沈从文小说的气度与宋元文人画>.《中国文学研究》2001,第一期:66-71.
    1 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 参夏志清<沈徒文>.《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85:161-179.
    2 参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3-918.
    3 参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沙:岳麓书社2006:259-284.
    4[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29.另参Jaroslav Prusek“Subj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in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ed.Leo Ou-Fan Lee(Bloomington:Indiana Univ.Press,1980):1-28.
    5 梁秉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陈炳良《中国现代文学新貌》.台北:学生书局1990:135.
    6 诗化和王德威说的诗学部不是单指狭义的诗歌美学和规则,而指一切有关既以语言作为实体又以它作为手段的作品和创作。蕴含着隐喻和象征,是对文学的思索。按托多洛夫,古代中国、印度和古代希腊同时或更早,就具有这样的文学思索。参王先霈等主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33.
    7 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83.
    1[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5.
    1[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
    2[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0.
    3[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6-7.
    1 梁秉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陈炳良《中国现代文学新貌》.台北:学生书局1990:118.另普实克先生所提到的清代文人作品有:《红楼梦》、《野叟曝言》、《镜花缘》、《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浮生六记》等等.
    2 两则引号中的文字皆引自[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2.
    1[捷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0.
    2 梁秉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陈炳良《中国现代文学新貌》.台北:学生书局1990:120.另见Ralph Freedman "nature and forms of the lyrical novel" in The Lyrical Nov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1963):1-17.
    3 参高友工<中国叙述传统中的抒情境界>.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219.
    1 高友工<中国叙述传统中的抒情境界>.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3.
    2 Ralph Freedman "nature and forms of the lyrical novel" in The Lyrical Novel,(Princeton:Princeton Uni Press,1963):16.
    1 <一个母亲>序.《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
    1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6.
    2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419.
    3 <答凌宇问>.《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20.
    1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2.
    2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27.
    3 <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11,217.
    4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0.
    5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67.
    1 <情绪体操>.《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327.
    2 <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59-260,265,267.
    3 <看红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3.
    4 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6、880。
    5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86.
    6 聂华苓把乡下人作为沈从文书写的特殊焦点(focus).Hua-Ling Nieh.SHENCONG WEN.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65.
    1 <烛虚>五.《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8.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5-286.
    3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26.
    1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95.
    2 “再从宋元以来中国人所作小幅绘画上注意.我们也可就那些优美作品设计中,见出短篇小说所不可少的慧心和匠心”.<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26.
     3[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国叙事学》导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5.
    1 <茶铺>.冯文炳《废名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14.
    2 “非叙述性特质”参[美]考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0-48.
    3 <月下小景>题记.《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2.
    1 《虚烛》五.《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81。
    2 Hua-Ling Nieh.SHEN CONG WEN.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78.
    1 <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3.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3-274.
    1 <四门六日>.《沈从文全集》第19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8.
    2 <虹桥>.《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88.
    3 <虹桥>.《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97.
    4 <虹桥>.《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97.
    5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0.
    6 <看红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7.
    1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27.
    2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84.
    3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3.
    4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7.
    5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95.
    1 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4.
    2 2008年12月19、20日听陈建华先生当代诗歌讲座,他在最后的讨论中提到:首先不要区分什么是倒退的,什么是进步的……这样的观念。
    3 <摘星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69.
    1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28-530.
    2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35.
    3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36-537.
    4 真正显示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独立而成整体的思考,是1930年以后的创作。1928年8月《柏子》的问世,便成了他的早期小说前后两个阶段的分界线。见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沙:岳麓书社2006:173,175.
    1 苏雪林<沈从文论>.刘洪涛等《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83,184-185.
    2 苏雪林<沈从文论>.刘洪涛等《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91.
    3 苏雪林<沈从文论>.刘洪涛等《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87-188.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7.
    2 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4-875.
    1[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7。
    2[美]金介甫,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222.
    1[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7.
    2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2.
    3[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1.
    1[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103.
    2 <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97-398.
    3 徐继曾译柏格森《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5.沈先生也在《阿丽丝中国游记·水车的谈话》中提到“笑”和柏格森.《沈从文全集》第3卷:245.
    4 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科》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83.
    1 苏雪林<沈从文论>.刘洪涛等《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90.
    2 <湘行书简·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187-189.
    1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2.
    2 本论文引黄霖校点以庚辰本为底本再以它本补足的《红楼梦》.济南:齐鲁书局1994:上277,291,292.另参照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以及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3 黄霖校点《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35.
    4 <我读的一本小说和一本大书>.《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11.
    5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
    1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沈从文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9.
    2 孟繁海,孟原校注《王刻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1998:29.
    1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2.
    2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3.
    3 李贽《焚书》卷二<杂述>.<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26.
    1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2.
    2 <凤子·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03.
    3 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25.
    4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15.
    1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26.
    2 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赞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24.
    3 <叙小修诗>.[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7.
    1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535.
    2 <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71-72.
    3 《水浒评论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37.
    1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5.
    2 《水浒评论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37.
    3 <边城·新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60.
    1 <生命的沫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8.
    2 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160.
    1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91.
    2 <长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91.
    3 黄霖校点《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2.
    4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66.
    1 黄霖校点《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6.
    2 <一个母亲>序,《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
    1 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第一卷.(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人安株式会社1963:1-6.
    3 <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72.
    3 <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50.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1744-1745.
    2 《文选》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从军》李善注“袖中有短书”:桓子新论曰:“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1 倪豪士<中国小说的起源>.倪豪士《传记与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7:1-21.1985年发表于台湾《古典文学》第七集。
    2 前野直彬,種行憲譯<中国小说的起源>.幼狮期刊叢书113《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第一輯,臺北:幼狮.
    1 郭璞《山海经·刘秀山海经表》.《道藏》第21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83.
    2 郭璞《山海经·序》.《道藏》第21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83.
    3 郭璞《山海经·序》.《道藏》第21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82.
    1[德]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
    1[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85-324.
    2[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第二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0-47.
    1 林冈《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
    2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43.
    1 胡适<吴敬梓传>.《胡适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1-72.
    2 <张协状元>.《永乐大典》第六册13991卷戏文.北京:中华书局1980:6049-6070.
    3[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12.
    1 《水浒评论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37.
    2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4.
    1〈艳阳词〉,〈温裴黜〉记俳优周季南、季崇、刘采春在民间卖艺。见范虑《云溪友议》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308-1309.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记李龟年流落坊间。见《太平广记》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01(2008重印):1549-1550.
    2孟元老《梦华录》.明陶宗仪《说郛》卷九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38-1241。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6-17.
    1 葛永海《古代城市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0.
    2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5-336.
    3 谢枋得《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台湾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84册:870-871.谢此序所谓的八娼九儒十丐,更多是明喻读书人的气运不昌,强调“马之曰千里者岂献勒辔策所能羁”的气概,文章有提到元主提携儒生,但看来更多只管制的意思,因此借伯载薄科举程文不为的态度声明一种真正读书人的气概,颇似《儒林外史》的口吻。这或并不能说明元主“轻儒”,反而看到儒者寻不着知己,自行隐遁而无为的迹象。
    4[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卷八十一〈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3459,2015.
    5[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德辉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3823-3825.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89.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2.
    3[明]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10.
    4吕妙芬《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清华学报》新二十九卷二期1999:167-203.
    5王龙溪〈天泉证道纪〉原句为: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陈来先生从王畿思想和佛家的关系认为“有善无恶为心之体”是其突出的观念。见:方祖猷《王畿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9.
    1李贽《焚书》卷一〈书答·答邓石阳〉.《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9.
    2林冈《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3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卷九〈于是仲明论学书〉,卷十一〈沈学子文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40,164-165.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17.
    2余国藩先生〈阅读红楼梦〉一文强调回应其中“文本的修辞”.李奭学编译余国藩《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北京:三联书店2006:22.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18.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19.
    1“只缘主司误以怜才为心,曲收好奇新进以致如此”《明神宗实录》卷三七○:6925.
    1《滑稽列传》.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第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423.
    2《滑稽列传》.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第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507。
    3[元]关汉卿,吴国钦校《关汉卿全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604.
    3[明]冯梦龙《古今笑自叙》.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656-657.
    2[明]〈广笑府序〉.尔弓校点冯梦龙《广笑府》.湖北:荆楚书社1987:1-2.
    3[日]中野美代子,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70.
    1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96-97.
    2〈叙小修诗〉.[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8.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26.
    3[美]艾梅兰,罗林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几所生成的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9-83.
    1[日]中野美代子,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47-48.美代子先生甚至把笑笑生和法国萨德侯爵相比,前者的隐蔽(对美代子来说是自我幽禁)和后者的宣扬,导致明哲保身和监禁两种不同的后果,也引致两种文化自由的实践范围。见页49。
    2[美]韩南,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8-13.
    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第六章.北京:三联书店1995:291-395.
    1[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第三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5-75.
    2[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导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5.
    3[美]艾梅兰,罗林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几所生成的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美]艾梅兰,罗林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几所生成的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3.
    2同上
    3[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第三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55-97.
    4中野美代子引石川淳子《关于虚构》.[日]中野美代子,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82.
    5[日]中野美代子,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33。
    1[法]柏格森《笑》第二章.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45-69.
    1见吴先伍对柏格森对中国近代哲学影响的研究.《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柏格森与中国近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9.
    3[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4[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0.
    5[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
    1[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
    2[法]昂利·柏格森,肖律译《创造进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66.
    2同上:294.
    3[明]王畿,吴震编校《王畿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99.
    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册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766,795.
    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4.
    1按朱光潜“定性”即理念由普遍概念转化为具体客观事物。
    2[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1-255.
    3李艳梅.童庆柄等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10.
    1高友工〈中国文化中的抒情美典〉.《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96-101.
    2〈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95.
    1[英]D.C米克,周发祥译《论反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99.
    1〈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68.
    2[英]D.C米克,周发祥译《论反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29-30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沙:岳麓书社2006:131。
    4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见《沈从文小说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0、65。
    1〈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5.
    2〈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6.
    1〈新文人与新文学〉.《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69.
    2〈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24.
    3见〈烛虚〉: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治,受它的处置。 《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7.
    1〈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24.
    1〈长河题记〉.沈从文《长河》.香港:开明书店1949:5.
    1 王德威认为用二元对立的观点分析沈从文小说并不足以显现其魅力所在。参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宋明炜译.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4-875.
    2《边城》题记.沈从文《边城》.香港:开明书店1943:2-3.
    1[英]D.C米克,周发祥译.《论反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101.
    2《边城》题记.沈从文《边城》.香港:开明书店1943:3-4。
    1〈生〉.《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08.
    1[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84重印):144,408.
    2[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84重印):133.
    1[英]约翰·伯格,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台北:麦田2005.
    2陈建华〈欲的凝视:《金瓶梅词话》的叙述方法、视觉与性别〉.《中国学术》第二十三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9.
    1〈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46.
    1〈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2-23.
    2〈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84.
    1[美]金介甫,虞建华等译《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37.
    1 郁达夫〈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刘洪涛等《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54.
    2 Hua-Ling Nieh.SHEN CONG WEN.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78.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594.此书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
    2〈新废邮存底〉六.《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1.
    3 周作人讲校,邓恭三记录《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2:43.
    另参〈叙小修诗〉.[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7.
    1〈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2.
    2[美]金介甫,符家钦泽蔓《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2-53.
    3[美]金介甫.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8.92.
    1 尹恭弘《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5-6.
    2〈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2.
    3〈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3.
    4 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明]凌蒙初编著.尚乾,文古校点《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社1995:1.
    1 高友工.〈中国文化中的抒情美典〉.《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93.
    2〈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2.
    3〈致沈荃〉.《沈从文全集》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423.
    1〈宋人演剧的讽刺性〉.《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6.
    2〈宋人演剧的讽刺性〉.《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66.
    3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507.
    4〈宋人演剧的讽刺性〉.《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69.
    1〈宋人谐趣〉.《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47.
    2〈宋人谐趣〉.《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51.
    3〈宋人谐趣〉.《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51.
    1〈宋人谐趣〉.《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54.
    2《长河》题记.香港:开明书店1949:6.
    3[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2.
    4[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7.
    5[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664:21.
    1[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3.
    2[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12.
    3[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9.
    4〈黑·青色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190.
    1〈黑·青色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180.
    1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159.
    2沈从文廿年代末,模仿日本俳谐《狂言》写成〈赌徒〉、〈霄神〉、〈鸭子〉等剧。沈从文有一段时间也喜作《狂言》.
    1[英]D.C米克,周发祥译《论反讽》.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32.
    另参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07、286.
    2“化了装的人是滑稽的,被别人认为是化了装的人则更加滑稽,推而广之,不仅是人的化妆,而且是社会的化装,甚至自然的化装也都足要变得滑稽的”。[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28.
    3陈健宏.〈沈从文小说中的叙述模式与情况反讽〉.《中外文学》,2000/5,第28卷第12期:61.
    4陈健宏.〈沈从史小说中的叙述模式与情况及讽〉.《中外文学》,2000/5,第28卷第12期::44.
    1这个术语取自法语mise en abime(落入深渊)。[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谭君强译《叙述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66-68.
    2[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谭君强译《叙述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62-88.
    3〈从文自传〉附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78.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40.
    1[明]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张业整理《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26.
    2〈生命〉.《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96.
    3〈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0.
    4〈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3.
    5〈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4.
    1参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宋明炜译.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73-918.
    2《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69.
    3《小说与社会》.《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31-132.
    1《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15.
    2绿天馆主人《喻世明言序》.冯梦尼《喻世明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1-2.
    3根据韩结根先生研究指出两拍的蓝本和《亘史》和《广艳异篇》有很大关系.参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淩濛初《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6.
    5《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8.
    1《新废邮存底》二十五.《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74.
    2《怀化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64.
    3《断虹》.《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61.
    1.淩濛初卷之九《莽儿郎惊散新莺燕 龙香女认合玉蟾蜍》.《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73-477.
    1〈参军〉.《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88-390.
    1此处引韩南有关凌濛初的评论,自《中国白话小说史》第七章.[美]韩南著,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089:134-157.
    1《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3.
    2《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序.《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46.
    1《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沈从文文焦》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58-359.
    1《医生》.《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78-179.
    2[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9.
    3《凤子》.《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72.
    1[美]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1月:99,100.
    1[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谭君强译.《叙述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62-88.
    2绿天馆主人《喻世明言叙》.冯梦龙《喻世明言》.济南:齐鲁书古社1995:1-2.
    1《月下小景》题记.《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3.
    1 淩濛初卷二十九《通闺闼坚心灯火 闹囹圄捷报旗铃》.《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古社1995:541-542、551、554.
    2《雨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4-95.
    1《采蕨》.《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90-192.
    2 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淩濛初《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8.
    1《新文人和新文学》.《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70.
    2《一个母亲》序.《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90.
    3《小说与社会》.《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32-133.
    4〈叙小修诗〉.[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8.
    1 卷之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飚 焦文姬生仇死报》.淩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89.
    2 卷之三十一《行孝子到底不简尸 殉节妇留待双出枢》.淩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481.
    3《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4.
    1《会明》.《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69.
    2 淩濛初卷之十一《袁尚宝相术动名卿 郑舍人阴功叨世爵》.《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古社1905401-402.
    1《会明》.《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0.
    1〈青色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180.
    2 尹恭弘《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207-221
    1〈哨兵〉.《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28-129.
    2 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80-81,104.
    1《金瓶梅词话》第五卷第八十七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轮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152-153.
    2〈凤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08.
    1〈凤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04.
    1〈旅店〉.《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9-310.
    1〈雨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1-92.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四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963:97.
    1〈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22、224.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八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187-189.
    1〈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24.
    2 浦安迪语、夏志清语.见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121;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92.
    3〈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3.
    1〈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6-247.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卷第二十三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64.
    1〈槐化镇〉 《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3.
    2〈媚金·豹子·与那羊〉.《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95.
    3〈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2.
    1 高友工.〈中图文化中的抒情美典〉.《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93
    2〈分/瓜爮斝和点犀乔/皿).《沈从文全集》第3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85-291.
    1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社1985:125-126.
    2 〈四月六日〉.《沈从文全集》第19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8.
    1〈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1.
    1 <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1-152.
    2 <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6.
    3 <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2.
    1 <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厂州:花城出版社1982:249.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6.
    3 黄霖校《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10,11.
    1 <喽罗>.《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14.
    2 <虎雏在遇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2.
    1 <论落花生>.《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05.
    2 <黑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16.
    1 <青色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8.
    2 黄霖校《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298-299.
    1 <美与爱>.《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377,378.
    2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沈从文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8.
    3 <医生>.《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
    1 <夫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92-393.
    2 <阿黑小史>.《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244、245-246.
    3 <雨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3.
    1 <媚金·豹子·与那羊>.《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94.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93.
    1 参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义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41.
    2 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123-124
    3 同上:144.
    1 参宋明炜译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914.
    2 本论文的原始情欲一词近弗洛伊德性要能或原欲(libido)之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认为这是人格动力的本源,是一种性趋力,都带有性的色彩;荣格(Carl Jung 1875-1961)则认为可以把性本能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并偏向柏格森生命物质中非物质的活力。参见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和自恋>.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4.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4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52.篇章用“情欲”、“爱欲”这样的词则偏向弗洛伊德所谓的(erotic、eros),满足性欲(sexuality)的爱,包括原欲的类型:性欲(erotic),自恋(narcissistic),强迫(obsessional).参见弗洛伊德(力比多类型).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71-172.
    3 吴立昌《沈从文一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14.
    4 <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10.
    5 色情称译自希腊语Pornography。廖炳惠认为是刻意誇张性能力与器官,表达出某种性别(通常是男性)的滥用力量,去侵犯、强暴、侮辱、醜化另一个身体。参见廖炳惠<色情文学:历史回顾>,《联合文学》.台北:1991:150-152。
    1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
    2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2.
    1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8.
    2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3.
    3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
    4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
    1 <我的小学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6.
    2[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45.
    3[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46.
    4[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46.
    1 <入伍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3.
    1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40.
    2[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53-54.
    3 <我的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14.
    1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24.
    2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37.
    1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38.
    2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26.
    1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28.
    2 《隋唐演义》第十二回、《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五回等都有这样的寓意。有些作“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3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38-339.
    4 <卒伍>.《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39.
    1 <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303.
    2 <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302.
    1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81.
    2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14.
    1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14-115.
    2 <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25.
    3 <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09.
    1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4.
    2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83.
    3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70.
    4 <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328.
    1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小林实弥影印《金瓶梅词话》第一卷.东京:株式会社大安1963:4、6-7.
    2 <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8.
    3 <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50.
    4 张竹坡<冷热金针>,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65.
    1 <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51.
    2 <断虹>引言.《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53.
    3 <董思白>.[明]袁宏道着,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9.
    1 张竹坡<竹坡闲话>.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56-57.
    2 <怀化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64.
    3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77.
    1 见沈从文<分/瓜瓟斝和点犀乔/皿>.《沈从文全集》第3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85-291.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4.
    3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5.
    1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86.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捷克]普实克,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义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2.另参Jaroslav Prusek "Subj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ed.Leo Ou-Fan Lee(Bloomington:Indiana Univ.Press,1980):11.
    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捷克]普实克,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7.(英版:15)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捷克]普实克,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28.(英版:27)
    1 郭洙若<斥反动文艺>.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89.
    2 《新民报》记者<莫辜负了思想自由>.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98.
    3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27.
    4 <我的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30.
    1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40.
    2 张竹坡<金瓶梅寓意说>.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59.
    1 弗洛伊德1915年《论潜意识》里建构一个潜意识概念,是他们的研究发现的“经过变形和转化成意识的部分”,并认为所有被压抑的东西肯定处于潜意识当中虽然潜意识的内容未必都是被压抑的东西。(347-348)在前一时概念中他提出潜意识情绪的重要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和潜意识在争取对情感优先控制的争斗,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有时某些领域的影响力会相互区分开来,有时各种作用力会相互交混,难以分辨”。(356)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347-372。
    2 <都市一夫人>.《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25.
    3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66.
    4[美]浦安迪,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书店2006:65.
    1 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360-361.
    2 <长夏>.《沈从文全集》第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62,363.
    1 <雨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0.
    2 <柏子>.《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8.
    1 <雨后>.《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5.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卷第廿七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168-169.
    3 同上:第一卷第六囘:133.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卷第七十九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第四卷第七十九囘:751.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卷第七十七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644-655.
    1 抢红胜者各擲出四来,第六十囘两人也抢红,西门庆掷得四,应伯爵见了说:“哥,今年上冬,管情高转加官,主有庆事”。抢红以得四主吉利,在这里看来是反语,“四”更接近为“死”的双关。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一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35-36.
    3[美]浦安迪,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书店2006:132-133.
    1[美]艾瑟哈婷,蒙子等译《月亮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08.
    2 <长夏>.《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8.
    1 <旅店>.《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4.
    2 <旅店>.《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6.
    3 <夫婦>.《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90.
    4 <夫婦>.《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93.
    1[美]浦安迪,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书店2006:104.
    2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92.
    3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卷第二十九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217.
    4 Hua-Ling Nieh.SHEN CONG WEN[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69.
    1<旅店>.《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9.
    2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361.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卷第五十八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506.507.
    2 同上:第五十四囘:394.
    1 <凤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00.
    2 <都市一妇人>中的妇人原型如果不是潘金莲,也至少出自《金瓶梅词话》塑造的各种女人的原型。不但是沈从文,七十年代让白先勇闻名的<永远的尹雪艳>就和<都市一妇人>有相似的意象,只是更明显的突出了类似西门庆和郑爱月“抢红”的情节,把女子吸血鬼那样的歇斯底里表现无遗。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十二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284-285.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十七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M].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396.
    1 <凤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04.
    1 <节日>.《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48-349.
    2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卷第七十九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755.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十二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266-267.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十九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455.
    1 <夫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87,389.
    2 <巧秀与冬生>.《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67-368.
    1 <巧秀与冬生>.《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69-370.
    1 <生>.《沈从文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07.
    1 <夫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86.
    2 <夫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084:388.
    3 <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05.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四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90-91.
    1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30、331、334.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卷第四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90-91.
    1 <柏子>.《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99-100、102.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卷第七十九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754.
    1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71.
    2 <烛虚>5.《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085:278.
    1[法]李维斯陀,王维兰译《神话与意义》.台北:时报出版社1982:54.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卷第二十六回.(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153-154.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下,济南:齐鲁书局1994:1085-1086.
    1 <巧秀和冬生>.《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69-370.
    1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0、75-76.
    2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0、75-76.
    3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2.
    4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084:273.
    5 <断虹>.《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61.
    1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6.
    2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0.
    1 <重君>.《沈从文全集》第1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403.
    2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483.
    3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107.
    4 <重君>.《沈从文全集》第1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405.
    1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36-337.
    2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41.
    1 <看虹录>.《沈从文全集》第10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330-331.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510-512.
    1 其实在艳情小说中这样的角色不缺,《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的角色反而是以普通的人为主角,并非传奇人物。这又和沈从文的乡下人这种普通角色相契。
    2 胡适<红楼梦考证>.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00.
    3 <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88.
    1 《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38.
    1 《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39.
    2 <传奇不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03.
    1 <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0-151.
    2 <山鬼>.《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0-153.
    3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下.济南:齐鲁书局1994:1717.
    1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3,171-172
    2 <长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89-290.
    3 <生命的沫>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8.
    1 <菜园>.《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79.
    2 <菜园>.《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2002:278-287.
    3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786.
    1 <龙朱>.《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63.
    2 <神巫之爱>.《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51.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756.
    2 <龙朱>.《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77-378.
    3 <龙朱>.《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68.
    1 <虎雏>.《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49.
    2 <湘行散记>.《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02.
    1 <虎雏>.《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7.
    2 <湘行书简>.《沈从文全集》11.太原:北岳文艺2002:191.
    1 <喽罗>.《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14.
    2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142-143.
    3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174.
    4 <喽罗>.《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12.
    1 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24-142.
    2 <烛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79.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93.
    2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479-480.
    3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4.
    1 <我的教育>.《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30.
    2 水云:美丽总使人哀愁。<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77.
    3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96.
    4 宋梅洞《娇红记》.参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著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1.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上.济南:齐鲁书局1994:398.
    1 <渔>.《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7.
    2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沈从文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P3:48.
    3 <医生>.《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1,198.
    1 <怀化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61.
    2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下.济南:齐鲁书局1994:977.
    3 <篁君日记>.《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02.
    1 <静>.《沈从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56.
    1 黄霖校点庚辰本《红楼梦》下.济南:齐鲁书局1994:1097-1098.
    1 《边城》题记.《边城》.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月:2-3.
    2[捷克]普实克,李燕乔等译<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28(英版27)
    3 《边城》新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60.
    1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5.
    2 《长河》题记.《长河》.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门:3-4.
    1 <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0-281、282-283、295-296.
    2 城谷武男<边城主题考>.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37.
    1 郑毓瑜《文本风景》.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18.
    2 沈从文.《边城》题记《边城》.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月:123.
    3 郑毓瑜《文本风景》.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18-19.
    1 城谷武男<边城主题考>.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43-645.
    2 郑毓瑜《文本风景》.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23.
    3 沈从文《边城》新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60.
    1 《边城》.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月:3-4.
    2 《边城》.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月:37-38.
    1 <说故事的人的故事>.《沈从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28.
    1[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5-47.
    2[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75.
    1[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76.
    1[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04-105.
    2[美]金介甫,符家钦译《沈从文传》1-2-4-7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1[加]诺斯洛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39-40.
    2 《边城》.香港:开明书店三十二年九月:163.
    1 <巧秀与冬生>.《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81.
    [1][加]弗莱著(Northrop Frye),陈慧等译《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法]昂利·柏格森(Henry Bergsen),肖律译《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英]D.C米克(D.C.Muecke),周发祥译《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4][德]黑格尔(Friedrich Hegel),朱光潜译《美学》四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美]韦勒克(Rene Wellek)与沃伦(Austin Warren),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卡西尔著(Enst Cassirey),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
    [7][法]李维斯陀(Claude Levi-Strauss),王维兰译《神话与意义》[M].台北:时报出版社,1982.
    [8][美]艾瑟哈婷(Mary Esther Harding),蒙子等译《月亮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
    [9][英]约翰·伯格(John Berger),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M].台北:麦田,2005.
    [10][法]柏格森,徐继增译《笑》[M].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
    [11][荷]米克巴尔(Mieke Bal),谭君强译《叙述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12][美]艾梅兰(Maram Epstein),罗林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几所生成的意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
    [14]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5]周作人讲校,邓恭三记录《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平:人文书店,1932.
    [16]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7]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8]余国藩,李奭学编译《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9]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0]王继志《沈从文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1]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22]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3][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4][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25][美]倪豪士(Nienhauser William H.)《传记与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日]中野美代子,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27]凌字《从边城走向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8][美]金介甫,符家钦译《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29][美]金介甫,虞建华等译《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联出版社,1985.
    [3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二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
    [32]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4]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三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7]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71.
    [38][美]韩南(Patrick Hanan),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3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0][宋]孟元老,邓之澄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04重印).
    [41][汉]司马迁,[宋]裴驷集解《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1998重印).
    [42][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43][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44]明万历本《新瓶梅词话》五卷[M].(日)小林实弥影印日光山伦寺慈眼堂藏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
    [45]黄霖校点《红楼梦》二册[M].济南:齐鲁书局,1994.
    [46]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
    [47]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48]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9][清]吴敬梓,王申等校点《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50][明]凌潆初,尚乾等校点《拍案惊奇》[M].济南:齐鲁书社,1995.
    [51][明]冯梦龙,梁成校点《喻世明言》[M].济南:齐鲁书社,1995.
    [52][明]冯梦龙,尔弓校点《广笑府》[M].湖北:荆楚书社,1987.
    [53][元]宋梅洞《娇红记》.参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著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4][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三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5]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读》[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45.
    [56]沈从文《长河》[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57]沈从文《边城》[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58]沈从文《神巫之爱》[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59]沈从文《月下小景》[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60]沈从文《废邮存底》[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61]沈从文《黑风集》[M].香港:开明书店,1943(1949再版).
    [62]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3]葛永海《古代城市与城市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4]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5]尹恭弘《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66]林冈《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7]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8]郑毓瑜《文本风景》[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69]方祖猷《王畿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0]沈从文著,绍华强等编《沈从文文集》十二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5.
    [71]沈从文著,张兆和等主编《沈从文全集》32卷[M].太原:北岳文艺,2002.
    [72][元]关汉卿,吴国钦校《关汉卿全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
    [73][明]王畿,吴震编校《王畿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74][明]李温陵著,张业整理《李贽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75][清]戴震著,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6][捷克]普实克著,李燕乔等译《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77][美]韩南,王秋桂等译《韩南中国小说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王德威,宋明炜译<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A].见: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二册[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873-918.
    [2]梁秉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A].见:陈炳良编《中国现代文学新貌》[G].台北:学生书局,1990:135.
    [3]郭璞《山海经·刘秀山海经表》[A].见:《道藏》第21卷[G].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83.
    [4]郭璞《山海经·序》[A].见:《道藏》第21卷[G].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83.
    [5]谢枋得《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A].见:台湾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集部别集类[G].
    [6]<张协状元>[A].《永乐大典》第六册13991卷戏文[G].北京:中华书局1980:6049-6070.
    [7]前野直彬,种行宪译<中国小说的起源>[A].见:幼狮期刊丛书113《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第一辑[G].台北:幼狮.
    [8]冯梦龙《古今笑自叙》[A].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三卷[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656-657.
    [9][奥]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和自恋>[A].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43.
    [10]赖守正<情色/色情文学/政治>[A].见:《第六届英美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书林出版社,1997:581-609.
    [11]胡适<吴敬梓传>.《胡适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1-72.
    [12]范虑《云溪友议》卷下[A].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G].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308-1309.
    [13]<李龟年>《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A].见:《太平广记》[G].北京:中华书局,1961(2008重印):1549-1550.
    [1]金介甫,黄启贵刘君卫译<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1:90-106.
    [2]吕妙芬<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J].《清华学报》,1999,新29(2):167-203.
    [3]陈建华<欲的凝视:《金瓶梅词话》的叙述方法、视觉与性别>[J].《中国学术》,2007,23:91-121.
    [4]陈健宏.<沈从文小说中的叙述模式与情况反讽>[J].《中外文学》,2000/5,28(12):41-107.
    [5]廖炳惠<色情文学:历史回顾>[J],《联合文学》,1991:150-152.
    [6]张海英<论沈从文小说的气度与宋元文人画>.《中国文学研究》2001.1:66-71.
    [1]王先霈等主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李艳梅.童庆柄等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84重印).
    [4]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二卷[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陈炳良编《中国现代文学新貌》[G].台北:学生书局,1990.
    [6]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6重印).
    [7]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8]《水浒评论资料》[G].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Jaroslav Pr(?)sek,The Lyrical and the Epic[M],ed.Leo Ou-Fan Lee(Bloomington:Indiana Univ.Press,1980).
    [2]Ralph Freedman,The Lyrical Novel[M],(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1963).
    [3]Hua-Ling Nieh.SHEN CONG WEN[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
    [4]D.C.Muecke.The Compass of Irony[M].(London:Methuen & Co Ltd.19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