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朝鲜正德四年本五臣注《文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文选学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基础文献《文选》的版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古钞本以及宋以后的李善注、五臣注、六家注与六臣注刻本诸体系,都不乏论述专文。相对而言,学界对于五臣注本的研究仍显薄弱。近年来,随着学界研究视野的日益拓展,加大对李善注之外的旧注与五臣注的研究力度,已成为《文选》版本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在当前五臣注《文选》研究悄然勃兴的学术氛围中,对五臣注《文选》版本体系的确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作为现存最完整的五臣注《文选》——朝鲜李氏王朝正德四年(1509)所刊印之五臣注《文选》,在《文选》研究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坐标”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系统整理研究。本文以正德本五臣注《文选》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校雠学、音韵学及训诂学等传统学术方法,考辨其源流、探讨其特征;并以此本为参照,尝试为《文选》各五臣注本及六家注本在《文选》版本的流传谱系中科学定位。本文的思路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正德本的研究现状。在《文选》版本体系中,李善注本与合注本的研究最多,学者对五臣注本关注较少,至今尚无专门研究正德本五臣注《文选》的论著。
     第二部分,正德本的体系归属。通过正德本与宋刻陈八郎本及以奎章阁本为代表的朝鲜六家注《文选》中断句下注位置的对比,能够确定面世较晚的朝鲜正德本五臣注《文选》并非自合注本剥离而来,而是真正的五臣注本。
     秀州本是历史上首部将五臣注与李善注合并的《文选》版本,它的底本之一是刊刻于公元1026年之孟氏本五臣注《文选》。将正德本与孟氏本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体式、正文、注文方面皆有他本所无之讹误,特别是正德本具备孟氏本独有之字句,这说明正德本五臣注《文选》属于孟氏本一系。南宋初年刻五臣注《文选》杭州猫儿桥本,为孟氏本体系中的另一版本。虽与正德本关系密切,但二本各存异文,且正德本中出现了早期孟氏本之讹误(此讹误经修订已不见于杭州猫儿桥本),说明正德本并非出自杭州猫儿桥本,其底本应是孟氏本于后世的其他翻刻本。
     第三部分,宋刻五臣注本的源头。正德本所属的孟氏本一系虽与陈八郎本在正文、义注、音注诸方面存在差异,但众五臣注《文选》本在文章分类、篇名、正文、注文等方面的共同讹误,表明宋代各五臣注本乃由一共同祖本衍生而来,此祖本极可能是《文选》史上最早的刻本——后蜀毋昭裔本。通过宋刻与唐钞五臣注《文选》的比对,可以发现五臣注《文选》在由抄本到刻本的转变过程中,无论在正文、音注、注家名、义注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第四部分,正德本的正文。正德本在篇章次序、文体及次文体的分类等体例方面的特征,与陈八郎本一致而与李善注本、合注本相异。正德本与陈八郎本唯一不同之处是,正德本沿袭了毋昭裔本无总目的状况。正德本的正文文字与奎章阁本所呈现之孟氏本高度一致。二本的文字与陈八郎本有许多不同,与明州本亦有所区别,说明正德本的正文乃是承继孟氏本而来。另外,由于递修和校语等因素,奎章阁本中的孟氏本原貌遭到破坏,而正德本则完整保留。正德本正文中独有的少量异文与讹误,很可能来自于朝鲜五臣注《文选》体系的底本。
     第五部分,正德本的音注。正德本保留了唐钞五臣音注采用夹注的形式,但简化了注音用语。相对于陈八郎本,正德本在内容上更完整地保存了唐钞五臣音注的原貌。虽然在音注的位置、注音的方法及用字等方面,正德本与奎章阁本中之孟氏本基本一致。而秀州本系列的五臣音注,羼有李善音注还有脱漏或删除五臣音注的现象,这已使其远离真正的孟氏本音注。正德本作为独立刊行的五臣注本,则完全保留了孟氏本的音注原貌。
     第六部分,正德本的义注。正德本中义注的下注位置与唐钞五臣注本基本相同,其注文文字及注家名与奎章阁本中的五臣注最为接近。通过与陈八郎本、明州本的对比可以发现,正德本之注文比奎章阁本之五臣注,更能反映真正的孟氏本甚至毋昭裔本的原貌。最为可贵的是,正德本五臣义注的内容,比陈八郎本、合注本中之五臣注都要完整。此外,正德本之注文独有一定数量的异文与讹误,其中的几起倒文现象,证明了正德本或其底本很可能为活字本。
     本文作者经过梳理文献,发现正德本五臣注《文选》,是今日所见五臣注本中当之无愧的足本。其舛讹少、多用后起字的优点,使之成为今人研究五臣注《文选》的最佳版本。此本最接近首部合注本《文选》的底本——孟氏本五臣注《文选》。笔者以正德本为参照,探明从单行本到秀州本,再到明州本、奎章阁本的六家注本体系的源流轨迹,以期能够填补《文选》研究史上的一个空白。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of treatises on Wen Xuan versions, but rare on Wen Xuan annotated byfive-master. It's urgent to confirm the edition system of Wen Xuan annotated by five-master now. Theedition printed in the4thyear of Zhengde(1509)in korea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can help us positiondifferent versions annotated by five-master.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Zhengde Edition.The following is themain content:
     The first part, existing research on Zhengde Edition. Much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the editionsannotated by Li Shan and little to the edition by five-master. Till now, no treatises on Zhengde Edition at all.
     The second part, system ascription of Zhengde Edition. Contrasting punctuation and postil positionbetween Zhengde Edition block-printed by Chen Balang and Zhengde Edition, we can confirm the ZhengdeEdition is the pure edition annotated by five-master.
     Xiuzhou Edition is the firsr merge edition coming from an edition by Li Shan and an editionblock-printed by Meng which is an edtion by five-master. There are same faults in style, text and postil inZhengde Edition and Meng Edition, especially the distinctive part in Meng Edition also can be found inZhengde Edition. It shows that Zhengde Edition origined from Meng Edition. And Zhengde Edition is notfrom Mao er qiao Edition but other edition, although they are in close relationship.
     The third part, the source of all edtions annotated by five-master in So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differences in text, annotation and pronunciation between Zhengde Edition and Chen Balang Edition, butthe same faults about classification, title, text and annotation show that editions by five-master in SongDynasty may origined from the earliest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process form copy edition toblock-printed edition, great changes tooke place in text, annotation and pronunciation in Wen Xuanannotated by five-master.
     The fourth part, structure and text of Zhengde Edition. There ar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arrangementof article and Stylistic classification between Zhengde Edition and Chen Balang Edition, while differentfrom Li Shan Edition. Many evidence prove that Zhengde Edition keeps the original text in Meng Edition.A small quantity of mistakes and peculiar letters in text of Zhengde Edition is likely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korea editions.
     The fifth part, phonetic notation of Zhengde Edition. The position of phonetic notations in ZhengdeEdition are same with copy edition in Tang Dynasty, but ones in Zhengde Edition simplify the form ofpronunciation postil. The phonetic notation by five-master, have been fully kepet the in Meng edition.
     The sixth part, the meaning annotation of Zhengde Edition.The position and exegete of annotation inZhengde Edi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ang Dynasty copy edition's. The text of meaning annotation inZhengde Edition reflects the true Meng Edition even edition printed by Wu Zhaoyi and much more clearthan Kuizhangge Edition. Peculiar letters and faults in Zhengde Edition prove that Zhengde Edition or itsorigin is likely movable type-printed edition.
     In all, Zhengde Edition is the most complete version of today's Wen Xuan editions by five-master.Fewer faults, latest words and other advantages make Zhengde Edition the best vertion. Taking ZhengdeEdition as reference, the imprint of Wen Xuan system's emerge from separate edition to Xiuzhou Editionand change from Xiuzhou Edition to Mingzhou Edition and Kuizhangge Edition can be seen.
引文
①钱钟书:《管锥篇》,见《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8年,第2176页。
    ②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第42页。
    ③许逸民:《“新选学”界说》,载《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④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⑤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持《文选集注》为唐钞本观点者有:邱启鐊《唐写本文选集注第八十九卷跋——文选集注为唐写本再证》,载《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827-848页;傅刚《<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与整理》,《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持《文选集注》为日钞本观点者有: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5-256页;常思春《读<文选集注>管见三则》,《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陈翀《<文选集注>之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考》,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华书局2010年,第510—513页。王立群《<文选集注>研究——以李善注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②参见:王书才《从<唐钞文选集注汇存>论陆善经<文选注>的特色与得失》,殷都学刊2005年第2期;胡大雷《读<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之<文选钞>》,《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金少华《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参见: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4-135页。
    ④参见:(日)斯波六郎《对〈文选〉各种版本的研究》,载《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849-961页。
    ⑤参见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⑥参见(韩)金学主《朝鲜时代所印文选本》,载《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1114页。
    ⑦参见张月云《宋刊<文选>李善单注本考》,载《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764-813页;常思春《尤刻本李善注《文选》阑入五臣注的缘由及尤刻本的来历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①参见王立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02BZW023);郭宝军《胡刻本<文选>底本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
    ②参见(日)黑田亮《朝鲜旧书考》,日本岩波书店昭和十五年,第175-214页。
    ③参见(日)森野繁夫《五臣注文选的研究》,广岛大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17号,1984年12月。
    ④参见(韩)金学主著、(日)丰福健二译《关于李朝刊五臣注文选》,广岛大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25号,1994年1月。
    ⑤《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
    ⑥《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第15-18页。
    ⑦参见陈延嘉《论<文选>五臣注的重大贡献》,载《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8-86页;陈延嘉《<文选>五臣注的纲领和实践——再论五臣注的重大贡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24-30页。
    ①(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719页。
    ①(唐)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②(五代)丘光庭:《兼明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①(唐)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②(五代)丘光庭:《兼明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③(北宋)苏轼:《东坡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30页。
    ④(南宋)姚宽:《西溪丛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页。
    ⑤(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4年。
    ⑥(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⑦(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535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37册,第81、82页。
    ②(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5页。
    ③(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2页。
    ④(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本,卷第四下第1页。
    ⑤(南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第824页。
    ⑥(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2页。
    ⑦(南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前集第十九卷,四库全书本。
    ①(南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87年,第二册,第1017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3页。
    ③(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393、5397页。
    ④(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90页。
    ⑤(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4页。
    ⑥(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3页。
    ⑦(清)王颂蔚:《写礼庼遗著四种》,乙卯冬鲋溪王氏刊本。
    ①参见范志新《文选版本撷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②张伯伟编《朝鲜时代书目丛刊》,中华书局2004年,第4797页。
    ③(日)黑田亮:《朝鲜旧书考》,岩波书店昭和15年,第186页。
    ①《朝鲜实录世宗实录》,(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第十八卷第十页。
    ①常思春:《谈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29、30页。
    ③参见长泽规矩也《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明州刊本六臣注<文选>解说》,载《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1页。
    ④参见刘九伟《明州本〈文选〉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306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387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43页。
    ④(梁)皇侃义疏:《论语义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册,第164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8页。
    ②(梁)萧绎:《金楼子》,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3页。
    ③(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885页。
    ④(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958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6页。
    ⑥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⑦(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⑧(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2页。
    ⑨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1页。
    ①(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库丛刊本,第三册,第十二卷第十二页。
    ①参见张秀明《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上册,第99、100页;汪超《〈文选〉在两宋之流布与影响》,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4页;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51、252、259页;葛云波《孟氏刊〈五臣注文选〉考论》,载《〈文选〉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第217页。
    ②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3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692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93页。
    ②(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第82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9、3110页。
    ①(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3页。
    ②(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①(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4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384页。
    ②范志新:《文选版本撷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5494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②(汉)韩婴:《韩诗外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636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283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498页。
    ④(宋)陈鹏年等:《宋本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第56页。
    ①(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7页。
    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436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94、1570页。
    ②(宋)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3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720页。
    ①(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80页。
    ①(梁)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第387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94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大东书局1935年,第55册,《崇儒四》第18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大东书局1935年,第75册,《职官二八》第2页。
    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大东书局1935年,第75册,《职官二八》第3页。
    ⑤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等:《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一编第五册,第95页。
    ①(南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87年,第2册,第1022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大东书局1935年,第55册,《崇儒四》第3、4页。
    ①王河、真理:《宋代佚著辑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6、107页。
    ①(明)焦竑:《焦氏笔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02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4页。
    ①常思春:《谈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2页。
    ①(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第924页。
    ②(清)孙志祖:《文选考异》,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5页。
    ③傅刚:《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第36-41页。
    ①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6页。
    ①周贞亮:《文选学》上编,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第32-40页。
    ②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第24页。
    ③《国学丛刊》,1926年8月第3卷第3期。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40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847页。
    ②(明)张自烈:《正字通》,康熙九年刊本,戌集中第28页。
    ③(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80页。
    ②(明)梅膺祚:《字汇》,万历乙卯刻本,子集第43页。
    ③《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88、89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252页。
    ②(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497页。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32页。
    ④(明)张自烈:《正字通》,康熙九年刊本,卯集第52页。
    ⑤《海录碎事》自序署时“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并云“绍兴十八年秋得郡泉山,公余得闲,因取而类之”。书末又有绍兴十九年十一月漳州通判傅自得所撰后序。可见是书编定于绍兴十八至十九年间。绍兴十九年为公元1149年,陈八郎本刻于绍兴辛巳年1161,晚于《海录碎事》。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94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178页。
    ①任渊约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见张承凤《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①(梁)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第171页。
    ①(宋)陈鹏年等:《宋本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第522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38页。
    ①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283、1285页。
    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69页。
    ①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7页。
    ②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国书店1985年,第23卷第16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3页。
    ④(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⑤华学诚:《杨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2006年,第341页。
    ①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20页。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③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10页。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4页。
    ②俞樾:《诸子平议》,中华书局1956年,第281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72页。
    ②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新编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页。
    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281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72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015页。
    ③(宋)陈鹏年等:《宋本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第476页。
    ①高亨:《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页。
    ①黄侃:《文选平点》(重辑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5页。
    ①徐之明:《文选五臣音勾稽》,《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第3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159页;(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689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935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40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936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13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306,1307页。
    ⑤(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6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164、1165页。
    ③(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569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586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192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81、2042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789页。
    ②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新编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页。
    ①(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5年,第139页。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1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599页。
    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95页。
    ①(韩)金学主:《朝鲜时代所印<文选>本》,载《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第1113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06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0、1507页。
    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78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81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207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558、559、560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88页。
    ②(梁)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第220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85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05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42页。
    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991页。
    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535页。
    ④(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第187页。
    ⑤(周)左丘明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75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08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16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8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1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①(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40页。
    ①(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312页。
    ①(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5年,第61页。
    ①郑玉顺:《韩国所藏奎章阁本<六臣注文选>研究》,南京大学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4页。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2页。
    ①(明)张自烈:《正字通》,康熙九年刊本,未集第54页。
    ②(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410页。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144页。
    ①(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十四卷第5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087页。
    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893页。
    ④(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五卷上第57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550页。
    ⑥(明)梅膺祚:《字汇》,万历乙卯刻本,丑集第64页。
    ⑦(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册,第41页。
    ③(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0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598页。
    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53页。
    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97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657页。
    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4、361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27页。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66页。
    ①(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95页。
    ②(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5年,第264页。
    ③(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八卷第1页。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汉)韩婴.韩诗外传(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8](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南朝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宋)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明)张自烈.正字通[M].康熙九年刊本.
    [15](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0](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3](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6](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7](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8](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9](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0](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4]朝鲜王朝实录,(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6.
    [35](南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6](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38](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9](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0](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万有文库)[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41](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部丛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42](清)俞樾.诸子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3](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46](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7](南宋)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8](南朝梁)梁元帝.金楼子(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9](唐)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0](五代)丘光庭.兼明书(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51](北宋)田况.儒林公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52](北宋)苏轼.东坡题跋(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3](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4](南宋)姚宽.西溪丛语(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55](南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6]五臣注.文选.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影像本.
    [57]五臣注.文选(残卷).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藏宋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刻本.
    [58]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9]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0]五臣注.文选(残).善本丛书汉籍之部.日本:八木书店,1980.
    [61]五臣注.文选.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
    [62]五臣、李善注.文选[M].韩国:正文社,1986.
    [63]五臣、李善注.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4](清)杜宗玉.文选通假字汇[M].光绪丙申孝感学署刊本.
    [65](清)吕锦文.文选古字通补训[M].光绪辛丑怀砚斋刻本.
    [66](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7](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4]华学诚.杨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陈垣.史讳举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1]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高亨.商君书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4]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何宁撰.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7](日)黑田亮.朝鲜旧书考[M].日本:岩波书店昭和十五年.
    [18]饶宗颐.敦煌吐鲁番本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0]游志诚,徐正英.昭明文选斠读[M].台湾:骆驼出版社,1995.
    [21]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2]傅刚.<文选>版本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罗国威.敦煌本<文选注>笺证[M].四川:巴蜀书社,2000.
    [24]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7]范志新.文选版本撷英[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8]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9]黄侃.文选平点(重辑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0]穆克宏.文选学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
    [31]陈延嘉.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2]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3]游志诚.文选综合学[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10.
    [34]周显忠.文选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5]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赵福海.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首届昭明文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赵福海.文选学论集——1992年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3]中国文选学研究会,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文选学新论[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4]赵福海.<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5]中国文选学研究会.文选与文选学——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中国文选学研究会,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中国文选学——第六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学苑出版社,2007.
    [7]赵昌智,顾农.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扬州:广陵书社,2010.
    [8]中国文选学研究会.文选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2011.
    [9]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中国文选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开封,2012.
    [10]俞绍初,许逸民.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陈延嘉.文选学研究论文集[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2]赵昌智,顾农.李善文选学研究[C].扬州:广陵书社,2009.
    [1]郑玉顺.韩国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本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1998.
    [2]解梦.<昭明文选>奎章阁本研究——<昭明文选>版本源流与斠读[D].台湾:台湾师范大学,2000.
    [3]汪超.文选在两宋之流布与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刘九伟.明州本文选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董宏钰.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五臣音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2.
    [1]江庆柏.〈文选〉五臣注平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2]屈守元.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J].文学遗产,1998(5).
    [3]徐之明.文选五臣音勾稽[J].贵州文史丛刊,1999(5).
    [4]徐之明.文选五臣音声类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5]]刘九伟.五臣注〈文选〉注释体例考[J].天中学刊,2008(6).
    [6]刘群栋.〈文选〉五臣注价值新探[J].中州学刊,2009(4).
    [7]乔秀岩,宋红.关于<文选>的注释、版刻与流传——以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为中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8]常思春.谈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9]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文选〉述[J].古汉语研究,2010(4).
    [10]王书才,朱子.论唐代〈文选〉五臣注与〈文选〉评点[J].前沿,2010(12).
    [11]傅刚.<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与整理[J].文学遗产,2011(5).
    [12]郭宝军.宋人对<文选>李善注、五臣注的评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3]刘志伟.<文选集注>成书众说平议[J].文学遗产,2012(4).
    [14]丁延峰.海内外现存宋刻本〈文选〉略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