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尤凤伟与90年代中国小说的民间化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化倾向的呈现是9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讨论90年代中国小说的民间化问题对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成和真正中国化的现代作品的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90年代小说的讨论和其民间化问题的争论有许多文章进行了阐述,但本课题将从分析一个有特点的作家尤凤伟的民间化创作这个独特的角度来具体阐述90年代中国小说的民间化总体情况,包括它的概念,发展模式,出现的原因,特点,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和领域。并能全方位的对于民间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从民间的立场对90年代中国小说纷杂潮流中的缺陷给予批判,能清晰地总结90年代民间化小说的创作状况。这对于现当代小说的创作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价值。
     本文首先确定民间的复杂内涵和它所包含的多种层面的内容,给予总结和界定。然后从小说民间化的历史与处境、民间中的知识分子、民间化小说中的自由以及民间化小说中爱与死的主题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小说民间化的历史与处境方面,是从民间化小说的“寻根”角度入手,作家反思历史、通过民间历史来反思当代,用民间的视角来揭示出被主流意识压倒或被曲解的个人世界。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是一部“五七人”的精神档案,在小说中,通过对反右历史的回顾,给我们这个时代仍在苦苦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探索真理的迷茫中的现代人以内心的震撼和灵魂的提升。在民间中的知识分子方面,阐述民间与知识分子立场之间的发展变化,并从人性深层,从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把知识分子简单分为两类,就是能坚持住自己内心世界的知识分子和不能够坚守住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小说《中国一九五七》中的知识分子分析来阐明稳定而强大的独立内心力量的重要性。真正优秀独立的民间作家都是能坚持自己个人价值,与自己内心保持一致的知识分子。而现代人的精神丧失和小说的独立精神匮乏就是源于“精神家园”的丧失。在民间化小说的自由方面,着重阐述真正的自由是源于内心的,它体现为作家个性的极大发展,他们不仅要自己抵抗住“钱”和“权”的外部压力,还要求自己承受住灵魂的重压,而且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真正的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十分明显的体现了站在民间立场上的个人精神自由,也反映了90年代许多优秀的民间小说家对五四自由精神的继承。在民间化小说中爱与死的方面,通过分析尤凤伟小说中爱欲与死亡缠绕的主题,阐述优秀民间作家在民间中发现了没有被压抑和“文明化”的爱,而与死的结合又使爱升华到更深的层次,使作品形成一种悲剧的美。对民间小说中的爱与死的主题进行分类,并批判了90年代小说中对于爱与死的冷漠态度。本文最终强调了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民间创作的独立而丰盈的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The appearance of the folk-orient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in novel writing in the 1990's. There has been a whole series of literature on the novel writing and the folk-orientation of the 90's, but this article is to lay ou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folk-orientation of China's novel creation in the 90's, from a brand-new point of view of the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of a peculiar writer-Mr. You Feng-wei, including its concept, developing mode, reasons for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meaningfulness, existence and future aspects. This is a new standpoint and field, which puts forth complete studies and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lk-orientation, exerts criticism on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sophisticated trend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90's in China and comes to a clear-bound summary of the folksy literature in that period. It is the author's wish that it will give light to the studies of present-day literary creations.
    This article first of all determines the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and the multi-layer contents included in the sense of folk-orientation, giving summaries and definitions and then organizes analyses into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s, the intellectuals, the freedom and the theme of love vs death in the creation of folk-oriented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s,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personal inner world that is suppressed and twisted by the main stream from the view-point of "root-seeking" of folk-oriented novels and by means of authors pondering over the history and folks reflecting on the modern society. "China: 1957" is a spiritual recording of the "57's Chinese". It is the feature of Mr. You Feng-wei's works to follow and question the heroes in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s. He simply categorizes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deep layer of their humanity and mental world into two kinds, in his depic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standpoints, those who can hold their inner world and those who can not. He states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stable and independent power of the inner worl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intellectuals in "China: 1957": a true and outstanding folk author is one who will hold on to his human value and keep the balance with his inner world. In the freedom of folk-oriented novels, what is stressed is the freedom originated from the inner heart,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they have to hold against the outer lure of "money" and "power", and what's more the pressure from their soul, to break through the ego. In the theme of love vs death, his works depict the "civilized love" that is not suppressed and found in the folk literature, through the entangled theme of love and death: the combination with death further upgrades love, giving a tragic beauty to his works. What is emphasized in this article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ependent and profound theme of folk-oriented literature".
    QingLian Li(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Directed by Professor Haibo Zhou
引文
1 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3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3期
    4 巴金:《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巴金全集》第12卷,第10页
    5 周立民:《叙述和叙述之外——辽宁省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管窥》,《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
    6 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7 谢有顺《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3期
    8 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第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9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519页
    10 南帆《膨胀的“泡沫文学”》,《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11 尤凤伟、何向阳:《文学与人的境遇》,《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12 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心灵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1版
    13 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心灵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1版
    14 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心灵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1版
    15 贺桂梅:《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对1998年与“反右”相关书籍的文化分析》,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53页
    16 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7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8 德斯普雷斯《论尼采的〈权利意志〉》转引自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9 周国平:《周国平人生哲恩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10月第1版
    21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10月第1版
    22 薇拉·妃格念尔:《狱中二十年》巴金译,三联书店1989年12月第1版
    23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2000年第3期,第74页
    24 斯蒂文·雷文:《生死之歌》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5 尤凤伟 王尧《一部作品应该有知识分子立场》,《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26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7 三毛:《三毛经典作品集》成都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28 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作品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9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01页
    30 皮埃尔·布厄迪尔、汉斯·哈克:《自由交流》,第30页
    31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32 韩东:《论民间》,《芙蓉》2000年第1期
    33 《〈泥鳅〉当代人道精神的体现》陈思和、王晓明等,《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34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5 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纵横》2000年第2期
    36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7 沈从文:《职业与事业》,《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7月,第359-361页
    38 《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2月,第309页
    39 李冯、张生:《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作家》2000年第1期
    40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1 I·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公共论丛》第1辑,三联书店1995年11月第1版,第211页
    42 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3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44 阿尔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27-228页
    45 田川流:《从容应对〈鬼子来了〉——尤凤伟访谈录》,《文学世界》2000年第1期
    46 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第66页
    47 埃里希· 弗罗姆:《爱对于人生的意义》,《心灵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一版
    48 埃里希·弗罗姆:《爱对于人生的意义》,《心灵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一版
    49 葛红兵:《当代文学的情感状态》,《今日先锋》第11集,2001年4月出版
    50 李维斯·H·柏帕姆:《性丑闻与市场时代》,《天涯》1998年第2期
    51 罗洛·梅:《爱与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第62页
    52 洪治纲:《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尤凤伟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53 加谬:《加谬文集》,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43页
    54 弗罗姆:《生与死之间的两歧》,《寻找自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5 尤凤伟、何向阳《文学与人的境遇》,《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56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7 雅斯贝尔斯:《人对终极境况的沉思》,《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58 吴义勤:《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59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08页
    60 雅斯贝尔斯:《人对终极境况的沉思》,《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61 雅斯贝尔斯:《人对终极境况的沉思》,《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62 雅斯贝尔斯:《人对终极境况的沉思》,《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63 加布里尔·马塞尔 转引自维雷娜·卡斯特:《体验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北京第1版
    64 尤凤伟、何向阳《文学与人的境遇》,《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65 埃里希·弗罗姆:《自私与爱》,《精神病学》第二卷,1939年11月第4号
    66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67 罗洛·梅:《爱与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第329页
    68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1 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 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 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 尤凤伟:《泥鳅》,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6 尤凤伟:《为国瑞兄弟善后》,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 弗兰克尔:《人生的真谛》,《心灵简史》,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9月第1版
    8 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9 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0 周国平:《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1 斯蒂文·雷文:《生死之歌》,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12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3 三毛:《三毛经典作品集》,四川:成都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4 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作品全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5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6 卡林·瓦尔特:《我与他》,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2月第1版
    17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8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北京: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7月第1版
    19 《公共论丛》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11月第1版
    20 阿尔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1 罗洛·梅:《爱与意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第1版
    22 加谬:《加谬文集》,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3 张中良、中井政喜:《中国新文学图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8月北京第1版
    24 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版
    
    
    25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6 维雷娜·卡斯特:《体验悲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
    27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28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0月第1版
    29 薇拉·妃格念尔:《狱中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12月第1版
    30 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1 王晓明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32 孔菁慧:《非常思维》,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3 卡尔·柯尼西:《个性命运交响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4 微蕾娜·卡斯特:《成功解读童话》,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5 微蕾娜·卡斯特:《无聊与兴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6 海因茨·彼得:《内心枷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7 贝贝尔·瓦德茨基:《女人自恋 渴望承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8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9 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0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1 卡仑·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42 卡仑·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43 卡仑·荷妮:《未发现的自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44 埃里希·弗罗姆:《寻找自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5 埃里希·弗罗姆:《生命之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46 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47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48 保罗·布兰德:《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49 施蒂芬·茨威格:《与魔鬼搏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50 奥克塔维奥·帕斯:《双重火焰:爱与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