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日渐高涨。2003年10月17日190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0月20日148个国家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正面临着消失或濒临消失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措施,其前景令人担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第一、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是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本质要求;第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标志着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与落实;第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四、强调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前国际上对土著文化保护的突出性和保护的特殊性趋势相衔接。
     在我国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更是意义深刻:第一、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我国根本法的原则要求;第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刚性的法律保护;第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法律制度建设是履行相关国际法义务的必要途径。因此,切实加强对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研究尤为重要。
     本论文主要运用民族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方法、社会学研究中第二手分析方法、法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和比较法律的方法等展开研究。
     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法律解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权利性质及其内容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救济机制研究。
     就整体结构框架而言,本论文首次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出发,就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权利性质及其内容、救济机制等基本法律问题较全面地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属填补国内该类研究空白的探索之作。
     就微观局部而言,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尝试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是指被中国各少数民族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是借助物质载体所表现的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利益。
     2、以“本源客体”与“次生客体”两种划分解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关系客体中的非物质类与物质类客体的关系。
     3、明确主张少数民族群体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所有人,反对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传承人替代少数民族群体作为权利主体保护的观点;主张并论证将“共管会”或最小级别的民族自治行政机构(民族乡、自治县)作为可供选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所有人的代表人模式之合理性。
     4、论证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是一项新型权利,既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也没有在权利名称上与知识产权捆绑,称其为“新型知识产权”的必要;主张对这一新型权利单独立法,而不必改造现行的知识产权法框架。尝试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内容进行全面界定和阐释。
     5、提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建立一个专门的全球性救济机制的设想。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life memories of human beings, spiritual sources of human creativity, and fruits of human wisdom, vividly represents the worldwid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ence is our eternal spiritual homeland.
     With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remendously; meanwh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es across with increasingly huge crash. As a result, many precious heritages are on the edge of extinction. Therefore, protection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rooks no delay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proponents, either domestically or abroad, is increasing. Oct.17th,2003, the Conference of UNESCO, with 190 member states, passed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n Oct.20th 2005, 148 countries passed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n the diversity on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with long history and 56 ethnic groups. In the passed year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reated colorful cultural, left us with abundant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s, especiall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But right now, ou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a serious situation of extinction or on the edge of exti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causes the prospect more worrisome.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ears more importance for China as follows. Full protection fo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1) the essence of the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2) indicating our protection and effectuating of minorities'human rights; 3)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4) conform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for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e, specifically to its prominence and particularity.
     In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fo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ore significant. First, realiz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our Constitution. Second,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hould be rigid, like legal protection. Third, domestic legal system fo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the necessary approach for fulfilling relevant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 Therefore, it is re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es for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different research techniques applied in different fields, varying from field-study in ethnology, secondary analysis in sociology, to analytical method and comparison method in the science of law.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thesis is composed with five chapters:legal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for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object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subject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status of the right of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ontent; the remedy for the minorities'righ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hesis, with the purpose of filling the blank margin of the same research branch,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analysis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pletely researches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pecifically the basic legal issues including the object, subject, the status and content of the rights, and the remedy.
     Detailedly speaking, several innovative sparks are raised as following:
     1. Trying to define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every kind of social practice, perception, expression or manifestation,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related tools, material object, handcraft, and cultural sites, as long as the minorities deem them as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re value of this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value represented via the material carriers.
     2. Using "original object" and "secondary object" separately interprete the intangible object and tangible object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egal relationship.
     3. Clearly affirming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 is the owner of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pposing treating the possessors or their successors as the owner instead of the minority groups; claiming and proving the rationality of applying "committee" or ethnical county or town as an option to represent the heritage owners.
     4. Proving t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new kind of right, and thus is different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Since its right title has no link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re is no need to claim it as a "new typ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should be sui genres, with no re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ame. Trying to fully define and interprete the content of the minorities' right of thei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5. Propose to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 remedy system under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引文
1、金星华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3、孙笑侠夏立安等:《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沈宗灵等:《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孙南申等:《进入WTO的中国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7、万鄂湘等:《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9、麻勇斌:《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1、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2、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平受益——云南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化过程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报告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6、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17、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9、吴泽霖等:《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0、刘世锦林家彬苏杨等:《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1、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2、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郝苏民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6、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7、滕星等:《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8、戴庆夏主编:《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9、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语法)》,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0、汪玢玲等:《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2、洛桑丹增周润年:《藏族民俗》,巴蜀书社,2003年版。
    33、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5、罗绒:《藏族科技》,巴蜀书社,2003年版。
    36、闵庆文钟秋毫主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38、刘春田等:《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0、[美]Carol R. Ember, Melvin Ember:《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牟中鉴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42、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43、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美]P·K·博克著:《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余兴安等译,陈纪遥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5、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7、渠梁韩德主编:《国际组织与集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8、[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 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9、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0、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4、唐广良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55、[德]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
    56、[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宋建华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57、郑成思著:《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解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58、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60、蔡虹:《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62、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国际人权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曹建明贺小勇: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推荐读本《世贸组织基本法律制度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6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 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Peter K. Yu:CULTURAL RELIC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BLE HERITAGE, Temple Law Review. Vol.81.2008.
    2、 Erin K. Slattery:PRESERVING THE UNITED STAT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 EVALUATION OF THE 2003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MEAN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POSED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DePaul-LCA Journal of Art and Entertainment Law, Spring 2006。
    3、UNESCO:UNESCO/Japan Funds-in-Trust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5, http://www.unesdoc.unesco.org。
    4、Wend B. Wendland: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WIPO'S EXPLORATORY PROGRA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2002。
    5、Raechel Anglin:THE WORLD HERITAGE LIST:BRIDGING THE CULTURAL PROPERTY NATIONALISM-INTERNATIONALISM DIVIDE, Yale Journal of Law and the Humanities, Summer 2008。
    6、Paul Kuruk:《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7、Kanchana Wangkeo, Monumental Challenges:The Lawfulness of Destroying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Peacetime,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28,2003.
    8、Matthew Rimmer:LEGAL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EXPRESSION——Blame it on Rio:Biodiscovery, Native Tit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ume 7,2003。
    9、Robert K. Paterson, Dennis S. Karjala: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rdozo 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 and Compara ti ve Law, Summer 2003。
    10、何星亮:《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载于《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11、王巧玲:《湖南:“非遗”保护迫在眉睫》,载于《中国民族》2007年第1期。
    12、杜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逐步好转但仍存立法难点业内知名学者朝戈金深度剖析中国“非遗”保护立法面临冲关之战》,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2日。
    13、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4、席锋宇:《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遇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须法治快行》,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15日。
    15、黄春华肖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属不明令人忧》,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16、杨骏:中国递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书,新华网,2004年12月3日,http://www. xinhuanet. com。
    17、何星亮:《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建议》,载于《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18、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06第5期。
    1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评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载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3期。
    20、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法与私法保护》,载于《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21、王培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原则》,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2、常洁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以新疆自治区为例》,载于《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23、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于《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24、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载于《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5、李月英:《全球化视野下的人类群体分类:种族、民族与族群》,载于《今日民族》,2007年第6期。
    26、周典恩:《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7、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28、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9、叶秋华孔德超:《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家》,2008年第5期。
    30、席锋宇:《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牟本理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府义不容辞》,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3月10日。
    3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2、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3、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34、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31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
    35、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第7期。
    36、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载于《光明日报》2005年6月17日。
    37、周兆军:《教育部官员称:中国用法律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源于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1日。
    38、郑博超:《抢救濒危语言,刻不容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调查》,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2月27日。
    39、巴战龙:《两次裕固族语言教育试验失败的归因分析与相关政策探讨——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研究》,载于《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
    40、岳早念:《浅说景颇族文字和图书出版业的产生与发展》,载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41、盘金祥:《云南瑶族语言和称谓的几个问题》,载于《今日民族》,1994年第8期。
    42、吕昭义红梅:《藏南群山峡谷中的居民——门巴族》,载于《今日民族》,2007年第2期。
    43、付大林:《侗语发展的危机与思考》,载于《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4、高泽强:《黎语的历史与未来走势》,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45、鲜松奎:《贵州境内苗语方言土语再认识》,载于《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46、包满亮:《我国蒙古语方言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的主要意义》,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7、群克加乔生华:《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和保护现状》,载于《中国土族》,2008年第2期。
    48、牛汝极:《现代维吾尔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与历史人文地理》,载于《语言与翻译》,1997年第2期。
    49、胡毅:《我国柯尔克孜语南部方言及其特点》,载于《民族语文》,1999年第 4期。
    50、金慧敏等:《藏语方言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研究》,载于《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
    51、王成有:《略论彝语方言的划分》,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52、金有景:《关于拉祜语的方言》,载于《民族语文》,2007年第3期。
    53、白碧波许鲜明:《元江县白族与周边哈尼族的语言关系》,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4、高志英闵红云:《20世纪50年代以来独龙族调查研究回顾与前瞻》,载于《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55、钱铮:《通向2020之路》,载于《环球》,2009年第4期。
    56、王瑟:《<玛纳斯>: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载于《光明日报》,2010年1月27日。
    57、单三娅:《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不要随意更改废止》,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1月10日。
    58、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9、德威:《10种少数民族曲艺精品解读》,载于《中国民族报》,2004年11月5日。
    60、张彦:《近20年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研究综述》,载于《民族论坛》,2008年第1期。
    6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 ihchina. cn。
    63、苏海龙:《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浅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http://www. xjihprc. org。
    64、《西藏民主改革50年》(2009年3月),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 com。
    65、徐涟:《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 载于《中国文化报》,2008年1月31日。
    66、周玮:《蔡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http://news. xinhuanet. com。
    67、刘红婴:《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光明日报》,2006年4月21日。
    68、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8年第6期。
    69、李云华:《民间信仰与宗教》,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
    70、东人达:《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宗教要素》,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71、王鸣明:《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2、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载于《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73、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载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5、刘俊邹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个主要问题》,载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6、曹本治口述陈婷婷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曹本治教授关于UNESCO专家小组会议的电话采访纪要》,载于《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77、李国杨斌:《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环境法保护制度》,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2期(下)。
    78、李钊:《教科文组织:首个世界遗产空间技术机构获准成立》,载于《科技日报》,2009年10月19日。
    79、综述:《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载于《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10日。
    80、Parviz Koohafkan:《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载于《资源科学》,2009年第1期。
    81、李发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及其形式——当前立法焦点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2、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载于《求是》,2010年第4期。
    83、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各民族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0年》,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1期。
    84、赵纲:《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境人法律地位的价值分析》,载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5、田文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地位》,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11月1日。
    86、甘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载于《新京报》,2005年7月6日。
    87、张洪静:《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载于《今日财富》,2008年第6期。
    88、丁永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9、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
    90、胡春华游晓兰:《公众参与民族民问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安排》,载于《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91、许响洪:《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非常态研究》,百家出版社,2008年版。
    92、郑少华:《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载于《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93、曹新富:《民族乡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地位》,载于《今日民族》,2005年第1期。
    94、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披知产保护铠甲》,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95、张景梅:《保护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载于《贵州政协报》,2006年4月21日。
    96、新华社:《世界传统文化保护研讨会落下帷幕》, 载于《中国民族报》,2006年12月22日。
    97、田圣斌蓝楠姜艳丽:《知识产权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 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98、郭玉军、唐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载于《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99、刘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6月6日。
    100、甘明刘光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01、甘明刘光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研究》,载于《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10期。
    102、刘杰:《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私权性研究》,来源于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103、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04、卡马尔·菩里:《土著民族知识归谁所有?》,载于《科技潮》,2000年第3期。
    105、杨解君赖超超:《公物上的权利(力)构成——公法与私法的双重视点》,载于《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106、牟延林王天祥:《诉求与可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选择》,载于《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
    107、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08、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学艺术的政策目标和核心原则草案摘要》,WIPO/GRTKF/IC/7/3, http://www.wipo.int。
    109、拉巴次仁裴闯:《西藏天葬管理规定禁止对天葬现场进行拍照或报道》,载于《人民日报》,2006年1月12日。
    110、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载于《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111、杨永胜:《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论》,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2、李强陈文祥:《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中社区自主权的思考——以泸沽湖为 例》,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13、王鹤云:《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制度》,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7月5日。
    114、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115、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116、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于《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17、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的立法模式思考》,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8、郭玉军唐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载于《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119、晓青:《论联合国人权国际保护的执行措施》,载于《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120、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1、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122、赵娟:《“楚河汉界”与“貌离神合”——对公法与私法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23、林喆:《权利补偿: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析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救济现象》,载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124、贾学胜严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及其完善》,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3期。
    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采取措施禁止并防止文化财产非法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财产送回或归还原有国大会决议》
    《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班吉协定》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条例》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1 Peter K. Yu, CULTURAL RELIC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BLE HERITAGE, Temple Law Review. Vol.81.2008.
    2 同上。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载于《成都日报》,2007年5月25日。
    1 何星亮:《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载于《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2 杜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逐步好转但仍存立法难点业内知名学者朝戈金深度剖析中国“非遗”保护立法面临冲关之战》,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2日。
    3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 席锋宇:《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遇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须法治快行》,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15日。
    3 杜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逐步好转但仍存立法难点业内知名学者朝戈金深度剖析中国“非遗”保护立法面临冲关之战》,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2日。
    4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 黄春华肖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属不明令人忧》,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2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9月),载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5 金星华张晓明兰智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 赵启正:《在“‘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于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2 何星亮:《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建议》,载于《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3 《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参见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w.un.org,2009年9月12日访问。
    4 孙笑侠夏立安等:《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1 孙笑侠夏立安等:《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2 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3 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页。
    4 沈宗灵等:《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5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第5期。
    1 杜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逐步好转但仍存立法难点业内知名学者朝戈金深度剖析中国“非遗”保护立法面临冲关之战》,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6月2日。
    2 孙南申等:《进入WTO的中国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3 万鄂湘等:《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评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载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3期。
    1 麻勇斌:《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 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 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 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平受益——云南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化过程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报告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 黎明: 《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于《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 孙笑侠夏立安等:《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2 孙笑侠夏立安等:《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1 本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引用均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第5期。
    1 喻学才:《非物质遗产定义局限性研究》,载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0页。
    1 杨骏:中国递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书, 新华网,2004年12月3日,http://www. xinhuanet.com2009年11月8日访问。
    2同上。
    1 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1 《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6页。
    2 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载于《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3 吴泽霖等:《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4 李月英:《全球化视野下的人类群体分类:种族、民族与族群》,载于《今日民族》,2007年第6期。
    1 周典恩:《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 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刘世锦林家彬苏杨等:《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 《关于采取措施禁止并防止文化财产非法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公约》条款引北大法意网,http://www.lawyee.net,2010年1月10日访问。
    2 叶秋华孔德超:《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家》,2008年第5期。
    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3 Erin K. Slattery, PRESERVING THE UNITED STAT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 EVALUATION OF THE 2003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MEAN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POSED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DePaul-LCA Journal of Art and Entertainment Law, Spring 2006.
    1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刘世锦林家彬苏杨等:《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 叶秋华孔德超:《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家》,2008年第5期。
    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Erin K. Slattery, PRESERVING THE UNITED STAT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 EVALUATION OF THE 2003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MEAN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POSED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DePaul-LCA Journal of Art and Entertainment Law, Spring 2006.
    1 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 来源于非洲知识产权组织1977年《班吉协定》附件7第46条。
    1 席锋宇:《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牟本理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府义不容辞》,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3月10日。
    2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3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 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 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第5期。
    2 同上。
    3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 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人民网,2005年10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2009年12月21日访问。
    1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 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人民网,2005年10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2009年12月21日访问。
    3 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 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 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人民网,2005年10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2009年12月21日访问。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导论第9页。
    4 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第7期。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0页。
    2 孟慧英:《如何认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载于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347页。
    1 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载于《光明日报》2005年6月17日。
    2同上。
    3席锋宇:《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牟本理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府义不容辞》,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3月10日。
    1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3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4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5 《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999年9月),载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1 王文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1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15章。
    2 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9页。
    3 潘年英:《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载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4-873页。
    1 周兆军:《教育部官员称:中国用法律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源于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2009年12月27日访问。
    2 郑博超:《抢救濒危语言,刻不容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调查》,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2月27日。
    3 滕星等:《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2页。
    4 巴战龙:《两次裕固族语言教育试验失败的归因分析与相关政策探讨——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研究》,载于《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
    1 岳早念:《浅说景颇族文字和图书出版业的产生与发展》,载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2 盘金祥:《云南瑶族语言和称谓的几个问题》,载于《今日民族》,1994年第8期。
    3 段伶:《怒族阿侬语概说》,载于《大理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4 吕昭义红梅:《藏南群山峡谷中的居民——门巴族》,载于《今日民族》,2007年第2期。
    5 《壮族的语言文字》,中国网,http://china.com.cn,2009年12月27日访问。
    6 付大林:《侗语发展的危机与思考》,载于《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 高泽强:《黎语的历史与未来走势》,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8 鲜松奎:《贵州境内苗语方言土语再认识》,载于《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9 包满亮:《我国蒙古语方言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的主要意义》,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 群克加乔生华:《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和保护现状》,载于《中国土族》,2008年第2期。
    11 牛汝极:《现代维吾尔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与历史人文地理》,载于《语言与翻译》,1997年第2期。
    12 胡毅:《我国柯尔克孜语南部方言及其特点》,载于《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
    13 金慧敏等:《藏语方言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研究》,载于《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
    14 王成有:《略论彝语方言的划分》,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 金有景:《关于拉祜语的方言》,载于《民族语文》,2007年第3期。
    2 白碧波许鲜明:《元江县白族与周边哈尼族的语言关系》,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 高志英闵红云:《20世纪50年代以来独龙族调查研究回顾与前瞻》,载于《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4 戴庆夏主编:《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页。
    5 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语法)》,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6 滕星等:《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页。
    7 郑博超:《抢救濒危语言,刻不容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调查》,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2月27日
    1 钱铮:《通向2020之路》,载于《环球》,2009年第4期。
    2 郑博超:《抢救濒危语言,刻不容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调查》,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2月27日
    3 同上。
    4 汪玢玲等:《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的相关名录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单三娅:《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不要随意更改废止》,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1月10日。
    3 单三娅:《地名也是文化遗产不要随意更改废止》,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1月10日。
    4 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2009年12月27日访问。
    1 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3 全部资料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276页。
    1 王鸣明:《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相关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王文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4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1 德威:《10种少数民族曲艺精品解读》,载于《中国民族报》,2004年11月5日。
    2 王文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3 同上。
    1 张彦:《近20年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研究综述》,载于《民族论坛》,2008年第1期。
    2 资料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3页。
    3 洛桑丹增周润年:《藏族民俗》,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6页。
    4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370页。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3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5 Wend B. Wendl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WIPO'S EXPLORATORY PROGRA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2002.
    1 罗绒:《藏族科技》,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8-25页。
    2 贾银忠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3 龙笛信等:《贵州从江稻鱼共生生态农业及其开发模式探索》,载于闵庆文钟秋毫主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1 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6页。
    3 孙国华朱景文等:《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74页。
    4 刘春田等:《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 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人民网,2005年10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2009年12月21日访问。
    2 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 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 苏海龙:《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浅说》,来源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http://www.xjihprc.org,2009年12月30日访问。
    2 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 徐涟:《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 载于《中国文化报》,2008年1月31日。
    2 周玮:《蔡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来源于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5日访问。
    3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2009年9月),载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4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999年9月),载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5 《鄂伦春族》,来源于新华网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5日访问。
    1 苏海龙:《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浅说》,来源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http://www.xjihprc.org,2009年12月30日访问。
    2 刘红婴:《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光明日报》,2006年4月21日。
    3 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8年第6期。
    4 同上。
    1 同上。
    2 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3 苏海龙:《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浅说》,来源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http://www.xjihprc.org,2009年12月30日访问。
    1 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31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2009年12月21日访问。
    2 李云华:《民间信仰与宗教》,载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9期。
    3 [美]Carol R.Ember,Melvin Ember:《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6页。
    4 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载于《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1 李德洙 叶小文 龚学增:《高度重视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载于牟中鉴 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3 东人达:《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宗教要素》,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4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1 东人达:《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宗教要素》,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2 徐家力汤跃杨振宇:《松桃苗医药》,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103页。
    3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页。
    1 资料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6-1057页。
    2 王鸣明:《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4 李德洙叶小文龚学增:《高度重视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载于牟中鉴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2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3同上。
    1 [美]P·K·博克著:《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余兴安等译,陈纪遥审校,第34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周玮:《蔡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来源于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5日访问。
    3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2010年1月15日访问。
    1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 周玮:《蔡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来源于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5日访问。
    3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 周玮:《蔡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来源于新华网,2009年11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年1月5日访问。
    1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364页。
    2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载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 Raechel Angl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BRIDGING THE CULTURAL PROPERTY NATIONALISM-INTERNATIONALISM DIVIDE, Yale Journal of Law and the Humanities, Summer 2008.
    2 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257-281页。
    3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问题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 刘俊邹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个主要问题》,载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6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2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3 《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来源于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w. un. org,2009年9月12日访问。
    1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 曹本治口述陈婷婷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曹本治教授关于UNESCO专家小组会议的电话采访纪要》,载于《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1 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WIPO)组织网站,http://www.wipo. int,2010年1月20日访问。
    2 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1 综述:《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载于《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10日。
    2 闵庆文钟秋毫主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见序言部分。
    3 Parviz Koohafkan:《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载于《资源科学》,2009年第1期。
    4 渠梁韩德主编:《国际组织与集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0页。
    1 Paul Kuruk, ((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2 同上。
    3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4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1 李发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及其形式——当前立法焦点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本章所引用条款皆来源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载于《求是》,2010年第4期。
    3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各民族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0年》,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1期。
    1 李国杨斌:《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环境法保护制度》,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2期(下)。
    1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367页。
    2 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367页。
    3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平受益——云南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化过程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报告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 黄春华肖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属不明令人忧》,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2 同上。
    3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1 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2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平受益——云南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化过程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报告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 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页。
    2 甘明刘光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3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 李发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及其形式——当前立法焦点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 赵纲:《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境人法律地位的价值分析》,载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于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210页。
    2 田文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地位》,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11月1日。
    1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载于《求是》,2010年第4期。
    2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各民族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0年》,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1期。
    3 甘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载于《新京报》,2005年7月6日。
    1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于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210页。
    2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问题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 张今严永和:《传统知识权利主体问题研究》,载于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4 同上。
    1 张今严永和:《传统知识权利主体问题研究》,载于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53页。
    2 苏文华张光飞:《灯盏花》,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9页。
    1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9页。
    1 张洪静:《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载于《今日财富》,2008年第6期。
    2 丁永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载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同上。
    1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载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 丁永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 周叶中主编:《宪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3 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 Paul Kuruk,《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2 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3 同上。
    4 Paul Kuruk, ((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5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问题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1 龙文艾怀森:《新庄村传统造纸》,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9页。
    2 严永和:《从江瑶族浴药》,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3 严永和:《从江瑶族浴药》,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127页。
    1 郑少华:《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载于《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2 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第7页。
    1 曹新富:《民族乡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地位》,载于《今日民族》,2005年第1期。
    2 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第4页。
    3 李发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及其形式——当前立法焦点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 龙文艾怀森:《新庄村传统造纸》,载于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2 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第7页。
    1 钱铮:《通向2020之路》,载于《环球》,2009年第4期。
    1 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
    2 胡春华游晓兰:《公众参与民族民问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安排》,载于《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 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
    2 许响洪:《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非常态研究》,百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187页。
    3 张洪静:《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载于《今日财富》,2008年第6期。
    4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问题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 同上。
    1 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披知产保护铠甲》,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2 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披知产保护铠甲》,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1 张景梅:《保护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载于《贵州政协报》,2006年4月21日。
    2 新华社:《世界传统文化保护研讨会落下帷幕》, 载于《中国民族报》,2006年12月22日。
    3 田圣斌蓝楠姜艳丽:《知识产权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 唐广良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492页。
    1 郭玉军、唐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载于《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2 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 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1 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69-70页。
    2 李发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及其形式——当前立法焦点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 刘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6月6日。
    2 甘明刘光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研究》,载于《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10期。
    3 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 刘杰:《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私权性研究》,来源于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6 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披知产保护铠甲》,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1 Robert K. Paterson, Dennis S. Karjala, 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2003
    2 李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披知产保护铠甲》,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3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1 刘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6月6日。
    2 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 Robert K. Paterson, Dennis S. Karjala, 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2003
    4 同上
    5 卡马尔·菩里:《土著民族知识归谁所有?》,载于《科技潮》,2000年第3期。
    1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见郑成思著《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解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2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法与私法保护研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3 杨解君赖超超:《公物上的权利(力)构成——公法与私法的双重视点》,载于《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1 [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宋建华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2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2页。
    3 黄玉烨:《论国家人权法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权》,载于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62页。
    1 牟延林王天祥:《诉求与可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选择》,载于《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
    2 刘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6月6日。
    1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3 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 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 《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学艺术的政策目标和核心原则草案摘要》,WIPO/GRTKF/IC/7/3, http://www.wipo.int,2010年1月30日访问。
    2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1 拉巴次仁裴闯:《西藏天葬管理规定禁止对天葬现场进行拍照或报道》,载于《人民日报》,2006年1月12日。
    2 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3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 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载于《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1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2 杨永胜:《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论》,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 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4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218页。
    5 李强陈文祥:《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中社区自主权的思考——以泸沽湖为例》,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法与私法保护研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3同上。
    4 杨解君赖超超:《公物上的权利(力)构成——公法与私法的双重视点》,载于《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1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 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载于《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1 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2 Paul Kuruk,《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3 卡马尔·菩里:《土著民族知识归谁所有?》,载于《科技潮》,2000年第3期。
    4 Robert K. Paterson, Dennis S. Karjala, 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2003
    1 黄玉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载于《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2 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3 王鹤云:《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制度》,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7月5日。
    1 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294页。
    2 蔡虹:《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页。
    3 蔡虹:《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2页。
    4 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1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2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1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315页。
    2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357页。
    3 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4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1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2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37页。
    3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国际人权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国际人权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国际人权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来源于联合国网站,www.un.org,2010年2月2日访问。
    1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1 朱晓青:《论联合国人权国际保护的执行措施》,载于《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1 [美]达里尔·A.波塞和格雷厄姆·杜特费尔德:《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 卡马尔·菩里:《土著民族知识归谁所有?》,载于《科技潮》,2000年第3期。
    3同上。
    4 曹建明贺小勇: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推荐读本《世贸组织基本法律制度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1 曹建明贺小勇: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推荐读本《世贸组织基本法律制度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1 Paul Kuruk, ((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pril,1999.
    2 同上。
    3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3页。
    1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2 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于《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的立法模式思考》,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 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律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6页。
    1 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 齐延平:《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2 赵娟:《“楚河汉界”与“貌离神合”——对公法与私法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 赵娟:《“楚河汉界”与“貌离神合”——对公法与私法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9页。
    2 林喆:《权利补偿: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析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救济现象》,载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1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 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 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 贾学胜严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及其完善》,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