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元文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其赖以凝聚发展力量、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以及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作为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维系全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当今,多元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事实和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多元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空间。但同时,多元文化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冲击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削弱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同时也干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我国社会意识的主导和凝聚作用,我们应当正视并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相关问题,特别是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有效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认同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从而推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文在对多元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与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功能取向,分析了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重点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
For every country and nation, the core value system occupies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ideology,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o condense development strengths, to establish development goals,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o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s a value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volves in all aspects of economics,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And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t is a spirit flag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spiritual mo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in an all-round way. a spiritual bond to maintain the unity and harmony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s:strengthening the attraction, appeal and cohes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Nowadays, multi-culture has become a basic f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and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multiple way of life, values and ideology has been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exchange, collision,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Multi-culture provides rich soil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ideology and the influence and attra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us, it expands the space of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ut at the same time, multi-culture, has brought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hich has hit the recognition of Marx's guiding position.diluted the identity of socialist ideals and beliefs, weakene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and interfered with the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play a leading and condensing role to China's current social consciousness, we should face up to and study on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under multicultural context, especial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ntification, to make the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ystem be perceived,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make it internalized people's values and spiritual pursuit and externalized people's conscious action, so as to promot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of related theory about multi-cultur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is thesis combed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e to the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xplored the path of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y combining these influences.
引文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张静.多元文化视野的科学价值观及其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8(4):109-11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2008(1):35-40.
    2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2004(2):123-129.
    3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1):185-188.
    4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40-47.
    1吴润楠.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7-9.
    2梅萍,林更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J].中州学刊,2009(3):1-4.
    3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186-188.
    4管廷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J].求索,2011(5):58-60.
    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6孙秀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17.
    7张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核心价值体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52-56.陈晓飞.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索,2007(6):66-68.
    8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99-102.
    1李卫宁,粟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J]理论前沿,2009(3):31-32.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J].毛译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2-16.
    2梅萍,林更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J].中州学刊,2009(3):1-4.
    3朱晨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人性基础—以马克思的人性思想为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4):4-6
    4孔德永.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J].求实,2009(9):57-60.
    5冯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8):103-105.
    1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3.
    2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4.
    1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00.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45.
    1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0):32.
    2[美]罗杰·M·基辛.当代义化人类学概要[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
    1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2):37.
    2托马斯·麦格奈尔.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24(63).
    3李庆本.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9(1):129.
    1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1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03.
    2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03.
    3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8.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陈新汉,冯溪屏.现代化与价值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
    2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3梅萍,林更茂.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J].2007(6):19.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3.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114.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6.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2.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9.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0.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2.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易新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7(10):2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0.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王国敏,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三维理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9(4):33.
    2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2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7.
    2江泽民.江泽民义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
    1胡孝汉.实践与思考: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论文集[M].学习出版社,2007:740.
    2罗子欣,蒋晓丽.舆论引导力在新形势下的把握与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0(10):23.
    3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2:115.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14.
    6尹岩.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共识的一般机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2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入民出版社,2008:7.
    1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27
    1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1.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架构价值意识的学说[J].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26.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上).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中).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下).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上).
    [11]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晏辉.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孙洪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7]黄凯锋,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20]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1]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唐凯麟.把握社会土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07-08-02(1)
    [2]王增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基本问题的审思[J].江海学刊,2009年(上)
    [3]牛先锋.社会土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解析及其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4]崔志胜,李红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义逻辑与结构分析[J].求实,2009(9)
    [5]龙静云,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6]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2004(2)
    [7]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5).
    [8]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苏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 (5)
    [10]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11]王国敏,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三维理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2]易新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7(10)
    [1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
    [14]梅萍,林更茂.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15]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8)
    [16]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辛向阳,金民卿,吕薇洲,王中保,谢凡,翟胜明.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2)
    [17]王中伟,夏从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维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02)
    [18]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07)
    [19]贺善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3(07)
    [20]林海.历史、现实与特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03)
    [21]秦燕,程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研究的特点与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22]刘大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13(08)
    [23]王秀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1)
    [24]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3).
    [25]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