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阶段,即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统治时期、直系统治时期和冯、奉统治时期。由于每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扩军与裁军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各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由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影响,军队增加异常迅速,出现了一个扩军高潮,军队人数一度达到百万以上。军队扩充不仅使军费开支大增,而且威胁到当权者的统治和社会安定,裁军的要求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扩军与裁军相互交织的现象。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出于建设民主共和的需要,同意对民军进行裁减;而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裁减民军的同时,尽量扩大自己的军队;面对迫切的军事形势,在民元兴起的各政党提出了各自的建军主张;而社会上的尚武思潮和军国民主义、和平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又对扩军与裁军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袁世凯的裁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军队的数量有所减少,地方都督或将军的权力受到部分限制。为使裁军成果得到巩固,人们提出了限制军队数量、裁兵垦荒、裁兵筑路等建议。袁世凯的扩军政策一方面壮大了北洋军阀势力,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其内部矛盾和裂痕,埋下了分裂的隐患。特别是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引发了护国战争,不仅导致北洋军阀的分裂,而且引发了新一轮扩军热潮,使全国陷入分裂和混战之中。
     在皖系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军事形势呈现出三个新特点,即北洋军阀分裂、西南军阀形成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军事影响的独占趋势,对扩军与裁军产生了重大影响。北洋军阀的分裂,形成直、皖、奉等派系,使北京政府的权力削弱,军阀割据形成。军阀们分别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权力,各自为政,竭力扩大自己的军队,使扩军陷入无序状态,也使段祺瑞政府的裁军计划流产。西南军阀的形成,造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使南方各省军队大量增加,战争频发,政局更加混乱,并引发了南北和议问题。在扩军方面,段祺瑞为了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依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编练参战军和边防军,培养自己的嫡系;南北军阀在自己的地盘内多方搜刮,扩充实力。在裁军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军国主义的破产,和平主义的传播,使南北双方在上海举行和议,对裁军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思想领域,社会各阶层由北洋军阀、知识分子到革命党人,都开始进一步反思中国的裁军之路,提岀了许多建议和主张,促进了裁军思想的发展。
     在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皖系在直皖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其军队被大量裁减或改编,势力大大削弱。直系利用掌握北京政府的有利条件,大肆扩充军队,扩大地盘,达到了鼎盛时期。但盲目扩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军费不足、内部分赃不均等,加剧了内部矛盾和分化,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退回关外,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整军经武”,军队力量进一步增强。西南军阀也利用各种手段扩军,壮大力量。在此情况下,全国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军费消耗急剧攀升,国家负担沉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引起了全国各界一致的不满,形成席卷全国的“废督裁兵”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北洋军阀的代表、中间派别、国共两党及其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丰富了中国的裁军思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尝试着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来分析和认识中国的裁军问题,揭示军阀扩军与裁军的阶级根源和经济根源,批驳军阀裁军的欺骗性,批评中间阶层裁军的不切合实际性,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号召人们组织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实现真正的裁军。
     在冯奉统治时期,以冯玉祥为首的国民军通过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控制的政府,占据了大量地盘,军队由数万人迅速扩充到数十万,成为支配和影响中国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冯玉祥在扩军政策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依靠苏联,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恢复了军队,并在思想上追求步,所部逐渐脱离了旧军阀阵营。奉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扩军至数十万,一度主宰着北京政权,控制东北、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但其扩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张作霖手下的一些将领,随着自己军队的增加,地盘的扩大,离心力增大,使奉系呈现出分裂的倾向,郭松龄倒戈,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出现,即是其表现。直系由于孙传芳在东南五省的崛起、吴佩孚的东山再起,军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数量也有很大增长。在全国革命高潮的压力下,为了对抗革命军,张作霖组织了安国军,实现了反动军队的大联合,这是穷途末路的北洋军阀一种变相的扩军方式,预示着它的彻底衰败。在这一阶段,为了解决扩军带来的困难,北洋军阀召开了善后会议,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裁军建议和原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扩军与裁军思想方面,现代评论派为代表的中间阶层提出了“军事善后”、“财政善后”等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裁军主张。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在创建并扩大革命军、消灭军阀军队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批评其他党派在裁军问题的上的各种错误观点,主张发动民众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武装取代军阀军队。尤其是在建立农民武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进行了有益探索。
     扩军与裁军的理论和实践贯穿整个民国前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热点问题。概括起来看,“扩充自己,裁减他人”是军阀扩军与裁军的基本准则,“增强实力,限制军费”是这一时期扩军与裁军的主要目的,“扩军导致分裂,裁军引发纷争”是军阀扩军与裁军的必然结果,而丰富多彩的扩军与裁军理论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Altogether, there are four periods on the research of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is, the period of Yuan Shikai rule, the period of the Wanxi faction domination, the period of the Zhixi faction rule and the period of the Fengxi and Feng Yuxiang dominating together.Because of there are differences about the conditions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 each period. As a result, guiding ideology and purposes for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are all different; all of them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Yuan Shikai rule,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second Revolution, an increase in the army is abnomally rapidly, there is a upsurge in arms expansion,the number of army was up to more than a million at one time;the expansion of army not only made miliary expenditure increase,but also threatened the domination of present president and safety of the society,and the request of disarmament was born,so it formed the mutual and mingled phenomenons of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The revolutionary partymen,such as Huang Xing、Sun Yat-sen,considering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agreed with the disarmament on people’s army,but Yuan Shikai,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domination,tried his best to enlarge his army when he was decreasing army.Faced the pressing miliary situation,all kinds of parties born with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offered their own adv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rmy.At the same time, the ideas,such as the trend of thought for encouraging military force and militarism、doctrine of peace and the getting rid of army thought on the society made a stormy sea stormier for the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activity. To some extent, the disarmament policy of Yuan Shikai worked,making the number of army reduce,the part power of the local generals was limited.In order to make achievements on disarmament consolidated,people put forward proposals on the limit of the number of army,reducing army to reclaim wasteland and reducing army to construct a road.On the one hand,the disarmament policy of Yuan Shikai strengthened the power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expanded their inside contradictory and the rift .As a result,a hidden danger of split was seeded .Especially Yuan Shikai’s monarchy activity,made the war for protecting country broke out.This not only lead to the Northern Warlords’s split,but also brought about a new warm wave of arms expansion ,making the whole country fall into the mixture of split and tangled warf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nxi faction warlords domination, the military situation of China emerged three new features ,namely, the Northern Warlords split,the Southwest warlords formed and single tendency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influenced Chinese miliary ,all of these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the split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took shape of several factions ,such as Zhixi、Wanxi and Fengxi,causing the power of Beijing government weaken and separatist warlord regimes came into being .The Warlords controlled separately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of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and they handled with politics of their own .Meanwhile,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enlarge their own army, causing arms expansion out of order.Besides, the disarmament plan of Duan Qirui government was miscarried.The form of Southwest Warlords lead to the confrontat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army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as increasing largely,wars broke out more often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fell into chaos more serious than before .What’s more,it brought about peace talks between South and North.On arms expansion,Duan Qirui, in order to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uniting military force,was supported by Japanese imperialism.He organized and trained army on taking part in a war and defending frontier.Besides,he developed his own cliques.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expend forces,the warlords both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made every effort to extort large sums of money from the people in their own domain.On disarmament,the end of the World WarⅠ,the falling through of militarism and the spread of pacifism made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hold peace talks in Shanghai.They discussed the disarmament problem.At the same time,on ideology field,people of all walks of life on the society from the Northern Warlords、intellectuals to revolutionary partymen all reviewed the road of Chinese disarmament going further.They offered a great many advice and propositions. All of thes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sarmament thought.
     During the Zhixi faction rule, the Wanxi faction was subject to a heavy attack in the war between the Zhixi faction and the Wanxi faction. The number of its army was largely declined or reorganized and its force was enormously crippled.The Zhixi faction took advantage of beneficial terms that it controlled Beijing government. Therefore, he did his utmost to strengthen the army without restraint and enlarged its domain, which was up to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However, expanding army blindly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ou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not well-distributed on dividing the spoils, which aggravated inside contradictory and split. As a result, it took shape several small factions.It was facing the danger of split, the Fengxi faction returned outside Shanhaiguan after the first war between the Zhixi faction and the Wanxi faction.Under the flag of“safeguarding the border and people”,it reorganized the arm and military force, so the army strength was enhanced further. The Southwest Warlords also took advantage of all kind of means to expand army, enlarging its strength.Under this case, the number of the army increased rapidly, the expens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raised sharply.The country burden was heavy and the life of people was affected critically, which caused all sections of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dentically unsatisfied. At last, it formed the“abolishing Dujun and reducing army”activity which swept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In this activit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the middle faction、the G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ir delegates all offered their own views and suggestions, which enriched the disarmament thought of China.Especially the bir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made Chinese people did their utmost to analyse and recognize the Chinese disarmament term with Marxism-leninism military theory. It revealed chass root and economic root of the Warlords between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and refuted deception about Warlords disarma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iticized middle class’s not suitting practice on disarmament, which made people further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rlords and imperialism and appealed to people to gather together to down with imperialism and realize the real disarmament.
     During the Fengxi and Feng Yuxiang together domination, Feng Yuxia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uomin army,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he Zhixi faction through Beijing coup and occupi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domain, which brought the number of his army from tens of thousands up to dozens of ten thousand rapidly and formed an important strength on domination and influencing Chi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n the Feng Yuxiang’s expanding army policy was that they would depend on the Soviet Union.Under the military aids of the Soviet Union ,he regained army.What’s more, he pursued progress on thought.His faction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old Warlords camp. The Feng faction reached a stage of great prosperity in this period.As a result, it expanded army up to dozens of ten thousand.Besides, he dominated Beijing state power at one time and controlled numerous regions,such as Northeast、Hebei and Shandong.However,the arms expansion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ous of issues,especially some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Zhang Zuolin,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ir own army, the enlargement of domain .The centrifugal force was also expanding, which made Fengxi faction emerged split tendency . As a result, Guo Songling changed sides in the war, Zhang Zongchang and Li Jinglin’s the united army directed by the Zhi and Lu faction occurred. All of these were their results. Owing to the rise abruptly of Sun Chuanfang in Southeast five provinces, the stage a comeback of Wu Peifu, and the number of the Zhixi faction army also expanded largely at the regoi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revolutionary high tid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ounter revolutionary army, Zhang Zuolin organized the army with the aim of protecting country and realized the grand union of reactionary army. This was a kind of covert way in expanding army belonging to cul-de-sac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 which predicted its totally failure. During this stage,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which arms expansion brought about , the Northern Warlords held the meeting which dealed with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arms expansion.The representatives posed a lot of suggestions and principles on disarmament ,which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 thought of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commentary fac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put forward positions such as“dealing with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military”and“dealing with problems arising from fiance”,which reflected the bourgeoisie’s disarmament views. After the re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Guomintang carried out practice and exploring theory, whi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nt on criticizing all kinds of mistaken views of other party factions on disarmament terms. They standed for organising the mass to defeat the Warlords and imperialism and setted up people’s armed forces taking the place of the Warlords army. Especially on starting farmer’s armed forces, they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and carried on beneficial probes for setting up new pattern of people’s armed for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hot issue during the domination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Summarizes looked that,“expands oneself, reduces other people”is the basic criterion of the warlord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the enhancement strength, the limit military expenses”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the arms expansion causes the fission, the disarmament initiation dispute”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warlord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the richly theory of the arms expansion and disarmament has the important model significance to the posterity,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引文
①陈旭麓:《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编《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②朱宗震:《披荆斩棘的孤胆英雄孙中山》,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47页。
    ②熊秉坤:《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76页。
    ③前四十二标革命实录处:《前四十二标占领兵工、钢药两厂节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3页。
    ④陶炬:《炮队武昌起义及阳夏战斗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⑤朱宗震、汪朝光:《铁军名将陈铭枢》,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⑥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283页。
    ①高仲和:《北征纪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9、128-129、132、179页。
    ②内务司:《内务司实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5页。
    ③内务司:《内务司实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7页。
    ①财政司:《革命以来湖北财政司要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0页。
    ②财政司:《革命以来湖北财政司要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7、345页。
    ③高仲和:《北征纪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④李倩文、张影辉:《肖楚女》,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页。
    ①内务司:《内务司实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6-297页。
    ②高仲和:《北征纪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0页。
    ③高仲和:《北征纪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9-190页。
    ④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02页。
    ⑤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06页。
    ⑥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
    ①[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译,红旗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②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第310-311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82页。
    ④张力云:《从北洋武备学堂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保定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⑤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61页。
    ⑥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大事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2253页。
    
    ①李振华辑《近代中国国内大事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2254页。
    ②《张謇为乙和祥盐旗被各地军队强取盐款情形咨》,1912年2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5-366页。
    ①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1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②《陆荣廷报告桂省军队数目统领官姓名及兵器种类电》,1912年3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3-264页。
    ③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36页。
    ④[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3页。
    ①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71、381页。
    ②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97页。
    ③伧父:《川路事变纪》,王德锋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9-220页。
    ①阎卷月、赵树好:《为辛亥革命毁家献身的邱丕振》,赵润生主编《山东近代爱国人物》,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114-121页。
    ①《荫昌致荆州将军函稿》,1911年11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②张玉田等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4页。
    ③《余诚格拟设营务处统率巡防各军控制湘局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8-169页。
    ④《朱家宝以安庆危急请调兵轮来省并添募巡勇电》,1911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1页。
    ①《张鸣岐为省城兵力单薄拟添募防营截留京饷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2-173页。
    ②《增韫为省防空虚拟准添募陆师巡防队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3-174页。
    ③《松寿关于变通编练福建巡防队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④《沈秉堃拟援湘?鸩⒁灾芟瑞⒊浔甭费卜蓝忧氪嗟缂扒宓圳椭肌罚?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6页。
    ⑤《岑春煊要求添招军队配备枪炮筹拨饷项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①《铁良等要求迅速拨款增募军队请代奏电及清帝谕旨》,1911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7-188页。
    ②《陆钟琦等防堵陕西革命军起义有关函电》,1911年10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1页。
    ③《山西新军起义及吴禄贞被刺有关文电》,1911年10-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0-201页。
    ④《宝棻请派袁克定办团练乞代奏电》,1911年11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7-208页。
    ①《张勋等关于革命军进攻徐淮请派援兵有关函电》,1912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1-212页。
    ②张玉田等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4-445页。
    ③《瑞澂等报告武昌失守请派援兵电》,1911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170页。
    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②张玉田等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5页。
    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②知之编《北洋陆军各师沿革概述》,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02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93页。
    ①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页。
    ②侯宜杰:《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③许指严:《新华秘记》,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
    ④关于这一问题,参阅夏斯云:《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拥袁反清策略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12-115页。
    ⑤李书诚:《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00页。
    ⑥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①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85-186页。
    ②《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14日。
    ③《全国兵力与部署·说明》,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①《中国同盟会意见书》,1911年12月30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46-247页。
    ②《中国同盟会章程》,1912年3月3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48页。
    ③《中国社会党纲领》,1912年11月,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91-393页。
    ①《中国社会党天津部成立大会传单》,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67页。
    ②《国民协会政见宣言》,1912年4月8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17页。
    ③《中华共和促进会(上海)》,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26-328页。
    ①《中华民国工党宣言书》、《中华民国工党简章》,1912年1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32-335页。
    ②《本部第一次谈话会记事》,1912年3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49-350页。
    ①《统一共和党规约》,1912年3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1989年,第367页。
    ②章太炎:《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演说辞》,1912年1月3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533页。
    ③《统一党章程》,1912年3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1989年,第371页。
    ①章太炎:《军人贵贱论》,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347页。
    ②谢本书:《讨袁名将蔡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35页。
    ③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光绪29年11月,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10页。
    ①谭华主编《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②《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光绪32年,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17-223页。
    ③[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组译《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红旗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刋介绍》(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1、470页。
    ①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刋介绍》(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3页。
    ②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刋介绍》(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04、707页。
    ③[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组译《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红旗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④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⑤黄世晖:《蔡元培口述传略》,萧关鸿编《中国百年传记经典》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180页。
    ①《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9页。
    ②罗绍志:《唐群英》,《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0辑,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
    ③李双璧:《任可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0辑,中华书局,1984年,第59页。
    ④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94-298页。
    ⑤《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1912年9月6日,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
    ⑥谭华主编《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4-265页。
    ①范源濂:《今日世界大战中之我国教育》,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052-1056页。
    ②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下册,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①章太炎:《弭兵难》,1898年,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66页。
    ②申叔:《废兵废财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63年,第900-904页。
    ③《云南辛亥革命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6页。
    ④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1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①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前言》,《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3页。
    ①朱瑞:《致中央各省论裁兵计划》,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53-4056页。
    ①陈廷杰:《条陈裁兵计划》,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56-4059页。
    ①胡瑛:《请仿屯田方法配置被裁军队》,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59-4061页。又载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编《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第60-63页。
    ①杨熙:《上大总统请开放蒙荒安插军队书》,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61-4067页。
    ①李蔚然:《呈参议院建议遣置军队案》,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67-4069页。
    ①佚名:《裁汰海军以节饷论》,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21-4027页。
    ②《海军部呈第一次置舰计划》,1913年3月21日,杨志本主编《中华民国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51-165页。
    ①吴贯因:《军事与政体之关系》,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3996-3998页。
    ①施渡桥:《论袁世凯的建军治军和军事教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08-117页。
    ①《海军部关于裁行各事呈文》,杨志本主编《中华民国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83-84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49页。
    ③中国史学会编《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9页。
    ④施渡桥:《论袁世凯的建军治军和军事教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08-117页。
    ⑤文闻编《旧中国航空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①《论中国飞行界之事业》,《东方杂志》,1914年第11期,第8-10页。
    ②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22-223页。
    ③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④袁世凯:《颁定教育要旨》,1915年1月,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24-225页。
    ⑤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页。
    ①陈崇桥、张玉田主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第469-470页。
    ②熊希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6期,第29页。
    ③吴廷燮编《合肥执政年谱初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4页。
    ①佚名:《陆军费与财政之关系》,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民国3年,第4005-4012页。
    ①《临时大总统关于用兵方略及饷源筹划复参议院咨》,1912年1月30日,《临时大总统请速行议决各部院三月份概算书咨》,1912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285页。
    ①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杨慎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1页。
    ②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料》,中华书局,1984年,第33-35页。
    ③《陈锦涛关于非唐绍仪到沪不能解决借款电》,1912年3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9页。
    ①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0页。
    ②[苏]齐赫文斯基:《孙中山的外交观点与实践》,《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③陈崇桥、张玉田主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第425-426页。
    ④《附录黄留守拟订劝募国民捐章程》,吴砚云编《黄留守(兴)书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82辑,1972年,第69-79页。
    ⑤居正:《国民捐》,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⑥章太炎:《论国民捐之弊》,1912年6月5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603-604页。
    ①《临时大总统请速行议决各部院三月份概算书咨》,1912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3-294页。
    ②《陆军部1912年3月份支出概算总目底稿》,1912年3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3页。
    ①《临时大总统请速行议决各部院三月份概算书咨》,1912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5-299页。
    ②《临时大总统请速行议决各部院三月份概算书咨》,1912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2页。
    ③《临时大总统请速行议决各部院三月份概算书咨》,1912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4页。
    ④《附录黄留守拟订劝募国民捐章程》,吴砚云编《黄留守(兴)书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82辑,1972年,第6-7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91页。
    ②《附录黄留守拟订劝募国民捐章程》,吴砚云编《黄留守(兴)书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82辑,1972年,第45-46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138页。
    ①薛君度著:《黄兴与中国革命》,杨慎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3页。
    ③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2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6页。
    ⑤《黎元洪因阁员未定就国家形势陈述五条意见电》,1912年3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①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83页。
    ②李平书:《且顽七十岁自叙》,萧关鸿编《中国百年传记经典》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200页。
    ③章太炎:《回国启事》,1911年11月21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524页。
    ④文思编《我所知道的阎锡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①《临时大总统严加约束士兵令》,1912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0-161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113页。
    ①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53页。
    ②《黎元洪因阁员未定就国家形势陈述五条意见电》,1912年3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113页。
    ④居正:《留守裁兵及辞职》,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2页。
    ①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57页。
    ②《命各地文武官员对退伍士兵严密勘察令》,1913年12月1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2页。
    ③《致大总统国务院及各省申明南方财政及反对借债原因》,吴砚云编《黄留守(兴)书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82辑,1972年,第30页。
    ④《再致总理及理财总长告急》,吴砚云编《黄留守(兴)书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82辑,1972年,第6页。
    ⑤许指严:《新华秘记》,荣孟源:《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
    ①刘振岚:《傀儡总统黎元洪》,朱信泉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页。
    ③许指严:《新华秘记》,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3-404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85页。
    ①许指严:《新华秘记》,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0页。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④马震东:《大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32年,第164页。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162页。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101页。
    ③居正:《国民捐》、《留守裁兵及辞职》,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4、122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②高锐编《中国军事史略》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142页。
    ③高锐编《中国军事史略》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①黄炎培:《八十年来》,萧关鸿编《中国百年传记经典》(四),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26页。
    ②《临时大总统关于用兵方略及饷源筹划复参议院咨》,1912年1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③《季雨霖关于南北议和北方败约我当分途北伐致大总统等电》,1912年1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9页。
    ④《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3页。
    ①《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56页。
    ②《谭人凤请收回取消黄留守成命致袁世凯电》,1912年6月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①《安徽驻宁同乡会龚镇鹏等请改委黄兴为苏督致袁世凯电》、《袁世凯为取消留守致蒋作宾电》,1912年6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①《黎元洪电》,佚名编《民国史料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三编》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50-364页。
    ②佚名:《鄂省临时议会始未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1页。
    ③佚名:《关于张振武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42页。
    ④刘振岚:《傀儡总统黎元洪》,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⑤财政司:《革命以来湖北财政司要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1页。
    ①王辅汉:《毕血会属汉阳代表王辅汉敬告退伍同志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9页。
    ②陶炬:《鄂军炮兵旅日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5-86页。
    ③佚名:《鄂军教导团历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合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④《湖北陆军第一师》,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①《黄兴为裁撤留守府呈文》,《政府公报》,1912年9月13日。
    ②《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令》,1912年3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③《袁世凯公布南京留守条例令》,1912年4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1-142页。
    ④张爱华、欧七斤:《略论民初南京留守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第53-57页。
    ①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154页。
    ②郭汉章:《南京留守府见闻》,《钟山风雨》,2004年第1期,第60页。
    ①居正:《留守裁兵及辞职》,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2-125页。
    ②郭汉章:《南京留守府见闻》,《钟山风雨》,2004年第1期,第60页。
    ③张学继:《黄郛传》,团结出社,2005年,第19页。
    ①《朱瑞查报浙省现有兵力饷数装备情形密电》1912年10月1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页。
    ②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11、315页。
    ③沈云龙编《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上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6年,第32页。
    ①《孙道仁关于福建军队人数装备情形密电》,1912年10月11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②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刋》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页。
    ③《阎锡山关于晋省现有军队及月饷概数电》,1912年6月7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④《张凤翙关于陕省军队人数装备及驻地咨》,1912年8月13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页。
    ⑤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⑥《广东陆军第一师》,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①熊希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6号,第23-32页。
    ②《关于新疆省军队裁编招募具报电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01,卷号6131。
    ③伏阳:《试论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弱兵政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第30-34页。
    ①《历年陆军费岁出预算表》,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4-44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6页。
    ②转引自邹孟贤编著《中国近代军阀简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9-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342页。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王德锋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②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64页。
    ③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51页。
    ①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109页。
    ①《军械司要事纪略》,民国元年五月至二年六月止,陈崇桥、张玉田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金盾出版社,1995年,第902-903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页。
    ①《军事善后谈》,经世文编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军政》,经世文编社,1914年,第3998-4004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45、44页。
    ①黄远庸:《远生遗著》第2卷,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35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8页。
    ①《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组织令》,1914年5月8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7页。
    ②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5页。
    ③侯宜杰:《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1页。
    ④《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15页。
    ①《各省军政民政长官管辖军队权限条例》,1914年6月28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24页。
    ②《将军府编制令》、《将军行署编制令》,1914年7月18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21页。
    ①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8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①《陆军大学概况》、《陆军大学条例》,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5-331页。
    ②《陆军军官学校条例》,1912年9月21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4-338页。
    ③《航空学校概况》,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4-345页。
    ①陶菊隐:《政海秩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陆军混成模范团》,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5-167页。
    ③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6页。
    ①《陆军混成模范团》,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5、167、166页。
    ②《士兵补充概况》,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9页。
    ③《陆军第一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①《陆军第二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②《陆军第三师沿革》、《士兵补充概况》,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189页。
    ③《陆军第四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页。
    ④《陆军第五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①《陆军第六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1-83页。
    ②《雷震春关于第七师已经编成并请发关防密电》、《雷震春报告拟招募第七师缺额电》,1913年,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6-87页。
    ③《步兵科为第八师第十五旅招募新兵咨》,1915年2月,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9-210页。
    ④《陆军第十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
    ⑤《陆军第七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①知之编《北洋陆军各师沿革概述》,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②《新编陆军督练处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③知之编《北洋陆军各师沿革概述》,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02页。
    ④西村成雄:《辛亥革命在东北》,《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29页。
    ①《关于第二十七师师长对陆军核减态度密报》,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②孤竹里奴:《张勋秽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0-11页。
    ①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主编《近代裨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0页。
    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②[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杨云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第15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7号,第6页。
    ①《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558页。
    ①《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5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②游悔原:《中华民国再造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1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389页。
    ④游悔原:《中华民国再造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3页。
    ⑤参见来新夏《北洋时期的三次军阀战争》(《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第237-248页。
    
    ①侯宜杰:《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4页。
    ②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63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8期,第2页。
    
    ①朱德:《辛亥革命回忆》,1961年10月10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5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81页。
    ①张北根:《1919年至1922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第5页。
    ①敖四林:《北洋军阀兴亡的军事经济原因》,《军事历史》,1997年,第2期,第42-45页。
    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388页。
    ①莫建来:《论皖系军阀的形成》,《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第81-87页。
    ②濑江浊物:《段祺瑞秘史》,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53页。
    ①濑江浊物:《段祺瑞秘史》,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74页。
    ②章立凡:《从布贩到贿选总统曹锟的一生》,朱信泉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107页。
    ③[日]园田龟一:《怪杰张作霖》,胡毓峥译,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内部资料),1981年,第40页。
    ④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50页。
    ②徐进:《贵州独立记》,民国5年7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9页。(注:以下不再注明本书编者)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402页。
    ①《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十五班学呈》,《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1-112页。
    ②游悔原:《中华民国再造史》,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4页。
    ③《通饬招集闲散军官文》,《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页。
    ④《云南都督复叶湘石电》,1916年1月,《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⑤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中国近代战争史》第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49-150页。
    ⑥《云南都督府饬第号》,1916年,《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①徐进:《贵州独立记》,民国5年7月,《扩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②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0、92页。
    ③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13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7期,第2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7期,第3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8期,第1页。.
    ④高锐:《中国军事史略》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62页。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433页。
    ①游悔原:《中华民国再造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57页。
    ②《职官任免令》,《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8期,第2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473、475页。
    ①蒋君章:《中华民国建国史》,(台北)正中书局,1957年,第372页。
    ②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76-77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4期,第220页。
    ①孤竹里奴:《张勋秽史》, 1917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64、166页。
    ②张戆盦:《复辟详志》,(出版单位不详)1917年,第219页。
    ③张戆盦:《复辟详志》,(出版单位不详)1917年,第223页。
    ④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188-210页。
    
    ①肖波、马宣伟:《四川军阀混战(1917年—192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3期,第230页。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928-929页。
    ②章士钊:《裁兵与造法》,《新中国》,1920年,第2卷第5期,第2页。
    ③关于这一问题,详细内容可参阅张北根《英日对待新国际银行团及其对华贷款与中国裁军问题的态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28-134页。
    ④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933页。
    ⑤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937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1983年,第93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4、546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07页。
    ②陶菊隐:《政海秩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③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第23页。
    ⑤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第35-36页。
    ①《民国七年六厘短期公债条例》、《民国七年六厘公债条例》、《民国八年公债条例》,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第53-57页。
    ②《徐树铮电稿》,中华书局,1963年,第295页。
    ③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①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②[美]鲍威尔:《鲍威尔对华回忆录》,邢建榕、薛明扬、徐跃译,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2、57页。
    ③濑江浊物:《段祺瑞秘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61页。
    ①[日]北冈伸一:《军部与第一次大战中的对华政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93页。
    ②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③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海天出版社,1937年,第23页。
    ④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海天出版社,1937年,第23页。
    ⑤郭剑林主编《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①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②静观:《全国陆军之近况》,《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期,第165-166页。
    
    ①吴永明:《北洋军阀武器装备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13-18页。
    ②《徐树铮电稿》,中华书局,1963年,第317页。
    ③《徐树铮电稿》,中华书局,1963年,第373-374页。
    ①静观:《全国陆军之近况》,《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6期,第165-166页。
    ②关于这一问题,参见丁长清《略论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分化》(《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5期)第64-68页。
    ③杖:《南北兵兴以后各省区兵力一览表》,《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4期,第173页。
    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费占政府支出全数的百分比》,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第156页。
    ②王树杰等主编《中国军事财政思想论纲》,海潮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③《一九一八年之中国财政谈》,《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3期,第215-218页。
    ④《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0年中日借款契约合同简表·按语》,龚古今、恽修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三联书店,1958年,第57页。
    ⑤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22-23页。
    ⑥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25页。
    ①[美]鲍威尔:《鲍威尔对华回忆录》,邢建榕、薛明扬、徐跃译,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②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1980年,第81页。
    ③濑江浊物:《段祺瑞秘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53页。
    ④张力云:《直皖奉军阀混战在直隶》,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集粹·军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详),第2页。
    ①吴虞公:《李纯全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38页。
    ②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99-1000页。
    ③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0-63页。
    ④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2-60页。
    ⑤《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7期,第7页。
    ①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6页。
    ②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8页。
    ①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1-40页。
    ②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军屯》,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资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9页。
    ③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海天出版社,1937年,第32页。
    
    ①《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9号,第87页。
    ②《李纯致岑春煊电》,1918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8页。(注:以下此书不再注明编者)
    ①张北根:《1919年至1922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第12页。
    ②《朱启钤致钱能训电》、《上海某美人对于双方代表之希望》、《一月十五日朱总代表与美使馆白少尉谈话节略》,1919年1月,《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02-105页。
    ③《财政部致朱启钤电》,1919年1月17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08页。
    ①《支那问题联合大会》,1918年12月18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72-73页。
    ②《日报之南北和平观》,1918年12月14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71页。
    ③《废督裁兵与军民分治》,1919年1月21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110页。
    ④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304页。
    ①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309页。
    ①《景耀月解决国局意见具体条款说明书》,1918年12月7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50-58页。
    ②《中西独立报对于时局之适当主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91-92页。
    ①叶恭绰:《一九一九南北议和之经过及其内幕》,彭明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88-114页。
    ②《钱能训致朱启钤电》,1919年3月6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91页。
    ①《(民国)南北议和会议卷宗集成》第1册,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第86-87页。
    ②叶恭绰:《一九一九南北议和之经过及其内幕》,彭明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③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366页。
    ④《钱能训致朱启钤电》,1919年2月21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页。
    ①《北京政府马电》,1919年2月21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53-154页。
    ②《第六次会议记录》,1919年4月9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226页。
    ③《第六次会议记录》,1919年4月9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226页。
    ①《朱启钤致钱能训电》,《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240-241页。
    ①《张敬尧主张裁兵筑路之通电》,1919年1月11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97-98页。
    ②《(民国)南北议和会议卷宗集成》第1册,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第475页。
    ③《(民国)南北议和会议卷宗集成》第2册,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第718页。
    ④(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①政之:《外人私运军火之祸因》,胡霖、吴鼎昌等撰《国闻周报·社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②《南北和平会议的过去未来》,《星期评论》,1919年6月8日。
    ①刘叔雅:《军国主义》,《新青年》,1916年11月1日,第2卷第3期,第1-5页。
    ②许逸云编《蒋百里年谱(简编)》,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编《蒋百里先生纪念册》,1993年,第259页。
    ③《中华民国坏在那里》,《星期评论》,1919年6月8日。
    ④本社同人:《关于民国建设方针的主张》,《星期评论》,1919年6月15日。
    ①《主张军国主义的留美学生》,《星期评论》,1919年6月15日。
    ②汪授揖:《军人与武学》,《新中国》,1920年7月15日,第2卷第7期,第1-5页。
    ③《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④《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97-100页。
    ②张君编《陈独秀诗选》,宜城文艺编辑部(内部资料),1986年,第67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268-271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07-309页。
    ③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12页。
    ④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25-326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29-342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91页。
    ③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397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469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473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73页。
    ②《卢永祥倡议废督以为根本解决全国和平统一问题通电》,1920年4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4页。
    ③《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8页。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960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984页。
    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第983页。
    ①章士钊:《裁兵与造法》,《新中国》,1925年,第2卷第5期,第1-3页。
    ①邵元冲编《朱执信文存》,1925年12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39-150页。
    ②执信:《兵底变态心理》,《星期评论》,1920年5月1日。
    ①邵元冲编《朱执信文存》,1925年12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59-366页。
    ①邵元冲编《朱执信文存》,1925年12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67-377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9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5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48-851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
    ①关于这一问题,可参阅郭剑林《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序言》,《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9页。
    ①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74-77页。
    ①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26页。
    ①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5页。
    ②[日]园田龟一:《怪杰张作霖》,胡毓峥译,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内部资料),1981年,第11页。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①王铁汉:《东北军事史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66-68页。
    ①《直奉兵力之比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9期,第155页。
    ②我闻:《统一问题经过记》,《民心周报》,第2卷第7期,1921年1月15日。
    ③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4页。
    ④参见林全民《洛派军阀官僚集团的形成》(《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105-109页。高海林、杨芳《吴佩孚洛阳练兵缕析》(《许昌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95-97页。
    ①来新夏:《论吴佩孚开府洛阳》,《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第142-146页。
    ②《中国财政全部之内容》,1923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06-408页。
    ①《政府公报》,1920年7月30日,第1601号。
    ②公孙訇:《直系军阀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1987年,第51页。
    ③《王怀庆请拨遣散皖系溃兵款项呈稿》,1920年7月,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0页。
    ④《王怀庆请拨遣散皖系溃兵款项呈稿》,1920年7月30日,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0页。
    ①《王怀庆与曹锟等商讨皖系溃兵收束办法往来电》,1920年7月,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4-235页。
    ②《王怀庆就遣散陆军部卫队营及段祺瑞卫队致有关各方文电》,1920年7月24日,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③《王怀庆就遣散陆军部卫队营及段祺瑞卫队致有关各方文电》,1920年7月24日,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6-237页。
    ④《吴笈孙等关于办理遣散振武新军事宜函》,1920年7月24日,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7-238页。
    ①公孙訇:《直系军阀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1987年,第52页。
    ②《曹、张、王堪日通电》,1922年4月28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①《天津会议之真相谈》、《天津会议之外人评》,1921年5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2-13页。
    ②《公府联席会议之经过》,1921年5月27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③吴天放:《裁厘与裁兵》,《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0期,第20页。
    ④上海宏文图书馆编《奉直战史》,1922年4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
    ①《顺天时报》,1922年5月13日。
    ②参阅吕健:《试析奉系军阀军事力量迅速膨胀的原因》(《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95-96页。
    ③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毕万闻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①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毕万闻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②来新夏:《北洋军阀与日本:20世纪末中国学者的研究》,《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第84页。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23-124页。
    ④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285页。
    
    ①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②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毕万闻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③《东北战争的局势》,《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8期,第4页。
    ④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②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①振宇:《日本帝国主义与张作霖》,《向导周报》,1922年10月4日。
    ②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41页。
    ③《直奉兵力之比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9期,第157-159页。
    ①寒霄:《六月十三》,上海中北书局,1924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50-266页。
    ②《白坚武日记》,《近代史资料》,1982年第1期,第107页。
    
    ①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②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页。
    ③蒋自强、余福美:《吴佩孚》,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①佚名:《吴佩孚之真相》,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55-56、57、61页。
    ②陈安东:《军阀与西方国家的军火贸易(1920—1928)》,沈自敏译,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34-437页。
    ③《王占元括鄂款之披露》,1921年10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①国史编辑社编《湘军援鄂战史》,1921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0、43、44页。
    ②马陵合:《吴佩孚的筹饷与其沉浮》,《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第87页。
    ③陈无我:《临城劫车案纪事》,1923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553页。
    ④陈无我:《临城劫车案纪事》,1923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554页。
    ①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阎锡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②关于这一问题,可参阅贺渊:《1912-1927年阎锡山治晋思想初探》(《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232-245页。
    ③胡汉生:《四川军阀割据时期之兵源考》,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编《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9页。
    ①肖波、马宣伟:《四川军阀混战》,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①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417-423页。
    ②仲瑚:《一个四川人的通信》,《现代评论》,1925年5月2日,第1卷第21期,第18页。
    ③胡汉生:《四川军阀割据时期之兵源考》,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编《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
    ①罗章龙:《京汉工人流血记》,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1921-1923)》,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530-531页。
    ②蒋坚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奋斗报社,1930年,第161页。
    ③《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上大总统呈文》,1922年2月28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664-666页。
    ①尚其亨遗稿《直奉战争》,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61页。
    ②参见任桐《论<大公报>和平裁兵言论的民本主义倾向》(《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第63-69页。
    ③张武:《缩小军备问题》,永明印书局,1922年,第13-16.页。
    ①《黎元洪主张先行废督裁兵然后就职电》,《民国日报》,1922年6月9日。
    ②《黎元洪复任通电》,1922年6月10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24页。
    ①《卢永祥正告黎元洪电》,1922年6月13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31页。
    ③寒霄:《六月十三》,上海中北书局,1924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66页。
    ④寒霄:《六月十三》,上海中北书局,1924年,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62页。
    ①《吴佩孚等宣布奉天张作霖十大罪状之通电》,1922年4月25日,彭明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87-389页。
    ②《江苏士绅吁请裁兵节饷以抒财困呈文》,1922年3月,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29页。
    ③本埠新闻:《国民裁兵会之公电》,《申报》,1922年5月16日。
    ①《安徽自治研究会为诸君扰民通电》,1922年7月4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30-431页。
    ①《上海各团体发表废督裁兵宣言》,1922年7月,彭明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7-259页。
    ①《豫省代表来京请愿裁兵》,1922年8月30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4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431-434页。
    ②《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62页。
    ①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6-80页。
    ①君宇:《王博士台上生活应给“好人努力”的教训》,《向导周报》,1922年10月11日。
    ②张继才:《论“联省自治”的勃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89-92页。
    ③谢俊美:《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5期,第25-32页。
    ①蓝公武:《制定省宪意见书》,《改造》,1921年,第3卷第20期,第13-58页。
    ①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1922年9月10日,彭明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9-264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48页。
    ①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页。
    
    ①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0页。
    ②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4页。
    ③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1页。
    ④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3-4页。
    ⑤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3页。
    ⑥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89页。
    
    ①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87-88页。
    ②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95页。
    ③蒋方震:《裁兵计划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91页。
    ①国学会编《蒋百里(方震)先生文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86-97页。
    ①张武:《缩小军备问题》,永明印书局,1922年,第1-82页。
    ①李三无:《宪法问题与中国》,《东方杂志》,第19卷第21期,1922年11月10日。
    ②张耀曾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中华民国浙江省宪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26页。
    ①张耀曾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浙江省宪法施行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4页。
    ②张耀曾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湖南省宪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30页。
    ①《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57页。
    ③《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8页。
    ①《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4-25页。
    ②振宇:《外交团劝告裁兵》,《向导周报》,1922年10月4日。
    ①国焘:《国庆日裁兵运动》,《向导周报》,1922年10月4日。
    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第六号》,《先驱》,第14号,1923年1月9日。
    ③罗章龙:《京汉工人流血记》,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1921-1923)》,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484页。
    ④《中共中央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1923年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30-133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72-73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163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01-205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06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07-209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41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49-253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267页。
    ②独秀:《帝国主义的列强与军阀》,《向导周报》,1923年5月30日。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312-318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319页。
    ③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322页。
    ④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323页。
    ⑤《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2-63页。
    ①《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4-69页。
    ①《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0-75页。
    
    ①《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04页。
    ②《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05-106页。
    ③《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37-138页。
    ①《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0页。
    ②《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65-168页。
    ①《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69-170页。
    ②《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80-182页。
    ①春木:《临城案件与兵工政策》,《向导周报》,1923年5月30日。
    ②肖效钦主编《中国国民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5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26-628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29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26-631页。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4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471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裁兵建国之意义》,民国18年10月1日,第1-2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8页。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3-476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裁兵建国之意义》,民国18年10月1日,第1页。
    ④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52页。
    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裁兵建国之意义》,民国18年10月1日,第2页。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19-522页。
    ②孙中山:《对外宣言》,1923年6月29日,彭明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23-324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0-90页。
    ②《关于感化游民土匪及殊遇革命军人之决议案》,1924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第41页。
    ③《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第十五号》,1924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63页。
    
    ①罗志田:《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史林》,2003年第1期,第73页。
    ②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③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期,第83页。
    ④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①王铁汉:《东北军事史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1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77页。
    ②《直奉兵力之比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9期,第158-169页。
    ③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2期,第36页。
    ①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06页。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②李文平:《莒县抗日司令刘震东》,赵润生主编《山东近代爱国人物》,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274页。
    ③吕正操:《吕正操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④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①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毕万闻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19页。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
    ②荆有岩:《张学良执政时期东北华北财经概况》,辽宁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82年,第145页。
    ③王瑞芳:《世界著名金融家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
    ④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116-119页。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②[苏]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曾宪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4页。
    ③温滋泉:《东北军军需教育情况简忆》,陈崇桥、张玉田主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1995年,第923页。
    ①郭剑林主编《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②郭剑林主编《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6页。
    
    ①郭剑林主编《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7页。.
    ②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53页。
    ①杨小红:《从“半拉子”到将军郭松龄》,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637页。
    ②《日本支持张作霖—日本外交文件选译》,尹俊春译,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98页。
    ③林正和:《守田福松“三谏”郭松龄》,张锦堂、任松译,《沈阳文史资料》,第9辑,第151-162页。
    ④平:《内乱与外患》,1926年1月3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99-300页。.
    ①王翰鸣:《张宗昌兴败纪略》,杜春和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34页。
    ②王翰鸣:《张宗昌兴败纪略》,杜春和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40页。
    ③《张宗昌的直鲁联军·说明》,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12页。
    ①王翰鸣:《张宗昌兴败纪略》,杜春和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46-347页。
    ②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60页。
    ③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军史》,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65页。
    ④《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312页。
    ⑤赵延庆:《祸国殃民的军阀张宗昌》,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661页。
    ①陈训正:《国民革命军北伐史料》,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第1页。
    ①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期,第110页。
    ②高兴亚:《冯玉祥将军》,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③冯文中:《冯玉祥与国民军》,《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8期,第31-34页。
    ①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期,第110页。
    ②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①文思编《我所知道的冯玉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尚季芳《冯玉祥开发西北的思想与实践述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12-117页。
    ①肖裕声:《李大钊的军事活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6页。
    ②雨荪:《移民屯垦》,《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5期,第8页。
    ③郭绪印:《重评北洋时期冯玉祥治军》,《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91-97页。
    ④肖裕声:《李大钊的军事活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⑤关于这一问题,参阅李朝阳《大革命时期冯玉祥与苏联合作问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第139-144页。
    ⑥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42页。
    ⑦肖裕声:《李大钊的军事活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7页。
    ①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12页。
    ②[苏]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曾宪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③《国民军与北方政局》,《向导》, 1926年4月23日。
    ④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期,第111页。
    ⑤[苏]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曾宪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
    
    ①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20页。
    ②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期,第112页。
    ③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25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2月第3期,第23-24页。
    ②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期,第108-109页。
    ①立民:《两督办电陈废督裁兵意见》,《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0期,第7-8页。
    ②立民:《长江问题与东南战祸》,《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2期,第4页。
    ③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61-269页。
    ①唐有壬:《大局的前途》,《现代评论》,1925年10月31日,第2卷第47期,第8页。
    ②马葆珩:《孙传芳五省联军的形成与消灭》,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04页。
    ③佚名:《联军志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25页。
    ①马葆珩:《孙传芳五省联军的形成与消灭》,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13页。
    ②马葆珩:《孙传芳五省联军的形成与消灭》,杜春和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13页。
    ③参见傅幼玲《孙传芳经营江浙论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4-107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879年,第831-832页。
    ②关于这一问题,参见刘峰搏:《从地方军系的发展看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以1912-1929年间晋军的发展为中心的探讨》(《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6期)第116-122页。
    ③参见张建基《晋军志略》(《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57-69页。
    ④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2期,第44-45页。
    ①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7-118页。
    ②刘书礼:《略论阎锡山与晋系军阀的崛起》,《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1月,第76-81页。
    ③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51页。
    ④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6-107页。
    ①何西亚:《甲子大战后全国军队之调查》,《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期,第78页。
    ②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8-59页。
    ③匡珊吉、王建军:《四川军阀的横征暴敛及其社会后果》,西南军阀史研究会编《西南军阀史研究从刊》(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2-124页。
    ①肖波、马宣伟:《四川军阀混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301-302页。
    ②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10页。
    ①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4-48页。
    ②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2-53页。
    ③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0-51页。
    ④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6-78页。
    ①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91-93页。
    ②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94-95页。
    ③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04-106页。
    ①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09-110页。
    ②叶茂林编《四川善后会议录》(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72-378页。
    ③关于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的目的,可进一步参见胡晓《段祺瑞与善后会议》(《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第84-89页。
    ④松涛:《善后会议开会》,《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期,第1-3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2月第3期,第12-13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3月第5期,第8页。
    ③《时事日志》,《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6期,第146页。
    ④光:《现政府存在的理由还在哪里》,《现代评论》,1925年3月5日,第1卷第13期,第2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3月第5期,第9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5期,第1页。
    ③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6期,第16-19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2月第3期,第1-4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2月第3期,第9页。
    ③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2月第3期,第12页。
    ④壬:《军费增加的恶现像》,《现代评论》,1925年5月23日,第1卷第24期,第2-3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2月第3期,第10-11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2月第3期,第12页。
    ③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3月第5期,第19页。.
    ④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速记录》,1925年2月第3期,第13-14页。
    ⑤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公文》,1925年3月第6期,第18-19页。
    
    ①《时事日志》,《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6期,第145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5期,第56-60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5期,第143-151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23-31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93-96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85-92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18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53-54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5月第9期,第4-7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5月第9期,第48-54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6期,第42-45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3月第6期,第55-58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公文》,1925年3月第6期,第19-33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公文》,1925年3月第6期,第33-36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公文》,1925年3月第6期,第36-39页。
    
    ①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议案》,1925年4月第7期,第34-37页。
    ②善后会议秘书厅编《善后会议公报·决议案》,1925年5月第9期,第8-11页。
    ③匕首:《善后会议与军人》,《中国军人》,1925年3月2日第2期,第15-16页。
    ④松涛:《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8期,第1-3页。
    ①《中央通告第二十四号》,1925年1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61-262页。
    ②《中央政治局对段祺瑞“善后会议”之议决案》,1925年1月19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63-264页。
    ③惠生:《善后会议中的革命军人应有的准备》,《中国军人》,1925年3月第3期,第25-28页。
    ④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民主革命的先驱路友于》,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①诚夫:《战事中之财政》,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第1卷第11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②一得:《混战后之收拾方法如何》,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第1卷第15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
    ③诚夫:《苏省今后之财政与兵额》,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第1卷第21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62-63页。
    ①一苇:《第一问题为改革军制》,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第1卷第15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
    ①诚夫:《废督之良机》,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第1卷第20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59-60页。
    ②吴昆吾:《先废督乎先裁兵乎》,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5年,第2卷第1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70页。
    ③立民:《卢永祥又倡废督》,《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5期,第6-7页。
    ④陈长河:《皖系干将卢永祥》,朱信泉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534-556页。
    ①雨荪:《移民屯垦》,《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5期,第7-8页。
    ①吴天放:《裁厘与裁兵》,《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10期,第15-24页。
    ②孙中田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4页。
    ③西滢:《闲话》,《现代评论》,1925年6月27日,第2卷第29期,第10页。
    ④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1925年9月5日,第2卷第39期,第7页。
    ⑤光一:《政府毕竟没有废督裁兵的决心》,《现代评论》,1925年2月,第1卷第10期,第2-3页。
    
    ①光一:《政府毕竟没有废督裁兵的决心》,《现代评论》,1925年2月,第1卷第10期,第2-3页。
    ②荫松:《段政府的军事善后就是这样么》,《现代评论》,1925年2月,第1卷第12期,第2页。
    ③荫松:《段政府的军事善后就是这样么》,《现代评论》,1925年2月,第1卷第12期,第2页。
    ④王世杰:《军人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与政治权》,《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期,第13-20页。
    ①王世杰:《我们对于军事善后的主张》,《现代评论》,1925年2月7日,第1卷第9期,第5-10页。
    
    ①唐有壬:《我们对于财政善后的主张》,《现代评论》,1925年2月,第1卷第11期,第4-14页。
    ②壬:《海军的存废问题》,《现代评论》,1925年5月30日,第1卷第25期,第3页。
    ①周鲠生:《民众势力的组织》,《现代评论》,1925年5月23日,第1卷第24期,第4-5页。
    ①陈兴唐主编《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②[苏]沃龙佐夫:《蒋介石之命运》,董友忱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③王松:《孙中山的军事现代化思想》,《统一论坛杂志》,2001年第5期,第29-3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0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于时局宣言》,1925年5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8页。
    ②《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1926年1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59-364页。
    ①《郭春涛通知北京特别市党部党务报告》,1926年1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2页。
    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特别党部党务报告》,1926年1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282页。
    ③《关于军事决议案》,1926年1月1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第126-127页
    ④《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第八日第十六号》,1926年1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4-295页。
    ⑤王柏龄:《苏联援助军校枪械》,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2-73页。
    
    ①参见李桃英《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苏关系》(《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91-94页。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8、72页。
    ①《中共中央第三次对时局的主张》,1924年9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27-228页。
    ②《中共中央第三次对时局的主张》,1924年9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29-230页。
    ③《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为郭松龄倒戈告全国民众》,1925年12月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48页。
    ④《军事运动议决案》,1926年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57-158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411-412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426页。
    ③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528页。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547页。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467页。
    ③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528页。
    ④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585页。
    ⑤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588-591页。
    ①参见邓亦武《论瞿秋白对北洋军阀的认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1期)第36-39页。
    ②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2、114页。
    ③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3-144页。
    ④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7页。
    ⑤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93页。
    ①蔡和森:《商团击败后广州政府的地位》,《蔡和森文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23-328页。
    ①元邦建:《阮啸仙》,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5页。
    ②罗可群:《彭湃》,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③罗可群:《彭湃》,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38页。
    ④彭湃:《关于东江农民运动情况的报告》,《向导》,1925年4月26日。
    ①罗可群:《彭湃》,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②元邦建:《阮啸仙》,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6-310页。
    ③《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8页。
    
    ①《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4页。
    ②《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2-836页。
    
    ①李大钊:《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政治生活》第80-81期合刊,1926年8月8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9页。
    ①《陆军第一师沿革》,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①《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兵器》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第211页。
    ②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①张静茹、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②[苏]勃拉戈达托夫:《中国革命札记》,张开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22-23页。
    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④参阅冀满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兵变原因探析》(《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第109-113页。
    ①心冷:《官兵与土匪》,胡霖、吴鼎等撰《国闻周报·社评》,1925年,第2卷第49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289页。
    [1]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
    [2]军事科学院.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军事科学院.斯大林军事文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
    [5]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全三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64.
    [6](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7](苏)米尔施泰因.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8](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9](瑞士)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64.
    [10](意)杜黑.制空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1](美)杜晋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12]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M]、中国历代军事思想[M]、中国历代军事战略[M]近现代部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3]陈志让.军绅政权[M].北京:三联书店,l980.
    [4]王树杰等.中国军事财政思想论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5]R.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1895-19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6]何布峰.中华民国军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吴信忠.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与军队建设[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8]吴杰章等.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9]《中国近代战争史》编写组.中国近代战争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10]刘馥.中国现代军事史[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11]王铁汉.东北军事史略[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
    [12]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13]郑汕等.中国近代边防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4]陈书麟等.中华民国海军通史[M].海潮出版社,1993.
    [15]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6]谢本书.北洋军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戚厚杰.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8]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9]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马毓福.中国军事航空1908-1949[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1]陈书麟等.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22]陈崇桥,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1840-1927[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23]刘敬忠,田伯伏.国民军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5]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26]苏小东.中华民国海军史日志(1912-1949)[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27]梁义群.近代中国的财政与军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28]朱汉国.百年中国大事要览.军事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9]王兆春.中国火器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30]张一文.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概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31](澳)冯兆基,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2]郭剑林.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3]王宗华,刘曼容.国民军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4]张武.缩小军备问题[M].永明印书局出版,1922.
    [35]蒋方震.裁兵计划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36]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7]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38]宇文.民国三军秘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39]田玄.皖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0]宫玉振.直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1]刘立勤.奉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2] [苏]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3]王永贞.中国近代军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4]谢本书、冯祖贻:西南军阀史:第1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5]军事学术杂志社.军事学术论文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
    [46]史滇生.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47]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改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48]刘仁亮.百年中国军事后勤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1]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2]王宜恭.北洋军阀史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军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8.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6]张侠等.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护国运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善后会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2.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护国运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0]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11]陈训正.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史料[A].罗家伦.革命文献(第16至18集)[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12]杜春和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3]来新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北洋军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影印)临时政府公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15](影印)政府公报[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6](影印)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8]天津市档案馆.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9]中国革命博物馆.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0]萧关鸿.中国百年传记经典[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21]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2]陈瑞芳.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3]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4]孤竹里奴.张勋秽史[M].1917年出版,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5]叶茂林.四川善后会议录[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6]佚名.民国史料文编[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7]察哈尔全区垦务总局.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全十辑)[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8]胡霖,吴鼎昌.国闻周报·社评(1924年8月至1925年12月)[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暨武汉市委员会等: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30]王德锋: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3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集(1922-192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2]李颍.从一大到十六大[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3]林代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34]上海妇女慰劳北伐前敌兵士会编辑部.党军[M],1928.
    [3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6]张玉田,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
    [37]近代历史研究所.徐树铮电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9]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0]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1]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3.
    [42]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3]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4]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扩国文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45](民国)南北议和会议卷宗集成[M].北京: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
    [46]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7]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
    [48]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文闻.旧中国空军秘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文闻.旧中国海军秘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文闻.旧中国军事院校秘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4]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北文史集粹.军事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详).
    [6]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7]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
    [8]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M].文史资料出版社,2002.
    [9]文斐.我所知道的“北洋三雄”徐世昌曹锟孙传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0]文斐.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1]福建省政协.闽南民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2]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蒋百里先生纪念册[M],海宁市印刷厂,1993.
    [13]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粤军史实纪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1]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M].北京:三联书店,l983.
    [2]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章开沅.辛亥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7]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冯玉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冯玉祥.我的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3]李宗仁,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14]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5]忻平.民国社会大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6]胡秋原.近百年来中外关系[M].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
    [17]齐锡生著,杨云若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8]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9]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20]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蔡廷锴.蔡廷锴自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2]张静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史前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5]刘成禺.世载堂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6]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7]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M].人文月刊社,1936.
    [28]周天度.邓演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9]梁启超.梁任公近著[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30]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
    [31]曾广兴.北伐战争在河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32]董尧.北洋军阀吴佩孚[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33]毛注青.黄兴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1.
    [3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
    [35]王成斌.民国高级将领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36]李洁.文武北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7]张国淦.北洋述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8](英)贝思飞.洋票与绑匪—外国人眼中的民国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9]文史精华编辑部.近代中国土匪实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40]赵润生.山东近代爱国人物[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41]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1.
    [42]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3]张学继.黄郛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44]朱信泉: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5]西南军阀史研究会: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4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刘少奇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48]彭德怀.彭德怀自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49][美]斯图尔特·施拉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译: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50]李振华.近代中国国内大事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51]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2]孙中山.孙中山在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53]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刋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4]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55]萧关鸿.中国百年传记经典[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56]吕正操.吕正操将军自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57]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8]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9]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1]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62]张北根.1919年至1922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
    [63][日]园田龟一;胡毓峥译.怪杰张作霖[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内部资料),1981.
    [6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5]蒋君章.中华民国建国史[M].台北:正中书局,1957.
    [66]张戆盦.复辟详志[M].(出版单位不详)1917.
    [67]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68]陶菊隐.政海秩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69][美]鲍威尔,邢建榕译.鲍威尔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70]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1]林茂生,杨淑娟.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三联书店,1984.
    [72]蒋坚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M].奋斗报社,1930.
    [73]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74]肖效钦.中国国民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75]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6]肖裕声.李大钊的军事活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77]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民主革命的先驱路友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北洋政府时期:上、下册[M].辽宁人民出版社.
    [2]来新夏.北洋军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M].中国文史出版社.
    [4]我所知道的“北洋三雄”徐世昌曹锟孙传芳[M].中国文史出版社.
    [5]我所知道的冯玉祥[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6]王钝银.百弊放言[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7]许金城.民国野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8]邵雍.民国绿林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9]王晓华.北洋枭将孙传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许毅.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M].经济科学出版社.
    [11]云南财政厅.民国时期云南田赋史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2]忻平.民国社会大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3]朱文通.河北通史(民国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4]金鑫.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地方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中国军人》(1-9期)(1925、2至1926、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
    [2]《新中国》
    [3]《东方杂志》
    [4]《中国年鉴》
    [5]《大公报》(天津)
    [6]《向导》
    [7]《国闻周报》
    [8]《申报》
    [9]《现代评论》
    [10]《新青年》
    [11]《民国日报》(上海、广州)
    [1]《近代史资料》
    [2]《春秋》
    [3]《近代史研究》
    [4]《民国档案》
    [5]《史学月刊》
    [6]《军事史林》
    [7]《军事历史》
    [1]《革命文献》
    [2]沈云龙.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3]《传记文学》
    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关档案
    [1]民国北京政府档案
    [2]南京临时政府档案
    [3]广州国民政府档案
    [4]陆军部档案
    [5]京畿卫戍司令部档案
    [6]直鲁豫巡阅使署档案
    [7]热察绥巡阅使署档案
    [1]David Bonavia. China’s Warlords.Hong Ko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His-sheng Ch’I.Warlord Politics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